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广东省广州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1页
2022年广东省广州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2页
2022年广东省广州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3页
2022年广东省广州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4页
2022年广东省广州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年广东省广州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章太炎从民族语文现代化的高度,对民族语文体系和书面文学体制展开了批判性反思,推动了清末民初文学的近代变革和现代转型。在西来文艺审美和文学观念冲击中土的情况下,章太炎结合汉民族语文的基本特点和历史流变,循名责实,制名指实,推出“文学总略”说。1906年他在《文学论略》中提出“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他认为文字是区分书面文学与口语的根本标志,是文学得以确立和存在的基本指标。文学包括无句读文和成句读文。无句读文包括无所谓兴会神味的图书、表谱、薄录等。成句读文可分为有韵文和无韵文,有韵文包括赋颂、古今体诗、词曲等;无韵文则包括小说、杂文、历史等。成句读文大都有兴会神味,有韵文和小说、杂文以感人为主,亦有不感人者,而历史可感人,可不感人。章氏的这种界说继承清代朴学“实事求是”的精神,并将传统小学发挥到现代“语言文字之学”的高度,在学理上深刻地揭示了文化本身的即物性和符号性,而“文学总略”说显然是一种从逻辑定义的角度对汉语文学传统的全面总结,它强调“汉字”对汉语文、文学和民族文化的重大意义,突出“汉字”在文化中的基础性内涵和作用,由此形成一种独到的“文字文化”论。在当时一切价值有待重估的历史情况下,章太炎力排众议,独出机杼,推出了自成统系的文学“雅俗论”。雅俗论一方面强调为文要讲究“轨则”:“先求训诂,句分字析,而后敢造词也”,“工拙者系乎才调,雅俗者存乎轨则。轨则之不知,虽有才调而无足贵。”章氏认为一切文章文学观其会通,都有自己的文类,都有“自性”(即规律),自有“法式”和“雅俗”。但它们有其共性,即“文字性”。他认为人类文明、文化、文学归根结底的功能,就是书契记事,形诸文字。章氏强调“文字性”,就是要求文学以质实性和直接性为基础。文学在“文字性”的基础上衍生出艺术性,即在不以文害辞、以辞害意的前提下讲求装饰性和蕴藉性,达到“文质彬彬”。另一方面,雅俗论又从整体文化的高度,平视“雅”“俗”。“徒论辞气,大上则雅,其次犹贵俗耳。俗者土地所生,婚姻丧纪所行也,非猥鄙之谓。”在这里,章氏把精英写作的书面文化与民间流传的通俗文化平等看待,既承认两者的互动,又强调“二者殊流”。这样的“雅俗论”不仅有效地打击了当时的古文“载道”说、桐城“义法”说和“骈文正宗”说,同时,平视雅俗的思路更成为“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崛起的内在思想依据。(摘编自童庆炳等《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价值观的演变》)材料二:中国文学史上直到1906年,章太炎才首次为文学下一定义:“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这一文学定义包括了文学文本和文学研究。他反对以有韵无韵区分,视前者为“纯文学”后者为“杂文学”,而主张“文”无论有韵无韵,无论成句读不成句读,无论纯杂,“包络一切著于竹帛而为言”。他的这种极为宽泛的文学定义,看似一种没有定义的定义,竟然合上了最近50年欧美文学界对文学范围的理解。仅举一例,法国的孔帕尼翁在反思何谓文学时说:“广义上讲的文学指所有印刷品(或书写品),包括图书馆里的所有藏书(以及已然笔录在案的口头文学)。”因为“文学”是一个其含义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名词,想要以一劳永逸的方式提供某种终极的定义注定是徒劳的。今日的网络文学甚至已经不是印刷品,明天还会有什么更新的媒介作为文学平台更是超出我们的想象力。文学理论讨论的文学定义,主要是在确立研究对象的范围以及特定的研究视角,期待从不同方面揭示被隐藏在文学背后的图景,从而在生活中对未来拥有更为多彩多姿的想象。所以,我们必须结合章太炎定义中的下一句话“论其法式,谓之文学”来继续思考。能够成为我们研究对象的“文学”,不仅有作者要表达者,还有如何表达。而“如何表达”在更多的场合下,是与特定的法式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学的“现实”,即以作者的“文心”为研究“核心”。刘勰《文心雕龙•序志》开宗明义:“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其精美复杂如同雕龙,需要“割情析采,笼圈条贯”。所以,文学研究也就应该将重心放在“法式”上。这样理解章太炎的文学定义,即便是最广义的含蕴,也仍然保持了文学的独特性。所以在今天看来,章太炎的文学定义具有两大“异彩”:第一是打破了狭隘的文学天地,其在当时的意义是有助于挣脱“纯文学”观念的作茧自缚,而在今天的意义则是可以与近50年来欧美的文学概念对话;第二是将文学研究纳入文学范围,其意义不仅结合了“什么是文学”和“怎样研究文学”,而且引申出文学活动不是由作者和作品垄断,“研究”也不是“创作”的附庸的意涵。在现代西方文学批评史上,越来越多的批评家以其理论著作加入到文学活动中,诺斯罗普•弗莱就指出“这种把批评家视为寄生虫或不成功的艺术家的观念”是错误的。这两大异彩也许可以看作是对章太炎文学定义的“激活”吧。(摘编自张伯伟《重审中国的“文学”概念》)(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章太炎结合汉民族语文特点和历史变化提出的“文学总略”说,既有对文学概念的界定,也有对汉语文学传统的总结。B.章太炎认为,文学的艺术性是建立在“文字性”基础上的,不论雅俗,都不能以辞害意,都应追求“文质彬彬”。C.章太炎和孔帕尼翁都认为文学的范围不需要设限,因为给含义不断变化的文学下一个终极定义是无法实现的。D.章太炎关于文学“法式”的观点给后来学者带来启发,文学既有表达什么的问题,还有如何表达的问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章太炎对民族语文体系和书面文学体制进行了反思和批判,也引发了后世学者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价值的审视与思考。B.章太炎承继了传统句读学和韵文分类法,对文学的界定以文字为准,可见清代朴学和传统小学仍是现代汉语文学的基础。C.网络文学的发展,使得文学作品不再需要印刷;而文学平台不断的变换,导致文学的确立和存在的指标也在不断变化。D.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言为文之用心也”,开“文学”概念研究之先河,为今人拓宽文学范畴奠定了理论基础。(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最能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章太炎先生可谓“全史在胸”,借助旧学新知的融会贯通,试图为现代中国建立牢靠的根基,为后来者开无数法门。B.章太炎论文之语,矫八股文、桐城派、新文体之流弊;提倡质朴的文学,只有从纠正一般人重文轻质的文学观入手。C.被公认为最具影响力的英国的文艺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指出,文学评论家们“在评论文学的过程中也生产文学”。D.英国汉学家吴芳思认为,“在高雅文化的精神心理定势和非人化的诱惑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尚不为人所知的纽带”。(4)材料一、材料二画横线处,同是引用章太炎的观点,但作者的意图不同,请简要分析。(5)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章太炎提出全新的文学概念,成就非凡,他的治学之道更值得当代青年学子借鉴。请结合材料,谈谈章太炎在治学方面给我们的启示。(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秋山图[日]芥川龙之介“您看过元代绘画神手大痴的《秋山图》么?”一个秋夜,王石谷到恽南田家中作客,一边喝茶,一边谈话。“没有。您见过?”“可以说见过,也可以说没见过,这是一件怪事……”恽南田惊异地瞅着王石谷的脸:“你见过的是摹本么?”“也不是摹本,算是见过了真迹……不过,不但我,烟客翁对这《秋山图》也有过一段因缘。您若有兴趣,我就谈一谈!”“请吧!”恽南田拨拨灯檠的火头,便请客人谈谈这件事。那是一年秋天,元宰先生同烟客翁谈画,忽然问,见过大痴的《秋山图》没有。翁在画道上是师法大痴的,凡是大痴的画,只要留在世上的,差不多全见过,可是这《秋山图》却始终没有见过。“不,不但没有见过,连听也几乎没有听说过。”翁这样回答,觉得挺不好意思。“有机会务必看一看吧,那画可以算大痴的极品了。”“有这样好的作品,一定得看一看。这画在谁手里呢?”“在润州张家,您可以去登门拜访。”烟客翁马上出发到润州去。张家虽然屋院很大,却显得一片荒凉。墙上爬满了藤蔓,院子里长着长草,成群的鸡鸭,见到客来表示好奇的神气。烟客翁被请到厅堂里,陈设着紫檀木的椅子,上面蒙着一层淡淡的尘土。出来接待的主人却还风雅,有贵族的品格。翁提出想拜观名画的愿望。主人立刻答应。原来这厅堂正墙上,就挂着一幅中堂。“这就是您要看的《秋山图》。”翁抬头一看,不觉发出一声惊叹。“画是青绿山水,蜿蜒溪流,用点墨描出高高低低的丛山,显出新雨后的翠黛,又着上一点点朱笔,到处表现出林丛的红叶,美得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了。好一幅绚烂的图画,而布局又极为宏大,笔致十分浑厚……”翁完全被迷住了,恋恋不舍地看着,愈看愈觉神奇。“神品,神品,元宰先生的称赏果非虚言。”翁一边说,一边眼睛仍没离开画幅。“是么,真是这样的杰作吗?”翁听了这话,不觉把吃惊的眼光转向主人。“什么,您觉得我看得不对吗?”“不,没有什么不对。”主人像少女似的羞红了脸,然后淡淡一笑,怯生生地看着墙上的画。过了一会,翁告别这个荒院一般的张家。逗留润州时,烟客翁几次派人到张家去交涉,希望把《秋山图》让给他,可是张家不肯接受他的请求。于是,翁只好断念了。王石谷讲到此处,停了一下,又说:“这是我从烟客翁那里听说的。”“那么,只有烟客先生见过《秋山图》的了。”恽南田捋捋长髯,眼望着王石谷。这回,王石谷没喝茶,又娓娓地讲下去了。烟客翁同我讲这事,是见过《秋山图》后五十年的时候。此后过了约一月,我独自去南方游历。其间偶然听说那《秋山图》,已被相识的贵戚王氏以千金代价从润州张氏子孙那儿弄到手。我便急忙到王氏府,去拜观《秋山图》了。现在还记得很清楚,这正是王氏庭院的牡丹花在玉栏边盛放的初夏午后。在匆匆谒见中,不觉就笑了起来:“闻说《秋山图》今已归府上所有,烟客先生为此画曾大费苦心。”王氏满脸得意地说:“今天烟客先生也约好了要来,先到的请先看吧!”王氏马上叫人在厅堂侧墙上挂起了《秋山图》。临水的红叶村舍,笼罩山谷的白云,远远近近侧立屏风似的青翠的群峰﹣立刻,在我的眼前,出现了大痴老人手创的比天地更灵巧的一座小天地。我眼睛一眨不眨地注视墙上的画。云烟丘壑的气势,显然无疑是大痴的真品,用这样多的皴点,而墨色又这样灵活……着这样重叠的色彩,而看不出一点笔痕,除了痴翁,别人究竟是不可能的。可是﹣可是这《秋山图》,和烟客翁曾在张氏家所见那幅,确不是同一大痴的手笔。比之那幅,这恐怕是比较下品的了。王氏窥探我的脸色,我竭力不使失望之色露出脸上。过了一会儿,王氏带着担心的神气问:“您看如何?”我连忙回答:“神品,神品,难怪烟客先生大为惊奇。”王氏好像对我的赞赏还有点不大满足。这时候,恰巧对我大讲《秋山图》妙趣的烟客翁也到来了。他同王氏寒暄着,显出高兴的笑容。“五十年前在张家荒园看的《秋山图》,现在又在华贵的尊府再度相逢,真是意外的因缘。”翁如此说着,举头观看墙上。这《秋山图》究竟是否他见过的那幅,他当然是最明白的。因此我也同王氏一样,深深注意他看图的表情。果然,他的脸上渐渐笼上了一道阴云。沉默了一会儿之后,王氏更加不安了,怯生生地问:“您看如何,刚才石谷先生也大大赞赏了”大概也不忍使王氏失望吧,翁看完了画,便郑重对王说:“您得到这画,真是莫大幸运,它给府上的珍藏,又添加了一重光彩。”我向烟客先生做了一个眼色,小声地说:“这就是那幅《秋山图》吗?”他摇摇头,回我一个奇妙的眼色:“真是一切如在梦中,也许那张氏家的主人是一位狐仙吧?”“《秋山图》的故事就是如此。”王石谷讲完了话,慢慢地喝了一杯茶。“果然,真是一个怪谈。”恽南田两眼盯视着铜檠的火焰。“可是烟客先生心中,不是明明留下了那幅奇怪的《秋山图》,而且你心中也……”“青绿的山岩,深朱的红叶,即使现在,还好像历历在目呢。”“那么,没有《秋山图》,也大可不必遗憾了吧?”恽王两大家谈到这儿,不禁抚掌一笑。(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元宰先生对《秋山图》的高度评价,让烟客翁五十年来对该画念念不忘。B.描写张府厅堂的紫檀椅子上蒙着淡淡的尘土,间接表明了张府家道中落。C.张府荒草丛生与王府牡丹盛开形成对比,暗示《秋山图》终将大放异彩。D.王石谷谒见王氏时的笑容,既有将见到名画的兴奋,也有对贵戚的谄媚。(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以王石谷的问话引出《秋山图》故事,“可以说见过,也可以说没有见过”预示故事曲折而神秘,引起读者兴趣。B.小说围绕《秋山图》的故事展开,构成故事套故事的格局,其中既有王石谷听闻的,也有他亲历的,故事之间过渡自然。C.小说插入喝茶、拨灯、捋长髯等多个细节,有意造成叙述的停顿,使节奏缓急有度,同时也巧妙地营造了讲故事的氛围。D.小说两次细致描绘《秋山图》画面,突出“云壑丘山”的磅礴气势,是为了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化了小说主题。(3)同是画作藏家,润州张氏和贵戚王氏对《秋山图》的心态却不相同,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4)本小说脱胎于清代文人笔记,该笔记以王石谷与恽南田相约同去寻找“《秋山》真本”为结尾,确定王府的画是假的。而本小说关于《秋山图》故事的结尾具有“不确定性”,这样的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唐宪宗元和七年秋,魏博节度使田季安薨。子怀谏,为节度副大使。兵马使田兴,有勇力,军中赖之。辛亥,上与宰相议魏博事,李吉甫请兴兵讨之,李绛曰:“臣窃观两河藩镇之跋扈者,皆分兵以隶诸将,不使专在一人,恐其权任太重,乘间而谋己故也。诸将势均力敌,莫能相制,若常得严明主帅以临之,则粗能自固矣。今怀谏乳臭子,不能自听断,军府大权,必有所归,诸将厚薄不均,怨怒必起,不相服从。然则向日分兵之策,适足为今日祸之阶也。至时,惟在朝廷不爱爵禄以赏其人,使两河藩镇闻之,恐其麾下争为恭顺矣,此所谓不战而屈人兵者也。”上曰:“善。”既而田怀谏幼弱,军政皆决于家僮蒋士则,数以爱憎移易诸将,众皆愤怒。朝命久未至,军中不安。田兴晨入府,士卒数千人大噪,请为留后。兴乃谓众曰:“勿犯副大使,守朝廷法令,申版籍,请官吏,然后可。”皆曰:“诺”。兴乃杀蒋士则等,迁怀谏。魏博监军以状闻,吉甫请遣中使宣慰以观其变,绛曰:“不可。今田兴奉其土地兵众,坐待诏命;乘此际推心抚纳,结以大恩。”上从之,以兴为魏博节度使。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遗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缕以赐之左右以为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上以语绛,绛曰:“田兴不贪专地之利,归命圣朝,陛下奈何爱小费而遗大计,不以收一道人心!”上悦,曰:“朕所以恶衣菲食,蓄聚货财,正为欲平定四方,不然,徒贮之府库何为!”十一月,遣知制诰裴度至魏博宣慰,以钱百五十万缗赏军士,六州百姓给复一年。军士受赐,欢声如雷。成德、兖郓使者数辈见之,相顾失色,叹曰:“倔强者果何益乎!”十四年秋,田兴入朝,上待之尤厚。(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四》)(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为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B.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为/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C.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为/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D.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为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留后,官名,始于唐代宗年间,文中是魏博节度使缺位时代理的称谓。B.版籍,指户口册或领土、疆域,“申版籍”指向朝廷索要人口和土地。C.专地,擅自处置领地,唐至德年后节度使专地以抗上令,始有藩镇之祸。D.道,古代行政区划名,唐代曾分天下为十五道,唐末演变为节度辖区。(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僮蒋士则趁田季安去世、怀谏年幼弱小之际,独揽魏博的军政大权,凭个人好恶调换众将职位,引发众怒,后来被田兴杀掉。B.李绛向宪宗提出建议,朝廷应采取分散各地藩镇将领兵权的策略,令诸将势均力敌,避免他们因兵权集中而嚣张跋扈,趁机谋乱。C.宰相李吉甫先是主张对魏博用兵,后又在魏博易主的时候,建议朝廷观其变化,但他的意见都遭到了李绛反对,也未被宪宗采纳。D.宪宗采纳李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建议,避免了战争,任命田兴为节度使,后犒赏军士,免除魏博一年赋税,并在田兴入朝时善待他。(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今田兴奉其土地兵众,坐待诏命;乘此际推心抚纳,结以大恩。②朕所以恶衣菲食,蓄聚货财,正为欲平定四方,不然,徒贮之府库何为!(5)两河藩镇中成德、兖郓的使者为什么会“相顾失色”?请简要说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三)①苏辙赵北燕南古战场,何年千里作方塘。烟波坐觉胡尘远,皮币②遥知国计长。胜处旧闻荷覆水,此行犹及蟹经霜。使君约我南来饮,人日河桥柳正黄。【注】①又名《赠知雄州王崇拯二首(其一)》。②皮币,指毛皮和缯帛,古代用作聘享的贵重礼物。(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奉命出使途经雄州,历史上该州曾经是战乱频发之处,现已是和平安宁之地。B.望千里方塘烟波浩渺,诗人觉离契丹尚远,看着随行贵重的礼物,深感责任重大。C.诗人为错过雄州荷花盛开的美景而惋惜,但庆幸赶上了经霜之蟹,可以一饱口福。D.本诗押“江阳”韵,“塘”“长”“霜”“黄”均字音洪亮,表达了积极乐观的情感。(2)诗人奉命北上,尾联却写“南来”“人日”之约,对此你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逍遥游》中,庄子以“,”,而搁个杯子当船就会粘住不动,是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的比喻,形象地说明道理。(2)《蜀道难》中,李白借用“五丁开山”的神话故事,“,”,描述了先民们开通蜀道的历史。(3)琴是一种古老的拨弦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载体之一,“琴”字常出现在古代诗歌中,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书法中国特有的艺术,不但能配合建筑与雕刻,而且能呼应文学与绘画;不但能美化生活的环境,而且能加强艺术的欣赏。无论是登高临水,或是俯仰古迹,只要有宏美的书法跃然于匾额、楹联或石碑之上,现场的情景便得以聚焦,怀古的气氛立刻就点醒了。所以面对名胜古迹,我常低回于历代的题咏之前,幻觉祖先的魂魄(①),(②),在顿挫转折的点捺之中向我手语,幻觉历史就躲在那后面隐隐地向我题词,有时是楷书的端庄,有时是行书的从容,而有时,是草书的。近年来,自己不擅书法,常在登临之余邀请我题词,我对于题什么词,倒不难。只是实在是难以下笔,因为拙腕管不住顽笔,轻毫控不了重墨,只要一落笔就满纸云烟,不,就乌烟瘴气了。看到书法家的朋友健笔淋漓,,墨渖上纸,或驻或行,或舞或飞,或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或盘马弯弓、,或轻舟出峡、顺流而下,看他们一管在握如挥魔杖,我总是艳羡之余,以指书空,摹拟那夭矫笔势。(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不失为放纵挥洒自如一触即发B.不愧为狂放挥洒自如蓄势待发C.不愧为放纵洋洋洒洒一触即发D.不失为狂放洋洋洒洒蓄势待发(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近年来,自己不擅书法,我常在登临之余,被邀请题词,题什么词,我倒难不了。B.我自己不擅书法,近年来,常在登临之余,邀请我题词,对于题什么词,我倒不难。C.我自己不擅书法,近年来,常在登临之余,被邀请题词,题什么词,对于我来说倒不难。D.近年来,自己不擅书法,在登临之余,我常邀请题词,对我来说题什么词,倒难不了我。(3)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选用下列材料中的词语,在文中括号①②处补写两句话,要求符合语境,前后衔接,句式整齐,逻辑严谨,语言通顺。材料:呐喊低语泄密述说浓淡之中行楷之中俯仰之间篆隶之间流畅雅正飞扬灵动神秘难认繁复艰深(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腐殖质是土壤的调色师。腐殖质是由动植物残体演变而成,一般粘附在土粒的表面,它的多少会影响土壤颜色深浅。黑色的土壤一般是腐殖质含量较高的,因为腐殖质呈黑色和棕色;腐殖质含量较少时,土壤则呈现灰色或灰白色。从灰到黑,土壤颜色①。矿物质也会影响土壤的颜色。比如,氧化铁就是善变的调色高手。当它在土壤中的含量高时,土壤会呈现偏红色或棕红色。同时,②。在低洼潮湿的环境中,氧化铁极易转变为水化氧化铁,这种地方的土壤常显黄色;当通风不良、氧气缺乏时,土壤中的氧化铁又变成了氧化亚铁,土壤呈现出灰蓝色。此外,土壤颜色还会随深度增加而变浅。(),其在土壤上部累积较多,所以土壤颜色较深,越往下有机质含量往往急剧下降,因此土壤颜色较浅。③比如黄土高原一些植被覆盖不佳的黄土剖面,上下就都是很均一的黄色。(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凋亡的植物在土壤中形成有机质B.土壤中的有机质是植物凋亡形成的C.植物凋亡融入土壤而产生有机质D.有机质在土壤中的累积是由植物不断凋亡产生的(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棋盘虽小,方寸之间,却蕴含无穷智慧。围棋,弈者持黑白二色圆形棋子在方形棋盘上对弈,棋子地位平等,双方以围地更多为目标,棋盘上往往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象棋,开局双方隔阵对垒,棋子分为不同角色,行棋时有各自的规则,棋手排兵有阵展开攻防。跳棋,棋盘为六角型,可多人共同参与,棋子功能相同,行棋时棋子可彼此借力,相互搭桥铺路,力求己方棋子率先全部达到终点。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年广东省广州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章太炎从民族语文现代化的高度,对民族语文体系和书面文学体制展开了批判性反思,推动了清末民初文学的近代变革和现代转型。在西来文艺审美和文学观念冲击中土的情况下,章太炎结合汉民族语文的基本特点和历史流变,循名责实,制名指实,推出“文学总略”说。1906年他在《文学论略》中提出“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他认为文字是区分书面文学与口语的根本标志,是文学得以确立和存在的基本指标。文学包括无句读文和成句读文。无句读文包括无所谓兴会神味的图书、表谱、薄录等。成句读文可分为有韵文和无韵文,有韵文包括赋颂、古今体诗、词曲等;无韵文则包括小说、杂文、历史等。成句读文大都有兴会神味,有韵文和小说、杂文以感人为主,亦有不感人者,而历史可感人,可不感人。章氏的这种界说继承清代朴学“实事求是”的精神,并将传统小学发挥到现代“语言文字之学”的高度,在学理上深刻地揭示了文化本身的即物性和符号性,而“文学总略”说显然是一种从逻辑定义的角度对汉语文学传统的全面总结,它强调“汉字”对汉语文、文学和民族文化的重大意义,突出“汉字”在文化中的基础性内涵和作用,由此形成一种独到的“文字文化”论。在当时一切价值有待重估的历史情况下,章太炎力排众议,独出机杼,推出了自成统系的文学“雅俗论”。雅俗论一方面强调为文要讲究“轨则”:“先求训诂,句分字析,而后敢造词也”,“工拙者系乎才调,雅俗者存乎轨则。轨则之不知,虽有才调而无足贵。”章氏认为一切文章文学观其会通,都有自己的文类,都有“自性”(即规律),自有“法式”和“雅俗”。但它们有其共性,即“文字性”。他认为人类文明、文化、文学归根结底的功能,就是书契记事,形诸文字。章氏强调“文字性”,就是要求文学以质实性和直接性为基础。文学在“文字性”的基础上衍生出艺术性,即在不以文害辞、以辞害意的前提下讲求装饰性和蕴藉性,达到“文质彬彬”。另一方面,雅俗论又从整体文化的高度,平视“雅”“俗”。“徒论辞气,大上则雅,其次犹贵俗耳。俗者土地所生,婚姻丧纪所行也,非猥鄙之谓。”在这里,章氏把精英写作的书面文化与民间流传的通俗文化平等看待,既承认两者的互动,又强调“二者殊流”。这样的“雅俗论”不仅有效地打击了当时的古文“载道”说、桐城“义法”说和“骈文正宗”说,同时,平视雅俗的思路更成为“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崛起的内在思想依据。(摘编自童庆炳等《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价值观的演变》)材料二:中国文学史上直到1906年,章太炎才首次为文学下一定义:“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这一文学定义包括了文学文本和文学研究。他反对以有韵无韵区分,视前者为“纯文学”后者为“杂文学”,而主张“文”无论有韵无韵,无论成句读不成句读,无论纯杂,“包络一切著于竹帛而为言”。他的这种极为宽泛的文学定义,看似一种没有定义的定义,竟然合上了最近50年欧美文学界对文学范围的理解。仅举一例,法国的孔帕尼翁在反思何谓文学时说:“广义上讲的文学指所有印刷品(或书写品),包括图书馆里的所有藏书(以及已然笔录在案的口头文学)。”因为“文学”是一个其含义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名词,想要以一劳永逸的方式提供某种终极的定义注定是徒劳的。今日的网络文学甚至已经不是印刷品,明天还会有什么更新的媒介作为文学平台更是超出我们的想象力。文学理论讨论的文学定义,主要是在确立研究对象的范围以及特定的研究视角,期待从不同方面揭示被隐藏在文学背后的图景,从而在生活中对未来拥有更为多彩多姿的想象。所以,我们必须结合章太炎定义中的下一句话“论其法式,谓之文学”来继续思考。能够成为我们研究对象的“文学”,不仅有作者要表达者,还有如何表达。而“如何表达”在更多的场合下,是与特定的法式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学的“现实”,即以作者的“文心”为研究“核心”。刘勰《文心雕龙•序志》开宗明义:“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其精美复杂如同雕龙,需要“割情析采,笼圈条贯”。所以,文学研究也就应该将重心放在“法式”上。这样理解章太炎的文学定义,即便是最广义的含蕴,也仍然保持了文学的独特性。所以在今天看来,章太炎的文学定义具有两大“异彩”:第一是打破了狭隘的文学天地,其在当时的意义是有助于挣脱“纯文学”观念的作茧自缚,而在今天的意义则是可以与近50年来欧美的文学概念对话;第二是将文学研究纳入文学范围,其意义不仅结合了“什么是文学”和“怎样研究文学”,而且引申出文学活动不是由作者和作品垄断,“研究”也不是“创作”的附庸的意涵。在现代西方文学批评史上,越来越多的批评家以其理论著作加入到文学活动中,诺斯罗普•弗莱就指出“这种把批评家视为寄生虫或不成功的艺术家的观念”是错误的。这两大异彩也许可以看作是对章太炎文学定义的“激活”吧。(摘编自张伯伟《重审中国的“文学”概念》)(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章太炎结合汉民族语文特点和历史变化提出的“文学总略”说,既有对文学概念的界定,也有对汉语文学传统的总结。B.章太炎认为,文学的艺术性是建立在“文字性”基础上的,不论雅俗,都不能以辞害意,都应追求“文质彬彬”。C.章太炎和孔帕尼翁都认为文学的范围不需要设限,因为给含义不断变化的文学下一个终极定义是无法实现的。D.章太炎关于文学“法式”的观点给后来学者带来启发,文学既有表达什么的问题,还有如何表达的问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A.章太炎对民族语文体系和书面文学体制进行了反思和批判,也引发了后世学者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价值的审视与思考。B.章太炎承继了传统句读学和韵文分类法,对文学的界定以文字为准,可见清代朴学和传统小学仍是现代汉语文学的基础。C.网络文学的发展,使得文学作品不再需要印刷;而文学平台不断的变换,导致文学的确立和存在的指标也在不断变化。D.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言为文之用心也”,开“文学”概念研究之先河,为今人拓宽文学范畴奠定了理论基础。(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最能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CA.章太炎先生可谓“全史在胸”,借助旧学新知的融会贯通,试图为现代中国建立牢靠的根基,为后来者开无数法门。B.章太炎论文之语,矫八股文、桐城派、新文体之流弊;提倡质朴的文学,只有从纠正一般人重文轻质的文学观入手。C.被公认为最具影响力的英国的文艺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指出,文学评论家们“在评论文学的过程中也生产文学”。D.英国汉学家吴芳思认为,“在高雅文化的精神心理定势和非人化的诱惑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尚不为人所知的纽带”。(4)材料一、材料二画横线处,同是引用章太炎的观点,但作者的意图不同,请简要分析。(5)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章太炎提出全新的文学概念,成就非凡,他的治学之道更值得当代青年学子借鉴。请结合材料,谈谈章太炎在治学方面给我们的启示。【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不同材料进行辨析概括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用准确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归纳。【解答】(1)“都认为文学的范围不需要设限”错误。从“文学理论讨论的文学定义,主要是在确立研究对象的范围以及特定的研究视角,期待从不同方面揭示被隐藏在文学背后的图景”可知,并非不需设限,只是范围比较广。故选C。(2)B.“可见清代朴学和传统小学仍是现代汉语文学的基础”错误。文中直说“将传统小学发挥到现代‘语言文字之学’的高度,在学理上深刻地揭示了文化本身的即物性和符号性”,并未提及仍是现代汉语文学的基础。C.“使得文学作品不再需要印刷”错误,“今日的网络文学甚至已经不是印刷品,明天还会有什么更新的媒介作为文学平台更是超出我们的想象力”并非不需要印刷。D.“为今人拓宽文学范畴奠定了理论基础”错误。《文心雕龙•序志》开宗明义:“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其精美复杂如同雕龙,需要“割情析采,笼圈条贯”。所以,文学研究也就应该将重心放在“法式”上。这样理解章太炎的文学定义,即便是最广义的含蕴,也仍然保持了文学的独特性。故选A。(3)C.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重审中国的‘文学’概念”,“文学评论家们‘在评论文学的过程中也生产文学’”能体现这一点。故选C。(4)两则材料虽都引用了章太炎的观点,但材料一引用“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是为解释“文学”的内涵。而材料二引用这句话是为了将其与西方学者的观点进行比较。(5)结合“章氏强调‘文字性,就是要求文学以质实性和直接性为基础’。文学在‘文字性’的基础上衍生出艺术性,即在不以文害辞、以辞害意的前提下讲求装饰性和蕴藉性,达到‘文质彬彬’”可得出第一点。结合“章氏把精英写作的书面文化与民间流传的通俗文化平等看待,既承认两者的互动,又强调‘二者殊流’。这样的‘雅俗论’不仅有效地打击了当时的古文‘载道’说、桐城‘义法’说和‘骈文正宗’说,同时,平视雅俗的思路更成为‘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崛起的内在思想依据”可得出第二点。由材料二最后一段可总结出第三点。答案:(1)C(2)A(3)C(4)①材料一引用章太炎的观点,是为了进一步阐释其“文学总略”说的内涵,方便读者理解并且开门见山,为后文详细解释做铺垫。②材料二是再次点观点,总结论述主旨,并对此引出深度思考,与西方学者观点进行比较。(5)①文学要以质实性和直接性为基础,在文字性的基础上,衍生出艺术性,不以文害辞,也不以辞害意的追求装饰性。②不分雅俗,对文学一视同仁。③从不同的方面揭示出文学背后的图景,不断扩充文学的内涵。【点评】阅读社会科学类非连续性复合文本,首先,应梳理文本的结构,辨析清楚文本一共由几部分组成;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出处,从标题要素入手,整体把握各则材料的大致内容;最后,聚焦图表中的数据、报告中的结论、评论中的观点等关键信息,多元组合,整体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要义。有些文段没有明显中心句,必须对几个互有关联的句子进行意义整合,进而明确文本的主要观点。(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秋山图[日]芥川龙之介“您看过元代绘画神手大痴的《秋山图》么?”一个秋夜,王石谷到恽南田家中作客,一边喝茶,一边谈话。“没有。您见过?”“可以说见过,也可以说没见过,这是一件怪事……”恽南田惊异地瞅着王石谷的脸:“你见过的是摹本么?”“也不是摹本,算是见过了真迹……不过,不但我,烟客翁对这《秋山图》也有过一段因缘。您若有兴趣,我就谈一谈!”“请吧!”恽南田拨拨灯檠的火头,便请客人谈谈这件事。那是一年秋天,元宰先生同烟客翁谈画,忽然问,见过大痴的《秋山图》没有。翁在画道上是师法大痴的,凡是大痴的画,只要留在世上的,差不多全见过,可是这《秋山图》却始终没有见过。“不,不但没有见过,连听也几乎没有听说过。”翁这样回答,觉得挺不好意思。“有机会务必看一看吧,那画可以算大痴的极品了。”“有这样好的作品,一定得看一看。这画在谁手里呢?”“在润州张家,您可以去登门拜访。”烟客翁马上出发到润州去。张家虽然屋院很大,却显得一片荒凉。墙上爬满了藤蔓,院子里长着长草,成群的鸡鸭,见到客来表示好奇的神气。烟客翁被请到厅堂里,陈设着紫檀木的椅子,上面蒙着一层淡淡的尘土。出来接待的主人却还风雅,有贵族的品格。翁提出想拜观名画的愿望。主人立刻答应。原来这厅堂正墙上,就挂着一幅中堂。“这就是您要看的《秋山图》。”翁抬头一看,不觉发出一声惊叹。“画是青绿山水,蜿蜒溪流,用点墨描出高高低低的丛山,显出新雨后的翠黛,又着上一点点朱笔,到处表现出林丛的红叶,美得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了。好一幅绚烂的图画,而布局又极为宏大,笔致十分浑厚……”翁完全被迷住了,恋恋不舍地看着,愈看愈觉神奇。“神品,神品,元宰先生的称赏果非虚言。”翁一边说,一边眼睛仍没离开画幅。“是么,真是这样的杰作吗?”翁听了这话,不觉把吃惊的眼光转向主人。“什么,您觉得我看得不对吗?”“不,没有什么不对。”主人像少女似的羞红了脸,然后淡淡一笑,怯生生地看着墙上的画。过了一会,翁告别这个荒院一般的张家。逗留润州时,烟客翁几次派人到张家去交涉,希望把《秋山图》让给他,可是张家不肯接受他的请求。于是,翁只好断念了。王石谷讲到此处,停了一下,又说:“这是我从烟客翁那里听说的。”“那么,只有烟客先生见过《秋山图》的了。”恽南田捋捋长髯,眼望着王石谷。这回,王石谷没喝茶,又娓娓地讲下去了。烟客翁同我讲这事,是见过《秋山图》后五十年的时候。此后过了约一月,我独自去南方游历。其间偶然听说那《秋山图》,已被相识的贵戚王氏以千金代价从润州张氏子孙那儿弄到手。我便急忙到王氏府,去拜观《秋山图》了。现在还记得很清楚,这正是王氏庭院的牡丹花在玉栏边盛放的初夏午后。在匆匆谒见中,不觉就笑了起来:“闻说《秋山图》今已归府上所有,烟客先生为此画曾大费苦心。”王氏满脸得意地说:“今天烟客先生也约好了要来,先到的请先看吧!”王氏马上叫人在厅堂侧墙上挂起了《秋山图》。临水的红叶村舍,笼罩山谷的白云,远远近近侧立屏风似的青翠的群峰﹣立刻,在我的眼前,出现了大痴老人手创的比天地更灵巧的一座小天地。我眼睛一眨不眨地注视墙上的画。云烟丘壑的气势,显然无疑是大痴的真品,用这样多的皴点,而墨色又这样灵活……着这样重叠的色彩,而看不出一点笔痕,除了痴翁,别人究竟是不可能的。可是﹣可是这《秋山图》,和烟客翁曾在张氏家所见那幅,确不是同一大痴的手笔。比之那幅,这恐怕是比较下品的了。王氏窥探我的脸色,我竭力不使失望之色露出脸上。过了一会儿,王氏带着担心的神气问:“您看如何?”我连忙回答:“神品,神品,难怪烟客先生大为惊奇。”王氏好像对我的赞赏还有点不大满足。这时候,恰巧对我大讲《秋山图》妙趣的烟客翁也到来了。他同王氏寒暄着,显出高兴的笑容。“五十年前在张家荒园看的《秋山图》,现在又在华贵的尊府再度相逢,真是意外的因缘。”翁如此说着,举头观看墙上。这《秋山图》究竟是否他见过的那幅,他当然是最明白的。因此我也同王氏一样,深深注意他看图的表情。果然,他的脸上渐渐笼上了一道阴云。沉默了一会儿之后,王氏更加不安了,怯生生地问:“您看如何,刚才石谷先生也大大赞赏了”大概也不忍使王氏失望吧,翁看完了画,便郑重对王说:“您得到这画,真是莫大幸运,它给府上的珍藏,又添加了一重光彩。”我向烟客先生做了一个眼色,小声地说:“这就是那幅《秋山图》吗?”他摇摇头,回我一个奇妙的眼色:“真是一切如在梦中,也许那张氏家的主人是一位狐仙吧?”“《秋山图》的故事就是如此。”王石谷讲完了话,慢慢地喝了一杯茶。“果然,真是一个怪谈。”恽南田两眼盯视着铜檠的火焰。“可是烟客先生心中,不是明明留下了那幅奇怪的《秋山图》,而且你心中也……”“青绿的山岩,深朱的红叶,即使现在,还好像历历在目呢。”“那么,没有《秋山图》,也大可不必遗憾了吧?”恽王两大家谈到这儿,不禁抚掌一笑。(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A.元宰先生对《秋山图》的高度评价,让烟客翁五十年来对该画念念不忘。B.描写张府厅堂的紫檀椅子上蒙着淡淡的尘土,间接表明了张府家道中落。C.张府荒草丛生与王府牡丹盛开形成对比,暗示《秋山图》终将大放异彩。D.王石谷谒见王氏时的笑容,既有将见到名画的兴奋,也有对贵戚的谄媚。(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小说开篇以王石谷的问话引出《秋山图》故事,“可以说见过,也可以说没有见过”预示故事曲折而神秘,引起读者兴趣。B.小说围绕《秋山图》的故事展开,构成故事套故事的格局,其中既有王石谷听闻的,也有他亲历的,故事之间过渡自然。C.小说插入喝茶、拨灯、捋长髯等多个细节,有意造成叙述的停顿,使节奏缓急有度,同时也巧妙地营造了讲故事的氛围。D.小说两次细致描绘《秋山图》画面,突出“云壑丘山”的磅礴气势,是为了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化了小说主题。(3)同是画作藏家,润州张氏和贵戚王氏对《秋山图》的心态却不相同,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4)本小说脱胎于清代文人笔记,该笔记以王石谷与恽南田相约同去寻找“《秋山》真本”为结尾,确定王府的画是假的。而本小说关于《秋山图》故事的结尾具有“不确定性”,这样的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回归原文,用原文相关信息辨析选项正误。(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选项的内容,再联系原文内容具体辨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解答本题,需要根据题干筛选两家人的相关语句,进而概括作答。(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结尾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需要理解结尾的特点,再联系全文,从情节、内容、表达效果等角度入手分析。【解答】(1)A.“让烟客翁五十年来对该画念念不忘”表述有误,根据小说内容“我便急忙到王氏府,去拜观《秋山图》了”可知,是“我”对这幅画念念不忘。C.“暗示《秋山图》终将大放异彩”表述有误,根据“果然,他的脸上渐渐笼上了一道阴云”“大概也不忍使王氏失望吧”可知,王家的《秋山图》不是真品,谈不上“大放异彩”。D.根据小说内容“王氏窥探我的脸色,我竭力不使失望之色露出脸上。过了一会儿,王氏带着担心的神气问”,王石谷并没有表现出谄媚的姿态,反而是王氏对王石谷有些讨好之态。故选:B。(2)D.第一次描写《秋山图》并未体现出“云壑丘山”的气势,反而相对比较内敛;另外,“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表述有误,文章并未体现,属于无中生有。故选:D。(3)首先分析张家,从“张家虽然屋院很大,却显得一片荒凉。墙上爬满了藤蔓,院子里长着长草,成群的鸡鸭,见到客来表示好奇的神气”可知张家已经家道中落,但对待画作却挂在中堂,面对烟客翁的高度评价却羞涩,可见其对待画作很是珍惜。其次就是王家,“王氏庭院的牡丹花在玉栏边盛放的初夏午后”彰显出王家的富贵,“满脸得意”“王氏窥探我的脸色,我竭力不使失望之色露出脸上。过了一会儿,王氏带着担心的神气问”“王氏好像对我的赞赏还有点不大满足”等表明王氏不懂得画作,很在乎大师对待画作的评价。由此总结作答即可。(4)这篇小说以“恽王两大家谈到这儿,不禁抚掌一笑”结尾,并未直接点明王家画作的真伪,结合前面曲折的情节可知,这样的结尾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留下的悬念也能引起读者的思考。以两位大家的话语和神态结尾,有戛然而止之感,与“真是一切如在梦中,也许那张氏家的主人是一位狐仙吧”相对应,更添小说的神秘氛围。此外,这样的结尾,与前面小说中对《秋山图》的描述相照应,画作的真真假假,更显小说情节的负责与曲折。由此分析即可。答案:(1)B(2)D(3)①张氏对待《秋山图》是痴迷和求真,即使家道中落仍然对画作珍惜。②王氏是取得《秋山图》的骄傲又怀疑,附庸风雅,本身对画作并无见解,通过大师的眼神态度来甄别。(4)①延续故事的曲折并神秘,更好地吸引读者的兴趣,留下悬念,引发读者的思考。②故事戛然而止,有意造成故事的停顿,巧妙地渲染了神秘的氛围。③使读者与故事情节之间不断的来回变化,彰显故事情节的复杂性与曲折性。【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唐宪宗元和七年秋,魏博节度使田季安薨。子怀谏,为节度副大使。兵马使田兴,有勇力,军中赖之。辛亥,上与宰相议魏博事,李吉甫请兴兵讨之,李绛曰:“臣窃观两河藩镇之跋扈者,皆分兵以隶诸将,不使专在一人,恐其权任太重,乘间而谋己故也。诸将势均力敌,莫能相制,若常得严明主帅以临之,则粗能自固矣。今怀谏乳臭子,不能自听断,军府大权,必有所归,诸将厚薄不均,怨怒必起,不相服从。然则向日分兵之策,适足为今日祸之阶也。至时,惟在朝廷不爱爵禄以赏其人,使两河藩镇闻之,恐其麾下争为恭顺矣,此所谓不战而屈人兵者也。”上曰:“善。”既而田怀谏幼弱,军政皆决于家僮蒋士则,数以爱憎移易诸将,众皆愤怒。朝命久未至,军中不安。田兴晨入府,士卒数千人大噪,请为留后。兴乃谓众曰:“勿犯副大使,守朝廷法令,申版籍,请官吏,然后可。”皆曰:“诺”。兴乃杀蒋士则等,迁怀谏。魏博监军以状闻,吉甫请遣中使宣慰以观其变,绛曰:“不可。今田兴奉其土地兵众,坐待诏命;乘此际推心抚纳,结以大恩。”上从之,以兴为魏博节度使。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遗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缕以赐之左右以为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上以语绛,绛曰:“田兴不贪专地之利,归命圣朝,陛下奈何爱小费而遗大计,不以收一道人心!”上悦,曰:“朕所以恶衣菲食,蓄聚货财,正为欲平定四方,不然,徒贮之府库何为!”十一月,遣知制诰裴度至魏博宣慰,以钱百五十万缗赏军士,六州百姓给复一年。军士受赐,欢声如雷。成德、兖郓使者数辈见之,相顾失色,叹曰:“倔强者果何益乎!”十四年秋,田兴入朝,上待之尤厚。(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四》)(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为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B.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为/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C.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为/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D.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为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留后,官名,始于唐代宗年间,文中是魏博节度使缺位时代理的称谓。B.版籍,指户口册或领土、疆域,“申版籍”指向朝廷索要人口和土地。C.专地,擅自处置领地,唐至德年后节度使专地以抗上令,始有藩镇之祸。D.道,古代行政区划名,唐代曾分天下为十五道,唐末演变为节度辖区。(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家僮蒋士则趁田季安去世、怀谏年幼弱小之际,独揽魏博的军政大权,凭个人好恶调换众将职位,引发众怒,后来被田兴杀掉。B.李绛向宪宗提出建议,朝廷应采取分散各地藩镇将领兵权的策略,令诸将势均力敌,避免他们因兵权集中而嚣张跋扈,趁机谋乱。C.宰相李吉甫先是主张对魏博用兵,后又在魏博易主的时候,建议朝廷观其变化,但他的意见都遭到了李绛反对,也未被宪宗采纳。D.宪宗采纳李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建议,避免了战争,任命田兴为节度使,后犒赏军士,免除魏博一年赋税,并在田兴入朝时善待他。(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今田兴奉其土地兵众,坐待诏命;乘此际推心抚纳,结以大恩。②朕所以恶衣菲食,蓄聚货财,正为欲平定四方,不然,徒贮之府库何为!(5)两河藩镇中成德、兖郓的使者为什么会“相顾失色”?请简要说明。【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解答】(1)划线句的意思是:李绛又说:“魏博五十多年没接受天子的教化,如果没有超出他们希望的重赏,那么就无法安抚士兵的心,使四邻受到鼓励而羡慕。请求拿出宫内仓库的一百五十万贯钱来赏赐给他们。”宪宗亲近的宦官认为:“给与的赏赐太多,若以后再有此例,将拿什么给他们呢?”。结合整个语段可知,“则”在句中的作用是在某种假设的情况下会出现某一种情况而说的话语,即“则”与其后边的句子是放在一起可以理解为“那么”,据此可以排除B、D。在“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为所与太多”这几句中,如果把“左右”和“之”放在一起的话,从语法角度看是没有问题的,但这样一来“以为所与太多”一句就没有主语了,所以结合上下文来看,“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为所与太多”一句的正确停顿是“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为所与太多”,由此可以排除A选项。故选:C。(2)B.“版籍,指户口册或领土、疆域,‘申版籍’指向朝廷索要人口和土地”表述错误。“申版籍”的意思是向朝廷申报户口和土地。故选:B。(3)B.“李绛向宪宗提出建议,朝廷应采取分散各地藩镇将领兵权的策略,令诸将势均力敌,避免他们因兵权集中而嚣张跋扈,趁机谋乱”表述错误。由原文“臣窃观两河藩镇之跋扈者,皆分兵以隶诸将,不使专在一人,恐其权任太重,乘间而谋己故也。诸将势均力敌,莫能相制,若常得严明主帅以临之,则粗能自固矣”可知,李绛并没有向宪宗提出此项建议而只是陈述了“两河藩镇之跋扈者”的具体表现。故选:B。(4)①“奉”,恭敬地献上。“推心抚”,推心置腹地去安抚招纳。“结以大恩”,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以大恩结”。译文:如今田兴奉上他的土地军队,坐等朝廷下达命令,不乘此时推心置腹地去安抚招纳,用大恩大德去结交他。②“所以”,……的原因。“恶衣菲食”,穿粗劣的衣裳,吃薄味的食物。“然”,代词,这样。“徒贮之府库何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徒贮之府库为何”。译文:朕穿粗劣的衣裳,吃薄味的食物,积蓄物资钱财的意图,正是为了平定各地。否则,将物资钱财白白储存在仓库中是为了什么呢。(5)两河藩镇中成德、兖郓的使者之所以会“相顾失色”,是与当时的大背景以及朝廷对待魏博的策略有密切关系。①结合“十一月,遣知制诰裴度至魏博宣慰,以钱百五十万缗赏军士,六州百姓给复一年。军士受赐,欢声如雷”可知,田兴回到朝廷的怀抱后得到很多的赏赐,军民均有不等的厚赏。这样以来,朝廷的威望在魏博乃至整个国家得到了认可,从而使得那些还没有归顺朝廷的藩镇尤其是藩镇统治者大为震惊。②根据“惟在朝廷不爱爵禄以赏其人,使两河藩镇闻之,恐其麾下争为恭顺矣,此所谓不战而屈人兵者也”和“以钱百五十万缗赏军士,六州百姓给复一年。军士受赐,欢声如雷”以及“十四年秋,田兴入朝,上待之尤厚”三段话可知,朝廷对待藩镇的策略是得当的,不仅让藩镇的统治者得到了好处也普通百姓收获了益处。朝廷的这些成效自然会让两河藩镇中成德、兖郓的使者从内心感到不寒而栗,以至于“相顾失色”。答案:(1)C(2)B(3)B(4)①如今田兴奉上他的土地军队,坐等朝廷下达命令,不乘此时推心置腹地去安抚招纳,用大恩大德去结交他。②朕穿粗劣的衣裳,吃薄味的食物,积蓄物资钱财的意图,正是为了平定各地。否则,将物资钱财白白储存在仓库中是为了什么呢。(5)①田兴归顺朝廷受到封赏,军士得到赏钱,百姓免除赋税,朝廷恩德得以施行。②朝廷的策略对收复魏博有了成效,让他们看感受到了朝廷的政策以及压力。参考译文:唐宪宗元和七年的秋天,魏博节度使田季安去世。他的儿子田怀谏担任了魏博节度副使。牙内兵马使田兴,勇武有力,军中将士都仰赖着他。辛亥(二十五日),宪宗与宰相们计议有关魏博的事宜,李吉甫请求起兵讨伐田怀谏。李绛说:我私下里观察河南、河北骄横强暴的藩镇,都分出一部分兵力,隶属给各个将领,不让兵力专门由一人掌握,这是担心掌握兵权的将领权力与职任过重,便会趁机图谋自己的原故。各将领势均力敌,不能相互节制。假如经常得以起用能够节制各将领竭尽死力效命的严明的主帅来驾驭他们,大体上就能自行安定下来了。现在,田怀谏只是一个乳臭小儿,还不能够亲自听政断事,军府的大权必然要有一个归向,对待各将领有厚有薄不能均衡,必定要产生怨恨,不肯服从主帅的命令,这就使以往分散兵力的策略,恰好足以成为如今滋生祸乱的缘由啊。到时候,只在于朝廷不爱惜官爵俸禄以此奖赏效命之人。使河南、河北的藩镇得知这一消息,担心自己的部下效法魏博,以期得到朝廷的奖赏,因而肯定都会害怕起来,要争着向朝廷表示恭敬顺从了。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不用使用武力便使敌兵屈服的道理啊。”宪宗说:“讲得好!”不久,由于田怀谏幼稚弱小,军中政事完全由家中的仆从蒋士则决断。蒋士则屡次凭着个人的爱憎调动诸将,大家都愤怒起来上。朝廷的任命长时间没有送到,军中将士更是不能安下心来了。有一次,田兴在早上前往军府,数千名士兵大声喊叫,请田兴担任留后。田兴于是就对大家说:“不许冒犯副大使,遵守朝廷的法纪命令,向朝廷申报版图户籍,请朝廷任命官吏,做到这些以后,我才答应你们。”大家都说:“好吧。”于是,田兴杀了蒋士则等十多个人,将田怀谏迁移到外地去了。魏博监军把上述情况奏报朝廷让皇上知道。李吉甫请求派中使去表示慰问来观察事态的变化,李绎说,“不可以。如今田兴奉上他的土地军队,坐等朝廷下达命令,不乘此时推心置腹地去安抚招纳,用大恩大德去结交他。”宪宗听从了他的建议,任命田兴为魏博节度使。李绛又说:“魏博五十多年没接受天子的教化,如果没有超出他们希望的重赏,那么就无法安抚士兵的心,使四邻受到鼓励而羡慕。请求拿出宫内仓库的一百五十万贯钱来赏赐给他们。”宪宗亲近的宦官认为:“给与的赏赐太多,若以后再有此例,将拿什么给他们呢?”宪宗将宦官的话告诉了李绛,李绛说:“田兴不肯贪图专擅一地的好处归顺本朝,陛下怎么能够珍惜微小的费用,反而丢掉重大的谋划,不肯用这点钱财去收取一道的人心呢!”宪宗高兴了,就说:“朕穿粗劣的衣裳,吃薄味的食物,积蓄物资钱财的意图,正是为了平定各地。否则,将物资钱财白白储存在仓库中是为了什么呢?”十一月,辛酉(初六),宪宗派遣知制诰裴度前去安抚魏博,带去钱一百五十万缗奖赏军中将士,对六州百姓免除一年的赋税徭役。将士们得到赏赐,发出了雷鸣般的欢呼声。成德、兖郓派来的好几个使者看到了这一场景,面面相觑,惊惶变色,叹息着说:“对朝廷刚强不屈的藩镇果真有什么好处吗!”元和十四年秋天,田兴进入朝廷朝觐皇帝,皇帝对待他非常优厚。【点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三)①苏辙赵北燕南古战场,何年千里作方塘。烟波坐觉胡尘远,皮币②遥知国计长。胜处旧闻荷覆水,此行犹及蟹经霜。使君约我南来饮,人日河桥柳正黄。【注】①又名《赠知雄州王崇拯二首(其一)》。②皮币,指毛皮和缯帛,古代用作聘享的贵重礼物。(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诗人奉命出使途经雄州,历史上该州曾经是战乱频发之处,现已是和平安宁之地。B.望千里方塘烟波浩渺,诗人觉离契丹尚远,看着随行贵重的礼物,深感责任重大。C.诗人为错过雄州荷花盛开的美景而惋惜,但庆幸赶上了经霜之蟹,可以一饱口福。D.本诗押“江阳”韵,“塘”“长”“霜”“黄”均字音洪亮,表达了积极乐观的情感。(2)诗人奉命北上,尾联却写“南来”“人日”之约,对此你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内容、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时,需先理解诗句内容,主要把握情感和手法,对各选项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仔细辨析一些细小差别,准确作答。(2)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诗歌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句以及相关知识加以分析。【解答】(1)B.“诗人觉离契丹尚远”错,“烟波坐觉胡尘远”是描写此处美景让人留恋忘返,似乎出使一事都离自己很远,表达的是对雄州风景的赞美。故选:B。(2)诗人此次奉命北上出使契丹,尾联偏偏写使君相约出使“南来”,人日饮酒,是用想象出使归来与友人节日相聚的轻松愉悦反衬此次北上的匆忙,写出了时局的紧张;尾联“使君约我南来饮”是直抒胸臆,“约”字既是二人的约定,也表达出友人对自己的祝福与顺利出使归来的期盼;“饮”写出二人在节日欢聚的欢乐场面,可以想象出诗人出使归来,又见到好友,心情何等畅快愉悦;“人日河桥柳正黄”,人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这时候已是初春时节,柳条已经泛黄,春天已经展现出美丽的面貌,呈现出勃勃生机。此景既表达诗人出使归来的愉悦,也借此暗示友人治理此处治理得很好。答案:(1)B(2)①反衬手法,“南来”是想象出使任务完成之后的轻松愉悦,衬托赶赴朝廷任务、奉命北上的匆忙,表达了时局状态紧张。②直抒胸臆,用“南来”“人日”进一步表达在这佳节与友人相约“南来”,表达了诗人和朋友的情谊,在特别的日子里相聚表达了诗人的欢快与喜悦之情。③以景结情,想象回来之时正是春天来临,借助春天美景抒发喜悦之情,同时表达了对友人治理好一方的称赞之情。【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逍遥游》中,庄子以“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而搁个杯子当船就会粘住不动,是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的比喻,形象地说明道理。(2)《蜀道难》中,李白借用“五丁开山”的神话故事,“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描述了先民们开通蜀道的历史。(3)琴是一种古老的拨弦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载体之一,“琴”字常出现在古代诗歌中,如“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解答】故答案为:(1)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重点字:焉)(2)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重点字:栈)(3)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重点字:琴)【点评】《蜀道难》名句积累: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2.一夫当关,万夫莫开。3.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4.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5.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6.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书法中国特有的艺术,不但能配合建筑与雕刻,而且能呼应文学与绘画;不但能美化生活的环境,而且能加强艺术的欣赏。无论是登高临水,或是俯仰古迹,只要有宏美的书法跃然于匾额、楹联或石碑之上,现场的情景便得以聚焦,怀古的气氛立刻就点醒了。所以面对名胜古迹,我常低回于历代的题咏之前,幻觉祖先的魂魄(①),(②),在顿挫转折的点捺之中向我手语,幻觉历史就躲在那后面隐隐地向我题词,有时是楷书的端庄,有时是行书的从容,而有时,是草书的。近年来,自己不擅书法,常在登临之余邀请我题词,我对于题什么词,倒不难。只是实在是难以下笔,因为拙腕管不住顽笔,轻毫控不了重墨,只要一落笔就满纸云烟,不,就乌烟瘴气了。看到书法家的朋友健笔淋漓,,墨渖上纸,或驻或行,或舞或飞,或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或盘马弯弓、,或轻舟出峡、顺流而下,看他们一管在握如挥魔杖,我总是艳羡之余,以指书空,摹拟那夭矫笔势。(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BA.不失为放纵挥洒自如一触即发B.不愧为狂放挥洒自如蓄势待发C.不愧为放纵洋洋洒洒一触即发D.不失为狂放洋洋洒洒蓄势待发(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CA.近年来,自己不擅书法,我常在登临之余,被邀请题词,题什么词,我倒难不了。B.我自己不擅书法,近年来,常在登临之余,邀请我题词,对于题什么词,我倒不难。C.我自己不擅书法,近年来,常在登临之余,被邀请题词,题什么词,对于我来说倒不难。D.近年来,自己不擅书法,在登临之余,我常邀请题词,对我来说题什么词,倒难不了我。(3)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选用下列材料中的词语,在文中括号①②处补写两句话,要求符合语境,前后衔接,句式整齐,逻辑严谨,语言通顺。材料:呐喊低语泄密述说浓淡之中行楷之中俯仰之间篆隶之间流畅雅正飞扬灵动神秘难认繁复艰深【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一般用排除法,但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必须加强对词语的积累识记,在此基础上采用一些技巧和方法提高做题的正确率。(2)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的六种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病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