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片机的智能充电器_第1页
基于单片机的智能充电器_第2页
基于单片机的智能充电器_第3页
基于单片机的智能充电器_第4页
基于单片机的智能充电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单片机的锂电池充电器设计摘要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都朝着便携式和小型轻量化的方向发展,也使得更多的电气化产品采用基于电池的供电系统。目前,较多使用的电池有镍镉、镍氢、铅蓄电池和锂电池。它们的各自特点决定了它们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共存发展。由于不同类型电池的充电特性不同,通常对不同类型,甚至不同电压、容量等级的电池使用不同的充电器,但这在实际使用中有诸多不便。本课题设计是一种基于单片机的锂离子电池充电器,在设计上,选择了简洁、高效的硬件,设计稳定可靠的软件,详细说明了系统的硬件组成,包括单片机电路、充电控制电路、电压转换及光耦隔离电路,并对本充电器的核心器件—MAX1898充电芯片、AT89C2051单片机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阐述了系统的软硬件设计。以C语言为开发工具,进行了详细设计和编码。实现了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和经济性。该智能充电器具有检测锂离子电池的状态;自动切换充电模式以满足充电电池的充电需要;充电器短路保护功能;充电状态显示的功能。在生活中更好的维护了充电电池,延长了它的使用寿命。关键词:充电器;单片机;锂电池;MAX1898LithiumBatteryChargerDesignBasedOnSingleChipAbstractElectronictechnology'sfastdevelopmentcausesvariouselectronicproductsdevelopstowardportableandthesmalllightweightdirection,Italsocausesthemoreelectrificationproductstousebasedonbattery'spowersupplysystem.Atpresent,themanyuse'sbatterieshavethenickelcadmium,thenickelhydrogen,theleadaccumulatorandthelithiumbattery.Theirrespectivecharacteristichaddecidedtheywillcoexistinalongtimedevelop.Becausethedifferenttypebattery'schargecharacteristicisdifferent,usuallytodifferenttype,evendifferentvoltage,capacityrankbatteryusedifferentbatterycharger,butthishasmanyinconveniencesintheactualuse.ThistopicdesignisonekindlithiumionbatterychargerwhichisbasedonSingleChip,inthedesign,ithaschosensuccinctly,thehighlyeffectivehardware,thedesignstablereliablesoftware,explainedindetailsystem'shardwarecomposition,includingthemonolithicintegratedcircuitelectriccircuit,thechargecontrolelectriccircuit,thevoltagetransformationandthelightpairisolatingcircuit,andtothisbatterycharger'scorecomponent-MAX1898chargechip,at89C2051monolithicintegratedcircuithascarriedonthedetailedintroduction.Elaboratedsystem'ssoftwareandhardwaredesign.TaketheClanguageasthedevelopmentkit,hascarriedonthedetaileddesignandthecode.Hasrealizedsystem'sreliability,thestability,thesecurityandtheefficiency.Theintelligencebatterychargerhastheexaminationlithiumionbattery'scondition;Theautomaticcutoverchargepatternmeetswhenrechargeablebattery'schargeneeds;Batterychargerhasshortcircuitprotectionfunction;Thechargeconditiondemonstration'sfunction.Thebatterychargerhasmadethebettermaintenancerechargeablebatteryinthelife,andlengthenedtherechargeablebattery’sservicelife.Keywords:Charger;SCM;Lithiumbattery;MAX1898目录引言 1第1章绪论 21.1课题研究的背景 21.2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 3第2章电池的充电方法与充电控制技术 52.1电池的充电方法和充电器 52.1.1电池的充电方法 52.1.2充电器的要求和结构 92.1.3单片机控制的充电器的优点 102.2充电控制技术 102.2.1快速充电器介绍 102.2.2快速充电终止控制方法 11第3章锂电池充电器硬件设计 143.1单片机电路 143.2电压转换及光耦隔离电路 173.3电源电路 183.4充电控制电路 203.4.1MAX1898充电芯片 203.4.2充电控制电路的实现 24第4章锂电池充电器软件设计 264.1程序功能 264.2主要变量说明 264.3程序流程图 26结论与展望 29致谢 30参考文献 31附录A电路原理图 32附录B外文文献及其译文 33附录C主要参考文献的题录及摘要 40附录D主要源程序 42插图清单图2-1恒流电源充电电路 5图2-2准恒流充电电路 5图2-3恒压充电电路 6图2-4浮充方式充电电路 6图2-5涓流方式的简单示意图 6图2-6分阶段充电的简单示意图 7图2-7-△V控制系统框图 7图2-8充电电池、电池电压和充电时间的关系 8图2-9电池温度检测简图 8图2-10电池温度和充电时间的关系 9图2-11充电器结构框图 10图2-12锂电池的充电特性 11图2-13快速充电器原理框图 12图3-16N137光耦合器 18图3-2lm7805样品 18图3-3LM7805内部结构框图 19图3-4LM7805功能框图 20图3-5MAX1898的引脚 21图3-6MAX1898的典型充电电路 22图3-7基于MAX1989的智能充电器的原理图 23图3-8锂离子电池充电电路 25图4-1(a)等待外部信号输入 27图4-1(b)外部中断程序 27图4-1(c)定时器程序 28图4-1智能充电器的程序流程图 28项冲:基于单片机的锂电池充电器设计安徽工程大学毕业设计(论文)4847---表格清单表1-1铅酸、镍镉、镍氢和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比较 2表4-1P3口 15表4-2LED指示灯状态说明 22表5-1变量及说明 26引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对电力、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各种电气、电子设备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与人们的工作、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工业生产、控制、信息等重要数据都要由电子信息系统来处理和存储。而各种用电设备都离不开可靠的电源,如果在工作中间电源中断,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将受到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对于由交流供电的用电设备,为了避免出现上述不利情况,必须设计一种电源系统,它能不间断地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以安全和操作为目的可靠的备用电源。为此,以安全和操作为目的的备用电源设备上都使用充电电池。这样,即使电力网停电,也可利用由充电电池构成的安全和操作备用电源,从容地采用其他应急手段,避免重大损失的发生。而对于采用充电电池供电的用电设备,从生产、信息、供电安全角度来说,充电电池在系统中处于及其重要的地位。同时,具体到生活方面,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电子产品小型化、便携化也使得充电电池越来越重要,锂离子电池有较高的比能量,放电曲线平稳,自放电率低,循环寿命长,具有良好的充放电性能,可随充随放、快充深放,无记忆效应,不含镉、铅、汞等有害物质,对环境无污染,被称为绿色电池。基于这些特性,所以锂电池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锂电池充电器是为锂离子充电电池补充能源的静止变流装置,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用电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指标。本论文从锂电池技术特性、充电技术、充电器电路结构、充电器典型电路和电池保护等方面,多角度地阐述了充电技术发展和应用。项冲:基于单片机的锂电池充电器设计第1章绪论1.1课题研究的背景电池是一种化学电源,是通过能量转换而获得电能的器件。二次电池是可多次反复使用的电池,它又称为可充电池或蓄电池。当对二次电池充电时,电能转变为化学能,实现向负荷供电,伴随吸热过程。对于二次电池,其性能参数很多,主要有以下4个指标:①工作电压:电池放电曲线上的平台电压。②电池容量:常用单位为安时(Ah)和毫安时(mAh)。③工作温区:电池正常放电的温度范围。④电池正常工作的充、放电次数。二次电池的性能可由电池特性曲线表示,这些特性曲线包括充电曲线、放电曲线、充放电循环曲线、温度曲线等。二次电池的安全性可用特性的安全检测方式进行评估。二次电池能够反复使用,符合经济使用原则。对于市场上二次电池的种类,大致分为:铅酸(LA)电池、镍镉(NiCd)电池、镍氢(NiMH)电池和锂离子(Li–ion)电池。1.二次电池的性能比较铅酸、镍镉、镍氢和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比较见表1-1。表1-1铅酸、镍镉、镍氢和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比较电池类型工作电压(V)重量比能量(Wh/kg)体积比能量(Wh/L)循环次数记忆效应自放电率(%/月)铅酸电池2.0——400~600无3镍镉电池1.250150400~500有15~30镍氢电池1.260~80240~300>500无25~35锂离子电池3.6120~140300>1000无2~52.镍氢电池、镍镉电池与锂离子电池之间的差异(1)重量方面以每一个单元电池的电压来看,镍氢电池与镍镉电池都是1.2V,而锂离子电池为3.6V,锂离子电池的电压是镍氢、镍镉电池的3倍。并且,同型电池的重量锂离子电池与镉镍电池几乎相等,而镍氢电池却比较重。但锂离子电池因端电压为3.6V,在输出同电池的情况下,单个电池组合时数目可减少2/3从而使成型后的电池组重量和体积都减小。(2)记忆效应镍氢电池与镍镉电池不同,它没有记忆效应。对于镍镉电池来说,定期的放电管理是必需的。这种定期放电管理属于模糊状态下的被动管理,甚至是在镍镉电池荷电量不确切的情况下进行放电(每次放电或者使用几次后进行放电都因生产厂的不同有所差异),这种烦琐的放电管理在使用镍镉电池时是无法避免的。相对而言,锂离子电池没有记忆效应,在使用时非常方便,完全不用考虑二次电池残余电压的多少,可直接进行充电,充电时间自然可以缩短。记忆效应一般认为是长期不正确的充电导致的,它可以使电池早衰,使电池无法进行有效的充电,出现一充就满、一放就完的现象。防止电池出现记忆效应的方法是,严格遵循“充足放光”的原则,即在充电前最好将电池内残余的电量放光,充电时要一次充足。通常镍镉电池容易出现记忆效应,所以充电时要特别注意;镍氢电池理论上没有记忆效应,但使用中最好也遵循“充足放光”的原则,这也就是很多充电器提供放电附加功能的原因。对于由于记忆效应而引起容量下降的电池,可以通过一次充足再一次性放光的方法反复数次,大部分电池都可以得到修复。(3)自放电率镍镉电池为15%~30%月,镍氢电池为25%~35%月,锂离子电池为2%~5%。镍氢电池的自放电率最大,而锂离子电池的自放电率最小。(4)充电方式锂离子电池已易受到过充电、深放电以及短路的损害。单体锂离子电池的充电电压必须严格限制。充电速率(蓄电池的充电电流通常用充电速率C表示,C为蓄电池的额定容量,例如用2A的电流对1Ah电池充电,充电速率就是2C;同样地,用2A电流对500mAh电池充电,充电速率就是4C)通常不超过1C,最低放电电压为2.7~3.0V,如再继续放电,则会损害电池。锂离子电池以恒流转恒压方式进行充电。采用1C充电速率充电至4.1V时,充电器应立即转入恒压充电,充电电流逐渐减小;当电池充足电后,进入涓流充电过程。为避免过充电或过放电,锂离子电池不仅在内部设有安全机构,充电器也必须采取安全保护措施,以监测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状态。3.课题研究的意义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主要是锂离子电池的充电原理和充电控制。锂离子电池的充电设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1)能进行充电前处理,包括电池充电状态鉴定、预处理。(2)解决充电时间长、充电效率低的问题。(3)改善充电控制不合理,而造成过充、欠充等问题,提高电池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4)通过加强单片机的控制,简化外围电路的复杂性,同时增加自动化管理设置,减轻充电过程的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从而使充电器具有更高的可靠性、更大的灵活性,且成本低。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1)充分研究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特性,寻找有效的充电及电池管理途径。(2)使充电设备具有完善的自诊断功能和适时处理功能。(3)实现充电器具备强大的功能扩展性,以便为该充电器的后续功能升级提供平台。1.2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本文主要研究锂电池的充电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设计和电路设计,并通过实验结果对充电控制方法测试验证。具体结构如下:第一章绪论。首先介绍了课题研究的背景,再介绍了锂电池的特点和在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工作,这是该论文的设计基础。第二章电池的充电方法与充电控制技术。主要介绍了电池的充电方法和锂电池的快速充电终止控制方法,确保在充电控制过程中不过充、不损坏电池。第三章锂电池充电器电路设计。选择控制芯片进行介绍和比较。在此基础之上,对该电路的充电控制芯片进行选择、介绍与分析。第四章通过C语言软件编程设计出锂电池快速充电器电路,来实现对锂电池的自动化控制充电。第2章电池的充电方法与充电控制技术2.1电池的充电方法和充电器2.1.1电池的充电方法1.恒流充电(1)恒流充电充电器的交流电源电压通常会波动,充电时需采用一个直流恒流电源(充电器)。当采用恒流充电时,可使电池具有较高的充电效率,可方便地根据充电时间来决定充电是否终止,也可改变电池的数目。恒流电源充电电路如图2-1所示。图2-1恒流电源充电电路(2)准恒流充电准恒流充电电路如图2-2所示。在此种电路中,通过直流电源和电池之间串联上一个电位器,以增加电路内阻来产生恒定电流。电阻值根据充电末期的电流进行调整,使电流不会超过电池的允许值。由于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此种充电电路被广泛应用充电器中。图2-2准恒流充电电路2.恒压充电恒压充电电路如图2-3所示。恒压充电是指每只单体电池均以某一恒定电压进行充电。当对电池进行这一充电时,电池两端的电压决定了充电电流。这种充电方式的充电初期电流较大,末期电流较小。充电电流会随着电压的波动而变化,因此充电电流的最大值应设置在充电电压最高时,以免时电池过充电。另外,这种充电方式的充电末期电压在达到峰值后会下降。电池的充电电流将变大,会导致电池温度升高。随着电池温度升高,电压下降,将造成电池的热失控,损害电池的性能。图2-3恒压充电电路3.浮充方式在浮充方式中,电池以很小的电流(C/30~C/20)进行充电,以使电池保持在满充状态。浮充方式广泛应用于电池作为备用电源或应急电源的电气设备中。常规浮充方式充电电路如图2-4所示。图2-4浮充方式充电电路4.涓充方式电池与负载并联,同时电池与电源(充电器)相连。正常情况下,直流电源作为负载的工作电源,并以涓充方式为电池充电,只有当负载变得很大、直流电源端电压低于电池端电压或直流电源停止供电后,电池才对负载放电。在这种方式下,充电电流由使用模式决定。它通常使用在紧急电源、备用电源或电子表等不允许断电的场合。下图2-5为涓充方式的简单示意图。图2-5涓流方式的简单示意图5.分阶段充电方式在分阶段充电方式中,在电池充电的初始阶段充电电流较大。当电池电压达到控制点时,电池转为以涓流方式充电。分阶段充电方式是电池最理想的充电方式,但缺点是充电电路复杂和成本较高。另外,需增设控制点的电池电压的监测电路。分阶段充电方式的简单示意图如图2-6所示。图2-6分阶段充电的简单示意图6.快速充电在用大电流短时间对电流充电时,需用电池电压检测和控制电路。该电路在电池充电末期实时检测电池电压和电池温度,并且根据检测参数控制充电过程。(1)电池电压检测在大电流充电末期,检测电池电压,当电池电压达到设定值时,将大电流充电转成小电流充电。采用小电流充电方式是为了保证电池充电容量。控制电路设置的充电截止电压必须比充电峰值电压低。(2)-△V检测电池充电过程的充电电流是通过检测电池充电末期的电压降来进行控制的,-△V控制系统框图如图2-7所示。采用-△V控制系统的充电控制电路,当充电峰值电压确定后,若-△V检测电路检测的电压降达到设定值,控制电路将使大电流充电电路分断。电池的充电电流、电池电压和充电时间的关系如图2-8所示。图2-7-△V控制系统框图图2-8充电电池、电池电压和充电时间的关系(3)电池温度检测电池在充电末期,负极发生氧复合反应产生热量,使电池温度升高。由于电池温度升高将导致充电电流增大,为控制充电电流,可在电池外壳上设置温度传感器或电阻等温度检测元件。当电池温度达到设定值时,电池充电电路被切断。下面即给出了电池温度检测简图和电池温度与充电时间的关系图。图2-9电池温度检测简图图2-10电池温度和充电时间的关系2.1.2充电器的要求和结构1.充电器的要求对充电器的要求是:安全,快速,省电,功能全,使用方便,价格便宜。快速充电器(1C~4C的充电器)的安全更为重要,终止快速充电的检测方法要可靠、精确,以防止过充电。另外,一些充电器集成电路还设有充电时间定时器来作为一种附加的安全措施。功能全的充电器一般具有电池电压检测功能。若充电电池的电压大于终止放电电压,为防止“记忆效应”产生,应先放电至终止放电电压,然后自动充电。先进行快速充电,到终止快速充电时自动转为涓流充电,各个充、放电过程都有LED指示。功能较齐全的充电器还应具有充电率的设定(选择)、充电电池数的设定、涓流电流大小设定、定时器时间设定、充电前电池状态测定(判断电池好坏及安装是否良好)等功能,并可根据电池的温度来选择充电参数(电池温度过低时不宜快充)。当充电电流较小时可采用线性电源,充电电流较大时常采用开关电源,它既省电又解决发热问题,并有可能由市电直接整流经AC/DC变换获得低压直流电,可省去笨重的工频变压器。2.充电器的结构框图早期的充电器是没有处理器的,它主要由充电器集成电路及电源部分组成,其内部结构较复杂,引脚也较多。一般的功能较完善的充电器结构框图如图2-11AA线右边所示。图2-11充电器结构框图2.1.3单片机控制的充电器的优点目前,市场上有大量的电池管理芯片,针对充电器开发的电池充电管理芯片业很多,可以直接使用这些芯片进行充电器的设计。但是,充电器实现的方式不同导致其充电效果不同。由于采用大电流的快速充电法,所以在电池充满后如不及时停止会使电池发烫,过度的过充会严重损害电池的寿命。一些低成本的充电器采用电压比较法,为了防止过充一般充电到90%就停止大电流快充,采用小电流涓流补充充电。一般的,为了使得电池充电充分,容易造成过充,表现为有些充电器在充电终了时电池经常发烫,电池在充电后期明显发烫一般说明电池已过充。设计比较科学的充电器采用专业充电控制芯片,具备业界公认较好的―ΔV检测,可以检测出电池充电饱和时发出的电压变化信号,比较精确地结束充电工作。这些芯片往往具备了充电过程控制,加上单片机对充电后的功能,如图2-11所示。还可加入关断电源、蜂鸣报警和液晶显示等,就可以完成一个比较实用的充电器。2.2充电控制技术2.2.1快速充电器介绍快速充电器的特点是对充电电池采用大电流充电。常用的充电电流值为0.3~2小时率电流。小时率电流值是由公式C(Ah)/t(h)规定的,其中C代表电池额定容量,t代表时间。例如用1小时率电流对5号锂电池快速充电,根据0.5(Ah)/1(h)=500(mA),即采用500mA的充电电流(一般慢速充电,选用10小时率电流)。性能完善的快速充电器,其原理图如图2-12所示:图2-12快速充电器原理框图其中的主控电路有多种类型:(1)定时型对电池进行定时充电,主控电路采用定时电路,定时时间可由充电电流决定。定时主控电路常设置不同的时间以控制不同的小时率电流对电池按时间分挡充电,使用很方便。由于定时器制作容易,所以常用它自制定时快速充电器。自制时,为了充电安全,最好选大于5小时率的电流充电。(2)电压峰值增量△V型有的可充电电池在充电时端电压随充电时间的增长而上升,但充足电后端电压开始下降。设计主控电路时,利用该特性监测电池电压出现峰值之后的微量下降,以控制充电结束,达到自动充电的目的。这也称为-△V法。由于这种控制电路比较复杂,故不适于自制。(3)其他主控电路主控电路除上述两种以外,还有温度监测和脉宽调制(PWM)控制电路。温度监测常用热敏电阻监测电池温度。当电池温度高于设定值时,立即停止快速充电,即使电池温度下降后,充电器也不会启动工作。只有它复位(人工或自动)后,才能启动再次转人快速充电。2.2.2快速充电终止控制方法充电控制技术是充电器系统中软件设计的核心部分。根据充电电池的原理,将锂电池的电压曲线分为三段,具体见图2-13。图2-13锂电池的充电特性由于锂电池的最佳充电过程无法用单一量实现,在这三段应分别采用不同的控制方式。具体为:进入B—C段之前,电池电量己基本用完,此时采用恒定的小电流充电。当进入B—C段时,若采用恒流充电,电流过大会损坏电池,电流过小使充电时间过长,根据电压变化情况控制充电电流,使电池充电已满,若此时停止充电,电池会自放电。为防止自放电现象发生,采用浮充维护充电方式,用小电流进行涓流充电。在恒流充电状态下,不断检测电池端电压,当电池电压达到饱和电压时,恒流充电状态终止,自动进入恒压充电状态;恒压充电时,保持充电电压不变。由于电池内阻不断变大,导致充电电流不断下降,当充电电流下降到恒流状态下充电电流的1/10时,终止恒压充电,进入浮充维护充电阶段。电池在充满电后,如果不及时停止充电,电池的温度将迅速上升。温度的升高将加速板栅腐蚀速度及电解液的分解,从而缩短电池寿命、容量下降。为了保证电池充足电又不过充电,可以采用定时控制、电压控制和温度控制等多种终止充电的方法。(1)定时控制该方法适用于恒流充电。采用恒流充电法时,根据电池的容量和充电电流,可以很容易的确定所需的充电时间。充电的过程中,达到预定的充电时间后,定时器发出信号,使充电器迅速停止充电或者将充电电流迅速将至浮充维护充电电流,这样可以避免电池长时间大电流过充电。这种控制方法较简单,但有其缺点:充电前,电池的容量无法准确知道,而且电池和一些元器件的发热使充电电能有一定的损失,实际的充电时间很难确定。而该方法充电时间是固定的,不能根据电池充电前的状态而自动调整,结果使有的电池可能充不足电,有的电池可能过充电,因此,只有充电速率小于0.3C时,才采用这种方法。(2)电池电压控制在电压控制法中,最容易检测的是电池的最高电压。常用的电压控制法有:最高电压(VMAX):从充电特性曲线可以看出,电池电压达到最大值时,电池即充足电。充电过程中,当电池电压达到规定值后,应立即停止快速充电。这种控制方法的缺点是:电池充足电的最高电压随环境温度、充电速率而变,而且电池组中各单体电池的最高充电电压也有差别,因此采用这种方法不可能非常准确地判断电池己足充电。电压负增量(-△V):由于电池电压的负增量与电池组的绝对电压无关,而且不受环境温度和充电速率等因素影响,因此可以比较准确地判断电池己充足电。这种控制方法的缺点是:①从多次快速充电实验中发现,电池充足电之前,也有可能出现局部电压下降的情况,使电池在未充足电时,由于检测到了负增量而停止快充;②镍镉电池充足电后,电池电压要经过较长时间,才出现负增量,此时过充电较严重,此时电池的温度较高,对电池有所损害。因此,这种控制方法主要适用于镍镉电池。电压零增量(△V):锂电池充电器中,为了避免等待出现电压负增量的时间过久而损坏电池,通常采用0△V控制法。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未充足电以前,电池电压在某一段时间内可能变化很小,若此时误认为0△V出现而停止充电,会造成误操作。为此,目前大多数锂电池快速充电器都采用高灵敏0△V检测,当电池电压略有降低时,立即停止快速充电。(3)电池温度控制为了避免损坏电池,电池温度上升到规定数值后,必须立即停止快速充电。常用的温度控制方法有:最高温度(TMAX):充电过程中,通常当电池温度达到40℃温度变化率(△T/△t):充电电池在充电的过程中温度都会发生变化,在充足电后,电池温度迅速上升,而且上升速率△T/△t基本相同,当电池温度每分钟上升1℃采用温度控制法时,由于热敏电阻响应时间较长,再加上环境温度的影响,因此,不能准确的检测电池的充足电状态。(4)综合控制法以上各种控制方法各有其优缺点:由于存在电池个体的差异和个别的特殊电池,若只采用一种方法,则会很难保证电池较好的充电。为了保证在任何情况下均能可靠的检测电池的充足电状态,可采用具有定时控制、温度控制和电池电压控制功能的综合控制法。鉴于定时控制、温度控制、最高电压控制等单独作为终止条件使用的局限性,有的系统中锂电池的充电终止也采用综合控制法。锂电池是以零增量检测为主,时间、温度和电压检测为辅的方式。系统在充电过程检测有无零增量(△V)出现,作为判断电池已充满的正常标准,同时判断充电时间、电池温度及端电压,是否已超过预先设定的保护值作为辅助检测手段。当电池电压超过检测门限时,系统会检测有无零增量出现,若出现△V,则认为电池正常充满,进入浮充维护状态;在充电过程中,系统会一直判断充电时间、电池温度及端电压是否己到达或超过了充电保护条件。若其中有一个条件满足,系统会终止现有充电方式,进入浮充维护状态。第3章锂电池充电器硬件设计3.1单片机电路部分1.AT89C51AT89C51是一种带4K字节闪烁可编程可擦除只读存储器(FPEROM—FalshProgrammableandErasableReadOnlyMemory)的低电压,高性能CMOS8位微处理器,俗称单片机。AT89C2051是一种带2K字节闪烁可编程可擦除只读存储器的单片机。单片机的可擦除只读存储器可以反复擦除100次。该器件采用ATMEL高密度非易失存储器制造技术制造,与工业标准的MCS-51指令集和输出管脚相兼容。由于将多功能8位CPU和闪烁存储器组合在单个芯片中,ATMEL的AT89C51是一种高效微控制器,AT89C2051是它的一种精简版本。AT89C系列单片机为很多嵌入式控制系统提供了一种灵活性高且价廉的方案。(1)主要特性:

·与MCS-51兼容

·4K字节可编程闪烁存储器

·寿命:1000写/擦循环

·数据保留时间:10年

·全静态工作:0Hz-24Hz

·三级程序存储器锁定

·128*8位内部RAM

·32可编程I/O线

·两个16位定时器/计数器

·5个中断源

·可编程串行通道

·低功耗的闲置和掉电模式

·片内振荡器和时钟电路(2)管脚说明:VCC:供电电压。GND:接地。P0口:P0口为一个8位漏级开路双向I/O口,每脚可吸收8TTL门电流。当P1口的管脚第一次写1时,被定义为高阻输入。P0能够用于外部程序数据存储器,它可以被定义为数据/地址的第八位。在FIASH编程时,P0口作为原码输入口,当FIASH进行校验时,P0输出原码,此时P0外部必须被拉高。P1口:P1口是一个内部提供上拉电阻的8位双向I/O口,P1口缓冲器能接收输出4TTL门电流。P1口管脚写入1后,被内部上拉为高,可用作输入,P1口被外部下拉为低电平时,将输出电流,这是由于内部上拉的缘故。在FLASH编程和校验时,P1口作为第八位地址接收。P2口:P2口为一个内部上拉电阻的8位双向I/O口,P2口缓冲器可接收,输出4个TTL门电流,当P2口被写“1”时,其管脚被内部上拉电阻拉高,且作为输入。并因此作为输入时,P2口的管脚被外部拉低,将输出电流。这是由于内部上拉的缘故。P2口当用于外部程序存储器或16位地址外部数据存储器进行存取时,P2口输出地址的高八位。在给出地址“1”时,它利用内部上拉优势,当对外部八位地址数据存储器进行读写时,P2口输出其特殊功能寄存器的内容。P2口在P3口:P3口管脚是8个带内部上拉电阻的双向I/O口,可接收输出4个TTL门电流。当P3口写入“1”后,它们被内部上拉为高电平,并用作输入。作为输入,由于外部下拉为低电平,P3口将输出电流(ILL)P3口也可作为AT89C51的一些特殊功能口,如下表3-1所示:表3-1P3口口管脚备选功能P3.0/RXD(串行输入口)P3.1/TXD(串行输出口)P3.2/INT0(外部中断0)P3.3/INT1(外部中断1)P3.4T0(记时器0外部输入)P3.5T1(记时器1外部输入)P3.6/WR(外部数据存储器写选通)P3.7/RD(外部数据存储器读选通)P3口同时为闪烁编程和编程校验接收一些控制信号。RST:复位输入。当振荡器复位器件时,要保持RST脚两个机器周期的高电平时间。

ALE/PROG:当访问外部存储器时,地址锁存允许的输出电平用于锁存地址的地位字节。在FLASH编程期间,此引脚用于输入编程脉冲。在平时,ALE端以不变的频率周期输出正脉冲信号,此频率为振荡器频率的1/6。因此它可用作对外部输出的脉冲或用于定时目的。然而要注意的是:每当用作外部数据存储器时,将跳过一个ALE脉冲。如想禁止ALE的输出可在SFR8EH地址上置0。此时,ALE只有在执行MOVX,MOVC指令是ALE才起作用。另外,该引脚被略微拉高。如果微处理器在外部执行状态ALE禁止,置位无效。PSEN:外部程序存储器的选通信号。在由外部程序存储器取指期间,每个机器周期两次PSEN有效。但在访问外部数据存储器时,这两次有效的PSEN信号将不出现。EA/VPP:当EA保持低电平时,则在此期间外部程序存储器(0000H-FFFFH),不管是否有内部程序存储器。注意加密方式1时,EA将内部锁定为RESET;当EA端保持高电平时,此间内部程序存储器。在FLASH编程期间,此引脚也用于施加12V编程电源(VPP)。XTAL1:反向振荡放大器的输入及内部时钟工作电路的输入。XTAL2:来自反向振荡器的输出。(3)振荡器特性:XTAL1和XTAL2分别为反向放大器的输入和输出。该反向放大器可以配置为片内振荡器。石晶振荡和陶瓷振荡均可采用。如采用外部时钟源驱动器件,XTAL2应不接。有余输入至内部时钟信号要通过一个二分频触发器,因此对外部时钟信号的脉宽无任何要求,但必须保证脉冲的高低电平要求的宽度。(4)芯片擦除:整个PEROM阵列和三个锁定位的电擦除可通过正确的控制信号组合,并保持ALE管脚处于低电平10ms来完成。在芯片擦操作中,代码阵列全被写“1”且在任何非空存储字节被重复编程以前,该操作必须被执行。

此外,AT89C51设有稳态逻辑,可以在低到零频率的条件下静态逻辑,支持两种软件可选的掉电模式。在闲置模式下,CPU停止工作。但RAM,定时器,计数器,串口和中断系统仍在工作。在掉电模式下,保存RAM的内容并且冻结振荡器,禁止所用其他芯片功能,直到下一个硬件复位为止。2.AT89C2051AT89C2051单片机是51系列单片机的一个成员,是8051单片机的简化版。内部自带2K字节可编程FLASH存储器的低电压、高性能COMS八位微处理器,与IntelMCS-51系列单片机的指令和输出管脚相兼容。由于将多功能八位CPU和闪速存储器结合在单个芯片中,因此,AT89C2051构成的单片机系统是具有结构最简单、造价最低廉、效率最高的微控制系统,省去了外部的RAM、ROM和接口器件,减少了硬件开销,节省了成本,提高了系统的性价比。AT89C2051是一个有20个引脚的芯片,引脚配置如图3所示。与8051相比,AT89C2051减少了两个对外端口(即P0、P2口),使它最大可能地减少了对外引脚下,因而芯片尺寸有所减小。AT89C2051芯片的20个引脚功能为:VCC电源电压。GND接地。RST复位输入。当RST变为高电平并保持2个机器周期时,所有I/O引脚复位至“1”XTAL1反向振荡放大器的输入及内部时钟工作电路的输入。XTAL2来自反向振荡放大器的输出。P1口8位双向I/O口。引脚P1.2~P1.7提供内部上拉,当作为输入并被外部下拉为低电平时,它们将输出电流,这是因内部上拉的缘故。P1.0和P1.1需要外部上拉,可用作片内精确模拟比较器的正向输入(AIN0)和反向输入(AIN1),P1口输出缓冲器能接收20mA电流,并能直接驱动LED显示器;P1口引脚写入“1”后,可用作输入。在闪速编程与编程校验期间,P1P3口引脚P3.0~P3.5与P3.7为7个带内部上拉的双向I/0引脚。P3.6在内部已与片内比较器输出相连,不能作为通用I/O引脚访问。P3口的输出缓冲器能接收20mA的灌电流;P3口写入“1”后,内部上拉,可用输入。P3口也可用作特殊功能口,其功能见表1。P33.2电压转换及光耦隔离电路部分耦合器(opticalcoupler,英文缩写为OC)亦称光电隔离器,简称光耦,是开关电源电路中常用的器件。耦合器以光为媒介传输电信号。它对输入、输出电信号有良好的隔离作用,所以,它在各种电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它已成为种类最多、用途最广的光电器件之一。光耦合器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光的发射、光的接收及信号放大。输入的电信号驱动发光二极管(LED),使之发出一定波长的光,被光探测器接收而产生光电流,再经过进一步放大后输出。这就完成了电—光—电的转换,从而起到输入、输出、隔离的作用。由于光耦合器输入输出间互相隔离,电信号传输具有单向性等特点,因而具有良好的电绝缘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又由于光耦合器的输入端属于电流型工作的低阻元件,因而具有很强的共模抑制能力。所以,它在长线传输信息中作为终端隔离元件可以大大提高信噪比。在计算机数字通信及实时控制中作为信号隔离的接口器件,可以大大增加计算机工作的可靠性。本次设计选择了6N137光耦合器:6N137光耦合器是一款用于单通道的高速光耦合器,其内部有一个850nm波长AlGaAsLED和一个集成检测器组成,其检测器由一个光敏二极管、高增益线性运放及一个肖特基钳位的集电极开路的三极管组成。具有温度、电流和电压补偿功能,高的输入输出隔离,LSTTL/TTL兼容,高速(典型为10MBd),5mA的极小输入电流。特性:①转换速率高达10MBit/s;②摆率高达10kV/us;③扇出系数为8;④逻辑电平输出;⑤集电极开路输出;工作参数:最大输入电流,低电平:250uA最大输入电流,高电平:15mA最大允许低电平电压(输出高):0.8v最大允许高电平电压:Vcc最大电源电压、输出:5.5V扇出(TTL负载):8个(最多)工作温度范围:-40°Cto+85°C典型应用:高速数字开关,马达控制系统和A/D转换等6N137光耦合器的内部结构、管脚如图所示。6N137光耦合器的真值表输入使能输出HHLLHHHLHLLHHNCLLNCH图3-16N137光耦合器6N137光耦合器的真值表需要注意的是,在6N137光耦合器的电源管脚旁应有—个0.1uF的去耦电容。在选择电容类型时,应尽量选择高频特性好的电容器,如陶瓷电容或钽电容,并且尽量靠近6N137光耦合器的电源管脚;另外,输入使能管脚在芯片内部已有上拉电阻,无需再外接上拉电阻。6N137光耦合器的使用需要注意两点:第一是6N137光耦合器的第6脚Vo输出电路属于集电极开路电路,必须上拉一个电阻;第二是6N137光耦合器的第2脚和第3脚之间是一个LED,必须串接一个限流电阻。3.3电源产生电路部分LM7805介绍电子产品中,常见的三端稳压集成电路有正电压输出的lm78××系列和图3-2lm7805样品负电压输出的lm79××系列。顾名思义,三端IC是指这种稳压用的集成电路,只有三条引脚输出,分别是输入端、接地端和输出端。它的样子象是普通的三极管,TO-220的标准封装,也有lm9013样子的TO-92封装。用lm78/lm79系列三端稳压IC来组成稳压电源所需的外围元件极少,且有一定的电压、电流输出,能够获得不同的电压和电流,电路内部还有过流、过热及调整管的保护电路,使用起来可靠、方便,而且价格便宜。该系列集成稳压IC型号中的lm78或lm79后面的数字代表该三端集成稳压电路的输出电压,如lm7806表示输出电压为正6V,lm7909表示输出电压为负9V。因为三端固定集成稳压电路的使用方便,电子制作中经常采用。2.LM7805主要特点①输出电流可达1A②输出电压有:5V③过热保护④短路保护⑤输出晶体管SOA保护内部结构框图如图3-3所示:图3-3LM7805内部结构框图功能框图:图3-4LM7805功能框图3.4充电控制电路部分3.4.1MAX18981.如何选择电池充电芯片选择电池充电芯片时需要结合实际的应用,具体的选择标准有以下几点。①封装:即芯片的大小,对于体积有要求的场合需要选择合适的封装。②电流大小:充电的电流大小决定充电时间。③充电方式:即是快充、慢充还是可以控制充电过程。④使用的电池类型:不同的电池需要不同的充电器。2.MAX1898(1)如何使用MAX1898MAX1898是本次设计充电器中的一个关键的器件。首先需要了解MAX1898的一些基本的特性和功能。MAX1898配合外部PNP或PMOS晶体管可以组成完成的单节锂电池充电器。MAX1898提供精确的恒流/恒压充电。电池电压调节精度为±0.75%,提高了电池性能并延长了使用寿命。充电电流由用户设定,采用内部检流,无需外部检流电阻。MAX1898提供了用于监视充电状态的输出、输入电源是否与充电器连接的输出指示和充电电路指示。MAX1898可对所有化学类型的锂离子电池进行安全充电。电池调节电压为4.2V,采用10引脚、超薄型μMAX封装,在更小的尺寸内集成了更多的功能,只需少数外部元件。MAX1898的基本特点如下:①4.5V~12V输入电压范围;②内置检流电阻;③±0.75%电压精度;④可编程充电电流;⑤输入电源自动检测;⑥LED充电状态指示;⑦检流监视输出。MAX1898的引脚如图3-5所示。图3-5MAX1898的引脚MAX1898的引脚功能如下。①IN:传感器输入,检测输入电压和电流。②CHG:LED驱动电路。③EN/OK:逻辑电平输入允许/电源输入“好”。④ISET:电流调节。⑤CT:安全的充电时间设置。⑥RSTRT:自动重新启动控制引脚。⑦BATT:接单个Li+的正极。⑧GND:地。⑨DRV:外接电阻驱动器。⑩CS:电流传感器输入。MAX1898外接限流型充电电源和P沟道场效应管,可以对单节锂离子电池进行安全有效的快充,其最大特点是在不使用电感的情况下仍能做到很低的功效耗散,可以实现预充电,具有过压保护和温度保护功能,最长充电时间限制为锂离子电池提供二次保护。MAX1898的典型充电电路如图3-6所示。图3-6中的MAX1898内部电路包括:输入调节器、电压检测器、充电电流检测器、定时器、温度检测器和主控制器。输入电流调节电路用于限制电源的总输入电流,包括系统负载电流与充电电流,当检测到输入电流大于设定的限流门限时,通过降低电池充电电流可达到控制输入电流的目的。因为系统工作时电源电流的变化范围较大,如果充电器没有输入电流检测功能,则输入电源(墙上适配器或其他直流电源)必须能够提供最大负载电流与最大充电电流之和,这将使电源的成本增高、体积增大,而利用输入限流功能则能够降低充电器对直流电源的要求,同时也简化了输入电源设计。图3-6MAX1898的典型充电电路(Ⅰ)电源输入:锂离子电池要求的充电方式是恒流恒压方式,电源的输入需要采用恒流恒压源,一般的,可以采用直流电源加上变压器提供。(Ⅱ)输出:MAX1898通过外接的场效应管提供理电池的充电接口。(Ⅲ)充电时间的选择:MAX1898充电时间的选择是通过外接的电容大小决定的。标准的充电时间为1.5小时,最大不要超过3小时,根据这个标准,可以计算得到外接的电容的容值,如下所示:定时电容C和充电时间Tchg的关系式满足:C[nF]=34.33×Tchg[hours](Ⅳ)设置充电电流:MAX1898充电电流在限制电流的模式下,可以通过选择外接的电阻阻值大小决定。最大充电电流Imax和限流电阻Rset的关系式满足:Imax=1400/Rset当充电电源和电池充电电流达到快充电流的1%,或者是充电时间超出片上预置的充电时间。MAX1898能够自动检测充电电源,没有电源时自动关断以减少电池的漏电。启动快充后打开外接的P型场效应管,当检测到电池电压达到设定的门限时进入脉冲充电方式,P沟道场效应管打开时间会越来越短,充电结束时,LED指示灯将会呈现出周期性的闪烁。具体的闪烁含义如下表3-2所示:表3-2LED指示灯状态说明充电状态LED指示状态电池或充电器没有安装关闭快充或脉冲浮充亮快充结束或初始化LED以2Hz频率闪烁充电结束LED闪烁周期为4s(2)如何在单片机系统中使用MAX1898锂离子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重量比、能量体积比,具有记忆效应,可重复充电多次,使用寿命较长、价格也越来越低。锂离子电池的这些特点使得选用单节锂离子电池供电的产品也越来越多。然而,锂离子电池的不足之处在于对充电器要求比较苛刻,需要保护电路。为有效利用电池容量,需将锂离子电池充电至最大电压,但是过压充电会造成电池损坏,这就要求较高的控制精度。另外,对于电压过低的电池需要进行预充,充电器最好带有热保护和时间保护,为电池提供附加保护。针对这些应用特点,本设计提出了一种基于单片机AT89C2051和MAX1898的智能充电器,其基本的原理和功能如图3-7所示图3-7基于MAX1989的智能充电器的原理图该充电器有如下的功能:①具有预充电功能。②具有充电保护功能。③具有自动断电功能。④具有充电完成报警指示功能。在MAX1898内置的充电状态控制和外围的单片机控制下,充电过程分为预充、快充、满充和报警5个部分。以下分别介绍。预充在安装好电池之后,接通输入直流电源,当充电其检测到电池时将定时器复位,从而进入预充过程,在此期间充电器以快充电流的10%给电池充电,使电压、温度恢复到正常状体。预充电时间由CT口外接电容确定,如果在预充时间内电池电压达到2.5V,且电池温度正常,则进入快充过程;如果超过预充时间后,电池电压低于2.5V,则认为电池不可充电,充电器显示电池故障,由单片机发出故障指令,LED指示灯闪烁。②快充快充过程也称恒流充电,此时充电器以恒流电流对电池充电。根据电池厂商推荐的充电速率,一般锂离子电池大多选用标准充电速率,充满电池需要1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恒流充电时,电池电压将缓慢上升,一旦电池电压达到所设定的终止电压,恒流充电终止,充电电池快速递减,充电进入满充过程。③满充在满充过程中,充电电流逐渐衰减,直到充电速率降到设置值以下或满充时间超时,转入顶端截止充电;顶端截止充电时,充电器以极小的充电电池为电池补充能量。由于充电器在检测电池电压是否达到终止电压时有充电电流通过电池内阻,尽管在满充和顶端截止充电过程中充电电流逐渐下降,减少了电池内阻和其他串联电阻对电流端电压的影响,但串联在充电回路中的电阻形成的压降仍然对电池终止电压的检测有影响,一般情况下,满充和顶端终止充电可以延长电池5%~10%的使用时间。④断电当电池充满后,MAX1898芯片的2引脚发送的脉冲电平将会被单片机检测到,引起单片机的中断,在中断中判断出充电完毕的状态。此时,单片机将通过P1.2口控制光耦,切断7805向MAX1898芯片的供电,从而保证芯片和电池的安全,同时也减少功耗。⑤报警当电池充满后,MAX1898芯片本身会向外接的LED灯发出指令,LED灯会闪烁。但是,为了安全起见,单片机在检测到充满状态的脉冲后,不仅会自动切断MAX1898芯片的供电,而且会通过蜂鸣器报警,提醒用户及时取出电池。3.4.2充电控制电路的实现1.电路原理和器件选择在这里列出和本次设计相关的、关键部分的器件名称及其在电路中的主要功能:①AT89C2051:充电器的控制器,控制MAX1898的充电过程,并在充电完毕后切断电源和进行报警。②MAX1898:电池充电芯片,在单片机的控制下实现对锂离子电池的充电控制。③LM7805:电压转换芯片,将外部的12V电压转化为5V电压,作为单片机和MAX1898的电源。④PNP:P沟道场效应管或三极管。⑤LEDR:红色的表贴发光二极管,表示电源接通。⑥LEDG:绿色的表贴发光二极管,表示充电状态。⑦U14:蜂鸣器。⑧6N137:光耦,连接LM7805和MAX1898的电源输入端。2.地址分配和连接只列出了和本次设计相关的、关键部分单片机与各个功能管脚的连接和相关的地址分配:①CHG:MAX1898充电状态输出,连接到单片机的INT0,单片机判断充电完毕后,通过P1.2引脚切断MAX1898的电源输入。②GATE:连接单片机的P1.2引脚,当单片机判断充电完毕后,P1.2管脚输出低电平,光耦不导通,从而切断MAX1898的电源输入。③BEEP:单片机控制蜂鸣器的引脚。④5V:LM7805的输出端,为+5V电压。⑤5VIN:光耦输出到MAX1898的电源输出端,该端口的导通与否是通过单片机的GATE信号控制的。3.功能简介首先,监测MAX1898的输出信号CHG,当MAX1898将要完成充电时,该引脚会发出周期为4s的脉冲,单片机的INT0引脚接收中断后,产生中断,并使用单片机的T0计数器开始计数,当下一个脉冲到来时,在定时器程序中判断单片机的计数值是否在4s左右,如果是,则通过控制P1.2和P1.3引脚关断电源,并引发蜂鸣器报警。利用MAX1898、LM7805和AT89C2051单片机共同构成的锂离子电池充电器电路,具体的电路如图3-8所示:图3-8锂离子电池充电电路第4章锂电池充电器软件设计4.1程序功能基于单片机AT89C2051和MAX1898的智能电池充电器的程序需要完成以下的功能:①通过CHG信号引起INT0外中断。②在两次中断中使用T0计数,判断是否充电完毕。③如果充电完毕,则控制P1.2和P1.3引脚,输出低电平。4.2主要变量说明程序中的变量及说明如表4-1所示。表4-1变量及说明变量说明GATE单片机的P1.2口,控制电源的开关BEEP单片机的P1.3口,控制蜂鸣器t_countT0的计数值int0_count外部中断脉冲int0()外中断0服务程序timer0()定时器0中断服务程序4.3程序流程图单片机控制的智能充电器的程序流程图如图4-1所示开始开始初始化while(1)图4-1(a)等待外部信号输入YY外部中断入口Int0_count=0?启动定时器0:t_count=0返回Int0_count++N图4-1(b)外部中断程序YYNNNYY定时器0服务程序关闭T0计数重设计数初值3s<t_count<5s?Int0_count为1?充电完毕,蜂鸣器报警,切断电源关闭T0中断和外部0中断返回启动T0计时充电出错图4-1(c)定时器程序Int0_count=0?t_count++图4-1智能充电器的程序流程图外部中断0设为边沿触发。程序的简单介绍:中断第一个下降沿T0开始计数第二次下降沿停止T0计数读取T0计数器中断返回结论与展望总结本论文描述了锂离子电池快速充电过程的基本原理,设计了对单节4.2V锂离子电池充电的充电器,它能够快速完成锂离子电池的充电过程。根据对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特性和充电控制方法的分析得出:锂离子电池充电器常采用三段充电法,即预处理、恒流充电(快充)和恒压充电(充满)。开始以设定的恒流充电,锂离子电池的电压以较高的斜率增长,在充电过程中斜率逐步降低,充到接近4.2V时,恒流充电阶段结束,接着以4.2V恒压充电。在恒压阶段充电时,电压几乎不变(或稍有增加),充电电流不断下降。当充电速率下降到0.1C时,表示电池已充满,应终止充电。没有及时终止的话,此后最明显的特征是电池温度升高,发热,在整个快充电过程中都应当注意电池的温度,尤其是过充电时,锂离子电池温度过高,会造成过热而损坏电池或发生爆炸。在锂离子电池进入恒压充电状态前,必须适时停止快速充电。为此,设计了此种锂离子电池快速充电器,利用快速充电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电压、温度的检测和控制来保证该充电器能对锂离子电池进行安全可靠而又快速的充电。本电路具有温度保护功能,当电池温度过高时,即刻停止快速充电,这样就能避免过充电对锂离子电池造成的损害.根据锂离子电池的充电特性可知,锂电池或充电器在电池充满后应当停止充电,并不存在镍电充电器所谓的持续10几小时的“涓流”充电。也就是说,如果你的锂电池在充满后,放在充电器上也是白充,反而会造成内压升高、电池发热等现象,而我们谁都无法保证电池的充放电保护电路的特性永不变化和质量的万无一失,所以电池将长期处在危险的边缘徘徊。这也是本次设计中当充满电后自动断开充电的一个理由。此外,不可忽视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锂电池同样也不适合过放电,过放电对锂电池同样也很不利。展望目前一些大的厂家生产的手机充电器都具有以下特点:宽范围AC输入或多个电压可选;具备限流保护,电流短路与反充保护线路设计;体积小、重量轻;自动、快速充电,充满电后自动关断等等。另外,有的充电器还有自动识别锂离子、镍氢、镍镉电池组;自动计算电池的已充电量和剩余的充电时间,也可以改变参数来适应各种不同电池的充电;具有放电功能;LED或LCD充电状态显示;低噪声;模拟微电脑控制系统等特点。因此,设计一款真正由微电脑控制单片机控制,且价格低廉的智能控制充电器,成为各厂家努力的方向。致谢通过努力这次设计顺利完成了,并最终定稿,看着自己的劳动结晶,内心充满了感激,在此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生芳老师对我的悉心的指导,感谢老师给我的帮助。在设计过程中,生芳老师在百忙之中还挤出休息时间给我用电子邮件和电话的方式为我指点迷津,为我耐心讲解,给我提供大量的资料和教我查阅资料的便捷方法,还经常为我提供各方面的帮助,为我排忧解难。在这次毕业设计中许多同学也为我加油、鼓劲,也使我们的同学关系更进一步,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有什么不懂的大家在一起商量,听听不同的看法对我们更好的理解知识,所以,在此,我向各位老师及同学们表示我最衷心的感谢!同时,我也感谢我的所有任课老师,是他们把我带入了电子学科学殿堂。在整个设计中我懂得了许多东西,也培养了我独立工作的能力,树立了对自己工作能力的信心,相信会对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大大提高了动手能力,使我充分体会到了在创造过程中探索的艰难和成功时的喜悦。虽然这个设计做的也不很好,但是在设计过程中所学到的东西是这次设计的最大收获和财富,使我终身受益。我会带着这份求学精神,带着老师和同学们寄予我的厚望,好好地把握机会,在以后的生活、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作者:2010.6.15

参考文献[1]周志敏,周纪海,纪爱华.充电器电路设计与应用(第1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10 [2]王德志.蓄电池原理及应用(第1版)[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1.5[3]王海麟,钱建立,周晓军.智能快速充电器设计与制作[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7[4]周志敏,周纪海.开关电源实用技术——设计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6[5]吴宇平,万春荣等.锂离子二次电池[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6]何立民,MCS-51系列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系统配置与接口技术[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0.3[7]李建忠,单片机原理及运用[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8]张培仁,基于C语言编程MCS-51单片机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9]求是科技.基于MAX1898的智能充电器设计[M].(人们邮电出版社100061)[10]陈景忠,基于芯片MAX846A的实用锂离子电池充电器的设计[J].通信电源技术,2009,26(6):54-56.[11]刘美俊,基于AT89C2051单片机的智能充电器设计[J].集成电路与元器件卷,2004,7:78-79.[12]林邦怀,周文灵,一种基于单片机的智能充电器设计[J].仪表技术:2007,2:27-29.[13]欧阳文.ATMEL89系列单片机的原理与开发实践[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6[14]钟伟雄,基于AT89C51的智能充电器的设计[J].信息技术,2009,5:31-33.[15]赵亮,侯国锐.单片机C语言编程与实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9[16]高鹏等,Protel99入门与提高[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2[17]UnitrodeProductsandApplicationHandbook.ApplicationNote:9-393.[18]BQ2057/C/W/TAdvancedLi-ionLinearChargeManagementIC,2000,TexasInstrumentsIncorporated[19]K.Hirakawa,A.MeasuringandAnalyzingMethodforBatteryConditionsUsingaNewFieldDataCollectionsystem,evsl17,2000[20]MAXIM.Datasheet:Stand-Alone.Switch-ModeLi+BatteryCharger,2001[21]MAXIM:Cost-SavingMultichemistryBatter-ChargerSystem,2002[22]OmagawaTakuya.ManufactureofSecondaryAlkalin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