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精细阅读3
九语下册文言文专项复习
1、《公输》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
攻”)主张,所表现出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的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和楚
王(阴险狡诈),从而说明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
敛其野心。墨子最终制止了这场战争,他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办法,从道义上
谴责楚攻宋之不义,他善用(比喻),层层说理,在说理中运用大量(排比)句,增强了
说服力。
2、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分为三个步骤:(1)以义相责攻宋行为,使公输盘理屈词
穷,(2)以智相责攻宋行为,使楚王理屈词穷;(3)模拟攻守,击败公输盘,以技相
较,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3、从墨子的言行分析,墨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⑴墨子听说公输盘为楚国造云梯要攻打宋国,不远千里,走了十天十夜到楚国的国都来说
服公输盘,表现墨子不畏艰辛,反对不正义的战争的“非攻”思想。
⑵墨子折服公输盘和楚王的巧妙、锋利的言辞,表现墨子是个出色的思想家和政治活动
家,具有机灵、雄辩的口才、
⑶墨子冒着生命危险只身深入敌国,说服公输盘和楚王。表现墨子为了阻止一场不正义的
战争,不怕牺牲的勇敢精神。
⑷墨子九距公输盘攻城之机变,说明墨子有勇有谋。
小结文章通过对话描写,塑造了墨子先生的伟大形象。为了阻止这场非正义的战争,他
不畏艰辛,不怕牺牲,孤身深入敌国,用巧妙、锋利的言辞使战争发动者理屈词穷,又凭
着谋略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表现了一个出色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的本色。
[课文探究]阅读上2段,明确:
1、墨子”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的目的是什么?体现了墨子什么主
张?阻止楚国攻打宋国。非攻(反对侵略战争、反对不义战争)
2、“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墨子真的要请公输盘替他做这件事吗?请简答。当
然不是。其实墨子是先用激将法,诱使对方说出“吾义固不杀人”,然后指出对方行为与
观点相违背,从而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中而无法争辩。(或墨子是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的方法使公输盘理屈词穷)
3、墨子见到公输盘,就请他帮助自己去杀人,而且进一步说可以”“献金”,其真正的
意图是什么?
真正的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逼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一类的话来。
4、墨子怎样驳斥了他的“义”?
墨子抓住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一语,首先义正辞严地指出“宋何罪之有”,而后指责
攻来的不智——“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同时批评攻宋的不仁,因为宋本无罪。得出结
论:公输盘的“义”是“不杀少而杀众”,是更大的不义。
5、“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是在指责公输盘的不义吗?不是,是
为了防止公输盘以种种理由搪塞、推托责任。
6、“公输盘服”,此时公输盘真的服了吗?他取消了攻宋的计划了吗?
公输盘没有真服,只是默认了攻宋的“不义”。他没有取消攻宋计划,只是狡猾地将责任
推给了楚王。
7、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墨子善罢甘休了吗?从文中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墨子没有善罢甘休。从“胡不见我于王”可以看出来。从此处我们可以感觉到墨子的勇敢
和果决。
1
8、墨子仅用三次对话,就使公输盘理屈,这三次对话分别用了什么方法?设诱——“北
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激将——“请献十金”;
追击——“请说之……不可谓知类”。
9、墨于是如何劝说公输盘的呢?
明确:墨子见公输盘,并没有直接劝阻,而是先设下圈套,请求公输盘替他杀人,借此激
怒公输盘,引出公输盘冠冕堂皇的理由“吾义固不杀人”。接着,墨子就抓住公输盘这句
话大做文章。“宋何罪之有”一句,轻描淡写而又咄咄逼人,立刻将帮助楚国攻打宋国的
公输盘置于理亏的境地。然后,墨子用“不可谓智""不可谓仁"不可谓忠“不可谓强”
不可谓知类”,从各个方面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有口难辩。“义不杀少而杀
众”一句,揭示出公输盘所标榜的“义”的欺骗性。
10、怎样理解墨子的五个“不可谓”中的“智”“仁”“忠”“强”“知类”?墨子用五
个“不可谓”的目的是什么?
*智:聪明;仁:对人亲善、友爱;忠:忠诚;强:坚强;知类:懂得事理。目的是从各
个角度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无法为自己的行为作任何辩解,从而揭示出公输盘
所标榜的“义”的欺骗性。
阅读第3段,明确:
1、墨子见到楚王,先举了一个什么例子?目的是什么?
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
邻有糟糠而欲窃之。”目的是诱使楚王自然而然地说出“必为有窃疾矣”之类的话来。
2、墨子是怎样借楚王的推断说服楚王的?
首先拿楚国的土地、物产和宋国的土地、物产比较,然后把“王吏攻宋”的行为与“有
人”的行为进行类比,说明楚之攻宋实在像患了偷窃一类的毛病,暗寓攻宋不智,实无必
要之意。
3、楚王是否承认墨子的道理?是否因之取消了攻宋的计划?
楚王承认墨子说的有理,这从“善哉”一语可以看出。但并未因此取消攻宋的计划,反而
把球又踢到了公输盘及其所研制的云梯面前,而且态度坚决地表示“必取宋”。阅读第4
段,明确:1、双方又进行了怎样的较量,结果怎样呢?
公输盘以新式武器及巧妙战术与墨子进行较量,公输盘“九设”机变,墨子“九距”,结
果是“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2、“公输盘讪”说明了什么?
说明不论在道义较量上还是在战术较量上,公输盘已告全面失败。
3、”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一句反映了公输盘怎样的心理状态?
公输盘两战皆败,已然恼羞成怒,动了杀机。
4、在危险关头,墨子有什么表现?
胸有成竹,镇定、沉着,以“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针锋相对。
5、墨子揭露了公输盘“不言”的内容,请问是什么?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6、墨子是否彻底慑服了楚国君臣?为什么?
是的。墨子最后向楚王摊牌:自己的弟子已经协助宋国加强了防备,已持“守圉之器”而
待“楚寇。这就彻底打破了楚国君臣妄图依仗新式武器攻取宋国的梦想,不得不取消
攻宋的计划。至此,墨子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达到了止楚攻宋的目的。
7、墨子止楚攻宋,除了靠锋利巧妙的言辞外,他的坚强后盾是什么?
是靠墨子的技艺和宋国的战备。由于有实力作后盾,墨子的话才更有力量,才更有取胜的
把握。
2
开放性理解:1、墨子的这种主张和他为实行自己政治主张而不畏艰险的斗争精神,对我
们有什么启发呢?*我们今天来看“非攻”也还不失为一-个美好的理想。墨子止楚攻宋,
用今天的话说,是既有外交斗争,又有实力较量,二者相辅相成。首先要看到墨子是站在
正义立场上批判非正义的战争。但是,如果墨子只凭他的“雄辩”去进行斗争,仍然不能
取得实在的战果。不可无外交,但更要注意实力。墨子的实力一是他“守圉”的本领,二
是有禽滑厘等三百人为后盾。起决定作用的是掌握了“守圉”本领的禽滑厘等宋国人民。
这对我们是很有教育意义的。墨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怕艰险,坚韧不拔,勇于
自我牺牲的奋斗精神和始终重视实践的作风,是激励我们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终身
奋斗的一股精神力量。但是,墨子的这种非攻思想也有它的局限性,因为他不懂得引起
战争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墨子所处的时代所以发生连续不断的兼并战争,是当时阶级
斗争的必然现象,是不能用“非攻”的主张来制止的,因此,所谓非攻在墨子所处的时代
是根本不能实现的。
2、墨子的劝说技巧表现在哪些方面?
(1)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激怒公输盘,五个“不可谓”,义正辞严;婉劝
楚王,三次夸饰楚国,在取悦对方的同时置对方于理亏的境地。
(2)逻辑性强。主要表现在劝阻楚王时,巧用类比,对比,环环相扣,无懈可击。
(3)先发制人,保持主动。在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三个步骤中,每一次都是巧妙出击,化
被动为主动,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机智善辩。墨于善于陷人于自相矛盾的境地,公输盘
的“义”,楚王的“窃疾”均成了墨子制敌的法宝,以于之矛攻子之盾,公输盘与楚王一
“服”•“善”,是多么的无奈和苦涩呀。
语言富于表现力.他•连用五个“不可谓”,重重否定,极有气势,使公输盘无从辩驳:
他一连用三个对比,并采用夸饰的手法,极言楚国之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宋国之面积狭
小、物产贫乏,感染力很强,既满足了楚王的虚荣心,又使他醒悟到攻打宋国是无意义乃
至愚蠢的举动。而揭露公输盘的杀机并最后打消楚国的攻宋企图的这一段话,长短句交
错,语气时缓时急,既从容又有威慑力,充分显示了墨于勇敢无畏、镇定自若的特点。
3、公输是《墨子》中最有文采和文学趣味的•篇。本文在写法上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1)抓住矛盾,步步深入。攻宋,反攻宋是贯穿全文的矛盾,文章记述了这个矛盾的产
生和发展过程。一波三折,悬念迭生。墨子千里迢迢跑到楚都见公输盘,没有劝阻,面
是请其杀人;见楚王,不盲其事,而说偷窃病:公输盘服、楚王称善均未解决楚攻宋的问
题,波澜迭起,九攻九距,杀机四伏,不禁为子墨子担忧,墨子一跟看穿并严正警告,在
实力对比和威慑之下,迫使楚王放弃,文章一波三折,悬念迭生的写法产生了很好的效
果。
(2)人物形象鲜明.文章通过语育描写,刻画了三个性格鲜明的人。墨子:机智多谋,
无所畏惧、镇定自若。公输盘:顽固、阴险,狡诈。楚王:虚荣,愚蠢,狡猾。
(3)语言生动,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4、墨子与公输盘,楚王的这场斗争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请联系实际,谈谈看法。*这
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
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三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
这个道理,不仅被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国弱被人欺,落
后就要挨打。在强权肆虐横行的国际环境下;我们只有壮大实力,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
地。
5、公输盘就是鲁班,子墨子就是墨子。请分别写出一个与这两个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
(1)与鲁班有关的成语:班门弄斧(2)与墨子有关的成语:墨守成(陈)规3
《孟子》两章1、本文的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本文的主旨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
之”。
4、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5、“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
“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
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
利。
6、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
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
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7、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
对“道”的理解。
(1)、以国家外交部而言,“道”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
(2)、以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
(3)、以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仁义道德。
8、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家和万事兴。兄弟同心金不换,她姓同心家不散。
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
人心齐,泰山移。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一章讲的是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
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
能”
2、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证明人才是在艰难困苦中造就的道理。
3、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要时时提醒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积极进
取,与是俱进,否则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落后落伍。
4.本文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类比论证。
《鱼我所欲也》1、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举例论证”外,主要运用了对比论
证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2、归纳段意:第一部分(第一节):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部分: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
第二节: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
第三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批评见利忘义。
3、文中所指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4、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5、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6、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
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7、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举,生与死(义)对举,何与今比较等。
4
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心”指什么?
☆在生和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
五、开放性试题
1、我国历史匕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
求。请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选美的例子。
☆如: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
2、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舍生取义。
(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
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4、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
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刘胡兰面对敌人屠刀
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
字?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
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6、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
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
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的?
☆例: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
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为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
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胁。
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者也。
2、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
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5、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
所不辟也。
6、不辩礼义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7、文中与“嗟来之食”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
之,乞人不屑也。
2、《曹刿论战》以曹刿的活动为线索或以长勺之战的过程为线索,反映了鲁庄公政治上
的昏庸无能(这表现在他轻信近臣的拥护,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灵的
保佑上)和军事上的急躁轻进(不察敌情就想“鼓之”“逐之”)。
3、曹刿是一个深谋远虑,有卓越军事才能的人。
4、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取胜原因有三:一.是战前的政治5
准备:取信于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二.是善于捕捉进军反攻的时机——彼竭
我盈;三.是追击时机的判断正确:辙乱旗靡。
5、《曹刿论战》各部分之间注意过渡和照应,文章结构严谨、周密。
6、《曹刿论战》一文的中心是表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说明必须取信于
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7、“远谋”,一语是“论战”的中心,贯穿全篇,而鲁庄公的“鄙”又自始自终衬托曹刿
的“远谋”。
8、文章详略得当。文章详写曹刿关于战前准备和战机把握以及战后论述取胜的原因的言
论,略写战争过程,从而表现了曹刿的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杰出才能,而对表现中
心无关的内容,如战争的起因、战争的规模,军事装备情况,战争的激烈程度,战后的处
理等都略而不提。
9、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有:赤壁之战、牧野之战、官渡之战、沈水之战、巨鹿之
战、城濮战役。
10.曹刿认为取得人民的信任与支持(即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也就是文中
鲁庄公所说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句话的译文是:“大大小小的案件,
我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这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其实与孟子
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所说的“人和”是一个意思即:希望统治者能够赢得最大多数
人的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
11、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
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答: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
获胜的保证。
12、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举
出1例,即可得2分对比的好处1分)
战前:鲁浅陋;曹有远谋
(战时:鲁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实地调查,抓准时机
战后:鲁茫然不知曹细说原委)
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1分)
13、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2分)
答:(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14、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15、文章第2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齐鲁两国长勺之战的概况。
16、文章第3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战后曹刿论述战斗取胜的原因。
17、文章第2段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了曹刿怎样的品质(或才能):
表现了他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
18、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意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19、就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只有
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基6
本条件。
2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表现了曹刿的远见卓识。
B、曹刿与同乡人的对话,表明从“请见”的原因。
C、“齐师伐我”中的“伐”是攻打的意思。
D、鲁庄公和曹刿都认为“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1、曹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略作分析。
(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
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作战。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
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
者”
(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
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
分析,促其领悟。(答案不限于以上所列三点;答出一点,言之成理,语言通顺,就可得
满分)
22、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为什么否定了“公”前两次的回答?
这是因为“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第一次寄托于近臣的拥护,第二次寄托于神灵的保佑。
六、开放性试题
1、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像,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以
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或用自己的话叙述)。
公鼓之,齐师士气已竭。(意思对即可,可用现代文回答。)
2、“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却有人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
作气”、“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不设统一答案。(合理解释“鼓”和“作”的意思)
3、学习这篇文章之后,你能从曹刿或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结合
文章说理由)(4分)
从曹刿身上获得启示:可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
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反面的、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
3、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上文略作分析。
(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
并主动要求参战。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见解。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
“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
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答案不限于以上所列三点;答出一点,信之成理,语言通顺,就可得满分)
4、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
开放性试题,谈出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观点作简要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5、参考“示例”,根据所给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另写一个含这个字的成语。(3分)
[示例]遂逐齐师——随波逐流
(1)既克•
7
(2)夫大国,难测也——
(3)望其旗靡——
答案:(1)克敌制胜(攻无不克)
(2)深不可测(高深莫测、莫测高深、心怀叵测、居心叵测、天有不测风云)
(3)望风披靡(所向披靡、所向风靡、望风而靡)
6、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
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
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
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
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
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
功”“无能”结合起来答。
7、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敬佩。请写出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上,你最敬佩的一位
爱国招领,并用句话加以评价。
爱国将领:
评价:
8、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
的看法。
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
(1)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
(2)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
(3)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结合文章任选一个角度,联系实际谈出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9、选文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是什么?请再举出一个我
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10、学习这篇文章后,你能从曹刿、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结合文
章内容说明理由)
*从曹刿身上获得启示:可以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
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反面的、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
1、概括首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写曹刿进见鲁庄公的原因和他的远见卓识。
2、“十年春,齐师伐我”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什么?△(1)交代了交
战的两个国家;(2)战争性质:是齐对鲁的一场侵略战争
3、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1)交代曹刿请见的原因;(2)反衬曹刿的远见卓识。
4、曹刿说的“忠之属也”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语句是什么?
△曹刿请见。
6、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取信于民”)
7、首段表现出曹刿哪两个思想观点?
△(1)居高官得厚禄的人目光短浅;(2)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8
8、读了首段,曹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有爱国心和责任感。
9,阅读2、3段,回答:
(1)解释词语:
公将鼓之击鼓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夫大国,难测也估计,预料
望其旗靡倒下
(2)翻译句子:
a、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已经打了胜仗,庄公询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b、一鼓
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擂鼓上兵们的勇气就衰减,第三次擂鼓士兵们的
勇气已经竭尽了。
(3)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
第二段:叙述长勺之战的概况。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取胜的原因。
(4)用原文语句回答:
a、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在彼竭我盈之时。
b、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在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之时。
(5)第二段通过描写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和才能?
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
(6)文中的“公将鼓之”和“公将驰之”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性格?
△急躁冒进。
10、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军事两方面作简要分析。△政
治上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重要条件,军事上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11、(1)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2)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认为是
“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他不“鄙”在哪里?请简要说你的理由。
(1)战前他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佑护上。
(2)他能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
不耻下问。
12、曹刿在战场上的表现给你哪些启发?
例:①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
②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匕
《邹忌讽齐王纳谏》(1)文中写邹忌相貌美的句子是: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
(2)文中写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3)文中写齐王纳谏而达到国内大治的句子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
怎样的品质?(3分)
*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
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2、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9
意对即可。
3、“王曰'善'。"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
*体现了本文语言精练的特点。一个“善”字,既表达了齐王的赞同和诚意,又恰如其分
地显示他的矜持和尊贵。
4、揣摩“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
之”,说说这段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活动,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人物的活动分为三个层次。邹忌对徐公“孰视之”,表明他的认真,也表明了徐公的
美;“窥镜而自视”是为了作比较,显示出邹忌虽不自信但也不轻信;“暮寝而思之”则
表明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5、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
变化说明了什么?
*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两个要
点:一是齐王纳谏,•是朝政的弊端或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后一点答”取得了显著
的效果”之类,也给满分。
6、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这篇课文在写作上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先由用作设喻的事实写起,写了邹忌与徐公比
美,妻、妾、客的赞美之辞以及邹忌对这些言辞的分析,这部分内容表面上看来似乎与讽
谏无关,实际上是设喻说理的前提。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正面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
蔽的道理。最后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写出了邹忌讽谏齐王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
7、“王”下令是受了谁的启发?他颁布了什么命令?他为什么要颁布这一道命令?
*受了邹忌的启发;“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实现剂国治国安民、繁
荣富强。
8、“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在此之前,齐国的朝政等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9、“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
*“此”指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种情况。“战胜于朝廷”是指内政修
明,不必用兵就能使别的国家畏服。
10、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本文中的邹忌的忠言并不逆耳,齐
威王痛快地接受了。请问那句俗语是不是错了?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那句俗语没有错。我们可以有新的理解。劝诫别人要看对象,有人适合听顺耳之言,有
人则非逆耳之言不起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一定要讲究劝诫方式。既然是给别人提
建议或意见,又希望被别人接受,最好选择一种让人愉快的方式,因而忠言未必逆耳。
11、邹忌善于进谏,齐王虚心纳谏。请借用《出师表》中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齐王的行
为。
*察纳雅言(开张圣听咨做善道)
12、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
*高明在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王,使他乐于接受(或高明在现身说法,使齐
王容易接受)。
13、请简要分析文中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10
*A、邹忌:能在一片赞扬声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发现问题,进行分析思索,寻找原因,求
得真理;同时作为齐国大夫,他有在政治上帮助威王除弊革新的责任感,敢于大胆地坚持
真理,讽劝威王;有善于运用能启发人、使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说服对
方。
B、齐威王:在本文他是一个心胸宽阔,气度宏大,知错能改的贤明君主。他能从谏如
流,付诸行动,除了与邹忌善讽有关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有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
切愿望和巨大的决心。
14、你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主题?(5分)
*本文记叙了战国时齐国政治家邹忌讽谏齐威王纳谏的故事,说明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
一味喜欢听奉承话。做国君的更要虚心纳谏,才能使政治修明,国家得到治理。
15、本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详略得当,请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明。(5分)*全文着
墨最多的是第一段,因为这一段描写的内容是下文讽谏之举动的来源,所以有必要详写。
相比之下,最后一段写齐王纳谏除弊之效则显得简括而含蓄。它没有直接写齐王纳谏后如
何修明,人民如何满意。而只是写了下令之后进谏由“门庭若市”逐渐减少到“虽欲言,
无可进者”以及别国的反应,来含蓄地说明齐国已达到了大治。
16、仔细阅读课文,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比喻、类比来说理的。
*课文先写比美的事情,以比美为后面的进谏除蔽作铺垫,小中确实可以包含着大。比美
这件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在“受蔽”这一点上,有相似之处,可供类比。作者把两
件事巧妙地联系起来,能收到很好的说服效果。
17、把你知道的有关《战国策》的情况写在下面。(5分)
*《战国策》原为汉初人汇编各诸侯国史书而成,称《长短》《国事》《长书》《国策》
等等,后来经西汉末年的刘向重新编排整理,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
韩、燕、宋、卫、中山等十二策,33篇,定名为《战国策》。它是一部历史散文著作,有
很重要的史料价值和一定的文学价值,书中着重记录了战国时期一些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谋
略,其中写600多个不同类型的人物,有许多人物写得十分突出。
18、针对邹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妻、妾、客的回答有什么异同?试结合具
体的语句分析说明不同在哪里,为什么?
*相同的是都赞扬了邹忌比徐公美;妻子“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这是热情地赞扬
邹忌的“美甚”,反映了妻对夫的偏爱;妾在家中的地位卑微,因为怕,所以不得不敷衍
地说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这比妻的赞美差多了;客的回答是:“徐公不若君之美
也”,用陈述句,比妾的反问句,语气更轻了,这是因为他的主要目的是有事相求。十
五、开放性试题
1、请就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的文字。(3分)
*能围绕内容或写法的某一方面进行评述,言之成理即可,鼓励有创见的表述。示例,内
容方面:邹忌能以自身为例,由家事巧妙地联系到国事,讽劝齐王纳谏除蔽;写法方面:
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推己及人,以此达到讽劝的目的。
2、威王一“善”,政局迥异,初时“门庭若市”,后来“无可进者”,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积金个人贷款合同模板
- 银行授信保证合同模板
- 苗木供应商招募公告
- 标准家庭服务合同案例
- 沼气工程可行性研究
- 租房协议合同的签订技巧与流程
- 安全栏杆采购合同
- 渔业产品买卖合同
- 在线电子购销合同制作
- 药材进出口合同
- 福建省厦门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考化学试题(含答案)
- 广东省六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英语 含答案
-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期末试卷
- 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 附答案
-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综合练习题(原卷版)-A4
- 导管室工作总结课件
- 2025北京语言大学新编长聘人员招聘21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派出所户籍业务培训
- 2025届四川省德阳市重点中学物理高一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
- 二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总复习
- GB/T 44811-2024物联网数据质量评价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