文明的冲突发生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_第1页
文明的冲突发生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_第2页
文明的冲突发生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_第3页
文明的冲突发生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_第4页
文明的冲突发生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明的冲突,发生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目前一页\总数二十八页\编于二十一点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一条神奇的分界线在地图上,将同一时间内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的线,就称之为等降水量线。它可以直观反映降水分布差异。图中涵盖了50——3000毫米等降水量线,只是有的线只能涵盖局部地区,相对全国范围来说影响较小,而且意义不大,下图四条等降水量线(200、400、800、1600毫米)涵盖范围较广,作为各类分界线研究起来相对意义要大一些。目前二页\总数二十八页\编于二十一点围绕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两边就天然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继而诞生出不同的文明体系目前三页\总数二十八页\编于二十一点一边半湿润、一边半干旱;一边是森林、一边是草原;一边是农耕、一边是游牧;一边建城墙、一边任驰骋;一边人口密集、一边人烟稀少……在华夏大地上,400毫米等降水线横跨东北与西南,将两侧分成了截然不同的景象。目前四页\总数二十八页\编于二十一点这条线,经过: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脉东部。从上图中可以看出,400毫米等降水线横跨东北与西南,将两侧分成了截然不同的景象。目前五页\总数二十八页\编于二十一点千百年来,400毫米等降水线相对稳定,再加上日照时间、土壤等因素,这条线其以东以南的人们逐渐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社会,他们聚落而居,以安土乐天为最大的生活渴望。这条线其以西以北虽然有少量的内陆河与地下水灌溉的绿洲农业,但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不足以支撑农耕作业,便形成了游牧民族,他们无城郭、耕地,逐水草而居,全民善骑战。目前六页\总数二十八页\编于二十一点沿线两侧形成了特点鲜明的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这对华夏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不时的气候变迁则使得降水线两侧的文明不断碰撞、交融,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目前七页\总数二十八页\编于二十一点地理、气候因素成就了它的神奇我们所处的版图具有显著的季风气候特色,境内降水主要源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输送的水汽(局部地区小气候除外)。目前八页\总数二十八页\编于二十一点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为季风区,不受或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为非季风区。目前九页\总数二十八页\编于二十一点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它俩带来充沛的水汽,也想雨露均沾,普降甘霖。但可惜的是地形不容许,阶梯地形如同一道道墙,挡住了通道,造成降水分配不均。目前十页\总数二十八页\编于二十一点我们陆地地势自西向东可分为三大阶梯:最高一级阶梯主要包括青藏高原等,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中间一级阶梯包括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等,海拔在1000米到2000米之间;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一线以东以及云贵高原以东属于第三阶梯,海拔降到500米以下。目前十一页\总数二十八页\编于二十一点上图为400毫米等降水线及其穿过的流域,起于大兴安岭西坡,穿过松花江流域,沿西辽河上游、燕山山脉斜穿黄河,经黄河、长江上游和西北诸河流域,直抵雅鲁藏布江河谷。从空间格局来看,我国多年平均年降水量整体上,呈现出从西北内陆向东南沿海逐渐增加的趋势,与我国陆地地势大致相反。目前十二页\总数二十八页\编于二十一点在400毫米等降水线的东南方向,从太平洋、印度洋远道而来的湿润季风在穿越广阔的第三阶梯后逐渐失去力量,犹如强弩之末,难以翻越横亘在眼前的大兴安岭—吕梁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一线山脉。而在400毫米等降水线西北方向,从西伯利亚赶来的冷空气则不断南侵,在穿过西北内陆后顺势而下,与一路北进的太平洋及印度洋季风相汇,给第三阶梯大部分地区带来足够的降水。目前十三页\总数二十八页\编于二十一点上图为我们地域海拔高程图,来自海洋的湿润季风每越过一级阶梯都有很大损耗,有趣的是,多年平均400毫米等降水线与这三大阶梯的分界线多有重合,说明它的形成与我国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有很大的关系。目前十四页\总数二十八页\编于二十一点两大文明体系的冲突线文明体系的构建,可以简单点说是建立在必要自然资源的垄断上,这种必要资源涵盖着地理上的一切,山川河流,农林牧渔。早期文明发展所需的自然资源,除了地形资源这类不动产,气候因素就成了最不确定项目前十五页\总数二十八页\编于二十一点也就是说,地理环境左右着一个地区的原始文明走向,气候因素决定了这种文明能走多远。比如下图,大家熟知的楼兰古国,在公元前176年前建国,公元630年却突然神秘消失,即使是战争、瘟疫等,也只能破城换主,不至于让经营800多年的古国就这样湮灭,只有气候因素让他们不得不放弃家园目前十六页\总数二十八页\编于二十一点自然条件和生产方式的差异,导致以400毫米等降水线为界的农耕经济和游牧经济处于对立的态势。游牧民族在生活资料不足的时候,经常入侵农耕区,农耕文明与游牧的北方“马背”文明之间的矛盾冲突,一直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历史。目前十七页\总数二十八页\编于二十一点农耕民族曾经不止一次地突破400毫米等降水线,但农耕生产方式向北最远只能扩展到这条线,因此农耕民族并没有在草原地区建立长期有效的统治。而北方的草原游牧部落也曾入主中原,但他们突破了这条自然环境划定的界线后,也会感到自己的畜牧生产不太适合,要么再返回草原,要么转化为农耕民族,并与草原新兴游牧民族形成新的对峙,比如北魏问鼎中原后,与柔然形成新的对峙。目前十八页\总数二十八页\编于二十一点为抵御游牧民族的侵扰,确立一种退可守、进可攻的态势,农耕民族历尽千辛万苦,修筑了万里长城,创造出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而有趣的是,长城的很大一部线路走向,几乎与400毫米等降水线重合。这恰恰说明,这条线是农耕文明的“生命线”(天山北坡及伊犁河谷是特例)。目前十九页\总数二十八页\编于二十一点从上面两图可以看出非战争状态,人口密度与耕地面积即单位可供食物产出息息相关,而可用于耕地的面积却与降水量密不可分。目前二十页\总数二十八页\编于二十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一旦气候变化,或出现剧烈摆动,中原地区就会出现震荡。而且

,只要气候变暖,就会导致农耕文明向北扩张;相反,气候变冷,就意味着游牧民族全面南下。在一切靠天吃饭的古代,有大量的文献记载表明,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的进攻与当时气候异常变动所造成的经济危机紧密相关。当然这里不确定的变量因素也很多。虽然中原定居农耕是对负面气候抵御能力相当强的一种社会生产组织形式,但是前提是要取决于政权的控制力。目前二十一页\总数二十八页\编于二十一点一个较为有名的案例发生在遭遇小冰河期的明朝。明朝时期气候变冷,而之前的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温暖期。原来的宜农地区因气候寒冷而粮食歉收,并逐渐沦为游牧民族的牧场。而农牧分界线的南移最终导致明朝修建的长城要比秦汉时期长城的位置更为偏南。这个现象在长城中段最为明显:秦汉时期长城向北推进至河套以北,而明代则退至鄂尔多斯南端,向南移的幅度达2至3个纬度(可以放大上图)。但大大后退了的明长城,却也最大限度地逼近了当时的400毫米等降水线。这么看来,不管是时代更迭还是气候变迁,400毫米等降水线就在那儿,在将游牧与农耕分隔两边的同时,静静地见证华夏文明的延续。目前二十二页\总数二十八页\编于二十一点练习一农牧交错带是指以草地和农田大面积交错分布为特点的生态系统,我国农牧交错带面积达81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下列各图所示区域内。据此回答1-3题。1.图1所示农牧交错带年平均降水量的范围是A.150mm~300mm

B.300mm~450mmC.450mm~

700mm

D.700mm~

850mm2.图2所示农牧交错带经济发展的障碍,不包括A.山高谷深,交通不便

B.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质灾害频发C.森林资源丰富,为我国第二大林区

D.开荒种地,水土流失加剧3.图3所示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与生产功能是①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

②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③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

④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BCA3.A【解析】图3的农牧交错带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主要应该发展畜牧业,是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目前二十三页\总数二十八页\编于二十一点农牧交错带是指以草地和农田大面积交错分布为特点的生态系统,我国农牧交错带面积达81万平方千米,分布范围如右图所示。据此回答下列各题。4.关于农牧交错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a带属于农业生产潜力大的地区

B.a带植被是防风固沙的天然屏障C.b带植被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D.b带是多民族聚居区5.农牧交错带是生态系统脆弱的地区,造成其环境破坏的人为原因主要有.①人口增长速度快

②压缩农业用地

③轮作套种

④盲目开荒,粗放耕作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AC目前二十四页\总数二十八页\编于二十一点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概述我国农牧界线的变化特点。(2)分析我国农牧界线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3)列举甲地解决其突出环境问题可采取的主要措施。目前二十五页\总数二十八页\编于二十一点(1)概述我国农牧界线的变化特点。解析:由图示资料可以看出,我国的农牧界线自汉代以来,不断向北、向西推进。4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体沿在兴安岭一带,2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体沿贺兰山一线,图中西侧农牧线大体在黄河以西,东部大体沿大兴安岭一线分布。所以我国农牧界线的变化特点答案:大体在我国年降水量200至400毫米范围内变动。自汉代以来,不断向北、向西推进。目前二十六页\总数二十八页\编于二十一点(2)分析我国农牧界线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自然原因: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水热条件发生变化。人为原因:农业生产技术改进;作物品种优化,环境适应能力增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