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普通用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普通用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普通用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普通用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普通用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2-2023学年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1.在现代化的生产模式下,牛吃草已经满足不了现代的速度需求了,人们开始给牛喂玉米饲料,可以让牛迅速增肥且缩短生长周期,这看起来合理,实际上却不利于牛的消化,容易在其肠胃中生出一种有危害的大肠杆菌,这反映了()A.市场需求导致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B.食物生产现代化隐藏食品安全问题

C.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感须进行改革 D.食物生产现代化丰富了食物的供应2.下面是1950-1970年美国、欧共体和日本经济实力对比情况(资本主义世界为100),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工业生产出口贸易黄金外汇储备195019701950197019501970美国

欧洲共同体(九国)

日本48.7

26.3

1.637.8

28.6

9.518.3

29.3

1.515.4

40.8

6.946.8

15.7

1.415.5

36.5

5.2A.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相对衰落 B.国家宏观调控持续增强

C.“滞胀”危机在全球范围蔓延 D.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明显3.《荀子•大略》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明夷待访录•原君》倡导“天下为主,君为客”,这共同体现了中华文化提倡()A.君政为民 B.事君以忠 C.国而忘家 D.修齐治平4.历史学家钱穆指出,中国文化表现在中国以往全部历史过程中,除却历史,无从谈文化……相互间则是息息相通,牵一发,动全身,其旨在强调中华文化()A.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B.领域广阔、兼收并蓄

C.历史完整、群体复杂 D.文史密切、完整综合5.毛泽东在对待外来文化问题上的论断是:接受外来思想,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照搬,而必须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使之适合中国的实际,下列符合这一论断的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维新派托古改制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6.在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由于儒家思想中的一些理念既符合欧洲的哲学传统,又适应当时西方的时代要求,启蒙思想家们便以自己的理解和方式构造儒家理念,为新哲学思潮的发展造势,由此可见()A.反对封建神学是东西文化的共同诉求 B.儒学与启蒙思想的核心内容一致

C.启蒙运动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D.当时中国的文化制度优越于欧洲7.如图为楔形文字“吃”“大麦”“鱼”的书写形式的演变。这一变化()A.体现了经济发展 B.总体走向抽象和简化

C.与书写纸张有关 D.成为文明古国的见证8.如图为部分学者关于古希腊文化的研究成果,这可用于说明()

A.古希腊罗马文化是欧洲文化源头 B.希腊化时代开启文明融合新阶段

C.古希腊文化成就辉煌且影响深远 D.不同文化需交流互鉴并创新发展9.从7世纪开始,“欧洲观念”在对伊斯兰教的斗争中得到明晰;9世纪,当西欧承受着来自四面的威胁时,“欧洲观念”逐渐流行;10世纪,欧洲已经由一个地理术语演变为具有文化内涵的政治术语,“欧洲观念”的形成来源于()A.中世纪的强大王权 B.罗马文明的影响 C.基督教的文化认同 D.商品经济的发达10.拜占庭文化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将不同民族文化适用的部分融合在自身之中,以满足新的需求和弥补自身的不足,使拜占庭文化得以在欧洲和地中海世界古典文明普遍的衰败形势中迅速摆脱危机,并获得发展,达到较高的水平,”这反映了拜占庭文化()A.融合了东西方文化 B.具有鲜明的灵活性 C.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D.中古时期领先世界11.古印度史诗《摩词婆罗多》经数百年口头传唱得以形成,叙述了俱卢族和般度族之间的战争。前半部分歌颂俱卢族,当“江山易主”后,艺人们又加进了偏袒般度族的须歌,被称为“发展中的史诗”。这表明古印度史诗()A.体现统治者政治要求 B.迎合大众口味

C.立场模糊无史料价值 D.缺乏文字载体12.在大约公元前1200年时,印欧种的海上民族灭亡赫梯帝国后,该帝国严禁外传的锻铁技术逐渐传播开来。新的铁制农具使人们开辟了更多农业居住区,农业疆域的扩展使文明核心区的范围也相应地扩大。由此可见,印欧人的迁徙()A.促进了农耕文明的扩展 B.导致西亚文明遭到严重破坏

C.改变了欧亚大陆的格局 D.加剧了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性13.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人口分布基本上是分族聚居的格局,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迁徙后,各民族相对稳定的聚居状态被打破,民族分布格局亦得以重建。这一时期的民族迁徙()A.导致了南北政权的长期分裂 B.结束了农牧地域分异的格局

C.引发中原传统文化日渐消亡 D.推动了各民族间的相互交融14.地理大发现后,来自欧洲和非洲的移民为新大陆引进各自的风俗习惯和艺术形式,欧洲各族的服饰、食品、宗教、音乐、舞蹈在新大陆触目可见;非洲的音乐舞蹈和民间口头文学也在美洲大放异彩。这反映出()A.人口迁移推动种族扩展 B.族群迁移推动文化扩展

C.殖民扩张促进美洲开发 D.美洲本土文化遭到破坏15.据民国年间《开平县志》记载,广东开平县“自洋风四簸,风俗六门有五门尤判今昔者。习俗如衣服喜番装,饮食重西餐之类;礼节如婚姻讲自由,拜跪改鞠躬之类……犹出于侨民归国者。”这反映出华工()A.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B.推动了社会风俗演变

C.引发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D.对美国开发贡献巨大16.美国国会于1990年通过,《美国新移民法案》,增加合法移民配额数,将技术类移民的优先权明确划分为五类,这五类基本涵盖了美国所需人才的方方面面。同时,开始实施专门吸纳国外优秀人才的H-IB签证计划,允许具有学士学位或更高学历的外国人到美国工作。这一做法()A.加剧了国际局势动荡 B.消除了移民歧视观念

C.体现了实用主义特征 D.抵制了外来文化侵略17.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玻璃开始变得透明、轻薄起来,色彩也不断趋于亮丽化,具有明显的萨珊及罗马风格;发展到隋唐时期,我国的玻璃制品又呈现出较为浓厚的波斯风情,中国玻璃艺术的异域风格主要得益于()A.社会风气的转变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C.手工业高度发达 D.丝绸之路上的经济交流18.如图为17世纪的一位西班牙画家的作品,画面中央产于中国的瓷杯内,盛放着来自墨西哥可可制成的巧克力饮料,这幅作品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全球贸易网的最终形成 B.世界饮食结构趋于同化

C.贸易活动促进文化交流 D.工业革命改变人类生活19.每一场战争结束后,亚历山大便会照例在当地举行祭祀、体育比赛和文艺活动,问里安在《亚历山大远征记》中记载:“在孟菲斯,他特地向阿皮斯献祭,还举行了体育和文艺竞赛,希腊这些方面最著名的艺术家也赶来参加。”由此可知,亚历山大远征()A.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B.推动了希腊文化中心的东移

C.旨在传播古希腊文明 D.完整地保存了征服地的文明20.“蒙古人的征服故事确实是全部历史中最出色的故事之一,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在范围上不能和它相比,在散播和扩大人们的思想以及刺激他们的想象力上,蒙古人的征服所起的影响是巨大的。”材料意在说明,蒙古西征()A.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民族分布 B.建立了规模空前的世界帝国

C.有助于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 D.改变了被征服地区文化面貌21.如图漫画的标题是“法国大革命带来的‘自由面包’”。图中将法国大革命带来的自由思想比作面包,法国士兵将其塞入各国的嘴里,以象征法国大革命的自由思想已在欧洲发酵,这可以用来说明()A.拿破仑战争的影响 B.欧洲文化的重构 C.法国大革命的曲折 D.西方文化的扩张22.在英国殖民统治前,印度四分五裂,各地区都有自己的语言,英国人在印度精英阶层推广英语教育,会说英语逐渐成为印度人身份地位的象征,由此可见()A.精英阶层借助英语反抗殖民统治 B.英国殖民者推行文化侵略

C.印度缺乏共同文化基础难以独立 D.印度殖民地本土语言消亡23.从1958年到1968年间,有27个英属殖民地、保护国和托管地宣布独立,遍布亚洲、非洲、南太平洋和加勒比海地区。法国政府也无力应对民族革命洪流的猛烈冲击,被迫推行非殖民化政策,以适应世界的发展形势,这反映出二战后()A.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 B.英法失去大国地位

C.世界殖民体系趋于瓦解 D.和平主义思潮泛滥2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新闻网几乎覆盖全球,信息发布量相当于其他国家总量的10倍,美国通俗文化和消费文化无孔不入,全球正在放映的电影有85%来自美国好莱坞,连法、德等老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也难以抵挡,这反映出()A.全球文化交流愈发密切 B.经济全球化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C.文化交流主导国际关系 D.美国进行文化扩张谋求文化霸权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0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徽州在徽商及本土经济发展的双重作用下开启了城镇化进程,在这一进程中,经济与文化发展并重,形成良性循环;同时为了保证商品经济的正常运行,官府在传统社会中也担当起维护正常秩序的职责。可是,徽州地处山区的地理环境使得城镇间无法形成有效的市场网络,难以形成城镇星火燎原之势,制约了城镇化的广度。另一方面,徽州城镇由于宗族的影响,包容性较差,相较江南城镇要封闭,外来人口难以在城镇中长久立足,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有限,这也限制了明清徽州城镇化的深度。一一摘编自梅立养《中国古代城镇化研究一一以明清徽州为例》材料二东北地区在19世纪中期以前,城市数量少,规模小。但19世纪末以来,日俄竞相在我国东北地区发展势力,注入了大量的资本,引进了多种先进技术和设备。大规模的修筑铁路,开发矿山,需要大批劳动力,从而使移民人数剧增,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北人口约1600万,到1931年东北人口达到3200万,净增100%。仅基层区域政治中心的县城增至120多个,还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工矿城市和港口城市,如沈阳、大连、齐齐哈尔、哈尔滨等,都成为区域性的经济中心。——摘编自何一民《开埠通商与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及早期现代化的启动》(1)根据材料一,分析明清时期徽州城镇化的特点及所面临的问题。(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东北地区域市化快速发展的原因。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种脱胎于古典时代的传统地图、但又深受基督教影响的新地图类型,常见的是T-O地图(如图所示)。和古典时期用于归纳地理知识、展现帝国疆域的地图不同,这些中世纪世界地图并不被用于准确地记录地理位置,而是借图帮助人们理解《圣经》、创世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这是当时西方世界普遍接受的世界图景。对世界程式化描述的T-O图符合《圣经》教导,在中世纪大行其道。——摘编自降讯同《T-O地图:中世纪神学支配下的地理学》材料二伴随着欧洲诸国完成国内统一,民族主义悄然觉醒,欧洲君主把远航冒险当作开拓贸易、扩充实力的手段。控制新土地与攫取新资源的贪婪竞赛在15世纪开始上演,越来越多的异域土地被发现。新奇的非洲南部、印度洋、东南亚、美洲等未知世界以惊人之速被添加到地图上。欧洲人的“世界”不再是上帝神圣不变的命令,而是被不断发现、不断变更。世界的边界被多次重绘,新大陆先是被航海家发现,之后被绘到地图上,随着印刷机的发明又被印刷在纸上。印刷地图扩大了读者群,开阔了民众视野,使知识获取变得民主化。一一摘编自形媛媛《早期欧洲人制作地图中的“世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中世纪出现的“T-O地图”。(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5世纪以来欧洲人地图中“世界”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迁徙流动史。

第一次大迁徙:5、6万年前走出非洲,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扩散到亚洲、非洲、欧洲大陆上宜于人类生存和栖息的地方。

第二次大迁徙:距今4万到3.5万年左右,亚洲蒙古人种的一支迁徙到阿拉斯加地区;另一支从马来半岛迁徙到印尼的爪哇岛。大约在公元前10世纪左右,希腊人流转到意大利。

第三次大迁徙:从15世纪末开始,欧洲移民迁徙流转到了北美、南美和大洋洲寻找新的生活。到19世纪,被贩卖到美洲、大洋洲的黑奴已达2000万人左右。

第四次大迁徙;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人类布满全球。人口移居规模最大的是欧洲,欧洲向美洲新大陆迁近5000万~6000万人口。

第五次世界人口大迁徙发生在二战后,直至20世纪60年代。这次大迁徙采取了多种形式,一种是国际难民形式。如德国从东欧、东南欧和苏联迁返约1200万战俘和平民。另一种是国界重划引起的国际人口迁移。如1947年印巴分治时,出现了1500万人口的大迁徙。——摘编自洛水《迁徙的人类,流动的文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任一时期世界人口迁徙加以阐释。

答案和解析1.【答案】A【解析】从材料“牛吃草已经满足不了现代的速度需求了,人们开始给牛喂玉米饲料,可以让牛迅速增肥且缩短生长周期,这看起来合理,实际上却不利于牛的消化,容易在其肠胃中生出一种有危害的大肠杆菌”和所学知识可知,市场需求的发展使得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A正确;

BCD选项内容都不符合材料特点,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存与食品安全,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存与食品安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答案】A【解析】从材料“1950-1970年美国、欧共体和日本经济实力对比情况(资本主义世界为100)”和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比重明显下降,而欧共体和日本的比重不断上升,说明当时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相对衰落,A正确;

BCD是对材料片面的理解,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战后西欧和日本的发展,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战后西欧和日本的发展,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答案】A【解析】材料“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天下为主,君为客”都体现了重民轻君的思想,说明中华文化提倡君政为民,A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重民轻君的思想,和BCD均没有关系,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答案】D【解析】A.材料主要说的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关系,并未体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排除A;

B.材料没提及领域广阔,排除B;

C.材料未涉及群体复杂,排除C;

D.根据材料“中国文化表现在中国以往全部历史过程中,除却历史,无从谈文化”说明文史关系密切,根据“……相互间则是息息相通,牵一发,动全身”分析可知体现了完整综合的特点,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了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根据关键信息“中国文化表现在中国以往全部历史过程中,除却历史,无从谈文化……相互间则是息息相通,牵一发,动全身”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的相关知识,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5.【答案】B【解析】从材料“接受外来思想,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照搬,而必须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使之适合中国的实际”和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是强调对待外来思想文化要批判的接受,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革命理论,找到了中国革命正确的道路,也就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B正确;

ACD选项中的理论和思想都不完全符合题干的意思,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答案】C【解析】A.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中国依然处于封建社会,并不反对神学,排除A;

B.儒学与启蒙思想的核心内容不一致,B项说法错误,排除;

C.根据材料“由于儒家思想中的一些理念既符合欧洲的哲学传统,又适应当时西方的时代要求,启蒙思想家们便以自己的理解和方式构造儒家理念,为新哲学思潮的发展造势”可知启蒙思想家汲取了儒家思想的养分来发展新哲学,故C正确;

D.材料并不能说明当时中国的文化制度优越于欧洲,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启蒙运动,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由于儒家思想中的一些理念既符合欧洲的哲学传统,又适应当时西方的时代要求,启蒙思想家们便以自己的理解和方式构造儒家理念,为新哲学思潮的发展造势”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启蒙运动,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7.【答案】B【解析】图片信息显示总体趋势是由繁到简,文字逐渐符号化,故B正确;

题干强调是“书写形式的演变”,ACD均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古代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的演变,结合所学知识对题干图文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楔形文字,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8.【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古希腊文化融合并借鉴了罗马文化、英美文化以及东方文化,并进行了发展,这说明不同文化需交流互鉴并创新发展,故D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古希腊文化融合并借鉴了罗马文化、英美文化以及东方文化,并进行了发展,不是强调古希腊罗马文化是欧洲文化源头,故A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古希腊文化融合并借鉴了罗马文化、英美文化以及东方文化,并进行了发展,不是强调希腊化时代的影响,故B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发展,不是强调古希腊文化成就辉煌且影响深远,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古希腊文明,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从古希腊文化融合并借鉴了罗马文化、英美文化以及东方文化,并进行了发展分析得出不同文化需交流互鉴并创新发展。

本题考查古希腊文化的特点和启示,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9.【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了“欧洲观念”逐渐流行,内涵由地理概念逐渐演变为带有文化内涵的政治术语,体现了欧洲认同观念的加强,结合所学可知,基督教在中古西欧举足轻重的地位,基督教的文化认同带来了“欧洲观念”的流行,C正确;

中古西欧王权受到教权和地方封建领主的冲击,并不强大,排除A;

材料和罗马文明无关,排除B;

中古西欧最基本的经济组织是自给自足的封建庄园,商品经济并不发达,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了中世纪欧洲,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中世纪欧洲,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答案】A【解析】从材料“将不同民族文化适用的部分融合在自身之中,以满足新的需求和弥补自身的不足,使拜占庭文化得以在欧洲和地中海世界古典文明普遍的衰败形势中迅速摆脱危机,并获得发展,达到较高的水平”可知,明显可以看出拜占庭文化融合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拜占庭文化融合了东西方文化,A正确;

BCD选项是对题干拜占庭文化特征的片面理解,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拜占庭与俄罗斯文化,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拜占庭与俄罗斯文化,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1.【答案】A【解析】从材料“古印度史诗《摩词婆罗多》经数百年口头传唱得以形成,叙述了俱卢族和般度族之间的战争”“前半部分歌颂俱卢族”“艺人们又加进了偏袒般度族的须歌”和所学知识可知,史诗的发展受到政权更替的影响,迎合了统治者的政治统治需求,A正确;

BCD选项是对材料片面的理解,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古印度文明,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古印度文明,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答案】A【解析】从材料“在大约公元前1200年时,印欧种的海上民族灭亡赫梯帝国后,该帝国严禁外传的锻铁技术逐渐传播开来。新的铁制农具使人们开辟了更多农业居住区,农业疆域的扩展使文明核心区的范围也相应地扩大”可知,随着印欧人的迁徙,铁器锻造技术向外传播,新的铁制农具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印欧人的迁徙促进了农耕文明的扩展,A正确;

BCD选项都是对材料错误的理解,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印欧人的迁徙历程和影响,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印欧人的迁徙历程和影响,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人口分布基本上是分族聚居的格局,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迁徙后,各民族相对稳定的聚居状态被打破,民族分布格局亦得以重建”可知,从民族聚居到民族杂居,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D正确;

南北分裂是民族迁徙的原因,不是影响,排除A;

B项说法绝对,排除;

C项“消亡”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了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答案】B【解析】材料“来自欧洲和非洲的移民为新大陆引进各自的风俗习惯和艺术形式,欧洲各族的服饰、食品、宗教、音乐、舞蹈在新大陆触目可见;非洲的音乐舞蹈和民间口头文学也在美洲大放异彩”体现了新航路开辟后的移民,促进了大陆间的文化交流,B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人口迁移对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ACD均不符合这一主旨,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了人口迁移的影响,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人口迁移的影响,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答案】B【解析】从材料“自洋风四簸,风俗六门有五门尤判今昔者。习俗如衣服喜番装,饮食重西餐之类;礼节如婚姻讲自由,拜跪改鞠躬之类……犹出于侨民归国者”可知,人们的日常生活习俗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反映出华工推动了社会风俗的演变,B正确;

ACD选项内容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答案】C【解析】从材料“增加合法移民配额数,将技术类移民的优先权明确划分为五类,这五类基本涵盖了美国所需人才的方方面面。同时,开始实施专门吸纳国外优秀人才的H-IB签证计划,允许具有学士学位或更高学历的外国人到美国工作”可以看出美国移民计划中侧重强调技术移民,体现出实用主义的特点,C正确;

ABD选项特点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吸收罗马风格,隋唐吸收波斯风情,促进了中国古代玻璃制造的发展,由此可见,中国玻璃艺术的异域风格主要得益于丝绸之路上的经济交流,D正确;

材料明显体现的是我国玻璃制造吸收外来风格而得到发展,并没有体现社会风气、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排除AB;

C不是原因而是表现,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8.【答案】C【解析】据材料“画面中央产于中国的瓷杯内,盛放着来自墨西哥可可制成的巧克力饮料”可知,西班牙画家的作品中,有来自中国的瓷器,来自墨西哥的可可制成的巧克力饮料,这说明了欧美之间建立商业联系、世界贸易促进饮食文化交流中国的瓷器远销至欧洲,故C正确;

ABD选项不符合题干的特征,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9.【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在当地举行祭祀、体育比赛和文艺活动”“在孟菲斯,他特地向阿皮斯献祭,还举行了体育和文艺竞赛,希腊这些方面最著名的艺术家也赶来参加”及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在东征过程中,积极推广希腊文化,这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A项正确;

希腊文化中心并未发生东移,排除B项;

亚历山大东征是一场掠夺性战争,主要目的是掠夺东方财富,排除C项;

“完整地保存了”明显错误,亚历山大东征对亚洲文明造成一些毁坏性的破坏,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亚历山大东征,要求考生结合亚历山大东征的史实及影响分析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亚历山大东征,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0.【答案】C【解析】从材料“蒙古人的征服故事确实是全部历史中最出色的故事之一,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在范围上不能和它相比,在散播和扩大人们的思想以及刺激他们的想象力上,蒙古人的征服所起的影响是巨大的”可知,可以看出蒙古人的征服和亚历山大的征服都促进了思想的传播,材料特别强调蒙古人征服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从材料我们可知材料是要强调蒙古人的征服,在思想上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蒙古的西征,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C正确;

ABD选项是对材料片面的理解,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1.【答案】B【解析】从漫画的寓意“象征法国大革命的自由思想已在欧洲发酵”等信息来看,该图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将启蒙思想家鼓吹的自由思想带到其他国家,客观上冲击了其他国家的封建统治思想,体现了欧洲文化的重构,B正确;

材料没有特别指出是拿破仑战争,排除A;

材料强调法国革命对其他国家的影响,没有强调本国革命的曲折性,排除C;

材料强调的是法国革命传播了自由思想,并非是西方文化的扩张,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法国大革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法国大革命,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2.【答案】B【解析】材料“英国人在印度精英阶层推广英语教育,会说英语逐渐成为印度人身份地位的象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英国殖民者推行文化侵略的效果,故B正确;

A题干不能体现,排除;

C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

D项“消亡”说法绝对,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扩张,依据材料“英国人在印度精英阶层推广英语教育,会说英语逐渐成为印度人身份地位的象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英国殖民扩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23.【答案】C【解析】A.二战后世界处于两极格局下,材料中亚非拉的独立并没有改变国际秩序,排除;

B.说法不符合史实,英法并未失去大国地位,排除;

C.根据“有27个英属殖民地、保护国和托管地宣布独立”、“法国政府也无力应对民族革命洪流的猛烈冲击,被迫推行非殖民化政策,以适应世界的发展形势”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二战后,亚非拉独立运动高涨,世界殖民体系趋向于瓦解,C正确;

D.材料体现的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而不是强调和平,排除。

故选:C。

本题侧重于考查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解题关键信息是“有27个英属殖民地、保护国和托管地宣布独立”、“法国政府也无力应对民族革命洪流的猛烈冲击,被迫推行非殖民化政策,以适应世界的发展形势”。

本题侧重于考查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24.【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新闻网几乎覆盖全球,信息发布量相当于其他国家总量的10倍,美国通俗文化和消费文化无孔不入”“法、德等老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也难以抵挡”可知,二战后,美国疯狂对外输出文化,谋求文化霸权,D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文化交流,强调的是美国对外输出文化,排除A;

材料强调的是美国对外输出文化,没有体现文化的发展,排除B;

C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了美国霸权主义,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美国霸权主义,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5.【答案】【小题1】特点:徽商及本土经济发展的双重作用下开启;经济与文化发展并重,形成良性循环;官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问题:山区的地理环境使得城镇间无法形成有效的市场网络,难以形成城镇星火燎原之势,制约了城镇化的广度;包容性较差,较封闭,外来人口很难立足。【小题2】原因:外国资本的注入;大规模的修筑铁路,开发矿山,需要大批劳动力,从而使移民人数剧增;清政府放宽了对“龙兴之地”东北开发的限制。【解析】本题考查了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第一问要求学生阅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