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的因果关系研究8700字(论文)】_第1页
【刑法的因果关系研究8700字(论文)】_第2页
【刑法的因果关系研究8700字(论文)】_第3页
【刑法的因果关系研究8700字(论文)】_第4页
【刑法的因果关系研究87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刑法的因果关系研究目录TOC\o"1-3"\h\u27956摘要 222890Abstract 328633前言 4158661.因果关系认定的主要学说 5248611.1“条件说” 5263881.2“原因说” 5325721.3“相当因果关系说” 641022.特殊体质的概说 829602.1特殊体质的概念 887472.2特殊体质的分类 8291063.特殊体质对因果关系判断的影响 10119763.1行为人的客观行为方面 1058083.2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方面 1124973.3主客观相统一进行认定 12110384.特殊体质案件中因果关系的认定思路演示 13141674.1主要案情 13231234.2思路演示 13103475.结论 165916参考文献: 17

摘要奥地利学者柯拉哲在1858年写的《奥国刑法专论》一书中首创性地提出了近代刑法因果关系理论。对于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问题,在之后的两百多年中,甚至直到今天,专家们虽然提出了多种学说,但仍然未能达成共识。通过对我国司法实务中诸多案件的阅览并分析其中的因果关系,一类特殊的案件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即被害人特殊体质案件。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行为人的客观行为和主观心理两方面的分类,探讨不同类型的特殊体质对于因果关系认定的影响,并通过一个具体的真实案例演示笔者所总结出来的特殊体质条件下因果关系认定的一套具体思路。关键词:刑法;因果关系;真实案例AbstractIn1858,AustrianscholarKratzerputforwardthetheoryofcausalityinmoderncriminallaw.Fortheproblemofcausalityincriminallaw,inthefollowingtwohundredyears,eventoday,althoughexpertshaveputforwardavarietyoftheories,theystillfailtoreachaconsensus.ThroughreadingmanycasesinChina'sjudicialpracticeandanalyzingthecausalrelationship,aspecialkindofcaseshasattractedtheauthor'sattention,thatis,thecaseofthevictim'sspecialconstitution.Inthispaper,throughtheclassificationoftheactor'sobjectivebehaviorandsubjectivepsychology,theauthordiscussestheinfluenceofdifferenttypesofspecialphysiqueontheidentificationofcausality,anddemonstratesasetofspecificideasoftheidentificationofcausalityundertheconditionofspecialphysiquethroughaspecificrealcase.Keywords:criminallaw;causality;realcase

前言根据犯罪构成理论的二阶层体系,因果关系属于客观不法层面的积极要素,具有客观性。当行为与结果之间不存在着因果关系时,不能认定犯罪嫌疑人为有罪,反之才能认定为有罪。笼统地来说,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研究对象,但是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此处的“行为”一词再进行具体的细化,由此产生出了“行为说”、“犯罪行为说”、“构成要件行为说”等学说。综合这些学说,笔者认同周柏森学者的观点:“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研究对象指的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犯罪实行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周柏森:《研究刑法中的因果关系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指导》,载《法学研究》,1周柏森:《研究刑法中的因果关系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指导》,载《法学研究》,1982年4月。

1.因果关系认定的主要学说“条件说”、“原因说”和“相当因果关系说”是目前因果关系认定的三种主要的学说,下面笔者将一一进行具体介绍。1.1“条件说”“条件说”也称“条件原因说”或“等价条件说”,该学说“最早由德国法官布黎提出,其主张:任何行为与结果之间,若是逻辑上存在‘如无前者,则无后者’的关系,那么行为便为结果产生之原因。倘若存在数个引起结果出现之条件,则他们皆为结果产生之原因,即为结果产生之共同原因。”李会:《诱发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案件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3月。李会:《诱发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案件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3月。张远远:《论刑法中的因果关系——以科学哲学为视角》,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3月。1.2“原因说”“原因说”,又称“个别化说”路强:《论刑法因果关系》,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路强:《论刑法因果关系》,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1.3“相当因果关系说”“相当因果关系说”,又叫“相当说”、“一般化说”,也有学者叫它“定型的因果关系说”。该学说的观点认为:“根据一般的社会生活经验,在通常的情况下,如果某种行为和该行为导致的某种结果之间具有相当性,就可以认为该行为与该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吴盛桥:《论刑法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载《法律适用》,2006年12月。这里的“相当性”是指某种行为产生某种结果在日常生活中是正常的、一般情况下都会发生的。基于“相当性”一词的复杂性及不同的定义,在“相当因果关系说”内部又分为“相当因果关系客观说”、“相当因果关系主观说”和“相当因果关系折中说”三种学说。“相当因果关系客观说”认为“站在裁判官的立场上,认为对行为当时存在的一切事情以及行为后产生的事情,只要它们对一般人来说曾是可能预见到的”吴盛桥:《论刑法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载《法律适用》,2006年12月。[日]大塚仁:《刑法概说》,黎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3页。[日]大塚仁:《刑法概说》,黎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3页。[日]大塚仁:《刑法概说》,黎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3页。

2.特殊体质的概说我国《刑法》中并未对特殊体质一词的定义进行明确的规定,其由来是由学者们结合案件与医学知识,当同一类型的相似案件多次发生后,为了便于研究和学习总结经验,便将此类由于被害人自身的特殊体质使得轻微伤害造成出乎意料的危害结果的案件命名为被害人特殊体质案件。2.1特殊体质的概念对于特殊体质的概念,“医学上将特殊体质界定为特禀质,古时称之为禀赋,即个人的异于常人的身体特征,多数是由于遗传或先天形成的。”王巧:《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2王巧:《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5月。2.2特殊体质的分类下面笔者将基于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在特殊体质内部进行一个简单的划分,将其分为疾病性的特殊体质和敏感性的特殊体质这两类,并且具体分析这两种类型特殊体质案件各自具有的特点。2.2.1疾病性的特殊体质疾病性的特殊体质是从生理方面对被害人的体质进行的定义,主要体现在人体的一些生理机能方面的障碍,具体又可分为先天性生理机能障碍和后天性生理机能障碍两种,先天性的生理机能障碍是指人生来就具有的一些生理机能障碍,如由于血友病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可能出现小伤口导致大出血的情况、心脏病患者受到小小的刺激导致心脏病突发等;后天性的生理机能障碍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后天产生的一些特征,多数出现在老年被害人身上,如由于老年人的生理机能退化导致骨质疏松,受到轻微外力极易导致骨折等情况。2.2.2敏感性的特殊体质敏感性的特殊体质是基于被害人对于外界刺激的过激反应即敏感性障碍进行的分类,具体分为敏感体质和敏感情绪两类。敏感体质指的是被害人的过敏性体质,如对药物过敏、对花粉过敏等免疫力缺陷导致的特殊体质;敏感情绪指的是由于心理上的情绪控制障碍而使得被害人对于其所受到的外界刺激的反应异于正常人,如行为人的语言攻击导致患有抑郁症的被害人自伤、自杀等。根据以上的概述,笔者认为,当某案件中的被害人具有的特殊体质符合上述的划分标准之一,就应认定为该案件属于特殊体质案件,在因果关系的认定方面就应当将被害人的特殊体质纳入考量的范围。

3.特殊体质对因果关系判断的影响结合上文笔者对于特殊体质的介绍,笔者认为,特殊体质对于因果关系的判断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至于影响的程度如何,即影响的有无和大小,则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下面笔者将从行为人的客观行为和主观心理这两方面进行分类,探讨不同情形下特殊体质因素对因果关系判断的影响程度。3.1行为人的客观行为方面对于行为人的客观行为方面,笔者所讨论的即是客观上的行为人的实行行为,笔者将其划分为了三类:日常生活行为、仅产生疼痛但对身体不具有危害性的行为、产生疼痛且对身体具有伤害性的行为。下面将具体探讨在不同特殊体质情形下对不同行为的定性。3.1.1日常生活行为日常生活行为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做出的社会交往所必需的行为,如拍手、拥抱等行为,笔者在此列举一个踩气球的行为,在一般的情形中,踩气球发出的声响也许会对人造成短暂的惊吓,但并不会有人因此受到伤害,然而,这种声响对于疾病性的特殊体质者和敏感情绪类的特殊体质者来说显然是有害的,前者如心脏病患者可能因为这种突然的声响导致突发心脏病,后者可能受到惊吓导致情绪不稳定从而做出极端的行为。笔者认为,此种行为固然对于特殊体质者来说具有一定的“危害性”,但是站在一般人的立场上,这种行为实在是难以避免的,我们不能苛求每个行为人都知晓特殊体质者的存在,在此种情况下,只能让特殊体质者自己站出来,要么提前告知别人自己的特殊体质,要么自己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因此笔者认为,此类生活行为并不应认定为是危害行为。3.1.2仅产生疼痛但对身体不具有危害性的行为仅产生疼痛但对身体不具有危害性的行为指的是一般具有人身侮辱性但对于生理并不会造成危害的行为,最常见的就是扇巴掌这种行为,一般民法中将其认定为是一种人格侮辱行为,在刑法中也显然一般不会被认定为是危害行为。笔者认为,对于疾病性的特殊体质者来说,此种仅产生疼痛但对身体不具有危害性的行为,就以扇巴掌为例,只要次数不多,力度不大,显然不应认定为是刑法上的危害行为;但是对于敏感性的特殊体质者来说,该种行为显然具有人格侮辱性,会对个人情绪造成极大的影响,所以笔者认为对于此种仅产生疼痛但对身体不具有危害性的行为应该根据特殊体质的类别不同进行两分,对于疾病性的特殊体质者来说该类行为不应认定为是危害行为,对于敏感性的特殊体质者来说此类行为则应认定为是危害行为。3.1.3产生疼痛且对身体具有伤害性的行为产生疼痛且对身体具有伤害性的行为无疑就应被认定为是伤害行为了,无论是对疾病性的特殊体质者还是敏感性的特殊体质者来说,既然对于身体已经具有了危害性,显然就应当被认定为是一种危害行为。3.2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方面对于行为人的主观方面,笔者以是否知晓与有无利用被害人的特殊体质这两个标准将行为人实施行为时的心理分为了三类:不知晓特殊体质的存在、知晓特殊体质的存在但未利用、知晓特殊体质的存在并利用。下面笔者将具体分析不同情形下对于行为人心理状态的认定。3.2.1不知晓特殊体质的存在在该种情形下,行为人并不知晓被害人具有特殊体质,也就更加不会利用其特殊体质了,所以对于此种情形,笔者认为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既不是故意也不是过失,因为一般人在此种情形下也无从得知。3.2.2知晓特殊体质的存在但未利用知晓特殊体质但未利用的情形同样要以不同类型的特殊体质进行分类讨论。对于疾病性的特殊体质来说,行为人虽然知道了被害人的特殊体质,但并未加以利用,显然意味着其也没有考虑过如何利用的问题,若产生了危害结果,也不能认为其具有过失。但对于敏感性的特殊体质者来说,行为人既然知道其所具有的情绪敏感性,就应当考虑要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如果未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无论是由于过于自信还是由于疏忽大意,显然应当认定为主观上具有过失的心态。3.2.3知晓特殊体质的存在并利用知晓特殊体质的存在并利用,这毫无疑问应该被认定为是一种故意。在此种情形下,无论是对于疾病性特殊体质者还是敏感性特殊体质者来说,我们都可以认为,由于被害人的特殊体质的存在并且行为人对其加以利用,使得一种原先可能无害的行为成为了一种危害行为,行为人主观上必然是追求此种危害行为导致的危害结果的,所以应认为行为人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具有故意的心态。3.3主客观相统一进行认定通过对上述的行为人的三种行为及三种心理状态的分析和交叉组合,对于行为人主客观方面相统一进行认定可以得出三种结论:意外事件、故意犯罪、过失犯罪。下面笔者将一一介绍不同结论下的具体情形。3.3.1意外事件当行为人实施的是日常生活行为时,无论主观上是否知晓有无利用被害人的特殊体质,发生危害结果时都应当认定为是意外事件;当行为人实施的是仅产生疼痛但对身体不具有危害性的行为时,对于疾病性的特殊体质者来说,无论行为人主观上是否知晓有无利用被害人的特殊体质,发生危害结果时都应当认定为是意外事件。3.3.2过失犯罪当行为人实施的是仅产生疼痛但对身体不具有危害性的行为时,对于敏感性的特殊体质者来说,无论是否知晓有无利用被害人的特殊体质,发生危害结果时都应当认定为是过失犯罪;当行为人实施产生疼痛且对身体具有伤害性的行为时,如果主观上不知晓或者知晓但未利用被害人的特殊体质,发生危害结果时均应认定为是过失犯罪。3.3.3故意犯罪当行为人实施的是产生疼痛且对身体具有伤害性的行为时,无论是否知晓有无利用被害人的特殊体质,只要产生了危害结果,都应认定为是故意犯罪,除非造成的结果超出了行为人的预期。

4.特殊体质案件中因果关系的认定思路演示下面笔者将具体介绍一个真实发生过的案例,借用这个案例框架,根据上文的讨论所得出的结论,进行演示笔者总结出的特殊体质案件中因果关系的认定思路。4.1主要案情陈美娟与邻居陆兰英因生活中的矛盾多次发生冲突,经常相互打口水战,陈美娟因此暗中策划,决定对邻居陆兰英实施报复,她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少量甲胺磷农药注射入陆兰英家多条丝瓜中,陆兰英及其外孙女黄金花食用后出现上吐下泻的症状。两人被送往医院抢救,黄金花经抢救后脱离生命危险,但因医院的轻微诊断不当,陆兰英本应该按照因甲胺磷农高中毒引发糖尿病高渗性昏迷低钾血症治疗,但医生仅以糖尿病和高血压进行救治,最终导致陆兰英死亡方鹏:《陈美娟投放危险物质案——介入因素与刑法因果关系的认定》,载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刑事审判参考》总第3方鹏:《陈美娟投放危险物质案——介入因素与刑法因果关系的认定》,载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刑事审判参考》总第36集,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4.2思路演示4.2.1条件列举根据相当因果关系说,笔者将首先列举出对造成被害人的死亡具有因果关系的所有条件:第一,陈美娟注射农药的行为;第二,陆兰英是否及时就医;第三,陆兰英糖尿病这一特殊体质;第四,医生的诊断不当。下面笔者将对这些条件进行逐一分析并确定其相当性。4.2.2特殊体质判断接着进行被害人特殊体质类型的判断,在本案中,因为被害人陆兰英患有糖尿病,此为后天性生理机能障碍类型的特殊体质,所以本案属于本文所研究的被害人特殊体质类型的案件,在进行因果关系认定时需要将特殊体质因素纳入考虑的范围。4.2.3相当性分析接着进行相当性分析,下面笔者将对上文所列的对结果的产生具有条件关系的四个条件逐一进行相当性判断,并且将对结果的产生不具有相当性的条件予以排除。(1)陈美娟注射农药的行为客观上,按照一般人的生活常识,半针筒农药注入多条丝瓜后,其量并不足以致死,因此应当认定为陈美娟客观上的实行行为是伤害行为而非杀人行为。主观上陈美娟所持的是报复心理,在一般情况下,行为人基于报复心理多半会被认定为是伤害故意,为了一些生活琐事而去杀人并不现实,因此初步可以认定为陈美娟的注射农药行为对于陆英兰的死亡结果而言是具有相当性的条件,虽然该行为对死亡结果仅起到了间接作用,但其相当性是不容否定的。(2)陆兰英是否及时就医结合上文的具体案例我们不难发现,陆兰英与共同食用含毒丝瓜的黄金花是同时送医的,而黄金花抢救后脱险,由此可见陆兰英送医抢救应该是及时的,但是有两个变量因素我们也不得不加以考虑,一是陆兰英与黄金花的食用量的差异,黄金花作为儿童可能食用量较少,但基于毒丝瓜本身含毒并不多,因此两人在食用量方面的差异可以忽略不计;二是两人的体质差异,不考虑陆兰英糖尿病这一特殊体质,正常的老人与儿童都属于弱体质者,因此这一差异也可以忽略不计,故在本案中,陆兰英是否及时就医这一条件对于其死亡结果而言并不具有相当性,可以予以排除。(3)陆兰英糖尿病这一特殊体质从造成被害人陆兰英死亡的诸多条件来看,被害人特殊体质这一条件属于造成死亡的直接原因之一,其相当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当我们具体分析这一案例并对犯罪嫌疑人陈美娟进行定罪量刑时,又不得不考虑三种不同前提条件下可能导致的不同结果。第一种是犯罪嫌疑人陈美娟知晓陆兰英具有糖尿病这一特殊体质且利用甲胺磷农药中毒会引发糖尿病高渗性昏迷低钾血症这一极易引起误诊症状,在此种前提条件下,陆兰英的行为就属于利用了被害人的疾病性特殊体质对其施害,按照犯罪构成理论的两阶层体系,客观上犯罪嫌疑人实施了杀人行为,主观上具有杀人故意,主客观相统一,认定为故意杀人既遂。第二种是犯罪嫌疑人陈美娟知晓陆兰英具有糖尿病这一特殊体质但未利用甲胺磷农药中毒会引发糖尿病高渗性昏迷低钾血症这一极易引起误诊症状,在此种情形下,犯罪嫌疑人虽然知晓被害人的特殊体质,但并未利用其特殊体质施害,并且站在一般社会公众的立场上,也不知道糖尿病患者极易因轻微损害引起多种并发症,所以对于死亡结果应当认定为是意外事件,是故意伤害罪的基本犯,所以对犯罪嫌疑人认定为故意伤害罪。第三种是第一种是犯罪嫌疑人陈美娟不知晓陆兰英具有糖尿病这一特殊体质且更不知道甲胺磷农药中毒会引发糖尿病高渗性昏迷低钾血症这一极易引起误诊症状,在这种情形下,站在一般社会公众的立场上,犯罪嫌疑人根本无从得知被害人具有糖尿病这一特殊体质,更不用说是对其加以利用了,所以被害人的死亡只能认定为是意外事件,与犯罪嫌疑人并无关系,对于犯罪嫌疑人只能以故意伤害罪的基本犯定罪量刑。(4)医生的诊断不当医生的诊断不当这一条件与被害人的特殊体质这一条件同属于介入因素,可能会中断犯罪嫌疑人的实行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但在本案中,医生的诊断仅存在轻微不当,虽然属于造成了被害人死亡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之一,但因仅存在轻微过失,所以不认定为与被害人的死亡结果之间存在相当性。4.2.4相当性比较此时仅剩陈美娟注射农药的行为和陆兰英的糖尿病特殊体质者两个具有相当性的条件进行相当性比较,相当性大者认定为是主要原因,相当性小者认定为次要原因,若相当性等同,则认定为是重叠因果关系,承担同等责任。客观上陈美娟注射农药的行为可以被认定为是上文所述的产生疼痛且对身体具有伤害性的行为,因此无论其是否知晓有无利用被害人的特殊体质都应认定是故意犯罪。

结论综上所述,笔者总结出了一条认定被害人特殊体质因果关系的思路。第一,列举出对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