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复习考点专练 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解析版)_第1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复习考点专练 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解析版)_第2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复习考点专练 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解析版)_第3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复习考点专练 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解析版)_第4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复习考点专练 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欧洲文化的形成一、古希腊文化时空:古代希腊的中心区域在巴尔干半岛南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被称作古代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这是古代希腊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一)古希腊哲学——人文精神与理性智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后世称为“三大哲人”。古希腊的哲学是古希腊文明的精髓,古希腊也是欧洲哲学的发源地。产生于希腊人对宇宙起源和人生意义等自然和社会问题的知识追求,古希腊哲学家力图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知识点专练】.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原等问题。其后,智者学派另提出一些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有丰富的论述,希腊哲学的主题已转移到()A.神 B.自然 C.人 D.政治【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强调的是美德即知识和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柏拉图强调的是理念论;亚里士多德强调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三者都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C选项符合题意。AB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知识点专练】.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古代希腊的哲学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下列对他们的共同点说法正确的是()A.从自然现象探寻世界本原B.力图理性地认识人和世界C.理念世界才是真实永恒的D.重视人的作用而忽视道德【答案】B【解析】苏格拉底强调“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使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把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引向理性的道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强调理性的认识,故答案为B。A项所述不是古希腊思想家探讨的重点;C为柏拉图的观点;D为古希腊智者学派的缺陷,与题意不符,排除ACD。【知识点专练】.当波斯人占领古希腊城邦福西亚时,福西亚人选择的不是带上整座城市,而是带上所有的人民,乘船航行到西方,在那里建立了一座新城。他们认为带去的是他们的城邦。这说明()A.古希腊人具有法律至上观念B.古希腊实行城邦民主制度C.古希腊人具有人文主义精神D.古希腊人誓死捍卫城邦领土【答案】C【解析】题干中并无与法律有关的信息,故A项错误。福西亚人带领所有人民重新建立城邦,B项,与实行城邦民主制度无关联。福西亚人带领所有人民重建城邦,说明他们重视人的能动性,肯定人的价值,是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故C项正确。福西亚人弃城而走,并没有誓死捍卫城邦领土,故D项错误。【知识点专练】.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控诉不敬城邦认可的神灵而判处死刑;哲学家普罗塔哥拉因在《论神》中说“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其著作被公焚;悲剧家欧里庇得斯也因“不敬神”被起诉,被迫离开雅典,客死异乡。据此推断()A.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繁荣 B.古希腊思想家社会地位较低C.神在雅典人心中地位提高 D.人文精神并非是雅典主流思想【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很多有才能的人和思想家和文学家受到迫害,理由竟然是与对神的信仰有关,可以看出雅典主流思想并非人文主义。所以答案选D。【知识点专练】.“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祟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座小庙…;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里供奉的是'人性…”作家沈从文先生想设计心目中小庙的“源点”是()A.日本的东京 B.意大利的罗马 C.希腊的雅典 D.法国的巴黎【答案】C【详解】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繁荣,涌现了一批思想家,如智者学派、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公元前5世纪人文主义产生,人文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该主义倾向于对人性的关怀,C项正确;日本通过明治维新逐渐强大起来,明治维新主要涉及军事和政治制度的改革,并未涉及到人文主义思想,与材料的“人性”无关,A项错误;意大利是14、15世纪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文艺复兴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追求自由和幸福,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文艺复兴复兴的是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得到发展,并不是源点,B项错误;法国的巴黎是17、18世纪启蒙运动的重要阵地之一,启蒙运动强调人的尊严,追求自由平等,主张理性主义,独立思考,人文主义思想达到新的高度,不是源点,D项错误。【知识点专练】.如图为古希腊正义女神“泰美斯”。古希腊神话说,天庭众神失和,没有合适的人选来调解仲裁。一位白袍女神挺身而出,拿出一条手巾蒙在自己眼睛上,表示自己不受诱惑,不惧权势,因而得到众神同意。神话反映了古希腊文化()A.对理性精神的追求 B.对社会黑暗的批判C.对宗教神权的崇拜 D.对权力权威的蔑视【答案】A【详解】材料“拿出一条手巾蒙在自己眼睛上,表示自己不受诱惑,不惧权势”,反映了“泰美斯”不受外界干扰,追求真实、公正的理性精神,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社会黑暗的批判,B项排除;宗教神权崇拜与题干主旨相反,排除C;题干强调的是不受权威的影响而非对权威蔑视,排除D。1.苏格拉底(1)认识你自己【知识点专练】.苏格拉底认为,身体的诸感官、痛苦和各种快乐会把灵魂引入歧途,“哲学家要尽可能把注意力从他的身体引开,指向他的灵魂”。由此,苏格拉底提出()A.“认识你自己” B.“人生而平等”C.“美德即知识” D.“人是万物的尺度”【答案】A【详解】苏格拉底认为“身体的诸感官、痛苦和各种快乐会把灵魂引入歧途”,因此其认为哲学家的责任是引导人们将注意力指向人的灵魂,为实现这一目标,哲学家必须告诉人们时刻要“认识你自己”,唯有认识自己,才能认清灵魂所在,A正确;“人生而平等”和指向人自己的灵魂无关,排除B;“美德即知识”强调美德的重要性,与认清灵魂所在无关,排除C;D是智者学派的主张,排除。【知识点专练】.所有智和理解力的根源包含在这句话中:“人,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这句话体现了古希腊人的()A.宗教意识 B.民主意识 C.自主意识 D.理性意识【答案】D【详解】苏格拉底提出,人类要把认识自我当作“所有智和理解力的根源”,强调了理性的作用,体现了古希腊人的理性意识,D项正确;强调人类要认识“自我”体现的是人文精神不是“宗教”意识,A项错误;通过认识自己进而认识世界体现的不是公民参政的“民主”意识,B项错误;把认识自己当作“所有智与理解力的根源”体现的不是“自主”意识,C项错误。【知识点专练】.“未经检讨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表明苏格拉底()A.探讨人类社会,开创希腊哲学的新方向B.主张不断认识自我,追求生命真谛C.追求美德、教化人民、改善人类灵魂D.强调生命的伟大意义、决定作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苏格拉底是西方著名的思想家,提出了许多思想主张。“认识你自己”是他在哲学上的重要思想;还主张:凡是为一个人的理智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本题反映了他主张不断认识自我,追求生命的真谛。故选B项。(2)知识即美德【知识点专练】.苏格拉底在与人谈话时说:“我只知道—件事,那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这表明苏格拉底()A.对智慧的敬畏之心 B.对知识的过度盲从C.对人生的深度思考 D.对现实的极度失望【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我什么都不知道”,苏格拉底的这句话是苏格拉底对知识的敬重,而不是对知识的过度盲从,故选A,排除B;CD材料没能反映出来,故排除。【知识点专练】.“凡真正知道善恶对错之人,必然行善,凡作恶者皆因无知。”该名言出自()A.梭伦 B.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柏拉图【答案】B【解析】“凡真正知道善恶对错之人,必然行善,凡作恶者皆因无知。”体现的是对美德的肯定,这与苏格拉底强调美德即知识有关,故B正确;ACD三人都没有强调美德的作用,排除。【知识点专练】.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得斯写道:“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下列观点与该句最为契合的是()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社会秩序建立在约定上C.美德即知识 D.因信称义【答案】C【详解】根据“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可知,该句强调追求知识和美德,符合“美德即知识”,故选C;ABD无法体现“求知,智慧,向善”,排除。(3)理性思考【知识点专练】.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们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下来的苹果,你们闻闻它是什么味道?”闻过的学生都说是苹果的香味。柏拉图最后闻,说:“我什么味道也没有闻到”继而他对学生们笑着说:“看来只有你是你自己”。苏格拉底把苹果传给学生看。学生们呆住了——那是一只蜡做的假苹果。这个故事反映出()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美德的内涵是坚持独立思考C.理念是万物的本原 D.善是人内在的灵魂【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看来只有你是你自己”等信息可知,材料中苏格拉底让学生闻苹果,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觉,除了柏拉图其他学生都没有按照自己的感觉说出感受,只有柏拉图坚持诚实的美德,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说明美德的内涵是坚持独立思考,B项正确;“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智者学派的主张,而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认识自己,主张独立思考,材料内容无法反映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内涵,排除A项;材料内容并未对世界的本源进行探索,无法得出理念是万物本原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内容体现了苏格拉底注重独立思考的主张,没有强调善,排除D项;故选B项。【知识点专练】.有学者引用古希腊先哲的名言,提出“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过”。这说明该学者()A.赞同普罗泰格拉的主张 B.借鉴了苏格拉底的思想C.反对彼特拉克哲学论述 D.汲取了薄伽丘思想精华【答案】B【详解】苏格拉底针对当时道德沦丧的现象,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过”是其名言,B项正确;普罗泰格拉是智者学派的代表性人物,该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这与“思考的人生”存在一定差异,排除A项;C、D两项中的“彼特拉克”和“薄伽丘”均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不属于“古希腊先哲”范畴,排除。(4)抨击直接民主【知识点专练】.《国忆录》中写到,"苏格拉底说,既然正义和其他美好的事情都是美德,很显然正义和其他一切美德都是智慧",苏格拉底的这一观点()A.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B.强调以德治国C.源于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D.主张思想自由【答案】C【详解】据材料“正义和其他美好的事情都是美德,很显然正义和其他一切美德都是智慧”,可知苏格拉底强调美德的重要性,知识即美德,这与当时雅典道德沦丧,城邦制度走向衰落相关,这是对社会现实反思的结果,C正确;依所学,苏格拉底处在雅典民主制由盛转衰时期,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美德与知识,而未涉及到治国理念与方法,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道德与知识的关系,而未涉及到思想自由等情况,排除C。【知识点专练】.苏格拉底说:“如果做鞋或评判鞋的好坏要请教具有专门知识的鞋匠,为什么治理国家和评判政治的好坏却不去请教具有专门政治知识的人,而去请教只具有制鞋、做马具等手艺的人,甚至并无任何专门知识可言的人呢?”他这是在批评雅典()A.公民参政方式的弊端B.参政公民的范围太广C.民主政治的有名无实D.民主监督机制的缺乏【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苏格拉底认为评判鞋的好坏要请教具有专门知识的鞋匠,同样评判政治的好坏,应当请教具有专门政治知识的人;可见苏格拉底强调“专业”,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公民无论是否有专业政治知识,都可以直接参与,这就会导致国家权力被滥用和误用,故A项正确。题干强调苏格拉底批评雅典公民参政方式的弊端,而不是批评参政公民的范围太广,排除B。雅典民主政治不是有名无实,且题干强调苏格拉底批评雅典公民参政方式的弊端,排除C。题干强调苏格拉底批评雅典公民参政方式的弊端,没有涉及民主监督机制的缺乏,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知识点专练】.苏格拉底在赴刑前夕,还在劝导年轻人首先要“关心自己的灵魂”,而不是相信纯粹的心智或理性能让自己的人生圆满,这意味着灵魂的德性比灵魂的自由更重要。苏格拉底此举是因为()A.苏格拉底反对民主政治 B.民主制下的雅典道德沦丧C.苏格拉底是唯心主义者 D.雅典年轻人可以参与政治【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并可知,苏格拉底强调灵魂的德性,即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远远超过灵魂的自由,说明苏格拉底重视道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在智者运动以及直接民主弊端的推动下,雅典出现了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的局面,苏格拉底提出这样的主张,是想要改变雅典社会道德沦丧、风气败坏的局面,B正确;苏格拉底不反对民主制,排除A;题干主旨与苏格拉底哲学属性无关,排除C;D与题无关,排除。【知识点专练】.当雅典法庭判处苏格拉底死刑时,有人问苏格拉底是不是应该就自己被控诉而辩护,苏格拉底的第一句话就是“难道你不认为我一辈子就在进行着这件事吗?”他说自己一辈子除了考虑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并且实行正义和避免非正义以外,任何别的事情都没有做。苏格拉底的主张()A.试图提升公民们的道德素养 B.体现了对当时民主政治的反思C.捍卫了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 D.维护了雅典法庭判决的公正【答案】B【详解】根据“他说自己一辈子除了考虑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并且实行正义和避免非正义以外,任何别的事情都没有做”可知,苏格拉底对雅典民主政治进行反思,考虑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怎样维护正义,故选B;A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雅典法庭判最后处苏格拉底死刑,无法体现维护了雅典法庭判决的公正,排除D。(5)捍卫思想自由【知识点专练】.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是()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苏格拉底思想理解。由材料的信息来看,A是错误的;他不是维护生存的权利。CD与材料无关。所以选B。【知识点专练】.柏拉图的《申辩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苏格拉底:我像一只牛虻,整天飞来飞去,到处叮……我到处走动,没有做别的,只是要求你们,不分老少,不要只顾你们的肉体,而要保护你们的灵魂。据此得出苏格拉底“叮人”的目的是()A.提升雅典城邦公民的素质 B.要求雅典臣民之间相互学习C.为了解救雅典人的精神危机 D.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民主政治【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强调道德,主要是由于当时的雅典城邦道德败坏,再结合”保护你们的灵魂“可知,苏格拉底是为了拯救雅典人的精神道德危机,C项正确;ABD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项。(6)批评智者学派【知识点专练】.苏格拉底是保守派的代表,当时不存在明确的生活准则使他深为忧虑。……(他)发起一套辩证科学……用这种方法可以发现有关绝对真理、绝对善或者绝对美的观念,而这些观念与成为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之借口的相对主义大不相同,因为它会为人生提供永久性的指导。苏格拉底深为忧虑的原因是()A.人是万物尺度的观念导致价值标准混乱B.希腊的政治腐败阻碍哲学的进步C.人们不重视辩证法导致道德标准失控D.希腊人不理解人生追求是真善美【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苏格拉底针对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现象,他针砭时弊,认为人是万物尺度的观念导致价值标准混乱,为此他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A项正确。B项政治腐败无法体现;苏格拉底反对的并非是否有辩证法的问题,而是极端的个人主义的问题;D项错误,追求真善美是苏格拉底的目标,但是并不是材料的中心思想。(7)人文情怀【知识点专练】.西方学者将“苏格拉底之死”与“耶稣之死”相提并论:上帝为实现人类的救赎,将耶稣派到人间,耶稣为拯救人类而牺牲于十字架上;苏格拉底本着正义,为了整个城邦的利益,不违抗雅典城法律,从容赴死。此举的用意是()A.削弱基督教会的世俗影响 B.塑造苏格拉底的神化形象C.彰显雅典城邦的法治精神 D.赞扬苏格拉底的人文情怀【答案】D【详解】在西方学者看来,耶稣“为拯救人类而牺牲”,苏格拉底“为了整个城邦的利益”“从容赴死”,可见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具有高度的人文情怀,D项正确;“上帝为实现人类的救赎”耶稣为拯救人类而牺牲”肯定了宗教价值,A项错误;材料并未从神性的角度将耶稣和苏格拉底相提并论,B项错误:法治精神并非耶稣与苏格拉底的相同之处,C项错误。2.柏拉图(1)抨击直接民主【知识点专练】.“父亲尽量使自己像孩子,甚至怕自己的儿子,而儿子既不敬也不怕自己的双亲,似乎这样他才算自由人……教师害怕学生,迎合学生,学生反而漠视教师和保育员……买来的男女奴隶与出钱买他们的主人同样自由。”柏拉图虚构的这样一幅社会图景,是想告诉人们()A.直接民主制易导致社会混乱 B.民主和自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C.雅典民主制度得到普遍拥护 D.良好的社会秩序必须尊崇法律【答案】A【详解】在直接民主制度下,公民之间实现了权利的机会均等,因此父子之间、师生之间难以构成一种相对权威,这种权威或者是道德或者是法律,否则必然会导致社会失序,柏拉图将直接民主下的社会失序极端化,是为了告诉人们直接民主容易导致社会混乱,A正确;柏拉图构建的社会图景是一种警示而非预期,排除B;C错在“普遍”,排除;父子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道德上的维系,而非法律,排除D。【知识点专练】.柏拉图在得知恩师苏格拉底被判有罪时提出“民主制使智慧边际化”。此语体现了柏拉图的政治观点是()A.雅典城邦法律至高无上 B.雅典公民意识、公民素质低下C.直接民主存在体制危机 D.反对主权在民,主张精英治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及再认和再现史实的能力。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到,一人一票直接参政式的政治绝对平等往往使知识、美德、才能、财富等因素边缘化,无法实现社会普遍正义。即“民主制使智慧边际化。故C项符合题意。【知识点专练】.柏拉图认为,这种“民主政体”是一种很坏的政体,最大缺点是“极端民主”、“过度自由”。只要人民推举,不管什么人都可当执政者,而富有治国才能的贤人却反而被抛弃。柏拉图认为的“最大缺点”()A.带来了雅典经济和文化的全面繁荣B.是对雅典民主政体全面客观的评价C.有利于调动当时雅典居民积极参政D.为后世民主集中制出现提供了借鉴【答案】D【解析】雅典直接民主形式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和误用,存在许多弊端,因此需要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民主集中制来解决这一弊端,故答案D项。柏拉图否定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不是它的优点,排除A项;柏拉图的评价忽视了雅典民主政治对城邦的贡献,不够客观和公正,排除B项;雅典民主政治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政治,而非“居民”,排除C项。(2)勾画理想国家【知识点专练】.柏拉图认为,正义的城邦或理想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统治者应从有才能的人中挑选出来;第二,统治者阶层应过公社生活;第三,国王应是哲学家,或应该让哲学家做国王,因为只有哲学家才具备治理国家应有的知识。这一主张()A.初显了理性主义的思想理念 B.规划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宏伟蓝图C.否定了雅典的城邦民主政体 D.促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鼎盛时期【答案】A【详解】柏拉图认为统治者应从有才能的人中挑选出来,而哲学家懂得善和知识,所以应该让哲学家治理国家,体现了理性主义的思想理念,故选A;近代启蒙思想家构建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宏伟蓝图,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否定雅典的城邦民主政体,排除C;伯里克利改革促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鼎盛时期,排除D。3.亚里士多德(1)重视理性精神【知识点专练】.亚里士多德曾提出三个重要命题:“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是理性的动物”和“人是政治动物”。这表明他()A.继承了苏格拉底的思想 B.强调人的理性与生俱来C.接近了唯物主义的思想 D.认识到人人生而平等【答案】A【详解】“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是理性的动物”和“人是政治动物”体现了亚里士多德重视知识、理性和政治,这是对苏格拉底思想的继承发展,A正确;理性与生俱来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题干中未涉及唯物思想,排除C;“人人平等”与题无关,排除D。【知识点专练】.柏拉图重视数学知识,据说在其创立的“学园”的门前写着“未学几何学者不得入内”。亚里士多德也明确提出“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反映出古希腊人重视()A.人文主义 B.自由主义 C.理性精神 D.平等精神【答案】C【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视几何学等科目和追求真理可以使人的理性思维得以发展,这反映出古希腊人重视理性精神,故C项正确;人文主义的内涵与几何学没有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自由主义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平等精神也与几何学无关,故D项错误【知识点专练】.柏拉图认为艺术的源泉来自神赐灵感,主张抛弃艺术以培育理性;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艺术源自心之理性,借助艺术可以培养人的理性。据此可知,两位古希腊先哲()A.倡导人的理性认识 B.推崇古代希腊文明C.认为知识可以使人获得美德 D.主张复兴艺术冲破宗教束缚【答案】A【详解】柏拉图主张“抛弃艺术以培育理性”,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源于理性,而艺术可以培养理性,由此可知,两者都倡导理性认识,A正确;柏拉图主张抛弃艺术,而这里的艺术包含古希腊文明,排除B;C是苏格拉底的主张,排除;柏拉图认为应当抛弃艺术,排除D。(2)“中道”理论【知识点专练】.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方面提出了()A.理念论 B.“中道”理论 C.“三段论” D.“正名”主张【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方面提出了“中道”理论,故选B;柏拉图提出理念论,排除A;亚里士多德提出“三段论”,属于逻辑学,排除C;孔子提出“正名”主张,排除D。(3)抨击直接民主【知识点专练】.亚里士多德警惕“纯粹民主”,他如此评价道:“进行统治的是人民,而不是法律;因为一切都由多数投票决定,而不是由法律决定……人民拥有国王的权力进行统治;他们至高无上,不是作为个体,而是作为集体。”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A.民主是人民结成集体进行统治B.集体统治比个人统治危害更大C.投票不应该是民主的唯一方式D.脱离了法制的民主会沦为专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不是由法律决定……人民拥有国王的权力进行统治;他们至高无上,不是作为个体,而是作为集体。”,亚里士多德是认为脱离了法制的民主会沦为专制,故选D;亚里士多德警惕“纯粹民主”,并非探讨民主本身,排除A;材料没有比较集体与个人统治的关系,排除B;材料没有探讨民主的形式问题,排除C。故选D。4.智者学派【知识点专练】.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说:“在智者学派以前,无一人曾想到过检验一下法律,问一问法律自称的合法权力究竟基于什么。”这说明智者学派()A.促进人的意识觉醒 B.颠覆了民众的信仰C.开始探究自然规律 D.全盘否定城邦法律【答案】A【详解】材料说明智者学派兴起后,人们开始对法律进行重新审视,即重视人的利益和感受,反映智者学派促使了古希腊人个人意识觉醒,故选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与探究自然规律无关,排除;材料反映人们开始对法律进行重新审视,无法体现全盘否定城邦法律,排除D。【知识点专练】.余英时指出:“辩者思想乃是对于此前重自然之哲学的一种反动,不仅不注重对自然世界的分析,同时对超自然的世界亦表示深切的怀疑……但个人与个人既不能尽同,而宇宙之本物又万殊,这样一来就非演成‘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局面不可。”余英时在此意在指出“辩者思想”()A.继承古希腊哲学成果 B.忽视了人的个体差异C.具有相对主义的弊端 D.是西方人文主义开端【答案】D【详解】材料中的“辩者思想”是指古希腊的智者学派的思想,结合所学可知,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古希腊智者学派的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开端,故选D;材料中的“辩者思想”是指古希腊的智者学派的思想,他们不是继承古希腊哲学成果的表现,排除A;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并没有忽视人的个体差异,排除B;古希腊智者学派的思想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材料没有体现出相对主义的弊端,排除C。(1)普罗塔格拉【知识点专练】.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其中的“人”是指()A.个人 B.人类 C.雅典人 D.雅典公民【答案】A【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本题考查对古希腊智者运动代表,普罗泰戈拉相关思想主张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普罗泰(塔)戈拉第一次将“个人”置于世界的中心,关注个人,肯定认的价值,主张不再以神及大自然作为认识世界的标准。而且更加强调的是“个人”(个体人,忽视道德及能力的差异性),而非整个“人类”(属性人)。A项表述正确。【知识点专练】.普罗塔哥拉认为,道德并不神秘,正如技艺-样,它是人在从事私人事务和公共事务中的智慧的表现。他反对苏格拉底的先天道德论,主张“德行可教”,并非天性或自发生成。这种理念()A.适应了城邦民主政治 B.批判了个人主义倾向C.冲击了封建神学束缚 D.标志着西方人的觉醒【答案】A【详解】从材料“道德……是人在从事私人事务和公共事务中的智慧的表现,它能调解家庭关系,帮助人们更好地参与城邦国家的事务”“公正、智慧、节制等是人们必备的品质,人和人之间应以尊敬和正义为原则”可以看出,普罗泰戈拉的伦理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故A项正确;普罗塔哥拉的“德行可教”冲破了道德对人的约束,强调个人,排除B;智者学派把人从神和自然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但是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其并未完全摆脱宗教的束缚,而且当时出于奴隶社会而非封建社会,排除C;D脱离材料主旨,排除。【知识点专练】.公元前5世纪中叶,古希腊思想家普罗泰戈拉发展了恩培多克勒关于感性事物是对立性质的混合的思想,进一步提出每一个问题都有互相对立的方面。普罗泰戈拉的这一主张()A.夸大了人的主观作用 B.具有初步的辩证思想C.与韩非子的思想相似 D.感性地对待客观世界【答案】B【详解】“每一个问题都有互相对立的方面”,体现了初步的辩证思想,是对事物相对理性的判断,B正确;题目中的材料,不属于人的主观作用,排除A项;韩非子的法家思想与普罗塔戈拉的思想无相同之处,排除C项;题干中体现了辩证法思想,带有理性色彩,排除D。【知识点专练】.多次到雅典讲学的大哲学家普罗塔哥拉晚年因“不敬神”被控,著作《论神》被焚,本人也被逐出雅典,在渡海去西西里的途中逝世,由此可见()A.法律是维护学术自由的根本保障 B.梭伦中庸的理念贻害无穷C.雅典民主未必有个人的真正自由 D.智者学派在当时难以立足【答案】C【详解】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以人为中心,否定以神为中心,与当时人们敬神的思想不符,因此以“不敬神”被控,并遭放逐,说明雅典民主未必有个人的真正自由,故选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维护学术自由,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梭伦中庸的理念,排除B;材料反映普罗塔哥个人的遭遇,无法体现智者学派在当时难以立足,排除D。(二)古希腊文学——英雄的赞歌1.《荷马史诗》:早期代表是《荷马史诗》,史诗中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知识点专练】.文学是西方文化的载体,其源头可追溯到古代世界,其中对西方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是()A.《大藏经》、《荷马史诗》 B.《旧约全书》、《古兰经》C.《荷马史诗》、《旧约全书》 D.《古兰经》、《荷马史诗》【答案】C【解析】《荷马史诗》相传是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它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是研究早期社会的重要史料,《旧约全书》是犹太教经典,大约成书于公元前1440年至公元前400之间,对西方文化产生重大影响,C正确;《大藏经》是佛教典籍的丛书,不是西方文化的载体,A错误;《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经典,不符合材料主旨,B和D项错误。【知识点专练】.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C.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D.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反映的是人文主义思想,古代希腊人文主义精神通过神话传说传播,这反映了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故B项正确;材料和宗教信仰意识淡薄无关,故排除A项;启蒙运动时期理性主义才占据主导地位,故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神话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故排除D项。【知识点专练】.考古学者徐旭生曾指出:“很古时代的传说总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并不是向壁虚造的。”以下考古研究中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A.德国学者谢里曼根据《荷马史诗》找到了古代希腊遗址B.英国学者通过《摩诃婆罗多》破解了楔形文字C.中国近代学者通过甲骨卜辞证实了《史记》中夏史可信D.中国学者依据文献记载和天文学方法认定武王克商之年【答案】A【解析】传说既不是历史文献,更不是真实的历史,需要史实进行论证,德国学者谢里曼根据《荷马史诗》找到了古代希腊遗址,证实了传说“并不是向壁虚造的”,故选A;B项不能证明《摩诃婆罗多》是否是“向壁虚造的”,排除;《史记》中夏史不是传说,排除C;文献记载、天文学方法都没有一手史料更具说服力,D项不是最佳选项,排除。2.戏剧:戏剧是古典时代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悲剧和喜剧是这一时期戏剧的杰出代表。【知识点专练】.雅典黄金时代末期,涌现出一大批以欧里庇得斯为代表的文学大师。这些文艺巨匠以文学作品为阵地,用激昂的言辞为妇女主持正义,为妇女解放摇旗呐喊。这从侧面反映出,古代雅典()A.妇女解放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就 B.民主政治下妇女权利受到限制C.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转型 D.文艺创作迎合了公民群体需求【答案】B【详解】文学大师为妇女主持正义,为妇女解放摇旗呐喊说明当时妇女受到限制和压迫,所以才会出现这种情况,故选B;A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C;呼吁妇女解放并不是迎合公民群体的需要,排除D。【知识点专练】.在古希腊“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的某喜剧中,一个叫德谟斯(Demos/汉译为“民众”,它也是英语Democracy/“民主”的词源)的猴子,被一个狡诈的政客牵着鼻子进行哄骗、愚弄并做出各种滑稽的动作。结果,该剧受到雅典人的普遍赞扬。由此可知该时期希腊()A.城邦文化高度发达 B.精英反对民主政治C.公民直接享有权力 D.民主可能导致暴政【答案】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德谟斯(“民主”的词源),被一个狡诈的政客牵着鼻子进行哄骗、愚弄”、“受到雅典人的普遍赞扬”等,材料的的主旨,即能够体现“由于民主的滥用和误用,容易导致真正的民主丧失”。据此,可知:AB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属于无关项;C项“反对”一词,表述具有片面性。D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知识点专练】.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严厉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这反映出当时雅典人()A.宗教意识淡薄 B.反对神灵崇拜C.注重物质生活 D.强调人的价值【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在古希腊雅典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出现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古希腊雅典并没有宗教,崇拜的古希腊神话诸神。排除AB.注重物质生活材料并没有体现。排除C。(三)古希腊雕塑与建筑——和谐与美感1.人物雕塑:雕塑家米隆的《掷铁饼者》是人物雕塑的典范【知识点专练】.如图《掷铁饼者》是古希腊著名雕塑家米隆的代表作,这尊雕像被认为是“空间中凝固的永恒”,也被誉为“体育运动之神”。整尊雕像充满了连贯的运动感和节奏感,突破了艺术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传递了运动的意念,把人体的和谐、健美和青春的力量表达得淋漓尽致。运动员所呈现的形态()A.由古希腊人的社会风俗所决定 B.显示出希腊雕刻艺术已经完全成熟C.是研究古希腊雕刻的重要资料 D.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答案】A【详解】运动员之所以呈现出裸体的形态,是由古希腊人的社会风俗所决定的。因为古希腊人在从事体育运动和宗教性的文艺演出活动时,男子往往赤身裸体。他们认为完美健康的人体乃是人的骄傲,是神性的体现。故选择A;B、C、D的表述都没有问题,但不能体现题目主旨,故排除。2.建筑艺术: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是建筑艺术的代表。(四)古希腊史学——求真与人本古希腊史学:是欧洲史学的源头。【知识点专练】.欧洲史学的源头在()A.古希腊 B.罗马 C.拜占庭 D.俄罗斯【答案】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是欧洲史学的源头,故选A,排除BCD。1.希罗多德的《历史》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知识点专练】.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被后人誉为西方“史学之祖”,他在其著作《历史》中声明:“我的职责是记录人们所讲的一切,但我绝无义务相信他们,这适用于整个这部书。”这种主张()A.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B.反映了理性的研究历史的精神C.说明希腊人对历史规律的探索D.表明他注重历史的客观真实【答案】D【详解】依据材料“我的职责是记录人们所讲的一切”可知作者试图通过客观公正的立场来记述历史,不应掺杂个人的主观感受,注重历史的客观真实,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与材料无关;B选项错误,希罗多德的《历史》,许多地方还带有天命论和宿命论色彩,并且其中也夹杂了许多不足为据的神话传说和无稽之谈,不是理性的历史研究精神;C选项错误,希罗多德不能代表希腊人,以偏概全。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知识点专练】.受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历史》的影响,长久以来人们认为修建金字塔的是奴隶。古埃及学家哈瓦斯经过考古发现,在距离金字塔不远的遗址中有许多建造者的坟墓。哈瓦斯认为地位低下的奴隶的坟墓不可能直接建在法老墓旁边。因此他认为建造金字塔的不是奴隶而是平民。对此,我们可以得出()A.历史因时代久远变得扑朔迷离 B.希罗多德的著作时间离古埃及更近更为真实C.历史在学者的修正中不断接近真实 D.考古发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文献的不足【答案】D【解析】考古发现属于第一手史料,可信程度高,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文献的不足,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历史也有自己的真实面目,不会因时代久远变得扑朔迷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时间更近不一定更为真实,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历史的真实不是靠学者修正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2.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西方史学的经典之作【知识点专练】.古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主张历史学不应该取悦流俗,而应该以叙述历史的真实为最高目标,首先必须完全抛弃历史著作之中的神话和传说的因素,这是关键所在。他借伯里克利之口,说出了他的基本观点:“人是第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是人的劳动成果。”材料反映出修昔底德的思想()A.完全摆脱了宗教神学束缚 B.立足于对历史真相的观察C.成为了当时社会主流观念 D.表现出人文主义精神本质【答案】D【详解】修昔底德主张历史学应该力求叙述真实的历史,抛弃神话和传说的因素,强调人的重要和人的价值,反映出修昔底德的思想表现出人文主义精神本质,D项正确;“完全”摆脱了宗教神学束缚说法绝对,A项错误;立足于对历史真相的观察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修昔底德的思想成为了当时社会“主流”观念,C项错误。

(五)古希腊体育——敬神文化与人文思想【知识点专练】.“希腊人在奉祭宙斯的节日里举办奥林匹亚运动会,运动会吸引了来自全希腊的运动员,于是宙斯神的节日也成了全国性的假日,在此月内,全希腊境内的所有战争都要宣布休战……节日期间还应时开了集市,届时人们从各地赶来,献祭宙斯神,观看比赛,盛况空前。”据此可知,举办奥林匹克竞技会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城邦之间的和平友谊 B.祭祀神灵和表达对宙斯的敬意C.培养拥有强健身体的公民 D.推动希腊各地之间的经济交流【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奉祭宙斯的节日里举办奥林匹亚运动会”,而奥林匹亚的举办使得各城邦之间出现了和平的局面,由此可知,奥林匹亚运动会举办的主要目的是宗教仪式性质,为了祭祀神灵和表达对宙斯的敬意,B正确;A是奥林匹亚运动会的客观影响而非主要目的,排除;奥林匹亚运动会是短暂性的盛会,其不能起到培养强健身体的公民的效果,排除C;D是奥林匹亚运动会的客观影响,排除。【知识点专练】.古希腊的四大“冠冕賽会”---奥林匹亚竞技赛会、皮提亚竞技赛会、尼米亚竞技赛会、科林斯地峡竞技赛会,不但是希腊人祭祀神灵的宗教仪式,更是希腊人自己的盛大节日,它体现了古希腊人对竞技对抗的热爱之情。据此可推知,古希腊的“冠冕赛会”()A.加剧了各城邦间的矛盾 B.促进了人文精神的发展C.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形成 D.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是希腊人自己的盛大节日”“体现了古希腊人对竞技对抗的热爱之情”可知,材料内容强调了人对竞技对抗的热爱,体现了人文精神,故B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城邦间矛盾、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内容,故ACD三项都与材料无关,都排除。【知识点专练】.美国学者米勒在《裸体的民主》一书中指出,古希腊“裸体竞技”服务于消除差别的目标,在体育竞技中一旦脱了衣服,就很难区分穷人和富人,聪明和笨拙,是贵族、国王还是民主派了。米勒意在表明,古希腊“裸体竞技”的习俗()A.是城邦民主制度产生的原因 B.是古希腊人文精神的产物C.根源于法律至上的政治传统 D.有利于公民平等意识形成【答案】D【详解】根据“在体育竞技中一旦脱了衣服,就很难区分穷人和富人,聪明和笨拙,是贵族、国王还是民主派了”可知,“裸体竞技”的习俗有利于消除差别的目标,有利于公民平等意识形成,故选D;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与法律至上的政治传统无关,排除C。(六)古希腊法律——公正严明【知识点专练】.下图所示为古希腊倚束棒、提天平的正义女神忒弥斯。其脚下的蛇和狗分别代表仇恨与友情,两者都不许影响司法裁判。由此可知,古希腊司法所遵循的原则之一是()A.不徇私情 B.执法回避 C.崇法抑权 D.理性协调【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蛇与狗“分别代表仇恨与友情,两者都不许影响司法裁判”,这象征着法官在判决时不能因为仇人或朋友而有所偏私,这反映出古希腊司法所遵循的原则之一是不徇私情,故A项正确;仅从材料信息不能推知执法回避这一原则,故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显示法与权关系的信息,故排除C项;不徇私情是就判决的情感而言的,理性判决是指在执法过程中进行逻辑推理,不徇私情与理性判决并非同一个概念,且材料并没有强调司法过程要实现理性协调,故排除D项。(七)古希腊宗教——多元性【知识点专练】.威尔·杜兰在《世界文明史·希腊的生活》中这样分析古希腊宗教:“每种手艺、职业和艺术都有它们的神性,或者更妥切地说,有它们的守护神……其数目之繁多,几可与地上人类相匹。”“每一个城邦都有它的万神殿。”古希腊宗教的这一特点()A.有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平等精神的形成发展B.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着古希腊文明C.必然会推动古希腊建立大一统专制政权D.有利于古希腊妇女参政议政【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每种手艺、职业和艺术都有它们的神性….每一个城邦都有它的万神殿”可见古代希腊宗教没有绝对的权威,有利于推动民主平等意识的形成,为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提供条件,而出现非大一统专制局面,故A项正确,C项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地理环境对古代希腊政治文明的影响,排除;D项,题干与古代希腊妇女权利实现无关,排除。【知识总结】古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的原因(1)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推动了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的发展,繁荣的工商业为其提供了经济基础。

(2)雅典民主的城邦制度为哲学家、史学家等的活动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

(3)古希腊从周边国家汲取了许多优秀文化成果。

(4)古希腊各城邦执政者重视文化教育。

(5)许多名流学者定居雅典,促进了学术和思想的传播。【知识点专练】.公元前5世纪,希腊社会发展到巅峰期,被称为古典时代,下列出现在希腊古典时代的是()①《十二铜表法》②帕特农神庙③《伯罗奔尼撒战争史》④柏拉图创建“学园”讲授哲学和数学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帕特农神庙、《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粕拉图创建“学园”讲授哲学和数学都属于希腊古典时代的文化成就,因此②③④符合题意,B正确;《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排除含①的选项,ACD排除。故选B。【知识点专练】.优美的神话、严肃的悲剧、诙谐的喜剧,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是西方“历史之父”;修昔底德成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这说明()A.民主政治造就辉煌灿烂的希腊文化 B.古希腊文明领先于世界其它的文明C.文化发展促进人文主义的对外传播 D.城邦制度促进了公民创造力的发挥【答案】D【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古希腊的文化十分繁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和城邦制度造成的宽松思想环境有关,故D正确;亚里士多德时期民主政治已经衰落,故A错误;材料未对比希腊文明和其它地区的文明,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人文主义传播,故C错误。二、古罗马文化古罗马文化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文化,在法律、文学、史学、建筑和历法等领域多有建树。(一)古罗马法律——行为的规范1.《十二铜表法》公元前450年左右颁布了《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包括债务法、继承法、婚姻法以及诉讼程序多个方面。(1)产生【知识点专练】.有学者评价古罗马某部法律时指出:“几乎所有残存的文本看起来都具有土生土长的特点,这同流传下来的传统说法相一致:平民们所寻求的不是改革法律,而是公开法律。”据此推断这部法律()A.巩固了罗马帝国统治B.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C.是罗马习惯法的汇编D.主要维护平民利益【答案】C【解析】据材料“这同流传下来的传统说法相一致:平民们所寻求的不是改革法律,而是公开法律。”可知,这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主要维护贵族的利益,故答案选C。(2)意义内容以维护贵族和富人利益为核心,但文明公示,按律量刑,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契约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利益,成为后来颁布的一系列公民法的基础。①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知识点专练】.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共和国颁布《十二铜表法》,其中的十个法表主要是由贵族编订的并为其利益服务,在引起平民强烈不满后,才增编两表,虽然《十二铜表法》并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法典的编撰却被认为是平民的胜利。这是因为()A.是在平民主导下诞生的 B.奠定了“万民法”基础C.体现了罗马公民的意志 D.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答案】D【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的颁布,使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利益,因此是平民的胜利,故D项正确;《十二铜表法》是在平民和贵族矛盾激化斗争的情况下产生的,并不是平民主导的,故A项错误;奠定了“万民法”基础的是公民法,故B项错误;《十二铜表法》实质上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C项错误。【知识点专练】.《十二铜表法》是最古老的罗马法文献,虽然它的大多数条款是对古代习惯的沿袭,甚至还有“以牙还牙”等原始残余,但它毕竟第一次用成文的形式规定了公民的权力和义务。这说明《十二铜表法》()A.限制了贵族对司法权的滥用B.混淆了法律与习惯的界限C.有利于贵族对法律随意解释D.规定了公民的权力和义务【答案】A【详解】材料“第一次用成文的形式规定了公民的权力和义务”反映了《十二铜表法》以成文法的形式明确规定公民的权力和义务,从而限制了贵族对司法权的滥用,故A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十二铜表法》混淆了法律与习惯的界限,而是说明《十二铜表法》以成文法的形式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特权,故B、C排除;“规定了公民的权力和义务”的说法属于现象,不是材料的本质意义,故D排除。②保障平民利益【知识点专练】.公元前五世纪时,罗马的法律还是习惯法,它的解释权操在贵族法官手里,平民经过长期的斗争,于公元前449年逼使贵族成立十人委员会制定和公布了成文法。因这个文法刻在十二块牌子(铜表)上而称为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颁布的重要意义在于()A.维护罗马帝国的统治B.更好地调整社会关系C.严格依法办事D.维护平民的利益【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十二铜表法取代习惯法,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即可以严格依法办事,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故选C项。【知识点专练】.《十二铜表法》的条文中,主要有三点:一是自由民在“私法”范围上平等;二是“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三是“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这说明《十二铜表法》()A.实现了社会平等B.维护了私有财产C.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D.维护了罗马帝国境内平民的利益【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自由民在“私法”范围上平等”“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故本题答案选C项。《十二铜表法》本质上是为了维护贵族利益,并没有实现社会的平等,排除A项;材料旨在强调法律一定程度维护平民利益,不是强调维护私有财产,排除B项;《十二铜表法》颁布于罗马共和国时期,不是出现在罗马帝国时期,排除D项。③维护统治秩序【知识点专练】.布赖斯勋爵在评价《十二铜表法》时说:“不存在任何法学问题它没有涉及;罕有一个政治科学的角落,它的光芒未曾照临。”布赖斯勋爵做出上述判断的依据是,《十二铜表法》()A.调和社会矛盾,维系了帝国统治 B.涉及领域众多,贵族权力受限C.条文明晰,公民权益得到了保护 D.重塑罗马政治秩序,影响深远【答案】D【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布赖斯勋爵认为《十二铜表法》内容广泛,影响深远,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因为该法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利益,体现了对罗马政治秩序的重塑,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十二铜表法》颁布于罗马共和国时期,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才建立;B选项错误,“涉及领域众多,贵族权力受限”是对当时罗马社会的影响,只体现了布赖斯勋爵关于该法评价的部分信息;C选项错误,贵族和平民都属于罗马公民,而《十二铜表法》主要是调和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所以不能笼统地说“公民权益得到保护”。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3)特点①保护财产【知识点专练】.“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筑围墙的应留空地一尺;挖沟的应留和沟深相同的空地;掘井的应留空地六尺”(《十二铜表法》),这表明罗马法()A.调节个人财产关系的法律已见端倪B.意在保护贵族阶层利益C.以《十二铜表法》为其成熟的标志D.利于稳定罗马帝国秩序【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可以看出,罗马法规定了罗马人在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循的个人土地或私人空间的界限,旨在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财产之间的关系,故答案为A项。B项意在保护贵族阶层利益,从材料中看不出来,排除;《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排除C项;D项利于稳定罗马帝国秩序,与材料的侧重点不一致,排除。【知识点专练】.《十二铜表法》规定:“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这反映了罗马法()A.保障平民的利益B.维护贵族的利益C.保护私有财产D.维护法律的权威【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可以反映出《十二铜表法》涉及的是私有财产的问题,这说明罗马法重视保护私有财产,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对贵族和平民利益的保护,故AB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没有体现出对法律权威的维护,故D项排除。【知识点专练】.《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私犯中规定:“在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如为适婚人,则处死以祭谷神”“夜间行窃,如当场被杀,应视将其杀死为合法”。该条款体现的目的是()A.维护罗马贵族的利益 B.保障下层平民的权益C.严厉惩处夜间行窃者 D.保护罗马公民财产权【答案】D【解析】据材料“在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如为适婚人,则处死以祭谷神”“夜间行窃,如当场被杀,应视将其杀死为合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保护罗马公民财产权的特点,即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维护罗马贵族的利益,故A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保障下层平民的权益,故B排除;严厉惩处夜间行窃者的目的是保护罗马公民财产权,故C排除。②防范特权【知识点专练】.西方古典作品《阿提卡之夜》记载,“一个审判官或仲裁官,受命于出庭辩论时审讯案件,而他们被揭穿在这个案件中接受金钱贿赂”,依据《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三条应被处以死刑。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A.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充分保护平民权益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D.限制贵族滥用权力【答案】D【解析】题中的“审判官或仲裁官”,在罗马习惯法汇编《十二铜表法》中,是罗马贵族才能担任的职务,他们因受贿而司法舞弊要处死刑,实际上是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A、C两项只是自然法的精神原则并且在题中不能体现;B项的“充分保护”错误,《十二铜表法》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利益。③以人为本【知识点专练】.《十二铜表法》规定:“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将其押至家中拘留,系以皮带或脚镣,但重量最多为十五磅,愿减轻者听便。”这项规定体现出罗马法具有()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B.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C.保护贵族私有财产的特点D.社会公正和谐的理念【答案】A【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但重量最多为十五磅,愿减轻者听便”可以看出罗马法具有一些保护弱者的人文精神,故B选项正确。④形式主义【知识点专练】.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了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C.审判程序缺乏了公正性 D.审判结果受制于习惯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原告因为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不符合《十二铜表法》的规定: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罚金,就输掉了官司,这体现了罗马法律的注重形式的特点,所以B正确;材料表明,罗马法以证据严格判罚,说明罗马法重视保护私有财产,所以A错误;从整段材料可以看出开庭程序中既有原告提供证据,又有辩论等,说明法庭审判程序具有一定的公正性,所以C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审判结果受制于习惯法”,所以D错误。【知识点专练】.《十二铜表法》规定,如买卖不动产和奴隶等,除当事人亲自到场外,还必须邀请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参加,要讲规定的语言,做一定的动作才能生效。这一规定的目的是()A.维护罗马奴隶主贵族的利益B.保证市场交易的公平性C.保留罗马法注重形式的传统D.维护罗马法律的权威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十二铜表法》规定,如买卖不动产和奴隶等,除当事人亲自到场外,还必须邀请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参加,要讲规定的语言,做一定的动作才能生效。这反映了保证市场交易的公平性的特点,因此选B。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⑤宗教色彩【知识点专练】.《十二铜表法》中有多条这样的规定,如“恩主诈骗被保护人的,应宣誓充作‘牺牲’,奉献于神”;以蛊术损害他人庄稼的,科处极刑;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处死以祭谷神;施魔法或以毒药杀人的处死刑。上述规定共同体现了罗马法()A.鲜明的宗教色彩 B.同态复仇的原则 C.鲜明的等级特征 D.轻罪重罚的特点【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恩主”“蛊术”“谷神”“魔法”都与宗教色彩有关,故A项正确;上述规定没有体现同态复仇以暴制暴的原则,故B项排除;材料内有涉及等级差异导致司法不公,故C项错误;“以毒药杀人的处死刑”,并非轻罪重罚,故D项错误。故答案选A。⑥分权平衡【知识点专练】.《十二铜表法》规定,凡涉及公民的生死问题时,需要执政官主持的人民大会(元老院)作出决定;凡属科处罚金一类的犯罪,就交由平民团体审判。这表明罗马法()A.量刑程序不统一 B.平民利益无法保障C.量刑依据不统一 D.崇尚秩序和平衡【答案】D【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生死攸关的案件由人民大会作出决定,一般案件由平民团体审判,说明罗马法审理案件根据问题轻重作出不同安排,崇尚秩序和平衡,故答案为D项;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案件不同处理,不是量刑程序不统一,排除A项;这种安排不是针对特定群体,不能反映不能保护平民利益,排除B项;量刑依据都是《十二铜表法》,排除C项。⑦同态复仇【知识点专练】.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私犯”规定:“毁伤他人肢体而不能和解的,他人亦得依同态复仇而毁伤其形体;折断自由人一骨的,处300阿斯的罚金,如被害人为奴隶,处150阿斯的罚金。”这说明早期罗马法()

A.重视处理民事纠纷的公平性B.摆脱了习惯法法理的束缚C.蕴含了自然法的理念与精髓D.存在原始部落的残余观念【答案】D【详解】从材料中“他人亦得以同态复仇而毁伤其形体”可知这是同态复仇原则,是原始部落时代的残余观念,故选择D项。【知识点专练】.《十二铜表法》规定:不分贵族和平民,所有受害人依法受到同样的保护,所有加害人按法律受相同的制裁,并禁止无限制的自由报复,在很多情形中用罚金和赔偿替换同态复仇。这说明()A.《十二铜表法》体现了理性精神B.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C.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D.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所有受害人依法受到同样的保护”“禁止无限制的自由报复,在很多情形中用罚金和赔偿替换同态复仇”可知,所有受害人受到法律的保护,禁止报复行为,说明《十二铜表法》对侵权行为制裁的规定越来越完善,体现了理性精神,故A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制定法律主体的变化,无法得出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主导地位的结论,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也没有体现平民和贵族的政治诉求,并且并非日趋一致,故C项错误;D项中“决定作用”表述绝对,故D项错误。(4)法律遗产①公平公正【知识点专练】.下图为古罗马神话中的正义女神朱斯提提亚,在世界各地很多法院的门口都可以看到它。雕像的背后大都刻有一句发人深省的古罗马格言:为了正义,哪怕天崩地裂。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身穿白袍,象征一身清白、刚正不阿;高擎的天平,体现的是公平裁判,人人平等;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B.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C.侧重听取证人证言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答案】B【解析】根据正义女神“双眼蒙布”,可知其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B项正确;“道德良知”与正义女神双眼蒙布的形象不符,A项错误;正义女神双眼蒙布并不是强调耳朵的作用,法官判案要侧重听取证人证言之说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法律审判要公平正义,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的说法明显错误,D项错误。【知识点专练】.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父亲的罪名或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都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这项规定反映出罗马法的司法原则是()A.保护弱者B.无罪推定C.公正合理D.注重证据【答案】C【详解】从材料中“父亲的罪名或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而任何一方都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可知,这是公平公正的原则,故选择C项。②人文精神【知识点专练】.古罗马颁布的《民法大全》中规定:“宁可让罪犯逃脱惩罚,也不可枉屈一人。”这表明罗马法(

)A.是人是万物尺度思想的起源 B.强调法律的人人平等原则C.是西方天赋人权思想的起源 D.包含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民法大全》又称查士丁尼法典,最后完成于公元530年左右。根据所学可知古罗马文明是对古希腊文明的继承与发展,而人是万物尺度是古希腊思想家普罗塔戈拉提出的,因此A项逻辑关系错误。古希腊斯多亚学派的主要观点就是天赋人权,因此C项逻辑关系错误。题目所涉及的信息无法体现法律的人人平等,排除B;“不可枉屈一人”的规定从侧面说明了对人的权利的尊重,因此符合人文主义精神,故选D。【知识点专练】.罗马法的监护制度十分发达,罗马法将保护未成年人及其他社会弱者的利益看成是一种义务,一种社会公职,强调国家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责任。这体现了罗马法的()A.法律至上原则B.对公民权的尊重C.自由公正意识D.人文主义精神【答案】D【解析】材料中“罗马法将保护未成年人及其它社会弱者的利益看成是一种义务,一种社会公职,强调国家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责任。”体现了罗马法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即充分重视每一个合法公民的价值和权利,体现了较为浓郁的人文主义情怀,所以答案选D,ABC三项含义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③不告不理【知识点专练】.“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A.重视法律程序 B.强调明文公示 C.体现法官至上 D.保留习惯旧俗【答案】A【解析】材料“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体现的是罗马法注重法律程序,A项正确;材料与明文公示、法官至上及保留习惯旧俗的说法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④判前无罪【知识点专练】.罗马法规定: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法官审判应重证据等。这些规定后来成为现代法治的重要原则。下列各项中,符合上述规定的是()A.法庭立案与否皆取决于案情 B.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C.被告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D.证据是法官判案的唯一依据【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要求考生准确把握和理解材料。A项,材料中“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是现在民事诉讼不告不理原则,该项表述与题干不符。故A项错误。B项,由材料“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可知,只有判决后才可认定一个人有罪,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故B项正确。C项,由材料可知,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以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而不是必须辩护。故C项错误。D项,材料只给出“法官审判应重证据”,并没表明证据是法官判案的唯一依据。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⑤契约精神【知识点专练】.罗马法《学说汇纂》中记录这样一个案例:一人把洗衣人告上法庭,要求他赔偿自己被老鼠咬破的衣服的损失。原告说:“按照约定,衣服洗好后你应该妥善保管,事先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你应使用鼠夹和鼠药来预防鼠害,可是在你的店里甚至连一只猫都没有”。最后法官判定洗衣人要依照承揽之诉承担责任。这一案例主要体现了罗马法()A.具有契约精神B.法律程序严格C.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保护平民利益【答案】A【解析】从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按照约定”就是一种订立契约的方式,当一方违反了契约的有关规定,就应当承担法律责任,所以这一案例体现了罗马法的谨慎履行契约的原则,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罗马法程序的严格,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C项排除;罗马法是保护贵族阶级利益的,故D项错误。⑥重视程序【知识点专练】.“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A.重视法律程序B.保留习惯旧俗C.强调法官至上D.体现人人平等【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罗马法的特征。依据材料可知,罗马法规定,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这说明罗马法高度重视法律程序。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习惯旧俗下贵族可以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材料中并未体现;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罗马法重视法律程序而非要强调法官至上;D选项错误,罗马法律强调的是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而公民权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具有局限性,不可能人人平等。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2.万民法【知识点专练】.罗马在战争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盟友授予不同程度的公民权;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授予所有帝国境内外邦人以公民权。这一行为()A.提高了平民的地位 B.适应了扩张的需要C.主要受自然法影响 D.实现了各民族平等【答案】B【详解】罗马在战争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盟友授予不同程度的公民权有利于拉拢同盟,而212年卡拉卡拉敕令的颁布有利于巩固帝国统治,由此可见,罗马在战争时期和帝国时期对公民权的使用是适应扩张的需要,B正确;罗马的平民属于公民,与题干中公民权无关,排除A;自然法出现在共和国晚期,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罗马在战争过程中显然将罗马公民权作为一种特权使用,违背了自然法精神,排除C;战争时期,罗马人高人一等,并不是各民族平等,排除D。【知识点专练】.有学者指出:“其时(罗马的)法律已失去狭隘和形式主义的特征,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得灵活、合理。”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A.罗马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B.文艺复兴的深远影响C.罗马统治范围的不断扩大D.民主政治的相对完善【答案】C【解析】据材料“其时(罗马的)法律已失去狭隘和形式主义的特征,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得灵活、合理。”可知这是罗马法由公民法向万民法的演变,故答案选C。3.罗马法的世界意义:罗马法体系适应了当时的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对后世欧洲国家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1)为近代新兴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2)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3)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提供了现成的法律形式(4)为近代欧洲大陆国家立法提供了范本【知识点专练】.一位法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活的意大利法……已经越过了阿尔卑斯山。”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古罗马法已经成为欧洲各国的法律

B.古罗马法推动了西欧近现代法制建设

C.意大利是近代最早颁布宪法的国家

D.意大利法是近现代西欧法律的蓝本【答案】B【解析】“意大利法”实质是指罗马法,“已经越过了阿尔卑斯山”不能代表所有的欧洲国家都使用罗马法,故A项错误;“活的意大利法……已经越过了阿尔卑斯山”意味着罗马法对欧洲法律的建立具有巨大的影响,故B项正确;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宪法国家,故C项错误;近现代西欧法律的蓝本应该是拿破仑法典,故D项错误。【知识点专练】.12世纪西欧的法律课上,教授首先讲授的不是现行法律,而是引入具有现实意义的法律问题,并依罗马法条文以及教会法对它们进行分析。这表明罗马法()A.保持着超越时间的生命力B.有利于维护天主教会的权威C.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D.为文艺复兴奠定了思想基础【答案】A【解析】依据题意可知,11、12世纪罗马法的条文在当时法律问题的分析上仍然具有很大的现实的意义,这表明罗马法保持着长时间的生命力,故正确答案为A项。在题文中罗马法与教会法并列,不能说明罗马法维护天主教的权威,故B项错误。题文中没有维护封建统治的相关表述,故C项不符合题意。文艺复兴的思想核心是人文主义,并非罗马法,D项错误。【知识点专练】.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