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上的中庸_第1页
教育教学上的中庸_第2页
教育教学上的中庸_第3页
教育教学上的中庸_第4页
教育教学上的中庸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教育教学上的中庸

1.本体论的角度

在《中庸》的体系里,人与自然、内在与外在并不是对立的,也不是从属的,而是相通的。人是自然的人,自然又是人的自然。因此,《中庸》的本体论并不只具超越的自然的属性,就其内容而言,正是人所认识到的自身的本质投射,是人格化的超越。其理论价值,只是整个理论体系的说明的媒介与来源。把人自身的东西抬上天,再从本体反观自身,从而确定人自身的价值,这就是这种本体论的理论功能。事实上,在《中庸》的体系中,本体论和人性论都是在为人的价值及其完成查找至上性和内在性的依据,即人伦的永恒性、神圣性、合理性和可能性的说明。

作为天下之大本的中,其详细的描绘是人的情感、情感处于未发的恰当状态,它只是人的本性的扩大和演化,而中的表现,即中节的和,即是天下之达道五,(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伙伴的关系),也就是说,天地自然的秩序就是人间的秩序。这种给予天的人间色调再流衍到人身上而具有的性的天命,也就是道的同义语,是人间秩序的超越形式。

因此,在《中庸》里,天命也罢、道也罢、中也罢、性也罢,都只是在说明人及其价值实现的内在自有的依据。教育所要做的、所追求的都是人作为天地自然之物而自身具有的,不论是教育的目的、内容,还是教育的途径、方法,都在这个过程中有了可能的说明,从而架起了内在与超越、主观与客观、现实与永恒、可能与目的之间的理论桥梁。

2.人性论的角度

在《中庸》教育哲学的规律中,人性论是其理论的出发点和前提,又具有形而上的来源,其取向的价值核心是人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的自觉。它既是本体论的实际内容,又是教育论(修养论)的理论基础,而其实际内容那么是现实社会的伦常秩序。

《中庸》并没有径直说明天命是什么,但认为天命反映在人身上就是人性。而顺着人性去行为就是合乎天地之道的。这就是说,道就是人性的详细内容,而天命的内容必定就是道。这就不是从天命去理解人性,从人性去理解道,而要反过来。从道去理解人性,从人性去理解天命。

那么,道是什么呢?道是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这个不可离的道就是日用事物当行之理,皆性之德而具于心,无物不有,无时不然。其具林的内容规定,《中庸》说:天下之达道五,……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伙伴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又引孔子的话说: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伙伴先施之,未能也。由此看来《中庸》的道,实那么是封建社会的伦常道德,就是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伙伴之间的关系。

这也就是天命,人性的详细内容。所以《中庸》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这样,不管是天道自然,还是人性本体,抑或是人类的.最高抱负,其实又都是社会伦常秩序的投射,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庭为基本社会因素的宗法制小农社会的生产关系的要求,是整个《中庸》理论体系酌实际内容。

《中庸》人性论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主体性的自觉和确立。

《中庸》完全以人的意识修养为中心,主要指向在对于人的心灵的形而上的发掘与构建,强调人的主体的内在追求意识,其基本形式是将哲学出发点立足地的修身赋以世界观的形而上基石,从而把人性提到了天命的高度,进一步再把天与人联结起来,在先验的善性中,奠定起人需要依靠本性的能量努力实现自己的善性的主体追求的依据,这也就是道及修道以至性的原委。

不仅如此,《中庸》又把人性视同天命并且以天之命来要求人为,故曰至诚无息,又大讲: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强调人为修养的主动性。人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完全的人。这与《易》的天行健,君予以自强不息正是一脉相承的。

在《中庸》的体系中,教育过程的本质是人性的完善,是人的道德的延伸和扩张。教育的最高目标和抱负,从内容来说,就是人的道德的实现过程,而从理论过程来说,又回到了本体的规定: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它的指向并不是人在天地万物之外去作为,去改造、塑造天地自然的形象,而是人作为具有完善的本性,也即具有天地之性的一员在天地万物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完成自己的价值,赞天地化育、与天地参,即是完成了的人性以与天地同等的地位,参加天地的运行与流转。其根本意义即在于确定客观世界的自若性与主体存在的目的性的同一,从而确定经由个体修养而达到主观精神的高扬,确定人的至上和永恒的价值。因而,主观意识的追求在这里是第一性的和本源的。

3.教育论的角度

《中庸》之论天命、人性、及道,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伙伴的关系,都是在教育和实际修持的过程中来实现的,没有脱离教育和人生实践过程的天命、性、道的存在。教育过程是它们存在的详细说明。

《中庸》说:天下之达道五,而所以行之者三,……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这就是说,要依靠知、仁、勇这三达德,才能使五达道天下流行,才能实现社会的伦常秩序。而三达德是什么呢?《中庸》引孔子的话说: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这就是说,擅长学习并实践,就是三达德的实行内容,是天下之达道得以实现的保证。

《中庸》又论知: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又论行: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牵强而行之,及其胜利,一也。都是说,不管那种状况,人都需要求知,都需要努力修持,就是要知道怎样才符合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伙伴之道,并且努力实践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