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2020-2021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2020-2021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2020-2021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2020-2021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0-2021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故宫严格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同时达到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中国建筑的屋顶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在故宫建筑中,不同形式的屋顶就有十种以上。以三大殿为例,屋顶各不相同。故宫建筑屋顶满铺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黄色为主,绿色用于皇子居住区的建筑,其它蓝、紫、黑、翠以及孔雀绿、宝石蓝等五色缤纷的琉璃,多用在花园或琉璃壁上。故宫前部宫殿,当时建筑造型要求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故宫的设计者认为这样可显示皇帝的威严,震慑天下。后部内廷却要求庭院深邃,建筑紧凑,因此东西六宫都自成一体,各有宫门宫墙,相对排列,秩序井然。再配以宫灯联对,绣榻几床,这些都是体现适应豪华生活需要的布置。内廷之后是宫后苑,后苑里有岁寒不凋的苍松翠柏,有秀石迭砌的玲珑假山,楼、阁、亭、榭掩映其间,幽美而恬静。故宫宫殿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故宫是几百年前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初建时被征役的劳动者有工匠十万,夫役百万。在当时社会生产条件下,能建造这样宏伟高大的建筑群,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才能。同时,为了修建故宫,如所需的木材,在明代时,大多采自四川、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等地,无数劳动人民被迫在崇山峻岭中的原始森林里,伐运木材。所用石料多采自北京远郊和距京郊二三百里的山区,每块石料往往重达几吨甚至几十、几百吨,如现在保和殿后檐的台阶,有一块云龙雕石重约250吨。建筑学家们认为故宫的设计与建筑,实在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建筑气势雄伟、豪华壮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标志着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着五百多年前匠师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摘自新浪《故宫的建筑形式》)材料二:中国古代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特点及可能,不以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接连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因而重视建筑物的整体有机布局。秦汉、唐宋、明清建筑基本延续了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而这个风格就是有中国新筑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宫殿建筑,即供君主居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独尊儒术以来,在世俗的观念和礼仪中,神人同在的思想倾向得以进一步发展。于是,不是出世的、象征超越世俗生活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系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从而,不是高耸入云、指向神秘上苍的观念,而是平面铺开、引向现实人间的联想;不是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太过空旷的内部空间,而是平易的、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不是阴冷的石头,而是暖和的木质等等,构成了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会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的楼台亭阁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入世的、实用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而对反理性的意识予以排斥,这种反理性意识又是构成许多宗教建筑审美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建筑的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的严格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的教堂来,它确实相对低矮、平淡,甚至逊色一筹;但就整体建筑群来说,它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随着晚期封建社会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为目的的建筑美出现了。这种仍然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通过“虚实”“借景”等技巧方式,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表现了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更为自由的审美理念,但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过程,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建筑布置上,设计者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使雄伟壮丽的故宫现出和谐灵动的一面。B.故宫宫殿雄伟庄严,庭院深邃,建筑紧凑,这都是设计者以此显示封建政权威严的意图体现。C.故宫的宫殿都位于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上,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是符合帝都营建原则的。D.故宫的各种建筑物在颜色使用上有着特别的要求,这也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一种具体体现。(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宫的修建,凝聚了劳动人民无数智慧与血汗。如修建所用的木材和石料,需要从原始森林里开采运出。B.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宫殿建筑,不以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重视建筑物的整体有机布局。C.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就在世间居住的中心,体现了神人同在的思想倾向。D.封建社会后期的园林建筑,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表现了文人士大夫更为自由的审美理念。(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中涉及的建筑物不符合中国古代建筑理性精神的一项是A.玄奘译经垂千秋,慈恩古刹闻九州。雁塔巍然立大地,曲江陂头流饮酒。(大雁塔、慈恩寺)B.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沧浪亭)C.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阿房宫)D.九天闾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大明宫)(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5)故宫的建筑形式从哪些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理性精神?请简要分析。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哨兵北舞曾剑绿皮列车终于摆脱京城的喧嚣与繁华,钻出夜色,钻进晨雾,在莽莽丛林间穿行。韩泽中以为,这趟驶向军营的列车,是他灿烂人生的开始,两年后,他将回到“北舞”,开启他辉煌的人生。列车把他们带到一个小县城,换乘面包车,辗转到一个像屯子一样的小镇,在一处营地住下。一个月后,韩泽中和另一位新兵被一辆“勇士”接走。山路漫长,车行颠簸,“勇士”钻出大山,进入一片江湾。远远地,一抹红色飘扬在边界哨所塔楼上。第二天清晨,韩泽中到哨所的第一班岗。真枪实弹,双人双岗。哨所兵少,白天一班岗,晚上一班岗,还穿插着不定时的巡逻任务。夜班岗如期而至,战友们的鼾声,衬托出哨所夜的寂静。寂寞伴随着单调和重复袭来,尤其在站岗的时候。他觉得边防的夜不是黑的,是深蓝色。而白天,秋日的阳光直射下来,晒得他脖颈生疼。他站得没有刚开始那么笔直,腰有些松懈。哨长发现了这个问题。那天午饭后,哨长带着他俩上了山,那边有“夫妻哨所”旧址。他们走在荆棘丛生的山路上,也不知走了多长时间,终于到达山顶。“夫妻哨所”上着锁。山高风大,门窗紧闭,屋里的桌椅布满灰尘。哨长给他们讲沈海洋的故事,他与另一个老兵被连队分配到山顶这个瞭望哨。有一天,老兵被抽调到边防团,这里只剩下沈海洋一人。沈海洋就向哨长申请,让妻子余香过来,义务当“哨兵”,这里就成了有名的“夫妻哨所”。余香支持沈海洋,奉献了五年。“夫妻哨所”往下,半山腰,有一个烈士墓。墓碑上写着烈士的名字:夏士连。一次巡逻,发现他国两个军人越界,去抓捕,夏士连冲在前面。坝下巨石林立水中,水深处还有暗礁。当时夜幕降临,细雨如丝,江边有雾,路滑。行到深水区,江水阻隔,夏士连在露出水面的巨石上跳跃,滑倒落水。仔细擦拭过墓碑后,他们往山下走。回望烈士墓,韩泽中觉得这个老兵的名字特别年轻,富有朝气。他仿佛看见一位年轻的战士,立在墓旁向他微笑。回哨所的路上,哨长讲了自己的故事。哨长是物理系的大学生,部队去招大学生干部,他报了名,没想到成了一名边防军官,每天检查岗哨,带兵巡逻。“五年前,我与你们的嫂子扯了结婚证,没有结婚照,没有办婚宴,几次定好的时间,都因部队临时有任务,改了日期。父母年龄大了,原本该休息,养老,却还要给我们带孩子……”哨长说着,声音有些哽咽。他们走下山,来到江边。韩泽中凝望江水,他觉得这界江的水,就像他们边防战士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酸楚,无声地在他们心底流过。回望来时的路,他说不清是哪一步促使他走进军营,像是偶然,像是一时冲动,更像是冥冥之中,偶然里隐藏着必然。第一学年专业课考核,同学说他秀气,建议他男扮女装,跳一段“贵妃醉酒”。他成功了,然而同学们随后喊他“韩媚娘”“韩贵妃”。虽无恶意,但听着刺耳。第二天去食堂吃饭,看见征兵宣传标语:“想成为男子汉吗?到军营去!”这则征兵标语吸引了他。现在想来,自己走进军营,那段女装古典舞好像不是最初始的缘由。七岁那年,一位亲戚说他过于柔弱,背有些塌,挺不起来。爷爷指着一张报纸上国旗护卫队的照片说,将来你得长成这样。那次从“夫妻哨所”和烈士陵园回来后,韩泽中开始按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他在雕刻自己。每次来到界碑前,韩泽中心中总会升腾起去触摸界碑的愿望。界碑在雪的映照下,散发出庄严与神圣的光辉,阻止了他的触摸。他举起手,向界碑敬礼。突然有一天,韩泽中发现他那双细嫩的手粗粝了,骨节变大,他并没有失落,他觉得用这样的手,向国旗和界碑敬礼,更有意义,更神圣。一切都在改变。就像哨所的四季:晚春的花朵,盛夏的绿荫。仲秋的山林。冬日的白雪。不变的是哨所的橄榄绿,那是老百姓眼里永恒的风景。每一天都特别漫长,两年时光连缀起来,却又顿觉转瞬即逝。退伍的时间越来越近,韩泽中眼看就可以回北舞了,可他怎么走得了啊。有些心事压在他心头。他决心申请转士官。哪怕只干一期,也得三年,这意味着,他放弃了他的“北舞”,那是无数舞者梦寐以求的学府。“你真的确定要留下?”哨长问。“是的,我确定!”他说。“同你爸妈商量一下吧。”哨长说。“不用,我二十岁了,我的青春我做主。”他写了留队申请,在申请书最后,他踢正步一样一笔一画地签上自己的名字。天黑下来了,他来到哨位,持枪上岗。星星灯火,在他眼里静静地亮着。(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服兵役的经历让韩泽中有了真正的成长,他对军人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更重要的是他因此抹掉了“韩贵妃”的人生印记。B.文中哨长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内心是有些酸楚的,他的这段经历以及蕴含其中的淡淡悔意,为韩泽中的决定增添了分量。C.文中画线句主要是用景物的变化来反衬哨所橄榄绿不变,也暗示主人公此刻的内心既有军人的自豪,更有军人的自觉担当。D.服役期快满的时候,韩泽中没跟父母商量,也没多加考虑,就作出了决定,这种决定带有年轻人的冲动,但仍然值得肯定。(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多处运用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的触动和成长,从而使得小说结尾主人公的选择不显突兀。B.小说语言朴实自然,又不乏诗意,有一种纯净之美,这与作者意欲着力表现的军人纯净的心灵世界是和谐一致的。C.小说以韩泽中的故事展开情节,又用其他军人的故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作者以此展现新时代军人的群体形象。D.小说主要以时间顺序讲述韩泽中服兵役的故事,其中又穿插其他故事,增添了行文波澜,丰富了小说内容。(3)韩泽中最终决定不回“北舞“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请分析文末“星星灯火,在他眼里静静地亮着”这句话的表达效果。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白居易传白居易,字乐天,其先盖太原人。北齐五兵尚书建,有功于时,赐田韩城,子孙家焉。又徙下邦。父季庚,为彭城令,李正已之叛,说刺史李浦自归,累擢襄州别驾。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诊。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按锷诛求百计,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明年,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赞曰: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其自叙言:“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迁,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视其文,信然。而杜牧谓:“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媒语入人肌骨不可去。”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呜呼,居易其贤哉!(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B.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C.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D.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别驾”,古代职官名。因随刺史巡行视察时另乘车驾,故称为“别驾”。B.“名器”,原指指名号与车服仪制。文中“假以名器”的意思是“授予重任”。C.“未冠”,指未成年。古代男子十五岁行加冠礼,称“加冠”,也称“弱冠”。D.“赞”,是纪传体史书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居易聪明过人,擅长写诗,他将自己的诗分成讽喻、闲适、感伤、杂律等几类,其中杂律诗并不为他所重。B.白居易为政局的安危多次进谏,宪宗皇帝也时常接受他的建议。但他论执强鲠,有时也会触怒皇帝。C.白居易后来被王涯弹劾,被贬为江州司马。被贬后,他能顺应这种遭遇,寄托心志于佛家生死之说。D.白居易在当时与元稹都很有名,最擅长写诗,其他体裁文章未足称佳。杜牧赞扬他的诗风格纤艳,能深入人心。(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诊。②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③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种树郭橐驼传》)(5)作者为什么认为“居易其贤哉”?请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理由。4.(9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点绛唇•雨恨云愁北宋王禹偁①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阑意。[注]①王禹偁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中进士,授成武主簿,迁大理评事。次年,改任长洲(苏州属县)知县。这首词就是王禹傅任长洲知县时的作品。他出身贫寒,对仕途充满抱负。(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雨恨云愁”是作者主观感受的强烈外射,移情于景,寄寓词人惆怅苦闷的心情。B.“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勾勒了人们怡然而居的水乡生活场景,写出了作者的向往之情。C.“平生事”“凭阑意”,寥寥数语透露了作者人生际遇和抱负之间的落差,万千感慨尽在其中。D.词作描写江南景物视角丰富,俯仰结合,作者的情感表达层层深入,但又含而不露。(2)本词中的“鸿”与辛弃疾《水龙吟》(“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的“鸿”的意蕴有何不同,并简要分析。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蜀相》中直陈北伐失利,一代英雄赍志而没,让人痛惜涕下的两句是“,。”(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写月光流转应照妆台,女子触发离愁,试图将月赶出自己的视线却又徒劳的两句是“,”。(3)姚鼐《登泰山记》中,写日出前天边云彩先发生颜色变化的句子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中国画,①______,牡丹象征什么,梅花象征什么,喜鹊象征什么,老虎象征什么,但这是一种层次较低的符号式对应,每每堕入(),为上品格的画家们所鄙弃。例如韩干、韩滉,他们这些更高()的画家会去追求一种整体性的氛围象征,这是强烈的精神能量要求在画幅物像中充分直观所必然导致的要求。如朱耷画中的鸟,②______,却分明有一种远远超越自然鸟的功能,与残山剩水一起指向一种独特的精神气氛。面对朱耷的画,人们的内心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阵寒噤。比朱耷小十几岁的原济也是明皇室后裔,用他自己的诗句来说,他与朱耷都是“金枝玉叶老遗民”。人们对他比较常用的称呼是石涛、大涤子、苦瓜和尚等。他虽与朱耷很要好,心理状态却有很大不同,精神痛苦没有朱耷那么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与更广阔的自然有了深入接触,沉郁苍茫,奇险奔放,满眼躁动,满耳流荡,这就使他与朱耷等人一起与当时一度成为正统的“四王”潮流形成鲜明对照,构成了很强大的时代性冲撞。有他们在,不仅是“四王”,其它中国绘画史上种种保守、因袭、精雅、空洞的画风都成了一种()的存在,一对比,在总体上显得平庸。徐渭、朱耷、原济这些人,对后来著名的“扬州八怪”影响极大,再后来又()了吴昌硕和齐白石等现代画家。一个新生代的中国画的承续系列,就这样构建起来了。我深信这是最有生命力的中国艺术史上的激流之一,也是中国人在明清之际的一种骄傲。(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陈词滥调品位脆弱滋润B.陈词滥调品位萎弱滋养C.墨守成规品味萎弱滋养D.墨守成规品味脆弱滋润(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最恰当的一项是A.中国画的一个新生代的承续系列,就这样建筑起来了。我深信这是最有生命力的中国艺术史上的激流之一,也是中国人在明清之际的一种骄傲。B.一个新生代的中国画的承续系列,就这样构建起来了。我深信这是中国艺术史上最有生命力的激流之一,也是一种中国人在明清之际的骄傲。C.中国画的一个新生代的承续系列,就这样构建起来了。我深信这是中国艺术史上最有生命力的激流之一,也是中国人在明清之际的一种骄傲。D.一个新生代的中国画的承续系列,就这样建筑起来了。我深信这是中国艺术史上最有生命力的激流之一,也是中国人在明清之际的一种骄傲。(3)请在文中①②两处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7.(5分)根据下面的材料,为“教育”下一简要定义。只教人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却成不了一个人格完整的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获得切身的感受。学生必须对何为美以及何为道德上的善有敏锐的辨识力,否则只是靠那点儿专业知识,更像一只训练有素的狗,而不是一个均衡发展的人。对于有价值的教育而言,发展年轻人的批判思维也是至关重要的,而过于繁重的课业压力(学分制)则会大大危及这种批判思维的发展。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和粗俗。教学应该是让学生在受教中觉得像收到了一份宝贵的礼物,而不是一份沉重的责任。8.(5分)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照要求回答相关问题。北宋在理学影响下,绘画中出现了短暂的写实之风,如五代黄荃父子擅花鸟,重形似。宋徽宗朝画院以形似为课徒要则,但轻形之风并没有丝毫衰减。《宣和画谱》就对“不专于形似,而独得于象外者”的创作给予很高的评价。北宋苏轼在评赵昌等画作时也说:“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根据语段,用自己的话简述苏轼认为绘画和作诗应追求的艺术效果。(每点不超过8个字)绘画应追求:;作诗应追求:。四、写作(60分)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某校高三学生将迎来他们的十八岁成人仪式。为展现集体风貌,学校要求学生在成人仪式上统一穿校服。对此,不少同学私下议论,认为在这个特殊的仪式上,应该允许学生以个性化的服装展现自己的风采。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0-2021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故宫严格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同时达到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中国建筑的屋顶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在故宫建筑中,不同形式的屋顶就有十种以上。以三大殿为例,屋顶各不相同。故宫建筑屋顶满铺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黄色为主,绿色用于皇子居住区的建筑,其它蓝、紫、黑、翠以及孔雀绿、宝石蓝等五色缤纷的琉璃,多用在花园或琉璃壁上。故宫前部宫殿,当时建筑造型要求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故宫的设计者认为这样可显示皇帝的威严,震慑天下。后部内廷却要求庭院深邃,建筑紧凑,因此东西六宫都自成一体,各有宫门宫墙,相对排列,秩序井然。再配以宫灯联对,绣榻几床,这些都是体现适应豪华生活需要的布置。内廷之后是宫后苑,后苑里有岁寒不凋的苍松翠柏,有秀石迭砌的玲珑假山,楼、阁、亭、榭掩映其间,幽美而恬静。故宫宫殿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故宫是几百年前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初建时被征役的劳动者有工匠十万,夫役百万。在当时社会生产条件下,能建造这样宏伟高大的建筑群,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才能。同时,为了修建故宫,如所需的木材,在明代时,大多采自四川、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等地,无数劳动人民被迫在崇山峻岭中的原始森林里,伐运木材。所用石料多采自北京远郊和距京郊二三百里的山区,每块石料往往重达几吨甚至几十、几百吨,如现在保和殿后檐的台阶,有一块云龙雕石重约250吨。建筑学家们认为故宫的设计与建筑,实在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建筑气势雄伟、豪华壮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标志着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着五百多年前匠师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摘自新浪《故宫的建筑形式》)材料二:中国古代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特点及可能,不以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接连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因而重视建筑物的整体有机布局。秦汉、唐宋、明清建筑基本延续了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而这个风格就是有中国新筑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宫殿建筑,即供君主居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独尊儒术以来,在世俗的观念和礼仪中,神人同在的思想倾向得以进一步发展。于是,不是出世的、象征超越世俗生活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系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从而,不是高耸入云、指向神秘上苍的观念,而是平面铺开、引向现实人间的联想;不是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太过空旷的内部空间,而是平易的、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不是阴冷的石头,而是暖和的木质等等,构成了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会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的楼台亭阁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入世的、实用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而对反理性的意识予以排斥,这种反理性意识又是构成许多宗教建筑审美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建筑的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的严格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的教堂来,它确实相对低矮、平淡,甚至逊色一筹;但就整体建筑群来说,它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随着晚期封建社会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为目的的建筑美出现了。这种仍然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通过“虚实”“借景”等技巧方式,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表现了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更为自由的审美理念,但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过程,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A.建筑布置上,设计者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使雄伟壮丽的故宫现出和谐灵动的一面。B.故宫宫殿雄伟庄严,庭院深邃,建筑紧凑,这都是设计者以此显示封建政权威严的意图体现。C.故宫的宫殿都位于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上,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是符合帝都营建原则的。D.故宫的各种建筑物在颜色使用上有着特别的要求,这也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一种具体体现。(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故宫的修建,凝聚了劳动人民无数智慧与血汗。如修建所用的木材和石料,需要从原始森林里开采运出。B.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宫殿建筑,不以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重视建筑物的整体有机布局。C.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就在世间居住的中心,体现了神人同在的思想倾向。D.封建社会后期的园林建筑,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表现了文人士大夫更为自由的审美理念。(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中涉及的建筑物不符合中国古代建筑理性精神的一项是AA.玄奘译经垂千秋,慈恩古刹闻九州。雁塔巍然立大地,曲江陂头流饮酒。(大雁塔、慈恩寺)B.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沧浪亭)C.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阿房宫)D.九天闾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大明宫)(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5)故宫的建筑形式从哪些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理性精神?请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解答时要认真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解答】(1)A.曲解文意。依据原文“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同时达到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并非“和谐灵动的一面”。B.曲解文意。依据原文“故宫前部宫殿,当时建筑造型要求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故宫的设计者认为这样可显示皇帝的威严,震慑天下。后部内廷却要求庭院深邃,建筑紧凑,因此东西六宫都自成一体,各有宫门宫墙,相对排列,秩序井然”,是后部内廷的要求。C.曲解文意。依据原文“故宫宫殿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并非所有宫殿。D.正确。故选:D。(2)A.曲解文意。依据原文“所用石料多采自北京远郊和距京郊二三百里的山区,每块石料往往重达几吨甚至几十、几百吨,如现在保和殿后檐的台阶,有一块云龙雕石重约250吨”,并非“从原始森林里开采运出”。故选:A。(3)A.大雁塔、慈恩寺,象征超越世俗生活的宗教建筑。故选:A。(4)依据原文“秦汉、唐宋、明清建筑基本延续了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而这个风格就是有中国新筑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首先提出“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风格就是有中国建筑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依据原文“独尊儒术以来,在世俗的观念和礼仪中,神人同在的思想倾向得以进一步发展。于是,不是出世的、象征超越世俗生活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系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中国古代建筑的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的严格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之后论述中国古代建筑理性精神的表现;依据原文“随着晚期封建社会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为目的的建筑美出现了”,最后以古典园林建筑为例,阐述理性精神的守正与发展。(5)①依据原文“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同时达到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整体有机布局: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同时达到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②依据原文“故宫前部宫殿,当时建筑造型要求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故宫的设计者认为这样可显示皇帝的威严,震慑天下”,入世、实用的观念:前部宫殿,要求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以显示皇帝的威严。③依据原文“故宫宫殿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严格的对称结构:宫殿沿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④依据原文“后部内廷却要求庭院深邃,建筑紧凑,因此东西六宫都自成一体,各有宫门宫墙,相对排列,秩序井然。再配以宫灯联对,绣榻几床,这些都是体现适应豪华生活需要的布置。内廷之后是宫后苑,后苑里有岁寒不凋的苍松翠柏,有秀石迭砌的玲珑假山,楼、阁、亭、榭掩映其间,幽美而恬静”,建筑与园林花木互补的审美理念:后苑里苍松翠柏,玲珑假山,楼、阁、亭、榭掩映其间,幽美而恬静。答案:(1)D(2)A(3)A(4)首先提出“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风格就是有中国建筑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之后论述中国古代建筑理性精神的表现;最后以古典园林建筑为例,阐述理性精神的守正与发展。(5)①整体有机布局: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同时达到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②入世、实用的观念:前部宫殿,要求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以显示皇帝的威严。③严格的对称结构:宫殿沿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④建筑与园林花木互补的审美理念:后苑里苍松翠柏,玲珑假山,楼、阁、亭、榭掩映其间,幽美而恬静。【点评】阅读社会科学类非连续性复合文本,首先,应梳理文本的结构,辨析清楚文本一共由几部分组成;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出处,从标题要素入手,整体把握各则材料的大致内容;最后,聚焦图表中的数据、报告中的结论、评论中的观点等关键信息,多元组合,整体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要义。有些文段没有明显中心句,必须对几个互有关联的句子进行意义整合,进而明确文本的主要观点。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哨兵北舞曾剑绿皮列车终于摆脱京城的喧嚣与繁华,钻出夜色,钻进晨雾,在莽莽丛林间穿行。韩泽中以为,这趟驶向军营的列车,是他灿烂人生的开始,两年后,他将回到“北舞”,开启他辉煌的人生。列车把他们带到一个小县城,换乘面包车,辗转到一个像屯子一样的小镇,在一处营地住下。一个月后,韩泽中和另一位新兵被一辆“勇士”接走。山路漫长,车行颠簸,“勇士”钻出大山,进入一片江湾。远远地,一抹红色飘扬在边界哨所塔楼上。第二天清晨,韩泽中到哨所的第一班岗。真枪实弹,双人双岗。哨所兵少,白天一班岗,晚上一班岗,还穿插着不定时的巡逻任务。夜班岗如期而至,战友们的鼾声,衬托出哨所夜的寂静。寂寞伴随着单调和重复袭来,尤其在站岗的时候。他觉得边防的夜不是黑的,是深蓝色。而白天,秋日的阳光直射下来,晒得他脖颈生疼。他站得没有刚开始那么笔直,腰有些松懈。哨长发现了这个问题。那天午饭后,哨长带着他俩上了山,那边有“夫妻哨所”旧址。他们走在荆棘丛生的山路上,也不知走了多长时间,终于到达山顶。“夫妻哨所”上着锁。山高风大,门窗紧闭,屋里的桌椅布满灰尘。哨长给他们讲沈海洋的故事,他与另一个老兵被连队分配到山顶这个瞭望哨。有一天,老兵被抽调到边防团,这里只剩下沈海洋一人。沈海洋就向哨长申请,让妻子余香过来,义务当“哨兵”,这里就成了有名的“夫妻哨所”。余香支持沈海洋,奉献了五年。“夫妻哨所”往下,半山腰,有一个烈士墓。墓碑上写着烈士的名字:夏士连。一次巡逻,发现他国两个军人越界,去抓捕,夏士连冲在前面。坝下巨石林立水中,水深处还有暗礁。当时夜幕降临,细雨如丝,江边有雾,路滑。行到深水区,江水阻隔,夏士连在露出水面的巨石上跳跃,滑倒落水。仔细擦拭过墓碑后,他们往山下走。回望烈士墓,韩泽中觉得这个老兵的名字特别年轻,富有朝气。他仿佛看见一位年轻的战士,立在墓旁向他微笑。回哨所的路上,哨长讲了自己的故事。哨长是物理系的大学生,部队去招大学生干部,他报了名,没想到成了一名边防军官,每天检查岗哨,带兵巡逻。“五年前,我与你们的嫂子扯了结婚证,没有结婚照,没有办婚宴,几次定好的时间,都因部队临时有任务,改了日期。父母年龄大了,原本该休息,养老,却还要给我们带孩子……”哨长说着,声音有些哽咽。他们走下山,来到江边。韩泽中凝望江水,他觉得这界江的水,就像他们边防战士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酸楚,无声地在他们心底流过。回望来时的路,他说不清是哪一步促使他走进军营,像是偶然,像是一时冲动,更像是冥冥之中,偶然里隐藏着必然。第一学年专业课考核,同学说他秀气,建议他男扮女装,跳一段“贵妃醉酒”。他成功了,然而同学们随后喊他“韩媚娘”“韩贵妃”。虽无恶意,但听着刺耳。第二天去食堂吃饭,看见征兵宣传标语:“想成为男子汉吗?到军营去!”这则征兵标语吸引了他。现在想来,自己走进军营,那段女装古典舞好像不是最初始的缘由。七岁那年,一位亲戚说他过于柔弱,背有些塌,挺不起来。爷爷指着一张报纸上国旗护卫队的照片说,将来你得长成这样。那次从“夫妻哨所”和烈士陵园回来后,韩泽中开始按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他在雕刻自己。每次来到界碑前,韩泽中心中总会升腾起去触摸界碑的愿望。界碑在雪的映照下,散发出庄严与神圣的光辉,阻止了他的触摸。他举起手,向界碑敬礼。突然有一天,韩泽中发现他那双细嫩的手粗粝了,骨节变大,他并没有失落,他觉得用这样的手,向国旗和界碑敬礼,更有意义,更神圣。一切都在改变。就像哨所的四季:晚春的花朵,盛夏的绿荫。仲秋的山林。冬日的白雪。不变的是哨所的橄榄绿,那是老百姓眼里永恒的风景。每一天都特别漫长,两年时光连缀起来,却又顿觉转瞬即逝。退伍的时间越来越近,韩泽中眼看就可以回北舞了,可他怎么走得了啊。有些心事压在他心头。他决心申请转士官。哪怕只干一期,也得三年,这意味着,他放弃了他的“北舞”,那是无数舞者梦寐以求的学府。“你真的确定要留下?”哨长问。“是的,我确定!”他说。“同你爸妈商量一下吧。”哨长说。“不用,我二十岁了,我的青春我做主。”他写了留队申请,在申请书最后,他踢正步一样一笔一画地签上自己的名字。天黑下来了,他来到哨位,持枪上岗。星星灯火,在他眼里静静地亮着。(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A.服兵役的经历让韩泽中有了真正的成长,他对军人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更重要的是他因此抹掉了“韩贵妃”的人生印记。B.文中哨长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内心是有些酸楚的,他的这段经历以及蕴含其中的淡淡悔意,为韩泽中的决定增添了分量。C.文中画线句主要是用景物的变化来反衬哨所橄榄绿不变,也暗示主人公此刻的内心既有军人的自豪,更有军人的自觉担当。D.服役期快满的时候,韩泽中没跟父母商量,也没多加考虑,就作出了决定,这种决定带有年轻人的冲动,但仍然值得肯定。(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小说多处运用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的触动和成长,从而使得小说结尾主人公的选择不显突兀。B.小说语言朴实自然,又不乏诗意,有一种纯净之美,这与作者意欲着力表现的军人纯净的心灵世界是和谐一致的。C.小说以韩泽中的故事展开情节,又用其他军人的故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作者以此展现新时代军人的群体形象。D.小说主要以时间顺序讲述韩泽中服兵役的故事,其中又穿插其他故事,增添了行文波澜,丰富了小说内容。(3)韩泽中最终决定不回“北舞“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请分析文末“星星灯火,在他眼里静静地亮着”这句话的表达效果。【分析】(1)本题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2)本题考查理解与鉴赏小说艺术特点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细致分析,准确概括即可。(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题目要求进行细致分析,准确把握即可。【解答】(1)A.“更重要的是他因此抹掉了‘韩贵妃’的人生印记”错。更重要的是“他对军人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B.“蕴含其中的淡淡悔意”错,哨长说的话“五年前,我与你们的嫂子扯了结婚证,没有结婚照,没有办婚宴,几次定好的时间,都因部队临时有任务,改了日期。父母年龄大了,原本该休息,养老,却还要给我们带孩子……”主要是对家人的愧疚。D.“没多加考虑”“这种决定带有年轻人的冲动”错。报名当兵有点冲动,但决定不回“北舞”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主要体现他的成长和性格中的果断。故选C。(2)C.“形成鲜明对比”错。“夫妻哨所”的故事、烈士夏士连的故事,是促使韩泽中思考军人的价值和意义,促使他思想转变的关键,但并未与之形成对比。故选C。(3)韩泽中最终决定不回“北舞”的原因,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分析。客观原因,“七岁那年,一位亲戚说他过于柔弱,背有些塌,挺不起来。爷爷指着一张报纸上国旗护卫队的照片说,将来你得长成这样”,是爷爷对他的期望促使他做了这个决定;入伍后哨长带他去看“夫妻哨所”,给他讲烈士夏士连的故事,也讲了自己的故事,这些军人的精神激励和鼓舞了韩泽中,使他的思想产生了转变。主观原因,他长得柔弱,被同学喊“韩媚娘”“韩贵妃”,“第二天去食堂吃饭,看见征兵宣传标语:‘想成为男子汉吗?到军营去!’这则征兵标语吸引了他”,他渴望成为一个男子汉;在军营的日子,他的内心成长了,“每次来到界碑前,韩泽中心中总会升腾起去触摸界碑的愿望……他举起手,向界碑敬礼。突然有一天,韩泽中发现他那双细嫩的手粗粝了,骨节变大,他并没有失落,他觉得用这样的手,向国旗和界碑敬礼,更有意义,更神圣”,重塑自己,内心的成长,促使他做了不回“北舞”的决定。(4)“星星灯火,在他眼里静静地亮着”,这是韩泽中决定留在部队,不回“北舞”之后,在夜晚上岗时的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属于“以景结情”。“星星灯火”是军营的灯火,也象征着韩泽中坚定的信念和对未来军旅生活的希望,这灯火如灯塔一般是对他未来生活的指引;“在他眼里静静地亮着”体现了人物内心的坚定和执着:他要留在军营,献身军营。这句话通过景物和细节描写含蓄地表现出主人公内心对于未来选择自我肯定。答案:(1)C(2)C(3)①爷爷的期望,在他心底种下了一颗当兵的种子。②渴望成为一个男子汉。③入伍后受到的精神激励。④重塑自己,内心的成长。(4)①以景结情,细节描写。②体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坚定和执着(是投身军旅信念的象征,是未来生活的指引)。③含蓄地表现出主人公内心对于未来选择自我肯定。【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白居易传白居易,字乐天,其先盖太原人。北齐五兵尚书建,有功于时,赐田韩城,子孙家焉。又徙下邦。父季庚,为彭城令,李正已之叛,说刺史李浦自归,累擢襄州别驾。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诊。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按锷诛求百计,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明年,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赞曰: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其自叙言:“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迁,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视其文,信然。而杜牧谓:“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媒语入人肌骨不可去。”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呜呼,居易其贤哉!(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A.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B.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C.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D.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别驾”,古代职官名。因随刺史巡行视察时另乘车驾,故称为“别驾”。B.“名器”,原指指名号与车服仪制。文中“假以名器”的意思是“授予重任”。C.“未冠”,指未成年。古代男子十五岁行加冠礼,称“加冠”,也称“弱冠”。D.“赞”,是纪传体史书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白居易聪明过人,擅长写诗,他将自己的诗分成讽喻、闲适、感伤、杂律等几类,其中杂律诗并不为他所重。B.白居易为政局的安危多次进谏,宪宗皇帝也时常接受他的建议。但他论执强鲠,有时也会触怒皇帝。C.白居易后来被王涯弹劾,被贬为江州司马。被贬后,他能顺应这种遭遇,寄托心志于佛家生死之说。D.白居易在当时与元稹都很有名,最擅长写诗,其他体裁文章未足称佳。杜牧赞扬他的诗风格纤艳,能深入人心。(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诊。②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③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种树郭橐驼传》)(5)作者为什么认为“居易其贤哉”?请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理由。【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况吴人”为判断句,在“况”“人”后要断开,排除AC;“自失”指情不自禁,修饰“曰”,要连在一起,排除B。故选D。译文:顾况是吴地人,自恃才华,很少推崇赞许他人。但见到白居易的文章,禁不住说:我认为有才华的人已经绝迹了,现在又发现了一个您!(2)C.“古代男子十五岁行加冠礼”有误,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3)D.“杜牧赞扬他的诗风格纤艳,能深入人心”分析有误,原文为“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媒语入人肌骨不可去”,杜牧是批评他的诗过于纤艳,流传人间,影响较坏。(4)①以:因为;蠲贷:免除租税;振:同“赈”,赈济;沴:灾祸。译文:天子因旱灾严重,下诏对租赋有所宽免,赈济民众减轻灾害。②意激:含意激切;思澹:思虑恬静澹泊;宜:应该。译文:至于讽喻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的,闲适诗思虑恬静澹泊而文辞迂缓,由于质直并迂缓,人们不喜爱也是应该的了。③早缫而绪:早些煮茧抽丝;字:养育;遂,顺利地成长;豚:猪。译文:早些抽你们的丝,早些纺你们的线,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猪。(5)对应的原文为“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呜呼,居易其贤哉”,作者认为他开始以正直之道奋发,能在天子面前争论安危,即便是后来中途遭到贬逐,但晚年更加不衰。答案:(1)D(2)C(3)D(4)①天子因旱灾严重,下诏对租赋有所宽免,赈济民众减轻灾害。②至于讽喻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的,闲适诗思虑恬静澹泊而文辞迂缓,由于质直并迂缓,人们不喜爱也是应该的了。③早些抽你们的丝,早些纺你们的线,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猪。(5)白居易开始以正直之道奋发;在天子面前争论安危,虽然中途遭到贬逐,但晚年更加不衰。【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4.(9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点绛唇•雨恨云愁北宋王禹偁①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阑意。[注]①王禹偁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中进士,授成武主簿,迁大理评事。次年,改任长洲(苏州属县)知县。这首词就是王禹傅任长洲知县时的作品。他出身贫寒,对仕途充满抱负。(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雨恨云愁”是作者主观感受的强烈外射,移情于景,寄寓词人惆怅苦闷的心情。B.“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勾勒了人们怡然而居的水乡生活场景,写出了作者的向往之情。C.“平生事”“凭阑意”,寥寥数语透露了作者人生际遇和抱负之间的落差,万千感慨尽在其中。D.词作描写江南景物视角丰富,俯仰结合,作者的情感表达层层深入,但又含而不露。(2)本词中的“鸿”与辛弃疾《水龙吟》(“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的“鸿”的意蕴有何不同,并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及表达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B.“写出了作者的向往之情”错。三四两句抓住江南水乡常见和最富有地方特色的景物进行细致刻画:蒙蒙的雨幕中,村落渔市点缀湖边水畔,一缕淡淡的炊烟,从村落上空袅袅升起,一片寂寥、萧瑟的景象。没有体现作者的向往。故选B。(2)本词中写“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词人仰望天空,只见天边鸿雁连缀成行,展翅奋飞。“征”字写鸿雁飞行之远,“缀”写雁群相连之密。词人遥见冲天远去的大雁,触发的是“平生事”的联想,想到了男儿一生的事业。王禹偁中进士后,只当了长洲知县。这小小的芝麻官,无法实现他胸中的大志,于是他恨无知音,愁无双翼,不能像“征鸿”一样展翅高飞。大雁成群奋飞,充满了生机,既象征词人也有高飞的远大理想,也反衬出了词人的仕途失意和孤独寂寞。而辛词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沦陷的故乡的思念。“断鸿”,是失群的孤雁。辛弃疾用这一自然景物来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答案:(1)B(2)①辛词中“断鸿”指失群的孤雁,象征着漂泊江南孤寂的词人自己(以此衬托出词人的孤独寂寞。)②王词中的“征鸿”,指成群奋飞的大雁,象征词人也有高飞的远大理想,又暗寓其仕途不顺、壮志难酬的怅惘,同时也用成群的大雁反衬了词人漂泊在外的孤独感。译文:细雨绵绵,恨意难消,天色微暗,愁绪堆积,但雨中的江南景色依旧非常美丽。水边村落,湖畔渔市,袅袅升起一缕孤零零的炊烟,那么淡,那么细。一行长途跋涉的鸿雁,在那水天相连的遥远天际,款款飞行,远远望去好似列队首尾连缀。此时凝望这搏击长空的大雁,谁能理解我凭栏远眺的含意。赏析:《点绛唇•感兴》是宋代词人王禹偁传世的唯一词作。此词以清丽的笔触、沉郁而高旷的格调,即事即目,描绘了江南水乡的风物景色,并通过描绘江南雨景,寄寓了作者积极用世、渴望有所作为的政治理想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情怀。全词寓情于景,因情绘景,风格清丽,感情质朴,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词境,其影响及于两宋词家。这首词艺术风格上一改宋初小令雍容典雅、柔靡无力的格局,显示出别具一格的面目。词中交替运用比拟手法和衬托手法,层层深入,含吐不露,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饰。从思想内容看,此词对于改变北宋初年词坛上流行的“秉笔多艳冶”的风气起了重要作用,为词境的开拓作了一定的贡献。【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能否合理地推断表述是否准确。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蜀相》中直陈北伐失利,一代英雄赍志而没,让人痛惜涕下的两句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写月光流转应照妆台,女子触发离愁,试图将月赶出自己的视线却又徒劳的两句是“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3)姚鼐《登泰山记》中,写日出前天边云彩先发生颜色变化的句子是“极天云一线异,须臾成五采。”【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解答】故答案为:(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重点字:捷、襟)(2)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重点字:捣、砧)(3)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重点字:臾、采)【点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中国画,①______,牡丹象征什么,梅花象征什么,喜鹊象征什么,老虎象征什么,但这是一种层次较低的符号式对应,每每堕入(),为上品格的画家们所鄙弃。例如韩干、韩滉,他们这些更高()的画家会去追求一种整体性的氛围象征,这是强烈的精神能量要求在画幅物像中充分直观所必然导致的要求。如朱耷画中的鸟,②______,却分明有一种远远超越自然鸟的功能,与残山剩水一起指向一种独特的精神气氛。面对朱耷的画,人们的内心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阵寒噤。比朱耷小十几岁的原济也是明皇室后裔,用他自己的诗句来说,他与朱耷都是“金枝玉叶老遗民”。人们对他比较常用的称呼是石涛、大涤子、苦瓜和尚等。他虽与朱耷很要好,心理状态却有很大不同,精神痛苦没有朱耷那么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与更广阔的自然有了深入接触,沉郁苍茫,奇险奔放,满眼躁动,满耳流荡,这就使他与朱耷等人一起与当时一度成为正统的“四王”潮流形成鲜明对照,构成了很强大的时代性冲撞。有他们在,不仅是“四王”,其它中国绘画史上种种保守、因袭、精雅、空洞的画风都成了一种()的存在,一对比,在总体上显得平庸。徐渭、朱耷、原济这些人,对后来著名的“扬州八怪”影响极大,再后来又()了吴昌硕和齐白石等现代画家。一个新生代的中国画的承续系列,就这样构建起来了。我深信这是最有生命力的中国艺术史上的激流之一,也是中国人在明清之际的一种骄傲。(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BA.陈词滥调品位脆弱滋润B.陈词滥调品位萎弱滋养C.墨守成规品味萎弱滋养D.墨守成规品味脆弱滋润(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最恰当的一项是CA.中国画的一个新生代的承续系列,就这样建筑起来了。我深信这是最有生命力的中国艺术史上的激流之一,也是中国人在明清之际的一种骄傲。B.一个新生代的中国画的承续系列,就这样构建起来了。我深信这是中国艺术史上最有生命力的激流之一,也是一种中国人在明清之际的骄傲。C.中国画的一个新生代的承续系列,就这样构建起来了。我深信这是中国艺术史上最有生命力的激流之一,也是中国人在明清之际的一种骄傲。D.一个新生代的中国画的承续系列,就这样建筑起来了。我深信这是中国艺术史上最有生命力的激流之一,也是中国人在明清之际的一种骄傲。(3)请在文中①②两处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近义成语(词语)的能力。要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看是否使用合适。(2)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3)本题考查句子归位,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要注意结合语境进行探究,注意表述的先后对应与叙述对象的一致性。【解答】(1)第一处,“墨守成规”强调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动词,放在这里不合适;“陈词滥调”指陈旧的思想论调,放在这里适合。第二处,“品味”为动词,尝试滋味;二指仔细体会。“品位”为名词,指对事物有分辨与鉴赏的能力。这里强调的是鉴赏能力,需要名词,选“品位”。第三处,“脆弱”指经受不起挫折,对事物敏感,患得患失;不坚强或感情脆弱、神经脆弱。“萎弱”,萎靡微弱。这里形容“画风”,“脆弱”一般形容人,选“萎弱”。第四处,“滋养”重点在供给养分。“滋润”,湿润,不干燥。这里形容徐渭、朱耷、原济这些人对吴昌硕和齐白石等现代画家影响极大,应用“滋养”。故选B。(2)画线句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表领属范围的定语“中国画”应在数量词定语“一个”之前,排除BD;表领属范围的定语“中国艺术史上”在形容词性短语作定语的“最有生命力”之前,排除A;A项词语的搭配不当,是“构建体系”。故选C。(3)①此处要填的是中国画的特点,后面说到“牡丹象征什么,梅花象征什么,喜鹊象征什么,老虎象征什么”,这是举例,括号处要引出“象征”的话题,这里在说“自然景物”,所以可填入“表现自然景物时常讲究点象征”。②括号后面是“却分明有一种远远超越自然鸟的功能,与残山剩水一起指向一种独特的精神气氛”,这里是转折,括号前为“如朱耷画中的鸟”,说明是针对前面的论述的举例,韩干、韩滉这些上品格的画家鄙弃象征这种手法,这里可填入“并不具体象征什么”。答案:(1)B(2)C(3)①表现花鸟虫兽(自然景物)时常讲究点象征;②并不具体象征什么。【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1.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2.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3.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4.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5.改正语段中的病句;6.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7.(5分)根据下面的材料,为“教育”下一简要定义。只教人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却成不了一个人格完整的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获得切身的感受。学生必须对何为美以及何为道德上的善有敏锐的辨识力,否则只是靠那点儿专业知识,更像一只训练有素的狗,而不是一个均衡发展的人。对于有价值的教育而言,发展年轻人的批判思维也是至关重要的,而过于繁重的课业压力(学分制)则会大大危及这种批判思维的发展。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和粗俗。教学应该是让学生在受教中觉得像收到了一份宝贵的礼物,而不是一份沉重的责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