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刘越辽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一、点题入题“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对应2018年版教材“前言”,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总论部分,是本门课程的重中之重。本专题教学设计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紧紧围绕“为什么化”以及“怎么化”两个重点问题展开主题解析,引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领导主体与群众主体、文化根基与世界文明的关系两个疑点问题的解答,最后进行课堂总结,布置思考题和阅读书目,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及历史过程,进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自觉自信。二、主题解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由此及彼、逐渐演进的历史过程,其中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是“为什么中国化”,二是“如何中国化”。这里的“化”就是“结合”,其本质是继承和发展、坚持和创新,既表示使理论化为某种结果的一种努力和过程,也表示使理论具有某种状态。这就分别从依据和路径两个维度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在逻辑,二者密切联系、有机统一。0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什么化”?这是马克思主义进行“中国化”的依据,即关于“为什么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必须经过“中国化”,即由德国形态和欧洲形态转变为中国形态,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特殊历史文化条件和社会实践的必然选择和根本要求。(1)理论必然性。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是关于整个世界无产阶级和整个人类彻底解放的科学理论,是指导世界人民的世界性理论,是世界人民的行动指南。虽然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世界性”的特征,但世界上的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改造社会指导实践时,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和本土化,让其“入乡随俗”,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列宁指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1](P183)马克思主义保持其不竭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源于它在“世界性”传播过程中持续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必须与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具体实际和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因地制宜地形成现实的科学指导力量。马克思在《致达哥贝尔特·奥本海姆》的信中指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2](P433)毛泽东也一再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3](P111-112)马克思主义具体应用到中国,必须要说中国话、办中国事。中国共产党秉持着这样的原则,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更重要的是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即我国在不同阶段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和矛盾,进而在实践中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理论结晶和实践指导理论。(2)实践必然性。近代以来,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下,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沦为被奴役被压迫的对象。为改变中国社会灾难深重、人民水深火热的基本面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救亡图存的各种努力和尝试,但都无一例外地以失败告终。无论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自强”运动、农民阶级的起义,还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运动,都没能挽救中国的危亡。面对“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时代大问题,面临抉择何种“主义”的迷惘,俄国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经过五四运动洗礼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很快接受了马列主义,并在它的指导下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终于找到了适合中国实际、能够解决中国问题的科学理论。然而,仅有科学的理论,没有理论的“中国化”,同样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在“问题”与“主义”的论战中强调指出,“主义”不能只是“空谈”,任何主义的运用都必须符合客观“实际”的要求,必须与“实境”相结合。[4](P68-69)后来的革命实践也证明,我们党建党初期所犯的一些“左”倾及右倾错误,虽然原因复杂,但主要是既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又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把握,没能很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一些主要领导人要么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理论或个别论断,要么无条件地把共产国际的指示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由此给我们党的革命事业造成了重大损失。直到遵义会议之前,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认识并没有在党内占主导地位,并没有在党内达成共识。错误的认识和严重的挫折教育了党,也使更多的共产党人逐渐意识到,照搬马克思主义的结论、共产国际的指示和俄国革命的经验,并不会给中国革命带来成功的希望,只有按照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依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逐步取得革命的胜利。随着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这一科学认识在全党达成共识,我们党成功开创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理论必然性,而中国特殊社会历史文化实践的必然选择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实践必然性,二者缺一不可。正是有了这些因素的存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了民族化和本土化,体现出了中国特色,彰显了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理论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价值。0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怎么化”?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即关于“怎么化”的问题。推进世界性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中国化,需要我们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中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立足本国国情、把握时代主题,进而从整体上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1)必须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和共识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其根本前提是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经验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条件下都要始终坚持,这是我们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性的,它从其他的理论学说中吸收新材料和新观点,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实践活动中吸收新经验和新思想,把这些新东西批判性地吸收,进而形成普遍性的理论。恩格斯在《致弗·凯利——威士涅威茨基夫人》的信中强调:“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5](P681)显然,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又是发展的,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社会发展规律和具体实践等方面都需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常新的生活而不断地创新发展。如果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不坚持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创造性结合,就不可能取得民族解放的伟大胜利和民族振兴的辉煌成就。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6](P76)(2)必须准确把握中国国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过程,其现实基础是准确认识和把握中国国情。国情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主要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发展阶段的社会情况、自然情况、历史情况和现实情况的总和,具有客观具体与动态发展相统一的特点。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要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5](P669)“必须考虑到各国的制度、风俗和传统”。[7](P179)中国国情是客观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同中国国情相结合,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研究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和规律性,从总体上把握其特点和规律,认清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中国国情又是动态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随着中国国情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要认清中国社会发展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研究中国国情从量变积累到引起部分质变的特征,在把握基本国情变与不变的复杂关系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和发展。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正是通过对国情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把它作为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从而准确找到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合点,创造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民族性最为鲜明的崭新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实际上,当前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也概莫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命力就在于能够立足于中国国情对中国实际情况做具体分析,并根据发展变化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只有树立科学动态的国情观,坚持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才能制定出正确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离开了对中国具体国情条件的正确认识和判断,这些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就失去了根本依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就会受阻。(3)必须正确判断时代主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反映国际形势、国际关系与世界格局发展特点及趋势的历史,其关键环节在于正确判断和解答时代主题。时代主题是指在某一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或历史时期内,全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存在的最重要和突出的基本问题,是国际社会主要矛盾的本质反映,是国际社会需要解决的根本任务。随着世界矛盾和国际形势的发展,时代主题也在发生转换,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时代主题。列宁指出,只有“首先考虑到各个‘时代’的不同的基本特征,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只有了解了某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这一基础上去考虑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的更具体的特点”。[8](P143)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我们党对时代主题的判断正确与否,对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影响极为重大。当对时代主题作出正确判断时,就能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反之,就会偏离正确方向,在理论上与实践上犯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实现对时代主题转变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的轨道上,适时地调整发展战略和政策,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从而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我们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不同时期自觉把握时代主题和破解时代难题,并自主地进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只有在回应和解答时代性问题的过程中,才能获得新的发展动力。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准确判断时代主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怎么化”的三大路径,它们虽然是相对独立、各自发挥作用的,但又是相互影响、共同促进的,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三者是不能割裂开来的。三、问题与解答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既面临着领导主体与群众主体的关系问题,又面临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世界其他优秀文明成果的关系问题,对于这些疑点问题需要予以回应和解答。1.如何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领导主体与群众主体“心心相印”?这是讲授本专题需要解答的第一个关键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化”的主体,即关于“谁来化”的问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习惯于以“匿名主体”的方式来讨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进入新世纪后,这一状况才有所好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离不开主体的推动,只有在主体的推动下才能进行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是“化”的领导主体,中国人民是“化”的群众主体,二者心心相印、缺一不可。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没有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化”不起来;没有中国人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化”不下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中国共产党,但也离不开中国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和历史的创造者,最终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高度一致的,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事业就是人民自己的事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就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总是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与人民“心心相印”的历史过程中逐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实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近百年事业,从某个角度而言,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近百年事业。我们党历史上的很多重大事件,如井冈山道路的开辟、万里长征、延安整风、党的七大、党的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改革开放、十二大至十九大等,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效息息相关。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不同历史课题和历史任务、党的工作中心的确定和转换,都以是否适应党和人民的需要,是否能够给人民群众带来利益紧密相连。中国共产党正是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无限智慧和伟大力量,不断地激发、动员、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和深入实践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失时机地对人民群众的智慧和经验进行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成就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2.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实现文化根基与世界文明的互动融合?这是讲授本专题需要解答的另一个关键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化”的内容,即关于“化什么”的问题。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互动融合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教条主义和照搬照抄,也不是“另起炉灶”和凭空想象,而是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融会贯通,从而得到滋养和壮大、实现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上来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实际上是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新释义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融合重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与我国传统文化在社会理想、人本思想和实践理性等诸多方面有共通之处,这成就了我们党的理论借鉴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现代化的先驱力量和根本指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文化基础,二者之间的相结合不仅是融合,也是共同发展的必要条件。从马克思主义与世界其他优秀文明成果的关系上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在对世界一系列优秀文明成果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创立的,是用众多人类文明成果武装的崭新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中国共产党注重批判地吸收和借鉴世界其他优秀文明成果,对资本主义文明加以分析,充分利用其中的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博采众长,使其熔铸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之中,创造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化、民族化最成功的范例。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优秀文明成果的关系上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其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发掘自身优秀遗产、吸收世界其他优秀文明成果的综合创新过程。我们党注重中西方文化的对话与交流,正确对待中西方文化的矛盾与冲突,鼓励文化多样发展,坚持继承和创新并行,根据时代发展不断充实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使其更加符合时代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只有正确理解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处理好三者之间的互动融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把准前行方向,不断取得新成果。四、课堂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进行伟大的理论创造,推进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现代化,推进理论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也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不断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的问题,推进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过程。近百年来,我们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从未间断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积极探索,尽管几经挫折和历经艰难险阻,但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实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中都作出了卓越贡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常提常新的热门话题,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努力做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篇大文章。五、问题与思考1.建党近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宝贵经验有哪些?2.新时代如何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3.怎样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30年中国水产加工行业需求状况及发展潜力分析报告
- 2022年大学法医学专业大学物理下册模拟考试试题B卷-附解析
- 2022年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物理下册月考试卷D卷-附解析
- 2023年高考全一轮微专题16-等压面及其判读(解析版)
- 2022年大学森林资源专业大学物理二期末考试试题-附解析
- 2022年大学仪器仪表专业大学物理下册月考试卷D卷-附解析
- 高校学生餐厅外卖方案
- 企业办公区隔音屏优化方案
- 电子产品供应商质量协议书
- 快递公司员工绩效积分激励方案
- 中医外治治疗风湿病
- 美国实时总统大选报告
- 外贸业务与国际市场培训课件
- 信创医疗工作总结
- 教师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方案
- 灭火器的规格与使用培训
- 2024《中央企业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
- 纪录片《园林》解说词
- 《民间文学导论》课件
- 《输血查对制度》课件
- 拳击赛策划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