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精选20篇)_第1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精选20篇)_第2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精选20篇)_第3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精选20篇)_第4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精选20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精选20篇〕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精选20篇〕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教学目的:1.自主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援助、惟一、可惜、一声不吭”等词语。对世界二战有所理解,认识的罪恶。2.根据提示语,有感情地朗读人物语言,自主尝试以人物、事件、为纲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感受孩子们对的痛恨,对西班牙人民的同情。教学重难点:1.感情朗读人物语言,自主尝试以人物、事件、为纲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感受孩子们对的痛恨,对西班牙人民的同情。教学过程:一、回忆知识,出示图片,积蓄感情1.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还记得吗?那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什么?(为了……为了……为了……让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确实,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害是宏大的,令人难以忘却!不仅是大人,甚至是孩子!媒体出示“战火中的孩子”一组照片,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积蓄感情。2.今天我们学习《六个孩子的故事》,出示课题,齐读。二、介绍作者、背景,整体感知主要内容1.课文的作者是捷克作者伏契克,老师介绍作者(详细见教参)2.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学生交流有关二次世界大战,老师归纳补充:第二次世界大战是1939—1945年期间以德国、意大利、____轴心国为主的力量与以中国、苏联、美国、英国等同盟国为主的反力量之间在世界范围内进展的人类历规模空前的战争(中国学术界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为1931年9月至1945年9月,而以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至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为“大战的序幕与爆发”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蔓延到亚洲、欧洲和非洲,参战国家多达61个,卷入战争的人口达17亿,发动的武装力量总人数超过1.1亿。参战国军队伤亡总数为5000万人以上,再加上平民,伤亡总数达9000万。参战国军费消耗总额为13520万美元,再加上财政消耗和物资损失,损失总数达40000亿美元。3.指名分节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课文描写二战期间,德国轰炸西班牙,远在捷克的六个孩子卖掉自己的心爱之物,捐钱到前线去援助西班牙人民的故事,反映了孩子们对的憎恨。)三、读悟体会,感受情感1.分组学习,阅读课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按照要求填表:孩子姓名捐出什么物品当时的神态、动作交流,板书完成表格。2.学生自由再读课文,考虑,这是一群怎样的孩子?从文中找到有关的句子来说明。(这是一群天真、得意、贫穷、痛恨的孩子)3.讨论:这是他们最珍贵的东西吗?既然是,为什么还要捐?指名答复。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挑选最能打动你的一句话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结合犹豫、庄严、一声不响、可惜、惭愧等词语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5.老师引到读课文,根据表格,自主尝试以主要人物、事件为纲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1)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安东尼、甫兰杰克、罗达、依沃塞夫等)主要事件?(卖掉自己的心爱之物,捐钱到前线去援助西班牙人民的故事)。(2)加上时间、起因、事件的意义用概括的语言归纳。(课文描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轰炸西班牙,捷克的安东尼、甫兰杰克、罗达、依沃塞夫等六个孩子卖掉自己的心爱之物,捐钱到前线去援助西班牙人民。反映了孩子们对的憎恨对西班牙人民的同情。)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2一、教学目的:1、读读背背,积累词句。2、阅读文章,完成练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才能,受到美的熏陶。3、做小导游,培养学生大大方方、有顺序、讲清特点的才能;培养认真听话,适时提问的听话的才能;培养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4、培养学生的才能,表达对校园生活的热爱之情。二、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在学习“读读背背”之前,积累一些自己喜欢的对联;在“口语交际”课前,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也可以去景点观察真正的导游员是怎么介绍的。老师准备:老师准备家乡的风景、名胜的图片和录像资料。三、课时安排:4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读读背背、阅读〕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最近又积累了哪些对联?交流。二、完成“读读背背”。1、读读。〔1〕自由朗读“读读背背”的文字,读通顺,不认识的地方可以。〔2〕谁来读听听?〔3〕在小组内读。2、这些句子读来朗朗上口,让我们来背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再指名背、一组背、全班背。3、丰富积累。展示课外积累。三、完成“阅读”。1、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描写云南风景名胜的文章《大理三塔》,齐读阅读要求。2、学生自学,完成阅读要求。〔1〕看图,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文章,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地方自己想方法解决。〔2〕小组交流:大理三塔是什么样子的?〔3〕指名汇报。〔4〕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先自由练习,再指名背诵。第二课时〔口语交际〕一、搜集资料。课前搜集有关家乡风景、名胜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音像〕。小组交流,丰富积累,为上课做准备。二、导入新课,明确任务。1、我们家乡有不少的风景、名胜,你们能给前来参观的客人当一回导游吗?2、怎样才能当好这个导游呢?读读要求,说说你知道了什么。3、交际,弄明白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三、介绍风景,抓住特点。1、小组内介绍:2、全班交流。3、情境模拟:模拟导游介绍景点。第三课时〔习作指导〕一、谈话导入,明确要求。二、选定景物,指导观察。1、你打算写学校里的哪一处景物?说说这处景物。同学评议。2、怎样才能按顺序、说详细?再去观察。3、小组观察,老师指导。〔1〕写一处景物的组成一组,观察交流。〔2〕师参与每一组中去观察交流指导,引导想像:这些景物能让你想到什么?三、再次交流,完成初稿。第四课时〔习作评改〕一、交流习作。1、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同学听,也可以介绍佳句。2、说说你喜欢谁的作品。二、明确评改要点。1、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想把文章改好吗?2、回忆本次习作提示,说说我们在习作修改时重点该注意哪几点?〔1〕按一定顺序。〔2〕内容详细。〔3〕加上自己的想像。三、全班讲评例文。1、指名读例文。2、说说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四、小组再次交流习作,互相修改。五、生随意找自己信任的同学交流修改。六、誊抄习作。五、教学后记: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3学习目的a.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书写“支撑、倾盆大雨、饥肠辘辘”等词语.b.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c.重点感悟描写“我”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2.自学生字新词.3.课件出示相关句子.第一课时直奔“窃读”.整体感知1.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知道“窃读”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偷读),你知道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2.整体感知课文.a.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b.认读生字词.c.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d.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我”因无钱买书而偷偷躲在书店看书.)品味“窃读”,感受渴望1.边默读课文边用“_____”划出描写“我”是怎样“窃读”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2.重点品读文中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a.“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1)画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2)感悟形象: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b.“急忙翻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心地读着.”(1)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2)“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妙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心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3)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说一说.(4)结合生活体验,相机指导朗读.c.“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似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快乐地喊着:‘大些!再大些!’”(1)读了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一般人物的神态和内心是一致的,从神态描写可以看出心理活动,可这句话中,神态和内心是不一致的.)(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突出了作者热爱读书已经到达了入魔的程度.)d.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窃读”的理解与感悟读出来吗?生读,师评:同学们的朗读,把一个渴望读书、热爱读书的孩子展如今我们的面前.那大家知道,“窃读”时,“我”的心理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吗?3.自主品读“窃读”的滋味.a.课件出示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b.从课文中找到有关语句,自主交流:“我”为何快乐,又惧怕什么?c.相机指导朗读.深悟“窃读”,回归整体观察课文插图,刚刚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书店“窃读”,在你的眼里,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生答.)确实是这样,她为了读书可以忍受饥肠辘辘、腿酸脚木,为了读书可以连跑几家书店才看完一本书,为了读书可以克制任何的困难!让我们再次读好课文,共同品味“窃读”的“快乐”与“惧怕”.第二课时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导人:上节课我们理解了“我”是怎样“窃读”的,请同学们把印象深化的句子再读一读.2.学生自由读文.3.这节课我们要探究是什么原因鼓励“我”窃读.合作探究,深化研读1.合作小组研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课件显示):a.联络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b.交流课前搜集的读书名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2.汇报交流.3.总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假如放弃了读书,那是多么可怕的事!让我们时刻铭记这句至理名言——“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4.诵读句子.回归整体,理清层次1.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明白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记叙这件事的吗?2.尝试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积累内化,课外拓展1.自选感兴趣的、最欣赏的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进展美读积累,并摘抄在作业本上.2.根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自选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过程学习目的认识本课生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课前准备1.搜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提醒课题.质疑问难1.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2.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3.互相交流:把搜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或联络上下文理解.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4教材分析^p:一、课文简析作者在阔别母校十多年后回到母校,触景生情,勾起了作者对自己童年学习生活的甜蜜回忆,抒发了作者对母校无比热爱之情。课文以作者行进的地点:进校门--到操场--出校门为线索分为三大段。第二段为重点内容,第一段与第三段前后照应为点题之笔。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两个方面,即作者回到母校时的所见所闻及由此引起的回忆与感想,随着所见所闻的变化,作者产生多种感情,先是兴奋,后是喜悦,最后是留恋。感情逐步加深又互相交织在一起。文章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容易引起即将辞别的五年级学生的共鸣。二、语句简析1.“像开闸后涌出的欢跃的潮水,学生们欢笑着从教室里涌出来,涌向宽阔的操场。”把学生们欢笑着走向操场的场面生动地比喻成开闸时的潮水,且把喻体置前,强调学生们走向操场时的热闹场面。2.“我漫步在操场上,欣赏着花木,抚摸着幼苗,倾听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在操场上,作者由所见所闻把自然联想到的五年小学生活感受生动地比喻成天鹅扇动着双翼翩翩飞来。使上下文连接自然。教学目的:1、按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的构造,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母校的热爱,对童年学习生活的留恋之情。2、根据语言环境,选择适宜的动词并体会准确用动词的重要性,积累有关的语句。3、能根据语言环境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写比喻句。4、根据课文构造特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学重难点:理清课文的构造,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母校的热爱,对童年学习生活的留恋之情。根据课文构造特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准备:1、读准以下黑体字的音,读通课文。弧度石砌甬道迤俪松柏()2、词语积累①写出带有“情”字的成语,并理解词语②表示心理非常依恋不舍的词语3、读课文,口头填上恰当的动词,把句子熟读通顺①大门,石砌的甬道,秋菊傲放、松柏长青的花园,宽宽的石阶,了宽阔的操场。②我在操场上,着花木,着幼苗,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4、熟读全文,写出课文按地点的转换进展描写的不同地点是。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课题1、时间过得真快,再过一个月,你们即将分开母校升入中学,用几句话说说此时此刻你的心理感受。2、是呀,母校是你成长的摇篮。当你第一次迈进校门时,你还是个充满稚气的顽童,当你迈出校门时,你已经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母校》,看看作者阔别母校十年后,再次返回时,感受又如何呢?3、出示课题,母校一齐读题。设计意图:这一课的学习正是学生面临小学毕业的时刻,内心有一定真切的感想:怕与好朋友从此分别,与熟悉的母校说再见;快乐自己将成为一名中学生。学习之前寥寥数语激发内心情感,有利学生较快投入学习状态。二、整体感知课文自己轻声朗读课文,读准课文中生字的音,初步填空地点看到听到的心里想到的进校门到操场出校门指名学生交流,老师随机板书。(主要讲清课文的顺序,其余的学生能说多少就多少)地点看到听到的心里想到的进校门我看到翠绿色的拱门。我似乎又闻到了那淡淡的油漆的清香,似乎心中又涌起最后一次迈出校门时的留恋之情。到操场1、欣赏着花木,抚摸着幼苗,倾听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2、下课铃声一响,操场上一篇沸腾。3、我看到操场中间举行长绳比赛。我想到了四年级时的那次拔河比赛,为了集体的荣誉,我们也努力过,奋斗过。出校门我看着迤俪的阳光拖成的身影。千种情思涌上心头根据上述表格的内容,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小结,看这篇文章重点写了哪一部分?(操场上看到、听到、想到的2——8节)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学生回忆全文交流。出示:地点的转换句子“走进大门,沿着石砌的甬道,穿过秋菊傲放、松柏长青的花园,踏着宽宽的石阶,来到了宽阔的操场。”“我渐渐来到拱形校门下……”找到句子中的一系列动词。读一读,体会几个动词的作用设计意图:在阅读、交流、填表活动中整体把握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为后续学习奠定根底。三、学习课文重点部分2——8节默读课文2—8节,哪句话可以看出这部分内容是由所看所见而产生的联想。指名交流,指导朗读。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我在操场上,着花木,着幼苗,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1.填上适宜的动词。2.“我漫步在操场上,欣赏着花木,扶摸着幼苗,倾听着琅琅读书声。”句中将“欣赏”与“扶摸”调换,可不可以?为什么?3.读读句子。4.想象: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除了像“天鹅”还可以像什么?(像夏天阵阵的风;像百花的清香;像南归的大雁,排着长队。)5.把句子说完好详细。设计意图:重点部分按“触景”与“生情”两部分写的,比喻句把所见所闻与联想到自然地连接。阅读、体悟、想象说话使学生对句子的理解深化透彻,不仅学习了知识,更懂得了写作技能。四、初步小结这一节课我们初步阅读了课文,知道作者在分开母校十多年后回到母校,看着熟悉的校容和学生,按照地点的转换勾起了学生对对童年生活的一连串回忆。五、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2.抄写课文词语。第二课时一、回忆引入1.课文是按哪两部分进展描绘的?(从“触景”与“生情”两个方面表达。)2.读一读有关的句子。二、继续学习课文2——8节过渡:漫步在操场上,欣赏着花木,抚摸着幼苗,倾听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那作者看到了什么?出示看,操场中间在举行长绳比赛,十几个精神抖擞的小男孩正准备呢,身上的运动服特别显眼。长绳刚一摆动,中间的一个男孩的腿就绊住了绳,周围的小学生好心地哄笑起来。被绊住的男孩低着头,红着脸,使劲搔着后脑勺。又重新开场跳起来。我在一旁看着,不由得笑了。当年,为了集体的荣誉,我们也努力过,奋斗过。想象填空1.被绊住的男孩低着头,红着脸,使劲搔着后脑勺,心想:,于是又重新跳起来。2.我在一旁看着,不由得笑了,那是因为。3.小组学习,大组交流。4.指名一学生朗读,其余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当时的情景。5.从小男孩与我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什么?(强烈的集体荣誉感)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5、6节,感兴趣的同学练习背诵。7.我由此想到了什么?四年级时的那次拔河比赛,大家的表现如何?(同样积极努力地为班级争光)找到有关的句子与词,交流读。自己自由读,将大伙的表现传达出来。指名读,学生点评。8.全班齐读2——8节。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9.下面两句比喻句意思一样吗?为什么文中用第一句?①像开闸后涌出的欢跃的潮水,学生们欢笑着从教室里涌出来,涌向宽阔的操场。②学生们欢笑着从教室里涌出来,像开闸后涌出的欢跃的潮水,涌向宽阔的操场。10.小结:作者在操场上,欣赏着花木,抚摸着幼苗,倾听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随后写下了下课铃声一响,操场上沸腾的长绳比赛情景,由此联想到四年级时的拔河比赛。这些描写特色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触景生情)设计意图:比喻修辞手法在单元中屡次出现,但在表达时句式和以前学习的有所不同,学习过程中要弄懂比喻句为了表达的需要,本体和喻体的顺序可以有变化。三、学习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作者除了写操场上看到的、听到的,以及由此联想到的情景外还写了什么?1.轻声读课文的开头。2.交流:看到“翠绿色的拱门”联想到“我似乎又尝到了和小伙伴们手拉手欢呼着跑入拱门的喜悦,似乎又闻到了那淡淡的油漆的清香,似乎心中又涌起最后一次迈出校门时的留恋之情。”3.老师引读,从中体会作者当时的兴奋心情。4.根据课文内容,再仿照这样的句式说一句。望着,我似乎,似乎,似乎。再读9——11节。老师学生交流,朗读,体会作者的留恋之情。四、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1、课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构造特点是什么?(按地点的转换以进校门、在操场、出学校门为线索,从“触景”与“生情”两个方面表达。)2、提示概括:我回到母校触景生情。进校门,看到,想到在操场,看到,想到;出校门,看到,想到。3、自由说说,个别交流。设计意图:阅读课文,因文而异地选择适当的方法、正确、纯熟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单元训练的重点。根据课文的写作顺序和构造特点(按地点的转换以进校门、在操场、出学校门为线索,从“触景”与“生情”两个方面表达)进展概括,循序渐进进步这一方面的才能。布置作业设计意图:作业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激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欲望,满足不同类型的学生需求,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发挥。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5教学目的1、运用本单元学习的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拟、等说明方法学写一篇说明文,2、能生动形象地把物品特点、用处、好处、使用方法等介绍清楚。3、按说明文的一定顺序写作,将说明文的表达方法恰当运用到习作中去,使学生在习作理论中不断进步表达才能,受到热爱科学的教育,陶冶热爱生活的情趣。教学习作重点按说明文的一定顺序把特点、用处、好处、使用方法、生活习性等介绍清楚。课前准备每人准备一两件“小商品”,可以是吃的、玩的、用的……假如有产品说明书也可以带来。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师:我们这单元学习的是什么体裁的课文啊?生:说明文!师:说明文有哪些说明方法?那些地方值得你借鉴呢?师:说明文是一种说明性很强的文章,比方我们刚学习的《鲸》、《松鼠》等等,想我们说明、介绍某种事物。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怎么写说明文。二、指导观察1、师:首先你要向别人说明你要介绍的是什么事物,它可以是?生自由答复:家用电器、玩具、水果、蔬菜等等的东西。2、师:首先不管你介绍什么,要把他们的特点介绍出来,比方文具有什么?玩具呢?男生喜欢的玩具有变形金刚,女生喜欢的有什么?布娃娃?师:讲到玩具每个人都很兴奋。确定了我们要写的东西后,然后用到我们学过的方法,有哪些?〔生答: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作比拟〕3、师:假如你选择的是文具,那你要怎么写?例如铅笔盒,它看起来不起眼,确实文具中最有内涵的。〔老师拿起一个铅笔盒向大家展示〕4、我们可以从他的外形特点,使用方法来写。长有多长?高有多高?宽有多宽?然后介绍它的颜色,翻开来,我们可以介绍一下它的功能。5、师:假设是家用电器的话,我们经常接触的又有什么?〔学生答复:洗衣机、冰箱……〕首先我们要先介绍它的外形,比方微波炉,“妈妈给我家买了一个格兰仕的微波炉,它……”〔老师读范文。〕这一段介绍的是它的外形。紧接着我们可以写它的内部构造,……〔读范文〕作用,对人类的奉献,……〔读范文〕举个小事例,“有一次……”〔读范文〕6、〔接下来,以同样的方法分别介绍玩具、水果、蔬菜的写法〕三、师生合作,探究表达方法1、交流网上、作文书上、教科书中同类文章的表达方法〔开头、结尾、精彩片断、说明方法〕。例文2、你准备从哪些方面介绍物品,用上哪些说明方法?〔如外形、质量、用处、价格等突出的特点,用数字、举例、比照、打比方、生动描写等方法,详细描绘物品特点。〕3、说说自己文章的开头、结尾及写作思路四、确定习作内容1、默读本次习作的要求,和同学交流一下。2、确定习作内容列提纲五、起草六、板书写一物品1确定物品名称,总印象。2按一定顺序写。3表达喜欢之情。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6[教学目的]1、自主理解并积累生字新词。2、联络课文内容,理解内涵丰富的句子;根据提示语,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3、根据人物的特点和特定的情景,展开合理的想象。4、感受六个孩子对的憎恨、对西班牙人民的同情。[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准备]老师:词语假设干,相应的课件。学生:1、读课文,并理解以下词语:援助、可惜等。2、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教学设计]一、简介背景,激发情感。1、我们先来看一段录像。(播放录像)◆师:1936年7月,西班牙发生内乱。德国、意大利乘机侵略西班牙,派往西班牙20万军队。三年的战争使西班牙陷入水深炽热之中。西班牙人民开展了反的斗争,各国人民纷纷募集粮食、药品、捐款予以支援。今天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期间,讲述了六个孩子的故事。说明:语文教材具有深沉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知识背景。在教学中适当补充背景资料,可以给学生展示色彩斑斓的生活画卷和无穷宇宙间的自然奥秘,可促使学生进入探幽觅胜、奇思遐想的学习境地。本课的故事发生在战争年代,是学生所不理解的。背景资料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中心,领悟作者的表达意图。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1、轻声读课文,考虑:课文讲了哪六个孩子,围绕他们讲了个什么故事呢?2、出示填空:一天,六个的孩子从报纸上看到,他们(时间)(地点)(谁)(做什么)想______,于是他们______。(结果)3、概括一件事情需要讲清楚哪些内容?说明:概括才能有很强的综合性。而小学生又以形象思维见长。本篇课文的篇幅很长,要用一两句话表达出主要内容对学生来说确实不易。利用填空练习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线索,降低概括的难度。然后,让学生理解概括事件要讲清楚事件的“六要素”,到达“授之以渔“的目的。4、交流。板书:安东尼罗达甫兰杰克依沃塞夫……三、研读课文,感悟六个孩子的品质。(一)学习课文1-8节。1、师:六个孩子从报纸上看到了一张残缺不全的西班牙孩子的脸。出示图片。2、轻声读课文1-8节,考虑:六个捷克孩子从报纸上看到了被匪徒炸死的西班牙孩子的残缺不全的脸,想到_______,想到_____,还想到______。3、交流。4、小结:六个孩子对那个可怜的西班牙孩子满怀同情,对匪徒满怀怒火5、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读课文3-8节。过渡:孩子们多么想帮助那些饱受战争苦难的西班牙人民啊,他们能做的只有捐钱了,可是钱太少了,只有半克隆,这相当于人民币1角5分左右,于是他们想到了卖掉自己最珍贵的东西。(二)学习课文14-18节1、课文14-18节写了4个孩子献出自己最珍贵的东西的过程。请大家默读课文14-18节,你觉得哪个孩子最了不起,为什么?2、交流。安东尼:⑴敬仰安东尼的同学齐读14节。⑵交流敬仰安东尼的原因。板书:折刀⑶出示骑士画面,理解“骑士”⑷随机指导朗读:突然,安东尼说:“我有一把折刀,”他犹豫了一会儿,又加上一句,“可以卖掉它。”⑸小结:安东尼第一个想到了卖掉自己最珍贵的东西,那把折刀是一件宝贝,是每个孩子都梦想拥有的,他虽然有太多的不舍,还是决然捐了出来,他真了不起。⑹孩子们对他的举动充满敬仰,出示句子朗读:甫兰杰克庄严地站了起来。其余孩子也站了起来。他们紧紧握住了安东尼的手,紧紧地——成年人只有在遇到危险的时刻才这样握手。甫兰杰克:⑴学生交流敬仰的原因。板书:鞋油盒⑵出示鞋油盒实物。师:这个盒子可有趣了,轻轻一扭,盒子就翻开了,甫兰杰克可是等了好久,鞋油用完了,才归他所有的,这里面可以藏很多宝贝,或许就藏着孩子们最喜欢的弹子,你喜欢吗?舍得卖掉吗?⑶朗读句子:甫兰杰克一声不响地拿出一只铁制的鞋油盒,轻轻地放到安东尼的刀子旁边。罗达:⑴学生交流敬仰的原因。板书:弹子⑵出示句子朗读:第十四粒是用锡做的,他用这粒弹子玩的时候总是赢的。依沃塞夫:⑴师:没有人觉得依沃塞夫了不起,他真的不值得我们敬仰吗?我们来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⑵出示:但是当依沃塞夫把自己的哨子放到安东尼的刀和甫兰杰克的铁盒旁边时,罗达觉得惭愧了。他在自己那十三粒弹子里又加了一粒。第十四粒是用锡做的,他用这粒弹子玩的时候总是赢的。⑶联络生活实际,想象一下:依沃塞夫平时用哨子可以干什么呢?板书:哨子总结:课文写了四个孩子,但我们知道六个孩子都是一样对自己心爱的东西有那么多不舍,但是他们在不舍时,在犹豫时,仿佛又看见了西班牙孩子那残缺不全的脸,决然捐出了自己最珍贵的东西,多么得意的孩子,多么仁慈的孩子,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课文14-18节。说明:文章14—18小节是文章的重点,表现了六个孩子为了帮助西班牙人民,决定卖掉自己最心爱的东西的过程。然而,折刀、鞋油盒、弹子、哨子这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东西为什么是这些孩子最珍贵的?这是如今的孩子很难理解的。因此,在这部分的教学中,用“你觉得哪个孩子最了不起,为什么?”这个问题来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可以帮助学生走近这些孩子。通过想象练习,有可以引导学生走进孩子们的内心。让学生明白,东西虽然平常,但对于六个穷孩子来说,是最喜欢的,是独一无二的,把这些宝物卖掉对于他们来说是多么的不舍,从而体会他们的仁慈和对的憎恨。过渡:孩子们捧着这些最珍贵的东西来到了老依查克收旧货的铺子,在他们心里,他们正做着一件最神圣的事情,他们的脚步是那样的坚决,他们的神情是那样的庄严,他们的心情又是那样的冲动。这一段写得非常感人,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19-20节,想象当时的情景,感受孩子们冲动的心情。(三)、学习课文19-20节。1、配乐朗读。2、想象说话:孩子们心情是那么冲动,是因为___________。四、小结复习,简介作者。1、总结:战火无情人有情,东西有价,友情无价。透过这些平常却又珍贵的东西,我们清楚看到是六个孩子,六个捷克的孩子,六个仁慈的捷克孩子,六个充满正义感的捷克孩子,让我们牢牢记住他们的名字:安东尼、罗达、甫兰杰克依沃塞夫。2、更要记住的是文章的作者,简介伏契克说明:在分析^p与讨论将近尾声之时让学生理解文章作者,能更好的理解作品的主题。同时,也能激发学生阅读作者的其他名篇的兴趣。3、老师总结:伏契克说过:“为了汲取将来的美妙而牺牲了的人,都是一尊石质的雕像。”我想:这样的一尊尊塑像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里。4、拓展作业。根据课文内容,排练课本剧。附板书:35、六个孩子的故事(捷克)安东尼折刀罗达鞋油盒援助→西班牙人民甫兰杰克弹子依沃塞夫哨子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7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落花生看了这个课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2、花生,知道不知道?有的地方因为它有营养,吃了对身体有好处,所以叫它“长生果”,平常叫它花生。但课题上为什么要加个“落”字,叫它“落花生”?看图介绍花生,花生的特点就是落花入土而生果,所以在植物学上就叫它――落花生。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课前大家读课文了没有?既然读了,如今不要翻开书,看看谁对课文有记忆,这篇文章分几部分来写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不知道,翻开书看看,谁看出来了,一开场写的什么?2、指名说板书种花生过收获节3、课文就这两大部分组成,你们说这篇课文长不长?不长,但是这篇文章很精彩,知道是谁写的吗?4、介绍作者背景,明确学习任务〔小中见大平中见奇重点突出〕〔1〕要弄明白作者通过讲花生,说了一个什么道理?〔2〕领会“重点突出,主次清楚”写作方法5、作者的笔名落华生就是从这篇文章变来的,你想他是不是为自身的文章有点感到骄傲?所以同学们要好好学,这篇文章很有味道。三、重点感悟,学习课文〔一〕1、下面俺们采用抓重点的方法学习课文。怎样知道文章哪一部分是重点呢?第一,看看他写的是“详”,还是“略”。板书:看详略2、如今你们看课文已分为两大部分,那哪部分是重点呢?3、对。重点段俺们重点学,不是重点段俺们就简单的学,或叫“略学”。下面请大家读读第一自然段,你只要抓住一个重点词,这一段就理解了。4、同学默读。5、指名读6、说说你找到了哪个词?谈谈你的理解“居然”〔什么意思?用在什么情况下?课文为什么要用“居然”呢?〕7、你们再看,种花生的过程就写了四个词,哪四个?几个月的事作者用四个词就概括了,多干脆,多简单!所以这个作家了不起!这是第一段,因为它是略写的,所以俺们就采取了“略学”的方法,第二段“过收获节”是重点内容,俺们就重点学。〔二〕1、如今请你们自身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既然是过节,它有几个节目?也就是说他们是怎样过这个节的?先干什么?后干什么?2、同学默读课文3、好,如今俺们来跟他们一块过收获节,收获节的第一个节目,干什么?板书;吃花生4、一边吃一边干什么?板书:谈花生5、如今再看,第一部分用了一个自然段,第二部分“收获节”用了十四个自然段。这里“吃花生”用了几个自然段?〔两个〕而谈花生用了十二个自然段,根据“看详略”的方法,哪一个是重点?“谈花生”是重点,那么“吃花生”用哪种方法学?6、谁来读“吃花生”这两段,一边读一边找出值得注意的地方来。7、指名说好几样吩咐很难得〔重视〕8、母亲做了好几样食品让大家吃,下面该干什么了?〔谈花生〕找个同学把下面的课文读一遍,他一边读,大家一边看看有几个人在谈话?〔五个〕四个人开口说话,这四个是各说各的呢?还是分成了几个方面?谁和谁是一方面?几方面在谈话?仔细看一看。9、指名说板书:俺们谈父亲谈这两方面内容谁是重点呢?用“看详略”的方法还好使吗?(穿插)老师告诉你们第二种方法—“看内容”。看父亲说的话重要,还是俺们说的话重要?谁的话重要,谁就是重点。10、下面找几个同学分角色读这部分,只读他们说话的内容,看看能不能把谈话的气氛读出来。11、谈话完了,哥哥说了几句话?读出来,这句话重要不重要?姐姐这句话重要不重要?俺的第一句重要不重要?再看第二句,读一遍,这句重要不重要?但这句是听了父亲的话后的一个“觉悟”,所以还得看父亲的话。父亲说的话重要不重要?那你们说“俺们谈”是重点?“父亲谈”是重点?12、从什么上面看出来的?这就叫看内容确定重点“俺们”谈的那几句话除去俺的最后一句话是重点以外,其余几句用不用仔细去研究?那俺们把脑子集中在重要的句子上。通过“看内容”俺们找出来了,“父亲谈”是重点。找到这儿,俺们就快接近中心了。你们看看父亲一共说了几次话?用序号标出来。13、五次.父亲这五次谈话都很重要吗?用“看内容”的方法比拟一下,哪次谈话重要,哪次不重要。指名依次读,并依次分析^p〔1、2、5不重要,3、4重要〕。14、重点分析^p3、4赞花生,学花生〔1〕你们把“赞花生”。这段仔细默读一下,一边读一边考虑,父亲是从哪几点上称赞花生的。再读一遍,通过读这段话,你们说花生这东西有没有用?花生的果实,深深地埋在地下,只看地上的,貌不出众,那么花生有什么好处?父亲说的是有一点最重要,这一点是什么?对,不像什么一样啊?父亲是不是在批评苹果和桃子这类植物啊?那为什么要这么说?突出了花生的什么特点?〔不夸耀自身的好处〕〔2〕俺们再看“学花生”,一起把第四次谈话读一遍。这次谈话有六个字最重要。找找把它圈起来,六个字讲了两个方面,谁找到了〔不好看,很有用〕父亲在这又说了花生的特点,那么父亲是让你给俺们学花生越不好看越好?是这个意思吗?紧接着父亲又是怎么说的?那父亲这么要求,外表好看更好,更重要的是得有什么?父亲说“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不____,他是不是叫俺们学花生?〔3〕好,一个第三次,一个第四次谈话,你们看这两次那一次更详一些?推出第三种方法“看目的”。在这里看两个目的。第一,看父亲谈话的目的,第二看整篇文章的写作目的。如今问你们,父亲谈话只是为了把花生称赞一番呢?还是为了让俺们学习花生?俺们用“看目的”的方法很容易就看出来这个是重点。父亲谈话的目的就是让俺们学习花生,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还是叫俺们学花生。因此“学花生”是这两段话的重点。父亲这番苦心,“俺们”理解了没有?〔4〕光说理解了不行,得从课文里找根据。看你们能找出几点根据?〔三点〕这三点里,哪一点表示得最明确?印在心上是什么样子的?父亲的谈话是什么内容?再读一遍。这句话深深地标明他理解了,学花生要学什么?板书;做有用的人〔5〕小结四、总结全文,深化主题“做有用的人”正是这篇文章的中心。作者写这篇文章,他不是在向俺们介绍花生这种植物,而是给俺们讲了一个道理。是借助花生说的,这叫“借物喻理”。板书:种花生落花生吃花生过收获节△俺们谈谈花生△赞花生父亲谈△学花生△借物喻做有用的人〔道理〕〔找重点的方法〕看详略、看内容、看目的。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8学习目的1、认知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络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大手法的巧用。课前准备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动身,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境,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红军长征经此。教学过程诵读品悟,领略诗境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理解的长征。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初步浸透相关的诗歌知识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澎湃/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讨论在现代生活中,俺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9课前准备:1、朗读课文;2、理解桂花;3、理解作者。教学过程:一、走近作者,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熟悉桂花吗?〔师生介绍桂花〕2、介绍作者——琦君。想起我们一般大小时所经历的——桂花雨。二、整体感知,初闻桂花。仔细、认真、大声地朗读课文,找一找描写家乡桂花香的句子。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3、假如让它开过,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4、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5、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过渡:哪一句话写了杭州的桂花?杭州最有名的是文中提到的:满陇桂读《品桂》可母亲却说:乡的桂花比杭州的桂花更香。——为什么呢?再读课文。三、走进村子,浸润花香。每个句子读两遍,体会一下哪一个句子最让我们感受到:家乡的桂花比杭州的桂花更香。齐读〔“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读这一句时,哪个词冒出来,给你留下深化印象。1、品读:“浸”。为什么用“浸”?生:桂花的香气散发地远;生:桂花的香气散发很久……2、品读:“全年”除了这个词,还可以换成哪些词:“一个月”“半年”“整一年”“每一天”“每一个季节”……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是怎样的一年师引读:每一天,……每个月,……每个季节,……这个“全年”让你体会到什么?〔时间长远〕3、品读“整个村子”什么浸在桂花香气里?生:村长、村里人、作者的母亲、……师:除了人呢?生:鸟儿、动物、花草、每一样物品……读句子“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四、透过花香,体悟思乡。1、抽读5自然段。〔对我来说,什么才是大事?〕2、你有什么感受。3、自读,哪一个句子让你有特别的感受。4、“摇呀摇”我们再来体会这三个字。〔生读;师评:不着急,你可以读得更好!〕〔生读:师评:一脸的灿烂,真的乐了。〕5、琦君家的桂花栽满院子,她一个人是摇不过来的,让我们一起帮她摇。“摇呀摇”你们摇出了什么?〔童年的乐趣;桂花的香气;童真;乐趣……〕6、在我们家乡难道香的仅仅是桂花吗?〔“桂花”“小花小草”“有桂花飘在身上的人香了。”〕引读第8自然段。7、一生都在漂泊的琦君,在这美妙的中秋佳节,除了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还会想起什么呢?完毕语:孩子们,桂花是故土的香,月亮是故土的明,溪水是故土的甜,人儿是故土的亲。这一朵朵小巧迷人的桂花,这一场场沁人心脾的桂花雨,让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芬芳,是香甜,是快乐,是温馨,更是一种心灵的滋润,一种长长的相思,一段暖暖的牵挂,一种人生的幸福。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0教学目的①认识“窃、腋”等七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书写“支撑、倾盆大雨、饥肠辘辘”等词语。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③重点感悟描写“我”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教学重点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教学准备①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②自学生字新词。教学环节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1、同学们,书籍能使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读书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读一本好书就好比吃上一顿美味佳肴。那么,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与感受呢?2、刚刚,同学们谈得非常好,老师也感受到了你们读书的乐趣。是啊!读书能使人奋进,使人进步,读书也是一个人生命的需要。有这样的一个小女孩,非常喜欢读书,竟然去“窃书”。这终究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窃读记》。3、板书课题。4、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1、刚刚同学们提出了那么多问题,那么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边读边考虑,课文写了什么事?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3、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三、品味“窃读”,感受渴望①边默读课文边用“____”画出描写“我”是怎样“窃读”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②重点品读文中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a.“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画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感悟形象: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仿佛看到什么?b.“急忙翻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心地读着。”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妙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心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说一说?根据生活体验,相机指导朗读。c.“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还像在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快乐地喊着:‘大些!再大些!’”读了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突出了作者热爱读书已经到达了入魔的程度。〕d.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窃读”的理解与感悟读出来吗?生读,师评:同学们的朗读,把一个渴望读书、热爱读书的孩子展如今我们的面前。那大家知道,“窃读”,我的心理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吗?③自主品读“窃读”的滋味。a.出示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b.从课文中找到有关语句,自主交流:“我”为何快乐,又惧怕什么?c.相机指导朗读。四、深悟”窃读”,回归整体出示课文插图,激情:刚刚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书店“窃读”,在你的眼里,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生答〕确实是这样,她为了读书可以忍受饥肠辘辘、腿酸脚木,为了读书可以连跑几家店才看完一本书,为了读书可以克制任何的困难!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共同品味“窃读”的“快乐”与“惧怕”。五、合作探究,深化研读①合作小组研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a.联络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b.交流课前搜集读书名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②汇报交流③总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假如放弃了读书,那是多么可怕的事!让我们时刻铭记这句至理名言——“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④诵读句子。六、回归整体,理清层次①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明白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记叙这件事的吗?②尝试分段,体会提炼作者的写法。七、积累内化,课外拓展①自选感兴趣的、欣赏的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进展美读积累,并摘抄在作业本上。②根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自选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板书设计:放学后——边走边想——跨进店门——翻开书阅读——恐惧被发现——饥饿难耐——放回书架——走出书店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1【教学目的】1、认知目的: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生字“焚”,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理解作者生平事迹。2、才能目的:学生能凭借诗歌语言文字,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结合作者生平及当时时代背景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权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3、情感目的:凭借课文详细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并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教学重难点】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走近古诗。1、同学们,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朝气蓬勃,弥久不衰。我们从小一直学古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指名吟诵两至三首古诗)2、贺知章写了一首《咏柳》,大家会背吗?(齐背),诗中的“剪刀”可以换成“菜刀”吗?(学生说说理由,老师用“推敲”和“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典故引导学生体味诗歌语言的精炼及韵味)二、导入新课,提醒课题。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板书课题),齐读诗题。2、理解诗人:《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浙江杭州人。明代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山西、河南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公元1457年,被奸官诬陷杀害,1465年,明朝政府为于谦平反昭雪,并赐谥号为“忠肃”3、释题:吟:吟诵,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4、质疑: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大家理解石灰吗?课件出示《石灰的自述》,引导学生理解石灰的相关知识。三、初读古诗,抓字眼,明诗意。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2、指名读,正音。学习生字“焚”,描红。3、范读,明确节奏。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燃烧//假设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4、指名读,要读出韵律美。5、默读,想一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集体交流:(预设)(1)“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燃烧假设等闲。”(板书:千锤万击、烈火燃烧)千锤万击: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困难。锤,锤打。击,击打、开凿。假设等闲:好似很平常的事情。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击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似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困难困苦,说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可以沉着自假设,处之泰然。“烈火燃烧”与“假设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2)“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板书:粉骨碎身、清白留世)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____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情。1、讨论交流:读1、2两句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千、万”说明次数多,这个词说明了什么?(抓住“千锤万击”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燃烧的情景)。见到此情此景,你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不怕磨难、不畏艰险)齐读1、2两句。2、过渡:石灰还受到了什么磨难?读3、4两句,这时你看到了什么画面?这两句写出了石灰的什么特点?(勇于献身、清白留世、洁身自好)齐读3、4两句。3、小结石灰的高贵品质并指导学生练读全诗,读出对石灰的尊敬。4、由这样的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坚强英勇、英勇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于谦是不是这样的人呢?四、三读古诗,升华情感。1、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他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的人,不畏艰险、____)齐读全诗,读出赞扬之情。2、于谦是个怎样的人呢?(出示于谦生平事迹)理解于谦生平事迹及当时时代背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深化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1)(出示)于谦:明代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民族英雄。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救济灾荒,关心百姓,深受人民爱戴。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这样的人值得我们景仰吗?齐读全诗,读出景仰之情。(2)(出示)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剌部大举入侵,宦官王振挟持英宗亲征导致英宗被俘,震动朝野。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防御。当时朝廷中有些人主张南迁,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反对南迁,并拥立景帝,率京师群众击退瓦剌军,使千百万人民免遭涂炭,局势转危为安。景泰八年,景帝病重,英宗复位,于谦却遭受诬蔑被定为谋逆罪,判处死刑。此时,于谦懊悔了吗?他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吗?引读第3、4两句。(3)(出示)于谦被杀之后,按例应该抄家,可抄家的官员到于谦家时,才发现于谦家里什么也没有,除了生活必需品外根本就没有多余的钱财。于谦死的那天,阴云密布,天下百姓痛心疾首,齐声为他呼冤。看到这儿你有什么感想?于谦的一生正像他诗中写的一样:(引读全诗)。3、这样的古诗就叫言志诗,诵读古诗,并试着默写。五、总结拓展,布置作业。1、小结古诗意境,对学生进展情感教育,深化对古诗及诗人的认识。2、补充阅读于谦的《入京》以及郑燮的《竹石》。六、板书设计石灰吟千锤万击不怕磨练烈火燃烧清白留世不畏艰险粉骨碎身勇于献身附:石灰的自述我叫石灰。我的前身是石灰石,住在大山里,勤奋的工匠经过千锤万凿把我与大山别离。将石灰石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考验,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由碳酸钙变成了氧化钙。这时的我外形仍然象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假如把生石灰放进水中,水立即就沸腾起来,像水烧开了一样。假如这时碰到人的肌肤,其烫伤程度要远远超过沸水的烫伤程度。经过这次巨变,我成了另一种形态——熟石灰。这个过程把我由块状的石头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我的主要成分也由氧化钙变成了氢氧化钙。不过,这个过程对我而言不算什么。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效劳。人们把我洒在猪舍、鸡舍或刷在树上用于消毒杀菌;把我与沙子混合搅拌均匀后用来砌砖,这样砌的砖较为结实;房子修建好后,还要用石灰浆来粉刷墙壁,让墙壁变得洁白坚硬;许多化工厂用我来处理酸性污水;果农也用我和硫酸铜配成药液来杀菌除虫。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2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号称”、“计谋”、“失信”、“自不量力”、“调兵遣将”、“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的意思.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原因及骄兵必改的道理.能按问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教学重、难点:周瑜的军队用了哪些详细方法打败曹军;按问题阅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教具准备:1、一张三国时两军地理位置示意图.2、小黑板.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提示课题,简介背景,检查预习情况,初读课文,讲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第四至十一自然段.简要复述火攻经过.第三课时:复述,总结全文,归纳主要内容,做练习题.教学内容:讲读课文第四至十一自然段.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通过对《赤壁之战》前面三个自然段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东吴的周瑜要火攻曹操的原因.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文的后面部分,请同学们翻开这篇课文.二、讲读课文〔一〕齐读第四自然段,然后默读、考虑、讨论以下问题:1、既然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马上去火攻就行了呗,为什么还要想个计谋呢?〔火攻是个好主意,但是由于两军隔江相对,曹操人多势众,防范又很严,强攻是不行的.要火攻就必然要在曹军不防的情况下去接近曹军.怎样才能过江去接近曹军,使曹军不防而攻打曹军?所以必需要想个巧妙的计谋,用智谋火攻.〕2、“周瑜听了非常满意,叫他就这么办”.这句话说明什么?“就这么办”是指的什么?“怎么办”这里说没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句话说明周瑜赞同并采纳了黄盖的计谋.指按黄盖的计谋办.没有写出来的好处:①略写,节省笔墨;②制造悬念,引起兴趣.〕〔二〕讲读课文5—11自然段.终究黄盖的计谋是什么?周瑜是怎样按黄盖的计谋火攻曹军的?〔板书:东吴——→火攻——→曹操〕请同学们自由小声读一读课文的5—11自然段,看看书中插图,对照课后第3题考虑,可用笔在书上划批,也可同桌议论.1、集体讨论:你认为周瑜火攻曹军是分几步实现的?〔从整体入手,指名学生概括答复,并逐一进展五个步骤的板书:黄盖投降、选时北进、兵船在后、点火烧船、周瑜追杀〕2、细读课文,深化讨论周瑜火攻曹军的每一个步骤.⑴学习、讨论计谋的第一步“黄盖假降”.先指名读,然后提问:①从信中,你们认为黄盖去投降是真的还是假的?曹操认为是真的还是假的?你是从这节的哪句话看出来的?②曹操“欢喜得了不得”说明了什么?〔板书:麻木轻信〕.③黄盖的这封信为什么会使老谋深算的曹操麻木轻信呢?〔因为黄盖的信是为了促使曹操相信,以便有时机接近曹军,这是经过东吴深思熟虑的,他们精心研究了曹操,抓住了曹操狂妄自大、不可一世、喜欢奉承等弱点.在信中说东吴弱小,不是他的对手,又贬低周瑜而称赞曹操,最后还表示了投降诚意.曹操见黄盖是东吴名将,信内又说得真诚,还说要带兵士和粮草来投降,这就可增强自己权力,削弱东吴力量,焕散东心.加上他通过探子的情报,盘问送信的人未发现破绽,因此,曹操相信了黄盖的信.〕⑵学习、讨论计谋的第二步“选时北进”.①黄盖获得了曹操的信任,有了接近曹军的时机,那么什么时候北进为好呢?②为什么要选“东南风很急”这一天呢?说明了什么?〔主要是便于从南岸向北岸顺风行船.风大一方面可使船速更快,以免曹操发现问题,便于尽快火攻;一方面可使火燃大,火攻的效果就大,既烧连环船,还能借风吹的力量,烧到岸上兵营,把曹军烧得更惨.说明了东吴是经过周密筹划的.〕③曹操有否防范呢?你从课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有防范.曹操亲自到船头查看,有巡逻的兵士,发现情况向曹操报告.〕④当曹操看到挂着“黄”字旗的船向他开来,既然有防范,为啥不出击,还笑呢?他这一笑,与前面的“欢喜”有啥区别?说明了什么?自读曹操笑着说的话,先理解以下词语意思,接着理解句意,然后再答复这道题.“失信”什么意思?〔说话不算话,失去了别人信任.〕“没有失信”呢?〔说话算话,得到别人信任.〕“果然”什么意思?〔真的,果真,确实,确实〕你是怎样理解曹操说的这句话的?〔黄盖说话算话,没有骗我,写信来投降,如今真的就来了.〕然后答复曹操为什么要笑,这个“笑”表示什么,与前面的“欢喜”在心情上有啥区别.〔让学生联络前文理解,前文说曹操接信后,只是“欢喜”,但黄盖还没行动,所以不放心.他站在船头迎风眺望,一方面说明他有警觉,亲自查巡,一方面也说明他在等黄盖带兵士和粮草来投降,心里不踏实.这一天,看见挂着“黄”字旗的船来,就认为黄盖说话算话,果然来投降了,所以“笑”了,这一“笑”说明他放心,心里悬着的一块石头落地了,同时,还说明他对黄盖失去了戒备,而坚信不疑.由于曹操对黄盖的坚信不疑,对东吴北进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是东吴精心筹划的火攻之计能成功的根本原因.〕〔板书:坚信不疑〕⑶学习、讨论计谋的第三步“兵船在后”.①默读考虑,东吴去火攻一共准备了几种船?这几种在火攻中各派什么用场?〔在书上勾画批注〕二十条大船干什么用?如何点燃?课文为什么不直接写这些船里装的易燃物品,而用“不是……也不是……而是……”这个句式来写出?你明白了什么?〔这是针对假降信上的内容来写的,终究是不是装的兵士和粮草呢?用了“不是”、“也不是”,用“而是”特别强调是装的火攻用的易燃物品.同时,这个句式也暗示着:曹操,你估计错了,你快乐得太早了.让我们明白了黄盖是假投降,真进攻,字里行间还带有幽默挖苦曹操受骗了的味道.〕用小船干什么?〔点火后上小船撤退.〕用兵船干什么?〔装兵士,追杀敌人.〕②东吴准备得这样充分、周密,当黄盖的船已快速向曹操冲来的情况下,曹操的态度如何?说明了什么?〔板书:快乐不防〕⑷学习、讨论计谋的第四步“点火烧船”.一方作了如此充分周密的准备,另一方又无防范,此时正是东吴进攻的时机,东吴是怎么火攻的?结果怎么样?请默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结合看文中插图,边看边考虑,边注上符号,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老师巡回.集体讨论:东吴是怎么火攻的?结果怎么样?可穿插以下的小问题:①为什么黄盖要在离曹操的船队不到二里时下令点火?〔说明连点火的间隔也考虑得很详细.因为离得太远烧不到连环船,离近了易被发现,不利火攻.〕②课文中的哪些词句写出了火攻的威力?从这些词句中你看出了什么?在书上注上符号.〔火攻厉害,东吴的计谋很不简单,火攻厉害,风助火势,火助风威.曹操受骗惨败〕〔板书:受骗惨败〕⑸学习、讨论计谋的第五步“周瑜追杀”①对逃上岸的曹操,东吴采取的什么方法?〔周瑜带兵追杀〕.②不可一世的曹操此时的下场如何?〔板书:带兵逃跑〕3、小结提问:凡看过《三国演义》书的同学,都知道曹操在当时是一个不可一世的深通兵法的军事家和足智多谋的政治家,但是,在赤壁这一仗上,他为什么会败在弱小的东吴手下呢?而东吴为什么又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呢?出示小黑板:⑴骄兵必败.⑵东吴必胜原因:观察分析^p,知己知彼周密筹划,麻木敌人利用时机,攻其弱点严密配合,攻其不备4、默读课文,结合板书,简要复述周瑜是怎样按黄盖的计谋打败曹军的?〔先让自己复述,然后指名复述〕三、启发鼓励:赤壁之战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场面,终究三国鼎立是怎么回事?在那时还有哪些用兵如神、足智多谋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假如同学们感兴趣的话,可以找《三国演义》的书来读.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3教学目的:1.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知道我国的国名和首都。2.尊重国旗、国徽、国歌。升国旗、唱国歌时要立正、敬礼。3.激发学生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认识国旗、国徽,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教学难点: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尊敬国旗、国徽,怎样尊敬国旗、国徽。教学过程:一、认识祖国1.老师讲授“祖国”的概念,用学生已有的“母亲”概念入手去理解祖国的概念。2.祖国在哪里:用地球仪让学生知道祖国的大体位置。二、读熟并记住三句话1.老师教读三句话。我是中国人。我国的国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我国的首都是北京。2.通过指名读、小组读、全体读、比赛读、比赛背诵等形式,让学生熟记这三句话。3.播放祖国__、长城、长江、黄河、珠穆朗玛峰等图片,让学生感到祖国的伟大与美丽。三、认识国旗、国徽(一)认识国旗1.出示国旗图片。2.从色彩、形状、图形等方面引导学生观察国旗,并说一说。3.讲解国旗的红色和五颗五角星所代表的意义。4.画一画国旗。5.欣赏图片,说说在哪些地方出现了国旗,你在哪些地方还看到过国旗。结论:国旗代表国家,我们要尊敬国旗。(二)认识国徽1.欣赏国徽图片,从形状、图案、色彩等方面说说国徽是什么样子的。2.老师讲解,让学生明确:__象征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不屈的民族精神;齿轮和谷穗象征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五颗星代表中国____领导下的人民大团结。国徽也是国家的标志,我们要尊敬国徽。3.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国徽?(图片展示、学生议论)四、学唱国歌1.老师介绍国歌。2.老师教读国歌歌词。3.播放国庆节升国旗唱国歌、人民代表大会开幕全体起立唱国歌、奥运会体育健儿夺冠唱国歌等视频,让学生跟着学唱。4.课堂展示唱国歌。五、参加升国旗仪式1.为什么要举行升旗仪式。2.观看视频:__升旗仪式。3.阅读并讨论课文16页,知道升国旗时要立正、敬礼。少先队员行队礼、军人行军礼、一般人行注目礼。4.老师示范立正、行注目礼,学生互相学习、标准行为。六、课堂小结回忆本课内容,歌唱国歌。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4教材分析^p本次习作是以“二十年后的家乡”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写出二十年后的家乡会发生什么巨变。如,环境、人们的工作、生活等方面有什么变化。首先要大胆想象二十年后家乡的宏大变化;然后进展梳理,列习作提纲;再根据提纲分段表达,把重点写详细;最后互换习作,提出修改意见,修改习作。教学目的1、大胆想象二十年后家乡环境、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宏大变化。2、梳理想象到的场景或事件,仿照例子列习作提纲。〔重点〕3、按照提纲,分段表达,把家乡的宏大变化写详细,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重点〕4、互相提出修改意见,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教学准备老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范文。学生准备:采访理解家乡二十年来的历史和变化,考虑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旧比照,激发兴趣1、激趣: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照片,请看——〔课件出示二十年前的家乡照片。〕你都看到了什么?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这就是老师二十年前的家乡。那时候,房子是土坯房,路是烂泥路,吃的、穿的都很简单。〔课件出示如今的家乡照片。〕这是如今的我的家乡,看,变化多大啊!2、过渡:你的家乡呢?引导学生结合课前的采访活动谈谈自己家乡的变化。3、导入:二十年的光阴,景在变,人也在变,瞧,我们身上的衣服越来越漂亮了,如今的楼房也越来越高了。二十年前,手机、电脑还未普及呢,而如今早已进入了千家万户。二十年的变化可真大啊!〔课件出示问题。〕再过二十年呢?我们的家乡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我们的生活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以“二十年后的家乡”为题,写一篇习作。设计意图:利用课件将二十年来家乡的变化资料展示给学生,丰富学生的表象,以“变化”激活学生的想象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融入角色,同时逐步、有序地引导学生开启心路,大胆想象。二、明确要求,指导选材1、引导学生审题,从题目中的“二十年后”,知道这次要写的是一篇想象作文。2、过渡:同学们,《二十年后的家乡》终究应该写些什么呢?〔板书:写什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自己读一读习作要求。3、学生自读,梳理这篇习作可以写些什么。老师相机板书:家乡的变化环境人们的工作、生活设计意图:小学生写想象作文往往感到茫然,要么学生在想象作文中无内容可写,无话可说,要么是想象不合情理、不实在际。此环节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选材,并且使学生明白要在真实生活的根底上合理想象,而不是胡编乱造。三、举例指导,启发想象1、老师引导学生详细说一说可以写些什么,老师相机板书:街道公园、住宅广场、科技交通……2、老师以“街道”的变化为例,指导学生展开想象。〔1〕如今的街道给你什么感觉?怎么形容?〔2〕二十年后会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通过街道的样子、街道的栏杆、街道边的植物、街道边的建筑、街道的夜景等方面说。3、继续启发,拓宽学生思维:还有哪些变化呢?〔1〕小组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变化。〔2〕全班交流,老师适时通过“追问”“补充”的形式,引导学生围绕情节说详细,使自己的想象更饱满。〔注意引导学生进展“合理、详细”的想象。〕设计意图:教学这篇作文,引导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是首要任务。本环节着重从此入手,通过举例引导,丰富学生的表象,以“变化”激活学生的想象才能,为后面的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从而让学生充满激情地投入到写作中去。四、列出提纲,理清思路1、课件出示教材上的提纲,引导学生读一读,并仔细观察,交流考虑:列习作提纲有什么好处?2、讨论交流:如何列好提纲。3、交流总结,确定大致的写作思路,仿照编写提纲。4、集体交流,适当修改,老师适当指导。设计意图:写作之前列提纲具有重要作用。“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提纲,就好比盖房子有了一个框架,墙怎么砌都不会歪倒了。这一环节,重在让学生在模拟的根底上列出自己的写作提纲,以便能写出好的文章。五、动笔写作,完成初稿1、根据编写的提纲,自主写作,独立完成作文。2、老师巡视,并对习作有困难的学生做个别辅导。设计意图: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困难,老师的巡视就是要对遇到困难的同学进展启发指导,帮助他们遣词用句,把作文写得生动详细。六、展示作文,交流评点1、自查自改:文章写完后,朗读自己的作文,把自己的习作初稿写得更完美。2、邻座交流:与同桌或邻座交流作文,提出建议。3、小组评议:大家把作文交流一下,看看谁的习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谁的习作富有个性,推荐优秀习作在全班交流。4、全班点评:小组评议,每组都评出优秀习作。展示佳作,共同评析,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在交流中聆听,在交流中学习,在交流中分享。通过交流,提修改建议,考虑如何写作,如何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另外在交流中,取长补短,进步写作才能。教学反思成功之处:这篇习作是想象作文,而且时间跨度大——二十年后。对于学生来说,入境想象是比拟有难度的。所以课堂导入不仅要直奔课堂的主题,还要想方设法让学消费生兴趣。所以设计了课前准备活动——采访理解家乡二十年来的历史和变化,考虑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对写好作文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想象家乡二十年后的变化并非易事,尤其是岁月沧桑对小学生来说是很难体会到的。所以,教学这篇作文,引导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是首要任务。本设计着重从此入手,运用多媒体、各种资料,丰富学生的表象,以“变化”激活学生的想象才能,为后面的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从而让学生充满激情地投入到写作中去。缺乏之处:学生赏评的方法较为单一,而我没能及时地洞察到这一点,及时地教给学生多角度赏评的方法,学生只是主观地评赏,需要反思和改良。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5一、提出学习目的1.随着生活程度的进步,旅游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近期你们有没有游览过哪些地方,欣赏过什么美景,能否与大家分享。2.山水如画,人醉其中。除了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景,还有什么方法也可以享受这种快乐呢?3.生交流。二、导入新课,并反应学习目的1.师:是的,我们可以选择很多方式接触自然,理解自然。和许多同学一样,我也喜欢看书,喜欢通过文字,游览祖国山山水水,领略外国的民俗风情。今天,我们也将通过文字去认识一座富有魅力的古城——____。请同学们看老师写题目。(板书课题)2.下面请同学们跟着我走进这座古城,一边听,一边写下你对____的印象。3.师读;生写;(谁先来谈谈你眼中的____)交流。4.你们刚刚的交流,让我体会到你们内心的感受,只是这些感受听起来还比拟零散琐碎。有一位名叫次多的作家,他游览了____,用手中的笔写下了所见所闻所感。请大家翻到课文168页,渐渐地读,细细地品,看看感受是怎样蕴育在文字当中的。三、合作交流,感悟重点1.师:初次与文本对话,请你对照屏幕上老师刚刚读的文章,有什么新的感觉。2.生交流。3.在游览中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并将自己的感受交融在自然人文画面中的文章,我们称他为游记。游记有哪些特点呢?师:这篇文章,作者抓住了最能展示____古城魅力的景点,请同学们快速找一找,他带着我们游览了哪些地方。(根据学生答复板书)____民居大昭寺八廓街4.师:像这样介绍城市的文章,要抓住最富特色的景来描写,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化的印象。而____古城的哪一个景点首先给了作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呢?(____民居)文中哪些段落介绍了民居。(1-2)出示阅读要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