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小学六数学上册教案15篇小学六数学上册教案1教学内容:课本第4—6页,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二1—4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那么。〔2〕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3〕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展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教学重、难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推导算理,总结法那么。教学过程:一、复习。1、计算以下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2、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二、新课。引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人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板书课题:一个数乘以分数〕1、理解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1〕第一幅图:一瓶桔汁重千克,3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指名列式,板书:问:表示什么意思?指名答复,板书:求3个或求的3倍。〔2〕出示第二幅图:一瓶桔汁重千克,半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怎样表示半瓶?指名答复:半瓶用表示;式子为:。说明:是求的一半是多少,也就是求的是多少。板书:求的。〔3〕出示第三幅图:一瓶桔汁重千克,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指名答复,板书:,问:表示什么意思?指名答复,板书:求的。2、引导学生小结。①指出三个算式都是分数乘法,比拟三个算式的不同点:第一个算式与第二、三个算式中乘数有什么不同?想一想:第一个算式与第二、三个算式中乘法的意义有没有不同。有什么不同?学生齐读课本的结语。练习:课本的做一做1、2题。说一说以下算式的意义。理解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1〕出例如3〔先出示第一个问题〕。问:你根据什么列出式子?得出:根据“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列出式子:。问:假如我们用一个长方形表示1公顷,那么公顷怎样表示?问:公顷的是什么意思?要求学生观察图〔2〕问:在图中的对于1公顷来说,是1公顷的几分之几?引导得出:观察这个式子有什么特点?出例如3的第二个问题。问:已经求公顷的是公顷,那么公顷的应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多少公顷?板书:公顷〕〔2〕引导学生小结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观察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过程,谁能说一说计算方法?老师归纳,再看书上结语。再说明,为了计算的简便,也可以先约分,再乘。例:〔3〕做一做。三、稳固练习:练习二第1、2题。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是什么?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五、作业。练习二第3、4题。小学六数学上册教案2教学内容:课本第14~15页的例1,完成“做一做”和练习四的第1~5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2、培养学生分析^p才能,开展学生思维。教学重点:理解题中的单位“1”和问题的关系。教学难点: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敏判断单位“1”。教学过程:一、复习2、列式计算。〔1〕20的是多少?〔2〕6的是多少?二、新授。1、教学例1。出例如1:学校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吃了多少千克?〔1〕指名读题,说出条件和问题。〔2〕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并在线段图上标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先画一条线段,表示“100千克白菜”。吃了,吃了谁的?〔100千克白菜〕要把“100千克白菜”平均分成5份,吃了4份,怎样表示?老师边说边画出以下图:〔3〕分析^p数量关系,启发解题思路。A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并认真想一想,吃了,是吃了哪个数量的?B分组讨论交流:根据吃了100千克的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呢?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4〕列式计算。A学生完好表达解题思路。B学生列式计算,老师板书:〔千克〕C写出答话,老师板书:答:吃了80千克。〔5〕总结思路。根据以上分析^p,让学生讨论一下解题顺序:吃了?吃了谁的?谁是多少〔〕?谁的是多少乘法。〔6〕反应练习。〔14页〕1—3题,做完后订正。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2、阅读课本:把书中的想的过程和线段图认真看一下,不懂提问。〔三、全课小结:四、随堂练习。1、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应该把谁看作单位“1”。〔1〕乙是甲的,甲是乙的。〔2〕甲是乙的,乙是甲的倍。2、练习四1、2题,完成在练习本上,然后订正。3、操作:画出“体育小组的人数是美术小组的倍”的线段图自己补充条件和问题并解答。五、作业练习四3、4题。小学六数学上册教案3教学目的:1、初步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各种方法画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亲密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或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圆的特征;2、使学生通过想象与验证、观察与分析^p、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获得根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开展学生思维才能和初步的空间观念。3、让学生在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中掌握一些数学的思想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合作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教学重点: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会画圆教学难点:准确认识、掌握圆的特征并理解其在生活中的运用教具学具:圆规、直尺、课件、圆纸片、学生自带一个轮廓为圆的物体教学过程:课前谈话:认识我吗?理解我吗?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我这个人有什么特点吗?看来认识一个人、一件事物,都应通过观察接触研究归纳,才能到达真正认识!讨论套圈儿游戏的规那么引出圆〔宣布上课!〕一.情景引入、激发探究兴趣圆在生活中太常见了!许多物体的形状与圆有关。你能举个例子吗?古人最早是从日月的形状认识圆的,直到如今人们仍然喜欢用日月来形容一些圆的东西,古今中外的建筑设计以及各种平面图案的设计中,由于用到了圆而格外漂亮!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欣赏、感受一下生活中的圆!课件演示最后抽象出数学的圆。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圆到底是怎样一种图形,有什么特点,以致于生活中如此常见、数学家如此夸赞它呢?你们想理解它吗?首先,老师想理解一下同学们对圆已经有了哪些认识?〔理解学生已有知识根底,确定教学起点〕二.操作交流、充分感知根底上自主建构〔一〕动手动脑,体验和感悟大家知道怎样画圆吗?1.圆规画圆浸透画圆步骤和圆心、半径作用和定义,介绍字母表示方法。2.描轮廓画圆引出直径,通过如何确定圆心浸透直径定义及特点3.没圆规也找不到圆形物体,怎样画圆?①自制圆规:铅笔、细绳等;②电脑画圆1:几何画板演示浸透圆的定义,并再次浸透圆心作用;③电脑画圆2:几何画板演示〔用正多边形逼近圆〕浸透极限思想,为后续学习设伏;④画家画圆的方法、正方形包络的方法小结:看来,画圆有许多方法,要根据详细情况有所选择!〔二〕合作交流,提升和建构1.请各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教科书和其他材料〔包括老师的电脑〕,对圆心、半径、直径的认识做一总结!并把你们总结的成果记录下来!2.汇报交流①哪一组汇报你们对圆心的认识?②汇报对半径的认识③汇报对直径的认识3.小结:两千年前,我国的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给圆下了一个定义一中同长也。你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介绍圆的数学符号:⊙三.稳固应用、拓展孕伏.根本练习:〔根据学生情况机动处理〕小学六数学上册教案4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展开图,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根本特征。2、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对详细实例的观察,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及其常用的计量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会进展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3、使学生在详细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测、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究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表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外表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4、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历,增强空间观念,开展数学考虑。5、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络,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进步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二、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根本特征以及外表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外表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三、教学难点: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历,增强空间观念,开展数学考虑。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探究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表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四、课时安排:14课时第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教学内容:P1、2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一第1-4题。教学目的:1.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点、线、面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及正方体的棱,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的才能及归纳的才能。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课前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具和学具。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认识长方体的特征1.教学例1〔1〕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学生交流。〔2〕老师出示长方体教具长方体有几个面?分别是哪几个面?每个人在自己的座位上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学生交流自己所看到的结果。老师指出:因为我们最多只能看见它的三个面,所以在画长方体的时候一般画三个面。老师指导学生画长方体的立体图,并介绍它的棱与顶点,学生和老师一起操作。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每个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认识一下,并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及时板书。顶点:8个棱:12条,分三组,每组的长度相等。面:6个,相对面的形状完全一样。学生对照自己的教具再说说长方体的点、线、面的特征。老师进一步介绍学生认识长、宽、高并板在图中板书。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3.完成练习三的第1题学生直接在小组里交流。二、认识正方体的特征1.教学例2〔1〕出示正方体的教具,问: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们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让学生模拟例1的学习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研究一下正方体的特征。〔2〕交流学习的结果,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3〕比拟长、正方体的特征的异同学生根据板书,结合立体图形,小组讨论交流。汇报讨论的结果,老师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三、稳固练习1.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指名学生口答,集体评讲。2.完成练习一的第3题〔1〕学生观察后判断哪个是长方体?哪个是正方体?〔2〕学生直接口答。〔3〕重点说说其余的几个面是否完全一样?3.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先分别指出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哪条线段,然后说说各是多少?四、课堂总结五、布置作业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教学反思第2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教学内容:P3例3、“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第5-9题。教学目的:1.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根据所给的长方形的特征判断它们能否组成长方体或正方体。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才能和立体观念。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教学难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课前准备:剪刀。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二、探究新知〔1〕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展学习。出示正方体纸盒:你可以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吗?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棱剪,并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学生尝试操作。小组里交流。〔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可以沿着棱把它剪开吗?学生独立操作。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交流。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3〕完成练一练第1题标注完后引导学生详细说说考虑的过程。〔4〕完成练一练第2题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展判断,在此根底上再动手操作进展验证。三、稳固练习1.完成练习一第6题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2.完成练习一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的考虑过程。3.学有余力时可完成考虑题启发学生考虑: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要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大小有什么联络?让学生通过操作逐步掌握其中的规律。四、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五、作业1.练习一第5、8、9题。2.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教学反思第3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表积〔1〕教学内容:P6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二第1-4题。教学目的:1.理解外表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6个面完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表积。2.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才能。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表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表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前准备:长方体教具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谈话:前两节课我们探究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根本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际有什么关系?他们可以分为几组?正方体呢?二、探究新知1.探究长方体外表积的计算方法。〔1〕出例如6:假如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吗?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各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在交流中明确: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可以了。〔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考虑,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六个面的面积之和?〔3〕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师根据学生答复进展板书。〔4〕比拟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要根据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的长和宽〕〔5〕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2.探究正方体外表积的计算方法。〔1〕谈话: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的问题,假如纸盒是正方形的你还会解决同样的问题吗?〔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3〕组织交流反应,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展考虑。3.提醒外表积的含义我们刚刚在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至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出了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外表积。三、应用拓展1.做“练一练”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详细说明考虑的过程。2.做练习二第1题让学生看图填空,再要求同桌互相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并核对相应的面积计算是否正确。3.做练习二第2题让学生独立依次完成两个问题,适当提醒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果来解答第〔2〕题。四、全课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外表积?可以怎样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外表积?长方体外表积的计算方法与正方体的外表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络?五、作业练习二第3、4题。教学反思第4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外表积〔2〕教学内容:P7例5和“练一练”,练习二第5-10题。教学目的:1.通过探究,学会运用长方体、正方体外表积的计算方法解决求物体的4个或5个面的面积之和的实际问题。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展空间观念,培养思维的灵敏性,增强解决问题的实际才能。教学重点:根据所求问题的详细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根据所求问题的详细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前准备:长方体教具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表积,谁能说说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外表积?指名答复。提问:长方体的外表积怎样求?正方体呢?二、探究新知1.出例如5:指名读题。启发考虑:要求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实际上就是求什么?可以怎样计算呢?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并选择一种想法算出结果。集体交流订正。2.出示练一练读题后启发学生考虑:这两个纸盒各用多少平方厘米纸板是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三、稳固练习1.练习二第5题直接在书上填写。完成后集体核对。2.完成练习二第6题学生自己读题。启发考虑:解答这个问题是求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根据给出的条件,这几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独立解答。3.完成练习二第8题先画出昆虫箱的示意图。引导学生考虑讨论:需要木板和纱网各多少平方厘米分别求的是几个面的面积?哪几个面?4.完成练习二第9题引导学生观察教室,说说假如要给教室进展粉刷,需要刷哪些面的面积?再结合题目进展解答。学生列式,集体订正。四、全课总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觉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五、作业练习二第5、7题考虑题先独立考虑然后同桌交流。教学反思第5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1〕教学内容:P10-11例6、例7,“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三第1-4题。教学目的:1.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活动过程,体会物体是占有空间的,而且占有的空间是有大小的,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能直观比拟物体体积或容器容积的大小。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开展观察、操作和想象才能,增强空间观念。教学重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教学难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课前准备:直尺,木条。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例61.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老师按书中过程操作。问:为什么会剩一些水?引导学生认识到桃子占有一定的空间。假如改用其它的物体呢?再实验。小结:通过刚刚的实验,我们发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2.通过实验使学生体会到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小的。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玻璃杯,边操作边讲述:一个里边放荔枝,一个里边放桃。想一想:哪个里面放的水会多些?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想一想,两个杯里都装了物体,为什么倒进去的水有多有少呢?学生交流。小结: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占有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3.提醒体积的含义出示3个大小不同的水果,问:哪个占的空间大?把它们放在同样大的杯中,再倒满水,哪个杯里水占的空间大?学生独立考虑后让同组的同学交流。通过刚刚的三次活动,你有什么感受?老师在学生交流的根底上提醒体积的含义,并让学生举例。二、教学例71.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书盒子,拿出书盒里的书,问:你能看出哪个盒子里的书的体积大一些吗?老师讲述容积的含义,并问:这两个盒子,哪个的容积大,为什么?2.完成“试一试”。同桌交流,指名答复。三、稳固进步1.完成“练一练”第1、2题.先做第1题:直接判断,并让学生从体积、容积的含义上说明原因。再做第2题,让学生沉着积的含义上进展解释。2.完成练习三第1-4题四、全课小结: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教学反思第6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2〕教学内容:P12-13例8和“练一练”,练习三第5-10题。教学目的:1.让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初步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实际大小的表象,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2.让学生在详细的问题情境中,经历观察、考虑、探究等学习活动过程,增强空间观念,开展数学考虑。教学重点:认识体积单位。教学难点: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大小的观念。课前准备:棱长1厘米和1分米的正方体各一个。1立方米演示模型架,棱长1分米和1厘米的正方体容器各一个,1升和5毫升的量杯各一个,学生每人准备6个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和容积,谁能说一说什么是体积,什么是容积?指名说说,全班交流。二、探究新知〔1〕出示如例8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你能说说什么是它们的体积吗?指名答复。观察这两个图形,你知道他们哪个的体积大吗?学生猜测。当学生有争议时,引导:想一想,我们学习平面图形时,是怎样比拟的?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突出:可以想把它们分割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再进展比拟。小结: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同样大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我们已经知道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你能根据这些推想出有哪些常用的体积单位吗?根据学生发言,逐次板书:常用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随板书出示相应的模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立方米〕认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请同学们取出自己带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模型,观察它们的形状、大小,量一量它们的棱长各是多少。板书: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1立方厘米的体积有多大,1立方分米的体积有多大,身边什么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或1立方分米。认识立方米.先让学生根据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的概念,猜测一个怎样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想象1立方米有多大.老师用棱长1米的架子演示1立方米的大小,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3〕说明:升和毫升也是体积单位。不过它是用来计量液体的体积的。直观演示:1立方分米就等于1升。由此得出;1立方厘米等于1毫升。三、稳固练习1.完成练一练同桌互相说一说,集体交流。2.完成练习三第6题指名说说三个图形分别表示什么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3.完成练习三第7题学生自己数一数,集体交流。4.成练习三第8、9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5.完成练习三第10题。学生观察,根据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这些木块摆放的情况,瑞得出体积是多少。四、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练习三第5题和考虑题教学反思第7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教学内容:P16-17例9、例10,“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四第1-3题。教学目的:1.在数学活动中探究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它们的体积,并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2.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究数学问题的经历,增强空间观念,开展数学考虑。教学重点:探究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课前准备:学生每人准备30个左右的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出示可分割的长方体模型,问:你能告诉大家它的体积是多少?说说是怎样想的。老师分割演示后设疑,并提醒课题。二、操作探究,发现规律1.出例如9,要求学生四人一组,用准备好的正方体搭出四个不同的长方体,并编号。2.让学生观察并交流。〔1〕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2〕用了几个小正方体,怎样很快知道所用的小正方体的个数?〔3〕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3.在小组里根据拼搭的长方体的数据填表。长/厘米宽/厘米高/厘米正方体的个数体积/立方厘米长方体1长方体2长方体3长方体4根据表格,引导分析^p,发现规律。拼搭出的长方体的体积跟小正方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4.引导学生猜测: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三、再次探究,验证猜测。1.出例如10,让学生摆出例10中的三个长方体,并提问:各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2.让学生动手操作,先想一想,再数一数,看看一共用多少个正方体。3.课件演示。4.假如让你摆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你能说出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吗?四、引导概括,得出公式1.你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如何求长方体的体积。交流得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板书文字公式和字母公式2.启发引导正方体是长方体的特殊形式,你能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写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让学生尝试,再交流得出,并阅读26的说明。五、应用拓展,稳固练习1.做“试一试”学生独立计算,交流时先说说公式,再说说是怎样列式的。做“练一练”第1题。先观察,后独立计算。2.做“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选择几个式子说说其表示的意思,再口算。3.做练习四第1题学生独立解决后由学生逐一评讲。六、课堂作业练习四第2、3题。教学反思第8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教学内容:P18例11和“练一练”,练习四第4-8题。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进一步沟通正方体和长方体体积公式,并在分析^p比拟的根底上,得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这一公式,会用次公式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2.通过学习开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才能和空间观念。教学重点: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前准备:小黑板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长5米、宽4米、高4米〔2〕棱长5厘米2.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它是如何推导出来的?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呢?二、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通用的体积计算公式1.出例如11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对照公式,问:这里的长×宽和棱长×棱长分别求的是什么?你能指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吗?怎样求它们的底面积?2.小组讨论;假如长方体的底面积和高,能求出长方体的体积吗?怎样求?根据学生的答复板书。假如正方体的底面积和高,是否也能求出正方体的体积呢?怎样求?老师板书完好。并用字母公式表示。3.完成“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先计算底面积再计算体积。第2题,问:这道题的条件是什么?利用哪个公式来计算体积?学生各自计算,指名板演,共同评议。三、稳固进步1.做练习四第5题学生分析^p后独立计算,集体评讲。2.做练习四第6题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3.做练习四第7题读题理解题意,用方程独立解答,交流订正。四、课堂小结五、布置作业练习四第4、8题。教学反思第9课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教学内容:P19例12和“练一练”,练习四第9-14题。教学目的:1.让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会正确运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展名数的变换。2.让学生用比照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教学重点:根据进率进展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合理推理才能,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课前准备: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挂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提问:〔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3〕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2.问:你能猜出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二、自主探究,验证猜测1.教学例12〔1〕挂图出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2〕这两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否相等?你是怎样想的?〔3〕用图中给出的数据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学生分别算一算,然后在班内交流。〔4〕根据它们的体积相等,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5〕谁来说一说:为什么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2.用同样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学生小组讨论,班内交流3.小结:你能说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4.你能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解释为什么1升=1000毫升呢?三、稳固深化1.出示练一练的习题学生独立完成班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2.出示练习四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班内交流。出示练习四第10-12题学生独立完成,班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3.出示练习四第13题。学生读题,考虑:两个容器各能盛水多少毫升是求什么?也就是两个长方体的什么?独立完成,说是怎样想的。四、课堂总结五、课堂作业练习四第14题教学反思第10课时: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2〕教学内容:P21-22练习四第15-19题。教学目的:1.在学生掌握体积及容积单位的根底上,进一步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容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会正确运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展名数的变换。2.进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教学重点: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展名数的变换。教学难点: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前准备: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挂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知识复习1.我们已经学过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2.我们已经学过的容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3.容积和体积单位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二、课堂练习1.做练习四的第15题。让学生先分别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外表积各是怎样计算的,再让学生分别算出它们的体积和外表积。集体评讲。2.做练习四的第16、17题。求“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硬纸板”就是求什么?需要哪些条件?求“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就是求它的什么?需要哪些条件?学生分析^p后逐题解答。3.做练习四的第18题求第1个问题就是求它的什么?需要哪些条件?求“需要多少泥土”就是求什么?需要哪些条件?求“需要多少平方米的木条”就是求它的什么?需要哪些条件?学生再分析^p的根底上逐题解答。三、本节课总结四、课堂作业做练习四的第19题。五、指导解答考虑题。读题后讨论:“外表积比原来增加56平方厘米”是哪局部的面积?这局部面积是怎样得到的?学生尝试解答。六、阅读“你知道吗”内容。教学反思第11课时:整理与练习〔1〕教学内容:P23“回忆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第1-6题。教学目的1.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纯熟进展体积和容积单位间的换算,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及外表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2.进步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教学重点: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展梳理,进一步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构造。教学难点: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展梳理,进一步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构造。课前准备:小黑板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知识整理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哪些特征?有什么联络?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分别指什么?常用的体积和容积的单位有哪些?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表积?解决有关外表积的实际问题要注意什么?你是怎样发现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正方体体积公式和她有什么联络?学生逐题分小组讨论,并在全班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答复适时板书。二、练习与应用1.做练习与应用的第1题先判断是什么立体图形,并说说你判断的根据是什么?估计哪个立体图形的体积最大,再计算它们的体积。验证自己的判断。分别计算它们的外表积。2.做练习与应用的第2题读题,仔细观察,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两次的读数分别是多少?这能说明什么?增加的实际上是什么体积?3.做练习与应用的第3题让学生先说说名数互化的方法,再观察每题是把什么名数改写成什么名数。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4.做一个长8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至少需要铁丝多少厘米?〔接头忽略不计〕。假如做一个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呢?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评讲。5.用一根长48厘米的铁丝做一个正方体的框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最大是多少?假如改做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体,高应该是多少?学生自己解答,求高时可提示用方程去解答。6.小结三、课堂练习1.0.23立方分米=〔〕立方厘米3820立方分米=〔〕立方米3200立方厘米=〔〕毫升=〔〕升5.14升=〔〕毫升=〔〕立方厘米2.用72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正方体框架,框架的棱长是多少?所有的面贴上纸,要贴多大的面积?所占的空间是多大?四、课堂作业“练习与应用”第4-6题。教学反思第12课时:整理与练习〔2〕教学内容:P24-25“练习与应用”第7-10题。教学目的:1.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及外表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求外表积和体积的实际问题。2.进步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教学重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才能。课前准备:小黑板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练习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我们来说说它们的实际应用,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时要用到这些知识?下面这几道题中哪些知识的应用?1.做练习与应用的第7题〔1〕学生读题,讨论:这两个问题分别求的什么?〔2〕学生答复后独立计算。集体评讲。2.做练习与应用的第8题〔1〕学生读题,获取题中信息。〔2〕说说问题实际上是求什么。指名学生答复,集体评价。3.补充练习〔1〕一个无盖的正方体硬纸盒,棱长4.5厘米,做这个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它的容积是多少?〔2〕一个长方体汽油桶,高0.5分米,底面是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做这个汽油桶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假如每升油2.5元,这桶汽油价值多少元?〔桶的厚度忽略不计〕〔3〕把一个棱长60厘米的正方体钢材,锻造成横截面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长方体钢材,锻成的长方体钢材长多少米?以上各题,学生读题后各自练习,集体评讲。4.完成考虑题先让学生考虑:哪个地方的小正方体三面涂色?哪个地方的小正方体二面涂色?哪个地方的小正方体一面涂色?然后再根据它们所在的位置去数一数,算一算。二、课堂练习小结三、课堂作业做练习与应用的第9、10题教学反思第13课时:整理与练习〔3〕教学内容:P25“探究与理论”第11-13题。教学目的:1.在实际操作中再次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顶点和棱的特点。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络,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3.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表现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教学重点: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络。教学难点: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课前准备:小黑板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练习与应用第11题可以先出示一个长方体框架,让学生观察它的特征引导学生考虑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框架时,应该怎样选料。做好后组织相应的展示和交流,让学生介绍自己选料时的考虑过程二、练习与应用第12题出示学生在课前搜集的相关数据,进展计算和交流。三、评价与反思先让学生阅读表中的评价工程,然后回忆学习每局部内容时的表现,对自己作出客观,合理的评价。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的表现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四、作业练习与应用第13题及考虑题。教学反思第14课时:外表涂色的正方体教学内容:P26内容。教学目的:1.通过活动,积累由特殊到一般寻找数学规律的数学经历。2.进一步培养用分类计数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才能,开展空间想象力。教学重点:找出小正方体涂色以及它所在的位置的规律。教学难点:一面、两面、三面涂色小正方体个数以及它所在位置的规律。课前准备:27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谈话:课前,我们通过魔方认识了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相关情况,谁能说说在魔方中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部件分别处在魔方的什么位置?能不能通过旋转把魔方中三面涂色的局部移到两面涂色或只有一面涂色的位置?看来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位置是确定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跟外表涂色有关的正方体的计数问题。板书:分类计数。课件出示问题:把一个外表都涂上颜色的正方体木块,切成64块大小一样的小正方体。(1)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2)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3)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二、探究正方体中外表涂色的小正方体(一)棱长为4的正方体提问: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处在什么位置上的小正方体才会是三面涂色的?(课件显示)闭上眼睛想一想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什么位置。提问: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处在什么位置?(课件显示)这个数据可以通过怎样的计算获得?提问: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处在什么位置?(课件显示)这个数据该通过怎样的计算获得?追问:六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处在什么位置?它的个数该如何计算?引导:将大正方体剥去“表皮”,剩下的是什么样子?指出:六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大正方体的中间。两种算法:64—8—24—24=8(个),2×2X2=8(个)。操作教具,验证学生的发现:(1)将处在顶层的4个顶点上的4个小正方体从教具中取下,让学生见证“三面涂色”。(2)将处在非底层的8条棱上的16个小正方体取下,让学生明确计算方法、见证“两面涂色”。同时追问:还有的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哪里?(3)取出其中一面涂色的小正厅体,让学生明确计算方法,见证“一面涂色”。(4)呈现“六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由8个小正方体组成的棱长为2的正方体)。(5)将最底层的小正方体按类归位,验证计数的结果及计算方法。要求:将正方体的棱长各种正方体的个数及计算方法填在活动记录表。引导:计算所需的数据与原正方体的棱长有什么关系?(二)棱长为3的正方体学生自主完成,将探究结果填在活动记录表。完成后指名汇报交流。(三)棱长分别为5、6的正方体学生自主完成,将探究结果填在活动记录表,并在小组内交流。投影呈现学生的活动记录结果,通过课件呈现实物加以验证。引导学生初步发现正方体外表涂色问题的一般规律。(四)棱长为a的正方体提问:假如棱长为n,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个?两面涂色、一面涂色和六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分别怎样表示?(五)延伸考虑课件出示问题:将一个长7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木块外表涂色后,切成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三面涂色、两面涂色和一面涂色的木块各有几个?教学反思小学六数学上册教案5教学内容:欣赏与设计第27~28页教学目的: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轴对称、平移现象。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教学重点: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轴对称、平移现象。教学难点: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师:在本单元里,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图形变换的知识,轴对称、平移?师:举例说明生活中有哪些轴对称和平移的现象?这两种现象有什么特点?生自由汇报。二、欣赏图案1、导入课题。师:同学们,你们想成为一名小小设计师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欣赏设计》,只要你们好好学习,我想你们就一定能设计出美丽的图案。板书课题:欣赏与设计2、图案欣赏。出示课件,学生欣赏图案。3、说一说。师:上面这几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变换得到的?小组讨论,再进展交流。4、想一想。出示课件。仔细观察这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同桌交流汇报。请你在方格纸上继续画下去。设计图案图案前,让学生说说要注意哪些?三、设计图案1、利用轴对称、平移设计一个图案。2、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3、师生活动,老师提问,学生互评。四、练习稳固1、完成教材第28页练一练第1、2、3、4题。五、课堂总结:轴对称和平移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工艺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他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成为出色的设计师。六、作业布置板书设计:欣赏与设计轴对称与平移学生设计作品展示小学六数学上册教案6教学内容:课本第6页的内容和练习二的第5—11题。教学目的:1、进一步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那么,并能比拟纯熟地进展计算。2、培养学生的计算才能。教学过程:一、复习。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计算方法。2、把下面的整数改写成分数。2=〔〕5=〔〕14=〔〕25=〔〕二、新授。1、统一计算法那么。〔1〕到目前为止,你学会了哪些分数乘法的知识?分数乘整数以及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那么分别是什么?分数乘分数的法那么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吗?为什么?〔2〕请你试算一算:〔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老师巡视。〕学生边展示计算过程,边阐述理由。〔3〕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因为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乘分数的法那么也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因此分数乘法的计算法那么可以统一为一条,即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作分母。2、书写形式。〔1〕详细计算时,在碰到整数和分数相乘,可以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直接和分数的分子相乘,不必把整数化成分母是1的分数。例如:〔2〕计算时,也可以不把相乘的两个数改写成分子、分母分别相乘的形式,直接把整数或分数的分子与另一个数的分母进展约分。例如:3、做一做。完成课本第6页下面的做一做题目。三、稳固练习。1、练习二的第6题。2、练习二的第8题。3、练习二的第10题。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堂练习。练习二的第5、7、9、11题。小学六数学上册教案7教学目的:1.让学生掌握分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进步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敏选择适宜的计算方法的才能。2.在学生自主探究的根底上,引导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才能。3.通过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价值。教学重点:掌握分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进步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敏选择适宜的计算方法的才能。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明确目的〕1.计算下面各题2.通过计算引导学生回忆分数乘整数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强调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会更简便。〔让学生自由答复,老师加以引导与整理。〕3.导语: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整数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乘法的有关知识。【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分数乘整数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激活学生的学习经历与学习技能,为学习分数乘小数埋下伏笔。同时,简明扼要地导入新课,让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生成问题〕〔一〕阅读理解1.出示呈现例5情境图〔数学信息〕,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想解决什么数学问题?〔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老师选择问题板书。〕〔1〕松鼠欢欢的尾巴有多长?〔2〕松鼠乐乐的尾巴有多长?【设计意图:由孩子们喜欢的小动物的知识引出例5,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理解题目中有哪些数学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1.自主解答松鼠欢欢的尾巴有多长?怎样列式?你能计算出来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板书:,学生尝试计算,老师巡视,请不同做法的学生板演。〕2.交流讨论,体会不同算法先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再全班交流,一一展示,分析^p出现的不同计算方法。〔1〕可以把2.1化成分数,再跟相乘,结果是,化成带分数。〔dm〕〔2〕可以把化成小数0.75,再跟2.1相乘,结果是1.575。2.1×=2.1×0.75=1.575〔dm〕【设计意图:本环节的交流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在小组内交流,给每个学生参与的时机,使交流活动不至于成为个别学生的专场展示,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二是全班交流,使全体学生在理解自己算法的同时,知道解决同一道题目还有不同的思路,享受不同算法带来的快乐,并掌握自己未考虑到的计算方法,逐步进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3.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不错,这道分数乘小数的题目我们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计算,既可以把小数化成分数再计算,也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再计算,这两种方法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分数乘分数和小数乘小数的知识。【设计意图:老师的这段简单小结以旧引新,促进知识迁移,稳固掌握新知识,实现了有意识的学法指导。】三、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问题〕1.自主解答刚刚例5第〔1〕题大家完成得很不错,下面第〔2〕题有没有信心做对呢?〔出示课件,学生尝试独立解答。〕2.交流反应〔1〕可以把2.4化成分数,再跟相乘,结果是。〔dm〕〔2〕可以把化成小数0.75,再跟2.4相乘,结果是1.8。2.4×=2.4×0.75=1.8〔dm〕3.自学课本〔1〕除了上面两种计算方法,这道题还有另一种算法。同学们翻开课本第8页,看一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学生看书自学。〕〔2〕这种算法你看懂了吗?引导学生说计算过程。〔课件逐步出示第三种算法。〕小数2.4和分数的分母先约分得到0.6,0.6再跟分子3相乘,结果是1.8。4.比照考虑。为什么可以这样约分?你觉得这样约分计算简便吗?【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完例5第〔2〕题,既复习了分数乘小数的两种计算方法,起到稳固练习的作用,又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学习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准确掌握计算方法,更使学生深化地体会到分数乘小数先约分再乘比拟简便。】四、回忆反思1.既然先约分再计算这种方法这么简便,为什么第〔1〕题没用这种简便方法计算呢?2.师小结:先约分再计算虽然简便,但只在小数与分数分母有共同因数的情况下适用,假如小数与分数分母没有共同的因数,就不能直接约分,只能采用把小数化成分数或把分数化成小数再计算的方法。所以在实际计算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观察算式中小数与分数分母的特征,明确小数与分数分母是否有共同的因数,然后再选择适宜的算法进展计算。【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考虑“为什么第〔1〕题没用这种简便方法计算呢?”,让学生体会到先约分再计算的局限性,从而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敏选择适宜的算法。】五、拓展总结〔应用拓展,盘点收获〕〔一〕比照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2.反应:计算时你更喜欢哪种算法?【设计意图:在前面学习分数乘整数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充分感受了先约分再计算的简便性,在这个练习中,学生会进一步感受到这种算法不仅在分数乘整数中可以让计算更简便,在分数乘小数中同样适用,培养学生简便计算的意识。】〔二〕根本练习教材第8页做一做1.学生先观察每一道题的特征,考虑:每道题可以用几种方法来做?哪种方法更简便?然后选择适宜的方法进展计算。2.反应交流时提问:哪几题可以先约分再计算?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计算吗?【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通过四道题的比照练习,让学生发现不仅先约分再计算有局限性,分数化小数这种算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引导学生比拟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的同时,进一步感受计算方法的灵敏性与合理性。最终在学生充分理解的根底上共同归纳出结论,以丰富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结论的过程,加深记忆。】〔三〕进步练习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2题:美国人均淡水资量约为1.38万立方米,我国人均淡水资量仅为美国的。我国人均淡水资量是多少万立方米?1.学生独立完成,一生板演。2.反应计算过程,强调能约分的先约分再乘。并适时补充我国的水资知识,进展节约用水教育。〔四〕拓展练习〔多余条件〕〔机动〕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4题:蜂蜜最主要的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果糖和葡萄糖的质量占蜂蜜总质量的以上。有一种蜂蜜,果糖和葡萄糖的质量占蜂蜜总质量的。假如有2.5kg的这种蜂蜜,其中的果糖和葡萄糖共有多少千克?1.学生独立完成。2.交流汇报。3.老师点拨:在解决含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时,要先弄清楚题意,看问题所需的条件是什么,选择恰当的条件,找出多余条件,然后分析^p数量关系,列出算式,最后检验结果是否正确。【设计意图:这道题隐含了一个多余条件,增加了学生的审题难度,所以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准题目中的关键条件,进步学生的审题才能,掌握解决含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的一些根本策略。】〔五〕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板书课题:分数乘小数〕分数乘小数怎么计算?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主回忆本课所学知识,指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络起来,形成知识构造,既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学习重难点,又稳固新知识、强化记忆。】小学六数学上册教案8教学目的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知道“求几个几分之几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初步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2.使学生在探究分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知识和经历主动进展探究性考虑,并进展分析^p和归纳。3、在探究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理,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以及算法的优化。教〔学〕具准备练习材料、课件。教学过程修议1老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一:谈话引入师:同学们,老师学校要举行一次小手艺展示活动,老师班里有一位小强同学也想参加。看,他准备制作一个漂亮的风筝,这个风筝还带有长长的尾巴呢。可就在制作这个风筝尾巴的时候,小强遇到困难了,不知道该用多少材料,咱们都来帮帮他,好吗?活动二: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每一种列式各是怎样想的?怎么知道求6个相加的和,也可以用乘法计算?明确:一样整数连加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那么可以联想到一样分数连加也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联想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学习方法。活动三:探究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谈话:尝试计算×6,你觉得怎样算好就怎样算,不仅要会算,还要把道理说清楚。学生活动,老师巡视指导,理解信息,并相机让学生把几种典型做法板书在小黑板上。①×6=0、5×6=3〔米〕②×6=+++++==3〔米〕③×6===3〔米〕④×6==〔米〕⑤×6==〔米〕谈话:请同学们认真观察黑板上几种不同的做法,只看结果,判断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明确:第④和第⑤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结合实际情况,所需6根布条总长度不能小于或等于一根布条的长度。〔1〕请学生当小老师讲解每种算法的计算道理,鼓励学生互相质疑、答疑。老师针对一些重点问题进展提问:×6=0、5×6=3〔米〕怎么会想到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的?〔引导学生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与方法。〕×6和+++++这两局部相等吗?为什么?是怎样得来的?在方法③中,为什么分母2不变,单单只把分子1和6相乘呢?〔2〕课件演示方法③的计算道理。〔3〕再回忆×6==和×6==两种做法,指出错误原因。活动四:沟通优化,促进开展〔一〕独立计算9×。〔二〕组间交流:说说计算的道理。〔三〕全班交流:1、请1位学生说计算过程,课件板演。为什么不用第①和第②种方法计算?〔引导学生体会第①和第②种方法或有局限性,或者费事,所以用第③种方法较普遍,适用于任何一道分数乘整数题。〕2,学生小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活动五:探究计算中的简便方法。灵敏运用1、独立计算10×,之后请一位同学说计算过程。2、独立计算×36。①质疑:怎么这次的做题速度明显落后了,你们遇到什么问题?〔使学消费生探究简便方法的心理需求〕②课件出示简便算法:先约分再计算。3、计算×21活动六:课堂回忆,交流收获师:时间过得真快,一节课就要完毕了,大家有什么收获?谁会用一个字母式子表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小学六数学上册教案9教案设计设计说明复习是对已学知识加以回忆,并进展系统整理的过程,不是讲授新知识,因此要特别注意知识间的联络,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到本册教材为止,小学阶段的三种统计图已经全部教学完毕,所以在本节课中要特别注重三种统计图的比照,引导学生体会如何根据统计需要选择恰当的统计图,不同的统计图能反映出数据的哪些信息等;通过对数据进展分段整理和比拟,让学生从不同方面对数据进展分析^p和比拟,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p数据的才能。课前准备老师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归纳整理1.归纳整理。师:本学期我们在统计与概率方面学习了哪些知识?请同学们先自行整理,再在小组内交流。借鉴教材“独立考虑”板块,引导学生从统计图的类型、特点和分段整理、分析^p数据等方面进展回忆整理。2.学生汇报,互相补充。引导学生自由交流、互相补充,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络。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整理统计与概率局部的知识,学生对统计图方面的知识有了一个比拟系统的理解,建立了知识之间的联络,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分类整理1.复习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1)回忆。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扇形统计图,你们对扇形统计图有哪些理解?(①特点: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圆内的扇形面积表示各局部占总数的百分数。②作用: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各局部与总数的百分比,以及各局部与各局部之间的关系)(2)稳固练习。组织学生完成教材106页1题。①呈现问题,请学生独立考虑并尝试解决。②组织学生交流汇报。2.根据统计要求选择恰当的统计图。(1)呈现问题:下面几组数据分别选用哪种统计图表示更适宜?(课件出示)家去年1~6月份支出情况统计表月份123456金额/元20xx38002900220030002700家去年5月份各种支出所占百分比情况统计表用处教育食品还购房贷款水电费服装其他百分比/%1530305155家去年5月份各种支出情况统计表用处教育食品还购房贷款水电费服装其他金额/元450900900150450150(2)明确三种统计图的作用。师:你们知道三种统计图各自有着怎样的特点和作用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以表格的形式整理出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特点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圆内扇形的面积表示各局部占总数的百分比。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用折线的起伏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作用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各局部数量的多少,便于互相比拟。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也能看出各局部数量的多少。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各局部占总数的百分比,以及各局部之间的关系。(3)学生独立解答。(表①要表示出去年1~6月份支出的增减变化情况,应选用折线统计图;表②要表示出去年5月份各种支出所占百分比的情况,应选用扇形统计图;表③要表示出去年5月份各种支出的详细数量,应选用条形统计图)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三种统计图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知识、解决问题的才能。3.复习分段整理数据。(1)回忆:本学期在学习数据的整理、分析^p方面我们有哪些收获?学生交流:除了可以将数据进展排序外,还可以将数据进展分段整理、分析^p,并交流分段整理、分析^p数据的方法和作用。(2)稳固练习。组织学生完成教材106页2题。①组织学生整理数据。②小组内讨论解题方法并汇报。小学六数学上册教案10〔欣赏〕片段一〔序幕局部〕师:〔出示一个圆柱体〔用一个圆柱体外壳套住一个圆锥体〕〕这是一个圆柱体,谁能说说它有什么特征?生:〔生边说师边板书〕师:如今老师用一块布把这个圆柱体遮住〔边说边演示〕,同学们想一想假如这个圆柱体的上底面渐渐的缩到圆心时,那么这个圆柱体将变成怎样的一个物体呢?你能试着描绘一下?生1:下面大大的,上面尖尖的。生2:下面是圆形,上面是一个顶点。生3:下面是圆形的,上面是尖尖的,旁边是一个曲面,从上到下渐渐变大。师:你们能在本子上把这个物体的形状试着画下来?〔叫一生到黑板上画〕生:〔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锥体〕师:如今看一看,老师能不能把这个圆柱体变成你们说的或画的那样?〔师喊一、二、三,揭开遮在圆柱体上面的布,露出一个圆锥体〕生〔惊奇〕:哇!〔然后一起鼓掌〕师:像你们说的或画的那样吗?生:像。师:这个物体叫圆锥体。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圆锥体的有关知识。〔师边说边板书:圆锥的认识〕片段二〔终曲局部〕在学完圆锥体的特征后,临近下课前7分钟,老师模拟《幸运52》设计一个抢答游戏环节。师:到如今为止,我们巳学过哪些立体图形?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师:下面我们做一个抢答游戏,游戏规那么是:在老师描绘的过程中,你们就可以进展抢答,看看是我们学习过的哪种立体图形?不一定要等老师题目全部表达完,看哪组同学答复的又对又快。师:请从我的描绘中答复,这是什么形状?这是一种立体图形,它有三个面,其中一个面是曲面,沿着它的高将它的侧面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生:圆柱体。〔在老师还没说完学生就马上答复出〕师:这也是一种立体图形,它有六个面,八个顶点,十二条棱,生1:长方体。〔生没等老师说完抢着举手说〕生2:也有可能是正方体。师:为什么也有可能是正方体呢?生:正方体也有六个面,八个顶点,十二条棱。师:那么是正方体还是长方体呢?请接着听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生:正方体。〔抢着说,课堂气氛非常活泼〕师:这还是一种立体图形,它有两个面,将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生:圆锥体。师:这还是一种立体图形,它有十二条棱,八个顶点,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也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生:长方体。〔生几乎抢着举手说〕师:这是一种立体图形,沿着它的高切开,可以得到两个完全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切面。有时也可能是两个完全相等的等边三角形。生:圆锥体。〔等学生说完,老师拿出事先准备的圆锥体萝卜演示给学生看〕〔每道题出后,下面的学生都抢着举手答复,高潮迭起〕〔反思〕一、序幕扣人心弦。一个好的开头,往往蕴育着成功。一堂课好的序幕如同吸铁石,可以一下子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为后面成功进展教学奠定心理、认知、情感等方面的良好根底。课始,老师用一块布遮住圆柱体,让学生想像,当圆柱体的上底面渐渐的缩小到圆心时,这个圆柱体将变成一个怎样的物体?在学生说出或画出这个物体的形状时,无形中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更难能可贵的是,老师独辟蹊径,巧妙地将学生喜闻乐见的魔术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学生在惊讶中不知不觉步入这节课所学习的圆锥体,主动参与到研究圆锥体特征的状态之中。教者这一别出心裁的设计,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与内在的动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二、终曲高潮迭起。只有在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教学中的思维活动。因此,一堂课精彩的终曲如同压轴戏,可以把课堂气氛再度推向高潮,让学生保持继续探究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并在其情感的驱使下进展新的认知活动。课尾是学生注意力最容易分散、学习效率比拟低的时候。在此时,老师巧妙的将练习内容蕴含于抢答游戏中,使原先枯燥、单调的练习过程转化成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游戏内容,学生个个跃跃欲试。通过这个抢答游戏,不仅复习过去所学的知识,也将本节课的内容得以升华,特别是最后一道抢答,极大的考验了学生的想像力;通过这个抢答游戏,也将学生的参与热情推到极点,学生的知识被激活,思维被激发,情感被鼓励,获得课虽终,趣未尽、思不止的效果。这样的课堂又何愁不高潮迭起、精彩纷呈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渴求,有渴求才会主动积极。这两个片段,教者能在趣字上下功夫,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假如我们的老师都能在教学的兴趣上做些文章,使我们的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这样,才会是课伊始、趣已生,课完毕、趣犹存。从而做到: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小学六数学上册教案11教学内容:课本第57-58页。教学要求: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圆各局部的名称,理解同一个圆内直径长度与半径的关系。2、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步骤和方法,学会画图。3、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进展辩证唯物观念的启蒙教育。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p、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才能。5、通过生活实例、工艺设计感受数学之美,理解数学文化,进步学习兴趣。教学重点:感知并理解圆的根本特征,认识圆的各局部名称。教学难点: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纯熟掌握画圆的方法。教学方法: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来于生活,效劳于生活。2、课堂上坚持以生为本,创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民主平等,情感交融的课堂气氛。3、创设步步递进的课堂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使其自觉地考虑,培养学生观察、分析^p、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才能。教学过程:一、从生活中引入圆1、出示生活中圆形物体的图片,让学生找“圆”。2、除了刚刚这些图形,你还能举出哪些圆形的物体?3、师:圆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消费中应用非常广泛,小到手表里面的零件,大到宇宙飞船的制造都要用到圆的知识,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对圆的研究就有伟大的成就,因此我们学习圆的有关知识是非常重要而又必要的。〔感受数学之美,板书“圆的认识”〕二、在画圆过程中认识圆1、你会画圆吗?你能借助哪些工具来画圆?〔圆规、硬币、有圆孔的三角板、瓶盖〕2、说说各种画法的不同特点。3、介绍圆规,用圆规画圆。展示学生作品,分析^p失败案例,请成功同学介绍经历,老师总结。4、老师示范画一个圆。请学生上台画一个和老师一样的圆〔同一地方、同样大小〕。5、师:你是怎么做到的?提醒圆心、半径。6、认识圆的特征和圆各局部的名称,师生一起操作进展。〔1〕认识圆心取出圆纸片,先对折,翻开,换方向后再对折,再翻开,反复折几次,折过假设干次后。问:像这样折可以折多少次?〔无数次〕问:这些折痕意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这些折痕意是在圆中心这一点相交〕老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指导学生在自备圆中心标出圆心,用字母O表示〔2〕认识半径指导学生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用直尺连一条线段,老师讲解并板书,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问: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问:量一量,半径长几厘米?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吗?〔3〕认识直径指导学生把圆形再对折然后翻开,让学生把这条折痕用直尺画出来,看看每条折痕都从圆的什么地方通过?两端都在圆的什么地方?口答后老师指出同时板书,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问: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直径?问:量一量,直径长几厘米?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4〕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的关系问:刚刚我们量了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长度,谁能说出同一个圆里直径长度与半径的关系?三、稳固练习〔1〕做课本第58页上面的“做一做”中的题。〔2〕判断题〔1〕通过圆心的线段,叫做半径。〔〕〔2〕所有圆的半径都相等。〔〕〔3〕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是直径的1/2。〔〕〔4〕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直径都相等。〔〕四、小结今天学了哪些知识?圆的各局部的名称各是什么?圆的特征是什么?怎样画圆?五、布置作业作业本P42小学六数学上册教案12教学内容:第89页例3、例4,90页课堂活动,练习二十二第5、6、7、8题。教学目的: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2.感受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会解释生活中的一些负数的实际意义。教学重点:会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教学难点:会用正、负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合作交流、师生互动教学过程:一、游戏激趣老师: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名叫《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那么: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谁先试一试?向上看向前走200米电梯上升15层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二、复习旧知我们已经学习了负数,你能举几个负数的例子吗?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你还知道哪些知识?三、学习新知1.教学例3。出例如3的情境:小明向东走200米,小军向西走200米。老师问:你准备怎样来表示这两个不同意思的量?学生1:向东走200米记作+200米,向西走200米就记作-200米。学生2:向西走200米记作+200米,向东走200米就记作-200米。老师对这两种记法都应给予肯定。学生独立试一试〔1〕假如汽车向正北方向行驶50m记作+50m,那么汽车向正南方向行驶100m该怎样记?〔2〕假如体重减少2kg记作-2kg,那么+5kg表示什么?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并小结:由此可见,我们可以用正数、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3〕练习:课堂活动第2题:说出表中正数、负数表示的意义。工程、父母工资、费、父母奖金水、电、气费伙食费收支情况〔元〕4500-1301000-280-17502.教学例4。老师:其实,正、负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某农用物资商场把下半年的盈亏情况做了一个表:〔出例如4〕月份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小学六数学上册教案13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圆的轴对称性,创设一个“找圆心”的活动,引导学生借助折纸活动,找出这个圆的圆心,进一步理解同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的特征。1、动手理论是重要的学习方式。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程度,教材中并没有给出对圆的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碧桂园地产项目十里银滩项目汇报
- 上颌骨骨折患者护理
- 华为物流成本管理
- 《光学实验理论》课件
- 《公共关系学袁》课件
- 三位数乘两位数同步考核题带答案
- 完全胃肠外营养护理
- 个人来年工作规划
- 言语治疗技术儿童语言发育迟缓概念及病因
- 第1讲物质组成与分类-高考化学二轮总复习习题
- 公园户外音响系统维护合同
- 2024-2030年中国风电运维行业发展现状规划分析报告
- 福建省福州第十八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 2024年国际货物买卖FOB条款合同
- 华南理工大学《嵌入式系统》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第八章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GMP课件
-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珍爱我们的生命》测试卷(含答案)
-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三节真菌课件
- 电梯安装主要施工方法及施工技术措施
-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3-2024学年七上期中数学试题(解析版)
- 2024年浙江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社会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