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绿色防控技术_第1页
草莓绿色防控技术_第2页
草莓绿色防控技术_第3页
草莓绿色防控技术_第4页
草莓绿色防控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草莓绿色防控技术XXX学校概述:

为了提高草莓安全品质,避免农药残留污染,保证食用安全,针对设施草莓生产现状与实际问题,结合国内外的新技术研究成果,总结设施草莓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分别从技术模式、防控目标、关键技术、效益分析、适用规模与主要投入品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其关键技术包括农业生态防治技术、物理防控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化学农药防治技术。目录一、常见病害及防治二、防控目标三、防控技术一、常见病害及防治

1、草莓白粉病草莓白粉病在草莓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该种疾病发生和温度、湿度有着密切联系。发病初期仅在发病中心植株叶片上产生大小不等的的褪绿色病斑,随后在叶子背面产生白色霉菌层,这时致病菌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靠空气向周围传播,最后传播到整个大棚,直至全部植株发病。一、常见病害及防治

1、草莓白粉病病情严重的会到导致整叶子、叶柄、花朵和果实患病,导致叶缘萎缩,幼果生长发育停止,在果实表面会形成一层白色粉状物,导致果实商品价值下降,失去食用价值,严重时会导致整个植株死亡。一、常见病害及防治

草莓白粉病防控:首先,做好农业防治工作。要选择抗病品种,实行科学轮作。大棚草莓收获之后应该及时摘除患病叶、病果,并带出大棚集中处理,减少致病菌数量;其次,生态防治。草莓在生长过程要调控好温度和湿度,要采用双行起垄移栽并做好覆膜工作,缩减大棚内外的温度差,减少棚膜结露。开花坐果期大棚湿度控制在40-50,在苗期应该及时将病苗,弱苗去除,并使用药物防治2-3次。草莓苗定植后重点对发病中心植株周围进行消毒处理。最后,做好药物防治工作。药物防治要选择低毒高效、安全的农药。一、常见病害及防治

2、草莓灰霉病草莓灰霉病是危害设施草莓的主要病害之一,花器和果实患病之后会迅速腐烂,致病菌会快速传播,对草莓产量和品质会造成严重危害。当花器受到感染后,在花萼上会产生水渍状针尖大小斑点,随后会扩展成不规则形状的大病斑,病斑会逐渐扩展到子房和幼果上,导致幼果腐烂。一、常见病害及防治

2、草莓灰霉病当大棚内湿度较大时,会在患病部位产生灰褐色的霉菌层。果实染病主要在青果时期,初期在果实柱头产生水渍状病斑,随后变成灰褐色,并且病斑向着果实内部侵袭。一、常见病害及防治

草莓灰霉病防控:首先,做好农业防治工作。要合理密植,确定合适的株距和行距。并做好大棚通风排水工作,降低棚内湿度,发病后要及时摘除病叶、病果,带出大棚集中处理。移栽或育苗整地前用嘧霉百菌清或异菌脲水溶液,对棚膜、土壤及墙壁等表面喷雾,进行消毒灭菌,并配合喷施新高脂膜增强药效。其次,做好药物防治工作。此外,在发病初期还可以采用熏蒸手段进行防治。于傍晚分点发放,点燃后立即密闭烟熏1夜,次日开门通风。阴雨天气最好选用烟熏法。一、常见病害及防治

3、草莓蚜虫草莓蚜虫是严重危害草莓产量的一种是害虫,俗称膩虫,危害设施草莓的蚜虫种类主要是桃蚜和棉蚜,蚜虫群集在草莓嫩叶上,刺吸汁液,造成嫩叶上出现推绿色斑点,严重的冬至草莓叶子蜷缩,蚜虫所产生的蜜露会包裹在叶子表面影响叶子正常的光合作用,此外蚜虫还是病毒病的中间传毒宿主。蚜虫在草莓植株整个生长周期内都可以产生,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下繁殖能力十分强大,危害严重。草莓植株叶片枯萎之后,以有翅蚜迁到附近植株的老茎或枯叶下产卵越冬或直接在草莓茎和老叶下产卵越冬。一、常见病害及防治

草莓蚜虫防控:首先,做好农业防治工作。要及时摘除大棚草莓老叶,铲除棚内杂草,清洁田地,减少蚜虫的越冬虫源和寄生产场所。在草莓苗繁殖过程中,应该强化药物防治,减少蚜虫传播病毒病的记录。此外,还可以在设施大棚内释放七星瓢虫、食蚜蝇和中华草蛉等蚜虫天敌进行防治,有着不错的防治效果;其次,做好药物防治工作。一般采果前1天停止用药。各种药剂应交替使用,避免单一用药,以免蚜虫产生抗药性。二、防控目标防控效果:设施草莓病虫害绿色防控总体防效达到90%以上,减少化学农药40%以上,草莓鲜果化学农药残留检出合格率100%。减损目标:总体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10%以内,草莓苗期和采果期不因炭疽病、灰霉病、白粉病、枯萎病、蚜虫、蓟马、红蜘蛛、斜纹夜蛾等病虫造成较严重损失。三、防控技术坚持预防为主,以加强栽培管理为基础,发挥植株自身抗病能力和自然天敌的控制害虫作用,综合多种防控措施,将病虫害的危害控制在最低水平。主要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生态防治和物理机械防治,辅助化学防治,合理选择和优化农药应用技术,重点在开花结果后严格控制用药种类和施药次数,遵循农药安全间隔期。三、防控技术1、农业生态防治技术(1)园地选址。选择道路便捷,沟渠配套,排灌方便的地块;宜采用水旱轮作田,前茬不宜种瓜果、茄科蔬菜;土壤为偏酸性至中性的中壤土或轻粘土田块种草莓。(2)品种选择。选用早熟、优质、高产、抗病的草莓品种,如红颊、章姬、宁玉、甜查理等。三、防控技术(3)种苗选择。采用组织培养的脱毒无病种苗。生产上自留种苗要选择提纯复壮的无病壮苗,在采果田中优良无病植株上发生的匍匐茎子苗基质穴盘生根育苗法,分批采足子苗,集中管理,并注意定期防病,作为翌年生产种苗。(4)育苗田。①育苗方式:宜采用避雨育苗,基质育苗和盛夏遮阳育苗。对易感病品种如红颊、章姬、佐贺清香等,育苗地可搭棚盖膜进行避雨育苗,以降低湿度;在6月底进入盛夏高温期间苗地覆盖60%遮阳网降温。连作田采用无病基质隔离带病土壤育苗。三、防控技术②控湿防病:深沟高畦,沟深30cm,畦宽1.5m(单行栽植)或2m(双行栽植),每667m2定植种苗600~1000株。开好围沟和腰沟,水管理上要求田不发白,雨后田间沟内无明水,干旱时可傍晚灌大半沟水,早晨及时排水,有条件采用渗灌或滴灌。③平均施肥:基肥每667m3使用腐熟饼肥200kg和三元复合肥50~60kg;发苗期5月~6月要薄肥勤施,每667m3追施三元复合肥或腐殖质复合肥5~10kg;7月份高温后严格控制肥料,不用单一氮素肥料。匍匐茎发生期,用生长调节剂如0.136%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5000倍液或0.5%核苷酸水剂500倍液等,交替使用2~3次。三、防控技术④植株管理。及时清理植株老叶、病叶,清除发病的匍匐茎和植株,保留3叶1心,每次植株清理后及时喷药保护。⑤控制繁苗密度。当每667m3发子苗已达到4万株左右时拔除育苗母株,育苗后期视苗情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00~4000倍液、15%多唑效可湿性粉剂1500~2500倍液等药剂抑制生长,保证每667m3在5万株以内的健壮苗。三、防控技术2、物理防控技术(1)棚内太阳能高温消毒。草莓重茬田在草莓采收结束后立即拔除植株,拆除地表覆盖物如黑地膜等。采用机械或人工的方法进行中耕,将米糠、优质有机质肥等翻拌入土壤中,棚内地表面也覆盖农膜,棚内垄沟与棚四周沟灌足水。大棚上薄膜盖严,四周壅土压实,防止空气进入。结合夏季高温处理,使土壤温度达到50~60℃,进行土壤高温还原消毒,杀灭连作田病原菌。连续高温还原消毒处理25~30d后,要尽早揭去地表覆盖的薄膜,土壤耕翻后任其日晒雨淋。三、防控技术2、物理防控技术(2)闷棚控病。开花结果期灰霉病等病害发生期,将棚内湿度降到50%以下,温度提高到35℃,闷棚2h,然后放风降温,连续闷棚2~3次,可有效控制灰霉病等发生蔓延。(3)驱避阻隔。①颜色趋避:蚜虫可采用银灰色薄膜进行地膜覆盖或在通风口挂10~15cm的银灰色薄膜条驱避。②防虫网阻隔:在棚室放风口处设40-60目防虫网防蚜虫等迁入草莓上危害。三、防控技术2、物理防控技术(4)诱杀害虫。①色板诱杀:购置专用黄板和蓝板,也可自行制作,用废旧纸板或纤维板正反面涂黄或蓝广告色,干后再涂凡士林加机油;黄、蓝板插入棚内田间,或悬挂在草莓行间,黄板主要粘杀蚜虫、蓝板主要粘杀蓟马。②糖醋瓶诱杀:利用成虫的趋性,用糖醋酒液诱杀越冬成虫。成虫期按酒、水、糖、醋1:2:3:4比例,加入适量敌敌畏,放入盆中,每5d补加半量诱液,10d换全量,诱杀夜蛾、地老虎等成虫害虫。③杀虫灯诱杀:利用频谱杀虫灯诱集杀灭有趋光性的害虫。三、防控技术3、生物防治技术(1)性诱剂诱杀。7月至10月间,在草莓田间挂设斜纹夜蛾等性诱剂,性诱剂的最佳使用高度1.2m左右,每2d~3d清理一次诱杀的蛾子,20d左右及时更换诱芯,田块四周放置密度高,田块内性诱剂放置密度低,一般每667m2放置1~2只性诱剂。(2)释放天敌。在开花至果实生长期释放捕食螨,按照益害比1:10到1:30释放捕食螨,防治红蜘蛛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