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学设计的意义与典型案例_第1页
单元教学设计的意义与典型案例_第2页
单元教学设计的意义与典型案例_第3页
单元教学设计的意义与典型案例_第4页
单元教学设计的意义与典型案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教学设计的意义与典型案例教学设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备课”,是课堂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以往教师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是“一课一教案”,即教师基于一节课进行“单篇教学设计”;而在听完其他老师的教学之后,教师们也往往如此评价:“XX老师的这节课设计的不错”,教学设计的对象还是指某一节特定的课。可见“单篇教学设计”广泛出现在教师的日常教学中。不过近年来,不少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单篇教学设计”同样存在着不足之处:对学生而言,它不利于学生架构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从而容易使其知识割裂;而对教师而言,教师无法在教学设计时从单元的角度出发,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进行整体、系统的把控,从而限制了教学设计的质量,也限制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单元教学设计”的整体性与系统性恰恰能弥补“单篇教学设计”所产生的不足。由此一些学者开始倡导“单元教学设计”,希望教师们在教学设计时可以从单元整体的角度出发制定单元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突出单元内各知识之间的联系,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在各课时中的渗透。建立“基于学情分析的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理论框架,并以此作为基础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单元教学设计为“基于学情分析的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提供一系列可操作的路径,为广大的一线教师提供一些相关的操作路径与建议灵感。.“单元”的概念界定目前对于单元的理解主要有如下两种:第一,现成教材中已有的章节,这是基于教材编排的角度的考虑;第二,根据教学内容在结构上的联系等重新组合的“大单元”,这是基于教学需求层面的考虑。第一种对单元的理解广泛被教师们所认可与接受。由于这是基于教材编排的角度而划分的单元,而教材的编排是基于课程标准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因此教师通常认为“单元”指的就是教材中已有的章节。而第二种对单元的理解,似乎更强调教师这一个体在划分单元时所起到的能动性。比如梁启超先生所提出的“分组比较教学法”认为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恰当的分组,以此得到教学“单元”学者覃可林也提出在单元教学中可将几个单元组成一个更大的单元①,使得单元教学不再局限于教科书中的“单元”、“章”或者“编”,教师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进行单元的组合,构成“大单元”。.有助于“有效教学”的实现增强单元教学设计的“生本性”,自然就有利于有效教学的实现。如果将教学比作是在驾驶车辆的话,那么“学情分析”的作用就如同一个GPS导航,引领教师往正确的方向前行。在教学前,他告知教师学生的认知起点与学习状态,这有助于教师确定目的地(教学目标)与最合适的行车路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而在驾驶(教学)过程中,学情分析也能为教师保驾护航,使得车辆不偏离轨道,始终向着目的地(教学目标)前行。因此若想要高效地到达目的地(教学目标),教师就得选择一条最快捷、最合适的教学路径。而“有效教学”实现的前提就是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慧,在发展学生智慧之前,教师需要先对学生的认知起点进行一定的了解。“学情分析”恰恰能让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了解,这样就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地发展学生的智慧,从而促进“有效教学”的实现。其次,单元教学设计所呈现的“整体性”有利于教师对各课时教学目标的把控,若第一课时的教学未能达到预期,教师也能在下一课时中利用好上一课时所遗留下的学习困难,这既体现了单元教学设计的“知识系统性”还能帮助单元教学进行完善,提高了单元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架构教师在对以课时为单位的数学教学进行设计的时候,通常不会从单元整体的角度出发,往往是从这节课的本身来思考,即考虑这节课上什么、怎么上。这样一来,单元内各教学内容之间就无形被“课”所分割。教师自身无法将单元教学内容进行糅合,更别指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知识体系的架构。因此,对学生而言,单纯的课时教学容易使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产生割裂,也就不利于其架构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但如果教师能从单元整体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就能有助于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架构。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单元教学设计,那就是“瞻前顾后”,它保留了各个课时之间的整体性与联系性,即能以上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作为基础还能兼顾对下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为其进行铺垫,这样就避免了“课时主义”将教学内容碎片化、独立化的情况,体现了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与系统性,也就有利于学生架构出相对完善的知识架构体系。.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操作步骤.确定单元教学内容合理确定单元教学内容是单元教学设计的基础,不同于“整体一部分f整体,,教学模式中对单元教学内容的选择,本研究所认为的单元并不仅仅是教材所划分的教学单元,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对跨单元、跨学期甚至是跨学年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从而形成一个新的“教学单元”。.进行单元教学分析在确定了单元教学内容之后,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整体分析,主要分为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两大板块。而在单元教学设计中,教材分析应当更注重课时与课时之间的逻辑性,从结构的整体性、知识的系统性出发,进一步地对教材进行剖析。.确定单元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以及单元课时安排确定单元教学目标是单元教学设计的核心步骤,教师需要基于其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而单元教学目标不只是课时教学目标的单纯叠加,单元教学目标的确定需要体现单元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因此确定单元教学目标时,教师需要通过教材分析厘清各课时之间的逻辑关系、借助学情分析的结果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一般而言,单元教学目标同样也可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确定。在确定单元教学目标之后,教师需要通过学情分析的结果进一步找寻本单元教学中的重、难点。单元教学中的重、难点有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还能帮助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更准确地达成教学目标。此外,教师还需要根据单元中各教学内容在单元整体知识架构中的比重与地位进行课时的分配安排。最后,再将单元教学目标分配到各课时教学中,其中跨课时目标在各课时中的目标要求并不相同,这需要教师尤其注意。.分课时教学设计这里的“分课时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基于单元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设计单元教学流程,以进行教学实施从而达到单元教学目标。通过之前的课时划分,单元教学被分成一个个“部分”的课时教学,当然这些课时教学之间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有着强烈的连续性与逻辑性。在教学的单元整体设计中,教师还需要参考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的结果。好的教材分析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并能从中发现其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方法,由此,师需要思考采用何种教学策略、设计何种教学环节才能准确达到自己的教学目标。而好的学情分析则有助于教师更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学生,以学生为本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学情选择教学策略并设计教学流程,使得学生真正发展自身的“智慧”,让课堂变得更为高效。《分数的初步认识(一)》单元教学设计案例第一节整体与部分教学内容: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三年级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认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体会整体和部分是相对的。(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一系列离散量模型的辨识,体会其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建立图示与文字之间的匹配联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辨析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数学表达习惯。【教学重点】体会整体和部分是相对的。教学过程设计:环节一:情景引入,初步体验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判断A与B之间的关系.判断B与C之间的关系.辨析B到底是“整体”还是“部分”?【设计意图】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连续量模型中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通过表述圆形模型中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的过程,初步体会“整体和部分是相对的”。环节二:练习巩固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说说以下图片中的整体与部分【设计意图】根据“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数学表达,在辨析说理的过程中深化“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说理分析能力。环节三:探究发现“整体和部分是相对的”.跟着“放大镜”体验“整体和部分是相对的”.在离散模型中加深“整体和部分是相对的”【设计意图】通过出示有趣的案例,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整体和部分是相对的”,在辨析说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环节四:总结【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有序总结,清晰表达。引导学生梳理归纳并反思学习过程,提高学生认知学习水平。第二节几分之一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三年级第二学期P43-44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初步感知分数来源于平均分。.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理解分数单位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选用合适的情境,体会由具象到抽象、比较辨析平均分。.在辨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以及理解分数单位的过程中,通过数学阅读和对折圆形纸片的动手操作,建立图示、文字和分数之间的匹配联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分数”的产生是源于生活的。【教学重点】初步感知分数来源于平均分。【教学难点】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理解分数单位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学过程设计:环节一:分数来源于平均分.分西瓜,认识引入:一个西瓜,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三个人平均分,每人分到多少西瓜?(1)比较:学生1分法(不平均分)学生2分法(平均分)思考:你赞同谁的分法?说理由。(2)媒体演示:用分数表示每份西瓜写作分数线:表示平均分(一条横线);分母:表示平均分成3份(在横线下面写3);分子:表示这样的1份(在横线上面写1)。读作:三分之一先读分母再读分子。.辨析是否平均分【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是来源于平均分”的,教师再通过出示一系列的实例让学生进行辨析,在辨析说理的过程中,不但学生能体会到“分数源于平均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将会得到提升。通过这两个教学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单位环节二:分数单位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阅读观察、匹配联系(1)图示与文字、分数:4是分母,表示整体;1是分子,表示部分。(2)分数与图示:每一部分(包括空白部分)都是这个蛋糕的.动手操作:对折圆形纸片(1)说一说:每折一次,每一部分是圆形纸片的几分之一,是几分之一个圆纸片?对折一次一对折两次一对折三次一(2)脑中想象:如果再对折一次,会是几分之一?(猜测一验证)再对折一次呢?(找寻这些分数中分母的规律).概括几分之一的含义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就是整体的几分之一。【设计意图】在辨识分数单位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时,引导学生通过数学阅读,将图示、文字、分数这三者进行匹配联系。而在学生阅读文字时,教师可以适当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因为根据学情分析的结果显示,有不少学生在数学阅读时会出现“漏读、错读”的现象,而且这类同学可能会因为错误的阅读导致最后错误的理解,教师可以借此教学机会端正其阅读习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几分之一”的含义,借此机会进行整节课的小结,在生生辨析与师生辨析的过程中再次夯实分数单位的含义。第二节几分之一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三年级第二学期P45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复习巩固对分数单位的认识。.能初步比较分数单位的大小。(二)过程与方法.结合多条纸带主题图,尝试数学阅读,体验局部和整体的观察方式,发展数形结合思想,并概括总结分数单位大小比较的一般规律。.经历对分数单位大小比较的主题图的举例验证,感受多维度的验证方法和知识间的联系,体会“三型合一”的分数本源。(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生活中的数学有兴趣,能主动地进行有序观察并用严谨的数学语言表述。【教学重点】能初步比较分数单位的大小。【教学难点】能初步比较分数单位的大小。教学过程设计:环节一:分纸带.竖着看(整体观察)预设:(1)相同点:都是平均分都反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2)不同点:分数单位的大小不同①规律总结:对于相同的整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平均分的份数越,每一份就越。②规律应用:思考:比大的几分之一有哪些?比小的几分之一有哪些?【设计意图】由于上一节课主要是通过圆形模型来进行分数单位的初步认识,因此本节课希望借助“线性模型”来进一步夯实学生对分数单位的理解。此外根据学情分析的结果显示,有不少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上有着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此处,教师设计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纸带进行观察。学生通过“横着看(局部观察)”这一环节对分数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与运用,通过“竖着看(整体观察)”的环节找寻不同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