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1页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2页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3页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4页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高望远,遇见自我——登临群诗《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阅读教学教学目标:析读登临诗,悟诗人心境美。绘读登临诗,品山川壮丽美。诵读登临诗,寻诗歌音韵美。教学重点:了解诗人登临之地,描绘所见之景的特点,结合背景资料,抓住关键性语句,体会诗歌情感和诗人的情怀。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堂孔子说:“君子登高必赋”。古人常常会在登临山、亭、楼、阁、台等地时,会因自己种种原因而情思涌动,由此赋诗兴叹,抒发自己的胸怀。我们把这样的诗歌叫做“登临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登临诗,请大家大声朗读诗题。二、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及韵律。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学生个读,教师点评)预设:《登幽州台歌》抓住叠词“悠悠”,体会诗歌时空的阔远。《望岳》抓住诗歌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豪言壮语,通过重读“凌”“众山小”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登飞来峰》抓住“不畏”两个字,读出诗人的勇气与决心。2、齐声朗读首诗歌。把握登临之地及所见之景的特点,体悟诗情。辛弃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诗人登高,见景必定抒怀,请同学们通读三首诗,我们先一起了解这三首诗歌诗人所登何地?他们登高看到了什么景象?发出了怎样的感叹?1.朗读诗歌,找到作者所登之地。学生勾画,教师指导。预设:《登幽州台歌》所登之地是“幽州台”,追问学生“幽州台”是什么地方?根据课下注释,我们了解到幽州台是战国时燕昭王为了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招贤纳士,任人唯贤成为幽州台过去的颂歌,而今却只是枯草蓬生的斑驳亭台。《望岳》所登之地是泰山。泰山素有“天下第一山”的美称,诗中所云“岱宗夫如何”中的“岱宗”二字的意思大山的祖宗的意思,可见泰山之雄伟巍峨。《登飞来峰》所登之地是“飞来峰”。古代传说这座山从琅琊郡东武飞来的,因此叫飞来峰。千寻塔,一寻大概八尺,千寻塔大概有8000尺,至于是不是真的有这么高,咱没有量过,但是高是绝对的。3、感登临所抒之怀,“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中的或美丽或阔远或苍凉或雄壮的景色,都引起了诗人的情思,请大家你从诗歌中的哪一句诗或者哪一个词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思?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怆然:悲伤凄恻的样子。涕:古时指眼泪。提问:陈子昂为何如此悲伤?引出背景(也可让学生回答)背景资料:陈子昂少年慷慨任侠,成年发奋苦读,24岁举进士。一生两次从军,这首诗写于696年,那一年他抱病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东北讨伐契丹,武攸宜为人轻率,较少谋略,兵败之时,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派遣万人做前驱以击敌,武不同意,几天后,陈子昂目睹武攸宜的指挥能力,看着唐军一败再败的事实,在此请战,却激怒武攸宜,被贬为军曹。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问题:本诗诗人描绘景物了吗?古人、来者指什么?天地悠悠给我们怎样的感觉?诗人登高怀古抒发了怎样的情思?(连续追问)古人来者皆指求贤若渴的明君时间的长河无尽,空间广阔寂寥,而诗人自己的生命短暂,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诗人登高怀古,虽未写景,但描绘了空旷辽阔的意境,是为表达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惆怅和孤寂之情。师:陈子昂登高,看到满目萧然,感时伤世。杜甫同样登高但却给人一种积极昂扬的感觉。年轻气盛的杜甫登临泰山,内心无比激动,于是发了一条朋友圈,引起了文学界的骚动。1、请你参考孟浩然的评论跟帖一条,对《望岳》进行赏析。2、请你根据他日常的朋友圈状态设想一下他当时的心境。学生进行赏析,老师指导赏析角度:1、围绕望字,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2、钟、割练字3、尾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学生说的不透彻时候引入背景)总结诗歌赏析的手法:练字、修辞、情感、哲理等多角度问题:同样是写登山,王安石笔下的飞来峰和杜甫笔下的泰山,在描写上有什么不同?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夸张侧面描写、闻说:听说,并不是真实所见。浮云是否有特殊含义?引入背景资料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30岁,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可以简单讲一下王安石变法对宋朝的影响学生历史已经学过,也可以让学生讲,将文史结合)革命导师列宁曾称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树立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浮云”二字既是实写也是比喻,用来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反映了诗人对他们的蔑视。“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直抒胸臆,登临最高层,山高人为峰。诗人站得高,看得远。不把那些浮云(奸人)放在眼里,藐视,目空一切,充满自信,借日光自喻,我就是光。杜甫最后一句和王安石的最后一句有什么异曲同工之妙?又有什么不同之处?(接入杜甫写作背景了解杜甫身处盛唐,年轻气盛,傲视群雄。而北宋羸弱,王安石初入宦海,想要变法改变政局,年龄不同,性格不同等多角度解析)王安石: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杜子美:虽考场失意,仍充满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三、品悟诗人心境,感受诗人的家国情怀。极目远眺,江山如一卷画轴在眼前铺开。开阔的视野带来的是诗人不一样的心境。而诗人的心境往往映照时代背景、人生遭遇。登高望远是一个发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仅是发现山水风光,也在于发现自我。在这三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三位怎样的诗人?(开放性题,让学生给诗人贴标签,)引导陈子昂时候可以挖掘除了政治环境因素,还可以挖掘个人的因素,为什么执着于朝廷接纳他的意见,从而引出他除了才华还有一腔报国的热血!情景设置:假如朝廷给了你一个提拔官员的机会,结合三位诗人的志趣,你会提拔谁?(此问题遇上个问题可以选一个进行教学活动)无论选择哪位诗人,他们都以天下为己任饱含家国情怀。登台兴叹-----陈子昂(悲情)少年傲骨-----杜子美(豪情)无所畏惧-----王安石(豪情)胸怀壮志、建功立业四、诗情启蒙:不同的登临地点,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所思所想各不相同。但是,一旦登高,内心的情感就会有山川与之呼应。陈子昂、王安石都以报国为己志,虽然“浮云”不断,陈子昂虽悲怆独泣,但是他的视野却望见了时空的永恒,在永恒阔远的天地之间长叹,这不是懦弱的叹息,而是悲愤地抗议,而王安石正面回击,大胆直接,充满勇气。诗圣杜甫惨遭考场失利,却不悲不戚,而是心里眼里都是豪情壮志,自信满满。登高的过程是重拾信心的过程,是抒发抱负的过程,是坚定信念的过程,是自我释怀的过程,是宽慰自己的过程,是自我和解的过程......六、课堂小结1.总结赏析登临诗的一般步骤。(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