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上海市奉城高级中学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2020-2021学年上海市奉城高级中学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2020-2021学年上海市奉城高级中学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2020-2021学年上海市奉城高级中学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2020-2021学年上海市奉城高级中学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0-2021学年上海市奉城高级中学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积累运用(10分)1.(5分)填空。(1)子曰:“见贤思齐焉,。”(《里仁》)(2),月照花林皆似霰。(张若虚《》)(3)苏轼《江城子》中,写出了久别重逢后“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的词句是:“,。”2.(2分)学校举行足球赛,小明作为年级足球队的守门员在出征前宣誓,他用诗句来表达自己做守门员的信心,你认为下列合适的一联是()A.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B.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D.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3.(3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的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从前我们那些同志之所以向这些同志也大讲其“残酷斗争”和“无情打击”,一方面是没有分析对象,一方面就是为着装腔作势,借以吓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因为这种吓人战术,对敌人是毫无用处,对同志只有损害。②无产阶级的最尖锐最有效的武器只有一个,那就是严肃的战斗的科学态度。③无论对什么人,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的方法,都是要不得的。④这种吓人战术,是剥削阶级以及流氓无产者所惯用的手段,无产阶级不需要这类手段。A.①③②④ B.③①④② C.②④③① D.④②①③二、阅读(70分)(一)现代文阅读4.(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富春山居图》中的渔樵意象胡晓明①《富川山居图》中有8个人物,分别为士人、渔父、樵子。其实在中国画中,此种分别是不重要的,这都是士人在不同生命阶段的“化身”。②富春江文学传统中核心的人物,即严光,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钓者;而富春江上的钓台,也是历代文本化山水中最重要的钓台。写到富春江的诗歌,几乎没有不写到严子陵和钓台。这不等于说,《富春山居图》中的渔樵,画的就一定是严子陵。中国山水画有渔父樵子,则是极其常见普通的事情;而且,画家写意,绝不可能将山水画中的人物,指实为某某人。因此,不能简单认为,《富春山居图》出现了“渔樵”就是写严子陵的故事。③但是,有趣的是,黄公望的《画山水诀》,很奇怪地解释了一个有关水的名词:濑。《画山水诀》“画水”云:山下有水潭,谓之濑,画此甚有生意。④⑤因此,换一个角度想,由于富春江严子陵故事的文学影响力太强,黄公望心目中如果反而没有这个文学传统的影响,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我们不妨认为,《山居图》中的渔樵,与“文本化山水”富春江中的“渔樵”,是二而一,即易于相互指涉、相互联想的关系;“渔樵”,正是他们共同享有的重要文化符号。因此,很自然,后人在有关《富春山居图》的题跋中,不约而同地,仿佛解读一样,常常提到严子陵及其相关的辞语。先来看有关《富春大岭图》的题跋,譬如:黄公手比愚公强,富春移来咫尺长。子陵之居在何处,千载烟云长渺茫。(【明】祝允明《题富春大岭图》),泖塘卜筑严陵客,富春正筑南楼墨。(【清】翁方纲《题富春大岭图》)⑥再如有关《富春山居图》仿本和黄公望其他作品的题跋:粉本大痴山,高风子陵里。玉圃积琼葩,不数孤山美。(【清】叶绍本《富春梅隐》,《白鹤山房诗钞》卷十七,清道光七年本)我们看乾隆在子明卷《富春山居图》上的题跋,也有这样的联想:自富阳至桐庐,胜甲浙右。子陵高风,与山水同远。丙戊(1766)癸卯(1783)冬初,自盛京谒陵,回跸至夷齐庙,俯仰山川,清风斯在。悠然有会于子陵桐江之间。因书此卷。以志一时。⑦由此可见,将《富春山居图》与富春文学传统相联系,不是我们今天的新发明,古人正是这样鉴画的。伟大的艺术家、普通的诗人、收藏家甚至身为异族统治者的皇帝,都与此一大文化心灵相通。然而现代艺术史家与收藏界的主流解读却完全撇开了此一传统。⑧再联想到黄公望的名字,不妨另下一解。一般人都过于相信志书与画史上所说他的父亲“九十得子”,“黄公望子久矣”,以得名。然而,班固《汉书》颜师古注云:师古曰:望,谓太公望,即吕尚也。钓于渭水。文王将出猎,卜之,曰:所得非龙、非螭、非豹、非羆,乃帝王之辅。果遇吕尚于渭阳,与语,大悦,曰: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曰太公望。(班固《汉书》卷一百上)⑨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典故,黄公望的父亲为他取名,不可能不知。为什么志书与画史皆不提?细思之,太公望著《六韬》,“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史记》);又,太公望不是一般的帝王师,而是助文武夺取天下的人物,此种身份,恐怕完全不合于蒙元统治时期的一般汉族读书士子之人生规划,或因此而易于遭忌受害,故一般人缄口不提,或代以九十老夫之说,就合理自然了。然而,黄公望之得名,其父必知《汉书》此典,因而赋此名也必有重大期望,则是可能肯定的。而公望一生,亦从辅佐帝王之钓者,转而为崇尚离心之钓者,决然在《山居图》中,借渔人开头与结尾都循环而行,自成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这或不是偶然。(有删减)【注】①严光,字子陵。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同学,亦为好友。帮助刘秀起兵,刘秀即位后,多次延聘严光,但他隐姓埋名,退居富春山。②黄公望,元代画家,代表作为《富春山居图》。(1)第①段中加点的“化身”在文中的意思是(2)对第②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严光是富春江文学的代表人物。B.“钓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贤者渴望被赏识的心理。C.“文本化山水”是指诗意的山水。D.富春江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严光的故事。(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④段横线上,语意连贯的一项是①毕竟,这个水名太有名了。②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严陵濑、子陵濑、七里濑。③江南的水名,有很丰富的名词,但黄公望其他什么都没有说。④而且,“画水”一共只有两条,这句话就占了一条。A.②①③④B.①②④③C.③④②①D.④①②③(4)简析第⑤⑥段引用题跋的作用。(5)下列说法与文意相一致的一项是A.中国山水画中“渔樵”意象必不可少。B.中国山水画中的“渔樵”与“文本化山水”中的“渔樵”是“二而一”的关系。C.现代艺术史家与收藏界对《富春山居图》的主流解读忽视了富春江文学传统这一视角。D.志书与画史都不提“黄公望”名字与“太公望”典故的关系,是因为作者怕遭忌受害。(6)根据文意,概括《富春山居图》中“渔樵”意象的象征意义。(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4分)5.(14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点赞吕岩林小刘是晒娃狂魔,有事没事喜欢往微信朋友圈里发两岁儿子的照片。尽管点赞评论者寥寥,小刘却乐此不疲。这天一大早,小刘打开微信,赫然见一个鲜红圆圈的“1”出现。点开看,竟然是杨局长点赞。这太不寻常了!杨局长可是单位一把手,平时朋友圈里从不给别人点赞。大“boss”给自己点赞,这无异于是对自己工作、生活乃至修养等方方面面的高度认可啊!小刘喜不自胜。同时注意到这个点赞不寻常的,还有小刘的顶头上司李科长。他一下从床上坐了起来,拿手机的手却有点哆嗦。昨天自己刚把小刘批评完,今天一把手就给小刘点了个赞,这是什么情况?李科长想不出个所以然来,连忙给自己的同乡老哥负责局里组织干部工作的宋主任打电话汇报。宋主任迷迷瞪瞪打开微信,仔细一看,脑子一下子醒了许多。“办公室见!”信息爆炸时代,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点赞,瞬间就让朋友圈里的所有人都看得见。一时间,“杨局长给小刘点赞”仿佛成了同事们见面时的“接头暗号”,“小刘和局长是什么关系”也成了大家咬耳嚼舌的焦点话题。深谙官场游戏规则的宋主任眉头紧皱,盯着这个“赞”看了老半天,指缝间夹的烟都换了好几根。最后总结出一句话:“这是一个政治性点赞。”“怎么讲?”李科长一脸懵懂。“局里马上就要搞民主推荐后备干部了,小刘也是备选之一。在这个节骨眼上,从来不给人点赞的杨局长独独给小刘点了一个赞,这说明什么?领导是在给咱们指明方向啊!”李科长表示怀疑:“有这么玄?”“这就是你政治敏感性不强了,”宋主任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说是民主推荐,可最后还不得看杨局长什么态度吗?”李科长还是不甘心:“但据我观察,平时也没看小刘和杨局长有什么过多的来往,怎么就能断定杨局长看好小刘呢?”宋主任见李科长还是不开窍,有点急了,狠狠在烟灰缸里摁灭烟头:“这就是领导的高明之处啊!这个赞就是局长的态度啊!即使他俩以前没有在外人面前表露什么,这个赞就表明现在他们之间有了不一般的关系,至少也是一个赞的关系!”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新情况。在小刘朋友圈里发的儿子照片底下,紧挨在杨局长点赞的头像后面,又多了赵副局长的头像。赵副局长也给小刘点赞!这又是什么情况?李科长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宋主任叹口气:“还是赵副局长精明啊,懂得紧跟局长步伐!杨局长还有两年就退休了,赵副局长要想扶正,还不得杨局长说话?两位局领导都给小刘点了赞,这形势还不显而易见吗?”“主任,那咱们……可不能站错队啊!”两人同时拿出了手机……于是,赵副局长头像后面,又出现了宋主任的头像,紧接着,是李科长的头像。没多久,后面又出现了一连串单位同事的头像,从领导到普通职员,按照编制序列依次排列,竟然出奇地整齐。接下来的几天,大家对小刘的态度似乎在悄悄发生着十分微妙的变化。连小刘自己也觉得有了这个赞好像就有了靠山似的,腰杆也挺起来了,说话底气也足了,走起路来都变得意气风发,工作开展起来也比以前顺利了许多,整个局面都倾向了对自己有利的一边。很快,小刘通过民主推荐顺利成了后备干部,不久便被安排去干部学校深造。临走之前,小刘来到杨局长办公室道别,提到了“点赞”的事。杨局长愣了许久,突然摸着脑袋哈哈大笑道:“你说那事儿啊!嗐!我这老花眼根本玩不了什么朋友圈,你那个赞,是我大孙子胡乱给点的!”(有删改)(1)赏析文中画线句“他一下从床上坐了起来,拿手机的手却有点哆嗦”的表达效果。(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交代小刘是晒娃狂魔而点赞者却寥寥无几,这就使得杨局长的点赞格外令人关注,从而推动小说情节自然发展。B.文中李科长和宋主任两个形象同中有异,李科长谨慎懵懂,宋主任老谋深算,是社会惟上是从者的代表人物。C.小刘热爱生活,积极进取,是作者着意讴歌的对象,与那些一味揣摩领导意图、善于谄媚逢迎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D.作者在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时进行了适度的夸张,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也使主题更加深刻,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3)小说塑造了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如:李科长、宋主任、小刘等。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结合小说内容,加以赏析。(4)简析小说结尾的妙处。(三)古诗鉴赏(共1小题,满分8分)6.(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江阴浮远堂戴复古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江阴,山之北水之南为阴,江阴即江南。(1)本诗从体裁上看,属于诗。(2)根据诗歌写作要求及诗意,可以填入第二句诗末最确切的一项是A.愤B.愁C.舟D.悲(3)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四)文言文阅读7.(19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①房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警敏,贯综坟籍,善属文。年十八,举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补隰城尉。顾中原方乱,慨然有忧天下志。会父疾,绵十旬,不解衣;及丧,勺饮不入口五日。太宗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公为秦王,即授府记室。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王尝曰:“汉光武得邓禹,门人益亲。今我有玄龄,犹禹也。”居府出入十年,军符府檄,或驻马即办,文约理尽,初不著稿。太子即位,为中书令。第功班赏,与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功第一,进爵邗国公,食邑千三百户。进尚书左仆射,更封魏。②居宰相积十五年,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帝遣使谓曰:“让,诚美德也。然国家相眷赖久,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顾公筋力未衰,毋多让!”晚节多病,时帝幸玉华宫,诏玄龄居守,听卧治事。疾甚,帝命凿苑垣以便候问。薨,年七十一,谥曰文昭。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明达吏治,议法处令,务为宽平。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席势凌人,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新唐书•房玄龄列传》,有删减)(1)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①善属文②补隰城尉③累表辞位④玄龄当国(2)第①段画线句有两处需加句读,请用“/”标识出来。太宗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3)把第②段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让,诚美德也,然国家相眷赖久,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顾公筋力未衰,毋多让!(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仆:古时称呼可分为谦称,敬称和鄙称。仆是古代男子对自己的一种谦称。B.中书令,古代官职名称,唐朝中书令为首席宰相,在三省长官中位居第一。C.食邑,也叫封地,古时卿、大夫世代为食禄的田邑,大小按封爵等级而定。D.谥号是古时地位较高的人死后,按其生平事迹给予或褒或贬的评定,始于西周终于唐朝。(5)结合选文内容,概括分析房玄龄的性格特点。8.(13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苦斋记(明)刘基①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茅,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唯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于是鲜支、黄檗、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茶亦苦于常茶。其泄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②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洼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冷。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③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①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②。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毋亦犹是也夫?”(有删减)【注】①茶蓼:指野苦菜。②藋(diào):野草。(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也B.哉C.耳D.矣(2)下列对第①段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匡山的植物被山中甘而善苦的北风吹刮,因而味道是苦的。B.山中野蜂所酿之蜜味苦,但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C.剑溪水中的鱼喜欢吹沙,味道苦有点微辣,可以醒酒。D.作者目之所见,口之所食,足之所至,心之所想,无一不“苦”。(3)赏析第②段画线句。(4)下列句子与本文思想不相符的一项是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B.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则何适而非快?C.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5)简析第③段写膏粱之子的用意。三、写作(70分)9.(70分)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

2020-2021学年上海市奉城高级中学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运用(10分)1.(5分)填空。(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2)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3)苏轼《江城子》中,写出了久别重逢后“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的词句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解答】答案:(1)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重点字:省)(2)江流宛转绕芳甸春江花月夜(重点字:甸)(3)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重点字:惟)【点评】《陈情表》理解性默写1.李密用“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来概括自己的坎坷命运,同时为《陈情表》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2.《陈情表》中总写李密命运不好小时不幸的两句是:臣以险衅,夙遭闵凶。3.《陈情表》用“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两句表现他孤独的长大成人。4.《陈情表》用“门衰祚薄,晚有儿息”两句表现他的家门不兴旺晚得儿子。5.《陈情表》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两句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2.(2分)学校举行足球赛,小明作为年级足球队的守门员在出征前宣誓,他用诗句来表达自己做守门员的信心,你认为下列合适的一联是()A.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B.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D.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分析】本题考查语言得体,就是根据环境条件恰当地使用语言,使语言同语境协调一致。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之分,内部语境包括不同文体的语言要求和文章中语言风格的一致性;外部语境指语言交际时的各种情景条件,包括场合、对象、目的等。【解答】A.“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意思是如果醉卧在沙场上,也请你不要笑话,古来出外打仗的能有几人返回家乡?以豪迈旷达之笔,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与“做守门员的信心”不合。B.“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意思是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歌颂了边防将士的忠勇,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明显不合语境。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意思是如果有像李广这样骁勇善战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小明用此联意在把自己比成李广样的将军,只要自己在,就不让对方球员攻破球门。适合表达做守门员的信心。D.“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意思是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表现的是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与语境不合。故选:故选:C。【点评】语言表达应注意:①文明得体。应根据特定的情景采用文明得体的用语。②有内容。要摒除不合实际的空话、套话或含糊不清的语言,力求清楚、明白。③说话有合理的顺序。要注意事物内在的联系及因果关系,力求意明句畅。④语言简明。要满足试题的要求,简明作答,字数适中,标点恰当。3.(3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的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从前我们那些同志之所以向这些同志也大讲其“残酷斗争”和“无情打击”,一方面是没有分析对象,一方面就是为着装腔作势,借以吓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因为这种吓人战术,对敌人是毫无用处,对同志只有损害。②无产阶级的最尖锐最有效的武器只有一个,那就是严肃的战斗的科学态度。③无论对什么人,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的方法,都是要不得的。④这种吓人战术,是剥削阶级以及流氓无产者所惯用的手段,无产阶级不需要这类手段。A.①③②④ B.③①④② C.②④③① D.④②①③【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衔接与表达连贯的能力,做题时,既要“瞻前”,又要“顾后”。大处着眼、小处探究,重在整体把握,然后逐一击破。【解答】语段出自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一文,阐述的是党八股的第二条罪状: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根据选项的排序,可以发现四个选项中都是①和③、②和④连在一起,那我们只需判断其先后顺序。①中“因为……”是在解释原因,那前面一定要有被解释的对象,③中得出了一个结论“……是要不得的”,根据句意理解,①就是在解释③原因,故排序为③①,据此可以排除A、D;④中,开头说“这种吓人战术是……”是对其的解释说明,承接①中提出的“这种吓人战术”,故④排在①后面,因此排列顺序应为③①④②。故选:B。【点评】做排序题时,我们总是先要初步排序,确定相邻的句子,通过抓住体现句子之间联系的词语(如:复指词语,表示句间逻辑关系的关联词,标明主次轻重、时间、总括性的词,前后呼应的词语等)将句子按意义分类,将各种表意相近的句子归结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小组.然后再通过小组间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顺序)将各小组组合成一个大组,最终确定句子的正确语序.这其间要注意打乱的句子与原有语段上下句之间的近邻关系,确保话题内容的一致性.当然,我们在做题时根据选项还可以采用排除法,以及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意思,排好之后再通读语段,看看是否自然通顺,如果不连贯再进行微调后,最终确定。二、阅读(70分)(一)现代文阅读4.(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富春山居图》中的渔樵意象胡晓明①《富川山居图》中有8个人物,分别为士人、渔父、樵子。其实在中国画中,此种分别是不重要的,这都是士人在不同生命阶段的“化身”。②富春江文学传统中核心的人物,即严光,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钓者;而富春江上的钓台,也是历代文本化山水中最重要的钓台。写到富春江的诗歌,几乎没有不写到严子陵和钓台。这不等于说,《富春山居图》中的渔樵,画的就一定是严子陵。中国山水画有渔父樵子,则是极其常见普通的事情;而且,画家写意,绝不可能将山水画中的人物,指实为某某人。因此,不能简单认为,《富春山居图》出现了“渔樵”就是写严子陵的故事。③但是,有趣的是,黄公望的《画山水诀》,很奇怪地解释了一个有关水的名词:濑。《画山水诀》“画水”云:山下有水潭,谓之濑,画此甚有生意。④﹣﹣﹣﹣⑤因此,换一个角度想,由于富春江严子陵故事的文学影响力太强,黄公望心目中如果反而没有这个文学传统的影响,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我们不妨认为,《山居图》中的渔樵,与“文本化山水”富春江中的“渔樵”,是二而一,即易于相互指涉、相互联想的关系;“渔樵”,正是他们共同享有的重要文化符号。因此,很自然,后人在有关《富春山居图》的题跋中,不约而同地,仿佛解读一样,常常提到严子陵及其相关的辞语。先来看有关《富春大岭图》的题跋,譬如:黄公手比愚公强,富春移来咫尺长。子陵之居在何处,千载烟云长渺茫。(【明】祝允明《题富春大岭图》),泖塘卜筑严陵客,富春正筑南楼墨。(【清】翁方纲《题富春大岭图》)⑥再如有关《富春山居图》仿本和黄公望其他作品的题跋:粉本大痴山,高风子陵里。玉圃积琼葩,不数孤山美。(【清】叶绍本《富春梅隐》,《白鹤山房诗钞》卷十七,清道光七年本)我们看乾隆在子明卷《富春山居图》上的题跋,也有这样的联想:自富阳至桐庐,胜甲浙右。子陵高风,与山水同远。丙戊(1766)癸卯(1783)冬初,自盛京谒陵,回跸至夷齐庙,俯仰山川,清风斯在。悠然有会于子陵桐江之间。因书此卷。以志一时。⑦由此可见,将《富春山居图》与富春文学传统相联系,不是我们今天的新发明,古人正是这样鉴画的。伟大的艺术家、普通的诗人、收藏家甚至身为异族统治者的皇帝,都与此一大文化心灵相通。然而现代艺术史家与收藏界的主流解读却完全撇开了此一传统。⑧再联想到黄公望的名字,不妨另下一解。一般人都过于相信志书与画史上所说他的父亲“九十得子”,“黄公望子久矣”,以得名。然而,班固《汉书》颜师古注云:师古曰:望,谓太公望,即吕尚也。钓于渭水。文王将出猎,卜之,曰:所得非龙、非螭、非豹、非羆,乃帝王之辅。果遇吕尚于渭阳,与语,大悦,曰: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曰太公望。(班固《汉书》卷一百上)⑨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典故,黄公望的父亲为他取名,不可能不知。为什么志书与画史皆不提?细思之,太公望著《六韬》,“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史记》);又,太公望不是一般的帝王师,而是助文武夺取天下的人物,此种身份,恐怕完全不合于蒙元统治时期的一般汉族读书士子之人生规划,或因此而易于遭忌受害,故一般人缄口不提,或代以九十老夫之说,就合理自然了。然而,黄公望之得名,其父必知《汉书》此典,因而赋此名也必有重大期望,则是可能肯定的。而公望一生,亦从辅佐帝王之钓者,转而为崇尚离心之钓者,决然在《山居图》中,借渔人开头与结尾都循环而行,自成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这或不是偶然。(有删减)【注】①严光,字子陵。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同学,亦为好友。帮助刘秀起兵,刘秀即位后,多次延聘严光,但他隐姓埋名,退居富春山。②黄公望,元代画家,代表作为《富春山居图》。(1)第①段中加点的“化身”在文中的意思是形象、身份定位、角色(2)对第②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A.严光是富春江文学的代表人物。B.“钓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贤者渴望被赏识的心理。C.“文本化山水”是指诗意的山水。D.富春江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严光的故事。(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④段横线上,语意连贯的一项是C①毕竟,这个水名太有名了。②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严陵濑、子陵濑、七里濑。③江南的水名,有很丰富的名词,但黄公望其他什么都没有说。④而且,“画水”一共只有两条,这句话就占了一条。A.②①③④B.①②④③C.③④②①D.④①②③(4)简析第⑤⑥段引用题跋的作用。(5)下列说法与文意相一致的一项是CA.中国山水画中“渔樵”意象必不可少。B.中国山水画中的“渔樵”与“文本化山水”中的“渔樵”是“二而一”的关系。C.现代艺术史家与收藏界对《富春山居图》的主流解读忽视了富春江文学传统这一视角。D.志书与画史都不提“黄公望”名字与“太公望”典故的关系,是因为作者怕遭忌受害。(6)根据文意,概括《富春山居图》中“渔樵”意象的象征意义。【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4)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5)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6)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及寓意。【解答】(1)对词语的理解一定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因此不能孤立理解这个词,应联系全文。“重要概念的含义”大都不会集中出现在某一处或某一段,而是有序地分布在多个段落中,因此要养成全文搜寻、逐段圈点的阅读习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将其组织起来。要解答“化身”的含义,由前文“有8个人物”可知,“化身”与人物相关,即形象;由“分别为士人、渔父、樵子”可知和社会阶层及职业相关,即身份、角色。(2)A原文“富春江文学传统中核心的人物,即严光”,并不是代表人物;B不是比喻手法,“钓者”是就他的身份而言;C“诗意的山水”错,由原文“写到富春江的诗歌”“画家写意”看,应该指诗歌、绘画、文学作品中的山水。(3)作答此题主要运用排除法,在通读语段的基础上,了解语段的主要内容,根据结构、语意关系(逻辑顺序)以及语段中的一些提示性词语,判断先后顺序。结合上文提及黄公望的《画山水诀》,故③与之相承接,①句“毕竟,这个水名太有名了”是紧承②句中“很容易”,做出解释,故排除ABD。(4)题跋是题写在书籍、字画、碑帖上,以品评、鉴赏、考证、记事为主的文字。宋代以来这类文字形成了一种专门的文体﹣﹣题跋,又称题款,是书画创作和鉴赏的一个专用名词。抓住关键句:“很自然,后人在有关《富春山居图》的题跋中,不约而同地,仿佛解读一样,常常提到严子陵及其相关的辞语”,和第五段关键点“我们不妨认为,《山居图》中的渔樵,与“文本化山水”富春江中的“渔樵”,是二而一,即易于相互指涉、相互联想的关系”,是说明和被说明的关系,再从下文可见,题跋也证明了第七段的观点“由此可见,将《富春山居图》与富春文学传统相联系,不是我们今天的新发明,古人正是这样鉴画的”。(5)A过于绝对,原文“中国山水画有渔父樵子,则是极其常见普通的事情”,但并不是必不可少;B曲解原文,原文是“我们不妨认为《山居图》中的渔樵,与‘文本化山水’富春江中的‘渔樵’,是二而一,即易于相互指涉、相互联想的关系”;D过于绝对,原文“又,太公望不是一般的帝王师,而是助文武夺取天下的人物,此种身份,恐怕完全不合于蒙元统治时期的一般汉族读书士子之人生规划,或因此而易于遭忌受害,故一般人缄口不提”。(6)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需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解答时抓住关键句,从“《山居图》中的渔樵,与“文本化山水”富春江中的“渔樵”,是二而一,即易于相互指涉、相互联想的关系;‘渔樵’,正是他们共同享有的重要文化符号”的语意可得答案一。从“而公望一生,亦从辅佐帝王之钓者,转而为崇尚离心之钓者”的语意可得答案二。答案:(1)形象、身份定位、角色(2)D(3)C(4)引用《富春山居图》的题跋中常提到严子陵及其相关的辞语,说明《富春山居图》中的“渔樵”和“文本化山水”富春江中的“渔樵”是相互指涉、相互联想的关系。借助各类人的题跋,引出下文观点(将《富春山居图》与富春文学传统相联系是鉴赏《富春山居图》的传统),引用的题跋具体典型,很有说服力。(4分)(5)C(6)象征隐者;象征严子陵这一富春江文学传统中的典型隐者(象征如严子陵一样的隐者);象征画家“从辅佐帝王之钓者,转而为崇尚离心之钓者”的人生追求。(3分)【点评】引用的作用:1.可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2.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3.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4.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4分)5.(14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点赞吕岩林小刘是晒娃狂魔,有事没事喜欢往微信朋友圈里发两岁儿子的照片。尽管点赞评论者寥寥,小刘却乐此不疲。这天一大早,小刘打开微信,赫然见一个鲜红圆圈的“1”出现。点开看,竟然是杨局长点赞。这太不寻常了!杨局长可是单位一把手,平时朋友圈里从不给别人点赞。大“boss”给自己点赞,这无异于是对自己工作、生活乃至修养等方方面面的高度认可啊!小刘喜不自胜。同时注意到这个点赞不寻常的,还有小刘的顶头上司李科长。他一下从床上坐了起来,拿手机的手却有点哆嗦。昨天自己刚把小刘批评完,今天一把手就给小刘点了个赞,这是什么情况?李科长想不出个所以然来,连忙给自己的同乡老哥负责局里组织干部工作的宋主任打电话汇报。宋主任迷迷瞪瞪打开微信,仔细一看,脑子一下子醒了许多。“办公室见!”信息爆炸时代,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点赞,瞬间就让朋友圈里的所有人都看得见。一时间,“杨局长给小刘点赞”仿佛成了同事们见面时的“接头暗号”,“小刘和局长是什么关系”也成了大家咬耳嚼舌的焦点话题。深谙官场游戏规则的宋主任眉头紧皱,盯着这个“赞”看了老半天,指缝间夹的烟都换了好几根。最后总结出一句话:“这是一个政治性点赞。”“怎么讲?”李科长一脸懵懂。“局里马上就要搞民主推荐后备干部了,小刘也是备选之一。在这个节骨眼上,从来不给人点赞的杨局长独独给小刘点了一个赞,这说明什么?领导是在给咱们指明方向啊!”李科长表示怀疑:“有这么玄?”“这就是你政治敏感性不强了,”宋主任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说是民主推荐,可最后还不得看杨局长什么态度吗?”李科长还是不甘心:“但据我观察,平时也没看小刘和杨局长有什么过多的来往,怎么就能断定杨局长看好小刘呢?”宋主任见李科长还是不开窍,有点急了,狠狠在烟灰缸里摁灭烟头:“这就是领导的高明之处啊!这个赞就是局长的态度啊!即使他俩以前没有在外人面前表露什么,这个赞就表明现在他们之间有了不一般的关系,至少也是一个赞的关系!”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新情况。在小刘朋友圈里发的儿子照片底下,紧挨在杨局长点赞的头像后面,又多了赵副局长的头像。赵副局长也给小刘点赞!这又是什么情况?李科长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宋主任叹口气:“还是赵副局长精明啊,懂得紧跟局长步伐!杨局长还有两年就退休了,赵副局长要想扶正,还不得杨局长说话?两位局领导都给小刘点了赞,这形势还不显而易见吗?”“主任,那咱们……可不能站错队啊!”两人同时拿出了手机……于是,赵副局长头像后面,又出现了宋主任的头像,紧接着,是李科长的头像。没多久,后面又出现了一连串单位同事的头像,从领导到普通职员,按照编制序列依次排列,竟然出奇地整齐。接下来的几天,大家对小刘的态度似乎在悄悄发生着十分微妙的变化。连小刘自己也觉得有了这个赞好像就有了靠山似的,腰杆也挺起来了,说话底气也足了,走起路来都变得意气风发,工作开展起来也比以前顺利了许多,整个局面都倾向了对自己有利的一边。很快,小刘通过民主推荐顺利成了后备干部,不久便被安排去干部学校深造。临走之前,小刘来到杨局长办公室道别,提到了“点赞”的事。杨局长愣了许久,突然摸着脑袋哈哈大笑道:“你说那事儿啊!嗐!我这老花眼根本玩不了什么朋友圈,你那个赞,是我大孙子胡乱给点的!”(有删改)(1)赏析文中画线句“他一下从床上坐了起来,拿手机的手却有点哆嗦”的表达效果。(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小说开头交代小刘是晒娃狂魔而点赞者却寥寥无几,这就使得杨局长的点赞格外令人关注,从而推动小说情节自然发展。B.文中李科长和宋主任两个形象同中有异,李科长谨慎懵懂,宋主任老谋深算,是社会惟上是从者的代表人物。C.小刘热爱生活,积极进取,是作者着意讴歌的对象,与那些一味揣摩领导意图、善于谄媚逢迎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D.作者在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时进行了适度的夸张,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也使主题更加深刻,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3)小说塑造了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如:李科长、宋主任、小刘等。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结合小说内容,加以赏析。(4)简析小说结尾的妙处。【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基本能力。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手法,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本题考查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的基本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文本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文本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4)本题考查对结尾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本题可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即可。结尾语段作用如下: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卒章显志);呼应开头或题目,使结构严谨完整;深化主旨或升华主题;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解答】(1)“他一下从床上坐了起来,拿手机的手却有点哆嗦”运用细节描写,“一下”就从床上坐了起来,写出了李科长从床上坐起来的速度之快;“哆嗦”一词的运用,形象的表明拿手机的手的颤抖,表现了他当时紧张、懊悔的心理。由下文“昨天自己刚把小刘批评完,今天一把手就给小刘点了个赞,这是什么情况”可知,他“哆嗦”的原因是昨天刚批评了小刘,今天一把手就给小刘点了个赞,所以句子内容与下文的叙述内容相照应。(2)C.“小刘热爱生活,积极进取,是作者着意讴歌的对象”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对小刘的描写,“小刘是晒娃狂魔,有事没事喜欢往微信朋友圈里发两岁儿子的照片。尽管点赞评论者寥寥,小刘却乐此不疲”,看不出他“积极进取”;小刘不过是故事的一个次要人物,从作者的态度来看,也不是“作者着意讴歌的对象”;而且本文的主题并非讴歌和赞美,而是批评和讽刺。故选C。(3)由原文“他一下从床上坐了起来,拿手机的手却有点哆嗦。昨天自己刚把小刘批评完,今天一把手就给小刘点了个赞,这是什么情况?李科长想不出个所以然来,连忙给自己的同乡老哥负责局里组织干部工作的宋主任打电话汇报”可知,李科长一下从床上坐了起来,拿手机的手还有点哆嗦,说明他遇到事情心中不十分镇定;李科长想不出一把手为什么给小刘点了个赞,连忙给自己的同乡老哥负责局里组织干部工作的宋主任打电话询问,表明他谨慎懵懂,但又是社会惟上是从者的代表人物。由原文“李科长还是不甘心:‘但据我观察,平时也没看小刘和杨局长有什么过多的来往,怎么就能断定杨局长看好小刘呢’”和“赵副局长也给小刘点赞!这又是什么情况?李科长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可知,他一味揣摩领导意图,善于谄媚逢迎。作者在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时进行了适度的夸张,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也使主题更加深刻,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局里马上就要搞民主推荐后备干部了,小刘也是备选之一。在这个节骨眼上,从来不给人点赞的杨局长独独给小刘点了一个赞,这说明什么?领导是在给咱们指明方向啊!”“这就是领导的高明之处啊!这个赞就是局长的态度啊!即使他俩以前没有在外人面前表露什么,这个赞就表明现在他们之间有了不一般的关系,至少也是一个赞的关系!”“还是赵副局长精明啊,懂得紧跟局长步伐!杨局长还有两年就退休了,赵副局长要想扶正,还不得杨局长说话?两位局领导都给小刘点了赞,这形势还不显而易见吗”由宋主任的这些话,我们可以看出宋主任老谋深算。由原文“小刘是晒娃狂魔,有事没事喜欢往微信朋友圈里发两岁儿子的照片。尽管点赞评论者寥寥,小刘却乐此不疲”可知,小刘是晒娃狂魔,尽管点赞评论者寥寥,小刘却乐此不疲,由此可见小刘热爱生活;由原文“很快,小刘通过民主推荐顺利成了后备干部,不久便被安排去干部学校深造”“临走之前,小刘来到杨局长办公室道别,提到了‘点赞’的事。杨局长愣了许久,突然摸着脑袋哈哈大笑道:‘你说那事儿啊!嗐!我这老花眼根本玩不了什么朋友圈,你那个赞,是我大孙子胡乱给点的’”可知,小刘并没有为了自己的前途而跟杨局长攀关系,他是通过民主推荐顺利成了后备干部的,表明小刘受官场不良风气影响较少。(4)本题中,首先判断结尾的方式,此结尾属于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且又是戛然而止式的结尾。思考这样结尾的好处,首先从情节上看,“临走之前,小刘来到杨局长办公室道别,提到了‘点赞’的事”“杨局长愣了许久,突然摸着脑袋哈哈大笑道:‘你说那事儿啊!嗐!我这老花眼根本玩不了什么朋友圈,你那个赞,是我大孙子胡乱给点的’”,结尾揭示“点赞”真相,使情节又生波澜,再掀高潮;而故事到此结束,从读者角度看,可以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再从主题上看,看到这样的结尾,再回头思考因领导无意当中的一个“赞”而引发单位各个阶层的干部的深思,甚至成全了一个小刘,讽刺了人性的弱点。这个出人意料的结尾能够进一步引发读者对因“点赞”而暴露出的人性弱点的深入思考,深化小说主题。从效果上看,局长孙子的胡乱“点赞”竟然引得人心浮动,甚至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孩子举动的荒唐胡闹与各方反应的郑重其事以及小刘的命运的庄严郑重之间形成巨大反差,增加了小说的讽刺意味和批判力度。答案:(1)运用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写出了李科长从床上坐起来的速度之快,拿手机的手的颤抖,生动形象(淋滴尽致)地表现了他当时紧张、懊悔的心理。与下文的叙述内容相照应。(2)C(3)李科长谨慎懵懂,遇到事情心中不十分镇定,但又是社会惟上是从者的代表人物。他一味揣摩领导意图,善于谄媚逢迎。作者在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时进行了适度的夸张,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也使主题更加深刻,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宋主任老谋深算。小刘热爱生活,受官场不良风气影响较少。(4)①从情节上看,结尾揭示“点赞”真相,使情节又生波澜,再掀高潮;就此戛然而止,更可以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②从主题上看,出人意料的结尾能够进一步引发读者对因“点赞”而暴露出的人性弱点的深入思考,深化小说主题。③从艺术效果上看,全局上下郑重其事效仿附和的“点赞”行为竟是局长孙子的“胡乱”之举,这种反差使“点赞”行为更加荒谬可笑,增加了小说的讽刺意味和批判力度。【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三)古诗鉴赏(共1小题,满分8分)6.(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江阴浮远堂戴复古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江阴,山之北水之南为阴,江阴即江南。(1)本诗从体裁上看,属于七言绝句(绝句,近体诗)诗。(2)根据诗歌写作要求及诗意,可以填入第二句诗末最确切的一项是BA.愤B.愁C.舟D.悲(3)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题干“本诗从体裁上看”,首先明确诗歌体裁,从诗歌体裁上分为:古代诗歌和新诗两类,古代诗歌又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近体诗又分为格律诗(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和格律的理解和把握能力。根据首句头两字的平仄,七言绝句分为平起式和仄起式两大类。其中平起式又分两种:一、平起平收,首句押韵;二、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韵。仄起式也分两种:一、仄起平收,首句押韵;二、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韵。(3)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先理解诗句内涵,在结合全诗情感分析为何此句最具表现力。【解答】(1)根据诗歌内容看,此诗四句,每句七字,且押韵,属于七言绝句。(2)“浮”是仄声,根据流、望、州三字判断不押韵,故该句是仄起仄收,排除CD;再根据诗歌内容,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之情,故这里填“愁”更符合诗歌情感表达。故选B。(3)此诗主要是写因登江阴浮远堂而眺望到中原大好河山沦丧而生的愁苦。“最苦无山遮望眼”,诗人说最让人难过的是没有山峦阻碍我的视线,让我能清晰地看到祖国大好河山,但它已不属于大宋。诗人想要望祖国江山,却又不忍见到,此句可以说将诗人的矛盾心理呈现得非常清晰,表现了国耻难忘却又无能为力的极度痛苦与悲愤。答案:(1)七言绝句(绝句,近体诗)(2)B(3)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心裁,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译文:登上君山俯视大江奔腾向东流;站在浮远堂前,纵目万里,满怀着无尽忧愁。最痛苦的是眼前没有一座山来遮断我的视线;淮南大地,一望无边,都是中原神州。赏析:戴复古由于长期浪游江湖,一生未仕,被称为江湖诗派的代表。他的诗很多写游历江湖的闲适,曾以“贾岛形模元自瘦,杜陵言语不妨村”(《望江南•自嘲》)概括自己的诗风。但他也写下了大量指摘时政、忧国忧民的篇章,这首诗流露的就是对无法收复沦陷的北方国土的深切感伤。诗前两句写登上横冈俯视大江,又在浮远堂上远望万里山河,只觉得忧愁郁结无法排解。后两句说望有山遮住视线,免得见到中原,更加深了自己的沉痛,诗人通过不想看而更深沉地表达对中原的怀念。诗前两句写登上横冈,俯视大江,又在浮远堂上远望万里山河,只觉得忧愁郁结,无法排解。诗把登浮远堂一事分作两句写。第一句“大江流”写浮远堂所在环境,前加“下瞰”二字,以说明其高,引出下面的远望;同时以水流无限来寄托自己无尽的哀思。第二句的“万里愁”,承上句,一是说长江水流万里,带不去心中的愁怨;一是说眼前的万里江山,使自己产生无穷的愁怨。第三句又接上,“无山遮望眼”照应“万里愁”,所以说最苦;第四句点出主题,说明为什么眼见万里会引起愁是因为向淮南眺望,眼前都是沦陷的中原国土。“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句翻过一层,打破了历来登临诗的惯套。大凡登高,没有不希望看得远的,因而一般登临诗总是对眼前因为有山、有云遮断视线表示伤感,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首诗偏说望有山遮住视线,免得见到中原,更加深了自己的沉痛,诗人通过不想看而更深沉地表达对中原的怀念。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于是深悔这次登上供北望的高堂为多此一举了。汉末王粲“家本秦川,贵公子孙”,遭乱流寓荆州,依靠刘表,曾登当阳城楼作《登楼赋》,有云:“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那是“最苦有山遮望眼”,而戴复古则是“最苦无山遮望眼”,所以其情更为可伤。又刘克庄《治城》云:“断镞遗枪不可求,西风古意满原头。孙刘数子如春梦,王谢千年有旧游。高塔不知何代作,暮笳似说昔人愁。神州只在兰干北,几度来时怕上楼。”前六句吊古,后二句转入伤今。其言北望神州使人难堪之意亦同,而从正面说出,都不及戴语之耐人寻味。充分表达了国耻不雪,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戴复古还作了一首《盱眙北望》诗,可与这首诗合在一起看。诗云:“北望茫茫渺渺间,鸟飞不尽又飞还。难禁满目中原泪,莫上都梁第一山。”说自己不忍心登高瞭望中原,与这首诗登高瞭望时流露的痛苦心情是完全一致的。【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四)文言文阅读7.(19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①房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警敏,贯综坟籍,善属文。年十八,举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补隰城尉。顾中原方乱,慨然有忧天下志。会父疾,绵十旬,不解衣;及丧,勺饮不入口五日。太宗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公为秦王,即授府记室。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王尝曰:“汉光武得邓禹,门人益亲。今我有玄龄,犹禹也。”居府出入十年,军符府檄,或驻马即办,文约理尽,初不著稿。太子即位,为中书令。第功班赏,与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功第一,进爵邗国公,食邑千三百户。进尚书左仆射,更封魏。②居宰相积十五年,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帝遣使谓曰:“让,诚美德也。然国家相眷赖久,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顾公筋力未衰,毋多让!”晚节多病,时帝幸玉华宫,诏玄龄居守,听卧治事。疾甚,帝命凿苑垣以便候问。薨,年七十一,谥曰文昭。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明达吏治,议法处令,务为宽平。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席势凌人,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新唐书•房玄龄列传》,有删减)(1)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①善属文写②补隰城尉补授官职③累表辞位多次④玄龄当国执掌,主持(2)第①段画线句有两处需加句读,请用“/”标识出来。太宗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3)把第②段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让,诚美德也,然国家相眷赖久,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顾公筋力未衰,毋多让!(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仆:古时称呼可分为谦称,敬称和鄙称。仆是古代男子对自己的一种谦称。B.中书令,古代官职名称,唐朝中书令为首席宰相,在三省长官中位居第一。C.食邑,也叫封地,古时卿、大夫世代为食禄的田邑,大小按封爵等级而定。D.谥号是古时地位较高的人死后,按其生平事迹给予或褒或贬的评定,始于西周终于唐朝。(5)结合选文内容,概括分析房玄龄的性格特点。【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4)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解答】(1)①善于写文章。属:写;②补任牒城尉官职。补:补授官职;③多次上表请求辞去相位。累:多次;④玄龄执掌国政时。当:执掌,主持。(2)“渭北”为地名,作“徇”的宾语,其后断句;“军门”前省略介词“于”,构成介词结构后置,修饰“谒”,其后断句。句子断句为:太宗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句子翻译为:太宗率兵巡行渭北,房玄龄杖策拜见太宗于军门,太宗与他一见如故。(3)让:谦让;诚:确实;良弼:优秀的辅国人才。句子翻译为:谦让确实是美德。然而国家依靠您(治理)已久,一旦失去优秀的辅国人才,如同失去左右手,您看起来筋力未衰,不要谦让了!(4)D.“始于西周终于唐朝”错误,谥号制度直到清朝末年仍有,如著名学者王国维自沉身亡,溥仪“诏谥”“忠悫”。(5)“幼警敏,贯综坟籍”“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顾中原方乱,慨然有忧天下志”;“会父疾,绵十旬,不解衣;及丧,勺饮不入口五日”;“居府出入十年,军符府檄,或驻马即办,文约理尽,初不著稿”;“居宰相积十五年,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根据上述信息概括作答。答案:(1)①写;②补授官职;③多次;④执掌,主持。(2)太宗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3)谦让确实是美德。然而国家依靠您(治理)已久,一旦失去优秀的辅国人才,如同失去左右手,您看起来筋力未衰,不要谦让了!(4)D(5)①房玄龄机警敏捷,贯通典籍,被吏部侍郎高孝基称赞胜过当时许多年轻人。②他心忧天下,尽心为国,看到中原正乱,慨然而有忧天下的志向。③房玄龄文思机敏,各种军事文书和幕府檄文,他有时顷刻间便写成,文字简约而道理详尽,一开始就不打底稿。④房玄龄为人谦让知礼。担任宰相长达十五年,自认为权力恩宠极大,多次上表请求辞去相位。⑤房玄龄为人孝顺。他衣不解带地服侍生病的父亲百天,待父亲去世后,又五天滴水不进。参考译文:房玄龄,齐州临淄县人。年幼时机警敏捷,贯通典籍,善于写文章。十八岁时,应举于进士科。吏部侍郎高孝基以知人著称,说:“我见过的人很多,还没见过这样的年轻人,(他日后)一定是国家的栋梁。”补任牒城尉官职,见中原正乱,慨然而有忧天下的志向。适逢父亲生病,历时十旬,玄龄衣不解带服侍;待父亲去世后,五天滴水不进。太宗率兵巡行渭北,房玄龄杖策拜见太宗于军门,太宗与他一见如故。太宗被封为秦王后,随即授玄龄职为王府记室。每逢征伐没有不跟从的,(战后)众人争相获取奇珍异宝,惟独房玄龄收拢人才到幕府,并与诸将暗相深结,人人都愿尽死效力。秦王曾说:“汉光武帝自得邓禹之后,门人更加相亲相近。自从我有了玄龄,就像光武有了邓禹一样。”房玄龄在王府任职十年,军事文书幕府檄文,有时顷刻间便写成,文字简约道理详尽,一开始就不打底稿。太子即位后,任职中书令。按功封赏,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功居第一,晋爵为祁国公,赐予食邑一千三百户。后来晋升为尚书左仆射,改封为魏国公。(房玄龄)担任宰相长达十五年,自认为权力恩宠极大,多次上表请求辞去相位,诏书不准。太宗派遣使者对他说:“谦让确实是美德。然而国家依靠您(治理)已久,一旦失去优秀的辅国人才,如同失去左右手,您看起来筋力未衰,不要谦让了!”晚年多病,当时皇帝出巡玉华宫,下诏玄龄留守京城,听任他卧床办理国事。后来病情加剧,皇帝命令凿通苑墙以方便问候,去世,终年七十一岁,谥为文昭,玄龄执掌国政时,夙兴夜寐,尽心竭力,一心为公,不想让一件事情有失误。熟悉精通吏事,审议法令,务为宽平。治家有法度,常常担心孩子们骄奢淫侈,仗势欺人,于是收集古今家诫,书写在屏风之上。【点评】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8.(13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苦斋记(明)刘基①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茅,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唯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于是鲜支、黄檗、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茶亦苦于常茶。其泄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②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洼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冷。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③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①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②。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毋亦犹是也夫?”(有删减)【注】①茶蓼:指野苦菜。②藋(diào):野草。(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BA.也B.哉C.耳D.矣(2)下列对第①段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A.匡山的植物被山中甘而善苦的北风吹刮,因而味道是苦的。B.山中野蜂所酿之蜜味苦,但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C.剑溪水中的鱼喜欢吹沙,味道苦有点微辣,可以醒酒。D.作者目之所见,口之所食,足之所至,心之所想,无一不“苦”。(3)赏析第②段画线句。(4)下列句子与本文思想不相符的一项是D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B.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则何适而非快?C.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5)简析第③段写膏粱之子的用意。【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明确题干的要求,要从文中找准划线语句,根据语法对其翻译,理解句子的现代含义,然后结合上下文语境,看画线句写的是谁,如何来写的,达到什么效果或表现了怎样的心情。(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再总结概括本文的思想内容,然后浏览选项,逐一分析每一选项的内涵,看它是否和本文思想相符。(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形象及其作用的能力。解答时主要抓住相关情节内容与人物描写方法分析概括。【解答】(1)句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的意思是“苦与乐,距离又有多远呢!”此处为感叹语气,并且翻译成“呢”,“也”和“耳”没有感叹语气,“矣”翻译成“了”,只有“哉”符合题意。故选B。(2)A.“匡山的植物被山中甘而善苦的北风吹刮,因而味道是苦的”错误,文中说的是“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由于风从北来,柔和的少,硬朗的多,所以,生长于此的植物其味甚苦。B.“山中野蜂所酿之蜜味苦,但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正确,由原文“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可知,而野蜂的巢就筑在其间,采花粉为蜜,其蜜的味道也是极苦的。山中土人方言称此蜜叫黄杜。开始吃的时候,口感特别的苦涩,稍会,才能感受到它的干甜,能消暑去热,且能除去燥热心烦这个病。C.“剑溪水中的鱼喜欢吹沙,味道苦有点微辣,可以醒酒”错误,文中“状如吹沙”是说小鱼长的很丑,而并非喜欢吹沙。D.“作者目之所见,口之所食,足之所至,心之所想,无一不‘苦’”错误,文中没有提到“足之所至”和“心之所想”。故选B。(3)句子的意思是:在这里,他们或是登山,或是临溪,或是围坐在修长的大树下高歌嚎叫。如遇着了唱着歌从山林中出来的樵夫,他们会用石块击打岩石和着歌唱,旁人不懂得先生的乐趣。“登山”“临溪”“围坐”“嚎叫”“击打岩石”都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先生登山临水,与樵歌相和答,展现出一种自得之情。(4)本文记叙了苦斋的地理环境和物产,以及其主人的生活情况与乐趣、言淡,重点阐发了“苦乐相倚,互为转化”的哲理,批评了膏粱之子只图安逸享乐的思想,赞扬了苦斋主人苦中求乐、恬然自安的敞阔襟怀。A.是属于老子的道家学派提出朴素的辩证主张,福祸相依,符合“乐与苦,相为倚伏”的哲理。B.是说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他的内心不能自得其乐,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忧愁呢?如果他心情开朗,不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情绪,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整天愉快呢?符合“乐与苦,相为倚伏”的哲理。C.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符合“乐与苦,相为倚伏”的哲理。D.意思是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荣华富贵,对我来说只是天际的一片浮云,毫无意义。孔子认为富贵如不以道义得之,则没有价值,不符合“乐与苦,相为倚伏”的哲理。故选D。(5)由原文“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藉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可知,今有富贵之弟,他们安坐于华美的屋中,口不尝苦菜之味,身体不经农作之劳,睡觉盖的是厚的被褥,吃的是山珍海味,进出由仆人抬着,他们这样的所有经历,正是人们所说的乐吧。可一旦他们的好运到头,福气停止,跌倒到生活困顿的时候,他们就不知道他们醉于醇酒、饱于肥肉的肠子已不可以承载和充填粗劣的食物。他们早已习惯柔软被子的躯体,早已不可以穿戴逢草编织的衣物。刻画了“膏粱之子富贵时住华屋、睡厚褥、吃珍馐美食,出则仆役相拥,不历农耕辛劳,而一旦运穷福艾遭遇不测,他们不适应粗食劣物,缺乏生存能力”的形象特点,表现了作者对其做法的批评,从而衬托出对“苦斋主人苦中求乐、恬然自安的宽敞襟怀”的赞美。答案:(1)B(2)B(3)画线句运用了动作描写(整句),写出了先生登山临水,与樵歌相和答的自得(或自适:安贫乐道之情)。(4)D(5)膏粱之子富贵时住华屋、睡厚褥、吃珍馐美食,出则仆役相拥,不历农耕辛劳,而一旦运穷福艾遭遇不测,他们不适应粗食劣物,缺乏生存能力。通过举例,具体阐发了“乐与苦,相为倚伏”的哲理;借批评膏粱之子只图安逸享乐赞扬了苦斋主人苦中求乐、恬然自安的宽敞襟怀(或寄托了苦斋主人安贫乐道的情怀)。参考译文:苦斋,是章溢先生的隐居之所。房舍有十二间,上覆茅草,建在匡山峰顶。匡山在处州龙泉县西南二百里的地方,剑溪发源在此山。山的四面峭壁拔起,崖石都是青色的,外围高而中间低。山下白云缭绕,山上北风呼啸。从北方吹来的风,大多苦涩,不能甘美。因此被风吹拂过的植物,它们的味道也都是苦涩的。而那些物性苦涩的植物,也适宜在这里生长。在这里,鲜支、黄檗、苦楝、侧柏一类的苦树,黄连、亭历、苦参、钩天一类的苦草,地黄、游冬、葴芑一类的苦菜,槠、栎、草斗等结的苦果,苦竹的苦笋,同类的植物无不到处分布,罗列生长。野蜂筑巢在其间,采花酿蜜,蜜味也是极苦的。山中土语,称此蜜为“黄杜。”开始吃的时候,感到很苦涩难以下咽,时间长了却倍觉甘甜,能治愈积热,消除燥热心烦的疾病。这里的茶叶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