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浙江大学_第1页
公共经济学-浙江大学_第2页
公共经济学-浙江大学_第3页
公共经济学-浙江大学_第4页
公共经济学-浙江大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讲公共经济学的性质

第一节公共经济学的演进

一、公共经济学的起源

1.“盎格鲁-萨克森传统”

公共经济学(PublicEconomics)是由公共财政学发展演变而来的。公共财政学的创立是由英国经济

学家亚当•斯密(AdamSmith)完成的。他在1776年出版的著作《国富论》中确立了公共财政学的理论框

架。然而,亚当•斯密对于公共财政问题的分析,是围绕着政府收支及其管理而展开的,并且侧重于公

共收入的分析而相对忽视公共支出的研究。这是与古典经济学派的主张即“廉价政府”的国家观和''自

由放任”的经济观相适应的。这一传统一直为大卫•李嘉图(D.Ricard。)和约翰•穆勒(J.S.Mill)等人所

沿袭,后人称之为“盎格鲁-萨克森传统(TraditionofAnglo-Saxon)".

2.“斯堪的纳维亚传统”

19世纪70年代发生的“边际革命”对公共财政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成了公共财政学逐渐向公共

经济学的演变。奥地利学者萨克斯(E.Sax)、意大利学者帕塔罗尼(M.Pantaleoni)、马尔科(A.Marco)、

马佐拉(U.Mazzola)等人开始把“边际革命”所产生的经济理论及分析方法运用到公共财政学的研究之中,

就公共需求的性质与特征、公共产品的内涵与外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瑞典学者维克塞尔

(Wicksell)于1896年出版了《公共财政理论研究》,独有创见地把公共财政决策过程看成是一个集体的

选择过程;瑞典学者林达尔(E.Lindahl)则在1919年出版的《公正课税论》中提出了“自愿交易理论”,

进一步以私人经济运行法则分析政府收支过程。由于这些学者大多以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为主题,因而

更侧重于公共支出的研究,后人便称之为“斯堪的纳维亚传统(ScandinavianTradition)",

3.公共财政学向公共经济学的演变

然而,由于语言上的隔阂,直到1936年,意大利学者马尔科的著作《公共财政学基本原理》在美国

翻译出版,英美学术界对此才有所了解。当时正是凯恩斯主义逐渐兴盛的时期,随着政府对经济的广泛

干预,公共部门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把分析的基点落在通过公共经济活动来弥补

市场缺陷上,企图使混合经济体系既能保证自由和效率,乂能体现公平和稳定。正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

下,英美公共财政学才由“政府收支”向“公共经济”转变。

(提问:凯恩斯主义对公共部门范围影响怎样?)

二、公共经济学的发展

1.20世纪60年代以来,公共经济学的研究进入热潮

1962年美国学者布坎南(J.Buchanan)与塔洛克(G.Tullock)合作出版《赞成意见的运算》,这是公共

选择理论的经典之作。1965年美国学者约翰森(LJohansan)出版《公共经济学》和1966年马斯格雷夫与

皮考克(A.Peacock)合作编辑出版了《公共财政经典理论》都对于推动公共经济的研究起了很大的作用。

同年,在美国还诞生了以“公共经济学”命名的学会和杂志。此后,很多学者出版的《公共部门经济学》,

进一步阐述了公共经济的必要性和职能。1971年,美国学者尼斯卡宁(W.A.Niskanen)出版《官僚主义与

代议制政府》,乂对官僚供给公共产品的效率作了深入的分析。值得•提的是,在整个70年代,以布坎

南为代表的美国学者在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他们成功地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分析

方法研究政治决策过程,对隐含在公共支出和税收水平背后的政治因素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2.近年公共经济学发展

80年代以来,高水平的公共经济学著作不断涌现,如1980年阿特金森(A.B.Atkinson)和斯蒂格里茨

(J.E.Stiglitz)出版的《公共经济学教程》,1984年鲍德威(Boadway)和威德森(Wildasin)出版的《公共

部门经济学》等。

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家们从市场非均衡、信息不完全等角度

重新审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对公共支出制度和税收制度的有效性作了深入的探讨,从而出现了不少新

著,其中包括1993年维克里(W.Vickrey)出版的《公共经济学》,1995年迈利斯(G.D.Myles)出版的《公

共经济学》,1999年科奈利(Connolly)和孟罗(Munro)合作出版的《公共部门经济学》等,这些著作的出

版使公共经济学的发展越来越趋于成熟。

从上述发展过程可以看出:经济时代和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要求从过去单纯研究政府收支本身,

转变到从更广泛、更深层的角度研究政府经济活动,即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研究公

共部门如何为弥补市场缺陷从事各种经济活动。公共经济学就是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和要求而诞生的。

第二节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部门为弥补市场缺陷,在正规和非正规制度约束下从事的经济活动。

一、公共经济以公共部门为主体

公共部门(PublicSector)是指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之和。它由三个部分组成:

(提问:公共部门是否等于政府部门)

1.政府部门(GovernmentSector)

政府部门是通过政治程序建立的,在特定区域内行使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实体。政府部门有广

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政府部门是指国家政权机关的总和,包括国家立法机关、国家司法机关、国家检察

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军事机关等;狭义的政府部门仅指国家行政机关。政府部门拥有宪法赋予的

适用于全体公民的强制性权力,它的主要职责是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纯公共产品,如法律、治安、秩序等,

不直接从事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所需经费完全依靠预算拨款。

2.公共事业部门(PublicutilitySector)

公共事业部门即产权归政府所有并依靠预算拨款维持其运转的单位总和,如公立的学校、医院和研

究所等。公共事业部门也提供•部分纯公共产品,如义务教育、防疫等,但主要提供部分准公共产品,

如高等教育、公园、电影院等。

3.公共企业部门(PublicEnterpriseSector)

公共企业部门即产权归政府所有或受政府直接控制的企业总和,如政府所属的供水、供电、供气系

统等。公共企业一般局限于垄断行业,由政府官员或政府任命的代理人经营,经营目标受政府控制和影

响,其产品或服务价格也由政府制定。

二、公共经济以弥补市场缺陷为目的

“市场缺陷"(MarketFailure)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公共产品(PublicGoods)

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商品和劳务,非竞争性表明必须免费供给,非排他性表明

无法把“免费搭车者”(FreeRider)排除在外,这样,以盈利为目的的私人部门就无法通过市场提供公

共产品。

[案例1-2]菜农为什么让大白菜烂在地里?(见教材案例分析)

2.外部性(Externality)

外部性是指某个人或企业的经济行为影响了他人或其他企业,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或没有获得应有

的报酬。如果没有付出应有的代价,说明存在负外部性;如果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酰,说明存在正外部性。

由了成本与收益的非对称性,若由私人部门提供外部性产品,不是过多就是过少,两者都是资源配置扭

曲的表现。

3.规模报酬递增(IncreasingReturnstoScale)

它是指某些行业(如供水、供电等)具有经营规模越大,经营效益越好的特点,也即这些行业具有平

均成本递减的特点,因而独家经营的经济效益将远胜于多家竞争,这就天然存在着竞争失效的可能性。

4.风险和不确定性(RiskandUncertainties)

完全竞争是以消费者和生产者都知道现在和未来产品与要素的价格为前提的,如果存在风险和不确

定性,即不具有充分的信息或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那么欺诈现象、产品积压现象等随之产生,说明竞

争是不充分的,市场运转也是不完善的。

5.优值品(MeritGoods)

个人偏好的合理性是资源有效配置的前提条件之一,然而在经济生活中可能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某

种商品或劳务给个人带来了较大的利益,而消费者只给予较低的评价,这种消费者评价低于社会合理评

价的商品或劳务便是优值品,如基础教育、严肃音乐等。优值品存在供给不足的可能性。

6.分配不公平(UnequalDistribution)

即便资源配置已经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市场所决定的收入分配状况仍是不公平的,因为收入多少

是由生产要素决定的,而私有财产制度、家庭出身、歧视等因素会使个人拥有的生产要素存在很大差异,

提供生产要素的机会也不均等,从而导致收入分配在起点、过程和结果上的不公平。

7.失业与通货膨胀(UnemploymentandInflation)

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运行,时常会出现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失衡等问题。劳动力是重要的经济资

源,较高的失业率意味着经济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通货膨胀会使价格不能充分反映边际成本和边际

收益,从而影响消费者和生产者作出理性的选择。此外,通货膨胀也会加剧收入分配不公平。

三、公共经济受正规和非正规制度的约束

(提问:公共部门为什么需要制度约束?)

社会成员与公共部门之间实质上是“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关系。然而,在这种“委托-代理”

关系中,公共部门在社会地位上它凌驾于其他市场主体之上;作为委托人的社会成员数目太多,缺乏有效

的机制去监督作为代理人的政府官员;政府官员在公共经济活动中往往以非市场的方式进行决策。这些

特点决定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有可能超越市场缺陷的范围。

为确保公共经济活动恰好囿于弥补市场缺陷的范围之内,就必须构建•种强有力的约束机制——制

度。制度有两种形式:正规规则与非正规规则。

1.正规制度:是约束人们行为的所有成文的条款和合约,公共经济活动所受到的正规的制度约束,

就是由议会颁布法律法规,“规制”公共部门的经济行为。如果公共经济行为超越了法律授权的范围和程

度,就视之为非法行为,公共部门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其责任人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议会作为公共权

力的制衡器,还必须通过履行质询权、调杳权、弹劾权等职权,及时揭露公共部门的违法行为,制约公共权

力的无限扩张。

2.非正规制度:是社会流传下来的为人们普遍认可的行为习俗。就是由社会公众通过舆论督促公共

部门合理、合法地从事公共经济活动。如果公共部门的垄断性权力失去强有力的软硬约束,就不可避免地

产生公共经济活动的低效率、无效率甚至滋生种种腐败现象。

从各国的实践结果看,只有受强有力的制度约束的公共经济活动,才能与私人经济活动相辅相成,

并行不悖。

第三节公共经济学的学科性质

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的学科性质,即它是一门边缘学科,与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

法学、统计学乃至心理学等都有关系。但是,它与经济学和政治学的关系最为密切,可以说是介乎经济

学与政治学之间的一门学科。

一、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

笔者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确指向对象,也就是说,要看这里所说的“财政学”是指哪个

含义的财政学。如前所述,财政学有两个历史渊源,即盎格鲁-萨克逊传统和斯堪的纳维亚传统。在20世

纪40年代以前一,由于斯堪的纳维亚传统鲜为人知,盎格鲁-萨克逊传统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公共部门经济

学与这种含义的财政学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但与40年代以后同时兼容盎格鲁-萨克逊传统和斯堪的

纳维亚传统的财政学相比,实质性的区别并不明显。这就是为什么公共部门经济学著作中财政学的烙印很

明显的原因,也是人们误以为从“财政学”到“公共部门经济学”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名称而已的原因。

公共部门经济学与盎格鲁-萨克逊传统的财政学(以下简称传统财政学)的区别:

1.研究范围不同

传统财政学只研究政府部门本身。公共部门经济学研究的主体范围不仅包括政府部门,而且包括公共

事业部门和公共企业部门。

2.研究目的不同

传统财政学着眼于研究如何通过税收和公债满足国家对财政经费的需要。公共部门经济学着眼于研

究如何弥补市场缺陷:公共产品的提供,外部效应的矫正,收入分配的协调,失业与通货膨胀问题的解

决等。

3.假设前提不同

传统财政学认为,对于代表公共利益的国家,则是超凡入圣的“机器”,旦被•群除了追求公共利益之

外别无所求的官吏所操纵,因而是完全可以信赖的。公共部门经济学认为,政府不是神的造物,而是由人所

组成和操纵的,它没有无所不能和正确无误的天赋。每•个人,不论他处于什么地位,其本性都是自利的,

都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动机。

4.立足基点不同

传统财政学以古典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强调国民财富的增长,且认为政府的活动不创造物质财富,属

于非生产性劳动,征税和借债会妨碍资本形成和财富增长,因而要尽量缩小收支规模。受这种理念的支配,

就立足于财政收支本身进行研究,而忽视分析财政收支的经济效应。

公共部门经济学以福利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在强调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强调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收入

分配的公平性。公共经济活动必然影响资源的配置和收入的再分配,因而,福利经济学为公共部门经济

学的规范性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可以说,效率和公平是贯穿公共部门经济学理论的两条基本准则。从这

个意义上说,公共部门经济学的兴起,开创了就经济论财政的新局面

二、公共经济学与经济学

公共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卜两点:

(提问: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其基本假定是什么?)

1.研究主题的一致

都是研究资源配置。通常要回答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以及如何决策等问题。公共经济学

也是研究资源配置的,因而同样要回答上述几个问题。比如,公共部门应将多少资源用于国防,多少资

源用于教育,这是“生产什么”的问题;哪些商品与劳务应由公共部门直接生产直接提供,哪些可由私

人企业生产但由公共部门定价,这是“怎样生产”的问题:哪些社会成员从公共产品中受益,哪些社会

成员因纳税而作出牺牲,这是“为谁生产”的问题:公共产品决策的形成应遵循什么样的程序和方式,

这是“如何决策”的问题。所以,公共经济学所要解决的实质问题是,如何实现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

间以及公共部门内部的最优资源配置。

2.研究方法的一致

公共经济学把理性“经济人”假设延伸到公共资源配置过程之中,认为政治领域的参与者和市场主

体•样,都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行为动机。以此假设为基本前提,全面采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等

研究方法,借助于实证分析方法考察公共部门的活动范围及公共收支的经济效应,借助于规范分析方法

以评估各种可供选择的制度和政策。此外,公共经济学还采用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进行定性

或定量分析。私人经济学中的许多分析工具,如帕累托最优条件、效用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

边际技术替代率、边际转换率、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社会福利函数、无差异曲线等均被引入到公

共经济学的研究之中

三、公共经济学与政治学

(讨论:政治如何影响公共部门的行为?)

1.活动主体的一致

政治活动与公共经济活动一样都以公共部门为主体,所不同的只是政治学侧重于从公共权力的形成

和分享这个角度来研究公共部门的活动,而公共经济学则侧重于从资源配置角度来研究公共部门的活动。

因此,以公共部门为活动主体就是公共经济学与政治学的结合部。

自19世纪末以来,各国公共支出占GNP之比大幅度增长,公共部门规模迅速扩大,这•事实不仅引

起了经济学家们的注意,也引起了政治学家们的关注。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伊斯顿(D.Easton)曾提出一个

震憾西方政治学界的政治定义:政治就是“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这个定义表明,政治作为种决策

活动,其实质是社会利益的分配,但这种分配是通过权力得以完成的,因而具有权威性。大部分政治学家都

承认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正是通过公共部门进行的,因为任何人都会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争取自身利

益的最大化,政治决策过程正是面对各种利益冲突的压力进行权衡、妥协和平衡的过程。

2.活动方式的一致

政治学说、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总是以不同方式和程度影响着公共经济理论和实践,与私人部门相

比较,公共部门配置资源的效率总是不尽如人意,个中缘由很复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公共

资源的配置常常按非市场的方式作出决策,效率低下是经济效率服从于政治需要的结果。总之,离开经

济利益冲突去分析政治行为是不够深刻的,反过来,离开政治决策方式去分析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也是

不切实际的。

[案例1-3]将PublicSectorEconomics译成“政府经济学”错了吗?(见教材案例分析)

第二讲公共部门职能

第一节参与资源配置

一、资源配置含义

(提问:什么是资源配置?资源配置的目标是什么?)

资源配置:是指社会以何种方式来支配和使用有限的经济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以满足社会成员

的各种需要。资源配置问题是由资源的稀缺性与人们欲望的无限性这一矛盾所引发的。

资源配置的目标是高效率,经济学家们通常以帕累托最优(ParetoOptimum)作为衡量资源配置高效率

的标准。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配置应达到这样一种状况,无论作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受益而没

有其他的人受损,也就是说,经济运行所达到的效率已经使一部分人处境改善必须以另一些人的处境恶化

为代价。帕累托最优只有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才能实现。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市场体系都不是完全竞争

的。也就是说,单靠市场机制的作用,难以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所以,公共部门参与资源配置

是由市场缺陷的存在所决定的。

二、公共部门参与资源配置主要有三个理由:

1.私人部门不愿提供公共产品

私人产品是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或劳务,竞争性意味着新增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大于零,因

而供给者必须以收费的方式来供给:排他性意味着供给者在技术上很容易把“免费搭车者”排除在外。

这两个特征使私人部门供给私人产品的成本得到补偿,而且还可能盈利。然而,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

非排他性这样两个基本特征,非竞争性意味着新增•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等于零;非排他性则意味着供给

者在技术上很难把“免费搭车者”排除在外。很显然,如果私人部门供给公共产品,那么供给成本就无法

得到补偿,更谈不上盈利了。可见,公共产品的本质特征决定私人部门不愿提供公共产品。但公共产品乂

是社会成员所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因而只能由公共部门来提供。

2.私人部门不愿矫正外部效应

在有外部效应的领域市场就处于低效状态。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作为资源配置信号的市场价格不能

真实地反映社会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收益。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支配下,生产者只考虑私人的成本和

收益。而仅仅以私人边际成本或私人边际收益为基础形成的价格,是•种扭曲的价格。这是因为,如果存

在负外部效应,说明产品的私人边际成本小于社会边际成本,这时会使产量过多;如果存在正外部效应,

说明产品的私人边际收益小于社会边际收益,这时会使产量不足。无论产量过多还是不足,都是资源配置

低效率的表现。既然生产者自己不愿使外部效应内在化,那么,外部效应的矫正也必须依赖于公共部门。

3.规模报酬递增所导致的垄断

规模报酬递增是指某行业或产品的净收益超过其生产规模的扩张程度。规模报酬递增必将导致垄

断。这是因为,在规模报酬递增条件下,越来越大的生产规模会产生越来越高的收益率和回报率,大企业生

产经营规模大,在竞争中处于明显有利的地位,从而以较低的市场价格不断地排挤中小企业,由此会形成

垄断局面。如果由企业自主定价,必然形成垄断价格,这种垄断价格形成以后就会引起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案例2-1]110警察该不该为居民代买早点?

三、公共部门参与资源配置的方式

1.通过预算拨款直接提供国防、外交、治安等纯公共产品,或通过发放补贴与私人部门共同提供优

值品和混合产品(准公共产品)。

2.开征矫正性税收实现外部边际成本内在化,或者发放矫正性补贴实现外部边际收益内在化。

3.在基础产业、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安排公共投资,或对自然垄断领域的企业实行政府

规制。

第二节协调收入分配

一、收入分配含义

(讨论:什么是公平?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什么是公平(Equity)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历来都是见仁见智,因为公平不单是•个经济学的概念,

它也是一个伦理学的概念,每一种理解都涉及到价值判断,即道义上的是非标准问题。

1.一种观点认为,公平与否关键在于竞争的规则。在统一的竞争规则条件下,每个人所得到的收入份

额与其对生产的贡献大小相一致,这种收入分配就是公平的。

2.另一种观点认为,不仅竞争规则要统一,竞争的起点也要相同。每个人参与竞争的起点相同,就意

味着每个人提供生产要素的机会是均等的。竞争起点相同,竞争规则统•,这样的条件下形成的收入分配

就是公平的。

3.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公平与否关键在于收入分配的结果。它强调各社会成员之间拥有收入份额的

相对关系,贫富差距过大就是不公平,贫富差距较小就是公平。

在经济学中,具有代表性的收入分配公平论主要有两种:功利主义和罗尔斯主义。这两种观点都属于

结果公平论。

(1)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的观点认为,社会福利水平就是社会总效用,等于所有社会成员的效

用之和,追求分配公平就是追求每个社会成员效用之和的最大化。

(2)罗尔斯主义(Rawlsism)的观点认为,社会福利水平不是所有社会成员效用的简单加总,追求分配

公平就是要改善社会上处境最糟的那些人的福利水平,使他们的效用最大化。

公共部门经济学认为,收入分配结果的公平化不等于平均化,它允许存在定的收入差距,只是强调

收入差距应控制在与效率相适应的水平上。收入的差距通常借助于洛伦兹曲线(LorenzCurve)和基尼系

数(GiniCoefficient)来衡量,如图2.1所示。

图2.1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

在图2.1中,纵、横轴分别表示收入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直线0E是绝对平等线,折线0FE是绝对

不平等线,曲线0E便为洛伦兹曲线。直线0E与曲线0E所围成的阴影部分面积与三角形0EF的面积之比,

即A/(A+B),就是基尼系数。如果每个人的收入完全相同,说明绝对平均分配,此时基尼系数为0:如果

所有的收入集中于某一个人,说明收入分配绝对不公平,此时基尼系数为1。一般情况卜.,基尼系数介于

0和1之间,数值越小,表明收入分配越公平;反之,则越不公平。

二、公共部门为何参与协调收入分配

(提问:为什么市场经济必然产生收入分配不公平?)

市场机制所决定的收入分配是一种初次分配,初次分配的结果不能体现公平。

1.每个社会成员拥有的生产要素数量和质量往往不相同。这是由私有财产制度、遗产继承制度、家

庭出身背景、身体发育状况及受教育程度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这些因素的存在意味着收入分配的起点

并不相同,即便分配过程是合理的,分配结果也难以公平。

2.每个社会成员提供生产要素的机会也不相同。这是由歧视等因素所决定的。两个劳动者的天赋、

智商、学历、才能、身体素质等条件可能十分接近,却有可能因为年龄、性别、容貌、信仰等方面的歧

视而面临极不相同的就业机会,由此也会形成较大的收入差距,这种收入分配结果当然也是不公平的。

三、公共部门协调收入分配的手段

1.征收累进的个人所得税、高税率的消费税和遗产税,分别从收入的取得、使用和转移等不同环节,

降低高收入者的过高收入水平。

2.安排社会保险支出、社会救济支出和社会福利支出,提高低收入者的过低收入水平。

3.增加公共投资,创造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颁布劳动者权益保护法等法规以反对歧视;

扶持工会等对抗垄断的组织。

第三节促进经济稳定

一、经济稳定含义

(提问:什么是经济稳定?是不是仅仅是物价稳定?)

经济稳定:是指公共部门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有意识地干预经济运行,尽可能地实现充分就业和物价

稳定基础上的经济增长。

经济稳定(EconomicStabilization)就是伴随较低失业水平和较低通货膨胀水平的经济增长。也就

是说,在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这两个目标同时实现条件卜的经济增长就是经济稳定。

充分就业(FullEmployment)是指在既定的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下,所有想要工作的人都没有多大困

难便能找到一份职业的经济状况。实现充分就业,主要是要消灭非自愿性失业。物价稳定(Price

Stabilization)是指整体物价水平不出现持续而显著的上涨。物价稳定并不意味着物价涨幅为零,只是

使物价涨幅处于社会可以容忍的范围内。

稳定与效率和公平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从稳定与效率的关系来看,非自愿性失业的存在,会使产量

减少,表明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严重的通货膨胀会使价格受到扭曲,从而可能导致资源配置失误。

从稳定与公平的关系来看,高失业率的存在,使低收入者大量增加,贫富分化日趋严重;高通货膨胀率会导

致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而这种再分配往往是不公平的。

稳定还包含了增长的含义,这里所说的稳定是指有经济增长的稳定。

二、公共部门为什么要促进经济稳定

现实生活中,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这两个目标很难同时实现,常见的现象总是:或者高通胀低失业,

或者低通胀高失业。英国经济学家菲律普斯(A.W.PhiHips)曾经根据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表示通货膨胀

率与失业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即菲律普斯曲线(PhillipsCurve)«如图2.2所示,纵、横轴分别表示

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曲线L就是菲律普斯曲线。

通货修

胀率(%)

图2.2菲律普斯曲线

从经济学角度看,在失业和通货膨胀的背后,存在一个市场缺陷,即依靠市场机制自身的调节,必然会

使宏观经济的运行呈周期性波动状态。所谓周期性经济波动,就是指经济增长过程中,繁荣阶段与萧条阶

段交替出现。所以,市场经济不能自发地实现经济稳定。

三、公共部门可以采取多种手段促进经济稳定

1.在众多的手段中,财政政策的地位举足轻重。财政政策包括扩张性财政政策(ExpansionaryFiscal

Policy)和紧缩性财政政策(RestrictiveFiscalPolicy)两种类型,前者是指在经济萧条时,减少收入增

加支出,以消除通货紧缩缺口;后者是指在经济繁荣时,增加收入减少支出,以消除通货膨胀缺口。

2.公共部门还可启动货币政策促进经济稳定,但是两大政策必须密切配合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案例2-3]政府预算的年中调整意味着什么?(见教材案例分析)

第三讲公共产品的供给

第一节公共产品的特征与供给主体

一、公共产品的特征

1.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

与私人产品相比较,纯粹的公共产品具有以卜两个基本特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1)非竞争性(Non-Rivalness)

非竞争性即某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排斥和妨碍他人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减少他人消费该种公共

产品的数量或质量。这就是说,对于既定的公共产品产出水平,消费者人数的增加所引起的边际成本等

于零。比如海上灯塔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增加一艘船经过喑礁时的边际成本为零,但再造一座灯塔的边际

成本大于零。

(2)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

非排他性即在技术1:无法将那些不愿意为消费行为付款的人(即“免费搭车者”)排除在某种公共产

品的受益范围之外;或者在技术上虽然可以排他,但排他的成本很高,以致于在经济上不可行。同时,

任何人也不能用拒绝付款的办法,将与其消费偏好不一致的公共产品排除在他的消费范围之外。比如国

防就具有这样的性质,不可能排斥任何一位公民从国防安全中受益。

(提示:公共产品基本特征的相对性。)

2.混合产品(MixedGoods)

在现实生活中,同时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纯公共产品并不多见,更为普遍的是介于私人产品与

公共产品之间的混合产品。

混合产品(MixedGoods),又称准公共产品(Quasi-PublicGoods),是指既有私人产品性质又有公共

产品性质的商品或劳务。混合产品包括两类。

(1)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商品或劳务,如公园、桥梁、学校、医院、有线电视等。这类产品可

以将“免费搭车者”排除在受益范围之外,因而其收益可以定价,供给成本也有望得到补偿,从这一点看

具有私人产品性质;然而,对于受益范围之内的消费者而言,在未出现拥挤现象之前,大家可以同时享用互

不影响,从这一点看又具有公共产品性质。

(2)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商品或劳务,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存在的,如公共草原,随着消费者人数

的增加会出现拥挤现象,每个消费者的消费会影响他人的消费:但是不可能把“免费搭车者”排除在受益

范围之外,或者成本太高。经济学中通常把这种情况归结为公共资源(PublicResource).

3.注意点

一是公共产品可能属于最终消费品,也可能具有中间投入品性质。比如天气预报作为公共产品,不仅

是人们生活所必须的,而且是农业、交通运输业等所必备的生产要素。二是从物理特征看,公共产品可以

是有形产品,也可能是无形产品。比如制度安排、产权保护、法治秩序等与道路、绿化等相比较,可能属

于无形公共产品。

二、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的确定

1.市场不可能提供公共产品

(提问:公共产品的哪些特征决定市场不能提供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不可能提供公共产品。因为,一方面,

非竞争性使新增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等于零,这就意味着,如果按边际成本定价,公共产品必须免费供

给。这样,私人部门供给公共产品的成本无法补偿;另方面,非排他性使公共产品无法从技术上排他,

“免费搭车”问题不可避免。这样,私人部门供给公共产品的成本就不可能通过市场得到补偿。

当然,如果让私人部门提供公共产品,并不意味着供给量肯定等于零。因为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以追

求道义为目的,愿意提供一点公共产品。比如,某家庭可能从行走方便出发,将自家门口的•段泥泞小道

铺成水泥路面,尽管这段路面会给过往行人也带来好处。这种公共产品虽然由私人部门提供,但不是依靠

市场机制而是依靠“道德机制”得以实现,其结果必然是产量的严重不足,不可能满足资源有效配置的

要求。如图3.1所示。

图3.1公共产品私人提供的低效率

在图3.1中,纵、横轴分别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数量,AB为生产可能性边界,II、12和13是

社会无差异曲线,E点表示两类产品的组合所表示的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化。若由私人部门提供,两类产品

的组合只能在C点,这样就会造成效率损失,无差异曲线II和13之间社会福利水平的差额就是损失的

数量。

2.公共部门提供。

(提问:公共部门靠什么来补偿提供公共产品的成本?)

从上面的分析看,私人部门不愿充分供给公共产品,主要的困难在于供给成本无法补偿。公共部门的

性质决定它可以解决这个困难,一方面,公共部门追求社会目标,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共同消费的服务,本

来就是社会目标的应有之义;另一方面,公共部门的核心是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拥有向社会成员征税的权

力,税收是确保公共产品供给成本得到补偿的最好途径。表面匕公共产品免费享用,事实上也是以纳税为

代价的。

公共产品由公共部门来提供并不表明这些公共产品必须由公共部门来生产,即公共提供(Public

Provision)不等于公共生产(PublicProduction).公共提供无非是强调这种产品要通过预算程序来供给,

消费者通常可以免费获得。但是产品的生产可由公共部门来承担,也可以由私人部门来承担。

公共部门提供公共产品也未必能使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化,这就是所谓公共部门供给公共产品的低效

率。低效率包括配置低效率和X-无效率。配置低效率是指处于公共产品供给者地位的官僚,为追求其自

身利益最大化,有意创造“引致需求”(CausedDemand),这种引致需求使公共产品供给过多。比如,官

僚为追求声望、编审费及稿酬,热衷于兴办刊物并在系统内外发行,这种做法实际上超出了广大纳税人

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从而造成配置低效率。X-无效率是指机构藤肿、人浮于事、办事拖拉等现象,表明

政府预算经费的一部分白白地被浪费掉而没有用于公共产品供给上,换言之,官僚没有在生产可能性边

界上运行,而是在该边界内的某一点上运行。

三、公共部门供给公共产品为什么效率较低

(提问:公共部门提供公共产品是否就能让纳税人满意?为什么?)

1.信息不充分

要使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就必须拥有充分的信息,了解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转换关系(生产可

能性边界),了解社会公众对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偏好结构(社会无差异曲线),而政府要充分掌握

信息是很困难的。许多公共决策是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作出的,因为决策信息的搜集与整理都要耗费

成本,投票者与政治家所拥有的信息都不充分。

2.偏好加总困难

消费者往往对一揽子公共产品进行一次性投票,不可能对每一种公共产品逐一投票;而且在大多数

情况卜.是通过选举出来的代表或议员间接地投票。公共部门难以将公共产品的个人偏好加总成集体偏好,

也就是说,社会上并不存在作为公共政策目标的那种公共利益。公共决策实际上只是各种个人利益发生冲

突并相互妥协的过程。

3.政治家和消费者都有“近视”的弱点

消费者往往因难以预测将来只考虑眼前利益;政治家因任职期限的影响也有明显的短期行为,他们

会显示政绩或谋求连任,总是迎合投票者作出决策,结果,那种收益集中于当前而成本发生在未来的决策,

即便其成本大于收益,也容易被通过。

4.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公共部门处于垄断地位而缺乏竞争,在没有竞争对手的前提下,即使低效率运作仍能生存,公共部门

的运作成本通过税收得到补偿,因此在决策时忽视成本收益分析,也没有来自破产的威胁。反过来,如果节

约成本、改进效率,其收益又归全体公民,不符合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与此同时,政治家和投票者缺少必

要的信息有效地监督公共机构及其官员的活动,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后者比前者拥有更多的关于公共

产品的信息,监督者完全可能被被监督者所操纵。

[案例3-1]海上的灯塔为何必须由政府来提供?(后面见案例分析)

第二节纯公共产品的供给

一、局部均衡分析:鲍温模型

从局部均衡角度看,一种产品的市场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所决定,其中需求

曲线以边际收益为基础,供给曲线以边际成本为基础。如果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那么帕累托最优得

以实现。由于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性质不同,因而有必要在分析公共产品的局部均衡之前,先分析-吓

私人产品的局部均衡。

1.私人产品的局部均衡

假定全社会只有A和B两个人。在图3.2中,DA、DB线分别表示A和B对私人产品的需求。将不同

价格水平下A、B两人各自的需求量加总便可得到市场需求量。换言之,市场需求曲线DD是A、B两人需

求曲线的水平相加,即

DD=DA+DB

如果该产品的供给曲线为SS,则P0和Q0分别为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DA、DB分别为A和B的消

费量,也即Q0=QA+QB»

DD线之所以会在G点出现拐折,是因为当价格上升为P1时,A的需求量为零,只有B的需求。在价

格P1以上,

图3.2私人产品的局部

2.公共产品的局部均衡

公共产品的局部均衡与私人产品有很大区别,如图3.3所示,DA、DB线分别表示A和B对某种公共

产品的需求曲线,公共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DD就是个人需求曲线的垂直相加,即

Q0=QA+QB

如果以公共产品边际成本为基础的供给曲线为SS,那么P0和Q0分别为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且

PO=PA+PB。由于消费者的的与其所获得的私人边际收益相•致,因而消费者付费之和就等于私人边际收

益之和,也即为社会边际收益,这样,在E点实现了帕累托最优,即

MSB=SMBi=MSC

DD线之所以会在G点出现拐折,是因为当公共产品数量为Q1时,A不愿意付费,只有B肯付费,因

而在Q1数量以上,DD=DBo

图3.3公共产品的局部

公共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为什么是把该种公共产品的个人需求曲线垂直相加呢?这是因为对于私人

产品而言,每个消费者都要是既定价格的接受者,他所能调整的只是消费的数量。但对于公共产品而言,

每个消费者所面对的消费数量是相同的,但不同的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是不一样的,事实上就是愿意

承担的税收不一样。

二、一般均衡分析:萨缪尔森模型

局部均衡分析只适用于单一的公共产品,现实生活中人们既需求消费公共产品又需求消费私人产品,

因此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应扩大到一般均衡分析。

在只有私人产品的市场中,假定只有A、B两个消费者,X、Y两种产品,L、K两种生产要素,那么

产品有效供给的•般均衡条件是:两个人消费两种产品的边际杵代率相等,即MRSAXY=MRSBXY;生产两种

产品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即MRTSALK=MRTSBLK;生产两种产品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它们在消费中的

边际替代率,即MRTSLK=MRSXY.

在存在公共产品的情况下,如图3.4所示,图(a)中AA曲线是个人A消费的私人产品X和公共产

品G的无差异曲线,图(b)中的BB曲线是个人B消费私人产品X和公共产品G的无差异曲线,图(c)

中的FF曲线是社会资源用于生产两类产品X和G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假设B的效用水平既定,把BB曲线下移到图(c)中之后得到B1B1线,它与FF曲线形成两个交点P

和Q,作垂直于横轴的虚线,分别形成G1和G2点,这表明个人B可能消费G1至G2单位的公共产品。由

公共产品的特点可知,个人A与个人B一样消费G1至G2单位的公共产品。这样一来,个人A可能消费

的私人产品数量也可以推算,它是由FF曲线所决定的消费总量减去个人B的消费量之差。据此便可从点

G1和G2出发,在图(a)中画出个人A的消费可能性曲线TT,它是当个人B的消费满足之后,个人A可

能消费的私人产品X和公共产品G的不同组合,对应于P和Q两点,A可能消费的丙类产品之组合分别是

P'和Q'。如果H曲线恰好与AA曲线相切,切点M代表个人A所能达到的最大效用水平。从M点作垂

线到图(c),不难发现个人A消费XA数量的私人产品和G'数量的公共产品,个人B消费XB数量的私

人产品和G'数量的公共产品。

图3.4公共产品的一般均衡

若设TT线为f(XA,G),FF线为f(X,G),B1B1线为f(XB,G),由于TT线为FF线下的纵向

距离与B1B1线下的纵向距离相减而得,也即f(XA,G)=f(X,G)-f(XB,G),对该式求导后可得

这三:条曲线的斜率,也就是说,TT曲线上任意-一点的斜率等于FF曲线上对应点的斜率减去BB曲线上对

应点的斜率。在M点,TT曲线的斜率等于AA曲线的斜率,而AA曲线的斜率正是个人A消费X和G两种

产品的边际替代率,即MRSA,同样,BB曲线的斜率是个人B消费X和G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即MRSB;

事实上,FF曲线的斜率是生产X与G两类产品的边际转换率,即MRTS。所以,两个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

之和等于边际转换率,即

MRSAXY+MRSBXY=MRT

若由两人社会扩展到n人社会这一条件仍不会改变,即一般均衡条件为各社会成员消费公共产品和

私人产品的边际替代率之和等于生产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边际转换率。即:

SMRSi=MRT

[案例3-2]村民的“道路权”怎样保护?(见教材案例分析)

第三节混合产品的供给

一、混合产品的公共供给与私人供给

(提问:混合产品由公共部门提供还是由私人部门提供的判别标准是什么?)

混合产品究竟由公共部门提供还是由私人部门提供?这取决于哪一种供给方式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净

收益。若以NB表示净收益,TB表示总收益,TC表示总成本,那么混合产品的净收益:NB=TB-TC。

现在以•座大桥为例来说明。假定有•座大桥,它既可以由公共部门提供也可以由私人部门提供,

如果是公共部门提供,那么社会公众可以“免费”使用,其成本通过征收一般税收(非“大桥通过税”)的

方式进行补偿;如果是私人部门提供,那么车辆和行人必须缴费才能过桥,其成本通过征收使用费的方式

进行补偿。图3.5中横轴为交通流量,纵轴为价格即过桥费,AB为该大桥的需求曲线,即边际效用曲线,

0Q为大桥的设计流量。

从图中可以看出,实际的交通流量为0B,没有超过最大的交通设计流量0Q,说明该大桥即使免费使

用也不会出现拥挤.倘若由公共部门提供,由于新增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仍为零,边际成本曲线与横

轴重叠,并且与AB线在B点相交,大桥的使用在B点实现均衡。这时,大桥给社会带来的总收益TB可

用消费者剩余来表示,即三角形ABO的面积。那么,净收益怎么样呢?公共部门建设大桥是要消耗一定资

源的,免费供社会公众使用,其建设成本只能通过征税来弥补,而征税本身也是有成本的即征管成本

(AdministrativeCost),不仅如此,征税还会迫使人们改变经济行为的选择,从而给社会带来一种福利

损失,即税收的效率损失(InefficiencyofTaxation)。这说明,在公共提供方式下,不能把总收益和

净收益等同起来,若以CB表示建设成本,CG表示征税成本,CE表示税收的效率损失,那么公共提供的

净收益为:

NBP=TB-(CB+CP+CF)(3.2)

从(3.1)和(3.2)式不难看出,NBG和NBP的大小,实际上取决于CG与CP和CE与CF的对比。征税成

本CG主:要取决于税务行政效率,包括税务机构数量、税务人员素质、税收征管条件等。收费成本CP的

大小主要取决于收费的难易程度及效率高低。税收的效率损失CE主要取决于税种性质和征税方式。关于

收费的效率损失CF,如图3.6所示。由于过桥要收费,交通流量由0B缩减到0Q1,三角形面积CBQ1是由

收费所减少的消费者剩余,也就是收费的效率损失。

图3.6收费的效率损失

由于三角形面积CBQ1=1/2(CQI-Q1B),因而CF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收费价格,即CQ1,因为CQ1=OP。在建设成本既定的前提卜,收费价格的高低实际上是由收费成

本所决定的,收费成本越高,收费的效率损失越大;反之,则越小。

二是AB曲线的需求弹性,因为Q1B的大小由AB曲线的需求弹性所决定。需求弹性越大,Q1B越大,

在收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收费的效率损失也越大:反之,则越小。由此不难看出,排他成本越大,替代

性越强的混合产品越适合于由公共部门提供;反之,则应由私人部门提供。

二、混合产品的公私合作供给

实际上,混合产品的公共供给与私人供给都不是理想的方式。因为公共供给可能导致过度使用,产生

拥挤现象;而私人供给乂容易产生收费项目过多、收费标准过高等问题。理想的方式是由公共部门与私

人部门合作供给。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授权经营。对于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自然垄断行业,政府部I,J通过公开招标形式选择私人企业,通

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委托中标的私人企业去经营,但政府部门对这一领域实行政府规制,一方面禁止其他企

业自由进入,另一方面又禁止中标企业制定垄断价格。

2.政府参股。对于那些初始投资量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如道路、桥梁、高速公路、铁路、港口、机

场等,由政府通过控股和入股参与建设。

3.政府补助。对于那些提供教育服务、卫生服务的私人机构及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私人企业,政

府给予一定数量的补助。这是因为教育服务、卫生服务、高新技术的开发都具有正外部效应。补助的方

式包括补贴、贴息贷款、减免税等。

合作供给意味着通过收取使用费和征税这样两种方式补偿供给成本。使用费(UserCharge)是公共部

门政府为部分社会成员提供特定设施时收取的经济补偿,如过路费、过桥费、供水供电供气费等。使用费

与一般税有区别,如使用费的收取与特定设施的提供具有直接的联系,总是专款专用,而一般税与获得一

般的公共服务相联系:再如使用费是自愿缴纳的,使用者面对特定设施可以作出使用或者不使用的选择,

但税收是强制的,人们对于公共产品没有消费选择的自由;另外,使用费遵循受益原则,受益多者多缴费,

受益少者少缴费,不受益者不缴费。•般税主要遵循支付能力原则,能力强者多纳税,能力弱者少纳税,无

能力者不纳税

第四讲公共产品需求

第一节公共产品偏好显示

一、政治市场中的参与者

公共产品需求的决定是在政治市场上进行的。政治市场(PoliticalMarket)是指人们参与政治活动

时,与其他政治个体和政治组织发生关系的场所。政治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对象是公共产品,需求方是

投票者(纳税人),供给方是政治家及其任命的官员。经济学家们认为,政治市场上的参与者与经济市场上

的参与者一样,都是理性的经济人。

1.投票者(Voter)

投票者总是按规定的投票规则和程序,从备选方案中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最大满足程度同时税收负担

又最小的方案。投票者参与公共产品的决策既理性又无知。理性是指他会对收益超过成本的方案投赞成

票,否则就投反对票或弃权票;无知是指他对那些备选方案往往缺乏必要的信息,也缺乏收集信息的动力,

因而主要依靠政治家和媒体免费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

2.特殊利益集团(SpecialInterestGroup)

少数有共同经济利益的投票者会联合起来从而形成特殊利益集团,不仅因为联合起来耗费较低而且

联合起来能左右公共决策,使有利于自己的方案顺利通过。特殊利益集团会与政治家、官员形成一个“铁

三角”,政治家批准某一方案,官员实施某一方案,特殊利益集团从中获益。

3.政治家(Politician)

政治家是通过选举任职的处于政治权力顶峰地位的人,如总统、议长等。有的政治家追求某种政治信

念,他们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往往也是社会公众希望得到的,不过,这类人为数甚少;也有的政治家追求权势

与声誉,如果当选,也会尽力反映多数社会公众的偏好;还有的政治家追求金钱,他们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往

往反映极少数社会公众的偏好。

4.官员(Official)

官员是由当选政治家任命的,他们具体负责公共产品的生产与供给。官员所追求的目标是薪水、津贴、

声誉、任免权和晋升机会等,这些又与政府规模联系在一起。因而,官员具有扩张政府规模、追求预算支

出最大化的动机。政治家或高级长官往往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难以监督其属卜一的所作所为。

(讨论:你认为对政治市场上参与者的行为描述得正确吗?与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现象有差别吗?)

二、政治均衡

1.政治均衡(PoliticalEquilibrium)

经济学家们认为,如果全体社会成员根据一定的规则,就公共产品的供给数量及相应税收的分摊达

成了协议,那就取得了政治均衡瑞典经济学家林达尔(E.Lindhal)提出的公共产品供给模型,实质上是一

种政治均衡模型。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从公共产品中所获得的边际收益大小,来承担自

己应当分摊的税收,那么公共产品的供给是有效率的。如图4.1所示,假定全社会只有A和B两个人,

横轴表示A支付的税收占税收总额之比,纵轴表示A、B两人根据各自分摊的税收比例所愿意维持的公共

支出规模,曲线AA和BB分别表示A、B两人愿意维持的公共支出规模的变化轨迹。

oMTJT

图4.1林达尔均衡

在0点,A不承担任何税收,即全部由B承担,A愿意维持较大的公共支出规模:随着A所承担的税

收越多,A愿意维持的公共支出规模逐渐下降。与此同时,随着B所承担的税收越少,B愿意维持的公共

支出规模逐渐I:升。在M点,A承担所有税收,B愿意维持的公共支出规模达到最大值。AA线与BB线在

E点相交,表示A和B在此税收分摊比率下均感到满意的公共支出规模。

(提问:政治均衡容易实现吗?为什么?)

政治均衡的实现条件就是:首先,每个社会成员都愿意真实地披露自己可从公共产品中获得的边际收

益,而不存在隐瞒或低估其边际收益从而逃避相应税收的动机;其次,每个社会成员都清楚地了解其他社

会成员的收入情况,也清楚地掌握任何一种公共产品给彼此带来的真实边际收益,而不存在隐瞒或低估其

边际收益的可能。

然而,偏好显示的困难使这两个条件很难具备。社会公众在私人产品面前会真实地显示其偏好,但在

公共产品面前不一定真实地显示其偏好。这是由政治市场与经济市场之间的差异所决定的。

2.经济市场与政治市场有四个区别:

(1)偏好表达方式不同。经济市场上人们以货币为“选票”,可以比较精确地表达白已对于私人产

品的真实偏好;而政治市场上只能按政治程序用政治选票表达自己对于公共产品的偏好。

(2)成本与收益对应程度不同。经济市场上个人既是选择者又是决策者,付费与得益相对应;政治

市场上个人是选择者但未必是决策者,纳税与获益未必对应。

(3)权责关联程度不同。经济市场上个人作出决策,决策损益由决策者负责;政治市场上集体作出

决策,但决策损益由集团内部的成员承担。

(4)强制程度不同。经济市场上遵循自愿服从原则,人人得其所愿;政治市场上遵循少数服从多数

原则,个人被迫接受他不愿意接受的公共产品,缴纳他不愿意缴纳的税收。

三、偏好显示的途径:投票

在政治市场上,人们怎样显示自己对公共产品的偏好呢?一般说来,有以下四种途径:

1.通过投票表达。包括直接投票和间接投票两种机制,前者是消费者亲自对揽了•公共产品方案进

行投票;后者是消费者选举出代表或议员,然后由代表或议员投票。

2.通过发言表达。包括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两种方式,前者如投稿给媒体或上书有关部门:后者如

游说议员,游行请愿,上街游行等。

3.通过进退表达。又称“以足投票”,即当消费者认为某一社区供给的公共产品符合自己的偏好时,

他就迁入该社区;反之,他就迁出该社区。

4.通过反叛表达。消费者不愿接受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上述方法又不奏效,在定条件下就会发

动政变或革命以推翻现政府。

[案例4-1]公务员加薪的听证意义何在?(见教材案例分析)?

第二节公共产品偏好加总

一、偏好加总的投票规则

假定社会公众能真实地显示对公共产品的个人偏好,作为公共部门如何把个人偏好加总成一个集体

的偏好?比较简单的方法是依照习惯或独裁,前者是指依照某种共同被接受且沿袭多年的习惯作出决策;

后者是指由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作出决策,强迫社会公众服从。在现代民主社会,偏好加总仍然是通过

投票得以完成的。为此,人们提出了许多投票规则。

1.全体一致规则

(提问:为什么联合国安理会要采用全体一致通过规则?)

某公共产品方案交全体当事人投票,只有在所有参与者一致同意以后方可实施。首先确定个“主

持人”,由他主持一轮又一轮的投票,不断地修改方案,直到每个人都投赞成票为止。由于每项方案的

实施既能给投票者带来收益,乂会招致成本,因而每个人都会谨慎从事。这•规则既照顾到每个人的利

益,又不使任何一人受损而使至少一人受益,从而能实现帕累托最优。但全体•致规则忽略了成员的策

略行为,认为每个成员都会诚实投票,其实,每个成员都可能隐瞒自己真实的偏好;另外,全体•致规则需

花费很长的时间和很大的成本才能达成一致的协议,在投票者人数众多且偏好差异很大时甚至不可能达

成协议。

2.最优多数规则

全体一致同意方式成本太高,那么只能降格以求,即实行最优多数规则。通常,表决一个方案存在两

种成本,•是决策成本,包括投票所需的时间、交通成本以及修改、解释方案所需的成本;二是预期外

在成本,即•项方案强制实施以后给他人带来的损失。如图4.2所示,纵、横轴分别表示成本和人数,E

线是预期外在成本曲线,表示预期外在成本随投票人数的增加而降低;D线是决策成本曲线,表示决策成

本随投票人数的增加而增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