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0-2021学年上海实验学校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一、积累应用6分1.(4分)按要求填空。(1),单于猎火照狼山。(高适《燕歌行》)(2)庄生晓梦迷蝴蝶,。(李商隐《锦瑟》)(3)《书愤》中作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减的诗句是:“,。”2.(2分)下列选项中,语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小王学花样滑冰十年终获大奖,同伴称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B.小明被评为“孝心少年”,颁奖词中写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新兵招募宣传文案中用“慷慨自古英雄色,甘洒热血写青春”来号召青年参军 D.小马荣获“最佳辩手”,颁奖词中写道:“口若悬河,能言善辩”赞其出色辩才二、阅读54分(一)3.(14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诗歌不在远方莫砺锋①近来“诗和远方”这句话不胫而走,这原是个比喻的说法,有人却误以为诗歌真在远方。某些当代诗人一向持这种观点,就难免给人“鹦鹉学舌”之感。他们写诗,尽量避开身边的芸芸众生,惟恐沾染日常生活的烟火气,这是在空间上追求“远方”。我曾遇到一位青年诗人,见我读不懂他写的白话诗,就傲然声称:“我的诗是为五百年以后的读者写的!”这是在时间上追求“远方”。诗歌果真在遥不可及的远方吗?②中国古代诗歌中,有【甲】______,都是普通人对眼前境遇的直接描写。汉儒对诗歌功能的定义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哪一类不是百姓的日常生活?彭斯生生死死热爱他的苏格兰高地,他的心声是:“我虽然到处流浪,到处漂泊,那高原的山冈,我将爱之永远!”可见即使诗歌随着诗人的足迹走到远方,对于诗人来说,诗歌仍在他们眼前。试读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这是名副其实的“远方”了,但是当岑参未到之前,“平沙莽莽绝人烟”的大漠中哪有什么诗歌?甚至可以说,当岑参(或其他西征将士)未来之时,那片大漠对于人们毫无意义,更不会具有任何诗意。正像王阳明形容深山中自开自落的鲜花:“你未看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在杳无人烟的“远方”,诗歌是根本不存在的!③当然诗人具备非凡的想象力,他们经常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乙】_____但依然不能摆脱现实的窠臼。同样,《神曲》中的但丁,虽然游历了天堂九重天,仍然念叨着“奴隶的意大利,痛苦的温床”。李贺擅长吟咏幽冥世界,但他笔下的苏小小墓是“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还说“油壁车,夕相待。”虽然幽僻峭冷,仍然充满着对人间温馨爱情的向往。同样,【丙】______嫦娥飞升入月,从此远离了尘世。但李商隐说得好:“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在广寒宫里形单影只,夜复一夜地俯瞰碧海青天,她该多么后悔盗食仙药啊!【丁】_____。④诚然,滚滚红尘,攘攘人世,确实使人心烦意乱,(1)所以李白要大喊:“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然而“人间”就是由人群组成的,即使有人能逃离人间,又能在何处找到归宿?天文学家倒是在太阳系外找到了几颗宜居的行星,可是一旦人们奔赴那里,立刻会形成新的“人间”,喧嚣和烦扰也会如影随身,接踵而至。况且大地本是人类的家园,东方人相传女娲抟土造人,西方人相传耶和华用泥土造了亚当,还告诫后者:“你本是泥土,必归于泥土。”臧克家怜悯农民说:“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葬埋。”其实整个人类都注定世世代代离不开泥土,诗人当然也是凡胎泥身,又何必幻想离开脚下的大地?荷尔德林追求“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并不向往虚无缥缈的伊甸园。(2)金圣叹对诗歌的定义是:“诗非异物,只是人人心头舌尖所万不获已、必欲说出之一句说话耳。”(3)华兹华斯也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既然如此,诗歌当然源于日常生活,好诗则必定产生于民间大众。喜怒哀乐,皆为诗情。柴米油盐,莫非诗料。⑤我家住在南京城墙外边的一条陋巷中,小区外沿街开着两家洗车店和五家小饭馆,进进出出都遇到“引车卖浆者”,可谓货真价实的红尘市井。可是我傍晚走出小区去散步,抬头一望,青紫色的钟山峰影映入眼帘,陶渊明说得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只要“心远”,诗歌就在眼前,又何必舍近求远?(有删改)(1)第①段加点词“鹦鹉学舌”在文中的含义是。(2)把下列语句放到文中甲、乙、丙、丁四处,排序正确的选项是①波德莱尔的高呼“死亡,快快扬帆!”,他的忧郁其实源于苦难的人间:“大地变成了一座潮湿的牢房,希望在那里像一只蝙蝠飞翔。”②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等民间情歌,以及“昔我往兮,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征人怨语就体现得淋漓尽致。③苏东坡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亦有此意。④如李白的诗句“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即是明证。A.④①③②B.②④①③C.③②④①D.②④③①(3)对于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第②段中作者引用岑参的诗歌是为了论证其实诗歌是有“远方”的。B.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堪为诗人奔向诗歌的“远方”创造了条件。C.诗人身处的“远方”,对于诗人诗歌创作中贴近其眼前生活这一特征没有丝毫影响。D.第③段中引用李商隐描写嫦娥的诗,证明他具备伟大诗人所特有的非凡的想象力。(4)分析第④段划线句三处引用中外诗人的论证效果。(5)运用本文作者的观点,联系《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分析下面这段文字。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二)(共1小题,满分11分)4.(11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荷花淀孙犁①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②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著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③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④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⑤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来。⑥女人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⑦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⑧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他们几个哩?”⑨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哩?”⑩“睡了。”⑪“小华哩?”⑫“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⑬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怎么了,你?”⑭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⑮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像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1)第②段划线部分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2)分析第①段和第③段中的环境描写在本文中的作用。(3)分析第⑬段“水生笑了一下”中“笑”的内涵。(4)第⑮段中对于女人一“震”一“吮”的动作描写耐人寻味,试加以赏析。(三)(共1小题,满分6分)5.(6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送白少府送兵之陇右(唐)高适践更①登陇首,远别指临洮。为问关山事,何如州县劳。军容随赤羽,树色引青袍。谁断单于臂,今年太白②高。[注]①践更:此处指服役的士卒。②太白:星座名,古时认为是将星。(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的押韵符合律诗的要求。B.本诗是送别诗,也是边塞诗。C.“何如州县劳”在本诗中没有直接回答。D.“军容随赤羽”句写军队如飞鸟般疾行。(2)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A.清新流畅B.慷慨激越C.委婉含蓄D.雄浑悲壮(3)本诗与一般的伤感失落的送别之作颇不相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四)(共1小题,满分13分)6.(13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王绂传①王绂,字孟端,无锡人。博学,工歌诗,能书,写山木竹石,妙绝一时。洪武中,坐累戍朔州。永乐初,用荐,以善书供事文渊阁。久之,除中书舍人。②绂未仕时,与吴人韩奕为友,隐居九龙山,遂自号九龙山人。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画不苟作,游览之顷,酒酣握笔,长廊素壁淋漓沾洒。有投金币购片楮①者,辄拂袖起,或闭门不纳,虽豪贵人勿顾也。有谏之者,绂曰:“丈夫宜审所处,轻者如此,重者将何以哉!”③在京师,月下闻吹箫者,乘兴写《石竹图》。明旦访其人赠之,则估客②也。客以红氍毹③馈,请再写一枝为配。绂索前画裂之,还其馈。④一日退朝,黔国公沐晟从后呼其字,绂不应。同列语之曰:“此黔国公也。”绂曰:“我非不闻之,是必于我索画耳。”晟走及之,果以画请,绂颔之而已。逾数年,晟复以书来,绂始为作画。既而曰:“我画直遗黔公不可。黔公客平仲微者,我友也,以友故与之,俟黔公与求则可耳。”其高介绝俗如此。(节选自《明史》)[注]①楮(chǔ):一种树皮可以用来造纸的树,这里指纸。②估客:商人。③氍毹(qúshū):毛织的地毯。(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除中书舍人②俟黔公与求则可耳(2)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洪武中,坐累戍朔州A.定罪B.因为C.犯罪D.获罪②或闭门不纳,虽豪贵人勿顾也A.照顾B.顾忌C.顾及D.考虑(3)下列各组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以善书供事文渊阁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B.明旦访其人赠之,则估客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C.绂索前画裂之,还其馈尔其无忘乃父之志D.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行成于思而毁于随(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丈夫宜审所处,轻者如此,重者将何以哉!(5)本文③④两段分别叙写了王绂哪两件事,从中可以看出王绂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回答)(五)(共1小题,满分10分)7.(10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②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④《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1)填入第②段方框中的词应是A.必B.则C.其D.乃(2)对第①段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事物兴衰的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难道跟人一点关系都没有吗?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过程就可以知道了。B.王朝兴废的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难道跟人一点关系都没有吗?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过程就可以知道了。C.事物兴衰的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其实是由人的行为所决定的。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D.王朝兴废的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其实是由人的行为所决定的。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3)从语言特点的角度,分析第③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4)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三、写作40分8.(40分)作文。明代大儒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对其弟子教诲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对于“知”与“行”的关系,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四、附加题(20分)9.(8分)阅读下文,完成题目。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①[宋]苏轼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注]①词人托以“代人寄远”的形式,即借思妇想念行役在外的丈夫的口吻来表达思归之情。(1)“少年游”是这首词的,从字数上看属于。(2)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诉说了对远行在外的亲人当年不当别而别,如今当归而未归的思念盼归之情。B.前三句点明分别的时间、地点与气候,说明主人公无时无刻不在惦念家中的妻儿。C.下片写妻子本想仿效李白对酒邀月以慰寂寥,却不意反惹出更加惆怅的情绪。D.结尾借月中姮娥只怜爱双栖燕而不顾怜空闺独守之人,写出了妻子月下的孤独。(3)简要赏析下片画线句运用的艺术技巧。10.(12分)阅读下文,完成题目。戴文进传[清]毛先舒①明画手以戴进为第一。进,字文进,钱唐人也。②宣宗喜绘事,御制天纵。一时待诏①有谢廷循、倪端、石锐、李在,皆有名。进入京,众工妒之。一日,在仁智殿呈画,进进《秋江独钓图》,画人红袍垂钓水次。画惟红不易著,进独得古法之妙。宣宗阅之。廷循从旁跪曰:“进画极佳,但赤是朝廷品服,奈何著此钓鱼!”宣宗颔之,遂麾去徐幅不视。故进往京师,颇穷乏。③先是,进,锻工也,为人物花鸟,肖状精奇,直倍常工。进亦自得,以为人且宝贵传之。一日,于市见熔金者,观之,即进所造,怃然自失。归语人曰:“吾瘁吾心力为此,岂徒得糈②?意将托此不朽吾名耳。今人烁吾所造,亡所爱,此技不足为也。将安托吾指而后可?”人曰:“子巧托诸金,金饰能为俗习玩爱及儿、妇人御耳。彼惟煌煌③是耽④,安知工苦?能徙智于缣素,斯必传矣。”进喜,遂学画,名高一时。④然进数奇,虽得待诏,变轗轲,亡大遇。其画疏而能密,著笔淡远。其画人尤佳,其真亦罕遇云。予钦进,锻工耳,而命意⑤不朽,卒成其名。[注]①待诏:官名,待命供奉内廷的人。②糈:粮食。③煌煌:明亮。④耽:喜爱。⑤命意:这里是立志、下决心的意思。(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①画人红袍垂钓水次②今人烁吾所造,亡所爱(2)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故进住京师,颇穷乏A.贫穷B.穷苦C.困窘D.不得志②然进数奇,虽得待诏A.不寻常B.卓异C.出奇D.命运不好(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将安托吾指而后可②安知工苦③画惟红不易著④奈何著此钓鱼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为人物、花、鸟,肖状精奇,直倍常工。进亦自得,以为人且宝贵传之。(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明宣宗喜绘事,他的画能充分发挥才能,宫中也会集多位名画家,戴进进京后,这些画家都妒忌他的才能。B.宣宗观赏戴进的《秋江独钓图》,因谢廷循说挑剔的话而不再看戴进的其他画,因此进住进京城,生活贫困。C.戴进起先作锻工,技艺高,收益好,他为此很得意,可当他看到自己制作的物品被熔化为金银之类时,他很受震动。D.戴进想要在技艺上有成就而留下名声,经过别人开导而学画,他的画具有独特风格,但因命运坎坷,死后才成名。
2020-2021学年上海实验学校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应用6分1.(4分)按要求填空。(1)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高适《燕歌行》)(2)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3)《书愤》中作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减的诗句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解答】故答案为:(1)校尉羽书飞瀚海(重点字:瀚)(2)望帝春心托杜鹃(重点字:鹃)(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重点字:堪)【点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2.(2分)下列选项中,语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小王学花样滑冰十年终获大奖,同伴称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B.小明被评为“孝心少年”,颁奖词中写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新兵招募宣传文案中用“慷慨自古英雄色,甘洒热血写青春”来号召青年参军 D.小马荣获“最佳辩手”,颁奖词中写道:“口若悬河,能言善辩”赞其出色辩才【分析】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性,应关注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解答】A.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的锐利刀锋是从不断的磨砺中得到的,梅花飘香来自它度过了寒冷的冬季。引申意思是凡事都须艰苦锻炼,不断磨砺,才能取得成功。正确。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等到它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此处是赞扬孝顺长辈,不合语境。C.慷慨自古英雄色,甘洒热血写青春:男儿自古都希望可以大展宏图,做一个英雄,宁愿忍痛离别家乡,离别亲友,也要做出一番宏图伟业,只有这样才能有不辜负自己的青春。正确。D.口若悬河、能言善辩:形容能言善辩。正确。故选:B。【点评】语言得体: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一注意场合,审时度势;二看清对象,因人而异;三掌握谦敬,注意礼貌。二、阅读54分(一)3.(14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诗歌不在远方莫砺锋①近来“诗和远方”这句话不胫而走,这原是个比喻的说法,有人却误以为诗歌真在远方。某些当代诗人一向持这种观点,就难免给人“鹦鹉学舌”之感。他们写诗,尽量避开身边的芸芸众生,惟恐沾染日常生活的烟火气,这是在空间上追求“远方”。我曾遇到一位青年诗人,见我读不懂他写的白话诗,就傲然声称:“我的诗是为五百年以后的读者写的!”这是在时间上追求“远方”。诗歌果真在遥不可及的远方吗?②中国古代诗歌中,有【甲】______,都是普通人对眼前境遇的直接描写。汉儒对诗歌功能的定义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哪一类不是百姓的日常生活?彭斯生生死死热爱他的苏格兰高地,他的心声是:“我虽然到处流浪,到处漂泊,那高原的山冈,我将爱之永远!”可见即使诗歌随着诗人的足迹走到远方,对于诗人来说,诗歌仍在他们眼前。试读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这是名副其实的“远方”了,但是当岑参未到之前,“平沙莽莽绝人烟”的大漠中哪有什么诗歌?甚至可以说,当岑参(或其他西征将士)未来之时,那片大漠对于人们毫无意义,更不会具有任何诗意。正像王阳明形容深山中自开自落的鲜花:“你未看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在杳无人烟的“远方”,诗歌是根本不存在的!③当然诗人具备非凡的想象力,他们经常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乙】_____但依然不能摆脱现实的窠臼。同样,《神曲》中的但丁,虽然游历了天堂九重天,仍然念叨着“奴隶的意大利,痛苦的温床”。李贺擅长吟咏幽冥世界,但他笔下的苏小小墓是“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还说“油壁车,夕相待。”虽然幽僻峭冷,仍然充满着对人间温馨爱情的向往。同样,【丙】______嫦娥飞升入月,从此远离了尘世。但李商隐说得好:“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在广寒宫里形单影只,夜复一夜地俯瞰碧海青天,她该多么后悔盗食仙药啊!【丁】_____。④诚然,滚滚红尘,攘攘人世,确实使人心烦意乱,(1)所以李白要大喊:“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然而“人间”就是由人群组成的,即使有人能逃离人间,又能在何处找到归宿?天文学家倒是在太阳系外找到了几颗宜居的行星,可是一旦人们奔赴那里,立刻会形成新的“人间”,喧嚣和烦扰也会如影随身,接踵而至。况且大地本是人类的家园,东方人相传女娲抟土造人,西方人相传耶和华用泥土造了亚当,还告诫后者:“你本是泥土,必归于泥土。”臧克家怜悯农民说:“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葬埋。”其实整个人类都注定世世代代离不开泥土,诗人当然也是凡胎泥身,又何必幻想离开脚下的大地?荷尔德林追求“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并不向往虚无缥缈的伊甸园。(2)金圣叹对诗歌的定义是:“诗非异物,只是人人心头舌尖所万不获已、必欲说出之一句说话耳。”(3)华兹华斯也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既然如此,诗歌当然源于日常生活,好诗则必定产生于民间大众。喜怒哀乐,皆为诗情。柴米油盐,莫非诗料。⑤我家住在南京城墙外边的一条陋巷中,小区外沿街开着两家洗车店和五家小饭馆,进进出出都遇到“引车卖浆者”,可谓货真价实的红尘市井。可是我傍晚走出小区去散步,抬头一望,青紫色的钟山峰影映入眼帘,陶渊明说得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只要“心远”,诗歌就在眼前,又何必舍近求远?(有删改)(1)第①段加点词“鹦鹉学舌”在文中的含义是某些当代诗人仿照“诗和远方”的表达断章取义,认为诗歌真在远方。(2)把下列语句放到文中甲、乙、丙、丁四处,排序正确的选项是B①波德莱尔的高呼“死亡,快快扬帆!”,他的忧郁其实源于苦难的人间:“大地变成了一座潮湿的牢房,希望在那里像一只蝙蝠飞翔。”②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等民间情歌,以及“昔我往兮,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征人怨语就体现得淋漓尽致。③苏东坡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亦有此意。④如李白的诗句“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即是明证。A.④①③②B.②④①③C.③②④①D.②④③①(3)对于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A.第②段中作者引用岑参的诗歌是为了论证其实诗歌是有“远方”的。B.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堪为诗人奔向诗歌的“远方”创造了条件。C.诗人身处的“远方”,对于诗人诗歌创作中贴近其眼前生活这一特征没有丝毫影响。D.第③段中引用李商隐描写嫦娥的诗,证明他具备伟大诗人所特有的非凡的想象力。(4)分析第④段划线句三处引用中外诗人的论证效果。(5)运用本文作者的观点,联系《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分析下面这段文字。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要善于结合上下文段、手法,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衔接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效果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了解诗词常有丰富内涵、增加文采、表达……内容和情感的作用。大体是结合文意作答,不要生搬硬套。(5)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即可。【解答】(1)“鹦鹉学舌”意思是鹦鹉学人说话。比喻人家怎么说,他也跟着怎么说。结合语境,“近来‘诗和远方’这句话不胫而走,这原是个比喻的说法,有人却误以为诗歌真在远方。某些当代诗人一向持这种观点”可知,是某些当代诗人仿照“诗和远方”这句话表达自己的观点,认为诗歌真的在远方。(2)甲处,结合“都是对眼前境遇的直接描写”可知,此处应当有两句以上的诗句,且必须是表现普通人的“眼前境遇”。②句有两句诗句,且“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表现对爱情的执着;“昔我往兮,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表现戍边的征人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想,都属于“普通人对眼前境遇的直接描写”,因此此处应排②;乙处,结合“诗人具备非凡的想象力,他们经常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可知,这里的诗句要能体现诗人的非凡想象力,④句是李白的诗句,“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意思是“早已约好神仙在九天会面,希望迎接你一同邀游太清”,正能体现浪漫的想象,因此此处排④;丙处,结合“诗人具备非凡的想象力,他们经常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但依然不能摆脱现实的窠臼”可知,此处的诗句应当能够表现不能摆脱现实的苦闷,而①句波德莱尔的“他的忧郁其实源于苦难的人间:‘大地变成了一座潮湿的牢房,希望在那里像一只蝙蝠飞翔。’”正能够体现这一点,因此此处排合“嫦娥在广寒宫里形单影只,夜复一夜地俯瞰碧海青天,她该多么后悔盗食仙药啊”可知,此处是表现嫦娥脱离人间之后的苦闷,而③句的“高处不胜寒”“何①;丁处,结似在人间”正能够体现这一点,因此此处排③。整个排序为②④①③。故选B。(3)A.“是为了论证其实诗歌是有‘远方’的”错,结合此段最后一句“在杳无人烟的‘远方’,诗歌是根本不存在的”可知,引用岑参的诗句是为了证明诗歌只在眼前,没有“远方”;B.“为诗人奔向诗歌的‘远方’创造了条件”错,结合“然而‘人间’就是由人群组成的,即使有人能逃离人间,又能在何处找到归宿?”“其实整个人类都注定世世代代离不开泥土,诗人当然也是凡胎泥身,又何必幻想离开脚下的大地”可知,无论现实多么不堪,真正的“远方”是不存在的,我们不必也无法逃离现实去找寻到真正的“远方”;D.“证明他具备伟大诗人所特有的非凡的想象力”错,结合“嫦娥飞升入月,从此远离了尘世。但李商隐说得好:‘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在广寒宫里形单影只,夜复一夜地俯瞰碧海青天,她该多么后悔盗食仙药啊”可知,引用李商隐的诗句是为了说明诗人的形象无论多么非凡,“依然不能摆脱现实的窠臼”。故选C。(4)第④段划线句共三处,第一处是引用李白的诗句“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结合前文“诚然,滚滚红尘,攘攘人世,确实使人心烦意乱”可知,此处引用是为了证明“人间”确实令人烦恼,为下文写人间的喧嚣和烦扰是无法真正摆脱的做铺垫;第二、三处是引用金圣叹对诗歌的定义“诗非异物,只是人人心头舌尖所万不获已、必欲说出之一句说话耳”,和华兹华斯的“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结合“诗歌当然源于日常生活,好诗则必定产生于民间大众。喜怒哀乐,皆为诗情。柴米油盐,莫非诗料”可知,这两处引用是为了论证诗歌源于日常生活,产生于人民大众,是人的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此段引用中外诗人的诗句,很好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而且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化底蕴,使得文章富有文化气息。(5)《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诗人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组成一幅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梦游图。此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分析所给句子,是描写美好的梦境破灭之后,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这恰于本文的观点相合,无论诗人的想象力多么非凡,但依然不能摆脱现实的窠臼;好诗必然是源于现实的,是现实中情感的自然流露和宣泄。因此,诗歌不在“远方”,而在“眼前”,在活生生的“人间”。答案:(1)某些当代诗人仿照“诗和远方”的表达断章取义,认为诗歌真在远方。(2)B(3)C(4)三处引用分别证明了“人间”确实令人烦恼,诗歌源于日常生活,产生于人民大众,是人的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的观点;不仅很好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而且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化底蕴。(5)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富有浪漫的想象,描写了一个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然而作者结尾处的看似消极的“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以及富有铮铮傲骨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恰恰是他长安三年受辱的不平之气的吐露。由此可见,诗歌不在“远方”,而在“人间”,好诗是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境遇的描写和自然流露。【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二)(共1小题,满分11分)4.(11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荷花淀孙犁①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②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著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③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④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⑤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来。⑥女人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⑦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⑧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他们几个哩?”⑨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哩?”⑩“睡了。”⑪“小华哩?”⑫“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⑬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怎么了,你?”⑭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⑮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像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1)第②段划线部分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2)分析第①段和第③段中的环境描写在本文中的作用。(3)分析第⑬段“水生笑了一下”中“笑”的内涵。(4)第⑮段中对于女人一“震”一“吮”的动作描写耐人寻味,试加以赏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语言特色的能力。看语言是否简练、生动、准确、形象,具有怎样的艺术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明快、含蓄),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要特别注意小说语言的独特之处。(2)本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从人物、情节、环境、主旨、效果几个方面思考。(3)本题考查理解小说中重要句子的基本能力。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4)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细节描写作用的基本能力。小说中的细节描写都是作者精心安排的,主要从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和结构手法等方面入手。【解答】(1)这段文字运用了设问的手法,接连提出“白洋淀有多少苇地?”“每年出多少苇子?”两个问题,然后先用两个“不知道”回答,接着用“只晓得”侧面回答。这样写不仅避免了平铺直叙,更突出了白洋淀苇地之多、苇子之多,令人印象深刻。再用比喻手法,把堆起来的白洋淀苇子比喻成“长城”,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白洋淀苇子之多,艺术地回答了前面提出的两个问题。字里行间洋溢着白洋淀人的骄傲和自豪。(2)第一段描写了皎洁的月光,凉爽的空气,干净整洁的院落,营造出宁静、明丽、和平的意境。在这优美的氛围中,水生嫂出场了。开头的景物描写,为全篇营造了诗情画意的氛围,给人物的塑造设置了美好的背景,烘托了水生嫂美好的形象。第三段对白洋淀夜景的描绘,营造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片银白的世界,洁白的雪地、洁白的云彩,给宁静的夜色涂抹上了一层明丽的色彩。这些景物的描写不仅绘出了荷花淀浓郁的生活气息、明丽的地方色彩,而且还弥漫着荷花淀特有的清香。这里没有丁点的战争味道,没有丁点的尘世纷扰,一切平和而温馨,渲染了如诗如画的意境。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的感情精神面貌,交代人物身份。作者对月下小院的描写: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水生嫂的美丽外表、纯洁心灵就在这澄清明丽的神话般的意境中烘托出来。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交代了水生嫂的身份:善良勤劳的劳动妇女。(3)从上下文看,“笑了一下”是水生在听完水生嫂对自己“爹哩?”“小华哩?”问题的回答之后的表情,这是对亲人关切的表现,自己区上:开会,能不为家中项事所累,水生嫂的作用很关键,这“笑”包含对水生嫂的赞赏;同时,这“笑”也包含对妻子的歉疚,因为他明天就要“到大部队上去了”,这走,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家中老人和孩子都得妻子照顾,生活的重担即将全部压在妻子肩上,但是他知道妻子深明大义,不会阻拦他,因此这“笑”既有对妻子的赞赏,也有对妻子的歉疚。(4)“震”和“吮”既属于动作描写,也属于细节描写。这是水生嫂在听到丈夫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的自然反应。一“震”一“吮”,寥寥数笔,不仅维妙维肖地描摹了水生嫂这位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劳动时,不经意的习惯性的动作,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这位机敏多情、深明大义的白洋淀抗日根据地妇女内心深处爱与恨、情与义的激烈撞击和理性抉择。凝练含蓄,耐人寻味,折射出人性美的光辉。从这个“震动”中,我们多少看出一点她的失望和以往的担心变为现实的震惊,但更的多是怕丈夫看出来的掩饰。这两个细节真实而生动地刻画了一位妻子丰富的内心世界,使得人物形象更加有血有肉。答案:(1)运用设问和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白洋淀苇子之多,又避免平铺直叙,让白洋淀苇子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同时也写出白洋淀人的骄傲。(2)第①段的环境描写展现夜晚白洋淀特有的恬静而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烘托了水生嫂美好的形象;第③段的环境描写描绘出白洋淀优美的风景,为人物提供了背景,交代了人物身份,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3)这是满足的笑,因为父亲和儿子的生活井然有序,这全是妻子操持有方的结果,因为有一个贤惠的妻子而笑;这是内疚的笑,因为自己刚回来就要出发,不能陪伴妻子,但知道妻子会理解自己、支持自己的工作,因此为一个深明大义的妻子而笑。(4)一“震”一“吮”的动作描写,写出水生嫂在听到丈夫明天就要去部队的消息时的震惊和内心的波动,以及巧妙的掩饰。这个细节描写真实而生动地刻画了一位妻子丰富的内心世界。【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三)(共1小题,满分6分)5.(6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送白少府送兵之陇右(唐)高适践更①登陇首,远别指临洮。为问关山事,何如州县劳。军容随赤羽,树色引青袍。谁断单于臂,今年太白②高。[注]①践更:此处指服役的士卒。②太白:星座名,古时认为是将星。(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本诗的押韵符合律诗的要求。B.本诗是送别诗,也是边塞诗。C.“何如州县劳”在本诗中没有直接回答。D.“军容随赤羽”句写军队如飞鸟般疾行。(2)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BA.清新流畅B.慷慨激越C.委婉含蓄D.雄浑悲壮(3)本诗与一般的伤感失落的送别之作颇不相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理解诗歌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侧重于把握诗歌流露的情感特质,从而把握其风格特点。(3)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解答】(1)D.“写军队如飞鸟般疾行”错误,这一句写的是士兵们身带赤羽之箭,使行进的军容更为雄壮,而不是“如飞鸟般疾行”。(2)这首诗写白少府送兵之事,从“谁断单于臂,今年太白高”“远别指临洮”可知,诗歌激昂雄壮,与诗人憔悴失意时的送别之作颇不相同,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故诗歌的风格应为“慷慨激越”。(3)首联“践更登陇首,远别指临洮”以明快的手法点明了作为远行者的友人此行的行程紧急,以及要去的目的地。以士卒五更即出发而登陇山,道出军情之急。颔联以“关山事”与“州县劳”对比,认为从军行役之“关山事”,还不如作“州县”之吏那么劳顿,一为高适有任封丘尉之痛苦经历,表现了诗人心中隐隐的一种得意。颈联状疾进之军容,诗人通过想象所描绘出的行者送兵赴边途中的情景,突出军容严整。尾联不直接表达唐军必胜的信念,而以“谁断单于臂”之反诘顿起,再以“今年太白高”作答,显示唐军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之势,这里自然表现出高适此时的一腔豪情。所以本诗与一般的伤感失落的送别之作颇不相同,据此分析即可。答案:(1)D(2)B(3)首联点出送别,一“登”一“指”颇有昂扬气概,并无远别的悲伤;颔联问别,不用寻常慰别之语,而以“关山事”与“州县劳”对比发问,表现诗人对友人送兵远行的关切。从全诗看,此处也暗含了诗人对立功边塞的神往;颈联描绘出行情景,精炼“随”“引”二字、巧用自然景色衬托部队风貌,勾画出军容的整肃威武和白少府赴边的英姿,透露出对白少府治军的赞扬;尾联写对友人的慰勉,预言白少府此行必能建功,以昂扬的情调送别友人,也含有诗人自己立功边塞的愿望。全诗激昂雄壮,与伤感失落的送别之作颇不相同。译文:白少府带领戍卒将去陇右,行将分手远别,直奔临洮。试问关山送兵之事,与在州县劳苦相比怎样?士兵们身带赤羽之箭,使行进的军容更为雄壮,满山的树色青青,使身着青袍的白少府更为威武。料想谁可俘虏匈奴强虏,将星高照,此行定能击败匈奴。赏析:全诗的首联写白少府告别亲友带兵轮换到西北边地驻防时登临六盘山头,远离故乡直指河西临洮。颔联写自己作为守边官吏,烦劳地方官员为了关山战事辛苦带兵换防,实在是问心有愧,对不住人家。颈联却笔锋一转,语气豪迈:奔赴边关的将士们,军容齐整,红色箭羽紧随其身,在绿色的原野上青色战袍着身,格外耀眼夺目。言外之意是赞许白少府带兵有方,军势威猛。尾联诗人豪气冲天,尽显盛唐军人的气象:谁能砍断匈奴单于的臂膀,今年的太白星高悬,必有敌人进犯边境,杀敌报国,正等待着英武的军人和将士。【点评】【单项选择答题攻略】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四)(共1小题,满分13分)6.(13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王绂传①王绂,字孟端,无锡人。博学,工歌诗,能书,写山木竹石,妙绝一时。洪武中,坐累戍朔州。永乐初,用荐,以善书供事文渊阁。久之,除中书舍人。②绂未仕时,与吴人韩奕为友,隐居九龙山,遂自号九龙山人。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画不苟作,游览之顷,酒酣握笔,长廊素壁淋漓沾洒。有投金币购片楮①者,辄拂袖起,或闭门不纳,虽豪贵人勿顾也。有谏之者,绂曰:“丈夫宜审所处,轻者如此,重者将何以哉!”③在京师,月下闻吹箫者,乘兴写《石竹图》。明旦访其人赠之,则估客②也。客以红氍毹③馈,请再写一枝为配。绂索前画裂之,还其馈。④一日退朝,黔国公沐晟从后呼其字,绂不应。同列语之曰:“此黔国公也。”绂曰:“我非不闻之,是必于我索画耳。”晟走及之,果以画请,绂颔之而已。逾数年,晟复以书来,绂始为作画。既而曰:“我画直遗黔公不可。黔公客平仲微者,我友也,以友故与之,俟黔公与求则可耳。”其高介绝俗如此。(节选自《明史》)[注]①楮(chǔ):一种树皮可以用来造纸的树,这里指纸。②估客:商人。③氍毹(qúshū):毛织的地毯。(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除中书舍人授予官职②俟黔公与求则可耳等到(2)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洪武中,坐累戍朔州DA.定罪B.因为C.犯罪D.获罪②或闭门不纳,虽豪贵人勿顾也BA.照顾B.顾忌C.顾及D.考虑(3)下列各组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A.以善书供事文渊阁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B.明旦访其人赠之,则估客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C.绂索前画裂之,还其馈尔其无忘乃父之志D.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行成于思而毁于随(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丈夫宜审所处,轻者如此,重者将何以哉!(5)本文③④两段分别叙写了王绂哪两件事,从中可以看出王绂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回答)【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3)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对文中主人公道德品质、人物形象的探究。找到主人公所经历的事迹,认真理解的基础上探究其品质,另外也需要注意文中直接出现的展现其品质的句子。【解答】(1)①句意:被授予为中书舍人的官职。除:授予官职。②句意:等黔国公向他要就行了。俟:等到。(2)①句意:洪武年间,因牵累获罪被发配戍守朔州。坐:因……获罪。故选D。②句意:或者闭门不接纳,即使是富豪和地位尊贵的人他也不顾忌。顾:顾忌。故选B。(3)A.都是介词,解释为“因为”,二者相同。B.副词,表判断,可翻译为“原来是”“就是”;副词,表承接,就。C.代词,他;语气助词,千万、一定。D.介词,对于;介词,在。故选A。(4)宜,应该;审,清楚;如此,像这样;何以,怎么办。译文:大丈夫应该清楚自己所处理的事情,不重要的事情都像(你说的)这样,重要的事情将会怎样(处理)呢!(5)第三段写的是王绂把赠画给商人,知道对方身份和目的后,王绂要回先前的赠画撕碎,退还商人馈赠的礼物。此处可概括出王绂“不为金钱所动,清高耿直”。第四段通过“一日退朝,黔国公沐晟从后呼其字,绂不应。同列语之曰:‘此黔国公也。’绂曰:‘我非不闻之,是必于我索画耳’”写王绂拒绝黔国公索画,实在迫不得已,由友人转赠。通过语言描写“我的画直接送给黔国公不好。黔国公的宾客平仲微,是我的朋友,因为朋友的关系(把画)送给平仲微,等黔国公向他要就行了”,可见其“不随流俗,不趋附权贵”。答案:(1)①授予官职;②等到。(2)①D;②B(3)A(4)大丈夫应该清楚自己所处理的事情,不重要的事情都像(你说的)这样,重要的事情将会怎样(处理)呢!(5)第三段写王绂赠画,撕画还馈;第四段写由友人转赠黔国公的索画。表现其清高耿直,不为金钱所动;不随流俗,不趋附权贵。参考译文:王绂,字孟端,是无锡县人。他博学多才,善于作诗,字写得好,画山水、树木、和竹石,(技艺)高超称绝一时。洪武年间,因牵累获罪被发配戍守朔州。永乐初年,因为被举荐,由于擅长书法在文渊阁任职。过了很久,被授予为中书舍人的官职。王绂没做官之前,和吴县人韩奕是朋友,隐居在九龙山,于是自称为九龙山人。对书法,往往用古人来要求自己。作画不肯轻易下笔,但在游览的时候,饮酒到了兴头上就会握着画笔,在长廊的粉壁上尽情地挥洒。遇有用金钱来购买他的字画的人,往往拂袖而起(拒绝),或者闭门不接纳,即使是富豪和地位尊贵的人他也不顾忌。有人劝说王绂(不要这样),王绂回答:“大丈夫应该清楚自己所处理的事情,不重要的事情都像(你说的)这样,重要的事情将会怎样(处理)呢?”住在京城的时候,在月色之下听到(有人)吹箫的声音,就乘兴画了一幅《石竹图》,第二天早晨,寻访到那个人(把画)赠给了他,那人却是个商人。商人用毛织的毯子作为赠物,请求再画写一枝(竹子)配成双幅,王绂要回先前的赠画撕碎了它,退还了(商人)馈赠的礼物。一天退朝后,黔国公沐晟从后面喊王绂的表字,王绂没有回答。同事告诉他说:“(喊你的)这个人是黔国公。”王绂回答:“我不是没有听到他的喊声,这一定是他向我索要画罢了。”沐晟跑过来赶上了王绂,果然用作画的事来请求王绂,王绂对他点点头而已。过了几年,沐晟又来信(催促),王绂才为他作画。过了不久说:“我的画直接送给黔国公不好。黔国公的宾客平仲微;是我的朋友,因为朋友的关系(把画)送给平仲微,等黔国公向他要就行了。”他就像这样清高耿直,不随流俗。【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五)(共1小题,满分10分)7.(10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②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④《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1)填入第②段方框中的词应是CA.必B.则C.其D.乃(2)对第①段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A.事物兴衰的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难道跟人一点关系都没有吗?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过程就可以知道了。B.王朝兴废的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难道跟人一点关系都没有吗?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过程就可以知道了。C.事物兴衰的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其实是由人的行为所决定的。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D.王朝兴废的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其实是由人的行为所决定的。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3)从语言特点的角度,分析第③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4)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分析关键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知识点翻译是否正确。(3)本题考查学生欣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注意需要从语言特点的角度进行赏析。(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要根据全文的内容,结合写作背景与作者个人经历探究本文写作意图。【解答】(1)“尔□无忘乃父之志”,晋王临终时把三件遗憾的事告诉庄宗,并叮嘱他,让他不要忘记为父报仇的志向,此处需要一个表示祈使语气的词语。A.是副词,表示“必须”“一定”,语气过于肯定和强硬,不符合晋王临终对庄宗的请求的语气。B.连词,表示顺承、转折等关系,不符合要求。C.语气助词,表示祁使、婉商语气,符合要求。D.连词,表示顺承、转折等关系,不符合要求。故选C。(2)此句大意是:王朝兴废的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其实是由人的行为所决定的。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重点词:此文是针对国家的治理而言的,因此“盛衰”,应翻译为“王朝兴废”;“之所以”应翻译为“……的原因”。全部翻译对的是D项。故选D。(3)画线句是叙述庄宗失败时的惨状。这段文字多用四字句,如“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描写伶人作乱,庄宗仓皇出逃的情景;“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誓天断发,泣下沾襟”描写庄宗君臣无路可走泣下沾襟的惨状,十分生动。短句的使用读来节奏明快,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流畅中分明透着凝重哀惋,增强了感叹的气势。且与前文庄宗极盛时期的意气风发形成对比,发人深思。(4)《五代史伶官传序》选自欧阳修所作《新五代史•伶官传》,是一篇史论。此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全文紧扣“盛衰”二字,夹叙夹议,史论结合,笔带感慨,语调顿挫多姿,感染力很强,成为历来传诵的佳作。答案:(1)C(2)D(3)多用四字短语,不仅描绘了庄宗出逃的惨状,而且读来节奏鲜明流畅,增强了感叹的气势,发人深思。(4)此文写作意图是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参考译文:啊!王朝兴废的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其实是由人的行为所决定的。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世人传言晋王李克用临死时,曾把三支箭交给庄宗,并对他说:“梁是我的仇人,燕王是我扶持的,契丹与我结为兄弟,但都背叛了我而归附于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支箭,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心愿。”庄宗收下箭藏在宗庙里,此后打仗时,就派官员以少牢之礼祭祀于宗庙,恭敬地取出箭,放入锦锻织的袋子里,背着它冲杀在前,等打了胜仗,又把箭放回宗庙。当庄宗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放着梁王君臣的头颅,进宗庙,把箭交还先王,禀告报仇成功的消息的时候,他意气之盛,可以说是豪壮啊!等仇敌已灭,天下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叛乱的人四方响应,庄宗慌张东逃,还没等见到敌人,官兵们就离散了,只剩下君臣互相瞧着,不知投奔哪里是好,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这又是多么衰败啊!难道真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易吗!还是推究他成功或失败的原因,都在于人为的缘故呢?《尚书》说:“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好处。”忧患与勤劳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丧失性命,这是很自然的道理。所以当庄宗气势旺盛时,天下所有豪杰无人能同他对抗,等到衰败时,几十个伶人就可使他命丧国亡,为天下人所耻笑。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仅仅是伶人的事吗?【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三、写作40分8.(40分)作文。明代大儒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对其弟子教诲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对于“知”与“行”的关系,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名言类材料,取自明代大儒王阳明的《传习录》,原句是“知是行的主义,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观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王阳明认为,一个人心里有了一个想法,这就是行动的念头萌生了,而一个人切切实实的行动,就是使这个想法得到实现的功夫。所以说,产生去做一件事的念头,就是行的开始了,而笃实一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行动,则是实现理想的保证。在写作过程中,考生一定要梳理出“知”与“行”的关系,不能盲目强调某一方的重要性;同时应该结合现实中一些方面的事例进行思考,如何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做不到的话会有什么问题。这样才能把作文写深刻。参考立意:(1)知在心,方可行。(2)知行合一,砥砺前行。(3)知行结合,方能成功。【解答】学贵于知之,更贵于行之明代大儒王阳明的“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诉说着这样一个道理:学贵于知之,更贵于行之。西汉文学家刘向说过:“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千百年来,多少思想家、教育家总在为我们阐述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即知行合一,重于实践。其实把听与见结合而论便是知,一个胸无点墨的人怎能有所作为?古人常讲“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如果没有博观或者博闻,想必无论是谁也是无处可取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行知”之名也正代表了他的“行动—知识—再行动”的教育思想。我们通过观察、通过听闻获得知识。我们学习知识,应讲究“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样的一种境界。齐白石学画虾时,曾终日蹲坐在虾池旁观虾的动态;徐悲鸿的奔马图,是他常在马厩观马的结果;达•芬奇为了完成《最后的晚餐》,曾用两年半的时间到酒馆、市集去搜寻人物形象,观摩人物神态。这些名人的事例无不启迪着我们要学有所成,就必须有“知”在肚里,“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础。当然,单有“知”是不行的,要紧的是“行”,是做。如果只有学知,有远见,但只空论,那不但不会美名远扬,反会被他人认为是“空水瓶”,没有真才实学。荀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孔子也曾曰:“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是知之,而不行之,想必其所学所知会胎死腹中吧。李时珍为确保所著医术的准确详尽,亲自到深山采取草药,向药农询问情况;徐霞客为完成游记,跋山涉水,遍游名川大山,历经许多城市;巴尔扎克为了使书中人物具有狮子般品性和毅力,曾亲自到非洲猎狮;托尔斯泰为了刻画逼真的战争场面,曾亲自前去战场观察。所有的事例一再证明:实践出真知,唯有“行”了,方可验证所“闻”所“见”,只有“行”了,才能掌握真正意义上的“知”。在学习活动中,老师通过参与课外活动、观察自然环境等方式,使学生体验生活、体验自然。想到和得到,中间还有两个字便是做到。懒于动手实践,只会运用书本知识空发议论,那只会给人留下笑柄。昔有赵括纸上谈兵,最终败北;今有学生空谈理想,最终无所成就。学习知识,不能只是听,只是接受,更应该用眼、耳、手、脑等多个感官参与学习,实现闻、见、做的统一,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由此,我说,学贵于知之,更贵于行之。【点评】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做法: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理清写作的线索。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四、附加题(20分)9.(8分)阅读下文,完成题目。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①[宋]苏轼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注]①词人托以“代人寄远”的形式,即借思妇想念行役在外的丈夫的口吻来表达思归之情。(1)“少年游”是这首词的词牌名,从字数上看属于小令。(2)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上片诉说了对远行在外的亲人当年不当别而别,如今当归而未归的思念盼归之情。B.前三句点明分别的时间、地点与气候,说明主人公无时无刻不在惦念家中的妻儿。C.下片写妻子本想仿效李白对酒邀月以慰寂寥,却不意反惹出更加惆怅的情绪。D.结尾借月中姮娥只怜爱双栖燕而不顾怜空闺独守之人,写出了妻子月下的孤独。(3)简要赏析下片画线句运用的艺术技巧。【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这是关于“词”的文学常识。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2)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题目,几乎涵盖了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解答】(1)本词中“少年游”就是词牌名,后面的是题目。词一般按字数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长调91字以上。这首词共51字,是一首小令。(2)B.“说明主人公无时无刻不在惦念家中的妻儿”错。前三句分别点明离别的时间——“去年相送”;离别的地点——“余杭门外”;分别时的气候——“飞雪似杨花”。把分别的时间与地点说得如此之分明,说明夫妻间无时无刻不在惦念。故选:B。(3)画线句是“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意思是好似那月光无限怜爱那双宿双栖的燕子,把它的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画梁上的燕巢。,妻子在人间孤寂地思念丈夫,恰似姮娥在月宫孤寂地思念丈夫后羿一样。姮娥怜爱双栖燕子,把她的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那画梁上的燕巢,这就不能不使妻子由羡慕双燕,而更思念远方的亲人。此句运用联想和反衬手法,看到梁上的双栖燕,而想到了自己这个单栖人,由燕子的双宿双栖,反衬出自己独守空闺的孤单寂寞。答案:(1)词牌名小令(2)B(3)姮娥怜爱双栖燕子,把她的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那画梁上的燕巢。由双栖燕子想到单栖人,运用反衬手法,表达了主人公独守空闺的孤单和寂寞。白话译文: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去年相送于余杭门外,大雪纷飞如同杨花。如今春天已尽,杨花飘絮似飞雪,却不见离人归来,怎能不叫人牵肠挂肚呢?卷起帘子举起杯,引明月作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入襟怀。月光无限怜爱那双宿双栖的燕子,把它的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画梁上的燕巢。诗歌鉴赏:此词是作者假托妻子在杭思己之作,其实是写自己的不归之感,含蓄婉转地表现了夫妻双方的一往情深。这首词有点特别。王文诰《苏诗总案》卷十一对此词作了说明:“甲寅(熙宁七年)四月,有感雪中行役作。公(苏轼)以去年十一月发临平(镇名,在杭州东北),及是春尽,犹行役未归,故托为此词。”这就是说,此词是作者有感于行役之苦而怀恋杭州及其家小而作,可是他托以“代人寄远”的形式,即借思妇想念行役在外的丈夫的口吻来表达他的思归之情。上片以思妇的口吻,诉说亲人不当别而别、当归而未归。前三句分别点明离别的时间——“去年相送”;离别的地点——“余杭门外”;分别时的环境——“飞雪似杨花”。把分别的时间与地点说得如此之分明,说明夫妻间无时无刻不惦念。大雪纷飞本不是出门的日子,可是公务身,不得不送丈夫冒雪出发,这种凄凉气氛自然又加深了平日的思念。后三句与前三句对举,同样点明时间——“今年春尽”,地点——“家”,环境——“杨花似雪”:杨花飘落,杨花飞舞,可是去年送别的丈夫“犹不见还家”。原以为此次行役的时间不长,当春即可还家,可此时春天已尽,杨花飘絮,却不见人归来,不能不叫人牵肠挂肚。这一段引入了《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手法,而“雪似杨花”“杨花似雪”两句,比拟既工,语亦精巧,可谓推陈出新,绝妙好辞。下片转写夜晚,着意刻画妻子对月思人的孤寂、惆怅。“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说的是寂寞中,思妇触景伤怀,便希望借酒浇愁,本想仿效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卷起帘子引明月作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入襟怀,让她倍感凉意,只能邀月对饮,可见孤寂之甚,只有凉意侵袭,可见悲凉之至。结尾三句是说,妻子人间孤寂地思念丈夫,恰似姮娥月宫孤寂地思念丈夫后羿一样。姮娥怜爱双栖燕子,把她的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那画梁上的燕巢,月光给梁间幸福的双燕挥洒温柔的光辉,好生怜惜,而对于孤寂伤怀的自己,月亮却毫不在意,这就不能不使妻子由羡慕双燕,而更思念远方的亲人,那份愁苦、凄惶真令人不堪忍受。这个思妇的所思所念,是身为征人的作者所设想的,这样作者的恋家思归之情昭然若揭。此词艺术上的成功集中在两处:一是利用飞雪与杨花形状相似,却代表着两种不同节后的特点,互为比喻,一可以形象地表示气候由极冷到极暖,历时长久;二可以构成洁白迷蒙的景象,象征着纯真而纷乱的情思。也就是说,雪与杨花互喻,既有表情上的深度,又有形象上的美感。二是构思新巧别致。将“姮娥”与作者之妻类比,以虚衬实,以虚证实,衬托妻子的孤寂无伴;又以对比衬托法,通过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基于二零二四年度云计算服务器的租赁合同
- 队会课件教学课件
- 石油安全事故
- 2024年度店铺商品采购合同3篇
- 幼儿园教案课件制作
- 瞻望病人的护理
- 《外伤引起静脉损伤》课件
- 2024年度电子商务专业校园创新创业大赛合作协议
- 课程合作合同协议书范本模板
- 高速公路交通标志标线优化合同(二零二四年度)
- 班主任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SCR反应中NOx吸附的原位红外数据分析总结
- 线路检测报告
- Unit6UnderstandingideasLongjiRiceTerraces公开课赛课课件-高中英语
- 工程变更管理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
- 收费站冬季安全注意事项
- 行政执法有关知识讲座
- 房建施工测量培训课件
- 《领导者的沟通技巧》课件
- 【公开课】Unit+1Reading+for+writing+课件-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 艾滋病的危害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