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税区国际物流发展研究本科学位论文_第1页
保税区国际物流发展研究本科学位论文_第2页
保税区国际物流发展研究本科学位论文_第3页
保税区国际物流发展研究本科学位论文_第4页
保税区国际物流发展研究本科学位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保税区国际物流发展研究PAGEPAGE1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贸易的蓬勃发展以及跨国公司的不断扩张,物流的发展超越了国界,迫切要求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而且由于物流的外延扩大和内涵深化,国际物流作为物流的一种表现形式,日益得到各国政府和企业的重视和发展。同时,我国保税区作为内地对外开放的最高领域,在近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跟国外的自由贸易区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这样阻碍了我国与其他各国间经济贸易交往的扩大和深化发展。然而由于保税区的独特优势和国际物流的特性,保税区具有发展国际物流的巨大潜力和必要。因此,如何有效地依托保税区发展国际物流,以促进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是我国各保税区管理和研究机构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正是出于这样的动因,本人选择我国保税区转型发展作为课题背景,研究保税区国际物流发展。本论文是以我国保税区转型发展为背景,以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为实例,以保税区国际物流发展为主线,提出建立灰色模型进行保税区国际物流量预测,最后提出保税区物流产业目标体系和保税区国际物流发展策略。本论文首先介绍了我国保税区基本情况及成就,接着由当前保税区发展现状和所面临的机遇挑战指出保税区必须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并且对我国保税区和国外自由贸易区进行系统比较,联系上海外高桥区港联动试点说明区港一体化是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基本前提和手段;其次着重分析了国际物流及其在保税区的发展和国际物流发展与区港一体化的相互影响;再次本人提出用灰色模型对保税区国际物流需求量进行分析与预测,并以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进出口总值和货物吞吐量从价值和数量两方面进行验证;紧接着介绍了保税区物流产业发展目标体系并以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物流产业目标进行归纳和分析;最后提出保税区国际物流发展策略。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不仅在于从理论上系统地验证了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而且从实践上提出和展示了发展国际物流促进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操作方案,并且紧密联系当前保税区发展现状,以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发展为个案充实了发展国际物流促进保税区转型的实践成果。关键词:保税区,自由贸易区,区港一体化,国际物流,灰色模型ABSTRACTRecentyears,withtheboomingprogressoftheglobaleconomyandtradeandtheunceasingexpansionofthetransnationalcompany,thedevelopmentoflogisticshastranscendedtheboundaryofonenation,whichrequiresurgentlythecooperationandcommunicationamongnations.Inaddition,withthebroadeningoftheexternalcircumstanceandthedeepeningoftheinternalconceptoflogistics,internationallogistics,asoneoftheformsoflogistics,hasbeenhighlightedanddeveloped.Ontheotherhand,intheBondedZones,thehighestopening-upareasinthemainlandofChina,greataccomplishmentshavetakenplace.However,comparedtotheFreeTradeZonesabroad,thereexistagreatdealofgapsamongthem,whichhinderthefurthercontactanddevelopmentoftheeconomyandtradebetweenothercountriesandChina.However,owingtotheuniqueadvantageintheBondedZoneandthecharacteristicsofinternationallogistics,therearegreatpotentialitiesandnecessitiesfordevelopinginternationallogisticsintheBondedZone.Therefore,itisthesignificantsubjectfacingtheadministrativeandresearchorganizationsoftheBondedZone,howtodevelopeffectivelytheinternationallogisticsrelyingontheBondedZoneinordertopromotethetransitionfromtheBondedZonetotheFreeTradeZone.Outofthemotiveandreason,ImadetheresearchonthedevelopmentoftheinternationallogisticsunderthebackgroundofthedevelopmentofthetransitionoftheBondedZone.UnderthebackgroundofthedevelopmentofthetransitionoftheBondedZoneinChina,andbasedontheexampleoftheWaiGaoQiaoBondedZone,thedissertationisengagedchieflyinthedetailedanalysisofthedevelopmentoftheinternationallogisticsintheBondedZone,puttingforwardtheconstructionofthegraymodelforthepredictionoftheinternationallogisticquantityintheBondedZone,andfinallypresentingtheobjectsystemofthelogisticsindustryinBondedZoneandthedevelopmentstrategyoftheinternationallogisticsinBondedZone.Thestructureofthedissertationisasfollows:thefirstintroductionischieflydescribingthebasicsituationandachievementsintheBondedZonesofChina,andthenemphasizingthattheBondedZoneshoulddevelopintotheFreeTradeZoneonthebasisofthecurrentdevelopmentandtheenvironmentfacingtheBondedZoneandthesystematiccomparisonbetweentheBondedZoneofChinaandtheFreeTradeZoneoverseas,andconclusivelydemonstratingthattheintegrationoftheZoneandneighboringPortisthefundamentalpremiseandmeansbyrelatingtheactualexampleofthemutualdevelopmentoftheWaiGaoQiaoBondedZoneandPort.SecondlythedissertationisemphaticallycenteringontheanalysisofinternationallogisticsandthedevelopmentoftheinternationallogisticsintheBondedZoneandthemutualinfluencebetweenthedevelopmentoftheinternationallogisticsandtheintegrationoftheZoneandneighboringPort.Thirdly,inthenextpartImyselfsuggesttousethegraymodeltomaketheanalysisandpredictionoftheinternationallogisticquantityintheBondedZone,andtwo-sidemakethetestofthemodelwiththeimportandexporttotalandtheloadingandunloadingcapacityofthecommodityoftheWaiGaoQiaoBondedZone.SubsequentlythedissertationisintroducingtheobjectsystemofthelogisticsindustryoftheBondedZone,andtheWaiGaoQiaoasanexample.InConclusion,thedevelopmentstrategyoftheinternationallogisticsintheBondedZoneisbeingproposed.Thesignificanceofthedissertationconsistsinnotonlysystematicallyprovingthescientificprinciplesandfeasibility,butalsoproposinganddemonstratingtheoperationplanofpromotingthetransitionfromtheBondedZonetotheFreeTradeZonethroughdevelopinginternationallogistics,andalsoenrichingthepracticalfruitthatthedevelopmentofinternationallogisticspromotesthetransitionoftheBondedZonewiththeWaiGaoQiaoasanexample,bycloselyrelatingthecurrentdevelopmentoftheBondedZone.LiuHuaLin(internationaltrade)DirectedbyprofessorChengZuDeKEY-WORDS:theBondedZone,theFreeTradeZone,theintegrationoftheZoneandneighboringPort,internationallogistics,graymodel目录引言…………………1第一章我国保税区概述………….2第一节我国保税区基本情况………………..3第二节保税区与出口加工区、非保税区的比较…………...5第三节我国保税区的成就和作用…………..7第二章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8第一节我国保税区迫切需要转型…………..8一、当前保税区面临的问题……………8二、入世后保税区所受积极影响和挑战………………9三、保税区转型目标模式选择…………10第二节国外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及与我国保税区的比较…12一、世界自由贸易区的发展……………12二、自由贸易区的功能…………………13三、保税区与自由贸易区的比较………13第三节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必要性和意义………16一、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必要性………………16二、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意义…………………17第四节区港一体化——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前提………………18一、区、港分离所造成的不利因素……18二、实行区港合一的必要性……………19三、区港一体化的内涵…………………19第五节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与外高桥港区联动……………20一、外高桥保税区………20二、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21三、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与外高桥港区联动效应分析…21第三章发展国际物流——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主动力………………25第一节国际物流分析………25一、国际物流概念特征、发展阶段及发展特征………25二、国际物流系统构成及运作…………27三、国际物流系统模式…………………28四、国际物流、区域物流、市域物流三个层次的物流产业结构…….29第二节保税区发展国际物流现状…………31一、外高桥保税区国际物流发展现状…………………31二、我国其他主要保税区国际物流发展现状…………32三、保税区在物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4第三节保税区与国际物流发展的互动效应及影响………35一、保税区是发展国际物流的最佳场所………………35二、保税区国际物流运作模式…………36三、保税区在国际物流发展中的作用…………………37四、国际物流发展对保税区的影响……38第四节区港一体化与国际物流发展………38一、区港一体化的结合点——国际物流………………38二、区港间的国际物流量………………39三、区港一体化与国际物流发展的相互影响…………40第四章保税区国际物流需求分析与预测………41第一节保税区国际物流需求………………41一、物流服务需求………41二、保税区国际物流需求………………42第二节保税区国际物流需求预测理论方法——灰色系统预测…………42第三节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国际物流需求分析与预测…45第五章保税区物流产业发展目标体系…………47第一节保税区物流产业发展目标体系理论界定…………47一、保税区物流产业的基本构成………47二、保税区物流产业发展的目标体系框架……………48三、保税区物流产业发展目标的具体内涵……………51第二节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物流产业目标分析……………52一、上海市物流产业发展规划…………52二、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物流产业发展定位及功能设计……………53三、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物流产业发展的目标体系框架……………54第六章保税区国际物流发展策略………………57一、健全保税区物流产业政策法规……57二、改革保税区和海关管理体制及机制………………58三、完善多层次多方位的国际物流功能设计…………58四、选择培育国际物流运作主体及发展物流主体形式………………60五、建立全面高效的国际物流服务体系………………61六、建设保税区国际现代物流园区……62七、引进和培养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63八、物流应有利于保税区可持续发展…………………63结论………………..64致谢………………..65参考文献…………..66附录………………..69引言我国保税区已经走过了14年的发展历程,各地保税区的开发建设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保税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区,比较好地发挥了窗口和试验田的作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了特殊作用。同时,保税区的发展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制约与障碍、困难和问题。就全国保税区的整体而言,发展不足是我国保税区的最大问题。所谓“发展不足”,就是保税区的创新速度不够快,发展空间不够广,功能发育不够充分,改革措施的促进力度不够强。所以,加快发展、充分发展,从而为推动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繁荣发挥更大作用,是我国保税区工作的当务之急。保税区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不同的成长阶段,保税区创新的内涵和重点是应当有所不同的。作为改革开放的新生事物,保税区的成长发展完全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克服体制障碍,率先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逐步完善过程。面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形势,如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与国际惯例全面接轨,更好地发挥对外开放的示范作用,是保税区当前研究和破解的重点课题。入世后随着中国与国际接轨步伐的加快,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己成为中国保税区发展之大势所趋。入世后,中国经济己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发挥区域优势,探索中国经济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新路,为中国市场的全方位开放做好准备的历史重任己落在保税区肩上。保税区有这样的责任,加快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继续发挥先行先试作用,为加速实现中国经济与世界市场的融合做出应有贡献。作为沟通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桥梁、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国际枢纽,保税区先行融入了自由贸易格局,并日益成长,迅速崛起。入世后保税区如何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并逐步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已不再是单纯的理论探讨问题,而是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只有完成向自由贸易区的转型,保税区才能更好地应对入世后给保税区带来的挑战。向自由贸易区转型,是解决保税区发展中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实践积累的十分宝贵的经验,“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与时俱进,紧密配合我国经济融入世界大潮的新形势,实现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的转型,将是保税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加入WTO,对保税区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而且机遇大于挑战。保税区进入了发展的第二个春天。加入WTO,为保税区功能开拓提供了广阔用武之地,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特别是随着服务贸易、国际物流业的发展,功能开拓余地很大。入世对保税区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从实践体会来说,开拓功能,完善政策,应该是保税区今后发展与转型的主要动力。保税区具备了发展国际物流业的独特优势,如区位优势、规划设计优势、政策优势等;而且发展国际物流业有利于保税区进出口贸易的扩大、有利于保税区投资规模的扩大、有利于提高保税区对区域经济的辐射作用,从而有利于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变。因此拓展国际物流功能,健全和完善保税区各项政策,是保税区今后发展与转型的主要动力。第一章我国保税区概述我国保税区是按经济自由区的国际通行做法,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而设立的一种特定区域,是海关监管下对外开放的区域。我国借鉴国外出口加工区和自由贸易区的成功经验,主要通过在关税征收程序上进行变通,给投资者以保税优惠和便利,以开发国际转口贸易及贸易服务功能为主要目标。1994年6月在天津召开的全国保税区座谈会进一步明确,我国建设和发展保税区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改善我国的投资,建设软环境,特别是利用海关保税的特殊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发展外向型经济,使保税区成为开放型经济新的增长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而言,保税区基本功能有三项:国际转口贸易功能,把保税区办成对周边国家和地区商品贸易的集散分拨中心;出口加工功能,保税区内加工生产的产品以境外销售为主;保税区仓储及商品展示、金融保险、信息等服务贸易功能。除国家明文禁止进口的商品外,鼓励保税区企业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在区内储备关系国计民生和工农业生产急需的原料性商品,并允许按照国家规定供应非保税区。第一节我国保税区基本情况根据我国保税区基本情况表(见表1-1)资料,现将我国保税区的情况作初步分析如下:(1)兴建时期。在我国,兴建保税区的时间,始于1987年深圳市自建的沙头角保税工业区,而国家正式认可的,则始于1990年国务院批准的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从国家批准兴建15个保税区的时间看,可分为两期:第一期为1990-1993年的13个;第二期为1996年的2个。(2)地区布局。我国保税区的选址具有以下特点:①基本上都位于沿海港口城市、内陆口岸及靠近沿海的内河港区,处在对外开放的前沿。②港口条件好。目前除深圳沙头角保税区是靠近边境口岸外,其余大都是水深港阔、条件优良的港口。③以经济发达腹地广阔的城市为依托。④我国保税区面积小,最小者是深圳沙头角保税区,面积仅0.8平方公里;最大者是上海外高桥保税区,面积也只有10平方公里。(3)规划特征。我国保税区在规划上有如下特征:①将高新技术上的引进作为重点之一。②重视建立开放型的金融市场,如在保税区不仅允许设立国内金融机构,经过批准还可设立外资金融机构。③强调信息产业的高度发展。④不断增强国际财团投资保税仓储、产品展销、咨询等服务行业的开放度,促进保税区功能多元化。⑤虽然起步较晚,但按照“成熟一片,封闭一块”的建设方针,在较小的范围内集中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土地和基础设施建设,很快具备了海关、储运、联检等条件。

(4)区域类型。我国兴建的15个保税区,虽然都处于东部沿海地区,然而其区域类型及所处区位却不尽相同。就保税区同港口的关系看,有无港区型与港区型之分,前者为深圳沙头角保税区,后者是与港口相邻或以港口为依托的其余14个保税区;从保税区依托港口的性质看,有海港型与内河港型之别,后者为张家港保税区,前者是指除沙头角之外其余的13个保税区;从保税区与其它特殊开放区的关系看,有自立区型与区中区型之分,前者为天津港、大连、宁波、福州、广州等保税区,后者是处于浦东新区的外高桥保税区以及处于各经济特区和开发区的沙头角、福田、盐田港、汕头、珠海、象屿、海口、青岛等保税区。区中区型的出现,进一步反映了保税区具有更高开放度的性质。

(5)功能设计。保税区的基本功能为保税仓储、转口贸易、出口加工,以及为此而需要的商品展示、金融、信息等辅助功能。但各保税区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设计的功能并不一致,主要有:贸易型保税区,如厦门象屿、宁波、广州、张家港、青岛等;工贸型保税区,如较为典型的深圳沙头角等;综合型保税区,如外高桥、天津港、深圳福田、大连、福州等。表1-1

我国保税区基本情况单位(平方公里)序号名称

所属省市批准时间规划面积首期开发面积基本功能1外高桥上海

1990.6

10

4保税生产资料市场及保税仓储.出口.加工金融和信息咨询服务2天津港天津1991.57.11.2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保税仓储.出口加工3深圳沙头角广东1991.50.80.32先进外向工业及外贸.转口.保税仓储运输.房地产.信息咨询4深圳福田广东1991.51.68-

国际贸易及先进技术工业.金融.信息仓储.房地产5大连辽宁1992.5111.25金融.贸易.保税仓储.出口加工6广州广东1992.51.4转口贸易.出口加工7厦门象屿福建1992.102

0.61对外贸易.转口贸易.仓储运输8张家港江苏1992.104.1贸易管理.保税仓储.出口加工9海口海南1992.101.93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保税仓储.出口加工10宁波浙江1992.112.31.2转口贸易11福州福建1992.111.80.8国际贸易.转口贸易.保税仓储.出口加工金融.运输.新品展示12青岛山东1992.111.80.86出口加工.保税仓储.国际贸易13汕头广东1993.12.34出口加工.保税仓储.国际贸易14珠海广东1996.11转口贸易.出口加工15深圳盐田港广东1996.11仓储.转口贸易.保税生产资料市场资料来自顾钰民.中国保税区.中国经济出版社.第二节保税区与出口加工区、非保税区的比较一、保税区与出口加工区的比较根据有关文件,出口加工区是指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海关实行封闭管理的专门从事出口加工业务的特定经济区域。从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的定义,可以发现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同为政府批准设立由海关监管的特殊经济区域,因此我把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比较。(一)、出口加工区与保税区的相同点:同为“境内关外”的特殊经济区域,即同为经国务院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海关实行封闭监管的特定区域。同具有出口加工功能。区内生产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需的机器、设备和建设厂房、仓储设施所需的基建物资,予以免税;区内企业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模具及其维修用零配件,予以免税;区内企业为加工出口产品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及消耗性材料,予以保税;区内企业和行政管理机构自用合理数量的办公用品予以免税。加工贸易生产用材料进口料件保税,不实行银行保证金台帐制度。进口均不需配额和许可证。国内采购商品及原料视同出口。保税半成品和原材料在区内可转让。加工复出口免征增值税。均不需办理外汇核销手续。(二)、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的不同点:在功能开发方面,保税区主要培育开发现代国际物流分拨、国际贸易、出口加工、保税仓储、商品展示展销等功能,而出口加工区只能进行单一的出口加工,不得经营商业零售、一般贸易、转口贸易及其他与加工区无关的业务。保税区生产加工的产品既可以内销也可以外销,而出口加工区的产品只能外销而不能内销。在出口退税方面,国内产品进入出口加工区即可以办理退税手续,在保税区只有产品离境以后才能办理退税手续;保税区贸易企业收购国内产品,离境出口后可以办理退税,对于出口到加工区的货物,由出口加工区外的企业办理退税。保税区内企业的经常项目外汇账户应当在注册地银行开立,资本项目外汇专用账户可以在注册地开立,也可以在注册地以外地区开立。出口加工区内机构原则上只能在区内金融机构开立外汇账户,区内没有金融机构进驻营业的,可以在区外所在地外汇局指定的金融机构开立外汇账户。保税区企业经海关批准可以开展委托区外加工业务。从区外进入出口加工区的货物,须经区内企业进行实质性加工后方可运出境外,而从区外进入运入保税区的货物,可以办理有关手续后运出境外。二、保税区与非保税区之间的政策比较保税区的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投资经营、海关监管、外汇和税收等方面,因此我把保税区和非保税区(一般区域)之间这些方面的政策进行对比。参看表1-2。表1-2保税区与非保税区政策比较区域类别项目保税区非保税区投资经营国内企业从事国际贸易鼓励限制外商投资国际贸易鼓励禁止保税仓储并可进行简单加工整理鼓励限制国家限制生产项目允许限制外商投资服务贸易允许限制经营范围放开,业务允许交叉鼓励限制国内企业加工贸易鼓励限制委托区外企业加工、接受区外委托加工业务允许无此业务海关生产企业进口自用机器设备免征进口关税及进口环节税征税企业进口自用办公用品、基建物资免征进口关税及进口环节税征税进口生产用原辅件、零部件保税征税或保证金台帐制进口(进区)货物保税征税进出口商品许可证、进出口配额免领领取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帐免设分类管理加工产品内销按成品所含进口零部件征税允许不允许保税货物仓储时间无限制有限制外汇内资企业开立外汇帐户允许不允许进出口贸易外汇所得不需核销需核销企业经营外汇所得自由保留结汇或限额保留货物分报企业购汇允许不允许税收优惠出口产品生产环节增值税免征不免从非保税区购进货物出口或经加工后再出口可按规定办理出口退税允许不允许企业所得税其中:非生产性企业生产性内、外资企业15%33%免一减二无减免免二减三仅限外商投资企业资料来自顾钰民.中国保税区.中国经济出版社第三节我国保税区的成就和作用我国保税区的成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的数据体现出来:2003年2月,《中国保税区管理体制与管理机制研究》课题成果汇报会上的数据显示:我国保税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截至2002年底,全国15个保税区总面积38.62平方公里,封关运作面积31.96平方公里。保税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截至2002年底,全国15个保税区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6.69亿元。这些资金的投入,保证了保税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完成。保税区招商引资成效明显。截至2002年底,保税区累计批准设立企业32671家,其中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4784家,合同利用外资38.19亿美元,同比增长26.5%;实际利用外资21.17亿美元,同比增长45.11%。这些数据显示出保税区吸引国内、外投资的优势。保税区功能开发稳步推进。2002年15个保税区实现进出口总值304.33亿美元,同比增长57.72%,比全国增长幅度高出36个百分点,占当年全国进出口总值的4.9%,其中进口197.27亿美元,出口107.06亿美元;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226.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0.88%。保税区在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先导、辐射和带动作用。保税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2002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78.36亿元,同比增长27%;完成工业总产值1003.1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7.07%。保税区已成为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就保税区开发建设对我国经济建设发挥的作用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保税区发挥了改革开放的窗口和示范作用。保税区是我国内地开放度最大的特殊经济区域,在我国经济与国际惯例接轨方面先行一步,是开放的试验田。作为功能窗口,保税区在开放外资贸易公司、发展高科技产业、推进现代物流业务发展、形成货物快速通关机制等方向率先试验,扩大了对外开放的视野;作为技术窗口,保税区在招商引资中注重引进科技含量高的加工项目,初步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同时为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落户创造了有利的政策和服务环境;作为管理窗口,以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深圳福田保税区等为代表,坚持法制先行,将依法运作为立区之本,探索和建立了一套有效的规范监管机制,塑造了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的区域管理环境;作为对外政策的窗口,保税区借鉴国际自由贸易区经验,坚持以开放性为政策创新的出发点,较早形成了与WTO规则较为一致的政策支持环境。

保税区促进了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成为拉动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保税区特别是全国发展比较快的保税区,通过高质量地引进外资,逐步形成了有特色的开放型产业功能结构。目前,保税区适应了跨国公司无国界经营策略上在全球范围内布局生产力和发展营销网络的需要,越来越成为我国吸引跨国公司高科技制造和物流服务项目投资的理想基地。

保税区构筑了连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绿色通道。保税区特有的贸易开放政策和物流服务功能,既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架起了桥梁。保税区已成为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保税区在吸纳就业、培养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二章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第一节我国保税区迫切需要转型一、当前保税区面临的问题根据“中国保税区转型的目标模式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当前我国保税区发展主要面临着如下的问题:有关保税区的法规不健全。现行的国家法律、政府规章、地方法规有关保税区的表述可以概括为“封闭式”、“特殊性”、“综合性”。保税区的功能并没有通过法规加以明确界定,实际发展中偏离政策初衷,已经出现与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出口加工区之间的功能交叉、重叠。有关保税区的管理体制和政策不协调。法律依据不完整加上管理体制条块分割,保税区与港口分离,口岸功能受到限制。各部门的政策和监管方式不协调,缺乏稳定性,保税区内企业从事贸易和贸易支持服务活动的自由度很低,“境内关外”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的原则没有得到落实。保税区之间以及区内各类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由于设立的保税区过多,各个保税区所在地的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差别很大,保税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许多保税区的运营状况不尽如人意。运营状况较好的保税区主要依靠出口加工业和进口仓储分拨,而口岸贸易、转口贸易、出口仓储和物流加工等产业没有得到发展,没有形成区港联动、相互促进的局面。保税区发展后劲不足。保税区内土地有限,多数保税区已布满加工制造业,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我国加入WTO之后,随着关税水平下调,进口保税分拨的政策优势将逐步减弱。二、入世后保税区所受积极影响和挑战入世后,我国保税区所受的积极影响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给保税区经济的发展带来稳定的政策环境。保税区在十几年的建设与发展的实践中,碰到的主要问题是对保税区定性定位的不确定性、相关部门出台的政策多变性及不一致性,由此导致保税区的发展不规范,增加了各保税区整体运作成本和保税区企业的投资经营成本。入世以后,政府按照WTO的规则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并使保税区政策更趋规范化,各级行政管理机关也将形成依法行政的氛围,从而使各保税区可依法加大功能拓展力度,区内投资者及企业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其投资项目并超前规划,获得健康、快速发展。给保税区招商引资带来新的契机。入世以后,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势必促进外商在华投资,这将惠及保税区。一是保税区利用仓储运输、区位的有利条件,向国际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吸引其投资,发展现代物流业;二是保税区利用码头经营、商品展示业及各类咨询服务机构等优势吸引外商投资,发展服务贸易;三是一些国际大型商社将会利用保税区便利的货物运作机制开展国际转口贸易或国内转口贸易;四是外商可以利用我国入世后实行的国民待遇原则和保税区的特殊条件发展加工贸易业。有利于促进保税区按国际规范运作。多年来,我国各保税区对外自称“自由贸易区”,但与国际公认的自由贸易区的标准存在明显差距。入世后,保税区必须与WTO的有关规则和国际惯例接轨,按照国际上自由贸易区模式运作。使保税区的功能优势凸现。入世后我国关税的降低及政策的公平化发展,将使进出口经营从获取超额的政策利润转向追逐时间效率,以获取时间效益。而保税区的特殊政策功能,使进出口经营者宜取得最佳时间效益。这些政策包括:保税区与境外地区之间的贸易自由度较大,不受国家进出口政策的限制;货物在保税区留存不受时间限制,有利于经营者自主寻求最佳商机;保税区的仓储、分拨等服务功能,将为非保税区企业创造更大的时间效益。入世后,我国保税区所面临的挑战有以下几点:首先,保税政策优势被削弱。可以说,保税优势是保税区政策优势的核心。保税政策通过减少经营者的流动资金占用,使其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像我国这种关税税率较高的国家,其保税政策的优势十分明显。而入世后,中国进口关税的整体水平从入世前的17%降至9.4%,这很显然对保税区原有优惠是一种冲击。特别是范围不断扩大的、实行零关税的进口商品,保税区将不再具有经营上的优势。

其次,贸易自由度优势被削弱。按照一贯以来的政策,除危及国家安全或国家法律禁止进口的其他物品外,保税区进出口货物可不受许可证、配额管理的限制。保税区这一贸易自由特征十分有利于经营者抓住最佳商机。而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一般禁止数量限制原则的实施,我国保税区的贸易自由度优势明显弱化。

第三,服务贸易功能优势被削弱。由于我国一直对进出口经营权实行审批制,而保税区内的企业可不受此限制,直接从事进出口贸易,这无疑是保税区与外部市场竞争的一大优势。然而加入WTO后,进出口经营权将面向所有企业逐步开放,保税区过去特有的对各类投资者开放所产生的吸引力将被整个开放的大市场所削弱。

第四,特殊的经济政策优势被削弱。目前,保税区除特殊的功能外,还享有特殊的经济优惠政策:一是企业所得税,在保税区投资的生产性企业,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其所得税自获利年度起实行两年免征、三年减半征收,所得税率为15%;二是区内企业均可开设外汇账户,其经营所得外汇可保留现汇,周转使用;三是地方出台的税收返还优惠政策。而入世后,这些特殊政策都必须依据世贸规则进行清理和调整。三、保税区转型目标模式选择2002年,面对我国入世的新形势,根据人大委员会副委员长成思危的建议,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集中了国内几十位专家学者,就保税区管理体制与发展模式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论证,课题组取得了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成果。研究认为当前保税区改革具有战略意义,而保税区的进一步改革要建立在对现实体制进行回顾和绩效评估的基础之上,改革总体的目标模式是向自由贸易区转型。以后我国的保税区需要明确其“境内关外”的法律地位,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好、区内自由”的货物管理模式,功能定位分为出口加工型、贸易型、仓储型及综合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副部长隆国强表示,进行保税区转型政策建议,主要目的不是为15个保税区找出路,而是看到东亚正面临机遇,过了这机遇中国要再来建设国际枢纽港、在国际物流和相关服务及价值链中占据有利地位可能难度就很大了。而中国如果及时进行政策调整,就有可能在太平洋西海岸这重要航线上形成一个或几个国际枢纽大港。隆国强分析说,通过港口研究发现,港口要发展成国际枢纽港,需要一系列类似保税区的政策来保证国际货流、特别是国内支线港向枢纽港的转口及第三国进来的转口业务。因此,他建议把有可能发展成国际枢纽港的地区的保税区转型为自由港。本人认为,一方面应认清当今世界和东亚经济的发展变化,按照国家长远发展规划,结合国情进行目标定位;另一方面由于全国15个保税区的区位、港口条件、区内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异,应根据各保税区发展的现状和潜力进行目标定位。因此各个保税区的发展目标无须强求一致,但大多数保税区应该向以国际物流为主导的综合型自由贸易区的目标转型,不具备条件的保税区可转型为出口加工区或者经济开发区。所以,拥有保税区的地方政府在考虑这个问题时,一定不要忽略现实本身状况和未来经济格局的要求,不要一厢情愿地把保税区都转变成自由贸易区。要使保税区存在下去或以新的形式存在下去,关键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去检验,从体制的规范性、运作方式的可行性来决定保税区的未来。保税区将来如何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掌握在地方政府的手中。第二节国外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及与我国保税区的比较一、世界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世界自由贸易区(也称自由区、自由港,下同)最早出现在17至19世纪欧洲的贸易大国的主要港口,如意大利的那不勒斯自由区、威尼斯自由区;德国汉堡自由港、不莱梅自由港等,这时,自由贸易区数量少,经济活动单一,主要从事对外贸易和转口贸易。具有现代意义的自由贸易区是1958年在爱尔兰设立的沙侬自由贸易区,其包含了出口加工,且自60年代以来,自由贸易区发展迅速,至现在,总数已达1200多个。自由贸易区的第一个国际规范是国际海关理事会于1973年5月在东京制定的《关于简化和协调海关业务制度的国际公约》(简称《东京公约》),现大部分国家加入了该公约并按此来运作,该公约将自由区定义为:指一国的部分领土,在这部分领土内运入的任何货物就进口税及其他各税而言,被认为在关境之外,并免于实施惯常的海关监管制度。由此对自由贸易区简称为“境内关外”。美国作为世界上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其设立的自由贸易区(其称对外贸易区)数量最多,达200余个,其在《美国对外贸易区委员会通用条例》中将对外贸易区表述为:它是一个隔离的、封闭的、被管辖的作为公共设施而运作的区域。在进口港(即报关海港)及其邻近地区,配有装卸、处理、存贮、使用、制造、商品展示等设施以及拥有海、陆、空的转运能力。任何国外和国内的商品都可以进区,不受美国海关法的约束,而法律禁止的商品或有害于公共利益、健康或安全而被委员会命令禁止的商品除外。而允许进区的商品可以任何方式存贮、展示、制造、混合或使用,除了法令和其他法律及条例所规定的以外。商品可以最初的包装或其他形式进行出口或从区内发送到关境内。如果运往关境内,应交纳关税,但是如果再运到国外的某些地点,就不必交付关税。《欧共体海关法典》中关于自由区及自由仓库的定义为:“自由区及自由仓库是共同体关键的一部分或者是位于关境内与关境内其他地区相隔离的地域,在自由区及自由仓库中,非共同体货物,在征收进口关税和商业政策进口措施适用方面,在办理自由流动结关或海关程序前,被视为尚未进入共同体关境。”据统计,目前只占世界地域几万分之一的自由贸易区或自由港,其贸易量已占世界总贸易量的五分之一强,这表明自由贸易区在世界贸易中心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二、自由贸易区的功能自由贸易区的共同特征:第一,关税豁免;第二,实行特殊的海关监管模式“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管住卡口,管出不管进”;第三,不存在任何贸易限制,采取优惠措施促进贸易;第四,处于设区国内的政治管辖之下,但处于关境之外。一般认为,自由贸易区的特征决定了它具有如下功能:(1)贸易功能:包括进出口贸易、转口贸易、区内贸易;(2)出口加工功能;(3)仓储物流功能;(4)展销功能;(5)商业零售功能;(6)金融和货运等服务功能;(7)其他功能,包括咨询、信息、旅游、餐饮和娱乐等。

由于各国自由贸易区所处的区位条件、贸易流量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结构不同,各自由贸易区在功能上各有侧重,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欧洲的自由贸易区,主要功能是转口贸易、进出口贸易及连带的仓储、商业性加工等,不含工业性加工和展览。此类自由贸易区大多处在国际海运的主航道上,有的就设立在国际海运港口内,如德国的汉堡自由贸易区是大西洋航线与北欧、东欧各国货物流通的集散中心。

另一类是美国的对外贸易区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区。其功能除进出口贸易外,主要是工业性加工、兼有仓储及其相关的服务等。但设区的目的有所不同,美国的对外贸易区主要是为了扩大就业,因此主要安排国内加工制造业替代国外加工品的进口,而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区主要是为了吸引外资,增加出口创汇。

三、保税区与自由贸易区的比较由于我国保税区的转型目标是自由贸易区,虽然现在保税区是我国内地对外开放度最高的特殊经济区域,但是在许多方面保税区和自由贸易区有着差距和不同,因此我系统地对我国保税区和国外自由贸易区进行比较:其一,设区目的不同国外自由贸易区设立的目的是在不影响对国内市场保护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获取国际自由贸易给民族经济带来的好处。也就是说,自由贸易区的目的主要是谋求国家的宏观经济利益,其着眼点是在于通过参与国际分工,从中获取比较利益,增强国家的经济竞争力。根据1994天津会议对我国保税区的目标的明确阐述(见第一章)可见,我国保税区更侧重于中观经济利益(区域经济利益),主要着眼点在于实现外延式的经济扩张。其二,设区行为不同自由贸易区的设立是国家行为,国际经济的发展需要自由贸易区这种特殊的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形式。我国保税区主要是地方行为。地方经济的扩张需要保税区作为政策优势的载体。也因为如此,我国保税区是在地方政府的迫切要求下,经国家相关部门审查批准设立的。对地方政府而言,有了保税区,在招商、引资等方面就多了一张“政策牌”。其三,区域性质不同

关于自由贸易区的性质,根据国际海关合作理事会在《东京公约》附约F1中对自由贸易区的定义,指一国的部分领土,在这部分领土内运入的任何货物就进口税及其他各税而言,被认为在关境以外,并免于实施惯常的海关监管制度。由此对自由贸易区简称为“境内关外”。

而我国对保税区的定性主要体现在海关总署发布的《保税区海关监管办法》第三条中即“保税区是海关监管的特定区域”。由于国家没有对我国保税区的定性进行明文规定,致使各部门认识不统一。海关总署对保税区的认识是“海关监管的特殊经济区域”,实际上是当作放大了的保税仓库区来监管的,区内仓库与卡口同时监管,没有真正地放开一线,造成了监管手续繁琐。外经贸部认为保税区是“境内关外”,当然不存在进出口经营权、出口配额、许可证等问题。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总局等则认为是“境内关内”,对区内企业的管理与国内其他地区企业同等对待,如区内企业采购国内货物不能视为出口,不得出口退税等。外汇管理部门对资本项目下外汇收付是管住“一线”,即视同国内企业,经常项目下外汇收付是管住“二线”,区内企业视同“关外”企业。

其四,管理体制不同

自由贸易区的管理体制一般都含有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对自由贸易区进行宏观决策、立法、监督、协调的国家级管理系统;另一个是对自由贸易区的微观经济活动进行组织、协调以及日常管理的地方组织体系。发达国家的自由贸易区管理体制是一种相对弱化的行政管理体制,是通过经济法制、市场经济杠杆对自由贸易区进行管理的,管理人员很少,也有是委托企业进行集中管理的。而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区管理体制则是一种相对强化的行政管理体制,政府给予这一特殊区域以极大的关注,相应地设立了较为完备的具有经济管理职能的行政管理机构。发展中国家成功的自由贸易区管理通常具有如下共同特点:一是通过国家立法明确管理体制和管理权限;二是中央有专设机构对自由贸易区进行统一管理;三是区内一切事务由管理机构统一管理,或管理机构对区内其他机构(包括海关)拥有指导、监督和协调的权力;四是管理层次少,管理机构内部设置精简,分工明确;五是区内不允许以盈利为目的的开发管理公司存在,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我国保税区属于地方行为,决定了保税区的行政体制更为复杂。在宏观管理方面,保税区的设立由原国务院特区办负责。但保税区成立后,国家并没有赋予特区办管理、协调保税区事务的职责。在前三年的行政机构改革中,国务院特区办并入国务院体改办。有关保税区的管理与协调工作则明确由国家海关总署负责。可以说,就宏观行政管理而言,保税区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处于真空状况之下的。由于保税区是地方政府行为,保税区的管理更多体现为地方政府的管理,即各保税区设立管委会(管理局),作为当地政府的派出机构,负责管理保税区的日常事务。其五,政策法规方面

自由贸易区的法制建设完善,先立法,后设区,确保了政策措施的统一性和稳定性。制定了以税收优惠为主的优惠政策是自由贸易区吸引投资、扩大贸易活动的关键性措施。发展中国家对自由贸易区的优惠较发达国家多,主要包括企业经营自由、货物流动自由、人员进出自由、外汇自由和经济优惠,如土地使用优惠,区内加工制造的产品免缴增值税等。

我国保税区都有吸引投资的优惠政策,这一是由于它的性质而决定,二是由于执行具有属地原则的吸引投资税收优惠政策。涉及到我国保税区的政策法规分三个层次,一是国家各有关部门出台的政策法规,二是地方人大和政府出台的政策法规,三是各保税区管委会和所在地海关及相关部门出台的政策措施。从优惠政策上看,由于实行属地原则,全国保税区的优惠政策不统一,位于经济特区和浦东新区的保税区,在所得税优惠上要优于其它保税区。而从现有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看,由于全国保税区缺乏以国家名义的立法,即国家各部门和地方出台保税区政策法规的参照母法,致使国家各部门出台的政策法规存在相互矛盾、缺乏衔接及难以操作的问题。特别是遇到国家有关政策调整时,保税区往往成为一个政策冲撞的“不稳定区”。

其六,区域功能方面

我国保税区在功能开发中与自由贸易区有较大差距:一、转口贸易功能由于受地理位置和操作手续的影响,难以较好发挥;二、为外贸发展服务的进口功能发挥得比较完善,而出口功能受出口退税政策的影响难以发挥;三、由于受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的限制,以及货物在保税区与非保税区之间进出相对区外企业多了一道手续,制约了加工功能的发展;四、区内贸易公司不具备进出口权只能与国外或国内有进出口权的企业进行贸易,制约了保税区贸易功能的发展。

其七,海关监管方面

国际上一些自由贸易区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将原来妨碍进出口贸易的繁杂的海关手续降低到最低限度。自由贸易区海关监管的共同原则是:强化进入国内市场货物的卡口监管,严惩走私行为;货物入区备案,区内储存不监管,出区核销;简化报关手续,实行电脑监管,使货物进出方便快捷;采用现代化的海关监管系统。海关监管的出发点不是通过监管增加税收,主要是为了促进贸易的发展。自由贸易区的“境内关外”性质,决定了海关对自由贸易区的管理具有不同于海关管辖区内的特点,即对区内货物的储存、流动、买卖等活动基本不加干预,仅货物出区进入国内非自由贸易区时才加以管理和监督。

1997年6月10日国务院批准的《保税区海关监管办法》,在规范我国保税区监管、促进保税区健康发展等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海关实际监管中,“一线”放开是有限的,货物进区后关税处于滞纳状态,而不是豁免的。货物在区内流动所受管理环节比较多、限制也比较大,从而在“管住二线”方面的一些界限也不是很清晰。第三节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必要性和意义一、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必要性我国保税区定位为自由贸易区,并不是我们的主观想象,而是由一系列经济环境和条件所决定的。

首先,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国别经济国际化的宏观背景下,跨国公司的产品在研制、生产、销售等环节上均实现了高度的国际化,是各类生产要素跨国最优配置的结果。在这样的状态下,发展中国家有可能突破国际分工的传统格局,以其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与技术,去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我国保税区以“境内关外”的地域和功能优势,就有可能主动地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中,到全球经济的大海中去搏击。正是在这一点上,有必要将我国保税区定位为能参与国际竞争的自由贸易区。

其次,加大对外开放深度的客观要求。自1992年以来,我国的进出口关税税率已先后作了多次调整,平均关税已由1992年的43%降至目前的9.4%左右。这就意味着保税区与关税区的关税水平差距正在缩小。将保税区建成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区,使之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先行一步,在发挥“政策效应”、“政策优势”的基础上向发挥“功能效应”、“功能优势”转变,从而成为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试验基地。

再次,世界贸易组织基本原则的要求。扩大贸易是世贸组织的宗旨之一,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以及贸易自由化原则等是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而自由贸易区在功能特征上体现为贸易自由、汇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进出自由等等。应该说,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与自由贸易区的功能特征是一致的。把我国保税区建成按国际惯例运作、与国际接轨的自由贸易区,使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最先在自由贸易区内汇合,这对入世后的我国经济运行必将起到示范作用。因此,有必要将保税区建成按国际惯例运作、与国际接轨的自由贸易区。其四,是保税区成熟发展的内在需要。保税区是在我国渐进开放思路和经济体制转型背景下提出和形成的一个自由贸易区的起步模式,本质上就具有过渡性。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发展,保税区在保税的规范框架内,发展较为成熟了,对保税区政策和机制的潜能也开发得较为充分了。加入世贸组织后,保税区要发挥更大的体制创新和示范辐射作用,必须向更加开放的自由贸易区方向转型。

二、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意义其一,将有力地推进我国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目标的实现。保税区是我国内地开放层次最高的区域,在我国加入WTO后,进一步融入全球化经济潮流之际,国家明确认可在发展速度快、国际影响大、运作管理规范的保税区,先行向与国际接轨的自由贸易区转型接轨,是我国增强开放的主动性和扩大开放深度的一项有效措施。其二,可以统筹由于国家不同管理部门对保税区认识不一而导致的矛盾与冲突等问题。从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角度进行立法思考和政策定位,可以使国家有关部门在制定政策和实施管理过程中,找到一个共同点,有利于促进我国的保税区以及其他经济开发区运作与国际惯例的接轨,保持政策的一致和稳定。同时,也可以为我国开放边境自由贸易区和探索出口加工区的发展目标和出路提供借鉴。其三,向自由贸易区转型有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按国际惯例设立的自由贸易区是主权国家在划定的有限空间免除关税和完全放弃非关税壁垒,为国际企业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与便利。自由贸易区通常都受到国际企业界的欢迎,这可以从当今世界自由贸易区的广泛、众多和形式不断创新得到证明。另一方面,对中国的企业而言,自由贸易区将是它们走向世界市场的一条特别的绿色通道。第四节区港一体化——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前提区港一体化的基本特征:港区和保税区在地域上联成不可分割的区域。功能开发方面,区港功能相互结合,滚动开发。管理上,区港共同形成一个行政机构,统一协调。海关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开放式管理,使区港合作时的半封闭状态进一步转化为“U”形开放状态,关境线退至“U”形线上,管住关境线。区港规划呈“前港后区”的态势,即港口作业区、保税仓储区、出口加工区、自由贸易区等功能小区合理布中。也就是说,不仅与港口直接相关的产业和功能小区与港口联动发展,而且与港口间接相关的贸易、房地产、出口加工等产业和功能小区与港口发展也息息相关,并反过来推动港口发展。一、区、港分离所造成的不利因素港口是保税区的进出口通道,是通往海内外的咽喉,是保税区整体开发中的一步关键棋。目前,港口与保税区分离,造成保税区的功能不全、不系统,服务不到位。由于港口、保税区不实行一体化管理,保税区的转口贸易功能也就很难发挥起来。区港分离不利于提高区内的办事效率:目前虽然港口与保税区相邻,但因港口不属保税区范围,故进出口货物的装运仍需依赖于现有的海港来进行。进出口货物由海港装卸后,再转运至保税区。这样不仅增加了成本,且有关手续也重复进行,耗时费力,工作效率低。区港分离不利于保税区的繁荣:目前,保税区内“空楼、空房”依然存在,大量的贸易、加工业务在区外发生。保税区的特殊优惠政策并没有使区内迅速繁荣起来,相反“体外循环”比比皆是。究其原因,区、港分离,使保税区只有优惠政策而缺乏集散的支持,导致优惠政策的效应向其他地区“跑、冒、滴、漏”。区港分离不利于港口本身的发展壮大:区、港分离,港口的业务发展因缺少保税区内大量业务的支持,使运能闲置、设备利用率不高。同时,港口经营者也无法对港口进行高效率的管理和向客户提供更全面更系统的一揽子优质服务,使港口难以摆脱“辅助港”的从属地位。区港分离不利于发展与集散功能相关的服务业:港区运能的利用率不高,必将导致为港口经济配套服务的一系列行业的萎缩,如船运代理、货运代理、仓储、金融、保险、通讯、服务等。这对改善这一区域的投资环境以及经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二、实行区港一体化的必要性从国际经验来看,世界上的自由贸易区大多设在交通运输系统的枢纽(航空港、海河港)附近。自由贸易区离不开航空港及水运港口的支撑,这几乎成为一个通则。如美国的新奥尔良对外贸易区就设在新奥尔良港口,迈阿密对外贸易区正处在联结南北美洲的枢纽上。凡是在港口建立自由贸易区,区港就易于发展和繁荣,反之,远离港口建区就造成选址不当,难以发展。港口和自由贸易区一体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区港一体化是拓展港口和保税区功能的有效途径。将港口与保税区合并,使之成为以港口经济为导向的自由贸易区,并以此为中心向内外两个扇面辐射,形成物流分拨中心和营运中心,发挥枢纽与集散作用,有效地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聚集和扩散。区港一体化是“以港兴区”、“以区促港”的必然要求。发展港口经济关键在于开发口岸产业,而口岸产业的发达必然带动自由贸易区的功能发挥和经济繁荣,因为口岸产业包括港口作业、国际贸易业、国际运输业、仓储业、出口加工业和包装业、进出口保险业、进出口金融业、进出境商务旅行服务业、进出口信息与咨询业和被口岸功能带动起来的国际物流业及国内金融业和离岸金融业。由此可见,口岸产业发展起来了,必然带动自由贸易区的经济繁荣。区港一体化必然会把保税区的政策和管理运用到港口运作上,这样,必然会提高港口的开放度和现代化程度,带动口岸产业的开发。例如,港口作业、运输业、仓储业、国际贸易业、出口加工业、包装业和进出口金融业等口岸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区港合一这一模式。三、区港一体化的内涵区港一体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利益一体。港口发展靠的是货运量的增加,临港无税或保税物流服务,可以增强港口对国际贸易货主和大型船务公司的吸引力;保税区的发展依赖投资和物流业务的扩大。因此,区港之间相互创造需求的关系是实施区港一体的经济基础。二是规划建设一体。经济联动需要国际集装箱码头和保税区地理相连,隔离设施相连,以便利监管和运营。港口划归地方之后,可由市政府统一规划建设,为区港一体创造条件。三是政策一体。无税或保税服务区是吸引国际物流和转口贸易的必备条件,可将部分国际集装箱码头和作业区划入保税区,实现无税运营,即自由贸易区港区政策的局部覆盖。四是港区管理一体。港口政企分离后的港务实行政府行业管理,由经济实体运营的部分码头和作业区划入保税区,或者与保税区下属的公司相互参股联营,继续实行统一的港务管理。必要时可考虑安排港务管理人员加入保税区管理层,实现区港的统一管理。五是物流服务一体。实现区港一体后,自由贸易港区内的物流活动不存在行政区划的分割,变为区内企业之间的分工,意味着物流可在更大的空间和领域得到充分发展,港口的运输功能和保税区的贸易功能可以相互补充。第五节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与外高桥港区联动2004年4月15日,经过国家海关总署、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商务部、税务总局的联合验收,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投入运作,全国首个保税区与港区的联动试点正式启动。根据海关总署有关文件的定义,所谓“区港联动”,即外高桥保税区与外高桥港区的联动,指保税区与临近的港区合作,在港区划出部分区域作为保税区(不包含码头泊位),实行保税区政策,简化相关手续,方便货物在港区和境内外之间快速流动。该区域能够在继续发挥现有政策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临近港口货物集散便利的交通优势,简化货物流转手续,缩短货物流转时间,提高货物流转速度,降低企业成本,吸引物流企业入区投资,促进保税区向物流仓储方向发展。一、外高桥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是199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第一个规模最大、启动最早的保税区,集自由贸易、出口加工、物流仓储及保税商品展示交易等多种经济功能于一体,外高桥保税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目前已开发运作区域8.5平方公里。数年来,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一直占全国15个保税区的“半壁江山”。2003年,外高桥保税区实现增加值323亿元、进出口总额209亿美元、税收收入225亿元,分别占到全国15个保税区的43%、40%和45%。此外,完成工业产值415亿元、销售收入2268亿元、集装箱吞吐量202万标箱,分别占到全国15个保税区的31%、54%和49%。截至2004年3月底,投资落户该区的中外投资项目已超过7500个,投资总额达90亿美元。经过14年发展,外高桥保税区现已形成四大口岸产业:以仓储、分拨、第三方物流配送为特色的现代物流业;以IT、新材料、机电特别是汽车零部件为特色的出口加工业;辐射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贸易:保税商品交易展示产业,拥有汽车、医药、钟表、机电、通信、港口、纺织、保税等专业交易市场。二、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国务院办公厅2003年12月8日复函海关总署同意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与外高桥港区联动试点。复函中:同意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与外高桥港区联动试点。在外高桥港区内划出1.03平方公里土地进行封闭围网,作为外高桥保税区的物流园区(以下简称:物流园区);四至范围是:东连外高桥集装箱三期码头,西至外环线油管路岔道,南连外环线绿化带,北靠三海码头。物流园区的面积计入已批准的外高桥保税区总面积内,不占用新的土地。物流园区要充分发挥保税区政策优势和港口区位优势,专门发展仓储和物流产业,区内不得开展加工贸易业务。物流园区享受保税区相关政策,在进出口税收方面,比照实行出口加工区的相关政策,即国内货物进入物流园区视同出口,办理报关手续,实行退税;园区货物内销按货物进口的有关规定办理报关手续,货物按实际状态征税;区内货物自由流通,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物流园区实行封闭管理,参照出口加工区的标准建设隔离监管设施。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是促进国际港航产业与现代物流产业联动发展的先行先试示范区,突出货物境内外快速流动、保税区港区运营一体化和提高海关监管效能三大重点,设定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和转口贸易四大功能,实现四个突破:一是对货物实行进区手续严格、离境手续简便的开放式管理,使物流园区和港区连为一体,实现联动发展;二是接轨国际惯例,区内物流企业可开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和国际转口贸易,可对进出境及中转货物进行集装箱的分拆和集拼,从而节省运能,提高效率;三是国内采购的货物进入物流园区视同“出口”,马上可以退税,真正实现“境内关外”的概念;四是海关监管更加高效,实行进区货物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制度,加快国际物流速度。三、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与外高桥港区联动效应分析本人认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与外高桥港区联动试点的实行,产生以下效应:(一)、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试点和示范效应中国临港保税区功能与管理模式发展研究课题组组长刘伟教授部分参与了该物流园区的规划工作,他领导的课题组给该物流园区的定位是:区港合一或者连动的一种模式,是自由贸易港区的起步。在比较了国际上几种通行的自由贸易区模式后,他们认为,以德国汉堡为比照的综合型自由贸易区比较适合上海外高桥的模式,其特点为:位于海港或航空港交通发达地区的一个封闭的区域,是一个自由度有限的海关非管区。海关人员不在自由港区内对货物或运输工具进行查验,一旦货物经过隔离栏,从关税区进入自由港或者相反,就必须支付进出口关税。这种综合型自由贸易区的设立,是为了充分利用港口现有设施促进贸易和转口贸易的发展,在自由港区域允许货物分捡、贴标签、再包装、展览,得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