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养生与保健药物分析技术本科论文_第1页
论养生与保健药物分析技术本科论文_第2页
论养生与保健药物分析技术本科论文_第3页
论养生与保健药物分析技术本科论文_第4页
论养生与保健药物分析技术本科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x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毕业论文论养生与保健毕业生姓名xx毕业生学号xxxxx毕业生班别10药分2班专业名称药物分析技术所属系药学系指导教师xx论文提交日期2013年5月12日论养生与保健xx【摘要】养生与保健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最为关心的话题。千百年来,人们已找到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传统医学在这方面也累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不断增强。另外,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人口的老龄化、少年儿童成人病的增加、环境污染等,也都对人们的健康构成威胁。如肥胖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开始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健康长寿已成为人们共同的追求。本文综述了许多关于养生保健之道,中医养生中的四时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情志养生以及关于中老年人的养生与保健等等。【关键词】养生;保健;健康长寿;中医养生;四季养生;食疗养生;运动养生;心理养生中医养生: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制以及养生原则和养生方法,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以推迟衰老,延年益寿为目的的多种保健方法的综合。中医养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保证人们“健康生活”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法。中医学对养生保健的研究由来已久。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开始,历代众多的医家、道家、佛家对养生之道都作过详细而深刻的发掘和论述,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养生理论。《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荟萃先秦诸子百家养生之道,总结了汉以前的医学经验和成果,并汇集成《素问》和《灵枢》。从医学角度探讨养生与长寿,建立了不少养生理论和方法。医学有着两个目标,其一是治病,其二便是防病。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这也正是说明目前医学的趋势是由指向疾病的医学转向指向人的健康的医学。这也正是契合了中医养生中的“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先治”、“预防为主”的思想。《灵枢·本神论》中“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正是强调了“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饮食而慎起居、坚五脏而通经络、避虚邪而安正气”的养生思想。1四时养生人秉天地之气而生,四时之法而成,大自然界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一年四季的变化同样随时影响人体。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九窍,皮肉筋骨脉等的功能活动与季节变化息息相关。春夏秋冬四季是万物由生到死,由始到终的根本法则。现代社会节奏快、竞争激烈,生存压力较大,人们顺应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进行养生调节,就能未病先防、健康长寿,反之则会患病夭折。1.1春季养生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春天,五行属木,对应人体器官是肝脏,应多吃辣的食物,少喝果汁。春天“气机升发”,植物都长出了嫩芽。此时人也一样,气血经肝气的疏调渐走于外,对于体质较差的人,特别是老人和小孩,因肝血外行而使肝血不足,很容易出现“春困”。春天我们可服一些补养肝血、疏调气机的中药,如生地、白芍、当归、枸杞、柴胡、麦芽等中药组成的方剂。春季“冬残未尽”、“乍暖还寒”,气候变化无常,肌肤腠理渐开且风为主气。“风为百病之长”,“风为外感病的先导”,春季最易使人感冒。老人们经常会在春天时提醒我们“春捂秋冻”这句谚语,是因为在冬天的时候,血都在体内运行,孔处于闭合状态,春天到来的时候,阳气升发,血渐行于外,毛孔渐开,在欲开未开之时,由于“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大,这个时候只有捂着点,才能有利于毛孔的自然开放,从而保持肝气气血的舒畅,有利于人体的健康。春季春暖花开,花粉在空气中随风飘散,对花粉过敏者,常常会突然发病,出现鼻痒、打喷嚏、皮肤瘙痒、哮喘等病症。因此,在春暖花开时节,花粉过敏者应注意休息,避免疲劳,加强锻炼,保证睡眠,提高免疫功能;尽量减少外出活动,外出时戴好口罩、防护眼镜;不要“拈花惹草”,以防过敏性疾病的发生。饮食上也要忌食海腥发物及刺激制之品,以免诱发或加重过敏。1.2夏季养生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夏季气候炎热,万物繁盛。在这一季节里,天地之气已经完全交会,万物开始开花结果。人们应“夜卧早起”,做到情绪平和、心情舒畅,切忌怒发冲冠;不要厌倦炎热,不要心烦意乱,俗话说:心静自然凉。顺应夏季主气,让体内的阳气得到自然宣散,确保身体气机宣畅,机能旺盛。夏季热浪滚滚,暑气逼人,应避之有时。夏天,五行属火,对应的人体器官是心脏,应该多补充水和盐分。特别是老年人和一些体质虚弱者一定要做到这点。夏天阳热已盛,万物繁茂。中医认为,夏天内应于心,心主血脉,其液为汗。夏天我们的气血都走到了体表,毛孔开张,因而汗出较多,以利暑热的排出。宜选择阴凉通风处纳凉避暑,减少室外作业时间,干活必须躲避烈日炎炎的中午。同时,需多饮凉开水,及时补充水分,尽量减少出汗,如感不适及时休息,慎防中暑。另外,夏季不要涂一时快活而贪吃冷饮、汽水、甜饮料,以免损伤脾胃,引发胃脘痛等病;不要吃不洁食物或变质食物,以防夏季肠道疾病。夏季虽酷暑难熬,但不可贪凉露宿,办公室、居室空调温度不宜太低。个人认为夏天开空调温度最好保持在26度为好,以不热为度,并且不要长时间呆在空调房中。大汗后电风扇不能裸体直吹,以防风吹汗闭,发生发热、感冒的休息现象。饮食上宜食益气生津、清暑解热的绿豆汤或绿豆粳米粥,多吃苦味清火的苦瓜和新鲜蔬菜。经常喝一些绿茶、菊花茶。在夏天的时候,我们要尽量保持情绪的平稳,不要使情志过激,以保持心神的饱满。如果暑热过盛,汗出过多,容易损伤心气,导致胸闷、心慌等心气不足症状,可服用生脉饮,其中有人参、麦冬、五味子。人参补养心气、麦冬清心养阴、五味子固摄心气,以益气养心,生津止渴。亦可用黄芪、生石膏为方,因为黄芪补气升阳,生石膏清热解暑生津。以补气清暑。1.3秋季养生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秋天,自然界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宜“早睡早起”收敛阳气。秋天,五行属金,对应的人体器官是肺。肺主肃降,这个时候要特别保养肺脏。秋季天气清肃、草木凋零,肃杀之气影响人体。首先要控制好情绪,保持神志安宁,舒张收敛有序,生活上保持积极、乐观、平和的心态,借以缓和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的不利影响。“笑”是一种最“便宜”且有效的养肺方法,“笑”可减缓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保持肺的肃降功能正常。否则就会损伤肺气,引发咳嗽、哮喘等病症。秋高气爽,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树木因此枯黄落叶,保持津液养护自身,等待冬天的到来。人体也要将津精收敛,以养内脏。在饮食方面,要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准则,多吃酸甘化阴生津,多食用百合、麦冬、黄精、玉竹(百合,性微寒平,具有清火、润肺、安神的功效;麦冬,滋阴生津、润肺止咳、清心除烦;黄精,滋肾润肺,补脾益气;玉竹,养阴润燥,生津止渴。)均有滋阴润燥的作用。多饮水、多吃水果与绿叶蔬菜,少吃葱、姜、蒜、辣椒等辛辣食品,以免耗伤阴津,出现皮肤干燥、口唇干裂、口舌生疮、咳嗽、毛发脱落等“秋燥”现象。1.4冬季养生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冬季草木凋零,水寒成冰,大地龟裂,许多动物也已入穴冬眠阳气肃杀。人们此时也顺应天地闭藏之势,气血内收,运行于内,这时我们不要过分的扰动阳气,应早睡晚起,待日出而活动。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不要轻易扰动阳气,妄事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安静自若;要躲避寒冷,求取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而令阳气不断地损失,这是适应冬季的气候而保养人体闭藏机能的方法。冬季生机潜伏、万物蛰藏。正是“冬令进补”的最好时节。冬令进补能够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储存于体内,从而扶正固本,增强抵抗力。食补宜多吃红枣、桂圆、狗肉、羊肉、糯米、黑芝麻、银耳、木耳、枸杞和核桃仁、榛子、松子、栗子等坚果;药补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不可滥服补品,反而给机体加重负担,甚至造成损伤。每天可采用中医传统的养生方法:艾灸神阙、足三里、中脘、关元、气海等保健穴位。在精神上,使神志深藏天内,安静自若。另外,中医说“恐伤肾,恐则气下”,我们常听说一句话“吓地屁滚尿流”就是因为恐则气下的缘故,所以在冬天的时候,我们不要有恐惧感,这样损伤肾气,不利于肾气的闭藏。综上所述,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2饮食养生2.1饮食与健康《黄帝内经》强调饮食是人体生存和保持健康的必要条件。人通过饮食,从饮食中吸收各种营养物质,化生为精、气、血、津液等,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而饮食的受纳、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和转输,又主要靠脾胃的功能活动去完成,故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素问·平人气象大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又说:“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素问·五脏别论》说:“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灵枢·五味》云:“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说:“脾何以为后天之本?盖婴儿即生,一日不在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肠胃涸绝而死”。《经曰》:“安谷则昌,绝谷则亡,犹兵家之饷道也,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胃气一败,百药难施。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气入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六腑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内经》在强调饮食营养对保持健康重要的同时,还十分强调饮食营养的性味偏性对机体体质的阴阳属性有重要影响,轻则使体质发生转变,重则发生寒证或热证。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即是说过食寒性苦酸食物,则伤人体阳气而为病;过食热性辛甘食物,则伤人体阴气而为病;过食辛甘则使人内热而易转变为热性体质或发热病;过食苦酸使人内寒而易转化为寒性体质或患寒病。其转变的关键点在于一个“度”。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也云:“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此是说针对患病体质和病症,应适当补充所益的“五味”,适当久服,将增强人体内的新陈代谢过程,使体质的偏性和病症得以恢复,气化功能加强,但久服过度,就会影响人的体质产生寒热偏盛,久而久之,甚至造成疾病(寒证或热证),以至夭亡。王孟英根据《内经》有关体质食疗学的基本原理及临床所见,著《潜斋医话》一书,指出:“肥甘过度,每发痈疽,酒肉充肠,必滋秽浊,熏蒸为火,凝聚成痰,汩没性灵,变生疾病。”因此,中医所谓“内生五邪”为病与吃也相关。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癖为痔”。可见,饮食营养的性味偏性与体质、健康有密切关系。病理体质及疾病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是饮食不当。因此,治疗内生五邪与纠正病理体质和病症,首先从调整饮食入手,可以收到“治病求本”、事半功倍的效果。2.2合理膳食与疾病治疗《内经》食疗学不但强调“饮食致病”,而且重视“饮食治病”,在具体运用食疗方法时,《内经》强调要合理膳食。首先,全面膳食。《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这里强调用五谷调养,五果辅助,五畜补益,五菜充实,全面配合进行食疗调养。《素问·热论》云:“热病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强调在热病好转初期要少吃热性不易消化的食物,且以少食为宜;否则,出现“食复”。2.2药膳食疗药膳发源于我国传统的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药膳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保健防病、延年益寿的珍品,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是历经数千年不断探索积累而成的独具特色的一门实用学科,是中华民族的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同时也是对世界科学文化的一大贡献2.2.1五脏的欲、苦、宜《内经》认为,五味之所以能入五脏、对五脏发挥调养和治疗作用,是与五脏自身的欲、苦、宜特性分不开的。《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泄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泄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泄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泄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泄之,……说明必须根据五脏的所“欲”采用适宜性味的食物进行食疗,才能取得良好疗效。《素问·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说明五脏对食疗药膳有不同的“所苦(不宜)特性。因此,根据这一特点,可选择具有缓和作用的辛味,治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病。《素问·脏气法时论》:“肝色青,宜食甘。粳米、枣、葵、牛肉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李、韭、犬肉皆酸。脾色黄,宜食咸,大豆、粟、藿、豕肉皆咸。肺色白,宜食苦,小麦、杏、薤、羊肉皆苦。肾色黑,宜食辛,黄、黍、桃、葱、鸡肉皆辛”。说明五脏有不同的特点,因而所宜的五味和食物不同。根据这一特点,可选择不同的食物作为食疗药膳配方的原材料,分别烹制出治疗肝心脾肺肾五脏疾病的药膳佳肴。2.2.2《内经》关于食物性味与五脏关系的论述《素问·金匮真言论》言:“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味碱,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素问·五脏生成篇》言:“色味当五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素问·宣明五气篇》言:“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至于五味的阴阳属性,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内经》最早归纳了五味的基本作用。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言:“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食物属性的划分与药物基本相同,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言:“故同者多之,异者少之,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2.3药膳的分类2.3.1按性状分类菜肴。此类药膳是以蔬菜、肉、蛋、鱼、虾等为原料,配一定比例的药物制成的菜肴。这类药膳可以制成冷菜、蒸菜、炖菜、炒菜、炸菜、卤菜等。米面食。此类药膳是以米和面粉为基本原料,加一定补益药物或性味平和的药物制成的馒头、汤圆、包子等各种饮食。粥食。此类药膳是以米、麦等原料,加一定的补益药物煮成的半流体饮食。这类药膳可以用具有药用价值的粮食制成,也可以由药物和粮食合制而成。糕点。此类药膳是按糕点的制作方法制成的,花样繁多,一般由专业厂家制作。汤羹。此类药膳是以肉、蛋、奶、海味品等原料为主,加入药物经煎煮而成的较稠厚的汤液。精汁。此类药膳是将药物原料用一定的方法提取、分离后制成的有效成分含量较高的液体。饮料。此类药膳是将药物和食物浸泡和压榨,煎煮或蒸馏制成的一种专供饮用的液体。罐头。此类药膳是将药膳原料,按制造罐头的工艺进行加工生产。糖果。此类药膳是将药物加入糖料熬炼成混合固体食品。蜜饯。此类药膳是以植物的干、鲜果实或果皮为原料,经药液煎煮后,再附适量的蜂蜜或白糖而制成。2.3.2按制作方法分类炖。此类药膳是将药物和食物同时下锅,适量加水,置于武火,烧沸去浮沫,再置文火上炖烂而制成。焖。此类药膳是将药物与食物同时放入锅内,加适量的调味品和汤汁,盖紧锅盖,用文火焖熟。煨。此类药膳是将药物与食物置于文火或余热的柴草灰内,进行煨制而成。蒸。此类药膳是将药膳原料和调料拌好,装入容器,置蒸笼内,用蒸气蒸的。煮。此类药膳是将药物与食物放在锅内,加入水和调料,置武火上烧沸,用文火煮熟。熬。此类药膳是将药物与食物倒入锅内,加入水和调料,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烧至汁稠、味浓。炒。此类药膳是先用武火将油锅烧热,再下油,然后下药膳原料炒熟。熘。这是一种与炒相似的制作方法,主要区别是需放淀粉勾芡。卤。此类药膳是将药膳原料加工后,放入卤汁中,用中火逐步加热烹制,使其渗透卤汁而制成。烧。此类药膳是将食物经煸、煎等方法处理后,再调味、调色,然后加入药物,汤汁,用武火烧滚,文火焖至卤汁稠浓而制成的。炸。此类药膳是将药膳原料放入油锅中炸熟。【1】2.3.2按药膳作用分类滋补强身。此类药膳是供无病但体弱的人食用。它主要是通过调理脏腑器官组织的功能,使之协调,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其主要包括:益气养血药膳、滋阴壮阳药膳及补肾、养肝、健脾药膳等。治疗疾病。此类药膳是针对病人的病情而制作的一种起治疗作用或辅助治疗作用的膳食。它通过长期服用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最适宜于慢性病患者。它的种类按其具体功能来分主要有:解表药膳、泻下药膳、清热药膳、祛寒药膳、消导化积药膳、补益药膳、理气药膳、理血药膳、祛痰止咳药膳、熄风药膳等。保健益寿。此类药膳是根据用膳者的生理、病理特点而制作的一种属于药性平和、起增进健康和抗衰老作用的膳食。它主要是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协调功能,从而达到促进发育、调理气血或抗衰延年的目的。可分为儿童保健药膳、妇女保健药膳和老年保健药膳。【1】2.4药膳当中的汤膳说到药膳,在中国,最有名的药膳应该是在广东了。其中,食膳汤疗在广东人民生活中运用较为广泛。食疗汤膳是中医食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汤膳文化尤盛于岭南地区。在香港,汤文化发展兴盛。香港在成为殖民地之前,隶属于广州府,继承了粤地的汤膳文化,人们普遍接受饮汤保健的概念和功效。在成为殖民地之后,粤式汤膳与西餐汤水相互整合,形成了独特的港式汤膳。如今,饮汤成为港人日常饮食生活的一部分。香港地区的中医师大部分都有自己临床实践应用有效的汤膳,或来自民间验方,或由自己辨证组汤,在治疗或辅助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各大酒楼,甚至小的茶餐厅,都有各式汤膳供应,且在汤膳的配方中也都颇费心思。尤为可贵的是,开始出现根据个人体质来供应汤膳的汤店,这是中医食疗汤膳养生的进步。香港的食疗汤膳以传统粤式风格为基础,同时又融汇了西方的精华,衍生了许多新的、有疗效的食疗汤,中西合璧,在港人的日常保健、治疗疾病以及病后康复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5浅谈海南黎族人的饮食养生黎族是生活在海南岛上的一个古老民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先民。黎族是世界上最长寿的群体之一。海南岛被称为长寿岛。黎族的长寿除与黎族医药有关外,主要得益于其日常生活中注重养生与保健。特别是对于饮食这一方面,黎族人民做得相当符合养生标准。2.5.1黎族的饮食特点黎族饮食讲究原汁原味,提倡低盐轻油,烹饪少煎炸,以煮、熬、焖、炖为主,多清淡可口。如“五色饭”、“竹筒饭”和“鱼茶饭”等。五色饭有红、黄、蓝、白、黑五色,皆用独特植物如红葵、黄姜和三角枫等汁液作为天然色素拌在米中,并放进特制的木蒸笼中蒸成。五色饭色彩鲜艳,清香可口,开胃去火。黎家竹筒饭又称竹筒香饭,是用新鲜竹筒装着大米及调味品烤制的饭食,是黎族的传统美食。黎族民间,多在山区野外制作或在家里用木炭烤制。黎族人出远门,上山打猎或招待客人,砍一杆鲜嫩竹筒灌入山兰米和水,用香蕉叶封口,点火烧烤半小时左右,劈开竹筒即成竹筒香饭,香饭有各种类型,可加入山珍野味则味道更为可口。2.5.2黎族对中草药的运用在夏季,黎族人民常用一些清热解毒的药用植物煮水服用,常用的有五月茶、葫芦茶、繖房花耳草、金钱草、地胆草、白茅根、鸡骨草等。这些植物多药性苦寒,具有清热解毒功效,可以预防中暑和感冒。如五月茶又名山苦茶、鹧鸪茶,具有清热解毒、减肥、防治感冒、降血压、降血脂、助睡眠等功效,是理想的解油腻、助消化的保健饮料,更被历代文人墨客誉为“灵芝草”,黎医用其治疗腹痛、腹泻。葫芦茶能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消积杀虫,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其具有促进消化,增进食欲的作用,黎医用其治疗感冒、急性病毒性肝炎等。繖房花耳草现代研究表明其具有抗肿瘤作用。金钱草能清热解毒,利湿退黄,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其具有抗炎作用,且能增加心肌和脑血流量,能显著增强常压缺氧耐受性。地胆草又名地胆头,能清热凉血解毒利湿,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地胆根乙醇提取液具有明显的镇咳、祛痰和平喘作用。黎医用其治疗感冒、疟疾、肠炎。黎族人民自古以来有嚼食槟榔的嗜好,将切成小块的槟榔配一片蒌叶和一撮螺灰,一起放进嘴里咀嚼,流出暗红色汁液,味道香辣可口,久食令人牙齿发黑。《太平寰宇记》说:“槟榔···共扶留藤叶和而嚼之,香美除口气,久食令人黑齿,故南中有雕题、黑齿之俗。”现代研结果表明,槟榔具有驱虫、抗流感病毒、抑菌等多方面功效,黎医用槟榔煎水内服治疗大腹病(包括肠寄生虫、疟疾脾肿大)、胃病。蒌叶为胡椒科胡椒属植物,《海南植物志》记载其具有护齿的功效,《广东植物志》记载其能行气止痛,治疗胃痛、腹胀、消化不良等。2.5.3黎族对野生动植物的运用黎族人民积累了许多利用野生动植物进行保健的经验,饮食疗法甚至成为黎族人民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如蛇肉有祛风湿、散风寒、舒筋活络、止痛、止痒的功效,长期吃蛇肉还能延缓衰老。蛇肉与山蒌叶同煮可补血安神、补虚、强筋骨、促进血液循环。鼠肉来治疗肝胆湿热、口苦口臭。此外,尚可美容。螺、贝肉能清热解毒,对心血管疾病、动脉硬化等有预防作用,还可调节人体内分泌,减少湿疹、手皮癣等多种皮肤病的发生。蚁卵水煮、煎炒或伴米煮成蚁卵饭,对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压有一定疗效。黎族人民散居在深山老林,平时有采摘野菜的习惯,野菜野果成为黎族人民的日常饮食,如土麦冬、小龙花葵、闭鞘姜、革命菜、野苋菜、马齿苋、青葙、决明子、节节菜、崩大碗和五指山野菜等都是黎族的日常菜肴。其中部分野菜尚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如土麦冬为缓和滋养强壮药,有镇咳祛痰的功效。闭鞘姜能利水消肿、清热解毒。动物实验表明闭鞘姜挥发油具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能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其生物碱明显地增加狗的胆汁分泌,并有利尿作用。黎医用其治疗尿路感染、小便不利。青葙具有降压、护肝、抗炎等作用。黎医用其茎叶或根杀虫止痒。崩大碗又名积雪草,能清热利尿、消炎解毒、凉血生津、治疗上呼吸道炎症、热性传染病、胸膜炎、肝炎、化脓性炎症等。2.5.4黎族饮食疗法的运用黎族的饮食疗法应用非常广泛。如番薯叶疗法,以番薯叶与羊肝同煮治夜盲症。甘蔗疗法,以甘蔗汁与陈皮同煮能生津润澡,止咳。芒果疗法,以芒果皮蘸盐外搽,治多发性疣。姜疗法,以生姜与红糖同煮治少女痛经。芝麻疗法,以生芝麻油内服治便秘。茶疗法、以绿茶、川芎与红糖煮水治风寒头痛。食盐疗法,将盐炒热包好趁热敷脐部治疝气疼痛。香蕉疗法,以青香蕉皮煮水服用治抑郁症。龙眼疗法,以龙眼、鸡蛋与冰糖加水煮服治贫血、失眠。荔枝疗法,以荔枝树枝煮水代茶服治哮喘。丝瓜疗法,以丝瓜络与木瓜同煮治乳汁不通。胡椒疗法,以胡椒根、胡椒、猪肚加水炖服治胃寒痛等。3运动养生养生防病是《黄帝内经》的重要思想之一,动养生又是《黄帝内经》养生学的一个分支,运动养生是采用运动的方式达到养生防病目的的理论与方法。3.1《黄帝内经》的运动养生思想3.1.1整体恒动观为运动养生指导思想整体恒动观是《黄帝内经》认识自然宇宙、人体生命的基本思想。它认为天地一体、五脏一体、“人与天地相应”、“成败倚伏生乎动”、“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它把自然界的各个方面密切联系起来,把人与自然界密切联系起来,把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密切联系起来,这种联系是处于一种运动变化之中,这种认识便是《黄帝内经》理论的核心整体恒动观。《黄帝内经》的所有论述都是在这种认识基础上展开的运动养生的思想和方法也不例外。《黄帝内经》的生命观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六节藏象论》)。说明人类与其生存的自然界紧密相关,不仅需依赖自然界所赋予的物质而生存,同时人类长期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的生命节律、机体物质代谢过程均有影响,因此,人与自然规律的统一性便成了《黄帝内经》养生的重要内容。运动变化是宇宙万物遵循的一条基本规律。《黄帝内经》认为,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物质世界始终处在不停顿的运动之中,并且将这种运动规律的表现形式概括为“升降出入”。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说:“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又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它首先肯定了物质世界具有不断运动变化的本领和特性,运动的方式是“升降出入”。凡是存在于这个物质世界中的事物,无一不在“升降出入”的运动之中生生化化。无论是动物界的“生长壮老已”,还是植物界的“生长化收藏”,都存在着“升降出入”运动,“升降出入”运动为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黄帝内经》的整体恒动观告诉我们:生命的本质就是运动,这种运动是在与自然界保持统一的前提下进行的运动。3.2《黄帝内经》的运动养生方法3.2.1散步以逸情散步作为一个具体的养生方法,主要体现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的养生思想中。为什么选择在春季?《黄帝内经》论述了其中的道理,“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表明在春季里春阳上升,发育庶物,启故从新,为适应自然界的这种变化应开启自身阳气的活力,夜晚休息稍迟,清晨起床稍早,到户外环境清新的庭院,“被发缓形,广步于庭”,进行舒缓的散步。只有“被发而无所束,缓形而无所拘,使志意于此而发生”,才能达到养护人之生气的目的。正如清曹庭栋在《老老恒言·散步》中说的那样,“散步者,散而不拘之谓。且行且立,且立且行,须得一种闲暇自如之态。”此话道出了散步的真正内涵,说明散步是在悠然自得、逍遥自在、安闲舒适的状态下,完全没有任何思想负担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运动,因此,这种运动可以改善大脑皮层的机能状态,提高大脑皮层的功能,进而又增强大脑皮层对内脏功能的调控,达到养生的目的。对于《黄帝内经》所选择的季节,应该灵活看待,不应拘泥。3.2.2导引以通经“导引”一词见于《素问·异法方宜论》、《灵枢·病传篇》中,导,指导气,是在意念的配合下,通过调节呼吸,吐故纳新而养生防病;引,指引体,是通过肢体的运动或自我按摩而增强体质,两者有区别又有联系,前者强调意念的运用,后者侧重肢体的运动,实际上两者是不可分割相互结合的一种积极主动的自身运动方法。《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上古有真人者,提契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内经》认为养生防病应“和于术数”,“术数”主要是指导引按跷之术,即现今的气功之类保健法。气功一般具有三个必备的环节。调意,指意守入静(独立守神),调息,指吐故纳新(呼吸精气),调身,指引体按跷(肌肉若一)。《上古天真论》的“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十三字,可以认为是《内经》对气功理论的概括。三者之中,调意尤为重要,故《内经》又以“传精神”、“精神内守”、“净神不乱思”等论述反复强调守神在气功中的重要性。意守入静就是排除外界各种刺激,而使练功者的反应和感觉降到最低的限度。达到这一功夫的首要条件是保持“恬淡虚无”或“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在凝神、静思的基础上,再调整呼吸,引挽肢体,静中求动,以意领气,以气帅血,达到调整内脏和全身肢体官窍气血运行的目的。3.2.3按跷以宣络“按跷”为“按摩”的古称,又称推拿、跷摩。“按跷”仍见于《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央者,其地平以湿……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笔者认为按跷与导引并列,说明是两种疗法,这两种疗法各有侧重;导引应以通经为主,按跷当以宣络为要。“按摩”出于《灵枢·九针论》:“形数惊恐,筋脉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王冰说:“按,谓按摩,跷,谓矫捷之举动手足,是所谓导引也。”现代解释为在人体的一定部位上,运用各种按摩手法和进行特定的肢体活动来防治疾病的方法。主要是医生进行的一种医疗行为,被施术者基本上是处于从属地位,尽管有特定的肢体活动也是属于病者被动的行为。根据《灵枢·九针论》的描述,“病生于不仁”应属于络脉疾病,因此,按摩偏重于宣通络脉为主。经与络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络脉为经脉的分支,部位比较表浅。因此,按跷当以防治筋骨、皮肉、关节等经络疾病为主。3.2.4吐纳以祛疾“吐纳”主要是调整呼吸、吐音等,运用呼吸、发音、吞咽等动作,使内脏发生运动、振动,起到对内脏进行按摩及疏导的作用。《素问·上古天真论》的“呼吸精气”,即使以口呼气、以鼻吸气的锻炼方法。呼吸之精气来源于自然界,呼接于地,吸通乎天,所以古人认为调息应很好地把握天地阴阳之气的升降规律,顺自然界大气之升降以调吾身气机之升降出入,故《素问·刺法论》云:“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复入本元,命曰归宗”,这就是吐纳养生的玄机所在。在该篇中进一步指出了治疗慢性肾病而应用的具体吐纳方法:“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意为治疗慢性肾病的吐纳方法是:在清晨寅时,面对南方集中思想,排除杂念,摒住气连续吸气七口,不要呼出,伸着头颈象咽很硬的东西一样用力咽下;这样七遍之后,再把舌下的很多津液咽进去。《黄帝内经》既是根据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对不同疾病的治疗选择不同的时辰和不同的方位。以上仅仅是举出利用吐纳法治疗慢性肾病的方法,其他疾病可以参照选择。3.2.5存想以避疫“存想”又称“存思”。存,为意念的存放;想,为冥见其形,即充分应用想象的方法,把意念集中于某一特定想象目标,并由此在大脑中建立一个较强的兴奋区,“疫”乃天地间流行的一种传染性疾病。《素问·刺法论》云:“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歧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于。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气出于脑,即室先想心如日。欲将入于疫室,先想青气自肝而出,左行于东,化作林木。次想白气自肺而出,右行于西,化作戈甲。次想赤气自心而出,南行于上,化作焰明。次想黑气自肾而出,北行于下,化作水。次想黄气自脾而出,存于中央,化作土。五气护身之毕,以想头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后可入于疫室。”本段经文全面系统地描述了运用存想方法避疫的机理和具体方法,他认为出于脑的正气可以避免疫气侵袭,避免疫气的方法:其一想疫气从鼻而来,从鼻而去。其二将要到病家前先想自己好像太阳一样阳气充足。其三将要进入疫室时可先想象肝脏有一种青气发出,向左行于东方,有如林木之气的生发那样以壮肝气;其次想象有一种白气从肺脏发出,向右行于西方,有如兵戈那样的肃杀,使肺气充足;其次想象有一种赤气从心脏发出,向上行于南方,有如火焰那样以壮心气;其次想象有一种黑气从肾脏发出,向下行于北方,有如水气的凛例以充实肾气;再其次想象有一种黄气从脾脏发出,存于体内,有如土能生化万物。这样就有五种气色发出来护卫身体;之后再想象头上象北斗一样煌煌有光,阳气充满,然后入于病人的居室,就不致于受传染了。太极拳堪称中国武术的代表,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在华夏的历史长河中发源,在世人的青睐中发展。如今,太极拳已经成为一种"健身符号",强身健体、益寿延年是其发展的主旋律。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太极拳在生活起居方面的养生思想价值进行归纳总结,来探寻太极拳养生思想价值的博大精深之处,为促进太极拳今后的健康发展而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事业服务。

,以其古老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运动方式,尽显东方神韵,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功夫中的极品,更是修身、健身、养身的顶级运动,太极拳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因此太极运动成为世界第一大运动,无论是地域分布、人种的多样性、参与人年龄跨度以及练习时间局限性都可堪称世界第一运动。太极文化产业也应运而生。太极早就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中国文化也正向世界敞开怀抱,如孔子学院、汉语学校等已在世界各地成立,汉语已成为仅次于英语的世界公认语言,太极拳运动正在为人类的发展服务。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深感自豪,同时作为一名人民的教师,更觉得有一种传承中国太极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情志养生4.1何谓情志中医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内经》有“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悲”等理论。此观点被历代医家应用于养生学中,情志调摄对于防病祛疾、益寿延年起着不可低估的微妙作用。过度的情绪反应对身体伤害之大,故《黄帝内经》指出“智者养生”要“和喜怒”,即懂得养生的人要会使七情调和,不要超越情感的极限。“静则神藏,躁则神亡”,只有身心清静,才能精神内守,如果心情浮躁,就会使精气外泄,甚至神气消亡。异常的情志活动,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内阴阳紊乱,从而出现百病丛生、早衰,甚至短寿的后果。故善养生者,宜注意情志调摄。4.2调节异常情志的方法自古以来,“一笑归天者有之,一悲丧命者有之,一怒而亡者亦有之”。正常人都有精神变化,情怀舒畅,精神愉悦是一个人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所以,要想健康长寿就必须注意并且克服情志变化,保持心情平和、舒畅。另外,古人有道:“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这句话告诫人们要安于平淡的生活,不要追求过分的物质享受,不要与别人攀比,更不要有非分之想,要随遇而安,心安理得,才能知足常乐,情志舒畅,并达到较高的道德修养才能健康长寿、颐养天年。4.2.1节制法:戒骄戒躁《吕氏春秋》说:“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这里讲的就是节制法,即节制、调和情感,防止七情过激,从而达到心理平衡。通常来讲,骄傲者常自我感觉良好,听不得别人的意见,急躁者常不顾及客观现实而急于求成,易于草率从事。由于骄躁者的理想世界与现实生活存在较大差距,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情况,从而造成内心的痛苦。如果能够悟透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做一个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估自己能力的现实主义者,克服骄躁情绪,顺应自然环境,保持心态平和,是有利于健康长寿的。4.2.2转移法增加有益心身健康的兴趣,寻找精神寄托,怡养心志,舒畅情怀。平时,应根据各自的不同兴趣和爱好,分别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如音乐欣赏,书法绘画,种花养鸟,弈棋垂钓及外出旅游等。用这些方法排解愁绪,寄托情怀、舒畅气机、怡养心神,有益于人之身心健康。特别是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下班回到家里心情仍然烦躁时,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