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秋季苏教版2017版新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_第1页
2022秋季苏教版2017版新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_第2页
2022秋季苏教版2017版新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_第3页
2022秋季苏教版2017版新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_第4页
2022秋季苏教版2017版新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科版(2017秋)六年级上册同步全册教案

科学六年级上册01蜡烛的变化(表格式教案)

科学六年级上册02铁钉生锈(平铺式教案)

科学六年级上册03制作汽水(表格式教案)

科学六年级上册04化学家的研究(表格式教案)

科学六年级上册05生物的遗传(表格式教案)

科学六年级上册06生物的变异(表格式教案)

科学六年级上册07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表格式教案)

科学六年级上册08消失的恐龙(表格式教案)

科学六年级上册09化石告诉我们什么(表格式教案)

科学六年级上册10用化石做证据(表格式教案)

科学六年级上册11太阳系大家族教案

科学六年级上册12观察星空教案

科学六年级上册13冲出地球教案

科学六年级上册14探索宇宙教案

科学六年级上册15影响人类文明的里程碑教案

科学六年级上册16人造肥料与现代农业教案

科学六年级上册17钢筋混凝土与现代建筑业教案

科学六年级上册18电动机与现代工业教案

苏教版(2017秋)科学六年级上册1蜡烛的变化(表格式教案)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制作、实验验证、查找资料等活动,落实《课

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常见的物质的变化。

科学探究: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

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

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

和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

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

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及时调整,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

价,完善探究报告。

科学态度:

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当多人观察、实验结果出现不一

致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分析原因,再次观察、实验,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

断。

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

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影响着社会发展。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技

术与工程领域”的高年段要求。

1.5物体在变化时,构成物体的物质可能改变,也可能不改变。

【教材分析】

《蜡烛的变化》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一

课。本课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蜡烛为主要研究对象,进一步探究物质的变

化,发现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产生新物质

的变化(化学变化)两大类(不提专业名词)。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做一支蜡烛。本环节让学生亲手做一

支蜡烛,在感受制作快乐的同时,认识到蜡烛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产生新

物质。第二部分,先做蜡烛燃烧实验,通过观察干燥的烧杯内壁、涂有澄清石

灰水的烧杯内壁和白瓷碗底部的变化,认识到蜡烛燃烧后产生了水、二氧化

碳、炭黑等新物质。再通过对蜡烛熔化和蜡烛燃烧生成物的比较,认识不产生

新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如条件

允许,可以再做纸片燃烧实验,让学生加深认识)。第三部分,让学生用所学

知识判断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属于哪一类,加深对物质两类变化的理

解,同时意识到物质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已经认识了大量的诸如水、空气、土壤、动

植物、天体等物质变化的具体事实,对蜡烛液、固态的变化以及点燃后的变化

也有一定的认知,但仅限于感性认知,对燃烧后产生的物质缺乏关注,缺少深

层次探究物质变化规律的意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科学探究:

1.能从制作蜡烛和燃烧蜡烛的过程中,发现两类变化的不同。

2.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科学态度:

1.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2.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能列举出物质变化的实例,体会人类生产生活对物质变化的利用。

【教学重点】

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教学难点】

寻找定据判断物质的变化属于哪一类。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小瓷勺、烧杯、澄清石灰水、PPT课件。

学生材料:蜡块、烛芯、模具、三夹板、小刀;酒精灯、火柴、纸杯;小

铁勺、小瓷勺、烧杯、澄清石灰水;湿抹布、记录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探究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探究意图

一、谈话1.同学们,今年暑假你出去说说去过哪[设计意

导入,对旅游了吗?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奇些地方旅游。图:通过谈

,,蜡烛”怪的地方。(播放视频:上海杜话,巧用切

产生兴莎夫人蜡像馆)合主题的视

趣。2.你知道这是哪里吗?那些频,引起学

栩栩如生的名人主要是用什么材生对本课探

料制作的?(生:蜡)不错,那究对象

些人物主要是用蜡制作的。“蜡”的兴

3.生活中,你知道哪些物品趣,有效集

也是用蜡制作的?生:蜡。中了学生课

4.今天,我们就用蜡来尝试堂伊始的注

做蜡烛,一起研究蜡烛的变化。意力,引发

(板书:蜡烛的变化)生:蜡烛。学生足够的

探究兴趣。]

二、制作1.蜡烛的构成很简单,由蜡生:把蜡块[设计意

蜡烛,认和烛芯构成。(手拿蜡块)怎么熔化……图:制作蜡

知到没有用这块蜡,做一根小蜡烛,你觉生:切碎烛是本课的

新物质产得需要怎么做?重点,这一

生。2.为了加快熔化速度,可以环节既能锻

先准备蜡屑。切大约三分之一的炼学生的动

蜡块就可以了。手能力、小

3.接下来究竟如何制作呢?组合作意

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制作蜡烛的视识,又能提

频。(播放视频)学生观看视高观察与思

4.你能简单说说制作蜡烛的频,学习蜡烛的考的能力。

步骤吗?(学生交流,相机PPT制作。学生没有做

出示步骤)蜡烛的经

(1)切碎蜡块;验,巧用提

(2)点燃酒精灯,加热蜡屑;前录制的蜡

(3)把蜡油倒入模具,插入烛烛制作视

芯;频,能很好

(4)等待蜡油凝固。注意事项:地帮助学生

别划伤、别烫伤。直观了解整

5.除此以外,老师还有一些个制作过

要求,PPT出示:程,再用课

(1)分工明确;(2)边做边仔件出示主要

细观察;(3)及时记录发现。步骤及要

(提示:仔细观察每一点变化,学生按要求求,进一步

如蜡块颜色、气味、大小、形状分组制作蜡烛。明确制作蜡

等,填在《制作蜡烛的发现》烛的方法、

上)过程与注意

6.听明白了吗?那就开始事项,保证

吧。了学生制作

(教师巡视,随时关注操作步骤蜡烛的成功

和活动安全。先看看整个班级情汇报交流发率,也为下

况,接着到个别小组指导,提醒现。一个下一步

完成后把工具及时放回原位。)点燃蜡烛环

(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讲节奠定基

述)础。学生在

(1)蜡烛有个小洞:哟你观制作过程

察的真细致。这个小洞是由于蜡中,能够非

油表面得张力引起的,就和我们常直观地观

曾经学过的水的张力是一样的。察到蜡烛成

(2)烛芯插入后会冒泡泡:型的整个过

你观察的真仔细,连这个都被你程,认识到

发现了。冒泡泡是由于烛芯表面整个过程并

的蜡遇到炽热的蜡油熔化导致没有新物质

的。产生。]

(3)慢慢熔化、慢慢凝固。

那有谁观察到蜡是怎样慢慢熔化

的呢?凝固呢?你观察得真全

面,真了不起!生:切蜡块

(4)白-透明-白,你还注意时,蜡块由大变

到了这个,真细致。小、形状改变;

(5)冒白烟、冒气。这是蜡加热蜡屑时,固

受热后变为蜡蒸气,上升后又变体蜡块变成能流

为蜡的固体小颗粒。动的液体(蜡

师:在制作蜡烛的过程中,油);把蜡油倒

有哪些特征发生了变化?哪些特在模子里,蜡油

征没有发生变化?你的证据是什又慢慢变成固

么?体。

三、燃1.剥去模具,把蜡烛插回橡学生剥去蜡[设计意

烧蜡烛,皮泥里,邻近小组间相互展示你烛磨具外面的壳图:学生剥

发现有新们制作的蜡烛。子,并相互展示模具的时间

物质产2.谈话:老师刚才观察了一小组制作好的蜡有长有短,

生。下,你们的蜡烛形态各异,有圆烛。他们相互分

的、方的、三角的,真不错。你享“劳动成

们想点燃它们吗?果”,体验

3.点燃前老师有一些要求,成功的喜

出示要求:(1)分工明确;悦,进一步

(2)边做边仔细观察;(3)及激发动手实

时记录发现。验的热情,

(提示:观察什么?观察蜡烛点为点燃蜡烛

燃前后的变化,并记录在《点燃学生观察点做好充分准

蜡烛的发现》表格里。)燃前后的蜡烛,备。]

4.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可以并填写记录表。

看、摸摸、闻闻等)

师:时间到。谁来说说你们学生交流发

的发现?现

(1)师:你观察的真到位,生:火焰。

火焰能够发出明亮的光芒。(板

书:光)[设计意

(2)师:你观察真仔细。蜡生:蜡烛熔图:点燃蜡

溶化又凝固的过程中,形状、形化、凝固。烛,使其产

态发生了变化,但蜡还是蜡,蜡生新物质,

这种物质没有改变。所以这是一也是本课的

种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边教学重点之

说边指板书)一,是学生

(3)师:蜡烛产生的热量使生:手靠近认识产生新

你感觉烫手!烫手。物质的变化

(板书:热)你借助手来观即化学变化

察,真了不起。的起点。教

(4)师:连烛芯都没有漏学中先以学

掉,你的观察一定较全面。生:烛芯变生的已有经

(5)师:一眼就被你看到黑。验,运用感

了,不错。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变官直接观

化呢?生:蜡烛变察,初步认

(6)师:他看到了,你们看短。识蜡烛的燃

到了吗?你观察真仔细,除此以烧不同于加

外还有哪些发现呢?生:冒烟。热蜡烛。在

师:你能把烟收集起来吗?此基础上借

(学生提到蜡熔化、凝固,学生说说其助工具进行

教师及时指出没有产生新物质)他发现。观察,以

(相机板书:光、热、黑烟)“燃烧的蜡

5.刚才我们都是用自己的感烛变成了什

官进行直接观察。科学研究常常么”这一问

还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来帮助我们题为主线,

更深入地了解事物。老师今天就引导学生进

带来了一些工具。行观察讨

(1)逐个出示工具。(出示论,并得出

白色小瓷勺、干燥的烧杯)羊生观察教结论。学生

(2)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如何师演示。在观察、记

使用工具进行观察。录、讨论、

①用小瓷勺去接触蜡烛火交流的过程

焰,观察小瓷勺上的变化。中,形成对

②集气瓶倾斜着放在蜡烛火物质变化的

焰上方约2厘米处,观察集气瓶全新认知。]

内壁是否有水汽产生。

③这是澄清石灰水,它遇到

二氧化碳会变成白色的物质。把

针筒内的澄清石灰水注入烧杯,

摇晃均匀,使烧杯内壁沾上一些

澄清石灰水,之后倾斜着放在蜡

烛火焰上方约2厘米处,观察烧

杯内壁的澄清石灰水是否变白。

6.课件出示,提出要求:

你们看明白了吗?实验前仍

然需要你们注意这三个要求。

(只要观察到现象,就及时把工

具放回原位)

(1)分工明确;(2)边做边仔

细观察;(3)及时记录发现。学生仔细阅

7.开始实验,教师巡视指读要求。

导。学生实验,

(注意渗透:手靠近火焰感觉到观察并记录,

热,手摸小镜勺也感觉到热)

8.谁来说说你们的实验结学生汇报交

果?流。

炭黑、水蒸气、二氧化碳这

些物质还是蜡吗?

(相机板书:水蒸气、二氧化

碳……)

9.小结:通过观察,

我们又发现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

变短了,同时产生了炭黑、水蒸

气、二氧化碳等新物质,蜡的特

件发生了改变。

(相机板书:产生了新物质)

四、认识1.刚才我们经历了制作蜡烛学生讨论后[设计意

物质的两和燃烧蜡烛的过程,那老师想考交流图:在两个

类变化。考你,制作蜡烛和燃烧蜡烛有什实验后进行

么不同?比较,发现

(相机板书:没有产生新物质)两个实验的

2.总结:刚才我们通过做蜡异同,从而

烛和点燃蜡烛的活动认识了物质理解不产生

的两类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的新物质的变

变化和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化和产生新

物质的变

化,进一步

巩固学生对

物质两类变

化的认知。]

五、探究1.探究纸张的变化。学生观察教[设计意

其他物质(1)教师演示撕纸。师演示实验,思图:这一小

的变化谈话:老师把纸撕成碎片,考并交流。环节承接燃

这是什么变化?你的依据是什烧的实验,

么?让学生观察

(2)教师演示烧纸。并分辨撕纸

谈话:老师把纸烧成灰,这和燃烧纸后

是什么变化?你的依据是什么?的产物,进

2.列举生活中不产生新物质一步巩固学

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的例生对物质两

子。学生讨论。类变化的认

(1)谈话:你能说说生活中交流。识。]

一些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和产生

新物质的变化的例子吗?你的依[设计意

据是什么?图:科学离

3.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不开生活,

人。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现象,请从生活中搜

你分析一下,这些变化是产生还学生汇报交集证据是科

是化学变化?你的证据是什么?流。学探究过程

(出示六幅变化图:盐溶解的中重要一

于水、烟花绽放、盐酸滴在石灰环,让学生

石上、水的三态变化、铁水变成学会搜集证

钢锭、火柴燃烧、石灰石遇盐酸据也是本课

冒气泡。)中教学目标

教师结合板书小结:物质的之一。此环

变化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仅仅节的教学,

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既巩固了前

质,如蜡烛受热熔化;另一类是面所学的知

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可识,也为学

以表现为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生继续分析

或气体、发光发热等现象,如蜡判断物质的

烛的燃烧。变化类型提

供了依据、

打好了基

础。]

六、拓展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学生讨论、[设计意

延伸物质的两类变化,那你觉得物质交流图:通过开

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放性的问

响?研究各种变化的目的是什题,引发学

么?生的深度思

考,让学生

明白物质变

化对生产生

活有利也有

弊,研究各

种变化的目

的是更好地

为人类服

务。同时,

也为接下来

“铁钉生

锈”等内容

教学作铺

垫。]

【板书设计】

1.蜡烛的变化

蜡块f蜡油~蜡烛没有产生新物质

A光、热

黑烟产生了新物质

水蒸气

二氧化碳

苏教版(2017秋)科学六年级上册2铁钉生锈(平铺式教案)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制作、实验验证、查找资料等活动,落实《课程

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常见的物质的变化。

科学探究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

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

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

和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

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

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及时调整,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

价,完善探究报告。

科学态度

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当多人观察、实验结果出现不一

致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分析原因,再次观察、实验,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

断。

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

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

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技术

与工程领域”的高年段要求。

1.5物体在变化时,构成物体的物质可能改变,也可能不改变。

3.2空气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组成的混合物质。

16.2工程和技术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17.2技术包括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程序和产品。

认识生活中防锈等技术的应用。

【教材分析】

《铁钉生锈》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2

课。通过本单元第1课《蜡烛的变化》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物质变化的种

类。本课带领学生具体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进一步理解铁钉生锈产生了新物

质,并通过控制变量实验,提升学生科学探究水平。

钢铁生锈是一个普遍现象,据估计,全世界每年生产的钢铁大约有1/4被

锈“吃掉”。不仅如此,还会因为设备锈蚀,引起停工停产,产品质量下降,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研究铁生锈的原因及防锈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

课以学生熟悉的铁钉生锈为例,让学生探究铁钉生锈的过程,明白铁钉生锈的

原因,进而理解各种防锈方法中蕴含的科学道理。

本课教学内容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以铁钉为引子,让学生用眼看手

摸的方法,初步认识铁锈在颜色、光滑度、软硬等方面的特征,知道铁锈是红

褐色、比较松软、容易脱落的一种物质。其次,引导学生说说在哪里见过生锈

的铁制品,从而了解生锈现象广泛存在及生锈与铁制品所处的环境有关。第二

部分,研究铁锈和铁的不同。教材提供了用锤子敲、用砂纸磨的方法,让学生

进一步发现铁锈与铁的不同,从而确定它们不是同一物质。第三部分,运用实

验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铁生锈的原因。这部分内容由两个活动组成:第一个

活动是探究铁生锈的条件,第二个活动是做铁锈生成实验。教材提供了范例,

意在引导学生按照科学探究的过程进行,即从提出问题“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

生锈?”开始,到作出假设“铁在水里容易生锈”,然后制定实验方案,在观

察现象和交流研讨的基础上,得出结论“铁在有水和空气的条件下容易生

锈”。这个活动非常重要,它不仅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更重要的

是落实本单元科学探究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评价等高阶思维能

力。第四部分,教材提供五幅图片,介绍各种防锈方法及蕴含的科学道理。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己经认识了大量的诸如水、空气、土壤、动植

物等物质变化的经验和认知,但这些对物质变化的认知大多停留在表面。本单

元将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知进一步引向深入,在对蜡烛变化的研究中,学生已

经总体认识了物质变化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另一种是

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本课要引导学生对铁钉生锈现象的探究,进一步认识产生

新物质的变化。

铁生锈虽然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但学生对铁锈的认识非常笼

统、模糊。课堂上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锈铁制品,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对铁

锈和铁进行比较,明确认识铁锈是不同与铁的一种新物质,从而理解铁生锈是

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实验设计和探究的能力,在研究铁钉生锈的原

因时,要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提出问题一作出假设一设计方案一搜集证据一得

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特别是实验设计过程,要让学生充分交流,积极反

思,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充分体会合作、交流、分享的重要意义。

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持续观察,认真记录实验现象,积极表达分

析结果,从而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养成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的

科学态度。

联系对生活中防锈方法的观察,分析其中的防锈原理,体会关于物质变化

的知识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积极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铁钉生锈是一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2.通过实验,知道铁与水和空气接触容易生锈,了解防锈的原理和基本方

法。

科学探究:

1.能用多种方法研究比较铁锈与铁的不同。

2.会设计实验探究铁钉生锈的原因,并能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3.能够持续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认真记录实验现象,表达分析结果,提

出防锈建议。

科学态度:

1.在科学探究中,能意识到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2.在探究铁钉生锈原因的实验方案设计中,愿意与同伴交流、分享,积极

反思,不断修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认识到铁生锈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

2.结合生活中常见的防锈实例,寻找其中的原理,并积极思考是否可以进

行改进。

【教学重点】

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教学难点】

设计[验并能坚持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生锈的铁制品,不生锈的铁制品,放大镜,小锤子,砂纸,检

测电路,铁钉,塑料试管,水,食用油,一次性滴管,标签,橡胶手套。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认识生锈现象

1.出示生锈的铁钉

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一铁钉,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锈了)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表面颜色等)

2.你能找出图中生锈的铁制品吗?(表面有斑点)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铁生锈的现象?(什么?哪里?)

小结:看来,铁生锈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铁制品生锈的部分叫

铁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铁生锈的问题。揭题:铁钉生锈。

[设计意图: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生锈铁钉引入,引导学生观察并回忆生

活中铁制品生锈的现象,关注铁生锈这一话题。]

二、研究铁锈和铁的不同

1.谈话:刚才我们看到的铁锈和铁是同一种物质吗?

为了更准确地认识,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观察比较。

2.出示材料:生锈的铁制品和没有生锈铁制品

为了更好地实验,小组先讨论:可以从哪几方面进行观察比较?可能需要

什么工具?

交流观察的方法、工具的使用及要点。

(1)从颜色、光泽、硬度等方面进行比较。

(2)借助小锤子、砂纸、放大镜等工具。

3.活动要求:由易到难,有序操作;小组合作,及时记录。

实验时注意安全,避免皮肤直接和铁锈接触受伤。

小组活动,及时记录发现。

汇报交流。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铁锈是一种暗红色的疏松物质,容易剥落,

它和铁有很多不同。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我们把铁生锈的变化就叫

做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4.铁生锈有什么害处?(易断,强度下降,无法正常工作,甚至变成废

品)

说一说,读一读铁生锈危害的小资料。

小结:铁生锈以后就会失去铁的特性,生锈是人们不希望发生的事情。

[设计意图:通过使用多种方法观察比较铁锈和铁的不同特点,使学生了

解铁锈和铁不同,铁生锈是一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通过铁锈和铁不同性质的

比较,以及生锈危害资料的拓展阅读,使学生意识到生锈会影响铁制品的正常

使用,甚至危害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产生寻找生锈原因的迫切需要。]

三、实验探究生锈的原因

1.谈话:铁怎么会变成铁锈呢?什么条件下,铁容易生锈?

(1)铁生锈可能与空气有关。

(2)铁生锈可能与水有关。

(3)铁生锈可能与空气和水都有关。

2.小组讨论:可以怎样进行实验。

各小组选择相应的条件进行假设,设计方便操作的实验方案。

3.交流实验方案,引导控制有水和无水,有空气和无空气等实验条件。

4.小组组装实验装置。

(1)没有水:将铁钉放在试管中,加入干燥剂。

(2)一半水一半空气:将铁钉放入试管中,加水至铁钉的一半。

(3)浸在水中:将铁钉放入试管中,加水淹没铁钉,再滴入两滴食用油。

5.小结:铁生锈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的假设是否正确要过几天后才能见

分晓,接下来的时间里,请同学们每天观察,及时记录变化,下节课我们再来

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对铁生锈环境的观察,提出铁在什么条

件下容易生锈,作出对铁生锈原因的假设,并控制条件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小

组之间的交流和分享,修正完善实验方案,并组织实验实施,让学生能完整经

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自己寻求问题的答案,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

【板书设计】

2.铁钉生锈

空气?

水?

第二课时

一、交流分析,得出结论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针对铁钉为什么生锈,提出了几个假设,我

们认为生锈可能和水或者空气有关,并做了3组探究实验,让铁钉分别暴露在

有空气、有水、有空气又有水的环境中,经过一周时间,实验出现了怎样的现

象,我们来交流一下。

2.出示实验装置,交流汇报:完全浸泡在水中的铁钉,有生锈现象,但是

生锈非常轻微;一半浸泡在水里,一半暴露在空气中的铁钉,有生锈现象,在

空气和水的交界处,铁钉生锈比较严重;仅仅是暴露在空气中的铁钉,没有生

锈;浸泡在油中的铁钉,没有生锈。

3.小结:铁钉在有空气、有水的条件下容易生锈,所以空气和水两者都是

导致铁钉生锈的原因,缺一不可。浸泡在水中的铁钉,之所以也有轻微的生

锈,是因为水中也有溶解的氧。

[设计意图:铁是一种活泼的化学物质,它遇到水和氧气会生成氧化铁,

也就是铁锈。通过这几组实验现象的观察比较分析,学生对引起铁生锈的原因

能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二、持续探究,深入发现

1.上节课结束后,老师也做了一个铁生锈的实验,老师的方法和你们的有

什么不一样?让我们来看看。

2.出示实验图片,师解释实验方法:老师采用了一小团细铁丝,把它们塞

入试管底部,倒扣在加水的烧杯中,让试管内外的水面齐平,记下水面位置。

思考讨论:为什么老师要采用一团细铁丝?为什么要把试管倒扣放入水

中?

[设计意图:本实验是上述探究铁钉生锈实验的拓展,目的是进一步发现

生锈过程会消耗一部分空气,实际就是会消耗氧气。采用细铁丝的好处是好塑

形便于推入试管底部,而且细铁丝表面积更大,更容易看到生锈现象。为了让

实验有效果,选取的试管口径要小,否则空气量的变少不易从水位上升中察

觉。]

一周下来,老师的这个实验发生了怎样的现象呢?我们继续来观察(出示

实验现阶段的图片或者实验视频)。前后对比,你们发现了什么变化?

引导交流:试管内水位上升,说明了什么?

小结:在铁丝生锈的过程中,会消耗一部分空气,准确地说消耗的是空气

中的氧气,铁生锈其实是一种生成新物质的氧化反应。

故事分享:《不要进入存放铁器的密室》

讨论:故事中的科学原理是什么?

三、探寻方法,防止生锈

1.生锈是一件让人讨厌的事,因为生锈,铁变得疏松脆弱,失去了原来的

特性,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从生锈的原理出发,你能想一想,用哪些方法可

以避免生锈吗?

2.交流分享,生活中的各种铁制品是采用了什么方法防止生锈?

擦去水分、喷漆、覆盖瓷釉、加入其他物质制成不锈钢等。

3.你还了解哪些防锈新方法,关于防锈,你还有什么新的想法?

(比如:控制湿度低于一定值,就可以减少或避免锈的形成;在钢铁表面

镀上一层不易被腐蚀的金属,如锌、锡、格、银等,这些金属常因氧化而形成一

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从而阻止水和空气等对钢铁的腐蚀;用化学方法使钢铁表

面生成一层细密稳定的氧化膜,如在机器零件、枪炮等钢铁制件表面形成一层

细密的黑色四氧化三铁薄膜等.)

[设计意图:从探究实验中得出的结论出发,从生锈的源头上考虑,学以

致用,分析各种铁物品的防锈方法。了解和创想防锈新方法,目的在于开拓认

知,激发思维。]

四、课外拓展,调查发现

1.调查你生活中的各种铁制品,它们是使用了那种方法来防锈。

[设计意图:在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学生往往会缺失观察力和思考力。引

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品,让他们去深入了解物品设计背后的科学,用探究的

眼光、用解析的思维去寻找和发现。]

2.铁钉生锈

空气弋

水q

附:故事《不要进入存放铁器的密室》

2007年9月23号,国际上并没有发生什么大事,但对于3位水手来说,

这一天却异常凶险。

大叔RobertEbertowski>BobO'Brien和FindlayMacFadyen都是经

验丰富的海员,其中Ebertowski是一位40岁的工程师,O'Brien是一位59

岁的医疗官,MacFadyen在英国商船上做了很多年的机匠。这三人登上了应急

救援船VikingIslay号。他们不会想到,这次普通的差旅竟然会成为死亡之

行。

这艘船要前往英国约克郡附近的石油钻井平台Ensco92。在9月21号,

船员们调试了一下锚。船上的锚的使用频率并不高,平常都是封起来的,船员

们也不常进入安放锚的锚链舱。没想到这次测试为三人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

笔。

VikingIslay号载着一行人向石油钻井平台行驶。这天的浪有点大,

MacFadyen的船舱旁边正好是锚链舱,锚敲打链条的声音让他难以入睡。

由于通往锚链舱的路上有一个用螺栓拴上的检修孔,体型庞大、过洞有困

难的MacFadyen就拜托Ebertowski和0'Brien去锚链舱处理一下噪音问

题,他在外面和他们通过无线电沟通。

他们卸掉了封闭锚链舱的螺栓,然后爬了进去。很快,首先进入锚链舱的

Ebertowski就因为失去意识跌落在地板上。BobO'Brien用无线电通知了

MacFadyen后,想要进入锚链舱营救队友,结果他也晕了过去。

心急如焚的MacFadyan喊了两个水手前去查看,发现二人躺在地上不省人

事。两个水手意识到空气有问题,于是马上去拿可以独立供氧的自给式呼吸器

(SCBA)o

着急救人的MacFadyen想带上自给式呼吸器进入锚链舱,但是他吨位太

大,爬不进去。于是他脱掉了自给式呼吸器,戴上了小型的紧急逃生呼吸装置

(EEBD),然后爬到了锚链舱里。不过,他戴的紧急逃生呼吸装置无法给他庞大

的身躯提供足够的氧气,他也晕倒了。

船长把船员们都叫了起来,并向海岸警卫队呼叫救援。一番忙乱后,三人

终于都被抬了出来。不过这一切都太迟了,他们已经没有了呼吸和心跳。

船员们都对三个老水手死在锚链舱里一事感到十分不解,他们的经验和所

受的训练无法为这件事提供合理的解释:锚链舱里只有锚,别的危险物品一概

没有,怎么看也不会是个要命的地方啊。

谁也不会想到,是锚链舱上的锈杀了这三人。

2008年7月,英国海上事故调查局(MAIB)公布了调查报告。报告指

出,铁锈制造的缺氧环境是三名海员死亡的主要原因。实际上,VikingIslay

号的锚链舱是一个封闭空间,供人出入的检修孔平时都被封好了,空气无法在

锚链舱里自由流通,这就为锈创造了绝好的杀人契机。

海上的空气十分咸湿,五行缺氧的“锈儿”在这样友好的生存环境里茁壮

成长,逐渐耗尽了锚链舱里的氧气。英国海上事故调查局估计,事发时锚链舱

里的氧气含量低于10%o要知道,对人来说当氧气含量只有6-8%时,人就会感

到晕眩。当氧气含量降至6%以下,人会立刻昏厥,大脑会受到严重损害,哪怕

是三个大力水手也无力回天。

苏教版(2017秋)科学六年级上册3制作汽水(表格式教案)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制作、实验验证、查找资料等活动,落实《课程

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常见的物质的变化。

科学探究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

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

和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

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

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及时调整,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

价,完善探究报告。

科学态度

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当多人观察、实验结果出现不一

致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分析原因,再次观察、实验,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

断。

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

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影响着社会发展。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

“技术与工程领域”的高年段要求。

1.5物体在变化时,构成物体的物质可能改变,也可能不改变。

3.2空气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组成的混合物质。

16.2工程和技术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17.2技术包括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程序和产品。

【教材分析】

《制作汽水》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三

课,本课是在前面总体认识了物质变化的种类的基础上,以自制汽水为载体,

通过探究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产生二氧化碳的现象,进一步认识和巩固物质的变

化,通过自制汽水,也让学生逐渐体会到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很多活动其实都是

利用了对物质变化的认识,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初步认识汽水。通过“在炎热的夏天最想做些什么?”,引出本

节课研究的内容与汽水有关,通过交流了解汽水的特点,为后面的研究做好铺

垫。

第二部分,研究汽水中的气体。先让学生观察汽水里面有没有气体,接着

让学生思考哪两种物质混合能产生像汽水里那样的气泡,引发学生对气泡产生

原因的猜想,最后通过两个探究性实验,发现白醋和小苏打混合能产生气泡,

并鉴别出气泡里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从而明白制作汽水的原理。

第三部分,自制柠檬汽水。通过介绍制作柠檬汽水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有

趣的体验活动中,发现制作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发生了什么变化、有没有产生新

物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类变化的特征,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变化的奇妙,体

验制作的快乐。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品尝的方式比较自制汽水与买来汽水

的不同,为后续了解工厂制造的汽水做铺垫。

第四部分,探究工厂生产的汽水。通过视频、文字等资料,帮助学生认识

工厂制造汽水与自制汽水的不同,知道汽水中含有调味剂、咖啡因、色素、香

料等添加剂,明白经常饮用会影响身体健康。

第五部分,拓展。通过介绍发现汽水秘密的人,让学生明白生活中要善于

观察、敢于尝试,并鼓励大家课后继续制作健康美味的汽水。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经常喝汽水,他们知道汽水的一些特点,也积累有一定的关于

物质变化的经验和认知,但基本停留在表面,并无深入的研究和发现。他们从

未想过自制汽水,也没有认真思考过其中发生了哪些物质变化,更没有意识到

汽水是物质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本节课是在学生通过本单元前两课的学

习而初步认识的物质变化的种类和特点基础上,重点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利

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制作汽水,并能够分辨汽水制作过程中产生了哪类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通过交流,知道汽水的特点。

2.通过实验,知道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二氧化碳。

3.通过实验,知道制作汽水的原料和方法。

4.通过资料,知道工厂制造的汽水中含有添加剂,多吃会影响身体健康。

科学探究:

1.能通过实验证明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的气泡里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2.学会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制作汽水,能够分辨汽水制作过程中产生了

哪类变化。

3.能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工厂制造汽水和自制汽水的不同。

科学态度:

1.在科学探究中,能意识到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2.在科学探究中,能分工协作、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

3.在科学探究中,能展现出对制作汽水的兴趣,并感受到制作的快乐。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物质变化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感受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

能通3实验,知道制作汽水的原料,掌握制作汽水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制作汽水的原理。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记录表

学生材料:实验1:芬达、可乐、雪碧、小苏打、糖、水、白醋、烧杯

实验2:锥形瓶(含小苏打)、白醋、带导管的塞子、澄清石

灰水、烧杯

实验3:小苏打、柠檬、玻璃瓶、矿泉水、糖、食用色素、吸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探究活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探究意图

一、初1.同学们,在炎热的夏天你最1.学生说说夏天[设计意图:通

步认识想做些什么?最想做的事情过问题的形式,

汽水2.教师点评:游泳,让学生说一说夏

要注意安全,要去正规游泳池吹空调天最想做的事

也要适当的运动,不要得了空吃冰棍情,学生在交流

调病果汁、西瓜过程中教师进行

也要控制好量,否则肠胃受不喝汽水适时的点评,对

T学生进行身体健

你的生活方式很健康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