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疑质疑”,唤起学生好问的天性_第1页
“寻疑质疑”,唤起学生好问的天性_第2页
“寻疑质疑”,唤起学生好问的天性_第3页
“寻疑质疑”,唤起学生好问的天性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论文参考文献精品论文参考文献“寻疑质疑”,唤起学生好问的天性♦徐建清浙江省龙游县石佛小学324405“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小孩子天生就喜欢问这问那,好像那小小的脑袋瓜里有问不完的问题和道不完的新奇事。可是,我们经常有这样的困惑:本来有问不完的问题的小孩子,进入学校之后,随着年级的升高,问题反而越来越少了,有的甚至就干脆不问问题了。是不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学到的知识增多了,问题变少了呢?显然不是这样。那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我想这不能不引起老师们的深思。我也一直思考着这个问题,并坚持不断地尝试着,从教20多年来,逐渐形成了“寻疑质疑”这一课堂教学模式,愿与大家共享。一、引领寻疑——储备学生好问的“源泉”。“寻疑”首先要设疑,要了解疑的来源形式。前苏联达尼洛夫将“疑”视为矛盾,矛盾来源于教材、课题与学生认知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构成学习动力最直接的因素。学生的“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在现代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时机,将“疑”设在学生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让学生在“疑”中产生兴趣,在“疑”中寻找问题,把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心理状况调节到最佳处。寻找疑问的主要形式有:.在创设问题的情境中寻疑。“问题”、“矛盾”、“疑问”的产生源于“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即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在客观上不足以解决已产生的认识任务时所引起的那种智力困惑状况。问题情境既是产生问题的前提,又是激发学生内在动机的诱因。因为问题情境造成了学习者的认知冲突或空缺,学习者就会有强烈的填补空缺、平息冲突的愿望,这种愿望能有效激发学习者疑问、思索、寻求新的发现。如教学“分一分”时,教师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先课件出示:“把 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 个。”要求学生在横线上写出适当的数。当学生念出“8和4”、“6和3”„„后,教师提问:如果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又是几个?你能用学过的数来表示吗?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引导学生从满足感中再次出现疑问:“一个苹果怎能分成3份?如何分?怎样分?„„”这一连串的疑问,触发了学生学习分数这一新知识的迫切需要。.在智力活动的更迭处寻疑。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学生在学习掌握某一知识、技能时,原已形成的智力活动方式已不适用,而必须形成和具备一种新的智力活动方式。在这一接替过程中,引导学生寻找新旧知识的疑点,将起到很大的作用。例如,能被3整除的数,其特征概括明显区别于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的概括。教师提问:从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出发,想一想,这些数(21、46、42、63、84、53„„)能否被3整除?这时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个位”上。一次次尝试的失败,学生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疑问,探索欲望不断上升,从而使他们从原先的认识转移到“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这个核心的问题中,一个个难题在学生的猜想中解决了。.在新旧知识的迁移处寻疑。数学的系统性决定了数学教学必须充分运用迁移规律,但单纯的迁移教学容易给学生造成学习单调感。因此,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规律,把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抽出来,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中实现有效迁移,能激发学生寻找疑问的主动性。例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折纸”(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在复习中出示“+、+、+、+”时,显然①一③题学生能很快地计算答案,而第④题是新知,学生一时难以计算,思维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然后经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的疑点就集中在新旧知识相互转化的问题当中,甚至更想到把分数化为小数的问题。.在掌握新知的诱误处寻疑。可根据反馈信息设计引导形式,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生的错误选编题目,有意引出错误,造成疑惑,于是重新组织思路,从而诱导学生寻找疑问,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向,培养思维的严密性。例如,学生刚学习“分数(百分数)乘法应用题”之后,抓住学生感到不难学的心理,运用叙述形式相近的特点,设置诱误“陷井”:“一根长8米的钢材,截去米,还剩多少米?”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很多学生很快求出2米的答案。在大家沾沾之喜的同时,少部分优生反而举手发表不同的见解,引起了多数学生的疑虑。此时,教师抓住时机,补上“截去,还剩多少米”的问题,激发学生相互比较,寻找疑点,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提供明确的数据中寻疑。数据可以是教师提供,也可以师生共同提供,还可以是学生列举,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数据,按一定的要求进行组合,从而发现问题、激起疑问,来展开某一知识的学习。例如教学《商不变性质》,先列举若干个数:1、2、3、4、6、8、12、18、24、36、72,让学生任取两个数,组成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求出商:4÷2=2、6÷2=3、12÷2=6、36÷4=9、9÷3=3、15÷5=3、72÷9=8……把这些除法算式分成商是3和不是3的两大类,并将商是3的除法算式按次序排列起来,学生们立即产生了“疑惑”:“为什么要排列?”“这里有什么秘密?”“除数和被除数有什么关系?”„„这一连串的疑问恰恰出于一些不起眼的数字,从而引出了本课的重点。二、自主质疑——提升学生善问的“内涵”。学生的“质疑问难”是“合作讨论”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因为任何知识与能力的获得和形成必须有一个过程。当学生发现疑问后,必然先有一个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质疑时间,使每位学生在参加讨论之前都有自己思考的心理准备,以便在合作讨论过程中都能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致于在下一环节中盲目、无序、流于形式地讨论。当然,质疑问难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想问题、都敢提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做到:.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想质疑。古语云“和易以思”,融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学生思维。教师要保持良好的心境,做到态度和蔼、教态亲切、情绪饱满。教师的一种亲切信赖的目光,一句热情而富有鼓励的话语,一个表示肯定的手势,都能给学生积极愉快的感觉;相反,教师过分严厉的面孔、凶狠的目光、责备的语调,会使学生望而生畏,产生一种戒备心理。所以说的“爱其师才能信其道”,只要当学生喜欢上你了,也就形成了稳定的、积极的情感,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独立的思考习惯,使学生会质疑。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割、补、添、拼等方法,把新的图形转化成已学的图形来加以解决,然后利用学生的好动心理,启迪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有的变成了长方形,有的变成了平行四边形,有的变成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等等。整个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操作,最后通过学生合作讨论加以解决,使他们深刻懂得了梯形面积公式产生的道理,掌握了正确的推理方法,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还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善疑。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也为学生积极参与质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该环节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善于提出新疑,敢于标新立异、发表独立见解。解决问题时,要鼓励学生另辟蹊径;发生争论时,要鼓励学生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如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时,再和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比较,让学生自己找出它们的异同点。通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