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汇编十篇_第1页
小学数学教案汇编十篇_第2页
小学数学教案汇编十篇_第3页
小学数学教案汇编十篇_第4页
小学数学教案汇编十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小学数学教案汇编十篇【】小学数学教案汇编十篇小学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的1.通过“过河”情境,开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才能。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运算。教学准备挂图,课件。切入举偶出示挂图,谈话引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看看图,说一说你看懂了什么?对话平台1.说一说。通过看图,理解题意。(1)从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指名汇报。(2)试着做一做。2.想一想。由情境入手,领会理解运算顺序。(1)议一议。29+25÷9这样列式对吗?(2)老师小结。小括号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运算顺序,假如在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中的。3.试一试。试着做一做(29+25)÷9。学中做1.做一做。完成做一做的习题。(1)先说一说计算顺序。(2)再独力计算。2.比一比,算一算。16+24÷818-9×230-6÷3(16+24)÷8(18-9)×2(30-6)÷3做中得1.综合练习。(1)在〇里填“”或“=”。7+7+7+8〇7×4+17×9-〇7×7+730÷5+1〇30÷(5+1)9-2×4〇(9-2)×48+32÷8〇(8+32)÷818+36÷9〇(18+36)÷9(2)判断。①(8+6)×7与8+6×7都要先算乘法。②81减去6乘以6的积,列式为:(81-6)×6。③在一个算式里,假如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2.理论应用。完成练习三的第2题。小学数学教案篇2第1课时一天的时间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24时记时法2、程与方法:借助钟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同一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3、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某一时刻。教学难点:知道晚上12时既是24时又是0时。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自学法教学准备:钟面模型教学过程:老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导入新课1、师:上个星期六,我有个外地来的朋友来咱们这儿旅游,他提早一天已经买来了车票,第二天9点到西安我听了很快乐。第二天我一大早起来,9点以前赶到火车站,结果等到很久也没等到这位朋友,这是怎么回事?你们猜猜看。2、正如同学们所猜,我这位朋友买的是晚上9时到西安,闹了个小误会,那么,一天中终究有几个9时?你有方法防止这种误会吗?3、老师板书:晚上9时上午9时4、师:我知道了,大局部同学都是在时间前面加上上午、中午、晚上这些表示时间的方法来区分两个不同的学生说说晚上9时是怎样变成21时的?时刻。这种方法教普通记时法,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记时法,他比普通记时法更简单,它叫24时记时法。二、探究新知1、关于24时记时法你还有什么问题吗?2、看书。3、自学反应。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一天有多少小时?在一天里时针要转几天?新的一天是从什么什么时候开场的?4、接下来我们看看一天时间是怎样过去的?三、课堂总结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怎样计算经过时间?在书上找一找,可是你能不能从书上找到你需要的答案。把自己认识重要的句子画下来。学生自由反应。四、作业设计完成数学书71页的2、3题。板书设计:一天的时间〔24时记时法〕完毕时间-开场时间=经过的时间开场时间+经过的时间=完毕的时间完毕的时间-经过的时间=开场的时间小学数学教案篇3教学目的:1、结合运白菜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才能。2、结合详细情境,探究连减的详细方法,能正确地进展运算。3、运用连减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1、探究连减的详细方法。2、连减问题的两种不同思路。教学准备:相对应的主题图片。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老师谈话:农民伯伯种的大白菜又获得了大丰收,他们正忙着收白菜、运白菜呢!出示主题情境图。学生通过观察获取如下数学信息,第一运走288棵,第二运走256棵,原有850棵。二、问题探究1、提出问题。学生会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1〕两车一共运走多少棵?〔2〕第一车运走以后,还剩多少棵?问题〔1〕〔2〕,是对旧知识的复习应用,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出来。然后重点研究问题〔3〕。2、思路探究。〔1〕老师启发与引导:想要知道运走两车后还剩多少棵,你打算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试着列出综合算式。〔2〕学生独立考虑,列出算式。〔3〕交流想法。会有以下两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思路。1、先运走第一车后还剩多少棵,再算运走第二车后还剩多少棵。列式为850256288。2、先算两车一共运走多少棵,再算还剩多少棵。列式为850〔256+288〕。〔4〕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这两种方法的思路。3、算法探究。引导学生把详细的问题情境、混合运算的顺序与计算的方法步骤有机结合起来,弄明白其中的算理。在此重要的思想指导下,以下两种算法会自然而然地产生。〔1〕从总数里面连减两个数的方法。850256288=594288=306〔棵〕〔2〕从总数里面减去两个数的方法。850〔256+288〕=850544=306〔棵〕三、应用练习1、计算方法的练习。完成试一试的习题和练一练中的第1、3题。2、解决问题的练习。〔1〕第2题。a出示问题情境及第〔1〕问。b学生独立解答。c交流算法与想法。d出示第〔2〕问。老师适时点拨,鼓励学生提出与第〔1〕问类似的连减问题,并试着解答出来,再与小伙伴交流。〔2〕第4题。a出示题目内容,带着学生读懂所提供的信息。b学生观察并发现问题:从整体上看,从星期一到星期日里程表上的读数是逐渐增大的,但有一天很特殊,星期三和星期四里程表上的读数一样,这是为什么呢?c学生讨论。可能性1:假如小军是每天晚上统计的话,说明星期四小军的爸爸没有出车。可能性2:假如小军是每天早上统计的话,说明星期三小军的爸爸没有出车。d引导学生继续自己提出问题,可以以晚上统计为例,完成第〔2〕问。〔考虑〕e第〔3〕问。〈1〉一般方法:把第〔2〕问中所求出的每天行驶的里程数相加。〈2〉简便方法:将星期日与星期一在表上显示的数相减,即1830301=1529〔千米〕四、课堂总结围绕连减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与计算方法、灵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等中心目的展开讨论,师生共同结课。板书设计:运白菜小学数学教案篇4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9~30页的例1、例2.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除数是一位数、商是整十、百、整千的数及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口算算理;初步学会口算除法的过程和方法,能正确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使学生学会除法算式的两种读法.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才能,操作才能和逻辑思维才能.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进步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学重点理解口算思路,掌握口算方法.教学难点正确进展口算.〔尤其是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教具、学具准备:69根小棒〔其中6个整捆,每捆10根,9根单根小棒〕.教学过程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络.1.口算:〔老师出示卡片,学生快速说得数,最后一组说说是怎样想的.〕843554029324650062.填空:80里有〔〕个十,400里有〔〕个百.46里有〔〕个十和〔〕个一.39里有〔〕个十和〔〕个一.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出示动画口算除法〔导入〕〔农村学校可口述情境〕:有60个苹果,需要分给几个人吃,要求每人分得的苹果一样多.2.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可能出现以下情况:〔1〕60个苹果平均分给3人,每人多少个?〔2〕60个苹果平均分给2人,每人多少个?〔3〕60个苹果平均分给4人,每人多少个?〔4〕60个苹果平均分给6人,每人多少个?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请学生口述列式并板书:603、602、606、604〔说明:604以后再学〕设问:以上各题结果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口算除法.〔出示课题〕三、主动探究,解决问题.1.学习例1.〔1〕学具操作,研究算法.用60根小棒代替60名同学〔每组6捆小棒〕,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题,边摆小棒,边研究其计算方法.〔2〕小组汇报计算方法,老师板书.①计算603=20可能有以下算法:想法一:3==20想法二:203=60所以603=20想法三:20+20+20=60所以603=20〔以上题目汇报时,先后顺序不定.突出算法多样化.〕②算法比拟:你认为以上算法哪一种比拟好?为什么?③小结:计算603时,通常这样想:3=,就是20.〔老师用红笔标出,指名学生说几遍.〕〔3〕学生试算602、606,订正得数.〔4〕引导学生初步小结算法.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我们可以把整十数看成几个十,再除.把60看成是6个十,6个十除以3得2个十,就是20.同样口算60除以2因为6个十除以2得3个十,所以602=30;口算60除以6因为6个十除以6得1个十,所以606=10.〔5〕初步练习:804=903=802=〔让学生说出口算过程.〕〔6〕教学读法:603可以读作60除以3,也可以读作:3除60.〔7〕想一想:6003可以怎样算?60003呢?谁能用两种方法读出算式.〔学生说出口算过程.〕老师小结:在计算一位数除整百、整千的除法时,可以把几百看作几个百,把几千看作几个千,再进展口算.〔8〕进步练习:第30页的做一做.402,让学生先用两种读法读出算式,再说一说口算方法.5005、80002,让学生快速写出得数,并说一说哪种方法最简便.鼓励学生用简便的方法进展口算.2.教学例2.学具操作,研究算法.让学生摆出准备好的69根小棒.提问:把69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根?让学生实际分一分,老师巡视,集体订正时,请一个同学到前面演示,指名说一说是怎样分的.老师要有目的地进展引导:先分的什么?〔整捆的〕每份分得几捆?〔2捆〕再分什么?〔单根的〕把单根的分成了几份?〔3份〕每份分得几根?〔3根〕分完后每份共有多少根〔23根〕结合分小棒的过程说明计算方法:69根小棒有6捆〔每捆10根〕和9根,也就是69可以分成6个十和9个一;先分整捆的,就是把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3=〕;再分单根的,就是把9个一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3个一;最后再把每份中整捆的和单根合起来〔+=23〕就是所求的结果.结合讲解,可以把分小棒的过程做简单注释,然后列式计算.在讲完之后,可再让两名同学把分小棒的过程表达一遍.注意在老师引导下表达,不必对学生的表达要求过高,只要意思正确即可.〔2〕小组汇报问:假如用计算的方法,应该用什么方法?怎样列式?计算时应怎样想?指名汇报讨论结果,老师板书,进展小结.693=23想:3=3=+=233.做例2后面的做一做.〔1〕口算下面各题,说一说是怎样想的。282=363=555=可直接让学生写在书上.老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展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对每道题都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2〕写出除法算式,再口算出得数。72除以9_________4除48__________学生独立做,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最后集体订正.三、稳固练习303402804393482844独立完成,观察每组上下两题寻找联络和区别.集体订正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此作简单的讨论.问:你有更快的方法口算吗?明确:如303和393.算303只要算十位上33,然后在个位上添一个0就可以了;而393,要先算十位上的33=1,1写在商的十位上,再算个位上的93,3写在商的个位上,结果得13.四、小结老师引导学生进展,回忆本节课内容,计算中注意的问题.五、看书质疑,总结全课.六、作业:1.6025005600038229637772.〔1〕82除以2得多少?〔2〕3除900得多少?小学数学教案篇5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XX页的内容。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观察比拟,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体验学数学的乐趣。(2)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论操作、猜测验证、合作探究,经历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的活动过程,开展空间观念,培养逻辑思维才能,体验做数学的成功。3、情感与态度(1)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会从美观和实用的角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2)学会从全面、周到的角度考虑问题。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教学难点:引导探究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教学准备:课件、学具袋。教学过程:〔课前谈话〕今天很快乐能认识各位在座的小朋友。我呀,是来自绿影小学的包老师。来之前,我就听说某某学校的小朋友,聪明伶俐,爱动脑筋,是不是这样啊?为了表扬同学们在课堂的表现,老师还特地带来了一些小奖品,瞧,都贴黑板上了。〔三张不同颜色的小笑脸〕你们喜欢吗?假如你能答出老师的问题,老师就让你上来任意选一个小奖品。你们想选哪一个?有几种选法?〔三种〕假如某个小朋友答复下列问题特别棒,老师就让你任意选两个。有几种选法?〔三种〕老师:真不错,不知不觉中,同学们已经答复出老师的两个问题啦。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在课堂上有更好的表现。一、动手游戏,提出问题老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1号学具袋,看看里面有什么?(三根小棒。)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先猜。老师:光猜可不行,知识是科学,咱们来动手围一围。学生动手围,集体交流: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老师请能围成和不能围成的同学分别上来展示一下。同时板贴:能围成三角形不能围成三角形老师小结:随意的给你三根小棒,有的时候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时候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看来呀,咱们考虑问题的时候要全面、周到。提出问题:那么,能围还是不能围,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系呢?引导学生明白:跟三角形的边有关系。老师:对,三角形的边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探究这个问题呀?板书课题:三角形边的关系〔让学生拾掇好一号学具袋〕设计意图:随意的给学生三根小棒,让学生先猜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再通过动手围,发现有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旧知,刺激了学生的思维,更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跟什么有关系,怎么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呢?二、理论操作,探究学习1、动手操作。电脑出示:现有两根小棒,一根长3厘米,一根长6厘米,再配一根多长的小棒,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老师说明操作要求:〔1〕从2号学具袋中拿出操作材料〔两根小棒、作业纸和理论操作表格〕;〔2〕在作业纸上有不同的线段,请你用两根小棒去围一围,看看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至少要和三条不同的线段围一围〕;〔3〕将数据和结果填写在表格中,能围成的用表示,不能围成的用表示。学生活动,老师巡视指导。2、汇报交流。老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你的操作结果。请不同的学生汇报,老师在课件中输入数据和结果。如下列图:设计意图:既然已经知道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与三角形的边有关系,所以老师先给出学生两根6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当第三边是几厘米的时候能围成三角形,直观明了,为后面的探究打好根底。3、集体探究。第一层次:发现不能围成的原因。〔1〕老师:同学们通过动手理论,发现1厘米的小棒不能围,确定吗?咱们再来验证一下。课件演示:当三根小棒分别是1厘米、3厘米和6厘米的时候,围不成三角形。老师:为什么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引导学生得出:1+36,所以围不成。〔2〕老师:下面我们再来验证一下2厘米。课件演示。老师:你发现了什么?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引导学生得出:2+36,所以围不成。〔3〕老师:3厘米也不能围成,是什么原因呢?课件演示。提问:它为什么也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引导学生说出:3+3=6,所以不能围。〔4〕提出:1厘米、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都围不成。大家观察这三道算式,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阿?板书〔补上小于等于号〕:两边之和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有了操作的初步体验,但是不能围成的原因是什么,却还没有发现。这里,通过课件直观、生动的演示和老师及时的启发、点拨,学生便会很快的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了。第二个层次:猜测,初步得出三角形边的性质。老师:两边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同学们猜测一下,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呢?学生猜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贴:两边之和>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同时,老师在旁边画上?初步验证猜测:老师:这个猜测对不对呢?这需要进展验证。看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老师指着4厘米,问:当第三根小棒是4厘米的时候,谁能来说一说?同时课件进展演示,得出:4+36。课件演示。老师指着5厘米,问:那5厘米?得出:5+36老师____:那么下面就依次类推了。课件依次出现算式:6+37+38+39+36设计意图:由于有了两边之和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个结论作根底,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就能围成三角形。这时老师及时说明,这只是猜测,要经过验证才能判断它是否正确。第三个层次:引发矛盾,打破难点。老师指着表格,质疑:你们有没有发现问题啊?咱们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得出9厘米不能围,可是9+36呀,这符合我们刚刚得出的结论啊?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进展课件演示。老师:9和3这组的两边之和是大于6,可是它能围成吗?〔不能〕〔课件演示确实不能围成。〕老师:我们再换一组看看,3和6这组的两边之和第三边9比,什么关系?〔相等〕老师:那还要看哪一组?〔6和9的和与3比〕引导学生明确:只通过一组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全面吗?那应该怎么说?引导学生得出任意两字。设计意图:9+36却围不成三角形,这一下就给学生制造出了矛盾冲突,学生就会立即思索这三边到底还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从而发现只通过一组两边的和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是不全面的,必需要看三组,这样任意在这里的引出也就水到渠成了。第四个层次:再次验证,明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老师:下面我们利用这个结论再来验证一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是不是都具备这样的关系?每个同学选一个你喜欢的在小组内交流。学生交流,集体汇报。老师:在同学们的猜测前面加上任意两字,通过再次验证后,发现它就是一条正确的结论。〔老师擦掉?〕咱们来一起读一遍。设计意图:加上任意两字以后,结论是不是就正确了呢?这时,让学生回过头来,再次验证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理解,也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猜测验证结论这一科学的学习过程。第五个层次:找出判断不能围成的简捷方法。老师:在这些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中,它们也应该有几组算式?〔3组〕那我们在判断它能不能围成的时候,是不是要把三组算式都找出来啊?引导学生明确:只要找到一组不符合能围成的条件就可以了。老师:谁能快速地说出10不能围成的原因?设计意图:怎样最快的找到不能围成的原因,在这里也应该让学生明确。方法最优化应随时有效地浸透在教学环节中。第六个层次:再次验证任意,将结论从特殊扩大到一般;同时发现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简单方法。〔1〕老师:刚刚咱们是给3厘米和6厘米寻找能围成三角形的第三边,得到这样的结论的。那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都具备这样的关系呢?老师演示课件,随意拖拉两次,让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说出三边的关系。设计意图:一开场的研究,是从给定的3厘米和6厘米的两边着手的。在这里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将特殊情况推广到一般情况,让学生明白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都有这样的性质。〔2〕提出:在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时候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是不是每次都要计算三组啊?让学生先充分地进展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因为较小的两边的和都大于最长的边了,那么用最长的边加一条较短的边,就一定大于另一条短边了。所以呢,这要把只要把较小的两条边加起来这一组进展判断,就可以代表三组了。还需要每组都判断吗?设计意图:我以为,在全体学生都已经掌握的根底上,肯定会有少数学生发现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窍门。老师的设计应当顾及到这样的学生。所以,在这里可以及时地引导全体学生都掌握简单方法。三、深化认知,联络实际,拓展应用1、轻松小游戏老师:同学们的表现真是棒极了,老师为了表扬大家,给你做个小游戏,想不想啊?出示: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跨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请两个学生上来跨一步。先让学生充分的交流。老师:你能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释一下吗?课件演示:两腿和地面跨出的间隔形成了一个三角形。老师:可是有个人说,我可以。你们知道是谁吗?出示姚明图片,身高:226厘米;腿长131厘米。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解决问题,使学生主动地把本课的知识内包容入到自己的认知构造,同时熏陶学生逐步到达会学数学的境界,并再次向学生浸透看问题要全面的原那么。2、判断:下面哪组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单位:厘米〕〔有图〕〔1〕3、4、5〔2〕3、3、3〔3〕3、3、5〔4〕2、6、2设计意图:这道根底题的练习,既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稳固,同时引导学生利用简单方法快速地进展判断。3、儿童乐园要建一个凉亭,亭子上部是三角形木架,如今已经准备了两根三米长的木料,假设你是设计师,第三根木料会准备多长?并说明理由。设计意图: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让学生用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并从美观和讲究实用的角度出发,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才能。四、全课小结,从考虑问题要全面,引出第三边的取值范围设计意图: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范围的建立的.确是有一定困难的。再次呈现前面的研究表格,这些数据是详细的,老师提出:3.5厘米行吗?3.2呢?3.1呢?3.01呢?不断地向3逼近,学生自然会想到3.0001也是可以的,那该怎样表述呢?比3厘米长已呼之欲出;以此考虑,学生不难得出又必须比9厘米短。这样层层递进的启发引导,发散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有机地浸透了无限逼近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的才能。小学数学教案篇6一、教材内容分析^p1.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8单元书119页二、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在直线上植树问题的解题规律。2、会根据实际问题,灵敏选择方法进展解答。3、经历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体验比拟、区别学习方法。4、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亲密联络,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三、学习者特征分析^p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应该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入手,逐步发现隐藏于不同的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认真观察分析^p,运用规律解决问题五、教学环境及资准备投影仪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老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及资准备一、复习回忆(1)老师: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讨论了有关植树的数学问题,植树问题中有哪几种情形?解答时应注意什么问题?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互相交流。再组织学生汇报,老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①两端都要栽:植树棵树=间隔数+1②两端都不栽:植树棵数=间隔数-1③只栽一端:植树棵数=间隔数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互相交流。二、指导练习(1)教材练习二十第1题。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②小组讨论:当大钟敲5下时,前后共有几次间隔?平均每次间隔时间有多长?③大钟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呢?大钟敲12下,共有11次间隔,所以共需时间是:2×11=22(秒)。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2)教材练习二十第3题老师:从王村到李村之间设电线杆,会有几种情况?学生在小组中根据分析^p的情况,独立解答,并互相交流。根据可能会存在的三种情况,分别有三种解答结果。a.16-1=15200×15=3000(米)b.16+1=17200×17=3400(米)c.200×16=3200(米)教材第119页考虑题。教材练习二十第4题。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②学生观察示意图,小组讨论:有多少个间隔?有多少盏灯?老师:你发现了什么?老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在封闭道路上植树时,间隔数=植树棵树。(板书)老师引导学生分析^p:3号在1号队员的前面,1号队员不是第4名,而3号队员不是第1名,所以3号队员是第2名,而1号队员是第3名,当1号队员第3名时,由于号码名次不同,所以2号是第4名,4号是第1名。所以排名是:1号2号3号4名第3名第4名第2名第1名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可能会说出:大钟敲5下,共有4次间隔,平均每次间隔时间是8÷4=2(秒)。学生独立考虑,并解答。老师指名汇报,然后集体订正。组织学生议一议,然后汇报。汇报时学生可能会说出:共有三种情况:a.两端都设有电线杆。b.两端都不设电线杆。c.只在一端设电线杆。学生讨论后汇报,汇报时可能会说出:1号第3名,2号第4名,3号第2名,4号第1名三、应用练习(1)一度长180米的大桥两侧,每隔30米安装一盏路灯。①两端要安装,需路灯几盏?②两端不安装,需路灯几盏?(2)小刚到电影院看电影,他前面有8排,后面有9排,左边有15个座位,右边有17个座位。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每排座位一样多学生独立练习,然后小组交流。指2名学生板演,再集体订正。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解答。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又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植树问题小学数学教案篇7教学内容两点之间的连线,线段最短。〔教材35页—36页〕教学目的知识目的: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间隔。才能目的:在创设的课堂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由详细到抽象的思维才能,进步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才能。情感目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难点两点之间的连线,线段最短。教学媒体视频、课件、图片。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出示图片《看图讲故事》。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狗为什么会跑到小主人的前面吗?学生讨论、汇报。二、学习新知1.数学活动在纸上任意点两点,用线联接它们,量一下它们的长短,比拟一下谁最短?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考虑,小组交流后答复。2.想一想出示图片《看图答复下列问题》〔1〕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2〕你估计小明到学校走哪条路?为什么?指明几个学生答复图中的问题,并说明他们的理由。3.量一量学生独立完成36页的“量一量,从A到B的三条线中,哪条线最短”。学生汇报结果。4.看一看观看视频《公理〔线段最短〕》。师生共同出结论:两点之间的连线,线段最短。老师提出间隔的概念: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间隔。5.做一做问题1.河道长度如图《河道长度》,把原来弯曲的河道改直,A、B两地间的河道长度有什么变化?问题2.九曲桥如图《九曲桥》,公园里设计了曲折迂回的桥,这样做对游人欣赏湖面风光有什么影响?与修一座笔直的桥相比,这样做是否增加了游人在桥上行走的路程?说出其中的道理。6.老师鼓励学生试着举出类似的例子。师生共同讨论。三、两点之间的连线,线段最短。四、稳固练习教材36页“练一练”小学数学教案篇8教学目的1、结合图形认识线段间的数量关系,学会比拟线段的大小;2、利用丰富的活动情景,让学生体验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并能初步应用。3、知道两点之间的间隔和线段中点的含义。教学重点线段大小比拟,线段的性质是重点。知识难点线段上点、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的表示方法及运用是难点教学准备棉线、中国地图等教学过程(师生活动)创设情境1、多媒体演示十字路口:为什么有些人要过马路到对面,但又没走人行横道呢?2、讨论第124页考虑题:学生分组讨论:从A地到B地有四条道路,假如要你选择,你走哪条路?为什么?在小组活动中,让他们猜一猜,动动手,再说一说。学生交流比拟的方法。除它们外能否再修一条从A地到B地的最短道路?为什么?小组交流后得到结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结合图形提示:此时线段AB的长度就是A、B两点之间的间隔。3、做一做:测量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个直辖市之间的间隔。(小组合作完成)小学数学教案篇9设计说明《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关于估算的学习目的是“能结合详细情境进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要落实这一目的,老师首先要充分认识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应用,认识估算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本课的设计中,首先创设情境,引出问题,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要用到除法估算来完成。然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估算经历,自己尝试着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对除法估算有一个建构的过程。紧接着让学生归纳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在此根底上让学生面对详细情境进展估算,通过对“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和“多少个纸箱能装下?”这两个问题的分析^p,培养学生灵敏解决问题的才能。课前准备老师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和父母外出旅游时留心在宾馆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钱了吗?1.课件出示教材29页例8。考虑:(1)从例8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2)问题中的“大约”是什么意思?(生根据已有的经历自由发言,大约就是大概的意思,结果要进展估算,得数不能用“=”连接,要用“≈”连接)(3)鼓励学生分析^p题意,独立列出算式,并说一说这样列式的理由。(267÷3)师强调说明:问题中“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钱?”不需要算出准确结果,只需要进展估算,求出近似值就可以了。2.提醒课题。这样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呢?这节课我们就应用除法的估算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自主预习,探究算法1.引发考虑。师:你会估算267÷3的结果吗?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1)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根据学生的汇报进展板书。①267≈300300÷3=100(元)267÷3≈100(元)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100元。②267≈270270÷3=90(元)267÷3≈90(元)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90元。(看除数,想口诀)(2)引导学生观察比照,小组讨论两位同学的解答合理吗?为什么?①因为不需要算出准确的钱数,所以两种结果都是合理的。②第二种方法估算的结果更准确一些,准确结果应该比90少,比80多。(3)总结估算的方法。(课件出示)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先把被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整百、几百几十、几千几百的数,除数不变,再口算出结果。(4)明确:解决同一个问题,假如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就可以采用。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和探究使学生明白,估算时要看除数,想口诀,找到和被除数最接近的整十、整百、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的数,选择合理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2.解决问题。(课件出示教材30页例9)(1)引导学生分析^p题中的数量关系,说出题中的条件和要求的问题。(2)问题中的“够装”是什么意思?(3)小组合作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根据学生的汇报进展板书。①182≈180,182÷820,需要的纸箱肯定超过20个,所以18个纸箱装不下182个菠萝。②18≈20,20×8=160(个),20个纸箱只能装160个,所以18个纸箱肯定装不下。(4)组织学生对以上的估算过程和方法进展比拟。(课件出示)第一种方法与例8的把被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的方法一样;第二种方法是把纸箱数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数,再乘每箱装的菠萝个数,然后和菠萝总数进展比拟。设计意图: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估算空间和交流时机,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自主探究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估算方法,进步估算才能。⊙稳固练习1.完成教材30页例9下面的问题:多少个纸箱才能装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答)2.完成教材31页1题。老师引导学生掌握估算的一般方法,进步估算才能。3.完成教材31页2题。引导学生分析^p题意,感受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只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估算方法,就可以把学到的数学知识更好地应用到生活中。小学数学教案篇10教学内容:第71-72页、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教学目的知识目的: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p问题,灵敏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详细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才能目的:使学生通过回忆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络,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情感目的: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历,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制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灵敏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理解转化策略的价值,丰富学生的策略意识。教学难点:初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和技巧。教学准备电子白板相关课件教学过程:一、观察交流,明确转化的策略出示图片,让学生比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