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815文艺理论(含中西文论)之中国历代文论选考研冲刺密押题_第1页
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815文艺理论(含中西文论)之中国历代文论选考研冲刺密押题_第2页
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815文艺理论(含中西文论)之中国历代文论选考研冲刺密押题_第3页
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815文艺理论(含中西文论)之中国历代文论选考研冲刺密押题_第4页
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815文艺理论(含中西文论)之中国历代文论选考研冲刺密押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7年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815文艺理论(含中西文论)之中国历代文论选考研冲刺密押题(一)注意:①本试题所有答案应写在答题纟让,不必抄题,写清题号,写在试卷上不得分;答卷需用黑色笔(钢笔,签字笔,圆珠笔)书写,用铅笔、红色笔等其他颜色笔答题,试题作废;答卷上不得做任何与答题无关的特殊符号或者标记,否则按零分处理;考试结束后试题随答题纸一^装入试题袋中交回。一、名词解释1.诗有六义【答案】诗有六义是古代诗歌美学用语。它是指《诗经》的”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风指国风,是不同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乐。诗经中有十五国风,大部分是民歌。雅即雅正,是周朝京都地区的雅正音乐。分大雅和小雅。颂是祭神祭祖的歌舞乐曲,音乐舒缓。而赋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情感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此物比彼物,诗人借用f事物来作比方。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的歌唱所以大都在诗歌的开头。2.《诗》可以兴【答案】《诗》可以兴是对诗的美学作用的深刻认识。它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出自《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说明了诗歌欣赏的心理特征与诗歌艺术的社会作用。"兴”是说诗是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3.建安七子【答案】建安七子是汉末建安时期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璃、应场、刘桢七人的合称。七子之中除孔融夕卜均依附曹氏政治集团’都是邺下文人集团中的杰出人物。建安七子的得名源于曹丕《典论•论文》,“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起来的新诗体,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以王粲的成就最高,被刘勰誉为“七子之冠冕",他的代表作有《登楼赋》。原道【答案】《原道》是唐代韩愈政治思想和哲学理论的代表作。收入《韩昌黎集》杂著部。全文中心是反对佛老,发挥儒家正统思想。认为唯有孔孟之道是"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的治世良方;老子"去仁与义"、佛教"灭其天常”都与封建伦理纲常相违背,应当坚决禁绝。以仁义为"道"的内容,第一次提出儒家的道统说,认为"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孑疗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无我之境【答案】无我之境是指情感I:匕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他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强调诗人的主观情感融于景中,达到情景交融’物我浑然一体。发愤部【答案】发愤著书是司马迁提出的文艺观点。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说:“《诗》三百,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从而提出了"发愤著书”。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发愤著书“对后来的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都有很大的影响。文以载道【答案】文以载道是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关于文道关系的主张,是中国古代对文学本质的一种重要论述。它由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文以明道”发展,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文学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一文学观念偏于文学的教化目的。诗有别材[答案]诗有别材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诗学观点。《沧浪诗话•诗辨》:“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别材就是指诗歌创作者的对于诗歌创作所具有的一种特殊才能,这种才能不是文字、议论和才学的能力,而更主要的体现在"妙悟"上。严羽以"别材"说反对宋诗的似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不良倾向。.韩孟诗派【答案】韩孟诗派是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李贺、卢仝、马异、刘叉。他们主张“不平则鸣”、“以丑为美",以震荡光怪为美,以瘁索枯槁为美,以五彩斑斓为美。表现出重主观心理、尚奇险怪异的创作倾向。诗歌形成一种奇崛硬险的风格。他们在艺术上力求避熟就生’标新立异,力矫大历诗风的平弱纤巧。这种诗歌的新的追求与新的变化,积极推动了盛唐以后诗歌艺术境界的开拓。.汉书•艺文志 【答案】《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西汉班固编纂,以刘歆的《七略》为蓝本,将古代文献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对先秦学术文艺演变,做了概要的叙述。其美学观点,强调文学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认为"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指出民歌是由于哀怨或欢乐荡激心灵的产品,君王可以由此而了解民风习俗的轻薄或淳厚。二、简答题.简述唐宋古文运动。【答案】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到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这一运动在中唐由韩愈、柳宗元等人发起,但它的成功却在北宋。北宋的古文运动是以复古为号召的文学革新运动,在欧阳修、王安石和"三苏“的大力倡导之下,继承了韩、柳的成就,使古文成为文学主流,蔚为风气。他们所提倡的散文实际是一种新型的散文,既有所继承,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和时代特点。就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就形式言,是由骈体而散体,体现了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唐代的古文运动中唐时期散文的创作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前代文风革新努力的基础上.韩愈、柳宗元发起了“古文运动",并有李翱、皇甫足刘禹锡、白居易等一大批参与和响应者,它针对南北朝以来骈文创作的浮艳空洞的流弊’以恢复孔孟儒学为号召’以学习先秦两汉散文为目标,在文体、文风W文学语言诸方面进行变革,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和影响,使古文取得了压倒骈文的优势。韩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其理论的核心是"文以明道",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得到了重视,也以多种文爾口多样的风格实践了他们的理论。苏轼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文以明道"说"文以明道"是古文运动的基本主张。提倡対卜的文风’反对奢靡的文风’强调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师古的同时又强调创新,主张"师其意不师其辞","唯陈言之务去",反因袭,贵独创;强调作家的思想修养,主张文章要反映现实,干预现实,”不平则鸣”。这是一次名为复古、实为革新的文学运动。唐代古文运动的主要页献唐代古文运动在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的主要贡献,就是扭转了长期统治文坛的形式主义潮流,继承了早期散文的优良传统并有所创新和发展,从而开创了散文写作的新局面,拨正了古代散文的发展方向。宋代及宋以后的散文,其主流就是在唐代古文运动所奠定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宋代的古文运动一次古文运动并不能杜绝形式主义的再次兴起。挽转文坛、诗坛颓风的使命便落到了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人的身上。由他们掀起的诗文革新运动的浪潮,就文的方面来说,是直接继承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的,也可以视为唐代古文运动的继续发展。文道关系论在文道关系上,欧阳修继承韩愈的观点,重申道对文的重要性,认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反对片面追求文辞。他主张以道作为作家的基本修养,充道以为文,但他不霞道轻文。欧阳修还注重道的实践性,他认为道并不是要远离人,而是人弃百事不关于心,不能在实践中充道,他从生适实践方面谈论创作主体的修养,影响了后代的古文理论。总之,对文道关系的解释,欧阳修形成了自己以道充、事信、理达、辞易为中心的文学理论。“诗穷而后工“说"诗穷而后工"说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提岀来的,他认为"诗人少达而多穷",“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诗穷而后工",是说诗人在受到困险环境的磨砺,幽愤郁积于心时,力能写出精美的诗歌作品。这种思想司马迁、韩愈等人的文论中也有类似观点,大体都是讲创作主体的生活与创作潜能之关系。欧阳修则进一步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一B诗人因穷而"自放",能与外界建立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于是能探求自然界种土会生活中的"奇怪";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曲折入微而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询、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他们被称为唐宋八大家,影响深远。.简述杜甫诗歌的特点【答案】杜甫被誉为"诗圣",其诗歌取得了令后人难以企及的巨大成就,是T立既集前人大成,又开后人无数法门的诗人其诗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I)对现实生活高度的艺术概括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通过客观的描写,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集中在一两句诗里,从而揭不它的本质。比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尖锐的阶级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里,使人触目惊心。通过人物的对话,对某些事件作概括的介绍。比如《兵车行》这首诗是通过—行人的话广泛地介绍了兵役的繁重、战争的艰苦,以及人民必寸开边的情绪。《石壕吏》是通过老抠的一番话,介绍了这f家庭的遭遇,同时也概括了干万个家庭。杜诗的现实主义特点在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的事件,加以高度的概括描写,通过这样的描写,去揭示现实生活的本质。(2)雄泽I士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艺术境界是雄浑壮阔的,但是表现手法却是细致入微的。杜甫的诗歌境界是雄浑壮阔的。这种境界往往是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致的景物和表现内心情感的细微波动来达到的。杜甫的诗就像是"润物细无声”的轻风细雨,不知不觉地渗透了读者的心灵,让人容易亲近。比如"三吏”、"三别",杜甫具体细致地写岀这场战乱的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具体反映了这场战乱带给国家和人民深重的灾难。他还能够通过入微的刻画达到雄浑壮阔的境界,这才是杜甫超岀一般现实主义诗人的地方。杜甫还有许多诗朝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中的一个侧面的剖析穿插起来,运用这些细节去诙!重大的主题。比如他的《春望》这首五言律诗就是f典型的例子。(3)苍劲凝练的语言艺术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语言经过干锤百炼,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喜欢佳句,所以他的语言一定要得到那种惊人的效果。他又说:“新诗改罢自长吟’颇学阴何苦用心。”"阴”是阴铿,"何"是何逊,这是南朝的两个诗人。杜甫写诗总是不断地在修改,改了以后还要不断地吟诵,在吟诵的过程中再继续地修改。从而形成了苍劲,凝练的主酬色。(4)杜甫诗歌众体兼长从诗歌的体裁方面来看,杜甫是众体兼长的f诗人,五言、七言、古体、律诗、绝句,他都能够运用自如,尤其是古体和律体。他常运用这种体裁将叙事、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F杜甫在七律方面的贡献特别卓著。杜甫以前的七律大都是歌功颂德或者是应酬之作。杜甫不仅用七律来描绘自然的风景,或者用来赠答酬唱,而且用七律这种形式表现政治内容’感叹时事,批评政治,抒发他的忧国忧民的思想。■简述元杂剧兴起的原因。[答案]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元杂剧的兴起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的原因:(I)市场经济的繁荣和艺术表演的社会化、商业化宋金元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杂剧的兴盛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城市经济的繁荣和艺术表演的社会化、商业化。是促使戏剧成熟与兴盛的必要基础。(2)农村戏0演出的兴盛至I」了元代,农村的戏剧演出也出现了固定的场所,这种舞台也可说是"神庙剧场”,在这种戏台演出的是专业戏班,戏剧演出朱必如城市勾栏中丹鮮经常,一般当是在庙会、节日才会有演岀活动,也就是与祭冲活动相互结合,即娱神也娱人。(3)上层社会的提倡元朝统治者中多数人的汉语文化修养不足以欣赏高雅的诗词,他们的民族性格也难以对这种纯粹的书面文艺发生兴趣,所以歌舞伎乐为他们所特别嗜好。元代的教坊乐部规模非常庞大。在中国历史上是颇为突出的,元代宫廷中,也经常由教坊司搬演各种歌舞和杂剧。(4)众多知识分子纬使得元杂剧发展成熟、繁荣兴旺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专业作家群的形成。元初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又没有恢复科举制度,除了少数依附元朝统治者的官僚夕卜,大多数文人和广大人民同样受到残酷的迫害,地位低下,当时有所谓"九儒十丐"之说。因此,他们和民众的关系比较密切。部分文人和民间艺人结合,组成书会,他们一方面学习民间艺术的成就,同时又把自己的才能贡献给杂剧的创作。书会的组织,民间艺人和文人的合作对元杂剧的兴盛起了推进的作用。代表人物是关汉卿,他既能够粉墨登场,懂得表演艺术,又有杰出的写作才能,而且能够深刻地了解社会与民众生活。(5)著名演员的作用元人夏庭芝的《青楼集》曾记载很多杂剧著名演员,他们不仅各务行当,各有专长,而且一些著名演员具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平,如珠帘秀能与当时的著名文人作曲唱和。此外’元朝的疆域广大,交通发达,国际W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密切。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北方诸民族乐曲的传播。对杂剧的兴盛也有一定的作用。.如何理解意境?意境与意象的联系和区别。【答案】(1)意境意境是作者在诗歌与散文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旱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同时也包括作者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诗学和美学术语,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意境与意象的联系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即形象思维。在文学创作中,总是意象在先,意境在后。是先有一个个意象在作者的脑子里’然后组合融合化为一种意境。意境和意象有着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意象无穷的张力形成了意境整体上无穷的魅力,意境的形成包含了许多客观存在的物象。它们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赖的关系。意境与意象的区别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例如白朴的《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的"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再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一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优美意境的杰作:"枯藤老树昏鸦,/」寸乔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曲营造了一个游子思归而不得、触景生情的凄凉悲清的意境;为了完成此意境的营造,作者构筑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意象’把这些名词意象直接连缀,产生的悲凉气氛就是意境。意象是实有的存在;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例如海子的《日记》,这是他死前在青海德令哈写的一首诗。如果单个地挑出来那些意象,就是德令哈、戈壁、草原、姐姐、泪滴、荒凉的城等。然而,作者通过这些意象一组合起来,表达了对"姐姐"的思念。从海子的这首诗,可以看出,意象的实在性;同时也可看出,意境的韵味,那是一个被虚化了的世界。意境是作家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脱离意境的意象建构是不成功的苍白无力的意象;没有意象的意境是平淡无味的,难以给人美感的失败之作。f作家,终生追求的目标,就是创造艺术形象,也就是营造不朽的意境。但是,任何意境的创造,都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在意象的基础上营造意境。痘弦的诗《秋歌》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营造了一个秋天的意境。这里有秋的白描,有对人物暖暖的深情。由"落叶、荻花、湖沼、砧声、雁子、秋空、马蹄、山径、寺院"这一系列意象,组合融合成一种秋的意境。在这里,意象是材料’意境是最终目的和最高追求。.简述明代前后七子派的代表人物、主要主张与影响。[答案】(I)明代前后七子派的代表人物"前后七子"岀现于明代,由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王世贞等为领袖,称为前后七子的十四人。(2)前后七子派的主要主张标榜"复古",并且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 他们贬斥文学受宋儒理学影响而形成的"主理现象",认为文学应该重视真情表现的主情论调。提高民问文学创作的地位,以为真诗乃在民间,因此散发出浓烈的庶民化气息、。后七子对法度格调的讲究史趋强的暝体。这种复古,实为拟古。这群作家凭着少年锐气,起身反抗籍制十人思想,迁腐不通的丿成文以及雅正有余,生由乏的台阁体。然而,前后七子振兴散文诗歌的目的并未达成,其原因有二:一是他们以模拟为创作法门,因此作品缺乏独创的精神与风格;二是前后七子或互相标榜,或互相排挤,把持文坛,目空一切。洁身自好的士人感到厌恶,无不望而却步。总体来说,前后七子过分重视古人诗文的法度格调,从而束縛了他们的创作,一直制兑蹈袭的窠臼。(3)前后七子派的影响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思潮产生的格调影响前后七子发起的文学复古思潮,在当时的文学领域产生过不小的震动,同时也给后世文坛带来了直接与间接、正面与负面的种种影响。比如诗人沈德潜,曾标榜前后七子的复古业绩,指出:"弘、正之间,献吉(李梦阳n中默(何景明),力追雅音,庭实(边贡'昌谷(徐祯卿),左右套靳,古风未坠。……于鳞(李攀龙'元美(王世贞),益以茂秦(谢棒),接踵曩哲。"他论诗主张从前后七子的文学论点中吸取内容,重新举起复古旗帜,以为“诗不学古,谓之野体",并且着眼格调,直接继承了前后七子复古的衣钵。前后七子一些文学变革的主张在某种意义上也开启了后世文学新精神晚明时期公安派代表人物袁宏道在《答李子髯》一诗中写道:"草昧推何李,闻知与见知。机轴虽不异,尔雅良足师",对李梦阳、何景明的文学活动加以肯定。同时他曾经颇有见地地赞赏民间所传唱的《擘破玉》、《打草竿》之类作品为“多真声二这一论调显然与李梦阳“真诗在民间"的说法神理相通,或者可以说是李梦阳"真诗”说的某种延续。又如王世贞"有真我而后有真诗"的看法,似乎可以从公安派直抒胸臆的"性灵说"中找到它的影子。这些从一个方面显示出前后七子与晚明文人文学主张上某些内在的联系。.如何理解"直寻"?【答案】(1)"直寻”的含义'W是钟峰针对五言诗提出来的创作观念。钟崂在《诗品序》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直寻",是指从感物动情之中直接求得胜语佳句,而不是在前人典故或诗作中寻词觅句。诗歌的创作灵感、素材和语言都有赖于"物”的感召和"情”的摇动,而不靠用事用典。在创作过程中’将当时、当地的真情实感用简明、自然的语言表达出来是"直寻”的基本内涵。(2)"直寻"的意义"直寻”开启了中国诗学的新视野、新思路,显示了新的理论追求依照钟峰的本意,直寻是说,诗歌是吟咏性情的’不能以用事用典的形式来表达,只能以一定的感悟力去表现。即在触景生情、景与物冥的诗化过程中,形成一唱三叹的美妙意境。这种意境并非由苦苦思索、潜心推敲而来,而是"寓目辄书“的结果。直寻就是诗歌创造中的直觉思维。它接近于现象学的直观方法。直寻的主旨虽然在于还原,但被还原的不仅有现象,还有本质直寻追求的不仅仅是表层的形似,而是深层意蕴的神似。为此,他严厉批评"巧构形似之言",以华美词藻哗众取宠的形式主义之风。认为真正所要还原的应该是具有〃动天地,感鬼神“的精神和"文己尽而意有余”的永久艺术魅力。故直寻式的还原并非自然主义的还原。直寻是意向性很强的心理活动通过意向性这一桥梁,使长期以来因倖村鼓’和"用事不直”而分裂的主体与客体有机的联结起来。.温柔敦厚。【答案】(1)"温柔敦厚’的出处及含义"温柔敦厚"出自《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之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教也二"温柔敦厚"原意指人的性格温和宽厚, 这里借指诗歌对当前政治的讽刺和批评,不能过火,必须符合礼义。(2)"温柔敦厚“的内涵及后世学者对它的理解①"温柔敦厚"的内涵"温柔敦厚”最初主要介绍的是孔子的"诗教"观,也是汉代儒家对孔子文艺思想的一种概括。唐代孑前达《礼记正义》对此解释说:"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这是就诗歌讽谏的特点来说的,体现了对作者写作态度的要求。同时,《礼记正义》又说:"此一经以《诗》化民,虽用敦厚,能以义节之。欲使民虽敦厚不至于愚,则是在上深达于《诗》之义理,能以《诗》教民也。”这是就诗歌的社会作用来说的,既需要运用温柔敦厚的原则,同时也必须以礼义进行规范。②后世学者对它的理解"温柔敦厚"说除了伦理原则的意义外,在后世有时也被引伸为艺术原则,例如况周颐《蕙风词话》所提出的"柔厚"说,就是关于词的艺术原则要求。词论中的"柔厚”说要求词在艺术表现上要蕴藉含蓄,微宛委曲;内容上要深郁厚笃,既不叫嚣乖张,又不浅显直露。.吕天成《曲品》的品曲标准有何特点?[答案】《曲品》是一部品评明代传奇作家和作品的专著,全书共收录明代天启以前的传奇和散曲作家150人作品名目190多种。凡是嘉靖以前的作者和作品分为"神"、"妙”、"能"、俱”四品以后的作者作品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分上、中、下三等。对重要作家作品加以简单的评述。吕天成《曲品》的品曲标准有以下几个特点:(I)从传奇作品来说,以孙月峰的“十要“为衡量依据"十要"即"第一要事佳,第二要关目好,第三要搬岀来好,第四要按宫调、协音、律,第五要使人易晓,第六要词采,第七要善敷衍,淡处做得浓,闲处做得热闹,第八要各角色派得匀妥,第九要脱套’第十要合世情、关风化。"在对各部作品的评价中基本上都贯穿了这一思想,但又有他自己的新发展。(2)吕天成的品曲标准有了一定的新发展重视戏曲文学剧本内容的真实和情节的新奇如他评《荆钗记》百:"以真切之调’写真切之情,情文相生,最不易及。"他评《还魂记》百:"杜丽娘事,甚奇。而着意发挥’怀春慕色之情,惊心动魄。且巧妙疊岀,无境不新,真堪干古矣。"强调化工肖物之美,而无人工雕琢之迹《曲品》卷上评高明时则说:"化工之肖物无心,大冶之铸金有式。"卷下评《拜月亭》云:"天然本色之句,往往见宝,遂开临川玉茗之派。“要求剧本情景交融,生动传神例如吕天成在评《琵琶记》云:"蔡邕之托名无论矣,其词之高绝处,在布景写情,真有运斤成风之妙。”评《结发》云:”情景曲折,便觉Th"要求描写人情世态的细致入微如吕天成在评《金印记》:"写世态炎凉曲尽,真足令人感喟发愤。”评《符节》:"描写田、窦炎凉态,曲折毕尽,的是名笔。"由此可见,吕天成的《曲品》对戏曲的文学剧本是非常重视的.这在当时的戏曲理论批评中是比较突出的。三、论述题.请概括说明这段文字论及的理论观点,并分析说明其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意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秋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唐末司空图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之遗风,其诗论曰:"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盖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恨当时不识其妙,予三复其言而悲之。(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答案】(1)文段大意李白、杜甫之后,诗人们继续写诗,虽然其中间或有意旨深远的诗篇,但是才能未能表达出意旨。只有韦应物、柳宗元,于质朴中表现岀纤细浓郁’于淡泊中寓含不尽的韵味,不是别人能够做到的。唐末司空图生活在兵荒马乱之际,而诗文高雅,还表现出传承了治世的风习,他论诗说:“梅子只是酸,盐仅仅是咸,饮食却不能没有盐和梅,他们的美常常存在于咸和酸之外。“他自己列出在文字之外含有意旨的诗二十四韵,恨当时不认识它们的妙处,我把他的话反复读了三遍而为之感到悲伤。(2)文段中的理论观点苛卜淡泊之中寓深远意境方为好诗《书黄子思诗集后》一文以书法喻诗,评论诗歌,指出于古朴淡泊之中寓深远意境方为好诗。对苏、李的"天成”夂曹、刘的"自得"、陶、谢的〃超然"、李、杜的才气,以及柳宗元、韦应物"发纤械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都给予高度评价。尤其对自然天成、“美在咸酸之外”的诗,更表推崇。事实上,"萧散简远”的风格一直贯穿于苏轼的文艺作品当中,并且蕴含了他对于言意、形神间关系之见解。高韵乃在笔墨蹊径之外从创造的角度,肯定了李、杜"以荚璋绝世之姿,凌跨百代",极尽诗家之变态。这是苏轼所不难于追踪的。在肯定李、杜的基础上,再提高一步,则觉得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高韵乃在笔墨蹊径之外,而不可企及。回头来看李、杜,才有"魏、晋以来,高风绝盐,亦少襄矣”的不足之感。纤秋与简古艺术风格本文谓"发纤械于简古",是}巴两种对立的艺术风格,看成是可以相互渗透、相反相成的关系,纤楸与简古相统一,才可以达到"寄至味于澹泊"的妙用。这种诗谕,和司空图的《诗品》有渊源关系。《诗品•绮丽》"浓尽必枯,浅者屡深",本文于此作了进T的阐说,显示了文学批评工作的细致和深入。(3)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的意义①学古而不拘于古苏轼这样的论点,曾经不止一次地阐述过,周紫芝《竹坡诗话》说:作诗到平淡处,要似非力所能。东坡尝有书与其侄云: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蝶,五色绚烂,渐老渐热,乃迤平淡。余以不但为文,作诗者尤当取法于此。《诗人玉层》引苏轼另一段话:“书之美者莫如颜鲁公,然书法之坏自鲁公始;诗之美者莫如韩退之,然诗格之变自退之始"。都是从艺术上着眼,用意相同。后来元好问在《东坡诗雅引》中,曾对苏轼的论点对他作了如下的评价:"五言以来,六朝之谢、陶,唐之陈子昂、韦应物、柳子厚最为近风雅,自余多以杂体为之,诗之亡久突。杂体愈备则去风雅愈远,其理然也。近世苏子瞻绝爱陶、柳二家,极其诗之所至,诚亦啕、柳之亚。然评者佝以其能似啕、柳而不能不为风俗所移,为可恨耳。夫诗至于子瞻,而且有不能近古之恨,后人无所望矣"。据此以参照本文,不难窥见苏轼诗论的关键所在。②对古文创作主张的影响这种论点,仅从艺术上着眼,是值得商榷的。此论点之所以产生,乃是在学古风气之下,看到了古人的高格,不矜才’不使气,更不卖弄学问,于是觉得魏、晋以来的高风绝垄,不可企及,才有这种主张的。后来《沧浪诗话》对于苏、黄诗风虽有不满之论,但对这种意见却并不否定,是因为他们在学古方面有共同之点。.韩愈和柳宗元散文创作的特色比较。[答案】韩愈和柳宗元散文创作的特色比较:(1)韩愈和柳宗元散文创作的相同点勇于创新的基础卜建立新的散文美学观范(观念、实践、辞采、语言)他们在文学观念上否定了六朝的"文笔"之分’把散文引入了杂文学的发展路途;但在创作实践中却颇为重视辞采、语言和技巧,突破了一切文体的界限和陈规旧制,把大部分应用文写成了艺术性很强的文学散文。韩柳将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之中,大大加强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韩愈的文章如长江大河,澎湃流转.作者横绝奔放的气魄借其滔滔雄辩而溢诸行墨之间,更重要的是,韩愈在应用文中感怀言志,以感激怨忍奇怪之辞,发其穷苦愁思不平之声,既变“笔“为”文",又使"文"具备了源于现实的情感力度。与韩文相比’柳文则如崇山峻岭,简古®拔,立意精警。他的书信,充溢着椎心泣血的身世之悲;他的游记,渗透了人与自然的亲和之情;他的不少论说文则具有"笔笔锋刃,无坚不摧“的特点。(2)韩愈和柳宗元散文创作的不同点散文的文体上,韩愈的散文多以论说文、杂文和碑文为主,柳宗元的散文则多以杂文和山水游记为主;散文的风格特点上,韩愈侧重大的教化,柳宗元侧在解决实际问题韩愈的散文分为两类,T重在宣扬道统和儒家思想,如《原道》、《原性》等,思想陈旧,少文学色彩,价值不高;另T也或多或少存在着明道倾向,但重在反映现实,揭露矛盾,作不平之鸣,不少篇章还有反流俗、反传统的力量,并在行文中夹杂着强烈的感情倾向,因此值得重视,如《师说》。韩愈杂文中最可瞩目的是丹睡嘲讽现实、议论犀利的精悍短文,如《杂说》、《获麟解》等,形式活泼,不拘一格,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韩愈的传记、碑志中不仅表现出状物叙事的杰出才能,而且还借以发表议论,寓讽喻,表现出强烈的爱憎之情,如《张中丞传后叙》和《柳子厚墓志铭》等。柳宗元的杂文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正话反说借问答体抒发自己被贬被弃的—r不忧愤,如《答问》、《起废答》等。一是借形似之物,抨击政敌和现实。如《骂尸虫文》、《憎王孙文》等。寓言文结构短小而极富哲理意味,如《黔之驴》、《三戒》等。山水游记是柳宗元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的审美情趣的结晶,由意在宣泄悲情到艺术地表现自然,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氏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如《永州八记》等。.结合具体作品谈谈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答案】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成就最高的女词人。她将自己的生活、情感写入词中,表现出鲜明地艺术特色。她还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词学理论,影响深远。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主要有:(I)倾诉疊情真情是词之骨,词之言情,贵得其真。李清照是以女性本位写自我爱情悲欢和亲历的家国巨变而获得空前成功的第一人。其前期的恋情词,如《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萧》等,满怀至情,连篇痴语’自然率真最能体现女性纯真细腻的灵性。其后期写愁的伤乱词,如《武陵春》、《声声慢》、《永遇乐》、《人孤雁儿》等篇,字字血泪,声声呜咽’一派凄楚,动魄原心,这"载不动"的"许多愁",止不住的"干行泪","凄凄惨惨”的情怀,无法倾诉的"万千心事",全是发自肺腑的心声,来不得半点雕琢矫饰。这些融和家国之变、时代沧桑的悲慨之曲,来自情挚意浓的词人植根于真实生活感受,是李清照坎坷生涯、悲剧人生、灾难时代的映现。(2)熔炼家常语《漱玉词》的语言,有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李清照遣词造语,自出机抒,创造了以自然率真为主要特色的文学语言。这种语言对于北宋末期华贵典雅的词风无异是一种冲击。如"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风凰台上忆吹萧》)》仿佛毫不经意,冲口而出,但仔细体味,却含意多层,十分精细。这重重思绪’微妙心态,全用家常语道出而含蕴绵绵不尽。如"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信手拈来,便增添了许多新鲜生动的情味漱玉词的口语化、通俗化。善用白描法漱玉词长于以白描手法创造动人的意境。易安的白描与柳永的"细密妥溜”、美成的富艳典重不同,而是"冲口出常言,境界动心魄"。如《醉花阴》写离思凝重:"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永遇乐》写孤寂失落:"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均以直白之语,写深浓之情,有场景,有人物,有衬映。阶前花下心系伊人,刻骨相思的形象,闭关帘底,孤苦零丁,将无穷悲伤一己吞咽的心态,呈现眼前,栩栩纸背,令人一睹难忘。《漱玉词》的白描,具有浑成、含蓄、宛曲的特点,因而毫无浅易平直之迹。《行香子》煞拍:“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虽系以口语描述天象,不免使人联想起人间风云变幻、爱河如许风波’其深层意蕴是领略不尽的。讲求韵律美李清照论词很重视声律,歌词分五音六律、清浊轻重,她的创作实践了自己的理论。漱玉词讲究声情,喜用双声叠韵’选辞注重声韵美。以《声声慢》为例,其中用舌声15字,齿声42字,尤其是未几句,"二十字里齿声交加重迭,这应是有意用啮齿叮叶的口吻,写自己忧郁仿徨的心情,不但读来明白如话,听来也有明显的声调美,充分表现乐章的特色二《声声慢》首句连下14个叠字,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李清照善以寻常语度人音律,平淡人调殊难,奇妙而谐律,更是出神人化。22.试述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答案】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代表作为《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想。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I)〃道法自然”的含义“道法自然"是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认为,“道"虽是生长万物的,却是无目的无意识的,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即不把万物据为己有’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主宰和支配万物,而是听任万物自然而然发展着。(2)〃道法自然”中"自然"的内涵"道法自然"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即〃无状之状"的自然。人受制于地,地受制于天’天受制于规则,规则受制于自然。从这里可以看岀老子的法的意识里,就是自然法。当然,法制的概念尚未形成。不过,在治理国家时’他主张用自然法来治理天下。(3)"道法自然”中"道"的内涵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即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最能表达"道"的一个词就是自然规律,同样可以反过来说与这里所说的自然规律最相近的一个字就是"道”。这包括自然河社会之道,人为之道。道就是对自然欲求的顺应。缶可事物都有一种天然的自然欲求,谁顺应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与外界和谐相处,谁违背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同外界产生抵触。所以在这里蕴含了我们看待世界的基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4)〃道法自然"的现实意义每T牛事物都有着它本身的天性和本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征。改造—人的效果是有限度的。人们需要做的不是试图消除这些缺失,而是把他们的优点合理地加以利用,尽量避免他们的缺失.并力图帮助每个人在其独特天性的基础上持续进步,去放大其中有益的部分。综上所述,老子"道法自然“思想中“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是形上的本体。“自然"是"道"的存在方式或内在属性。"道法自然”有利于宇宙和人类生生不己。"道法自然”还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在三教合流之后基本未变,可!影响深度和持续时间之久。2017年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815文艺理论(含中西文论)之中国历代文论选考研冲刺密押题(二)注意:①本试题所有答案应写在答题纸上,不必抄题,写清题号,写在试卷上不得分;答卷需用黑色笔(钢笔,签字笔,圆珠笔)书写,用铅笔、红色笔等其他颜色笔答题,试题作废;答卷上不得做任何与答题无关的特殊符号或者标记,否则按零分处理;考试结束后试题随答题纸一^装入试题袋中交回。一、名词解释I•建安风骨[答案】建安风骨是对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俊爽刚健风格的概括。建安文学以曹魏集团为中心,主要成就在诗歌。建安诗人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后人把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其内涵主要有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和浓郁的悲剧色彩。"建安风骨"被后世的诗人们追慕着’并成为反对浮靡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沧浪诗话》[答案】《沧浪诗话》是严羽所著的F关于诗的理论批评著作。它的系统性、理论性较强.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全书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册。全书系统性、理论性较强’对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和艺术性方面的探讨,论诗标榜盛唐’主张诗有别裁、别趣之说,重视诗歌的艺术特点,批评了当时经文字、才学、议论为诗的弊病,对江西诗派尤表不满。又以禅喻诗,强调“妙悟",对明清的诗歌评论影响颇大。知人论世【答案】知人论世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f著名概念。出自《孟子》:"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意思是说’读一个人的文章必须了解作者的个人情况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4.话本【答案】话本是宋代兴起的白话小说。它用通俗文字写成,多以历史故事和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是宋元民间艺人说唱的底本。今存《清平山堂话本》、《全相平话五种》等。宋代"说话"(说书)人的底本。也称为"话文"或简称"话二从广义上而言,宋、金、元、明时代,话本代表一种特殊的叙事性作品的体裁,既包括傀儡戏、皮影戏及各种讲唱艺术的底本,又包括讲唱艺人口头创作成果的记录整理本,同时还包括按照讲唱艺术格式编写的通俗读物。总之,话本F应用的范围相当广泛。5.永明体【答案】永明体是中国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形成的诗体’又称新体诗。代表作家主要有谢眺、沈约和王融等人。当时的音韵学家周験发现并创立以平上去入制韵的四声说,沈约等人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硏究诗的声、韵、调的配合’提出了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旁纽)必须避免之说。永明体,即以讲究四声、避免八病、强调声韵格律为其主要特征。这种诗体的岀现,对于纠正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涩的弊病,使创作转向清新通畅起了一定的作用。“永明体"诗歌是中国古典诗歌由不注重形式到日益注重诗歌形式发展的必然产物,对唐代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6.词"别是一家"【答案】词”别是一家"是李清照继承了苏轼论词"自是一家"说的精华’在其所著《词论》中提出的新的词学观点。它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别是一家",意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词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独特的要求,它不仅像诗那样要分平仄,而且还要讲究音律,以便“协律““可歌”。词作只有保持自身独立的文体特性,才能不被诗所替代,在文学之林中占有独立的地位。如果说苏轼是从诗词同源的渊源论角度提高词体的地位,那么,李清照则是从词的本体论出发『步确立了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铁崖体【答案】铁崖体是元代杨维桢的诗体。铁崖为元代诗人杨维桢的号,他打破元代中期缺乏生气面目雷同的诗风,追求构思的超乎寻常和意境的奇特非凡,从而创造了元代中期诗坛上独一无二的铁崖体。最能体现铁崖体特色的是杨维祯的乐府诗。多为怀古、咏史之作,融汇了汉魏乐府以及李白、李贺、杜甫等人的长处,以气势雄伟的奇特幻想突破了元代中期诗歌甜熟平稳的畦经,给人以石破天惊的感觉。铁崖体以雄奇飞动、充满力度感的特征,与元代中期诗风背道而驰,所以特别引人注目。然而,杨维祯有时一味求奇,不兔诡异晦涩。建安文学【答案】建安文学是指以"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为代表诗人的建安时期的文学创作。建安诗人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后人把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其内涵主要有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和浓郁的悲剧色彩。“建安风骨"被后世的诗人们追慕着,并成为反对浮靡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春秋笔法【答案】〃春秋笔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又称"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它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是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作家自己的态度,并且在作品中灌注强烈的感情色彩。作为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的。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曲笔的一面。.直寻[答案】“直寻“是钟崂针对五言诗提出来的创作观念。钟噪在《诗品序》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直寻”,就是从感物动情之中直接求得胜语彳圭句’而不是在前人典故或诗作中寻词觅句。诗歌的创作灵感、素材和语言都有赖于"物”的感召和"情"的摇动,而不靠用事用典。在创作过程中,将当时、当地的真情实感用简明、自然的语言表达出来是"直寻”的基本内涵。“直寻“开启了中国诗学的新视野、新思路,显示了新的理论追求。二、简答题.简述"诗界革命"。【答案】(I)诗界革命的概念诗界革命是近代文学史上的诗歌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戊戊变法前,随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高涨,梁启超、夏曾佑、谭嗣同等人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并试作新诗,但这时只不过在诗句里运用些新名词,还没有真正从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去进行革新。在“诗界革命“运动中,成就最高的是黄道宪,作为诗界革命的旗帜,他提出,我手写我口〃,要求诗歌反映现实生活和斗争,在表现方法上主张利用古人的优良艺术传统,并结合新事物利用新语言。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在日本继续鼓吹"诗界革命",他批判了“以堆积满纸新名词为革命"的诗风’提岀"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力求解决诗歌为改良运动服务的问题。(2)诗界革命进步性与局限性进步性诗界革命冲击了长期统治诗坛的拟古主义形式主义倾向,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部分新体诗语言趋于通俗,不受旧体格律束缚,这些在当时都起了解放诗歌表现力的作用。诗界革命的作者都不同程度地要求取法西方。这一时期,民间歌谣体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造和利用。后期诗界革命更是要求"以旧风格含新意境",这有着一定的突破性和创新性。局限性梁启超等强调保持旧风格,这就束缚了手脚,只是旧瓶装新酒,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改革上虽有前进,却前进不大。随着改良派政治上的堕落,诗界革命的旗帜逐渐收起。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政治上对立,他们中部分人接受过诗界革命影响,但是,不愿意明确地以诗界革命相号召,有的人则企图"别创一宗",于是诗界革命就很快衰落,乃至销声匿迹了。.浮声切响。【答案】(1)"浮声切响”的岀处及含义“浮声切响”出自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生,则后须切响"。浮声即平声;切响即仄声。浮声切响即指古汉语中的平仄声。强调平仄相间才能形成声律之美。轻重不同,实际上也是平仄不同。不论是五字一句,还是两句一联之中,必须要做到平仄相间而不同,方能具备声律上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沈约还提出了"八病”的问题。(2)"浮声切响"的内涵及后世对它的理解"浮声切响”的内涵"浮生"和"切响"是沈约关于四声在文学创作上的具体运用方法。根据"四声“而形成的诗歌格律,是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民族传统的。但是对格律的规定过于细密,使文学创作受到很大的束缚,反而达不到真正的目的。沈约等人的另一问题是把声律的重要性提得超过了一切,“妙达此旨,始可靛"。这就太过分了,甚至认为前人于此完全不懂,这也是称合实际的。后世学者对它的理解"浮声切响"说明了诗文用字,必须使其声音富于变化,避免单调’既要有平声也要有仄声,以求错综和谐之美,犹如各种色彩相对比、各种乐音相配合一样。钟崂不满文人竟相趋于声病说说的风气,指出此种风气使得"文多拘忌,伤其真美"。但钟崂之问其繁琐不完善的一面和在创作中反映岀来的流弊,却未能体会它企图以人工的方法追求诗文声音变化和谐之美的基本精神。永明声律说的基本精神符合汉语语音的特点,他对后世诗文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事实,证明它是富有生命力的。.《沧浪诗话》的主要思想。[答案】《沧浪诗话》是严羽著关于诗的理论批评著作,约写成于南宋理宗绍定、淳化间。它的系统性、理论性较强,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TB诗话。《沧浪诗话》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个部分,这五个部分互有联系,合成一部体系严整的诗歌理论著作,在诗话发展史上是空前的。严羽的《沧浪诗话》有系统的理论主张,特别是提倡以禅喻诗、强调"别材""别趣"、以"妙悟"和"兴趣"为中心、师法盛唐的诗学思想。(I)提倡以禅喻诗严羽的诗禅说和他以前的诗禅说相比,有明显的历史继承关系,但也有较大的不同。这主要表现在以网个方面:①以禅喻诗提出诗歌艺术的美学特征严羽的诗禅说是非常明确、非常自觉地从反对"江西诗病”的角度提出来的,是为了说明诗歌艺术的美学特征,所以他所说的悟与江西诗派的悟是不同的、甚至对立的。他“妙悟”的对象是诗歌艺术特有的、和一般非文学文章不同的"兴趣"。②以禅喻诗形成了匕做完整的理论体系严羽诗禅说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以妙悟为中心分别阐述了”识"、"第一义”、"顿门"、“透彻之悟"、“镜花水月“等五个互相联系、又逐步深入的基本要点。“识",不是指一般的理性认识,它在佛学中是指内心对外境的判别,对诗歌艺术高水平的鉴赏能力,要靠认真学习优秀诗人作品来培养,必须“熟参“第一义之作,方能有“真识"。因此初学诗时"入门须正,立志须高",这一点非常重要,如不从第一义悟入,就会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乃至“愈鹫愈远",如能以"汉魏晋盛唐为师",则"久之自然悟人",这就叫作"直截根源",也就是"顿门"。这样的悟才是“透彻之悟",而不是,一知半解之悟"。所以,严羽的诗禅说比他以前各家之诗禅说,是大大地高出一头的,在理论上也都要深刻得多,系统得多。它对后世之所以会有如此巨大的影响,绝不是偶然的。(2)"别才‘、"别趣"《诗话》特别强调诗歌艺术的特殊性,提岀了〃别才"、”别趣”的中心口号。《诗辨》云:〃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不涉理路,不落言荃者,上也。"这里所说的“别趣",是指诗歌作品有别于一般学理性著述的美学特点;"别才"是指诗人能够感受以至创作出具有这样审美属性的诗歌作品的特殊才能,也正是艺术活动不同于一般读书穷理工夫之所在。"别才’和"别趣”紧密相关。它们的共同特点在于"非关书"、"非关理",或者喚为"不涉理路,不落言荃"。这就是严羽论诗的基本宗旨。(3)以"妙悟"和“兴趣"为中心"妙悟”是诗歌创作的法门诗歌是以“兴趣,为其特点的,而“兴趣“是不能靠知识学问来获得的,它要靠“妙悟“来领会和掌握。“妙悟“本是佛学术语,尤为禅宗所重,指对佛法的心解和觉悟,而严羽则是“借禅以为喻",以“定诗之宗旨',其所谓“妙悟“是针对“兴趣“而说的。他说:“论诗如论禅","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严羽认为对于诗家来说,妙悟是高于一切的,因为艺术家必须懂得艺术的特殊规律,诗人必须深谙诗家之三昧,所以他说:"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诗人要以把握诗歌的美学特征作为自己最主要的目的,善于熟练驾驭各种艺术表现方法,故自然要以妙悟为"当行"、为"本色"。把领会诗歌艺术的特殊性作为诗人创作最重要的条件,在理论上提得如此明确,强调得如此突出,这在严羽以前还没有过。,兴趣“是诗歌艺术的特点严羽把诗歌艺术特点归纳为“兴趣“二字,他最佩服的盛唐诗人之所以不可及,就在于他们“惟在兴趣"。关于"兴趣",严羽《沧浪诗话》中有三种提法一是兴趣,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二是兴致,说“近代诸公“"多务使事,不问兴致“三是意兴,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这兴趣、兴致、意兴三者基本意思是一样的,只是用在不同的地方其含意略有侧重而已:兴趣侧重趣,兴致侧重兴,意兴侧重意象(意)》由于“惟在兴趣",所以诗歌就有含蓄深远、韵味无穷的意境。严羽对这种意境艺术特征的描絵即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透彻玲珑,不可凑泊"据说羚羊晚上睡觉时,角挂在树上缩成一团,最灵敏的猎狗也闻不到其气味,无法找到它的踪迹,借此说明这种意境精彩绝伦而又浑然天成,没有任何人工痕迹,并具有朦朦胧胧之美,“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空中之音,若闻若寂,相中之色,似见似灭,水中之月,非有非无,镜中之象,亦存亦亡。(4)论"以盛唐为法"严羽重在兴趣,以妙悟言诗,其最终落脚点是在"以盛唐为法"。盛唐这种诗歌意境在严羽看来,至少包含着下面几个主要的艺术特征’而这些同时也是严羽对诗歌创作的要求。有浑然f的整体意象美即“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即对浑然一^的形象描绘。因为注重浑然一{$的美,所以他既反对“寻枝摘叶",也反对添枝加叶。有韵味深长的朦胧含蓄美严羽认为盛唐诸公之诗由于"尚意兴”,故含蓄蕴藉、韵远味深,有无穷无尽的言外之意。为此,他在《诗法》中论诗歌创作’要求"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有不落痕迹的自然化工美严羽论盛唐诗歌"透彻玲珑,不可凑泊"的意境,就体现了天生化成而无任何人为造作痕迹的特点。有抑扬顿挫的诗歌格律美严羽之推崇盛唐诗歌,其重要原因之一是近体律诗的成熟和完备。他反对格律过于细密而影响思想内容的表达和艺术形式的自然,认为必要的时候可以打破格律的限制。 总之’《沧浪诗话》是一部体系完密而具有多方面建树的诗歌理论专著。它对古代诗歌的历史演变,尤其是唐诗和宋诗所提供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作了深入的探讨和总结。它鲜明地提岀了诗歌艺术的美学特点和审美意识活动的特殊规律性问题,触及艺术形象和形象思维的某些基本的属性、基本的方面,把传统的美学理论向瓣进了一大步。它还全面地展开了关于诗歌创作、诗歌批评、诗体辨析、诗歌素养等各部分理论,提供了许多有用的思想资料。因此,《诗话》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话》几乎笼罩了明清两代的诗学。.修辞立其诚。【答案】(1)"修辞立其诚"的出处及含义出自《易传》。"修辞",即立言,指撰文著书等立言行为。《易传》认为言辞是人们内心活动、品德性格的体现。"诚”要求著书者做到真实无妄、不欺骗,还可引申为规律、真理等。"修辞立其诚"对于撰文著书者来说既是f基本要求,又是—很高标准。(2)"修辞立其诚”的内涵及后世学者对它的理解①"修辞立其诚"的内涵“修辞立其诚“首先要求作者在撰文著书时要有诚/D,说心里话、真心话,心里怎样想就怎样写,落在纸上的文字一定是自己里的真实想法,不能作伪说假话、写谎言。其次,它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就是要求撰文著书时求真理、立真理。这涉及对“诚“的理解。②后世学者对它的理解《中庸》中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这里作为"天之道"的"诚",在朱嘉看来是“天道之本然也",也可以说是客观存在的规例口法则。从这个意义上说,“修辞立其诚”要求作者在撰文著书时不仅要说心里话、真心话,而且还要保证至少是争取让自己说的心里话、真心话有真知灼见。15.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诗赋欲丽”,请分析说明其理论内容’并说明这一观点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答案】(1)"诗赋欲丽"的理论内容曹丕在《典论•论文》里提岀了"诗赋欲丽"的主张。"诗赋欲丽"是指诗、赋应该辞藻华丽,讲究文采。这与以前的文论思想相比’曹丕看到了文学与其他的史学、哲学的文章的不同特点,指出作为文学的主要体裁的诗赋区别于其它体裁文章“丽"的美学特征,使文学逐渐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这对于诗歌等抒情文学的发展,有着特别深远的影响。(2)''诗赋欲丽“的重要意义曹丕的"诗赋欲丽"肯定了文学必须具有美感’在文学与非文学之间划出了初步的界限;他除"丽"以外没有对诗、赋提岀政治、伦理上的要求’第一次表现出将诗赋从政治、伦理的附庸地位解脱出来的倾向,是文学自觉的一个重要方面。(3)"诗赋欲丽“对后世的影响"诗赋欲丽"宣告了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经学时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暂时告终’以玄学思想为主导的新的文学理论批评时期的开始。文学理论批评开始由侧重硏究文学的外部规律转向侧重硏究文学的内部规律。老庄的文艺观和美学观经过玄学的改造与发展,在魏晋南」嘲这四百年的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批评中占有十分突岀的地位,甚至超过了儒家。16.如何理解创作中的“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现象?【答案】(1)"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缘起陆机《文赋》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篇重要的论文。这篇文章对文艺创作理论提出了颇为深刻的分析。《文赋》开篇云:“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陆机认为创作中的最大困难是“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大意是说:在文艺的创作中,或者在文艺创作的历程之中,首先是创作者以自己的主观意识观察外物、感触外物,得出心象,把心象表现于文词。在这样—历程中,有两个关系性的阶段影响了这个创作理论。这两个阶段分别是:①"意”与"物"的关系;②"文"与"意"的关系。(2)"意”与"物”的关系意与物的关系,即主观意识在观、感一外在世界时,得岀的心象(意)的完美程度是与外在世界的关系。陆机既然说"意不称物",便认为意与物是两个自存的世界,而文艺的高下标准有一部分决定于两者能否相称的问题。但是在陆机看来,相称固然是一标准。意与物能否相称,有两个标准一是站在"物'上去衡量“意'能否称"物"二是以"意”为标准,看"物'能否称"意”。以"物”为标准去衡量"意"与"物”之相称从第f标准来看’"意"不称“物"是一本质问题。正如上面说,既然认定"意不称物"便同时认定"意与物是两个自存的世界”。在文艺中的物或物象,非单指一瞬无感情的世界如花草树木,亦指一种人际关系和创作者卞观意识世界之外的其它心灵。故在文艺领域内,对物之肯定亦即肯定所有这些东西。因此,艺术家在观感外物捕捉心象时所面对的问题,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本质问题。以“意"为标准去衡量“意'与"物"之相称从第二个标准来看,“意”不称“物"也是一本质问题。以"意"为标准去衡量"意"与"物"之相称,则无外在的"物","称"的问题也无从说起。因为在"意"与“物"的关系中,"物"的存在都只是在人的知觉感受范围内,万物只是人的感受、心象。因此,若以"意”为出发点示准,“物"与"意”是可以相称的。但这种相称毫无意义,因为它已消解了"物"的存在。(3)“文“与“意〃的关系"文"与"意”的关系,主要是指得来的心象,被表现于文词’然而文词所呈现的"象“是否能与创作者原先的心象相及。"文”永远不可与"意"相及,因为文词只是一种有限的外在符号,其所含的意义只是约定的,它不可能完全装载一个人心中的心象。(4)〃意"需〃称物","文’必〃逮意"陆机为探讨和解决这个难题,在《文赋》中提出正确处理文、意、物三者之间关系的原则,便是"意”需"称物',"文"必"逮意"。"意"需"称物"的’宣’是指"文思",它包括作家的思想认识和在作品中如何表达的艺术构思。它强调作家的创作应该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不但描绘其外在的形貌’而且揭示其内在的本质。"文"必”逮意"是就创作的艺术表现阶段而言的。陆机认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一种内外相符、表里统一的关系。内在思想感情决定着相应的外在表现形式。"文"与"意"二者的关系同样如此。〃意"为主,"文”为从,文意决定着文辞。文辞为表达作家的艺术构思和作品的思想内容服务,文意才是文章的主宰。陆机提出的"意"需"称物","文"必"逮意"的原则,强调生活实践和作家的思想认识对于创作的重要作用,它遵循的是一条由"物”到"意”到"文”的的创作路线,是现实主义美学原想。.简述“兴观群怨”的基本内涵。【答案】(1)"兴观群怨"的出处"兴观群怨"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2)"兴观群怨"的内涵孔子从"诗教"的观点出发,对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给予了极高的估价。他的"兴观群怨”说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而孔子所说"观”匕娥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从诗"可以观"的论述中’可以看岀孔子对文艺与现实关系的理解。他要求文艺能k做具体、比较确切地反映现实的真实状况,体现了孔子文艺思想中的现实主义特征。“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孑L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群”,是在”仁者爱人"与"泛爱众”的基础上的群,而不是少数人以某种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小宗派之"群二"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孔子对"怨"的肯定,也是和他提倡的"仁“相联系的。他允许百姓对“不仁"的现象直接通过诗歌来加以揭发,这正是孔子思想中的民主和进步因素的集中表现。总之,"兴观群怨"的提岀以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演变过程,集中地反映了古代美学的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觐出中国古代美学中重意味,重社会政治伦理的特点。.结合具体作品论述晋代诗歌风格。【答案】晋代诗歌主要是指以太康诗风为代表的西晋诗风和在东晋大盛的玄言诗,其诗歌风格主要有:(I)繁辱华丽的西晋诗风以太康诗风为代表的西晋诗风,代表人物有陆机、潘岳等。由于时代原因,他们不可能唱出建安诗歌的慷慨,也不会有阮籍丹附寄托遥深的作品,他们努力表现在拟古和追求形式技巧的进步,并表现出繁籟的诗风。而追求华丽的辞藻,描写繁复详尽及大量运用排偶。这一时期出现三张二陆两潘一左,除去作死的作品反映了2的显示内容,成就较大外,大多有形式主义的倾向,内容贫乏,追求辞藻的华美,注重形式上的技巧。太康诗风"繁籟"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陆机的《拟古诗》,可以为华丽藻饰的代表。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陆机的拟作《猛虎行》大大地丰富了原作的内容,文辞委婉曲折。而以繁复取胜。且情、理结合自然,描写景物细致而生动,是陆诗中的上乘之作。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例如陆机的名作《赴洛道中作诗》二首除首尾之外,几乎都是偶句,其骈偶化的程度不但为汉诗所未见,而且也大大超过了曹植、王粲的涛作。陆机、潘岳诸人为了加强诗歌铺陈排比的描写功能,将辞赋的句式用于诗歌,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总之,追求华辞丽藻、描写繁复详尽及大量运用排偶,是太康诗风"繁缚”特征的主要表现。从文学发展的规律来看,由质朴到华丽,由简单到繁复,是必然的趋势。陆机、潘岳发展了曹植"辞采华茂”的一面,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是有贡献的,对南朝山水诗的发展及声律、对仗技巧的成熟,有促进的作用。(2)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东晋诗风在东晋的百年间占据主导地位的玄言诗,代表作家有孙绰、许询。玄言诗兴盛的原因一方面是魏晋玄学即清谈之风兴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东晋政局及由此形成的诗人心态有关,它在内容上宣扬老庄哲学,在艺术上缺乏形象,钟晚的《诗品》称之为"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玄言诗中也有形象性较强的作品,大都借山水以抒情。玄言诗本身的艺术价值并不高’但它对后世的影响却相当深远。东晋诗风"淡乎寡味”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用诗的形式阐扬玄理’没有生动形象的诗味“玄言诗"曾统治晋代诗坛一百余年,它的本质特征是"寄言上德,托意玄珠",直接用玄学的词语写诗。用诗的形式阐扬玄理,把诗写得如同玄学学术论文。如孙绰的《答许询》诗:’'遗荣荣在。夕卜身身全。卓哉先师,修德就闲。散以玄风,涤以清川。或步崇基,或恬蒙园。道足匈怀,神栖浩然。"诗中所宣扬的尽是道家不竞之求、全身保性、超然物外的玄理。几乎没有生动形象的诗味。正如钟峰《诗品》说:"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爱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庚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淡乎寡味,无法引起读者共鸣“淡乎寡味“就是缺乏真挚、深沉和强烈的感情,引不起读者的感动和共鸣。这又是因为玄学家主张恬淡虚静,不为外物动心,以这种精神状态写诗,其诗自然就淡薄无味,缺乏形象了。玄言诗本身的艺术价值并不高’但影响却相当深远’谢灵运的山水诗,白居易诸人的说理诗,都或多或少受其熏染。玄言诗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环。其为诗歌说理所积累的正反面经验尤其值得注意。总之,两晋诗坛上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呈现出一种过渡的状态。西晋与东晋又各有特点,西晋诗坛以陆机、潘岳为代表,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缠。东晋诗坛被玄风笼罩,以王羲之、孙绰、许询为代表的玄言诗人,作品缺少诗意,"理过其辞,淡乎寡味",虽在当时被视为正宗,却无生命力。三、论述题.请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说明杜甫诗歌对后世创作的主要影响。【答案】杜甫在诗歌创作上的伟大贡献,给后世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历代的人们,包括许多杰出的古典诗人在内’都把他的诗歌奉为学习的最高典范。同时,历代还出现了许多搜集、注解和研究杜诗的著名学者或选家。杜诗引起历代人们的酷爱,不仅是由于艺术,更是由于思想。杜甫诗歌对后世创作的主要影响表现在:(1)杜甫诗歌集六朝、盛唐诗歌之大成,诸体兼备’成为后世文人创作的范本杜诗的叙事议论源自《诗经》,悲歌慷慨与《离骚》相近,缘事而发是学习乐府,浓烈打杯是类似建安诗歌。在诗的表现形式上,叙述夹议论,有小雅的因素,有赋的铺排技巧,有乐府的影响,也有史笔的痕迹。他的五言古诗广泛接受魏晋南北朝诗人的影响,如王粲、曹植、阮籍、谢灵运、陶渊明等。五七律诗则可以说吸收了这两种体式发展过程中的一切经验。五律则主要学习杜审言。最重要的是充分吸收盛唐诗人创造的兴象,创造意境的经验,把它融入到叙事的技巧里。杜甫的诗歌被誉为"诗史",现实主义特色影响深远"诗史",这主要表现在:首先,杜诗大量地表现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许多历史事件,具有认识价值,又可以弥补历史书的缺载。如《兵车行》、《丽人行》、《自京抚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反映了天宝后期动舌V綾到来的社会风貌。安史之乱后,杜甫落入叛军手中,被押倒长安,在长安,他又写下那些忠君爱国的名作,如《舂望》、《哀江头》等。其次,杜甫的一些诗歌虽然写的是个人的情感和遭遇,但是由于作者能够将其和动乱的时代相结合’情之所系’未离时局,所以从中仍能感受到社会面貌?口人们的心理动态。如:《秋兴》这组诗’熔铸了夔州萧条的秋色,清凄的秋声,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阂。冉次,"诗史“不同于历史书,史书之记载时间,杜诗却提供比史书更加的广阔、更加具体、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最后,史书要求客观冷静地记录历史事件,而杜诗则充溢着强烈的感情。承前启后的诗圣’为后世树立了f光辉典范从唐诗的发展来看,杜甫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杜诗是唐诗发展的一个转折。由于杜诗兼备众体而又自铸伟辞’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艺术经验,有许多的层面,也就为后来者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宋以后,杜甫的地位更高,他在诗史上的影响,历千年而不衰。被后人成为"诗圣"。杜甫更为重要的影响,是在思想情操方面。他的系念国家安危,同情民生疾苦’为历代士人所敬仰,在士人人格的形式上,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总之,杜甫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其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可以说,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试论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的取境特征。【答案】(I)诗圣杜甫的取境特征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 在杜诗中,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诗风多变,沉郁顿挫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同情人民,揭露阶级矛盾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都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2)诗仙李白的取境特征将多种情感融为一炉李白把自己“安社稷"、“济苍生“的政治理想和道家愤世嫉俗的精神以及游侠思想中反抗强暴、救弱扶倾的精神结合起来’对祖国表示了热爱;对被压迫被损害的人民表示了真挚的同情;对封建制度所孵育出来的黑暗现象表示了深刻的憎恨和愤怒;对统治阶级中的权贵们表示了强烈的反抗和蔑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在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