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智慧应用服务产业调研分析_第1页
地理信息智慧应用服务产业调研分析_第2页
地理信息智慧应用服务产业调研分析_第3页
地理信息智慧应用服务产业调研分析_第4页
地理信息智慧应用服务产业调研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理信息智慧应用服务产业调研分析

十三五期间,川渝藏形成相对独立的同步电网,建成川渝第三条500千伏输电通道,提高川渝间电网互济能力。四川电网结合第四回特高压直流外送工程加强水电汇集通道建设,同时完善西部水电基地至负荷中心500千伏输电通道。结合金沙江上游开发,积极推进金上水电外送工程论证和前期工作。研究论证川西电网目标网架,确保涉藏水电开发和消纳。重庆电网进一步加强受端电网建设,满足外来电力增加需要。西藏电网结合电气化铁路规划建设,重点建设藏中电网与昌都联网、拉萨至灵芝铁路供电工程,同时在立足优先保障自身电力供应的前提下,综合技术、经济、国防等多方面因素,推进建设阿里电网与藏区主网互联工程,实现主网覆盖西藏各地区。电力行业整体发展概况(一)全社会发电量、用电量和发电装机容量均保持较快增长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基础能源产业,与国计民生具有密切联系。从产业链角度看,电力行业主要分为发电、输电、配电、售电、用电等环节,行业参与者包括发电企业、电网企业、电力咨询设计企业、电力设备企业、施工和运维企业以及电力终端用户。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电力需求保持稳定的增长。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力统计,2011年度我国用电总量为4.70万亿千瓦时,2022年达到8.64万亿千瓦时,较2021年增长3.7%。为应对我国用电需求的持续增长,缓解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我国电力建设大规模展开。2011年度我国发电装机容量10.63亿千瓦,到2022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已达到25.64亿千瓦。(二)电网投资持续保持较高水平的同时向配网侧倾斜从我国电力产业现状来看,我国发电能力已达到较高水平,但电网建设仍然有发展的空间。电网建设的滞后导致电能无法有效利用,电荒、电力设备陈旧落后导致的事故频频发生。我国电力投资开始从偏重电源建设投资逐步向电网投资倾斜。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电网工程建设完成投资由2011年度的3,687亿元增长至2021年度的4,951亿元。虽然我国电网投资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但是在过去几年电网投资主要集中在电力骨干网。随着骨干网架建设日趋完善,电网投资的重点将向配电网及用户侧转移,解决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与配电网建设的不匹配问题,满足用电侧新能源、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储能装置快速发展,终端用电负荷呈现增长快、变化大、多样化的新趋势。根据中国电力联合会相关数据,近年来110千伏及以下电网投资金额和占比逐年提高:2017年至2019年,电网投资继续向配网及农网倾斜,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取得阶段性重大进展,110千伏及以下电网投资占全部电网投资的比重分别为53.2%、57.4%、63.30%,投资金额分别为2,840.35亿元、3,084.10亿元、3,172.60亿元,呈上升趋势。加快5G网络、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在新基建七大领域中,除特高压是最为直接的电网设施建设外,其他各领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都需要配电网的科学规划和有序跟进建设,也将间接为配电网发展注入新动力。(三)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呈现快速增长随着全世界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发展可再生能源是解决目前能源危机及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光伏及风能发电是目前新能源行业中技术成熟、经济最高、具有发展潜力且基本实现商业化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之一,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我国作为高能源消耗国家,正在致力于低碳经济发展,明确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代表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我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指透过使用低碳排技术或是碳补偿的方法,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的二氧化碳零排放。为了实现我国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将会进行源头减量、能源替代、二次利用、节能提效等方法进行碳减排。因此,要实现低碳经济,需要迫切发展低碳能源体系,意味着提升如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输电网集成化和优化能源结构尤为重要。新能源发电作为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随着投资的不断增多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发电装机容量呈现快速增长。新能源发电的发展和应用离不开电力咨询设计行业的支持,随着新能源发电规模持续扩大,将有效带动新能源发电工程的咨询、规划、设计、工程服务等相关配套专业技术服务产业的加速发展。电力咨询设计与工程建设行业发展情况电力咨询设计行业作为整个电力工程业务链的前端,主要服务于电力工程建设,为下游发电、输配电、终端用户用电等业务领域项目建设提供包括规划研究、勘察设计与咨询等在内的从决策到实施全流程专业化服务,是电力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随着近年来国家电力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以电力设计院为主体的行业垄断结构模式逐步被打破,行业开始由重规模向重质量方向发展。电力设计行业作为电力行业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发展迅速,行业资产规模持续扩大。随着设计、施工一体化的逐步深化,电力设计行业的企业亦具备了一定电力工程建设的能力。根据中国电力规划设计协会发布的电力勘察设计行业各年度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电力勘察设计行业实现营业收入2,684.21亿元,同比增长26.82%。近年来,我国电力勘察设计行业发展迅猛,年新签合同总额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根据中国电力规划设计协会发布的电力勘察设计行业各年度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行业新签合同金额为4,919.79亿元,较2020年增长17.19%。受益于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新能源电力勘察设计新签合同总额是整个电力勘察设计行业新签合同的最主要部分。2021年新能源工程新签合同总额2,261.27亿元,在电力勘察设计行业新签合同占比45.96%。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已分别成为我国继水电、煤电之后的第三、第四大电源。根据《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十三五期间,国家将大力发展新能源战略,不断优化调整开发布局,计划太阳能发电新增投产0.68亿千瓦以上、风电新增投产0.79亿千瓦以上,至2020年,全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将达到1.1亿千瓦以上,风电装机达到2.1亿千瓦以上。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20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快报一览表》显示,2020年,全国新增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4,925万千瓦,累计装机容量2.53亿千瓦,占全国电源总装机量的11.52%,累计装机容量超过《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预期水平;新增风力发电装机容量7,238万千瓦,累计装机容量2.82亿千瓦,占全国电源总装机量的12.79%。安全发展核电,推进沿海核电建设坚持安全发展核电的原则,加大自主核电示范工程建设力度,着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沿海核电项目建设。建成三门、海阳AP1000自主化依托项目,建设福建福清、广西防城港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开工建设CAP1400示范工程等一批新的沿海核电工程。深入开展内陆核电研究论证和前期准备工作。认真做好核电厂址资源保护工作。十三五期间,全国核电投产约3000万千瓦、开工3000万千瓦以上,2020年装机达到5800万千瓦。电力行业技术水平及特点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的经济建设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多,电网建设也取得巨大的成就。我国在特高压输电、智能电网、大电网运行控制等方面,取得了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成果。在特高压方面,截至2020年,国家电网已投运特高压工程累计线路长度35,868公里、累计变电(换流)容量41,267万千伏安(千瓦),特高压输电通道累计送电超过20,764.13亿千瓦时,实现中国创造和中国引领。在智能电网方面,世界首个具有网络特性的张北柔性直流示范工程已开工建设,世界首个基于柔性变电站的交直流配电网已投入运行。在大电网运行控制方面,我国电网已成为全球能源资源配置能力最为强大、全球并网新能源装机规模最大的电网,同时也是全球安全运行水平最高的电网之一。随着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电力业务的日趋复杂多样,提高电力管理的效率和效益的需求日益迫切,对电力工程技术与设计服务行业的配套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电力工程技术服务行业企业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行业的专业性、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加大攻关力度,强化自主创新应用推广一批相对成熟、有市场需求的新技术,尽快实现产业化。试验示范一批有一定积累,但尚未实现规模化生产的适用技术,进一步验证技术路线和经济性。集中攻关一批前景广阔但核心技术受限的关键技术。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积极参与自主创新。清洁高效发电技术。全面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超临界机组设计、制造技术;以高温材料为重点,加快攻关700℃超超临界发电技术;研究开展中间参数等级示范,实现发电效率突破50%。推进自主产权的60万千瓦级超超临界CFB发电技术示范。加快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自主化设计制造攻关,在深入评估论证基础上推进大容量IGCC国产化示范应用,推进煤基梯级利用发电技术应用。加快燃煤与生物质耦合发电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实践世界最先进的燃煤发电除尘、脱硫、脱硝和节能、节水、节地等技术;研究碳捕捉与封存(CCS)和资源化利用技术,适时开展应用示范。发展智能发电技术,开展发电过程智能化检测、控制技术研究与智能仪表控制系统装备研发,攻关高效燃煤发电机组、大型风力发电机组、重型燃气机组、核电机组等领域先进运行控制技术与示范应用。先进电网技术与储能技术。开展大容量机电储能、熔盐蓄热储能、高效化学电池储能等多种储能示范应用,大幅降低单位千瓦建设成本,力争接近抽水蓄能电站水平,加快推广应用。继续推进特高压输电、大容量断路器、直流断路器、大容量柔性输电等先进电网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进微电网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建设。推进高温超导等前沿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展电网防灾减灾技术研究。电力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建立健全信息技术产品选型安全审查机制,加强供应链安全管理。推进核心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软件等基础软硬件产品的安全可控能力建设。强化密码技术在电力行业网络安全工作中的支撑作用。加强联动协作与信息共享,持续提升电力行业网络安全综合检测预警及感知能力。互联网+智慧能源。将发电、输配电、负荷、储能融入智能电网体系中,加快研发和应用智能电网、各类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装备,实现智能化能源生产消费基础设施、多能协同综合能源网络建设、能源与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深度融合,建立绿色能源灵活交易机制,形成新型城镇多种能源综合协同、绿色低碳、智慧互动的供能模式。电力领域其他重点自主创新。积极发展新型煤基发电技术,突破常规煤电效率瓶颈,推进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研发应用,研发固体氧化物、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堆和发电系统集成技术。突破热端部件设计制造技术,掌握高性能复合材料大规模制备技术,建成微型、小型和中型燃气轮机整机试验平台、重型燃气轮机整机发电试验电站。探索机电型电热冷三联供示范系统运用。提高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技术自主化程度,推动高温气冷堆技术优化升级,开展小型智能堆、商用快堆、熔盐堆等先进核能技术研发。加强百万千瓦级水轮发电机组、大容量高水头抽水蓄能机组等重大技术攻关。加快高效太阳能发电技术、大容量风电技术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研发和应用。电力行业周期性特征及其他特征(一)电力行业的周期性特征电力工程技术服务与地理信息技术服务行业具有一定的政策驱动型和投资驱动型特征,固定资产投资周期性、政策的波动会对其行业产生一定影响。在电力行业,我国用电需求逐年上升,发电装机容量持续上升,电力投资维持高水平,配网改造、新能源建设及其他电力行业产业结构升级弱化了宏观经济周期对行业的影响。地理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目前处于成长期,近年来政府大力发展智慧城市、数字经济建设等新基建,对行业智慧应用项目开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推动项目服务的广度及深度不断拓展,从长期来看,行业将保持持续上升态势。(二)电力行业的区域性特征受全国各地气候条件、各地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产业结构的差异性的影响,导致各地对电力需求呈现巨大的差异,电力工程技术服务行业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如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等是我国的经济大省,同时也是电力需求的大省,也就直接产生对电力工程技术服务大规模需求。我国电力工程技术服务需求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化分布,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及西南地区、内蒙古等电网建设相对落后投资需求大的地区是电力工程技术服务的主要需求市场。在地理信息技术服务领域,随着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遥感技术的大力普及应用,北斗导航、卫星遥感等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行业的区域性特征逐渐减弱。积极发展水电,统筹开发与外送坚持生态优先和移民妥善安置前提下,积极开发水电。以重要流域龙头水电站建设为重点,科学开发西南水电资源。坚持干流开发优先、支流保护优先的原则,积极有序推进大型水电基地建设,严格控制中小流域、中小水电开发。坚持开发与市场消纳相结合,统筹水电的开发与外送,完善市场化消纳机制,基本解决四川、云南水电消纳问题。强化政策措施,新建项目应提前落实市场空间,防止新弃水现象发生。继续做好金沙江下游、大渡河、雅砻江等水电基地建设;积极推进金沙江上游等水电基地开发,推动藏东南西电东送接续能源基地建设;继续推进雅砻江两河口、大渡河双江口等龙头水电站建设,加快金沙江中游龙头水电站研究论证,积极推动龙盘水电站建设;基本建成长江上游、黄河上游、乌江、南盘江红水河、雅砻江、大渡河六大水电基地。重点依托西南水电基地开发,建成金沙江中游送电广西、滇西北至广东、四川水电外送、乌东德电站送电两广输电通道,开工建设白鹤滩电站外送工程,积极开展金沙江上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