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0-2021学年上海市闵行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积累应用15分1.(5分)根据教材内容填空。(1),雨从头上湿到脚。(杨万里《插秧歌》)(2)熊咆龙吟殷岩泉,。(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3),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4)细节描写可以使表达细腻生动,古老的《诗经》里就有很多细节描写,《郑风•静女》中就用“,”的动作细节描写来表现男子等待的焦急,用“”来对女子所赠礼物进行外形的细节描写。2.(5分)结合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完成下面问题。(1)下面不符合《乡土中国》原书意思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是亚普罗式文化,靠共同生活来配合人的相互行为;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文化,把感情变化作为生命的主脉。B.人治和法治不是对立的,两者的区别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而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C.乡绅赶走抽大烟的小儿子,教训老父亲,处罚大儿子,维护了乡村的礼治序,但却破坏了法治秒序,没有明辨是非。D.文化性的强制常包含教化性的权力,文化对社会新分子的强制是一种教化过程,乡土社会则正是这种靠近教化的社会。(2)下面运用《乡土中国》“血缘与地缘”的相关内容来分析某些现象,最不恰当的一项是A.南方看不上北方,沿海看不起内地的现象,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地缘关系的反映。B.“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挖洞”,这种判断是用血缘关系来给人定位。C.在上海生活的“籍贯”是外地的人结成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是地缘不是血缘。D.饭店里几个人吃完饭之后争着付账,正是不想欠对方人情,因为没有血缘关系。3.(2分)课代表贾兰发现自己帮老师放在讲台上的《红楼梦》①___________,不禁大叫起来;走进门的语文老师却②__________,微微一笑:“没有书,我也可以检查你们《葬花吟》的背诵情况。”()A.①不翼而飞②不以为然 B.①不翼而飞②不以为意 C.①不胫而走②不以为然 D.①不胫而走②不以为意4.(3分)以今律古、望文生义,是使用词语、理解词语中的常见现象,下面一段语中加点词语没有这种问题的一项是()①曾几何时,我班在校篮球比赛中获得第三名,这个成绩②差强人意,可班主任③不赞一词,没有任何表扬。她说,哪一天你们成了④炙手可热的篮球明星时,我再表扬你们。唉,她又不是不知道,十门课,作业那么多,我们哪有成为篮球明星的时间呢?A.① B.② C.③ D.④二、阅读65分5.(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制造强国”呼唤工匠精神彭新武①涵养工匠精神,需要共识也需要行动,还需要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地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制造强国,一个关键就是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③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进而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一个重要方面是把更多的资金转向实体经济,从而走出一条更多依靠集约投入、科技创新的发展路子;同时,要努力培养一支具有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大军。④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号召,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继续学先进赶先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鞭策自己,激发劳动热情,厚植工匠文化,恪守职业道德,将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作为自觉行为。⑤古为今鉴,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对工匠精神的精微阐释。如古代描述工匠在制作玉器、象牙、骨器时,用“切、磋、琢、磨”来展现其中的;又如孔子说“执事敬”“事思敬”,表现的是;又如《考工记》中倡导的“智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表现的是;再如,《庖丁解牛》中十九年不换刀,一心研究解牛的厨师表现的是。可以说,自古以来,中国并不缺少匠人匠心。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液,根植于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⑥工匠精神贵在传承,要想真正落地生根,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共同塑造尊技重道的文化氛围。近年来,随着一批“大国工匠”走向“前台”,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工匠精神不仅有了具象的模范代表,而且有了可学可敬的典范。既是受“大国工匠”的带动,又是得益于社会的广泛认同,人们对匠人愈加尊重、对工匠精神愈发推崇,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正在形成。更为重要的是,近年来,“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理念更加巩固,让劳动者更有尊严,培养工匠精神的土壤也更为肥沃。【甲】⑦涵养工匠精神需要共识也需要行动,【乙】涵养工匠精神还需要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一方面,要创造保障公平、自由、竞争的制度环境,充分调动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提高工匠群体的社会地位,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另一方面,要着力改善国民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在教育理念上更加兼顾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在教育培养上努力搭建一个高技能产业工人培养体系。【丙】劳动者只有进行自觉能动、自由自主、富有创新力和创造力的劳动实践,才能既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又通过创造性劳动享受美好生活。【丁】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其中包括“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矢志涵养工匠精神,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就一定能稳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奠定人才基础。(选自2020年12月0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认真阅读第③段,在下面方框处填上合适的内容。(每框不超过8个字)①②③(2)依次填入第⑤段横线中词语,恰当的一项是A.学习传承专注执着谨慎不怠认真仔细B.认真仔细谨慎不怠学习传承专注执着C.认真仔细专注执着谨慎不怠学习传承D.学习传承谨慎不怠专注执着认真仔细(3)下面一段话,放在文中何处最合适那种认为躺着就可以做好工作的思想,其实就是“猪圈”思想,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动手,把工作一件件做好,做细,才会打造出精品。只说不做,只想不做,做了不够细致,都是和工匠精神背道而驰的。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4)下面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结合全文来看,第①段的重点在涵养工匠精神需要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B.第②段谈五中全会内容及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全文论述重点关系不大。C.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和广泛认同,为工匠精神的传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D.有了制度保障,再搭建好高技能产业工人培养体系,就能涵养工匠精神。(5)新闻评论是针对某个新闻发表的评论。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本文是针对什么新闻发表了哪些观点?6.(15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读山贾平凹①在城里待得一久,身子疲倦,心也疲倦了。回一次老家,什么也不去做,什么也不去想,懒懒散散地乐得清静几天。空着无事,就坐在窗前看起山来。②山于我是有缘的。但我十分遗憾,从小长在山里,竟为什么没对山有过多少留意?如今半辈子行将而去了,才突然觉得山是这般活泼泼的新鲜。每天都看着,每天都会看出点内容;久而久之,好像面对着一本大书,读得十分地有滋有味了。③其实这山来得平常,太黑乱,太粗笨了,浑浑沌沌的。无非是崛起的一堆石头,石上有土,土上长树。树一岁一枯荣,它却不显出再高,也不觉得缩小;早晚一推窗子黑兀兀地就在面前,午后四点,它便将日光逼走,阴影铺了整个村子。但我却不觉得压抑,我说它是憨小子,憨得可爱。这么再看看,果然就看出了动人处,那阳面,阴面,一沟,一梁,缓缓陡陡,起起伏伏,似乎是一条偌大的虫,蠕蠕地从远方运动而来了,蓦然就在那里停下,骤然一个节奏的凝固。这个发现,我大惊,才明白:浑浑沌沌原来是在表现着大智,强劲的骚动正寓以屑屑的静寂里啊!④于是,我常常捉摸这种内在的力,寻找着其中贯通流动的气势。但我失望了,终未看出什么规律。一个山茆,一个山茆,见得十分平凡,但怎么就足以动目?一个崖头,一个崖头,连连绵绵地起伏,却分明有种精神在团聚着?我这么想了:一切东西都有规律,山则没有;无为而为,难道无规律正是规律吗?⑤最是那方方圆圆的石头生得一任儿自在,满山遍坡的,或者立着,或者倚着,仄,斜,蹲,卧,各有各的形象,纯以天行,极拙极拙了。拙到极处,却便又雅到了极处。我总是在黎明,在黄昏,在日下,雨中,以我的情绪去静观,它们就有了别样形象,愈看愈像,如此却好。⑥有趣的是山上的路那么乱!而且没有一条直着,能从山下走到山顶,能从山顶走到山底,常常就英名其妙地岔开,或者干脆断去了。山上草的羊羔总是迷了方向,在石里,树里,时隐时现。我终未解,那短的弯路,看得见它的两头,为什么总感不到尽头呢?如果将那弯线儿拉直,或许长了,那一定却是感觉短了呢,因为城里的大街,就给人这种效果。这效果太过直白无趣。我懂了:这就是含蓄、丰富吧!⑦如果是早晨,起来看天的四脚高悬,便等着看太阳出来,山顶就腐蚀了一层红色,折身过山梁,光就有了棱角,谷沟里的石石木木,全然淡化去了,隐透出轮廓,倏忽又不复存在,如梦一般,完全的光明和完全的黑暗竟是一样看不清任何东西,使我久久陷入迷惘,至今大惑不解。⑧看得清的,要算是下雨天了。自然那雨来得不要太猛,雨扯细线,就如从丝帘里看过去,山就显得妩妩媚媚。渐渐黑黝起来,黑是泼墨地黑,白却白得光亮,那石的阳处,云的空处,天的阔处,树头的虚灵处……一时觉得山是个莹透物了,似乎可以看穿山的那边,有蓄着水的花冠在摇曳,有一只兔子水淋淋地喘着气……很快雨要停了,天朗朗一开,山就像一个点着的灯笼,凸凸凹凹,深深浅浅,就看得清楚:远处是铁青的,中间是黑灰的,近处是碧绿的,看得见的那石头上,一身的苔衣,茸茸的发软发腻,小草在铮泠泠挺着,每一片叶子,像长着一颗眼珠,亮亮地闪光。这时候,漫天的鸟如撕碎纸片的自由,一朵淡淡的云飘在山尖上空了,数它安详。⑨我总恨没有一架飞机,能使我从高空看下去山是什么样子,曾站在房檐看院中的一个土堆,上面甲虫在爬,根觉得有趣,但想从天上看下面的山,一定更有好多妙事了,但我却确实在满月的夜里,趴在地上,仰脸儿上瞧过几次山。那是月亮还没有出来,天是一个昏昏的空白,山便觉得富富态态;侯月光上来了,但却十分地小,山便又觉得瘦骨嶙峋了。⑩到底我不能囫囵囵道出个山来,只觉得它是个迷,几分说得出,几分意会了则不可说,几分压根儿就说不出。天地自然之中,一定是有无穷的神秘,山的存在,就是给人类的一个窥视吗?我趴在窗口,虽然看不出个彻底,但却入味,往往就不知不觉从家里出来,走到山中去了。我走月也在走,我停月也在停。我坐在一堆乱石之中,聚神凝想,夜露就潮起来了,山风森森,竟几次不知了这山中的石头就是我呢,还是我就是这山中的一块石头?(选自贾平凹《自在独行》,有删改)(1)有人说第①段可以删掉,对全文没有影响,你怎么看?(2)怎么理解“浑沌是在表现大智,骚动正寓以静寂”?请结合第③段内容加以分析。(3)第⑧段划线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新颖形象,请加以赏析。(4)文章中蕴涵着很多正反相对、有无相生的哲理,如城里的疲倦与山里的安静、浑沌与大智、骚动与静寂、石头是我与我是石头等,请从文中再找出四组来。7.(7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李白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1)根据诗中的信息判断“谢玄晖”是下面哪个人物A.谢安B.谢灵运C.谢朓D.谢景初(2)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B.本诗写夜晚登楼所见。C.月下沉吟感叹知音少。D.因眼前景想起谢玄晖。(3)请赏析“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两句。8.(15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师说韩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②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③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①或师焉,或不焉②君子不齿(2)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一个人要成为学者就一定要拜师学习。B.作者认为老师的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C.在我之后出生的人懂得道理也比我早。D.这世界上的人是没有贵贱长少之分的。(3)第②段运用了三组对比,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之圣人出人远而从师﹣﹣今之众人下圣人远却耻师B.为不知句读的儿子择师﹣﹣自己有惑不解却耻于从师C.士大夫之族看不起百工之人﹣﹣自己见识却不如他们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笑人从师(4)分析第②段三个划线句子的不同语气及作用。(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6)结合全文分析韩愈写《师说》的目的。9.(12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滟滪堆①赋(并序)序:世以瞿塘峡口滟滪堆为天下之至险,凡覆舟者,皆归咎于此石。以余观之,盖有功于斯人者。夫蜀江会百水而至于夔,弥漫浩汗,横放于大野,而峡之大小,曾不及其十一。苟先无以龃龉②于其间,则江之远来,奔腾迅快,尽锐于瞿塘之口,则其崄悍可畏,当不啻于今耳。因为之赋,以待好事者试观而思之。①天下之至信者,唯水而已。江河之大与海之深,而可以意揣。唯其不自为形,而因物以赋形,是故千变万化而有必然之理。掀腾勃怒,万夫不敢前兮,宛然听命,惟圣人之所使。②余泊舟乎瞿塘之口,而观乎滟滪之崔嵬,然后知其所以开峡而不去者,固有以也。蜀江远来兮,浩漫漫之平沙。行千里而未尝龃龉兮,其意骄逞而不可摧。忽峡口之逼窄兮,纳万顷于一杯。方其未知有峡也,而战乎滟滪之下,喧豗③震掉,尽力以与石斗,勃乎若万骑之西来。忽孤城之当道,钩援临冲,毕至于其下兮,城坚而不可取。矢尽剑折兮,迤逦循城而东去。于是滔滔汩汩,相与入峡,安行而不敢怒。③嗟夫,物固有以安而生变兮,亦有以用危而求安。得吾说而推之兮,亦足以知物理④之固然。【注】①滟滪堆,俗称燕窝石,位于塘峡口。②龃龉:不合,这里指阻遇。③喧豗:轰响。④物理:事物变化的道理。(1)下面对“序”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瞿塘峡覆舟皆因滟滪堆。B.百水在變地汇聚到蜀江。C.滟滪堆起阻缓江水之用。D.写此赋是因为作者好事。(2)第②段在表达上很有特色,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意骄逞”等词以拟人的手法写蜀江不可阻挡之势。B.“纳万顷于一杯”以夸张的手法写峡口变窄之情状。C.“勃乎若万骑之西米”以比喻手法写江水流动之快。D.本段将水与滟滪堆的碰撞比作一场生动的攻城之战。(3)简要概述这篇赋的行文思路。(4)说说“以安而生变”“以危而求安”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三、写作70分10.(70分)写作。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是曹孟德的追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毛泽东的追求;深入农村,研究乡土,是费孝通的追求;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袁隆平的追求,同学少年,青春正少的你,也有很多追求吧?请以“这才是我的追求”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注意:不要出现真实姓名、学校、班级及其他带有明显易辨认特征的信息。
2020-2021学年上海市闵行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应用15分1.(5分)根据教材内容填空。(1)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脚。(杨万里《插秧歌》)(2)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4)细节描写可以使表达细腻生动,古老的《诗经》里就有很多细节描写,《郑风•静女》中就用“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动作细节描写来表现男子等待的焦急,用“彤管有炜”来对女子所赠礼物进行外形的细节描写。【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解答】答案:(1)笠是兜鍪蓑是甲(重点字:鍪)(2)栗深林兮惊层巅(重点字:巅)(3)舞幽壑之潜蛟(重点字:壑)(4)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彤管有炜(重点字:炜)【点评】《陈情表》理解性默写1.李密用“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来概括自己的坎坷命运,同时为《陈情表》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2.《陈情表》中总写李密命运不好小时不幸的两句是:臣以险衅,夙遭闵凶。3.《陈情表》用“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两句表现他孤独的长大成人。4.《陈情表》用“门衰祚薄,晚有儿息”两句表现他的家门不兴旺晚得儿子。5.《陈情表》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两句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2.(5分)结合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完成下面问题。(1)下面不符合《乡土中国》原书意思的一项是CA.乡土社会是亚普罗式文化,靠共同生活来配合人的相互行为;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文化,把感情变化作为生命的主脉。B.人治和法治不是对立的,两者的区别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而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C.乡绅赶走抽大烟的小儿子,教训老父亲,处罚大儿子,维护了乡村的礼治序,但却破坏了法治秒序,没有明辨是非。D.文化性的强制常包含教化性的权力,文化对社会新分子的强制是一种教化过程,乡土社会则正是这种靠近教化的社会。(2)下面运用《乡土中国》“血缘与地缘”的相关内容来分析某些现象,最不恰当的一项是DA.南方看不上北方,沿海看不起内地的现象,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地缘关系的反映。B.“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挖洞”,这种判断是用血缘关系来给人定位。C.在上海生活的“籍贯”是外地的人结成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是地缘不是血缘。D.饭店里几个人吃完饭之后争着付账,正是不想欠对方人情,因为没有血缘关系。【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名著阅读的能力。阅读名著,感知作品内容,了解故事情节是怎样发生、发展、达到高潮且结束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了解人物性格及主题思想都是在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展现出来的。【解答】(1)C.“破坏了法治秩序,没有明辨是非”错,在乡土社会,注重的是礼治秩序,乡绅的做法正是在维护礼法社会,不能说破坏了法治秩序,没有明辨是非。(2)D.“因为没有血缘关系”错,几个人争着付账,体现的是可能是地缘关系,与有无血缘关系没有必然联系。答案:(1)C(2)D【点评】考查对名著名篇的识记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对名著内容情节叙述的时间要素,高考试题中有时故意将情节发生的时间倒置,或者随意更改,以此来考查对该情节的记忆程度;2.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故意变更情节发生的地点,将此地发生的事情说成是彼地发生的事情。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选项中表示地点的词语,识别其中地点变更的陷阱;3.把甲的事件、语言、肖像、动作说成是乙的,或将甲的性格、功过、典型意义说成乙的,这是错误选项中常出现的张冠李戴式的陷阱。考生必须多加注意,识别其中的陷阱;4.文学名著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考生在应在平时多加注意;5.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核心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突出重要细节;6.熟记名著常识的相关内容,熟记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7.对人物思想性格的认识、理解以及典型情节的识记和复述能力,考生应注意扣紧题干的要求,抓住人物主要思想性格,从典型事例、主要故事情节中来概括。3.(2分)课代表贾兰发现自己帮老师放在讲台上的《红楼梦》①___________,不禁大叫起来;走进门的语文老师却②__________,微微一笑:“没有书,我也可以检查你们《葬花吟》的背诵情况。”()A.①不翼而飞②不以为然 B.①不翼而飞②不以为意 C.①不胫而走②不以为然 D.①不胫而走②不以为意【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时注意要从词语意义轻重、意义侧重点、感情色彩和语境等方面综合考虑分析。【解答】不翼而飞: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也比喻事情传播得很迅速。不胫而走:形容没有腿却能跑,多指消息无声地散播。此处是说﹣本书不见了,应选“不翼而飞”。不以为然:不认为是正确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或事抱轻视态度。此处是说老师没当一回事,应选“不以为意”。故选:B。【点评】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4.(3分)以今律古、望文生义,是使用词语、理解词语中的常见现象,下面一段语中加点词语没有这种问题的一项是()①曾几何时,我班在校篮球比赛中获得第三名,这个成绩②差强人意,可班主任③不赞一词,没有任何表扬。她说,哪一天你们成了④炙手可热的篮球明星时,我再表扬你们。唉,她又不是不知道,十门课,作业那么多,我们哪有成为篮球明星的时间呢?A.① B.② C.③ D.④【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时注意要从词语意义轻重、意义侧重点、感情色彩和语境等方面综合考虑分析。【解答】①曾几何时:时间过去没有多久。多用来陈述过去。此处应该说的是刚刚发生的事,以今律古。②差强人意:指大体上尚能令人勉强满意。使用正确。③不赞一词: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也指一言不发,多用在发表议论、看法的语境。结合“没有任何表扬”可知此处想说的是班主任没有认可和称赞,望文生义。④炙手可热:比喻气焰盛、权势大,使人不敢靠近。此处指球星名气大,望文生义。故选:B。【点评】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二、阅读65分5.(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制造强国”呼唤工匠精神彭新武①涵养工匠精神,需要共识也需要行动,还需要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地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制造强国,一个关键就是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③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进而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一个重要方面是把更多的资金转向实体经济,从而走出一条更多依靠集约投入、科技创新的发展路子;同时,要努力培养一支具有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大军。④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号召,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继续学先进赶先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鞭策自己,激发劳动热情,厚植工匠文化,恪守职业道德,将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作为自觉行为。⑤古为今鉴,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对工匠精神的精微阐释。如古代描述工匠在制作玉器、象牙、骨器时,用“切、磋、琢、磨”来展现其中的;又如孔子说“执事敬”“事思敬”,表现的是;又如《考工记》中倡导的“智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表现的是;再如,《庖丁解牛》中十九年不换刀,一心研究解牛的厨师表现的是。可以说,自古以来,中国并不缺少匠人匠心。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液,根植于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⑥工匠精神贵在传承,要想真正落地生根,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共同塑造尊技重道的文化氛围。近年来,随着一批“大国工匠”走向“前台”,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工匠精神不仅有了具象的模范代表,而且有了可学可敬的典范。既是受“大国工匠”的带动,又是得益于社会的广泛认同,人们对匠人愈加尊重、对工匠精神愈发推崇,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正在形成。更为重要的是,近年来,“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理念更加巩固,让劳动者更有尊严,培养工匠精神的土壤也更为肥沃。【甲】⑦涵养工匠精神需要共识也需要行动,【乙】涵养工匠精神还需要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一方面,要创造保障公平、自由、竞争的制度环境,充分调动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提高工匠群体的社会地位,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另一方面,要着力改善国民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在教育理念上更加兼顾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在教育培养上努力搭建一个高技能产业工人培养体系。【丙】劳动者只有进行自觉能动、自由自主、富有创新力和创造力的劳动实践,才能既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又通过创造性劳动享受美好生活。【丁】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其中包括“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矢志涵养工匠精神,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就一定能稳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奠定人才基础。(选自2020年12月0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认真阅读第③段,在下面方框处填上合适的内容。(每框不超过8个字)①打造制造业②实现转变③培养劳动者大军(2)依次填入第⑤段横线中词语,恰当的一项是BA.学习传承专注执着谨慎不怠认真仔细B.认真仔细谨慎不怠学习传承专注执着C.认真仔细专注执着谨慎不怠学习传承D.学习传承谨慎不怠专注执着认真仔细(3)下面一段话,放在文中何处最合适B那种认为躺着就可以做好工作的思想,其实就是“猪圈”思想,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动手,把工作一件件做好,做细,才会打造出精品。只说不做,只想不做,做了不够细致,都是和工匠精神背道而驰的。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4)下面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A.结合全文来看,第①段的重点在涵养工匠精神需要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B.第②段谈五中全会内容及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全文论述重点关系不大。C.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和广泛认同,为工匠精神的传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D.有了制度保障,再搭建好高技能产业工人培养体系,就能涵养工匠精神。(5)新闻评论是针对某个新闻发表的评论。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本文是针对什么新闻发表了哪些观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思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进行分析,准确把握即可。(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思路、语言表达衔接连贯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细致分析,准确把握即可。(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解答】(1)第③段主要从三个角度论述,首先“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进而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指出打造制造业的重要性;然后“中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指出中国要实现转变;最后从两个方面分析实现转变的路径,“一个重要方面是把更多的资金转向实体经济”“同时,要努力培养一支具有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大军”,据此梳理信息,分条概括即可。(2)第一空,根据“用‘切、磋、琢、磨’来展现其中的”强调的是制作业的细致态度,应选“认真仔细”;第二空,根据“执事敬”“事思敬”突出“敬”的精神,应选“谨慎不怠”;第三空,根据“智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强调的是传承与坚守,故选“学习传承”;第四空,根据“十九年不换刀,一心研究解牛的厨师”强调的是专注精神,故选“专注执着”。故选B。(3)所给语段强调的是“我们需要的是动手”,去做好一件事。分析原文可知,第⑥强调的是形成共识,排除A;第⑦段“涵养工匠精神还需要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之后的内容强调的是制度保障,与所给文段内容不一致,据此排除CD。而“涵养工匠精神需要共识也需要行动”中的“行动”说的是要动手去做,与文段内容相符,故应放在其后作解说。故选B。(4)A.“第①段的重点在涵养工匠精神需要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错,第一段“涵养工匠精神,需要共识也需要行动,还需要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所说“共识”“行动”与“制度保障”三个方面是并列的,同等重要。B.“和全文论述重点关系不大”错,第②段谈五中全会内容及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本文论题产生的社会背景,与论述重点关系密切。D.“有了制度保障,再搭建好……就能涵养工匠精神”说法绝对,原文第一段“涵养工匠精神,需要共识也需要行动,还需要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的意思是,需要多种条件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涵养工匠精神。故选C。(5)由原文第④段“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号召,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继续学先进赶先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鞭策自己,激发劳动热情,厚植工匠文化,恪守职业道德,将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作为自觉行为”可概括出本新闻评论针对的新闻事件。分析文章可知,②③段是新闻的社会背景,第④段是针对的新闻事件,第⑤段是从古代文化中阐释工匠精神,第⑥段强调“共识”,第⑦段强调“行动”和“制度保障”,第⑧段作总结收束。而本文第①段具有总括性,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也就是作者的观点,即“涵养工匠精神,需要共识也需要行动,还需要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答案:(1)①打造制造业②实现转变③培养劳动者大军(2)B(3)B(4)C(5)针对的新闻是: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发表观点:涵养工匠精神,需要共识也需要行动,还需要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点评】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6.(15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读山贾平凹①在城里待得一久,身子疲倦,心也疲倦了。回一次老家,什么也不去做,什么也不去想,懒懒散散地乐得清静几天。空着无事,就坐在窗前看起山来。②山于我是有缘的。但我十分遗憾,从小长在山里,竟为什么没对山有过多少留意?如今半辈子行将而去了,才突然觉得山是这般活泼泼的新鲜。每天都看着,每天都会看出点内容;久而久之,好像面对着一本大书,读得十分地有滋有味了。③其实这山来得平常,太黑乱,太粗笨了,浑浑沌沌的。无非是崛起的一堆石头,石上有土,土上长树。树一岁一枯荣,它却不显出再高,也不觉得缩小;早晚一推窗子黑兀兀地就在面前,午后四点,它便将日光逼走,阴影铺了整个村子。但我却不觉得压抑,我说它是憨小子,憨得可爱。这么再看看,果然就看出了动人处,那阳面,阴面,一沟,一梁,缓缓陡陡,起起伏伏,似乎是一条偌大的虫,蠕蠕地从远方运动而来了,蓦然就在那里停下,骤然一个节奏的凝固。这个发现,我大惊,才明白:浑浑沌沌原来是在表现着大智,强劲的骚动正寓以屑屑的静寂里啊!④于是,我常常捉摸这种内在的力,寻找着其中贯通流动的气势。但我失望了,终未看出什么规律。一个山茆,一个山茆,见得十分平凡,但怎么就足以动目?一个崖头,一个崖头,连连绵绵地起伏,却分明有种精神在团聚着?我这么想了:一切东西都有规律,山则没有;无为而为,难道无规律正是规律吗?⑤最是那方方圆圆的石头生得一任儿自在,满山遍坡的,或者立着,或者倚着,仄,斜,蹲,卧,各有各的形象,纯以天行,极拙极拙了。拙到极处,却便又雅到了极处。我总是在黎明,在黄昏,在日下,雨中,以我的情绪去静观,它们就有了别样形象,愈看愈像,如此却好。⑥有趣的是山上的路那么乱!而且没有一条直着,能从山下走到山顶,能从山顶走到山底,常常就英名其妙地岔开,或者干脆断去了。山上草的羊羔总是迷了方向,在石里,树里,时隐时现。我终未解,那短的弯路,看得见它的两头,为什么总感不到尽头呢?如果将那弯线儿拉直,或许长了,那一定却是感觉短了呢,因为城里的大街,就给人这种效果。这效果太过直白无趣。我懂了:这就是含蓄、丰富吧!⑦如果是早晨,起来看天的四脚高悬,便等着看太阳出来,山顶就腐蚀了一层红色,折身过山梁,光就有了棱角,谷沟里的石石木木,全然淡化去了,隐透出轮廓,倏忽又不复存在,如梦一般,完全的光明和完全的黑暗竟是一样看不清任何东西,使我久久陷入迷惘,至今大惑不解。⑧看得清的,要算是下雨天了。自然那雨来得不要太猛,雨扯细线,就如从丝帘里看过去,山就显得妩妩媚媚。渐渐黑黝起来,黑是泼墨地黑,白却白得光亮,那石的阳处,云的空处,天的阔处,树头的虚灵处……一时觉得山是个莹透物了,似乎可以看穿山的那边,有蓄着水的花冠在摇曳,有一只兔子水淋淋地喘着气……很快雨要停了,天朗朗一开,山就像一个点着的灯笼,凸凸凹凹,深深浅浅,就看得清楚:远处是铁青的,中间是黑灰的,近处是碧绿的,看得见的那石头上,一身的苔衣,茸茸的发软发腻,小草在铮泠泠挺着,每一片叶子,像长着一颗眼珠,亮亮地闪光。这时候,漫天的鸟如撕碎纸片的自由,一朵淡淡的云飘在山尖上空了,数它安详。⑨我总恨没有一架飞机,能使我从高空看下去山是什么样子,曾站在房檐看院中的一个土堆,上面甲虫在爬,根觉得有趣,但想从天上看下面的山,一定更有好多妙事了,但我却确实在满月的夜里,趴在地上,仰脸儿上瞧过几次山。那是月亮还没有出来,天是一个昏昏的空白,山便觉得富富态态;侯月光上来了,但却十分地小,山便又觉得瘦骨嶙峋了。⑩到底我不能囫囵囵道出个山来,只觉得它是个迷,几分说得出,几分意会了则不可说,几分压根儿就说不出。天地自然之中,一定是有无穷的神秘,山的存在,就是给人类的一个窥视吗?我趴在窗口,虽然看不出个彻底,但却入味,往往就不知不觉从家里出来,走到山中去了。我走月也在走,我停月也在停。我坐在一堆乱石之中,聚神凝想,夜露就潮起来了,山风森森,竟几次不知了这山中的石头就是我呢,还是我就是这山中的一块石头?(选自贾平凹《自在独行》,有删改)(1)有人说第①段可以删掉,对全文没有影响,你怎么看?(2)怎么理解“浑沌是在表现大智,骚动正寓以静寂”?请结合第③段内容加以分析。(3)第⑧段划线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新颖形象,请加以赏析。(4)文章中蕴涵着很多正反相对、有无相生的哲理,如城里的疲倦与山里的安静、浑沌与大智、骚动与静寂、石头是我与我是石头等,请从文中再找出四组来。【分析】(1)本题考查考生把握重点语段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结合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位置来回答。有指定就问题回答,没有指定,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内容上,内容的充实作用;主题的深化、升华作用;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结构上,开头,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制造悬念,推动情节发展等。中间,过渡照应,承上启下等。结尾,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等。(2)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语句,品味其丰富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子。(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看如何写的,达到什么效果。(4)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先通读文本,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筛选概括相关信息。【解答】(1)不能删。从内容上看,第一段看似平常之笔,作者在城里呆得久了,回老家,无事坐着看山。却是自然引出下文看山的情景、读山的感悟,是整个事件的缘由;从结构上看,与结尾呼应,“竟几次不知了这山中的石头就是我呢,还是我就是这山中的一块石头?”,首尾圆合,引人深思。(2)依据原文“这个发现,我大惊,才明白:浑浑沌沌原来是在表现着大智,强劲的骚动正寓以屑屑的静寂里啊!”,作者看山,起初觉得这个山太平常,浑浑沌沌的,但却不觉得压抑,甚至有点憨得可爱,写出山的拙朴和内敛,富有动感和节奏,“浑沌是在表现大智,骚动正寓以静寂”。(3)依据原文“漫天的鸟如撕碎纸片的自由”,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但作者没有用具体的来比抽象的,而是用抽象的来比具体的,反其道而行之,新奇有趣,形象生动的写出了鸟的自由,形成了空灵静谧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希望跳出世俗,对超然境界的向往之情。(4)依据原文“拙到极处,却便又雅到了极处”,“拙到极处”与“雅到极处”,依据原文“我终未解,那短的弯路,看得见它的两头,为什么总感不到尽头呢?如果将那弯线儿拉直,或许长了,那一定却是感觉短了呢”,“弯路显长”与“直路显短”,依据原文“完全的光明和完全的黑暗竟是一样看不清任何东西,使我久久陷入迷惘,至今大惑不解”,“完全的光明”与“完全的黑暗”,依据原文“那是月亮还没有出来,天是一个昏昏的空白,山便觉得富富态态;侯月光上来了,但却十分地小,山便又觉得瘦骨嶙峋了”,“富富态态”与“瘦骨嶙峋”。答案:(1)不能删。第一段看似平常之笔,却自然引出下文看山的情景、读山的感悟;与结尾呼应,首尾圆合。(2)写出山的拙朴和内敛,富有动感和节奏,大智若憨,寓动于静,气势贯通流动,只是内敛了。(3)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鸟的自由,构成了空灵静谧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超然境界的向往之情。(4)“拙到极处”与“雅到极处”,“弯路显长”与“直路显短”“完全的光明”与“完全的黑暗”“富富态态”与“瘦骨嶙峋”。【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7.(7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李白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1)根据诗中的信息判断“谢玄晖”是下面哪个人物CA.谢安B.谢灵运C.谢朓D.谢景初(2)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B.本诗写夜晚登楼所见。C.月下沉吟感叹知音少。D.因眼前景想起谢玄晖。(3)请赏析“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两句。【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相关要求分析,准确把握即可。(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相关要求分析,重点理解即可。(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时要综合诗歌内容,准确把握,重点分析即可。【解答】(1)“澄江净如练”用典,化用谢朓《晚登三山还望景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一句。故选C。(2)A.“七言律诗”错,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不是律诗,五、六句“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不对仗,不符合律诗中间两联对仗的要求。故选A。(3)从描写角度看,“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上句写俯视,下句写仰观,把秋月下临江古城特殊的夜景,描绘得非常逼真传神。从炼字看,“摇”“滴”两个动词用得尤其神奇。“滴”与“摇”,使整个静止的画面飞动起来,不仅反映出浪漫主义诗人想象的奇特,也充分显示出他对大自然敏锐的感觉和细致的观察力。答案:(1)C(2)A(3)描写角度俯仰变换,展现了秋月下临江古城特殊的夜景;“摇”“滴”二字化静为动,使云、水、城、露、月景物画面飞动,想象奇特。译文:金陵的夜晚寂静凉风四起,我独自登上高楼眺望吴越。白云映在水中摇动着空城,露珠晶莹低垂欲坠映秋月。在月亮下面沉吟久久不归,自古能与我相接者少又稀。只有他能吟出澄江静如练,让人长久地回忆起谢玄晖。赏析:这首诗,诗人笔触所及,广阔而悠远,天上,地下,眼前,往古,飘然而来,忽然而去,神识超迈。正如赵翼《瓯北诗话》所说:“太白诗不屑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全诗看似信笔挥洒,未加经营;实则脉络分明,一线贯通。这根“线”,便是“愁情”二字。诗人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如一二、五六句),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如三四、七八句),使这条感情线索时显时隐、一起一伏,像波浪推涌,节奏鲜明,又逐步趋向深化,由此可见诗人构思之精。这首诗中,词语的选用,韵律的变换,在色彩上,在声调上,在韵味上,都协调一致,显示出一种苍茫、悲凉、沉郁的氛围。这就格外突出了诗中的抒情主线,使得全诗浑然一体,愈见精美。【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能否合理地推断表述是否准确。8.(15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师说韩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②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③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①或师焉,或不焉通“否”,不从师学习。②君子不齿并列、排列。(2)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A.一个人要成为学者就一定要拜师学习。B.作者认为老师的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C.在我之后出生的人懂得道理也比我早。D.这世界上的人是没有贵贱长少之分的。(3)第②段运用了三组对比,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古之圣人出人远而从师﹣﹣今之众人下圣人远却耻师B.为不知句读的儿子择师﹣﹣自己有惑不解却耻于从师C.士大夫之族看不起百工之人﹣﹣自己见识却不如他们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笑人从师(4)分析第②段三个划线句子的不同语气及作用。(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6)结合全文分析韩愈写《师说》的目的。【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应掌握方法并结合语境推断。(2)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应结合相关语句分析。(3)本题考查对比手法的运用,应结合相关语句分析。(4)本题考查虚词的语气和作用,应结合相关语句分析作答。(5)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句的能力,应遵循翻译的原则、步骤及方法。(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应筛选重要的语句并概括要点。【解答】(1)①“不”,通“否”,不从师学习,句意: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②“齿”,并列、排列,句意:君子不屑与之并列。(2)A.“成为学者”错,第一段提到“古之学者必有师”,意思是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文中的“学者”指“求学的人”;B.理解正确;C.“比我早”错,应是“比我多”,第一段提到“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意思是在我之后出生的人懂得道理也比我多;D.“没有贵贱长少之分”错,第一段提到“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无”是“无论”,是无论身份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故选B。(3)C.都是从士大夫的角度分析的,都是不从师的表现,没有对比。故选C。(4)“其皆出于此乎”意思是大概都出自于这里吧!以推测的方式强化了感叹的语气,结合前文“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可知,强调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吾未见其明也”意思是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结合“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可知,加强了对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的人的否定。以否定的句式强化了肯定的语气。“其可怪也欤”意思是这真是奇怪啊!结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可知,以感叹语气表达对耻于从师的君子的讽刺。(5)闻道:听到的道理;术业:学问技艺;攻:研究。译文: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有专门的研究,如此罢了。(6)原文最后一段提出直接目的是“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作者写作此文是因为李蟠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故而奖掖后学。从根本目的看,原文第二段提到“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从现状角度强调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原文第一段提到“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指出了从师学习应有的态度,原文第二段提到“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从反面强调尊师重教的道理。答案:(1)①通“否”,不从师学习。②并列、排列。(2)B(3)C(4)①推测性感叹语气,强调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②肯定语气,加强了对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的人的否定。③感叹语气,强化了对耻于从师的君子的讽刺。(5)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有专门的研究,如此罢了。(6)强调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教师,奖掖后学。参考译文:①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向他学习道理,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就从师问道来说,无论身份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②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道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与之并列,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③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有专门的研究,如此罢了。④李家的孩子李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被时代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点评】做文言文阅读时,要掌握利用文言实词储备作铺垫,以推断词义的方法做好文言实词推断题;要掌握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学会把课内文言知识迁移到课外,运用到文言文本中,做好文言虚词理解题。细心研读文本内容,理解文意,大胆判断取舍,调通疏浚,做好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和文言文翻译题。9.(12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滟滪堆①赋(并序)序:世以瞿塘峡口滟滪堆为天下之至险,凡覆舟者,皆归咎于此石。以余观之,盖有功于斯人者。夫蜀江会百水而至于夔,弥漫浩汗,横放于大野,而峡之大小,曾不及其十一。苟先无以龃龉②于其间,则江之远来,奔腾迅快,尽锐于瞿塘之口,则其崄悍可畏,当不啻于今耳。因为之赋,以待好事者试观而思之。①天下之至信者,唯水而已。江河之大与海之深,而可以意揣。唯其不自为形,而因物以赋形,是故千变万化而有必然之理。掀腾勃怒,万夫不敢前兮,宛然听命,惟圣人之所使。②余泊舟乎瞿塘之口,而观乎滟滪之崔嵬,然后知其所以开峡而不去者,固有以也。蜀江远来兮,浩漫漫之平沙。行千里而未尝龃龉兮,其意骄逞而不可摧。忽峡口之逼窄兮,纳万顷于一杯。方其未知有峡也,而战乎滟滪之下,喧豗③震掉,尽力以与石斗,勃乎若万骑之西来。忽孤城之当道,钩援临冲,毕至于其下兮,城坚而不可取。矢尽剑折兮,迤逦循城而东去。于是滔滔汩汩,相与入峡,安行而不敢怒。③嗟夫,物固有以安而生变兮,亦有以用危而求安。得吾说而推之兮,亦足以知物理④之固然。【注】①滟滪堆,俗称燕窝石,位于塘峡口。②龃龉:不合,这里指阻遇。③喧豗:轰响。④物理:事物变化的道理。(1)下面对“序”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A.瞿塘峡覆舟皆因滟滪堆。B.百水在變地汇聚到蜀江。C.滟滪堆起阻缓江水之用。D.写此赋是因为作者好事。(2)第②段在表达上很有特色,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意骄逞”等词以拟人的手法写蜀江不可阻挡之势。B.“纳万顷于一杯”以夸张的手法写峡口变窄之情状。C.“勃乎若万骑之西米”以比喻手法写江水流动之快。D.本段将水与滟滪堆的碰撞比作一场生动的攻城之战。(3)简要概述这篇赋的行文思路。(4)说说“以安而生变”“以危而求安”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应结合相关语句具体分析作答。(2)本题考查对表达特色的理解,应结合相关语句具体分析作答。(3)本题考查概述行文思路,应在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概括。(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应结合相关语句分析概括。【解答】(1)A.“皆因滟滪堆”错,由“世以瞿塘峡口滟滪堆为天下之至险,凡覆舟者,皆归咎于此石”可知,世人都以为瞿塘峡口的滟滪堆是天下最为危险的地方,作者并不这样认为。B.“百水在夔地汇聚到蜀江”错,由“蜀江会百水而至于夔”可知,蜀江融汇很多支流而奔流到夔地,不是在夔地汇聚的。C.内容理解正确。D.“作者好事”错,由“以待好事者试观而思之”可知,以等待那些好事的人试着观察之后,慢慢地去思考。故选C。(2)C.“江水流动之快”错,“勃乎若万骑之西来”是以比喻手法写江水汹涌奔涌之势,不是“流动之快”。故选C。(3)此赋共分三段,行文层层深入。第一段,先从大处落笔,讨论水的特点。接着,作者来了一个总结:当水腾跃发怒的时候,即使是万夫也不敢到它前面去,但遇到像大禹那样掌握了它的规律的圣人,它又显得极为驯服。在此基础上,作者引出他要讨论的中心:崔嵬的滟滪堆存在的价值。第二段是此赋的重心。作者先极力地描写蜀江的浩瀚,挟势而来,锐不可当,骄逞恣肆。蜀江水流崄悍可畏,幸而有滟滪堆,减缓流速。这就是滟滪堆的功劳所在。第三段是作者的结语,从对蜀江遇峡的观察中,他感悟出了“有以安而生变”“有以用危而求安”的人生哲理。(4)首先理解两句话的意思:“以安而生变”是因安逸而生变故;“以危而求安”是处于危难而得安全。由序文语句“凡覆舟者,皆归咎于此石”可知,凡是在此船沉舟覆的人,都把原因归罪于这块巨石。由此可知船沉舟覆是因为滟滪堆而生变故。由第二段“蜀江远来兮,浩漫漫之平沙”“于是滔滔汩汩,相与入峡,安行而不敢怒”可知,蜀江浩荡奔流,遇到滟滪堆阻挡之后才安然平缓地东流而去,是处于危难而得安全。由此可知,“以危而求安”指蜀江因滟滪堆阻挡后而流势平缓。答案:(1)C(2)C(3)第一段,先从大处落笔,讨论水的特点;第二段指出滟滪堆的功劳所在;第三段,总结并推广,感悟出了“有以安而生变”“有以用危而求安”的人生哲理。全文论述层层深入。(4)“以安而生变”指船沉舟覆是因为滟滪堆而生变故;“以危而求安”指蜀江因滟滪堆阻挡后而流势平缓。参考译文:序:世人都以为瞿塘峡口的滟滪堆是天下最为危险的地方,凡是在此船沉舟覆的人,都把原因归罪于这块巨石。以我看来,它倒有功于这些人。蜀江融汇很多支流而奔流到夔州,水势浩大,奔流滔滔,横跨宽阔的原野,但是,流到三峡之中,这峡中的宽度,还不到蜀江的十分之一。如果不是夔门的滟滪堆首先阻挡在三峡中,那么江水必然飞流直下,奔腾而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沟通的课件教学课件
- 2024年广告资源销售合同文本
- 2024年度合作经营咖啡馆之合伙协议书
- 模拟法庭课件教学课件
- 课件带语音教学课件
- 2024商场美食广场保险服务合同
- 2024【工商局业务表格格式条款备案申请书】工商局合同格式条款整治工作方案
- 2024年度吨不锈钢带打印功能电子地磅秤生产批次检验合同
- 04道路交通事故赔偿合同
- 2024房产借款抵押合同样本
- 肌肉注射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 起重机械使用单位安全总监-特种设备考试题库
- 江苏省徐州市六县2024-2025学年高一数学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 JTG-T-F20-2015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
- 2024山东能源集团中级人才库选拔【重点基础提升】模拟试题(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11662会计信息系统(本)》期末终考题库及标准参考答案
- 医院公共卫生管理制度
- DL-T5745-2021电力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
- 物业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估
- 厂房设施维护保养计划
- 2024病案库房建设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