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北京师大附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2021-2022学年北京师大附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2021-2022学年北京师大附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2021-2022学年北京师大附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2021-2022学年北京师大附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1-2022学年北京师大附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一、基础。本大题共6小题。1-6题每题2分,第7题4分。共16分。1.(2分)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剡溪(shàn)渚清(zhǔ)阡陌(qiàn)佛狸祠(bì) B.渌水(lǜ)霓裳(cháng)樊笼(fàn)天台山(tāi) C.商贾(gǔ)訇然(hōng)暧暧(ài)羽扇纶巾(guān) D.守拙(zhuó)荻花(dí)子衿(jīn)封狼居胥(xū)2.(2分)下列各项中,两组诗都含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青猿啼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B.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D.明明如月,何时可辍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3.(2分)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A.枉用相存(保存)契阔谈讌(久别重逢) B.烟涛微茫信难求(诚信)樯橹灰飞烟灭(船头与船尾,代指曹操的战船) C.依依墟里烟(指村落)这次第(光景,状况) D.使快弹数曲(赶快)如听仙乐耳暂明(忽然)4.(2分)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操,东汉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有《观沧海》《短歌行》等名篇。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他们开创的一代诗风,被称为“建安风骨”。 B.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杰出诗人,我国诗歌史上“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代表作有《归园田居》《饮酒》等。 C.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D.辛弃疾,字易安,号稼轩。与一般的文人词客不同,他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有将相之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永遇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他的代表词作。5.(2分)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jù)大车无輗,小车无軏(yuè) B.揖(jī)让而升,下而饮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ó) C.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dí)也,无莫也耻躬之不逮(dài)也 D.暴(pù)虎冯河,死而无悔者知(zhì)者不惑,仁者不忧6.(2分)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理解: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B.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理解:孔子杜绝了四种毛病:不凭空臆测,不武断绝对,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 C.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理解:孔子说:“君子的心地开阔宽广,小人心地局促忧愁。” D.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理解: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能不知道,一方面因其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如何赡养老人而忧心。”7.(4分)翻译下面的句子。(1)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二、古诗文阅读。本大题共27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共15分。8.(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一闽越王郢兴兵击南越边邑,南越王守天子约,不敢擅兴兵,使人上书告天子。于是天子多南越义,大为发兵,遣大行令王恢出豫章,大农令韩安国出会稽,击闽越。淮南王安上书谏曰:“陛下临天下,布德施惠,天下摄然,人安其生,自以没身不见兵革。今闻有司举兵将以诛越,臣安窃为陛下重之。“越,方外之地,剪发文身之民也,不可以冠带之国法度理也。自三代之盛,胡、越不与受正朔,非强勿能服,威弗能制也;以为不居之地,不牧之民,不足以烦中国也。自汉初定以来七十二年,越人相攻击者不可胜数,然天子未尝举兵而入其地也。臣闻越非有城郭邑里也,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习于水斗,便于用舟,地深昧而多水险。中国之人不知其势阻而入其地,虽百不当其二。得其地,不可郡县也,攻之,不可暴取也。以地图察其山川要塞,相去不过寸数,而间独数百千里,险阻、林丛弗能尽著,视之若易,行之甚难。天下赖宗庙之灵,方内大宁,戴白之老不见兵革,民得夫妇相守,父子相保,陛下之德也。越人各为藩臣,贡酎之奉不输大内,一卒之奉不给上事,自相攻击,而陛下发兵救之,是反以中国而劳蛮夷也!且越人愚戆轻薄,负约反复,其不用天子之法度,非一日之积也。壹不奉诏,举兵诛之,臣恐后兵革无时得息也。”节选自《资治通鉴第十七卷》二故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夫夏、商之衰也,不变法而亡;三代之起也,不相袭而王。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节选自《淮南子•汜论训》(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A.南越王守天子约以约失之者,鲜矣B.剪发文身之民也行有余力,则以学文C.而循俗未足多也多乎哉?不多也D.而皆务于治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而间独数百千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以地图察其山川要塞余始循以入C.其不用天子之法度羡长江之无穷D.是反以中国而劳蛮夷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闽越王的进攻,南越王向汉武帝上书告急。汉武帝很赞赏南越王的忠义,准备发兵援救南越。B.在淮南王看来,夏商周三代王朝认为越人的土地无法居住,越人野蛮无法统治,不值得烦劳中原王朝。C.淮南王从地理环境和国家当前形势等角度规劝武帝不要出兵,否则战争就没有停止的时候。D.选文二告诉我们,改变古法不对,因循守旧也不值得赞赏,法令制度要适合当时的情况。(4)淮南王劝阻武帝发兵的理由印证了选文二的哪一句话?请将原句写下来。(5)听了淮南王刘安的话后,你认为汉武帝该不该出兵?引用《论语》中的句子阐释你的理由。(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3-15题。(12分)9.(12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燕子来舟中作杜甫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交代了作诗的起因,结合全诗内容可看出,诗人此时以船为屋、寄身水上。B.首联以“动经春”表明时光飞逝,借春燕“两度”衔泥表现诗人羁留时间之长。C.颔联说旧时相识的燕子如今在远处看着别人,表达了对世态炎凉的批评。D.尾联写燕子在桅杆上呢喃数语后“穿花贴水”而去,这让诗人感到寂寥和悲伤。(2)“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上下句运用对比手法表达情感。下列诗句也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A.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B.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归园田居》)C.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白居易《琵琶行》)D.壮心君未减青春,多难我今先白发。(欧阳修《送姜秀才游苏州》)(3)杜甫的诗歌体现了“民胞物与”的思想,即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所有的物都是我的朋友。请结合本诗和下面诗句加以分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现代文阅读。共28分。(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6-19题。共14分。10.(14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刘宗周《<论语>学案》中说:“‘学’字是孔门第一义。”认为对“学而时习之”中“学”的理解是理解本章乃至整个孔子儒学思想的基础。那么,如何理解“学”呢?至少在东汉之前,对“学”通行的解释是“觉”。皇侃认为:“学,觉也,悟也。”这个理解不无道理。但皇侃进一步解释:“言用先王之道,导人情性,使自觉悟。”强调以“先王之道”来对人的性情进行引导:这一过程不是“自觉悟”,而是学习外在的知识,服从外在的训导。这种以“导”为前提的“觉”明显是不彻底的,要达到“自觉悟”,还需要从自身切近处入手,“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来获取对人生、对世界的基本认识。子夏说“君子学以致其道”,在儒家那里,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而“天道远,人道迩”,因此,在学习中,对日常人事的体验是达到“自觉”的相对容易的途径。对“学”的另一种较为常见的解释是“效”,有“效法”之义。“效”的基本方法是诵读记载先贤言行的著作,即“读书”。“学谓读书”是宋明理学著述中常见的观点,不过将“效”只是理解为效法先贤,甚至进一步引申为读书,并将其作为“学”的全部意义,则显得偏狭。因此,有许多学者对以读圣贤书为学的做法提出了批评,激烈的如李贽、颜元自不待说,连一些理学的服膺者也不赞同将学与读书等同起来,明代的郝敬说:“或问:学是诵读否?曰:不废诵读,不倚诵读。”可谓是一种较为中肯的见解。“学”的过程是“说(悦)”的。中国自古就有“十年寒窗苦”“学海无涯苦作舟”等说法,愉悦何来呢?通过前文对“学”字的分析可知,孔子所谓“学”,并非后世科举等功利的目的驱动之下的皓首穷经之“学”,而是将“学”作为完善自身人格、不断实现人生超越的途径。如果将功名利禄当作“学”的目的,并以外在最终结果的获得为幸福,那么作为达到这一幸福结果的代价的“学”的过程,往往是苦的。而如果超越外在的功利目的,将“学”作为自身完善的必由之路,那么“学”一分,便能够自得一分。从目标上说,学无止境:从过程上说,每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是结果。快乐便会伴随着对自身每一个细微进步的体会油然而生,至于别人知与不知,都不会影响自己的情绪。(取材于赵清文的相关文章)(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学”的理解关系到对整个孔子儒学思想的理解B.皇侃推崇先王之道,主张以此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C.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不过人道比天道更易于把握D.明代的郝敬不赞成诵读圣贤书,他的观点比较合理(2)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学习苦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习过程的苦乐与学习的目的有关B.通过科举获得的功名利禄往往是苦的C.通过学习完善自我的过程令人愉悦D.自我进步的快乐与别人是否知道无关材料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常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不也高兴吗?”(南怀瑾《<论语>别裁》)“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杨伯峻《<论语>译注》)这些理解从字面上看是确切的,但再细加思考,则似嫌简单,“学”并不仅仅指需要温习、练习的学问,而“习”也并不只是温习、练习的意思。要理解孔子之学,必须了解“学”的内涵。孔子认为学习内容相当广泛。孔子从小就曾从事多种工作,驾得一手好车,弹得一手好琴,还管理过仓库、畜牧,孔子对入门弟子的教育即是从技能开始,内容是“六艺”(御、射、书、数、礼、乐)。孔子一生对《诗》《书》《礼》《乐》《春秋》《易》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整理和研究,并以它们为教材。孔子很重视思想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提出了“仁”这一儒学核心思想。孔子还十分关心社会政治现实,指导学生如何从政。“习”与“学”息息相关,有“实习、实践”的意思。孔子十分重视实践,以是否见于行动,来确定其是否为“学”或“好学”,技能需要练习,而思想伦理与政治理念则非实习、实践不可。孔子教导学生:“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强调的就是实践、躬行。把“习”理解为“温习”,是从书本知识的教学方面分析:把“习”理解为“练习”,是从知识、技能的可操作性上解释:把“习”理解为“实习、实践”,乃是从孔子教育观、政治思想观着眼,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道德实践和社会实践,是“行”孔子之“道”,这一理解,应该较为契合孔子学说。学之习之,知之行之,这一学习理论也开了中国教育史知行论之先河。目前,教育注重书本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对贴近社会生活的道德礼义的规范和实践不够重视,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先学做人,再学文章,强调学而习、知后行,是孔子教学的成功之处,提示我们在政治思想教育中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切忌空谈。(取材于朱依群的相关文章)(3)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学”“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将“学”“习”解释为“学问”“练习”完全错误B.孔子本人多才多艺,学能致用,是“学”的典范C.孔子的教育观、政治思想观重视道德和社会实践D.教育要重视“学”“习”联系,“知”“行”结合(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蕴含的关于“学习”的教育思想有哪些?请根据上面两则材料进行概括。(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0-22题。共14分。11.(14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父亲的东篱李汉荣①说起来,我也算是个诗人,性情质朴、诚恳、淡远。古国诗史三千年,我最喜欢陶渊明。南山啊,东篱啊,菊花啊,田园啊,归去来啊,桑树颠啊,这些滴着露水粘着云絮的词儿,在我心里和笔下,都是关键词和常用意象。②可是,翻检我自己,自从离开老家,进了城,几十年来,我没有种过一苗菜,没有抚摸过一窝庄稼,没有刨过一颗土豆,连一根葱都没有亲手养过。几十年了,没有一只鸟认识我,没有一片白云与我交换过名片,没有一只青蛙与我交流过对水田和稻花香的感受,没有一只蝈蝈向我传授民谣的唱法。那些民谣都失传了,只在更深的深山里,有几只蛐蛐,丢三落四哼着残剩的几首小调。③其实,不说别的,就说我的鞋子吧,我的鞋子,它见过什么呢?见过水泥、轮胎、塑料、污水、玻璃、铁钉、痰迹、垃圾,见过无数的、大同小异的鞋子吧。④从这阅历贫乏的鞋子,就可以看出我们是多么贫乏,就可以看出我们离土地、离故乡、离田园,离得有多么远,我们离得太远太远了。⑤我一次次钻进《诗经》里,寻找公元前的露水和青草,绿化、净化和湿化一下我龟裂的心魂:有时就一头扎进唐朝的山水里,吸氧,顺便闻闻纯正的酒香,在李白们的月夜走上几个通宵,揣上满袖子清凉月光,从唐朝带回家里,在沉闷办公室里,也放上一点清凉和皎洁,用以清火消毒,解闷提神,修身养性。⑥这些年,也许年龄渐长的原因,“拜访”陶渊明就成了我经常要做的事,动不动就转身出走,去渊明兄那儿,在东篱下,深巷里,阡陌上,桑树颠,有时就在他的南山,靠着一块石头坐下,久久坐着,一直到白云漫过来漫过来,把我很深地藏起来,藏在时光之外。⑦我以为这就不错了,觉得也在以自己的微薄心智和诚恳情思,延续着古国的诗脉和诗心,延续着田园的意趣和意境,延续着怀乡恋土的永恒乡愁。⑧直到2001年初夏的一天,我才突然明白:我的这些孤芳自赏、不无优越感的做法和想法,只是我的自恋,带着几分小资情调和审美移情的自恋,这自恋被一厢情愿地放大了,放大成了关乎诗史、文脉、乡愁的延续了。⑨为什么是在那天,我才突然明白这些呢?⑩那天下午,我回到老家李家营,立夏刚过,天朗气清,小风拂衣,温润暖和,我沿麦田里的阡陌,横横竖竖走了一阵,其实,若是直走,一会儿就到家,我想多走一会儿田埂,所以,横的、竖的阡陌我都走了个遍,横一下,竖一下,就在田野里写了好几个“正”字。因为我的父亲名叫正德。然后,我就到了家。⑪走进老屋院子,看见父亲正在维修菜园篱笆。他用竹条、青冈木条、杨柳树枝,对往年的篱笆进行仔细修补。菜园里种着莴笋、白菜、茄子、包包菜、芹菜,一行行的葱和蒜苗,荠荠菜算是乡土野菜,零星地长在路坎地角,像是在正经话题里,顺便引用几句有情趣有哲理的民间谚语。指甲花、车前草、薄荷、麦冬、菊、扫帚秧等花草,也都笑盈盈站在或坐在篱笆附近,逗着一些蛾子、虫子、蝴蝶玩耍。喇叭花藤儿已经开始在篱笆上比画着选择合适位置,把自己的家当小心放稳,揣在怀里的乐器还没有亮出来,就等一场雨后,天一放晴,它们就开始吹奏。⑫“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忽然想起陶渊明的诗句。但是,此刻,在这里,在人境,结庐的,不是别的哪位诗人,是我父亲,是我种庄稼的父亲,是我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但是,实实在在,我的不读诗的父亲,在这人境里,在菜园里,仔细编织着篱笆,编织着他的内心,编织着一个传统农人的温厚淳朴的感情。我的不读诗的父亲,他安静地在人境里,培植着他能感念也能让他感到心里安稳的朴素意境。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然,此时正值初夏,还不是采菊的时候,菊,连同别的花草和庄稼,都刚刚从春困中醒来不久,都刚刚被我父亲粗糙而温和的手,抚摸过和问候过,父亲还在它们的脚下轻轻松了土,培了土,以便它们随时踮起脚,在农历的雨水里呼喊和奔跑。而当到了删繁就简的秋天,夏季闷热的雾散去,头顶的大雁捎来凉意,我的父亲也会在篱笆边,坐在他自己亲手做的竹凳上,面对村子边漾河岸上的柳林,向南望去,他会看见一列列穿戴整齐的青山,正朝他走来,那是巴山,我们世世代代隔河而望的南山。⑭我突然明白了:我的不识字的父亲,正是他在维护陶渊明的“东篱”。⑮而我呢?我读着山水之诗,其实是在缓解远离山水的郁闷,同时用山水之诗掩护我越来越远地远离山水。我写着故园之词,其实是在填补失去故园的空虚,同时让故园之词陪着我越来越远地告别故园。我吟着东篱之句,其实是在装饰没有东篱的残缺,同时让东篱之思伴着我越来越远地永失东篱。⑯于是,在那天下午,我无比真诚地感激和赞美了我的父亲。是的,是的,我那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他不知道诗为何物,他不知道陶渊明是谁,但是,正是我的父亲,和像我的父亲一样的无数种庄稼的父亲们,正是他们,一代代的父亲们,延续和维护着陶渊明的“东篱”,延续着古国的乡愁和诗史……(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③段列数我的鞋子“见过”的诸多事物,是为了表达对疏离乡土的遗憾之情。B.第⑥段作者经常“拜访”陶渊明,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他逐渐萌生了归隐之心。C.文章对父亲劳作与休憩景象的描绘,与作者那些“孤芳自赏”的做法形成了对比。D.作者的寻找、领悟、反思与感激,是对“东篱”意蕴不断发现的过程,启人思考。(2)第⑪段作者为什么花了很多笔墨描写菜园“风光”?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3)根据全文内容,文章标题“父亲的东篱”有哪些含义?以此为题有什么好处?四、默写。共19分。12.(19分)默写。(1)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2),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3)熊咆龙吟殷岩泉,。(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4),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5),血色罗裙翻酒污。(白居易《琵琶行》)(6)遥想公瑾当年,,雄姿英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7)想当年,,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8)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李清照《声声慢》)(9)采采芣苢,。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诗经•周南•芣苢》)(10),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诗经•邶风•静女》)(11)同心而离居,。(《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12)小楼昨夜又东风,。(李煜《虞美人》)(13),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14)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论语•为政》)(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论语•里仁》)(16)己欲立而立人,。(《论语•雍也》)(17)子曰:“仁远乎哉?,斯仁至矣。”(《论语•述而》)(18)《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人世间的欢乐像梦中的幻境一样,万事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的两句是,。(19)白居易《琵琶行》中,运用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琵琶女演奏效果的两句是,。五、微写作。三选一。共10分。13.(10分)请借鉴《父亲的东篱》一文第11段画线部分的写作手法,选择一个特定的季节,描写附中小花园之景。要求:层次清晰,描写生动。180字左右。14.座右铭是人们用来激励或警戒自己,作为行动指南的格言。如果让你从下列《论语》选文中选择一句作为座右铭,你会选哪句?请写一段话说明理由。要求:正确理解所选句子的意思,理由充分,自圆其说。180字左右。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先行其言,而后从之。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15.年级很多同学在初读《乡土中国》这一学术著作时,抱怨“没意思”者有之,苦恼“怎么读”者有之,困惑“读这个有什么用”者亦有之……请你针对以上提及的某一个阅读问题,写一段话为同学们答疑解惑。要求:结合书中内容,自圆其说。180字左右。六.大作文。共50分。16.(50分)从一出生起,人们的双眸就没有停止过对世界的打量。看,不仅仅是用眼睛观察,更是用心灵去感悟。徜徉山水,能看见自然的美景,以及蓬勃的生命;置身生活,能看见性情各异的人,形形色色的事;回忆过往,能看见逐渐模糊的自己,和渐行渐远的童年……看,是一种态度;看见,彰显一种能力。哪一次看见,让你印象深刻,给你感动,或者促你深思呢?请以“我看见了”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2021-2022学年北京师大附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基础。本大题共6小题。1-6题每题2分,第7题4分。共16分。1.(2分)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剡溪(shàn)渚清(zhǔ)阡陌(qiàn)佛狸祠(bì) B.渌水(lǜ)霓裳(cháng)樊笼(fàn)天台山(tāi) C.商贾(gǔ)訇然(hōng)暧暧(ài)羽扇纶巾(guān) D.守拙(zhuó)荻花(dí)子衿(jīn)封狼居胥(xū)【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字音的能力。结合词语的含义和加点字的读音作答。【解答】A.错误。“阡陌”的“阡”应读作“qiān”。B.错误。“渌水”的“渌”应读作“lù”,“樊笼”的“樊”应读作“fán”。C.正确。D.错误。“守拙”的“拙”应读作“zhuō”。故选:C。【点评】字音积累:纵横捭阖bǎihé稗官野史bài扳平bān同胞bāo炮羊肉bāo剥皮bāo薄纸báo并行不悖bèi蓓蕾bèilěi奔丧bēn投奔bèn迸发bèng包庇bì麻痹bì奴颜婢膝bìxī刚愎自用bì复辟bì筚路蓝缕bì濒临bīn针砭biān屏营bīng屏气bǐng屏弃bǐng摒弃bìng剥削bōxuē停泊bó淡薄bó哺育bǔ2.(2分)下列各项中,两组诗都含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青猿啼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B.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D.明明如月,何时可辍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分析】本题考查字形,结合句子的意思和词语的写法作答。【解答】A.“渌水荡漾青猿啼”的“青”应改为“清”;“别有忧愁暗恨生”的“忧”应改为“幽”。B.无错别字。C.“一樽还酹江月”的“樽”应改为“尊”。D.无错别字。故选:A。【点评】字形积累:唉声叹气白雪皑皑和蔼蔼然可亲暮霭安装按图索骥昏暗暗淡黯淡黯然销魂黯然失色佶/诘屈聱牙桀骜不驯翱翔遨游道貌岸然3.(2分)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A.枉用相存(保存)契阔谈讌(久别重逢) B.烟涛微茫信难求(诚信)樯橹灰飞烟灭(船头与船尾,代指曹操的战船) C.依依墟里烟(指村落)这次第(光景,状况) D.使快弹数曲(赶快)如听仙乐耳暂明(忽然)【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结合自己平时的积累解答即可。【解答】A.“枉用相存”中的“存”,应该解释为“慰问”。B.“烟涛微茫信难求”中的“信”,应该解释为“确实,实在”;“樯橹灰飞烟灭”中的“樯橹”,应该解释为“桅杆和船桨,代指曹操的战船”。C.全部正确。D.“使快弹数曲”中的“快”,应该解释为“痛快”。故选:B。【点评】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4.(2分)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操,东汉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有《观沧海》《短歌行》等名篇。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他们开创的一代诗风,被称为“建安风骨”。 B.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杰出诗人,我国诗歌史上“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代表作有《归园田居》《饮酒》等。 C.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D.辛弃疾,字易安,号稼轩。与一般的文人词客不同,他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有将相之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永遇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他的代表词作。【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文学常识识记能力,高考能力层级为A。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解答】A.正确。B.正确。C.正确。D.辛弃疾字幼安。故选:D。【点评】多读、多看、多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重要的文学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5.(2分)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jù)大车无輗,小车无軏(yuè) B.揖(jī)让而升,下而饮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ó) C.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dí)也,无莫也耻躬之不逮(dài)也 D.暴(pù)虎冯河,死而无悔者知(zhì)者不惑,仁者不忧【分析】本题考查字音,结合句子的意思和加点字的读音作答。【解答】A.错误。“不逾矩”的“矩”应读作“jǔ”。B.错误。“揖让”的“揖”应读作“yī”。C.正确。D.错误。“暴虎”的“暴”应读作“bào”。故选:C。【点评】字音积累:纵横捭阖bǎihé稗官野史bài扳平bān同胞bāo炮羊肉bāo剥皮bāo薄纸báo并行不悖bèi蓓蕾bèilěi奔丧bēn投奔bèn迸发bèng包庇bì麻痹bì奴颜婢膝bìxī刚愎自用bì复辟bì筚路蓝缕bì濒临bīn针砭biān屏营bīng屏气bǐng屏弃bǐng摒弃bìng剥削bōxuē停泊bó淡薄bó哺育bǔ6.(2分)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理解: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B.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理解:孔子杜绝了四种毛病:不凭空臆测,不武断绝对,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 C.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理解:孔子说:“君子的心地开阔宽广,小人心地局促忧愁。” D.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理解: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能不知道,一方面因其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如何赡养老人而忧心。”【分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解答】D.以惧,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正确为: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故选:D。【点评】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7.(4分)翻译下面的句子。(1)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分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解答】(1)入,在家;弟,通“悌”,尊敬兄长;泛爱众,广泛地与众人友爱。译为:孩子们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尊敬兄长,言行谨慎讲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2)识,记住;厌,满足;诲,教导;倦,倦怠。译为:孔子说:“默默地记住知识,学习永远不满足(厌弃),教导别人不倦怠,这些对我有什么难的呢(或:这些哪一样我做到了呢)?”答案:(1)孩子们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尊敬兄长,言行谨慎讲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2)孔子说:“默默地记住知识,学习永远不满足(厌弃),教导别人不倦怠,这些对我有什么难的呢(或:这些哪一样我做到了呢)?”【点评】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二、古诗文阅读。本大题共27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共15分。8.(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一闽越王郢兴兵击南越边邑,南越王守天子约,不敢擅兴兵,使人上书告天子。于是天子多南越义,大为发兵,遣大行令王恢出豫章,大农令韩安国出会稽,击闽越。淮南王安上书谏曰:“陛下临天下,布德施惠,天下摄然,人安其生,自以没身不见兵革。今闻有司举兵将以诛越,臣安窃为陛下重之。“越,方外之地,剪发文身之民也,不可以冠带之国法度理也。自三代之盛,胡、越不与受正朔,非强勿能服,威弗能制也;以为不居之地,不牧之民,不足以烦中国也。自汉初定以来七十二年,越人相攻击者不可胜数,然天子未尝举兵而入其地也。臣闻越非有城郭邑里也,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习于水斗,便于用舟,地深昧而多水险。中国之人不知其势阻而入其地,虽百不当其二。得其地,不可郡县也,攻之,不可暴取也。以地图察其山川要塞,相去不过寸数,而间独数百千里,险阻、林丛弗能尽著,视之若易,行之甚难。天下赖宗庙之灵,方内大宁,戴白之老不见兵革,民得夫妇相守,父子相保,陛下之德也。越人各为藩臣,贡酎之奉不输大内,一卒之奉不给上事,自相攻击,而陛下发兵救之,是反以中国而劳蛮夷也!且越人愚戆轻薄,负约反复,其不用天子之法度,非一日之积也。壹不奉诏,举兵诛之,臣恐后兵革无时得息也。”节选自《资治通鉴第十七卷》二故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夫夏、商之衰也,不变法而亡;三代之起也,不相袭而王。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节选自《淮南子•汜论训》(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DA.南越王守天子约以约失之者,鲜矣B.剪发文身之民也行有余力,则以学文C.而循俗未足多也多乎哉?不多也D.而皆务于治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A.而间独数百千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以地图察其山川要塞余始循以入C.其不用天子之法度羡长江之无穷D.是反以中国而劳蛮夷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面对闽越王的进攻,南越王向汉武帝上书告急。汉武帝很赞赏南越王的忠义,准备发兵援救南越。B.在淮南王看来,夏商周三代王朝认为越人的土地无法居住,越人野蛮无法统治,不值得烦劳中原王朝。C.淮南王从地理环境和国家当前形势等角度规劝武帝不要出兵,否则战争就没有停止的时候。D.选文二告诉我们,改变古法不对,因循守旧也不值得赞赏,法令制度要适合当时的情况。(4)淮南王劝阻武帝发兵的理由印证了选文二的哪一句话?请将原句写下来。(5)听了淮南王刘安的话后,你认为汉武帝该不该出兵?引用《论语》中的句子阐释你的理由。【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文学习和掌握的根本方法在于平时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文言文阅读的基本素养。虚词题的着眼点主要是从词性和它在句中的语法功能的角度来考查学生,我们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要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关键语句的分析,体会语句丰富内蕴的能力。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答题方法如下:从关键词语入手,一个句子中总有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所以,体会句子含义一定注意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语,找到它们,也就意味着把句子的理解转化成了对主要词语的理解;从分析修辞入手,作答的关键是将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还原出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即可,如果是比喻句,就要找出两者的相似性,是借代句就要找出相关性,是比拟句就要找出形象性等。【解答】(1)A.约:名字,约定;动词,约束、约定。译文:南越王遵守汉武帝的约定/因为约束自己而犯错误,这样的事比较少。B.文:动词,纹身;名词,文献知识。译文:是剪断头发、在身上刺刻花纹的野蛮人/做到这些以后,还有多余精力,就用来学习文献知识。C.多:动词,赞美;形容词,与“少”相对。译文:因循守旧不值得赞美/这些技艺算多吗?一点也不多。D.务:都是动词,都是“致力于”的意思。译文:但都致力于治理好天下社会/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产生了。故选:D。(2)A.而:都是连词,表转折,但。译文:而两地实际距离却有几百上千里/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B.以:介词,凭借、从;连词,表顺承关系,相当于“而”,无实义。译文:从地图上看,越地的山川河流屯兵要塞相距也不过只有几寸的地方/。C.之: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译文:他们不遵守朝廷的法度/不由得羡慕长江无穷无尽。D.也:助词,判断句的标志,无实义;助词,表停顿,无实义。译文:这是反过来为了野蛮人而使中原遭受疲劳困苦啊/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是很久的了。故选:A。(3)D.“选文二告诉我们,改变古法不对,因循守旧也不值得赞赏,法令制度要适合当时的情况”表述错误。结合“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几句话可知,选文既没有赞成一味地遵循古法也没有一味地反对改变古法,而是认为“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故选:D。(4)这类试题一般先要认真研读文本,然后抓住题干的要求,到原文去找答案。本题题干要求是:淮南王劝阻武帝发兵的理由印证了选文二的哪一句话?为什么?请结合选文一内容简要分析。选文一:淮南王安上书谏曰:“陛下临天下,布德施惠,天下摄然,人安其生,自以没身不见兵革。今闻有司举兵将以诛越,臣安窃为陛下重之。”考生要弄清这段话的意思:“陛下统治天下,推行德政普施恩惠,天下安定,每个人都安心地从事自己的产业,自认为一生不会见到战争。现在听说有关官员将要率兵去进攻闽越,我刘安私下认为陛下应重视这件事。”印证了选文二中的: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而在选文二中虽然说的是对待“法的变与不变”这一问题的态度实际上还是从根本上谈的是“根本”这一问题,即“变法”也罢、“不变法”也罢,最终的依据是是否有利于百姓。淮南王劝阻武帝发兵的理由印证了选文二的“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这一句话。(5)武帝是否出兵,可以引用《论语》中的句子阐释你的理由。首先考生要明确观点,同意出兵还是不同意,然后结合对选文的理解论证自己的观点,根据对选文的理解和把握,建议从不同意出兵观点出发,因为本身劝谏就是不同意出兵,所以答题可以顺着选文的内容去解读文本。当然,从同意出兵的观点出发来阐述也是可以的,但一定要引用《论语》里的句子做论据且分析合情合理。答案:(1)D(2)A(3)D(4)印证了“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5)答案示例:答案示例一:我认为汉武帝应该出兵。因为《论语》中曾经说:“近者悦,远者来。”意思是要使境内的人民欢悦,还要使境外的人民向往。文章里的汉武帝时期,国内已经安定,接下来就需要得到境外国家的拥戴,所以汉武帝应该出兵,借此树立在藩臣中的威信。答案示例二:我认为汉武帝应该出兵。南越国作为藩臣,已经信守和汉武帝的约定,在闽越国侵略自己的时候,没有擅自发兵,而是向汉武帝请示。《论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所以要想让境外的藩属国真正尊崇汉朝,汉武帝就必须重诚信出兵,以此立威来确定大国的威望。答案示例三:我认为汉武帝还是应该出兵。《论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出兵闽越的确给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命带来损失。但是汉朝作为一个大国更应该讲求道义责任,现在南越国已经信守约定,不擅自出兵。所以此时我们应该出兵,履行和藩臣的约定,借此彰显我们的大国担当。参考译文:一闽越王郢发兵进攻南越国的边境城邑,南越王遵守汉武帝的约定,不敢擅自发兵,派人向汉武帝上书告急。因此,武帝很赞赏南越王的忠义,调集大批军队去救援南越,派大行令王恢率军从豫章郡出发,派大农令韩安国率军从会稽郡出发,合力进攻闽越。淮南王刘安上书劝阻说:“陛下统治天下,推行德政普施恩惠,天下安定,每个人都安心地从事自己的产业,自认为一生不会见到战争。现在听说有关官员将要率兵去进攻闽越,我刘安私下认为陛下应重视这件事。“越人生活在中原之外的土地上,是剪断头发、在身上刺刻花纹的野蛮人,不能用礼义之帮的法令制度进行治理。早在当年夏商周三代最强盛的时期,胡人和越人都不接受中原的统治,并不是三代王朝的国势不能征服他们,也不是三代王朝的军威不能克制他们,而是因为三代王朝认为越人的土地无法居住,越人野蛮无法统治,不值得烦劳中原王朝。自从汉朝初定天下以来七十二年间,越人自相攻击的事件数都数不过来,但是天子从来没有发兵进入越人居住的区域。我听说越人没有城池村庄,而生活在山谷溪流之间,丛林密竹之中,熟悉水上战斗,擅长划船行舟,地形复杂,草木丛生而且有许多河流险阻。中原地区的人不了解当地的地势险阻而进入其境内,即使一百个人也抵挡不过一个越人。占领了他们的土地,无法设置郡县进行统治;进攻他们,又不能迅速取胜。从地图上看,越地的山川河流屯兵要塞相距也不过只有几寸的地方,而两地实际距离却有几百上千里,同时河流脸阻、丛林密竹又不能都显示出来,看着好像很容易行走,实际上行走非常困难。我们国家依赖祖宗神灵的保佑,全境安宁,白发苍苍的老人没有见过兵器甲仗,百姓得以夫妻相互厮守,父子相互保全,这都是陛下恩德。越人名义上是国家的藩属国,实际上不向朝廷缴纳贡品和酎金,不为朝廷负担一兵一卒的徭役,他们互相攻击,陛下却派兵援救,这是反过来为了野蛮人而使中原遭受疲劳困苦啊!况且越人愚笨鄙薄,违背盟约,反复无常,他们不遵守朝廷的法度,并不是一天一日如此,而是由来已久。如果越人一不奉行皇帝诏令,就发兵进攻他们,我恐怕以后的战争没有停止的时候了。“节选自《资治通鉴第十七卷》二所以圣人制定礼乐,并不受礼乐限制;治理国家虽有常规,但必须以便利民众为根本;政令教化虽有常法,但必须以切实有效为最好。如果对民众有利,就不必非要效法古制;如果适合实际情况,就不必一定要遵循旧法。夏朝、商朝到了末世,桀纣不改变旧法导致了灭亡;夏禺、商汤、周武王不因袭旧法却兴旺发达而称王。所以圣人的法度是随时势的变化而变化,礼节随着习俗的不同而改变;衣服、器械各自方便其使用;法令、制度各自顺应适宜的事。所以改变古法无可非议,因循守旧不值得赞美。百川源头各不相同,但最后都归于大海。百家学说事业各不一样,但都以治理好天下社会为目的。节选自《淮南子•汜论训》【点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3-15题。(12分)9.(12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燕子来舟中作杜甫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诗题交代了作诗的起因,结合全诗内容可看出,诗人此时以船为屋、寄身水上。B.首联以“动经春”表明时光飞逝,借春燕“两度”衔泥表现诗人羁留时间之长。C.颔联说旧时相识的燕子如今在远处看着别人,表达了对世态炎凉的批评。D.尾联写燕子在桅杆上呢喃数语后“穿花贴水”而去,这让诗人感到寂寥和悲伤。(2)“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上下句运用对比手法表达情感。下列诗句也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DA.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B.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归园田居》)C.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白居易《琵琶行》)D.壮心君未减青春,多难我今先白发。(欧阳修《送姜秀才游苏州》)(3)杜甫的诗歌体现了“民胞物与”的思想,即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所有的物都是我的朋友。请结合本诗和下面诗句加以分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要从多角度考虑,可以从修辞角度,抒情方式角度,表现手法角度来考虑。抒情方式分两类:一类是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一类叫间接抒情。表现手法,包括动静相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相结合,以虚衬实,想象,联想,用典,对比,烘托,细节描写,欲抑先扬,欲扬先抑等手法。先点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本题要求结合本诗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分析其“民胞物与”的思想。答题时首先要理解“民胞物与”的思想的内涵,题干中有阐述。然后整体理解本诗的内容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提供的诗句,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解答】(1)C.“表达了对世态炎凉的批评”曲解诗意。颔联的意思是,以前你入我故园中曾经认识了我这主人,如今春社之日你却远远地看我为陌生人。“远看人”既画出了燕子对诗人的同情与疑问,也流露出诗人的无限感慨。在这烟水渺渺之处,前途茫茫之际,诗人无依无靠,独有燕来相就,倍感身世的凄凉。没有对世态炎凉批评之意。故选B。(2)D.“壮心君未减青春,多难我今先白发”,写对方青春不老,而自己白发已生,运用了对比手法。故选D。(3)诗歌颈联写“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表达了对弱小的燕子的关心和怜悯,燕子居无定所,这与诗人漂泊无依的生活非常相似。颈联写“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益沾巾”表达作者对燕子被溅湿的悲伤,表现了作者对鸟的同情,将万物作为朋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一句写作者愿得茅屋作为住所,拯救天下愁苦之士的济世之心。末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死亦足”写作者愿独居茅屋,只为挽救苍生,表达舍己为人的豪情,对陌生寒士如同胞般的关怀。杜甫本身处境艰难,不自悲自怜,反想到如何让“天下寒士”“得广厦千万间”“俱欢颜”,他心忧他人,能体现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的思想。答案:(1)C(2)D(3)《燕子来舟中作》“可怜”一词表达了作者对燕子漂泊无依的同情,与自己羁留无处安身相同命运的哀叹。“益沾巾”表达作者对燕子被溅湿的悲伤,表现了作者对鸟的同情,将万物作为朋友。《茅屋》一诗“安得”一句写作者愿得茅屋作为住所拯救天下愁苦之士的济世之心。末句“死亦足”写作者愿独居茅屋,只为挽救苍生,表达舍己为人的豪情,对陌生寒士如同胞般的关怀,足见杜甫“民胞物与”的思想情怀。译文:我飘泊到湖南为客,已过了整整一个春天,燕子如今也是第二次在此街泥筑巢了。以前你入我故园中曾经认识了我这主人,如今春社之日你却远远地看我为陌生人。可怜你到处筑巢为家,却没有定居之所,与我飘飘荡荡,托身江湖没有什么不同。桅杆上暂时同我说话,还是要飞起而去,穿花贴水飞去,我不禁泪越发湿了衣巾。赏析:《燕子来舟中作》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极写漂泊动荡的忧思,看似咏燕,实是慨叹诗人的茫茫身世。此诗是杜甫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一篇诗作,已经淡去了早些年强烈的时代和政治主题,而弥漫出一片萧索、苍凉、悲怆的身世之慨。首联点名时间并引出所咏对象﹣﹣燕子;中间两联是对燕子形象的描绘和倾诉,诗人想象着所见即是旧日筑巢于自己屋室的燕子,说自己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和燕子到处筑巢别无两样;尾联写燕子弃我而去,留下的只有空虚、惆怅和寂寞而不禁老泪横流。这首诗借轻盈的燕子的形象深沉真挚的人性表达出来,写得朴实自然而深沉真挚。【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能否合理地推断表述是否准确。三、现代文阅读。共28分。(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6-19题。共14分。10.(14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刘宗周《<论语>学案》中说:“‘学’字是孔门第一义。”认为对“学而时习之”中“学”的理解是理解本章乃至整个孔子儒学思想的基础。那么,如何理解“学”呢?至少在东汉之前,对“学”通行的解释是“觉”。皇侃认为:“学,觉也,悟也。”这个理解不无道理。但皇侃进一步解释:“言用先王之道,导人情性,使自觉悟。”强调以“先王之道”来对人的性情进行引导:这一过程不是“自觉悟”,而是学习外在的知识,服从外在的训导。这种以“导”为前提的“觉”明显是不彻底的,要达到“自觉悟”,还需要从自身切近处入手,“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来获取对人生、对世界的基本认识。子夏说“君子学以致其道”,在儒家那里,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而“天道远,人道迩”,因此,在学习中,对日常人事的体验是达到“自觉”的相对容易的途径。对“学”的另一种较为常见的解释是“效”,有“效法”之义。“效”的基本方法是诵读记载先贤言行的著作,即“读书”。“学谓读书”是宋明理学著述中常见的观点,不过将“效”只是理解为效法先贤,甚至进一步引申为读书,并将其作为“学”的全部意义,则显得偏狭。因此,有许多学者对以读圣贤书为学的做法提出了批评,激烈的如李贽、颜元自不待说,连一些理学的服膺者也不赞同将学与读书等同起来,明代的郝敬说:“或问:学是诵读否?曰:不废诵读,不倚诵读。”可谓是一种较为中肯的见解。“学”的过程是“说(悦)”的。中国自古就有“十年寒窗苦”“学海无涯苦作舟”等说法,愉悦何来呢?通过前文对“学”字的分析可知,孔子所谓“学”,并非后世科举等功利的目的驱动之下的皓首穷经之“学”,而是将“学”作为完善自身人格、不断实现人生超越的途径。如果将功名利禄当作“学”的目的,并以外在最终结果的获得为幸福,那么作为达到这一幸福结果的代价的“学”的过程,往往是苦的。而如果超越外在的功利目的,将“学”作为自身完善的必由之路,那么“学”一分,便能够自得一分。从目标上说,学无止境:从过程上说,每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是结果。快乐便会伴随着对自身每一个细微进步的体会油然而生,至于别人知与不知,都不会影响自己的情绪。(取材于赵清文的相关文章)(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对“学”的理解关系到对整个孔子儒学思想的理解B.皇侃推崇先王之道,主张以此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C.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不过人道比天道更易于把握D.明代的郝敬不赞成诵读圣贤书,他的观点比较合理(2)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学习苦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学习过程的苦乐与学习的目的有关B.通过科举获得的功名利禄往往是苦的C.通过学习完善自我的过程令人愉悦D.自我进步的快乐与别人是否知道无关材料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常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不也高兴吗?”(南怀瑾《<论语>别裁》)“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杨伯峻《<论语>译注》)这些理解从字面上看是确切的,但再细加思考,则似嫌简单,“学”并不仅仅指需要温习、练习的学问,而“习”也并不只是温习、练习的意思。要理解孔子之学,必须了解“学”的内涵。孔子认为学习内容相当广泛。孔子从小就曾从事多种工作,驾得一手好车,弹得一手好琴,还管理过仓库、畜牧,孔子对入门弟子的教育即是从技能开始,内容是“六艺”(御、射、书、数、礼、乐)。孔子一生对《诗》《书》《礼》《乐》《春秋》《易》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整理和研究,并以它们为教材。孔子很重视思想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提出了“仁”这一儒学核心思想。孔子还十分关心社会政治现实,指导学生如何从政。“习”与“学”息息相关,有“实习、实践”的意思。孔子十分重视实践,以是否见于行动,来确定其是否为“学”或“好学”,技能需要练习,而思想伦理与政治理念则非实习、实践不可。孔子教导学生:“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强调的就是实践、躬行。把“习”理解为“温习”,是从书本知识的教学方面分析:把“习”理解为“练习”,是从知识、技能的可操作性上解释:把“习”理解为“实习、实践”,乃是从孔子教育观、政治思想观着眼,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道德实践和社会实践,是“行”孔子之“道”,这一理解,应该较为契合孔子学说。学之习之,知之行之,这一学习理论也开了中国教育史知行论之先河。目前,教育注重书本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对贴近社会生活的道德礼义的规范和实践不够重视,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先学做人,再学文章,强调学而习、知后行,是孔子教学的成功之处,提示我们在政治思想教育中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切忌空谈。(取材于朱依群的相关文章)(3)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学”“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将“学”“习”解释为“学问”“练习”完全错误B.孔子本人多才多艺,学能致用,是“学”的典范C.孔子的教育观、政治思想观重视道德和社会实践D.教育要重视“学”“习”联系,“知”“行”结合(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蕴含的关于“学习”的教育思想有哪些?请根据上面两则材料进行概括。【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回归原文,进而具体辨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对比。(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概括与辨析。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选项内容,再联系原文相关信息具体辨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解答本题,需要结合题干信息筛选原文内容,进而概括作答。【解答】(1)D.“明代的郝敬不赞成诵读圣贤书”错,原文说“明代的郝敬说:‘或问:学是诵读否?曰:不废诵读,不倚诵读。’可谓是一种较为中肯的见解”,“不废诵读,不倚诵读”不是不赞成诵读圣贤书,而是要求学既不能废弃读书,也不能完全倚仗读书。故选:D。(2)B.原文是说“如果将功名利禄当作‘学’的目的;并以外在最终结果的获得为幸福,那么作为达到这一幸福结果的代价的学的过程,往往是苦的”,这句是说作为达到这一幸福结果的代价的“学”的过程,往往是苦的,而不是“功名利禄往往是苦的”。故选:B。(3)A.原文“‘学’并不仅仅指需要温习、练习的学问,而‘习’也并不只是温习、练习的意思”,可以判断选项“将‘学’‘习’解释为‘学问’‘练习’”完全错误”这个表达过于绝对了。故选:A。(4)材料一中可从有关信息筛选出“至少在东汉之前,对‘学’通行的解释是‘觉’”“因此,在学习中,对日常人事的体验是达到‘自觉’的相对容易的途径”“‘效’的基本方法是诵读记载先贤言行的著作,即‘读书’”。“孔子所谓‘学’,并非后世科举等功利的目的驱动之下的皓首穷经之‘学’,而是将‘学’作为完善自身人格、不断实现人生超越的途径”,可以提取概括归纳出答案①:在学习途径和方法方面要强调学习者的自我觉悟,注意体验日常人事,注重实践,注意读书。②在学习目的方面要超越功利,着眼于自身人格的完善、人生的超越。材料二主要从“时”的角度谈学习,比较好概括答案③:在学习时间和时机方面要提倡时时学习、适时学习。材料三“要理解孔子之学,必须了解‘学’的内涵。孔子认为学习内容相当广泛”可以概括得出答案④:在学习内容方面要广泛,不局限于书本。答案:(1)D(2)B(3)A(4)①学习要强调学习者的自我觉悟,注意对日常人事的体验。②注重诵读圣贤书。③在学习上要超越功利,着眼于自身人格的完善、人生的超越。④学习内容要广泛,不局限于书本。【点评】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0-22题。共14分。11.(14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父亲的东篱李汉荣①说起来,我也算是个诗人,性情质朴、诚恳、淡远。古国诗史三千年,我最喜欢陶渊明。南山啊,东篱啊,菊花啊,田园啊,归去来啊,桑树颠啊,这些滴着露水粘着云絮的词儿,在我心里和笔下,都是关键词和常用意象。②可是,翻检我自己,自从离开老家,进了城,几十年来,我没有种过一苗菜,没有抚摸过一窝庄稼,没有刨过一颗土豆,连一根葱都没有亲手养过。几十年了,没有一只鸟认识我,没有一片白云与我交换过名片,没有一只青蛙与我交流过对水田和稻花香的感受,没有一只蝈蝈向我传授民谣的唱法。那些民谣都失传了,只在更深的深山里,有几只蛐蛐,丢三落四哼着残剩的几首小调。③其实,不说别的,就说我的鞋子吧,我的鞋子,它见过什么呢?见过水泥、轮胎、塑料、污水、玻璃、铁钉、痰迹、垃圾,见过无数的、大同小异的鞋子吧。④从这阅历贫乏的鞋子,就可以看出我们是多么贫乏,就可以看出我们离土地、离故乡、离田园,离得有多么远,我们离得太远太远了。⑤我一次次钻进《诗经》里,寻找公元前的露水和青草,绿化、净化和湿化一下我龟裂的心魂:有时就一头扎进唐朝的山水里,吸氧,顺便闻闻纯正的酒香,在李白们的月夜走上几个通宵,揣上满袖子清凉月光,从唐朝带回家里,在沉闷办公室里,也放上一点清凉和皎洁,用以清火消毒,解闷提神,修身养性。⑥这些年,也许年龄渐长的原因,“拜访”陶渊明就成了我经常要做的事,动不动就转身出走,去渊明兄那儿,在东篱下,深巷里,阡陌上,桑树颠,有时就在他的南山,靠着一块石头坐下,久久坐着,一直到白云漫过来漫过来,把我很深地藏起来,藏在时光之外。⑦我以为这就不错了,觉得也在以自己的微薄心智和诚恳情思,延续着古国的诗脉和诗心,延续着田园的意趣和意境,延续着怀乡恋土的永恒乡愁。⑧直到2001年初夏的一天,我才突然明白:我的这些孤芳自赏、不无优越感的做法和想法,只是我的自恋,带着几分小资情调和审美移情的自恋,这自恋被一厢情愿地放大了,放大成了关乎诗史、文脉、乡愁的延续了。⑨为什么是在那天,我才突然明白这些呢?⑩那天下午,我回到老家李家营,立夏刚过,天朗气清,小风拂衣,温润暖和,我沿麦田里的阡陌,横横竖竖走了一阵,其实,若是直走,一会儿就到家,我想多走一会儿田埂,所以,横的、竖的阡陌我都走了个遍,横一下,竖一下,就在田野里写了好几个“正”字。因为我的父亲名叫正德。然后,我就到了家。⑪走进老屋院子,看见父亲正在维修菜园篱笆。他用竹条、青冈木条、杨柳树枝,对往年的篱笆进行仔细修补。菜园里种着莴笋、白菜、茄子、包包菜、芹菜,一行行的葱和蒜苗,荠荠菜算是乡土野菜,零星地长在路坎地角,像是在正经话题里,顺便引用几句有情趣有哲理的民间谚语。指甲花、车前草、薄荷、麦冬、菊、扫帚秧等花草,也都笑盈盈站在或坐在篱笆附近,逗着一些蛾子、虫子、蝴蝶玩耍。喇叭花藤儿已经开始在篱笆上比画着选择合适位置,把自己的家当小心放稳,揣在怀里的乐器还没有亮出来,就等一场雨后,天一放晴,它们就开始吹奏。⑫“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忽然想起陶渊明的诗句。但是,此刻,在这里,在人境,结庐的,不是别的哪位诗人,是我父亲,是我种庄稼的父亲,是我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但是,实实在在,我的不读诗的父亲,在这人境里,在菜园里,仔细编织着篱笆,编织着他的内心,编织着一个传统农人的温厚淳朴的感情。我的不读诗的父亲,他安静地在人境里,培植着他能感念也能让他感到心里安稳的朴素意境。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然,此时正值初夏,还不是采菊的时候,菊,连同别的花草和庄稼,都刚刚从春困中醒来不久,都刚刚被我父亲粗糙而温和的手,抚摸过和问候过,父亲还在它们的脚下轻轻松了土,培了土,以便它们随时踮起脚,在农历的雨水里呼喊和奔跑。而当到了删繁就简的秋天,夏季闷热的雾散去,头顶的大雁捎来凉意,我的父亲也会在篱笆边,坐在他自己亲手做的竹凳上,面对村子边漾河岸上的柳林,向南望去,他会看见一列列穿戴整齐的青山,正朝他走来,那是巴山,我们世世代代隔河而望的南山。⑭我突然明白了:我的不识字的父亲,正是他在维护陶渊明的“东篱”。⑮而我呢?我读着山水之诗,其实是在缓解远离山水的郁闷,同时用山水之诗掩护我越来越远地远离山水。我写着故园之词,其实是在填补失去故园的空虚,同时让故园之词陪着我越来越远地告别故园。我吟着东篱之句,其实是在装饰没有东篱的残缺,同时让东篱之思伴着我越来越远地永失东篱。⑯于是,在那天下午,我无比真诚地感激和赞美了我的父亲。是的,是的,我那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他不知道诗为何物,他不知道陶渊明是谁,但是,正是我的父亲,和像我的父亲一样的无数种庄稼的父亲们,正是他们,一代代的父亲们,延续和维护着陶渊明的“东篱”,延续着古国的乡愁和诗史……(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第③段列数我的鞋子“见过”的诸多事物,是为了表达对疏离乡土的遗憾之情。B.第⑥段作者经常“拜访”陶渊明,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他逐渐萌生了归隐之心。C.文章对父亲劳作与休憩景象的描绘,与作者那些“孤芳自赏”的做法形成了对比。D.作者的寻找、领悟、反思与感激,是对“东篱”意蕴不断发现的过程,启人思考。(2)第⑪段作者为什么花了很多笔墨描写菜园“风光”?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3)根据全文内容,文章标题“父亲的东篱”有哪些含义?以此为题有什么好处?【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将原文内容与选项仔细比对,选出正确答案。(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内容、结构、手法和主旨等方面分析。(3)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侧重探究标题的含义和作用。解答标题的含义,要从表层和深层两方面分析概括,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解答】(1)B.“随着年龄增长他逐渐萌生了归隐之心”说法错误。作者经常“拜访”陶渊明,是因为心里“延续着田园的意趣和意境,延续着怀乡恋土的永恒乡愁”。故选B。(2)从内容上看,通过“笑盈盈站在或坐在篱笆附近”“像是在正经话题里,顺便引用几句有情趣有哲理的民间谚语”“把自己的家当小心放稳,揣在怀里的乐器还没有亮出来,就等一场雨后,天一放晴,它们就开始吹奏”等句子,可以看出父亲的菜园的生机和热闹,富有乡野情趣和诗意美感,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从结构上看,下文写父亲的菜园让我想起了陶渊明的诗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表明作者感觉到父亲的菜园才是真正的诗意田园。作者写这段文字是承接上文,解释自己对田园的错误理解,作者原本以为自己追求的是真正的田园,“我以为这就不错了,觉得也在以自己的微薄心智和诚恳情思,延续着古国的诗脉和诗心,延续着田园的意趣和意境,延续着怀乡恋土的永恒乡愁”;但是现在,在父亲的菜园里看到自然的蓬勃生机,才认识到自己在诗文中寻求诗意田园不过是孤芳自赏,只有这样的院子才能培植“安稳的朴素意境”,从而为下文赞美父亲一样的农人“温厚淳朴的感情”,赞美他们对“延续古国的乡愁和诗史”做出的贡献作铺垫。(3)题目“父亲的东篱”指的是父亲的菜园,“走进老屋院子,看见父亲正在维修菜园篱笆。他用竹条、青冈木条、杨柳树枝,对往年的篱笆进行仔细修补”。深层义由“在这人境里,在菜园里,仔细编织着篱笆,编织着他的内心,编织着一个传统农人的温厚淳朴的感情。我的不读诗的父亲,他安静地在人境里,培植着他能感念也能让他感到心里安稳的朴素意境”可知,“东篱”象征亲及像父亲一样的农人们扎根乡土、辛勤劳作、营造美好田园的质朴生活方式;进一步思考,由“一代代的父亲们,延续和维护着陶渊明的‘东篱’,延续着古国的乡愁和诗史”可知,“东篱”代表真正的田园诗意,延续千年的古国诗脉,国人的心灵归宿、精神家园。从修辞来看,这个题目,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诗句,增加了文化色彩,引人联想。陶渊明的“东篱”代表他心中美好的田园,那么作为一个不识字的农民,“父亲的东篱”指的又是什么?“东篱”富有文化意味,又形象别致,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东篱”代表一切美好的东西,富有象征意义又意蕴丰富,属于“虚”的事物;而“父亲”则实实在在,是扎根土地的农民,这两者本身产生奇妙的碰撞;同时“父亲”提示了“东篱”深层意蕴,作者对土地和田园的真正含义的理解都是通过父亲的东篱引发的,这样虚实结合,暗示、深化了文章的主旨。答案:(1)B(2)父亲的菜园中,蔬菜花草种类丰富,生机勃勃,富有乡野情趣、诗意美感,着意描写这一风光是为突出这才是真正的诗意田园,意在对比前文我在诗文中寻求诗意田园不过是孤芳自赏,自然引出下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诗意联想,而且这样的诗意田园是父亲用汗水浇灌出来的,为结尾表达是“父亲们”在维护、“延续着古国的乡愁和诗史”作了铺垫。(3)含义:①父亲的菜园,真实的田园。②父亲及像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