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知识点训练4_第1页
中考历史知识点训练4_第2页
中考历史知识点训练4_第3页
中考历史知识点训练4_第4页
中考历史知识点训练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20*2-139页共=SECTIONPAGES19*238页◎第=PAGE20*240页共=SECTIONPAGES19*238页第=PAGE19*2-137页共=SECTIONPAGES19*238页◎第=PAGE19*238页共=SECTIONPAGES19*238页中考历史知识点训练4知识点训练4三国鼎立,北魏孝文帝改革1.下列事件不可能被写进《史记》里的是()①秦赵长平之战②官渡之战③汉武帝派兵征战匈奴④蔡伦改进造纸术⑤北魏孝文帝改革A.①②③④⑤B.②④⑤C.②③④⑤D.②③④2.某同学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请帮他拟定一个正确的主题()①《赤壁之战形势图》②《三国鼎立形势图》③《淝水之战形势图》④《北魏孝文帝迁都示意图》A.中华文明的起源B.统一国家的建立C.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D.繁荣开放的社会3.在中国古代,“衣服有制”。正朔服色,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北魏孝文帝变易服饰,促进了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的变迁,其作用是()A.发展北方经济B.巩固封建统治C.促进民族交融D.丰富都市生活4.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时代特征最准确的描述是A.繁荣与开放的社会B.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5.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A.提高了军队战斗力B.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C.促进了封建化进程D.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6.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均能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C.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D.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7.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战役是A.淝水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长平之战8.“北魏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在光极堂赐群臣以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①采用汉姓②改穿汉服③学说汉语④提倡与汉族联姻⑤发展经济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④⑤D.②③⑤9.国务院宣布设立河北雄安新区以来,雄县、安新、容城三个县城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实雄县历史悠久,东汉末年的袁绍与公孙瓒就曾在这里展开激战,争夺河北地区霸权。后袁绍举兵南下逐鹿中原,只可惜败于与曹操激战的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10.在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起到了重要作用,下列对其表述不正确的是A.这两次战役都是曹操取得了决定性胜利B.这两次战役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C.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D.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11.孝文帝为要求南迁的鲜卑人一律穿汉服、学汉语、改汉姓、与汉人通婚。他的这些做法所起的作用是()A.恢复北方生产B.巩固鲜卑贵族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C.加速和促进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过程D.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12.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是①时间都发生在东汉末年②交战双方中都有曹操的军队③结局都是以少胜多④都促进三国鼎立局面形成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3.掌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我们学习的重要任务。三国两晋南北朝长达近三个世纪的历史时期最主要的阶段性特征是①国家产生②民族融合③国家统一④政权分立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14.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说法,错误的是A.促进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B.将都城由平城迁往洛阳C.加速了北魏封建化的进程D.不利于北魏经济的发展15.改说汉话、改穿汉服、改姓汉姓、与汉族人通婚、迁都洛阳,孝文帝这些举措对历史产生的最大影响是A.促进了民族融合B.促进了统一进程C.促进了经济发展D.促进了文化繁荣16.电视剧《锦绣未央》中,南安王拓跋余、东平王拓跋翰、高阳王拓跋浚,是哪一王朝的郡王A.北凉B.南凉C.北魏D.西魏17.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互相兼并,逐步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鼎立的三国是:A.魏、蜀、吴B.赵、魏、韩C.吴、楚、燕D.前秦、北魏、东晋18.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融合景象。对出现这一景象影响最大的事件是()A.昭君出塞B.北魏孝文帝改革C.文成公主入藏D.册封达赖、班禅19.北魏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赐群臣以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黜官职”。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①采用汉姓②改穿汉服③学说汉语④采用汉族官制⑤提倡与汉族通婚⑥学习汉族的礼法()A.②③④⑤B.①②③⑤C.①②⑤⑥D.①③④⑥20.学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下列对这一时期基本特征的描述,你认为最准确的是A.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B.江南开发与经济发展C.国家统一与民族交融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21.21.学者晁福林说,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把民族交融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下列有关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表述正确的是①让鲜卑贵族改用汉姓②将都城迁往咸阳③鲜卑贵族必须说汉话④鼓励鲜卑人穿汉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①④22.下列哪一次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A.巨鹿之战B.牧野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23.2017年10月28日,浙江西塘古镇迎来了第五届“汉服文化周”,这一盛会不仅展示了中华传统服饰之美,更是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有一位少数民族的帝王,他也对汉服情有独钟,下令全族改穿汉服,他是A.秦始皇B.北魏孝文帝C.隋文帝D.汉武帝24.“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是某次改革中的一项措施,意思是断绝“北语”即鲜卑语的流传,而把“正音”即汉语作为官场通用的语言,此次改革是A.商鞅变法B.孝文帝改革C.忽必烈改革D.戊戌变法25.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相比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A.废分封行县制B.实行盐铁专营C.废旧俗兴汉化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6.下列各项不属于北魏孝文帝加快民族融合步伐.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措施的是()A.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B.要求鲜卑人穿汉服.用汉姓.学汉语C.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D.推行茶文化,提倡以茶会友27.《史记•商君列传》:“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魏书•高祖纪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阅读材料,以下说法符合题意的是()①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是触犯了奴隶主贵族利益②商鞅变法承认土地私有③孝文帝认为土地兼并严重故要均田④改革应依据国情,顺应历史潮流⑤改革会遇到阻力,付出沉重代价A.①②⑤B.②③④C.①④⑤D.①②④28.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是A.受到北方其它少数民族的骚扰B.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C.扩大鲜卑族的地位和影响D.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29.北魏孝文帝喜好读书,遍览经史,深受儒学影响,并通过改革,有力地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交融。下列措施与孝文帝改革无关的是()A.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B.重农抑商,推行县制C.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D.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30.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文成公主入藏比较,共同点是A.加强了民族团结与友好交流B.促进了藏族的发展C.维护了国家统一D.都进行了汉化31.你同班4位同学在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争论,你赞同他们四个人中哪个()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B.加速和促进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巩固鲜卑贵族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32.下列两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古代民族融合B.古代宗教传播C.古代商业繁荣D.经济重心南移3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哪一条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A.迁都洛阳B.实行汉化政策C.采用汉族的封建统治政策D.颁布均田制34.据西晋的一些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皇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些少数民族主动认为自己于汉族同祖同宗的目的是什么①认祖归宗,促进民族交融②为了证明统治地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③为了显示中华文化的巨大吸引力和民族向心力④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A.①②③④B.②④C.②③④D.①③35.下列改革中,直接起到了促进民族交融作用的是A.管仲改革B.吴起变法C.商鞅变法D.北魏孝文帝改革36.李白有诗曰:“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初张照云海,周瑜曾此破曹公。”李白所吟咏的战争是A.赤壁之战B.官渡之战C.淝水之战D.长平之战37.2016年成都大庙会上,《三英贺岁》、《蜀道难关》主题灯组形象展示了三国文化.回顾历史,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叙述正确的是()A.维护了相对的安定,是一种进步B.使中国陷入政权割据状态,是历史的退步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民族融合D.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38.下列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A.黄河流域的统一B.北方政权的更迭C.三国鼎立局面结束D.北方民族大融合39.我国古代史上发生于公元208年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淝水之战D.巨鹿之战40.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A.商鞅变法——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B.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C.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D.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4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吸收先进文化的是A.采用汉制汉礼B.使用汉姓C.与汉族联姻D.迁都洛阳42.曹操在统一中国北方的过程中,与袁绍进行了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A.关东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街亭之战43.百度百科中关于拓跋宏是这样解释的:拓跋宏(467~499年),又名________,即北魏孝文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根据所学知识,横线处应该填写为A.元宏B.刘宏C.陆宏D.孔宏44.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多次迁都,其中为接受先进文化而进行迁都的是A.盘庚迁都B.明成祖迁都C.周平王迁都D.孝文帝迁都45.在我国古代,“民族交融”最本质的含义是A.迁移、杂居、互相通婚B.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C.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发展D.各族人民共同进行反压迫斗争46.历史老师制作了一则谜语,谜面是:迁都洛阳、汉化政策、民族融合(打一历史事件)。这则谜语的谜底应是A.商鞅变法B.北魏孝文帝改革C.文景之治D.光武中兴47.复旦大学谭其骧教授说过:“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我们把反映过去地理状况的地图称之为历史地图,通过历史地图学习历史是一个直观有效的方法。图中ABC所代表的国名正确顺序的是()A.蜀、魏、吴、B.魏、蜀、吴C.吴、蜀、魏D.魏、吴、

蜀48.“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这次战役是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C.赤壁之战D.官渡之战49.历史课上,同学们讲述的“三国故事”中,你认为符合史实的说法是A.官渡之战中曹操战败逃往北方B.孙刘联军火烧赤壁、大败曹操C.曹操建立魏国D.周瑜三顾茅庐请诸葛亮50.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最根本原因是()A.得到最高治者的支持B.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C.符合广大人民的要求D.促进了中国社会封建化51.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不正确的是A.商鞅变法——泰国实现了富国强兵B.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上的大—统C.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为张骞第二次顺利出使西域奠定基础D.官渡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5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之战是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淝水之战D.城濮之战53.下列改革或变法中,通过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是()A.管仲改革B.商鞅变法C.吴起变法D.北魏孝文帝改革54.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9年形成的:三国鼎立局面的形势?A.B.C.D.55.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某同学设计了下面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段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A.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B.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56.新华网2010年8月5日报道:内蒙古破获一古墓被盗案,追缴200余件北魏珍贵文物。经专家鉴定,从随葬品的规格和古墓的地理位置判断,墓主人应该是一位鲜卑大贵族。假如这位墓主人的女儿生活在孝文帝改革后,其可能经历①采用汉姓②改穿汉服③学说汉话④与汉族联姻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④D.②③57.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下表描述的经典战役是统帅周瑜VS曹操兵力约5万VS20余万结果曹操兵败北撤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涿鹿之战D.牧野之战58.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③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59.“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你学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定懂得中华民族大家庭是怎样形成的,下列各项中最能集中表现北魏孝文帝改革意义的是()A.促进了南北方民族的大融合B.促进了北方民族的汉化进程C.改革了少数民族的落后习俗D.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60.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以下哪种历史现象的结果?A.民族融合B.长期分裂C.民族矛盾激化D.连年战争61.下列对三国鼎立时期最恰当的评价是A.包含着统一趋势,实现了局部统一B.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使国家处于分裂状态C.三国鼎立时期社会生产进一步遭到破坏D.三国鼎立阻碍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62.“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性,学汉语,穿汉衣,与汉族通婚。”材料中的内容促进了A.民族的融合B.秦国战斗力C.北魏经济发展D.北魏的迁都63.某电视剧摄制组根据剧情布置了一个曹操的书房情景,其道具有四样,根据史实判断其中搞错的是①书桌上有一卷竹简②墙上挂有《魏国疆域图》③桌上有《孙子兵法》一书④书柜中摆放着印制的书籍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4.恩格斯说:“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与恩格斯的话最吻合的改革是()A.梭伦改革B.管仲改革C.商鞅变法D.孝文帝改革65.使曹操基本统一他曾在日记中这样写到“往日的张天烈火虽已熄灭,但周瑜当时挥剑所书的“赤壁”仍旧记录着历史的足迹。”下列哪是他记载这一事件的历史影响A.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关键一战B.使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C.奠定了三国鼎力局面的基础D.导致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66.北魏孝文帝改革是15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②改鲜卑姓为汉姓③从官员到民众都必须穿戴鲜卑族服饰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67.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改革”一词曾出现了80多次,可见改革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请指出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共同之处是()A.都严惩贪污B.都对土地制度进行了改革C.都奖励耕战D.都为减少改革阻力,进行了迁都68.“胡人汉服”、“汉人胡食”这些信息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民族融合B.在外交往C.国家统一D.经济发展69.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A.没有守旧势力的阻碍B.改革自上而下推行C.孝文帝任用贤能D.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70.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言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A.统一天下B.消灭袁绍C.废汉称帝D.建立魏国71.北魏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在光极堂赐群臣发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内容()①采用汉姓

②改穿汉服

③学说汉语

④提倡与汉族联姻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④⑤D.②③⑤72.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趋向一致。以下属于经济生活交融的现象是()A.十六国时期,兽医术、相马术、畜产品加工术,逐步为汉人所接受B.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C.汉人胡服,胡人汉服D.鲜卑姓氏改汉姓73.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魏晋南北朝更迭”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应是A.统一国家的建立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C.民族关系的发展D.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74.有一场战役发生在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此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这场战役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长平之战75.75.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既是原因又是结果的是(

)A.迁都洛阳B.军队战斗力提高C.社会矛盾激化D.北方民族大融合76.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到北朝后期,北方出现了A.民族对立B.民族战争C.民族大交融D.民族隔阂77.如下表所示,这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一项内容有关A.改官制B.禁胡服C.通婚姻D.改姓氏78.三国时代,波澜壮阔、英雄辈出。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A.曹操率军南下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B.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C.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D.孙权称王,国号吴79.我国历史上曾出现三国分立的局面,被形象地称为“三国鼎立”。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的战役是A.长平之战B.赤壁之战C.官渡之战D.淝水之战80.改革措施明确规定,官员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进行改革的这个少数民族政权是A.氐族人建立的前秦政权B.氐族人建立的前凉政权C.匈奴族建立的后秦政权D.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81.北魏孝文帝,为了推行汉化政策,带头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元宏,他原先的姓是A.司马B.慕容C.独孤D.拓跋82.曾有诗句云:“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列图书中详细介绍某位皇帝曾迁都洛阳的是()A.《秦始皇传》B.《汉武帝传》C.《北魏孝文帝传》D.《汉高祖传》83.民族关系是社会安定团结的基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以下史实符合这一主流的是()①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②修建万里长城③文成公主、松赞干布联姻④设立宣政院⑤左宗棠收复新疆⑥民族区域自治⑦改革开放。A.①②③⑤B.②④⑤⑥C.①③⑤⑦D.①③④⑥84.“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违者免所居官九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上述内容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商鞅变法B.北魏孝文帝改革C.成吉思汗统一蒙古D.清朝文字狱85.北魏孝文帝下令鲜卑族一律改穿汉服,与此同时胡服也在汉人中流传开来。这表明当时的一个时代特征是A.民族交融B.国家统一C.中外交往D.经济发展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答案第=page2828页,总=sectionpages2929页答案第=page2727页,总=sectionpages2929页参考答案1.B【解析】注意本题是否定式的选择题。结合课本所学,西汉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该书记述了从黄帝到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事,共3000多年的历史。①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末期,符合《史记》的时间;③西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派匈奴进行大规模反击,符合《史记》的时间;②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末期,不能写进《史记》;④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不能写进《史记》;⑤北魏孝文帝改革发生南北朝时期,不能写进《史记》;经分析,ACD不符合题意,选B。2.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北魏孝文帝迁都促进了民族融合,由此可知他探究的是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中华文明的起源是探究的我国远古社会;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国家的建立;隋唐时期是繁荣开放的社会。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3.C【解析】“北魏孝文帝变易服饰,促进了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的变迁,”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之一,其作用也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即促进民族交融。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大意义,属于理解层面,难度比较大。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历史潮流,促进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水乳交融,传统的汉文化得到更大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4.C【解析】依据课本所学,题干信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时代特征”。结合所学知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三国鼎立,西晋在实现短暂的大一统后,又长期处于南北朝对峙的局面,简言之,政权分裂、国家林立,却实现了局部的统一,但这符合中国历史“分久必合”的大势;同时,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北方的民族融合,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相互取长补短,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民族融合成为历史趋势。C符合题意。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是隋唐时期,A不合题意;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B不合题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是秦汉时期,巩固是明清时期,D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C。5.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秦国逐步建立起封建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6.C【解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均能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均能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C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的奖励军功不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排除A;商鞅变法得到秦孝公支持,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自身就是最高统治者,排除B;无论当时怎么变法,都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不可能代表广大人民利益,排除D。故选C。点睛:抓住信息“均能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解题的关键,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7.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199年,袁绍率兵10万进攻曹操,曹操以2万人迎敌,第二年,两军在官渡对峙,曹操以少数军队偷袭乌巢,将袁绍军粮焚毁,大败袁军,这一战役被称为官渡之战,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通过此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所以答案选B。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人物“曹操”,分析四个战役的内容,排除与曹操无关的战役淝水之战,长平之战;结合题干“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战役”的信息可知,这是曹操战胜的一次战役,而赤壁之战是曹操战败的战役,不符合题意,可以排除,由此可知官渡之战符合题意。8.A【解析】依据“北魏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带头娶汉女为妃,反映了孝文帝改革提倡、鼓励与汉族联姻;“改姓为元”,反映了孝文帝改革,采用汉姓;“在光极堂赐群臣以汉衣”,反映了孝文帝改革,提倡改穿汉服;“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反映了孝文帝要求学说汉话,①②③④正确的,A符合题意;BCD不合题意。由以上分析可知,B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A。9.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决战,因为袁绍骄傲轻敌,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袁绍败于与曹操”是解题的关键,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决战,因为袁绍骄傲轻敌,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10.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渡之战是曹操取得胜利的战役,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是曹操战败的战役,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BCD说法正确,A项不正确,所以答案选A。11.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孝文帝迁都以后进一步实行改革,主要措施包括,鲜卑人一律穿汉服、学汉语、改汉姓、与汉人通婚等,这些措施加速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孝文帝改革的作用,容易和目的混淆,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鲜卑贵族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是加速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12.A【解析】本题是排列组合型题目,可以用排除法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官渡之战后的几年中,曹操彻底清除了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局面初步形成,因此④项不是“共同之处”,排除含有④的BCD三项。A选项正确。13.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趋势不断加强,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主要的阶段性特征是民族融合和政权分立。仔细审查②④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14.D【解析】本题属于反向选择题,按要求应选择“错误”的选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因此D项说法错误,故选D。15.A【解析】依据题干信息:改说汉话、改穿汉服、改姓汉姓、与汉族人通婚、迁都洛阳可知,这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孝文帝这些举措促进了民族融合。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16.C【解析】依据题干中的“拓跋”可以知道这个政权是北魏。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17.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赤壁之战以后,魏蜀吴实力相对均势,谁都没有统一全国的实力,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221年刘备建立蜀汉;222年孙权称王,建立吴,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的。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18.B【解析】根据题干“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融合景象”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孝文帝统一了黄河流域,为了加强统治,进行了汉化改革,主张学习汉语,穿汉服,吃汉饭,改汉姓,任用汉朝人为官,加速了民族大融合的过程,AC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关键信息“胡人汉服”“汉人胡食”,“胡人汉服”、“汉人胡食”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AC都是汉族影响文化影响少数民族,不是相互影响;D项不能体现少数民族和汉族互相影响,利用排除法得出正确答案。19.B【解析】依据题干“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赐群臣以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黜官职””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采用汉姓、改穿汉服、学说汉语、提倡与汉族通婚,仔细审查①②③⑤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20.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基本特征有:一、社会大分裂,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除西晋短期统一以外,魏晋南北朝多数时间处在政权分立割据状态;二、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秦统一中国以后几百年间,我国各民族形成发展、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的结果,由此可知,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符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所以答案选D。21.D【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包括:在朝廷中鲜卑族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④符合题意;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①符合题意;根据改革措施必须说汉语是在朝廷中,③不合题意;魏孝文帝改革后把都城迁到了洛阳,②不符合题意;由以上分析,ACB不合题意,选择答案D。22.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之后曹操率军北渡黄河,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A项是秦军和项羽之间的战争;B项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击败商纣王的军队;D项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故选C。23.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对中原的控制,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推行汉化措施,如改穿汉服,该汉姓、说汉话等。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下令全族改穿汉服”是解题的关键,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推行汉化措施,如改穿汉服,该汉姓、说汉话等。24.B【解析】根据题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句话是指禁止说鲜卑语,改说汉语,并把汉语作为官场通用的语言,这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汉化政策”的内容之一,所以答案选B。25.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为了革除鲜卑族的旧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统治,孝文帝首先迁都洛阳,然后革除鲜卑族的旧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故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废旧俗兴汉化方面。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26.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为了加强统治,实行汉化改革,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要求鲜卑人穿汉服、用汉姓、学汉语,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ABC符合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措施,所以答案选D。27.B【解析】依据材料所给信息:为田开阡陌,均给天下之田,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孝文帝认为土地兼并严重故要均田,革应依据国情,顺应历史潮流,②③④符合题意;题意没有体现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是触犯了奴隶主贵族利益,题意没有体现改革会遇到阻力,付出沉重代价,①⑤不符合题意,仔细审查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28.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是打击保守势力,保证改革的深入,便于接受和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所以答案选D。29.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内容有: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重农抑商,推行县制是商鞅变法的内容。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比分析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30.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因此,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文成公主入藏比较,共同点是加强了民族团结与友好交流,故选A。31.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决由于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矛盾以及引发人民的反抗起义,巩固鲜卑贵族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两次改革。故选D。32.A【解析】依据课本知识分析图片可知,无论是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还是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都说明了民族之间的交融,体现了古代民族融合,所以A选项符合题意。故选A。33.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北魏迁都洛阳之前都城在平城,该地地处偏僻,使北魏政权很难有效地控制中原地区,迁都洛阳有利的解决了该问题,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与直接控制黄河流域无关。故选A。点睛: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的目的是维护自身对黄河流域汉族地区的统治。北魏统一北方后,面临着管理先进的汉族地区的问题,需要提高自己的发展水平,迁都洛阳是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有利举措。BCD三项也是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对直接控制黄河流域无关。34.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皇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些少数民族主动认为自己于汉族同祖同宗的目的是为了证明自己统治地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中原文化的先进性、兼容性特点说明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故②④项符合题意,故选B。35.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D项符合题意;管仲改革促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吴起变法和商鞅变法促使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36.A【解析】依据诗中的“赤壁”“周瑜曾此破曹公”等信息可判断是赤壁之战。孙权、刘备联军于208年在长江沿岸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赤壁”“周瑜曾此破曹公”是解题的关键,孙权、刘备联军于208年在长江沿岸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37.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是局部的统一,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说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维护了相对的安定,是一种进步.故此题选A.38.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民族交融已成为趋势,为顺应这一趋势,孝文帝进行了改革。孝文帝改革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过程,促进了民族大交融,所以答案选D。39.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发生在公元208年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赤壁之战,B项符合题意;官渡之战发生在200年;淝水之战发生在383年;巨鹿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07年。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40.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D项错误;公元前356年的商鞅变法,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了巩固统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由此分析ABC正确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41.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所以答案选择D。42.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中央政权名存实亡,众多军阀割据一方,连年混战,其中著名的军阀有袁绍、曹操、孙权和刘备等。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进行了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曹操打败袁绍,统一了北方。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决定性意义的战役”是解题的关键,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进行了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曹操打败袁绍,统一了北方。43.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拓跋宏(467~499年),又名元宏,即北魏孝文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44.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在位时,为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曾把北魏的都城从平城迁到了洛阳,因此本题正确的选项是D。45.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迁移、杂居、互相通婚是民族融合的方式,不是含义;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也是民族融合的手段,不是本质含义;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交往,最终达到共同的价值观和认同,并且获得共同发展,C项符合题意;各族人民共同进行反压迫斗争也是民族融合的方式之一。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民族交融”最本质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分清本质的含义与民族融合的方式。46.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北魏的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494年正式迁都洛阳。迁都后,孝文帝采取了汉化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因此,这则谜语的谜底应是北魏孝文帝改革,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47.B【解析】依据图片“三国鼎立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进入三国时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魏在北方,蜀在西南,吴在东南。因此图中ABC所代表的国名正确顺序的是魏、蜀、吴。故选B。48.C【解析】依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以少胜多”“长江流域”等可判断是赤壁之战。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49.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火烧赤壁、大败曹操;曹丕建立魏国,不是曹操;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而非周瑜。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50.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制度,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顺应了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所以能够成功。北魏孝文帝改革前,我国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意义主要是促进北方经济的发展,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潮流。AC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是B。点睛:中外历史上成功的改革或变法,大都顺应了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51.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而不是官渡之战;因此推论不正确的是选项D;而其余选项ABC推论是正确的;故选D。52.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208年孙刘联军与曹操在赤壁决战,孙刘联军用火攻打败曹操,曹操败逃回北方,从此不敢南下。赤壁之战后魏蜀吴实力相对均势,谁都没有统一全国的实力,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53.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反映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这些汉化措施,是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各民族融入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大群体。因此本题正确的选项是D。54.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后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229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根据三国都城的位置可知,D项中的图片反映了229年形成的三国鼎立局面的形势,故选D。55.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判断这段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魏蜀吴三国鼎立,政权分立;图2三国归于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图3东晋与十六国,又是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图4南北朝,有政权分立,也有民族交融;从魏蜀吴三国鼎立到南北朝,这段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应该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56.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也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顺应民族融合的趋势,孝文帝进行了改革。改革的内容包括讲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官职、律令等。假如这位墓主人的女儿生活在孝文帝改革后,孝文帝改革措施已经实行,其可能经历采用汉姓、改穿汉服、学说汉话、与汉族联姻。仔细审查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57.B【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周瑜VS曹操、曹操兵败北撤”结合所学可知,此是经典战役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与曹操在赤壁决战,孙刘联军用火攻打败曹操,曹操败逃回北方,从此不敢南下。赤壁之战后魏蜀吴实力相对均势,谁都没有统一全国的实力,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58.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此只有选项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59.A【解析】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有关知识。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北魏初年,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孝文帝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和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南北方民族的大融合能集中表现北魏孝文帝改革意义。BCD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不是最能集中表现北魏孝文帝改革意义的选项,故选A。60.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北魏,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各民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民族融合已经形成趋势,后来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更是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所以答案选A。61.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使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是三个国家努力发展自己的经济,使社会生产进一步发展,分裂中包含着统一趋势,实现了局部统一,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62.A【解析】题干材料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如一律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他将皇族的姓氏拓跋改为元,自己改名为元宏。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因此题干材料中的内容促进了民族的融合,故选A。63.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曹操的书房情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操属于东汉末年人,东汉出现了造纸术;曹操去世后其子曹丕建立魏国,因此根据史实判断,其中搞错的选项是①②;故选A。64.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反映的是马克思的重要论断,“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最终被先进民族的先进文化所征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孝文帝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北魏孝文帝(鲜卑族)主动接受中原地区汉族的先进文化和政治制度,从而推动了本民族的汉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65.C【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周瑜”“赤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8年曹操率军二十多万大军南下。在赤壁遇上了孙刘联军,周瑜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曹操带领少数人马慌忙逃回北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点定了基础。因此,题文是曹操记载的赤壁之战,其历史影响是奠定了三国鼎力局面的基础,故选C。66.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主要措施包括,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止鲜卑语;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因此①②④项符合题意;③项从官员到民众都必须穿戴鲜卑族服饰,说法不符合史实,由此分析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67.B【解析】严惩贪污不属于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共同之处;奖励耕战不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为减少改革阻力,进行了迁都和商鞅变法无关。排除ACD。B选项都对土地制度进行了改革是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共同之处。故选B。68.A【解析】“胡人汉服”体现出汉族服饰、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汉人胡食”体现出少数民族饮食对汉族的影响,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学习,所以这些信息反映的是民族的融合。故选A。69.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各族的封建化和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大融合的发展,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放弃自己民族的旧风俗,冲破重重阻碍,毅然进行改革,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ABC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择D70.A【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公元207年”所学知识,200年官渡之战以后,曹操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全国。由此可知,当时曹操“志”在统一全国,故选A。71.A【解析】题干材料“北魏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提倡与汉族联姻的措施;题干材料“改姓为元”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采用汉姓的措施;题干材料“在光极堂赐群臣发汉衣”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改穿汉服的措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