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1页
历史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2页
历史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3页
历史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4页
历史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复习提纲

第1页第1页城邦时代最负盛名城邦:雅典第2页第2页第2课走向民主政治课标要求1、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社会情况,结识梭伦改革必要性2、简述梭伦改革主要办法,指出改革基本特点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影响第3页第3页探究:在必修ⅠP33《知识链接》中,对黑格尔《历史哲学》关于海洋民族与大陆民族特性,你有什么启发?尤其关于“民主制”与“集权制”观点,你是否赞同?谈谈理由。海洋民族(希腊)①地理环境-海湾分割成小区域靠大海来沟通②经济形态-以商业贸易为主各种经济形态并存③生活方式-人员交往流动崩溃着血缘亲族组织大陆民族(中国)①地理环境-中原地域有大江巨川辽阔领域②经济形态-属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③生活方式-人们格外安土重迁(安居不随意外迁)第4页第4页必修1雅典城邦民主政治回顾表现职位阶段代表君主制政权属个人专有世袭制和终身制爱琴文明与荷马时代希腊各邦贵族制集体领导平等协商选举制和任期制城邦时代雅典民主制公民大会决定国家大事公民都可参与行政司法城邦时代雅典结识君主制:是人治贵族制:少数人(贵族)掌握国家权利,由人治向法治转化;民主制:合法公民掌握国家权利第5页第5页一、古代雅典贵族政治

——梭伦改革前雅典社会情况1、雅典贵族政治确立①年代:公元前7世纪城邦时代希腊君主制崩溃②贵族制确立:雅典贵族制也在此时确立起来2、雅典贵族政治特点①权力机构:最高行政长官是执政官,有9名(从贵族中选出,任期1年);战神山议事会集体决议②政治特点:选举制,任期制;贵族集体当政;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法治原则。第6页第6页一、古代雅典贵族政治

——梭伦改革前雅典社会情况1、雅典贵族政治确立2、雅典贵族政治特点3、雅典贵族政治进步性及不足进步性:①彻底废除了个人独裁、世袭制、终身制,建立了集体统治法治原则;②在民众中树立了一个新观念,对于寻求主权者,人人得而诛之,从而为国家权力进一步下移提供了也许。不足:①是少数贵族集体统治,普通民众没权力参与;②缺乏民众监督和有效制约,雅典贵族侵吞平民财产,激化了社会矛盾,造成贵族制危机第7页第7页二、梭伦改革1、改革背景(1)雅典贵族统治激化社会矛盾,贵族政治面临严重危机----主要原因。(4)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执政官,承担起化解社会矛盾重任。(2)贵族与平民矛盾锋利,造成社会动乱,严重阻碍雅典工商业发展。(3)邻邦经济和军事实力赶上和超出了雅典,打击了雅典海上贸易---外部环境。一、古代雅典贵族政治

——梭伦改革前雅典社会情况第8页第8页一、古代雅典贵族政治

——梭伦改革前雅典社会情况二、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执政官开始

经济领域:⑴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公私债务,田间记债碑所有拔掉,土地回到平民手里)⑵废除债务奴隶制.保障平民人身自由。⑶勉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政治领域:⑴创建财产等级制.(按照财产多寡将全体公民分为四个等级,享受不同等级权力分派。)⑵政治机构民主化。(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并创建两个新机构: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2.改革内容:第9页第9页二、梭伦改革3、如何评价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影响(课标要求)积极:《第二课堂》P5

(1)经济方面部分地减轻了平民承担,平民人身自由得到法律保障,为雅典民主形成打下了牢固阶级基础。勉励发展工商业有助于提升雅典在对外贸易中竞争力。(2)政治方面:打破了贵族对政权垄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权力,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局限:(1)其中庸原则决定了改革不彻底性。(2)按财产划分等级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机会。(3)不能完全满足平民阶级政治经济需求。第10页第10页三、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1、出发点:以地域组织取代氏族组织。2、进一步改造国家政权机构,设500人议事会。3、陶片放逐法。内容1、梭伦改革未消除贵族与平民根本矛盾。2、代表不同阶层利益政治派别之争.背景:一、古代雅典贵族政治

——梭伦改革前雅典社会情况二、梭伦改革第11页第11页四、伯里克利改革内容和意义内容:①高级官员财产资格被取消,政府发放津贴,保障中下层平民参政资格。②官员选举采用抽签或举手表决方式,最大程度地确保了平民参与和选举结果公证性。③公民大会及500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成为了雅典国家最高权力和执政机构。意义:①进一步完善了雅典民主政治②使雅典文化事业高度发达,国力鼎盛,赢得邻邦仰慕。一、古代雅典贵族政治

——梭伦改革前雅典社会情况二、梭伦改革三、克里斯提尼改革第12页第12页五、小结:1、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过程梭伦改革(奠定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伯里克利改革(增进完善)第13页第13页2.雅典民主政治内容⑴雅典城邦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公民大会主线在于它表示了主权在民原则。是雅典城邦民意普遍表示和集中最高形式。⑵公职人员产生路径。公民从全体公民中选举官职,这种选举可通过抽签方式进行;任职资格没有财产限制,一切职位个人不得连任。任职期间比较短。⑶监督官吏制度。陶片放逐法,是全体雅典公民高级官吏进行控制和监督最严重手段。1、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过程第14页第14页3、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特点:必修(1)P36.P38 人民主权与轮流而治机构表达: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公民法庭制度表达: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百分比代表制、陶片放逐法

1、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过程2.雅典民主政治内容第15页第15页4、雅典民主政治作用(或评价)参见必修(1)P36.P38

积极:见《第2课堂》P5

⑴增进经济发展(手工业商业航海业发展,对外贸易快速扩大);

⑵科学文化繁荣(民主政治下形成自由宽松学术条件和允许个人才干自由全面地发展气氛);

⑶公民表现出极高爱国主义热情.消极:⑴民主范围狭小,不是当代意义上民主.(奴隶、外邦移民,女性被排斥于民主政治之外)

⑵一切公职抽签与选举产生,这种轮流而治特点并不能确保德才兼备人稳固执政,极有也许极端民主化,无政府主义,造成民主制最后衰落与夭折。1、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过程2.雅典民主政治内容3、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特点:必修(1)P36.P38第16页第16页 概括从贵族政治时代到伯里克利时代,雅典国家官制与权力机构改变.并指出改变主要趋势.(《第二课堂》P18)改变:⑴贵族政治形成时期,形成了执政官作为最高行政长官体制,战神山议事会拥有广泛权力.梭伦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创建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取代战神山议事会部分职能,打破了贵族对政权垄断.克里斯提尼改革,创建五百人议事会取代四百人议事会,同时创建最早百分比代表制选举法.伯里克利改革,战神山议事会仅保留审判谋杀和渎神案职能,公民大会及五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成为雅典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执行机构.趋势:国家权力机构由代表贵族利益且由贵族掌握,到代表全体公民利益,公民参与管理日益普遍.也就是由代表贵族机构逐步演变为代表公民机构.第17页第17页第4课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课标要求:商鞅变法(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基本史实,认

识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性。(2)理解商鞅变法详细办法和内容,结识其特 点。(3)探讨商鞅变法历史作用。第18页第18页一、如何结识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性?——课标内容1、大转折:①政治:宗法分封制遭破坏,新阶级关系产生。(直接原因:王室衰微,礼崩乐坏)②经济:井田制遭破坏,土地私有制确立.(直接原因:铁器牛耕使用提升了生产力;私田越来越多)③思想文化: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科技文化也取得了较快发展。(直接原因:各家学派纷纷提出处理社会问题方案)2、大动乱:④大国争霸,以求发展壮大.3、大变革:⑤各国改革变法(法家学说),以求富国强兵,顺应时代发展潮流.4大发展: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形成时期.第19页第19页自我测评1、春秋战国是古代历史上大动乱、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经济上,伴随生产力快速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新剥削关系产生。政治上,王室衰微,大国争霸,代表地主阶级利益士大夫开始争夺政权,并且掌握了政权。思想文化,私人讲学风气兴起,民间办学昌盛,打破了学在官府局面.思想文化呈现繁荣景象.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科技文化也取得了较快发展。变法目的是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3、历史影响: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有效地打击了旧制度,增强了国力,使国家快速崛起,在当初争霸战争中处于优势。与春秋时期相比,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由奴隶制国家转变成了封建性质国家。第20页第20页一、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时代背景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改革变法主线原因:社会生产力发展直接动力:称霸天下欲望. 目的:富国强兵.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井田制逐步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生产力)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法家学说成为改革变法思想理论武器

阶级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壮大(生产关系)时代背景第21页第21页二、春秋时期改革名称内容含义本质成效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无论公田私田都按土地好坏和产量征收实物税事实上认可土地私有①增长了国家赋税收入,加速了齐国井田制崩溃②使齐国率先成为中原霸主鲁国初税亩P30无论公田和私田,都征收实物税公开认可土地私有结识顺乎了时代需要;局限:重在经济改革(改革税制,增长收入),没有改革旧世卿世禄政治制度第22页第22页三、战国时期变法改革名称内容含义成效魏文侯变法李悝变法“选贤任能”,改革旧世卿世禄制度(政治)改进了吏治,削弱了旧贵族特权“尽地力”农业政策充足开发利用土地(经济)建设农田水利,事实上破坏了井田制加强法治,制定《法经》(法律)我国第一部法典;维护秩序稳定政局吴起创建强大军队“武卒”,使“秦兵不敢东向”秦国商鞅商鞅变法战国时期最为彻底结识魏文侯变法:战国最早;魏国成为战国前期最强.战国变法:古代规模最大、历时最长、成效明显.更彻底.(P31)第23页第23页名称分类管仲改革李悝变法时间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背景都是生产力发展结果,都为富国强兵维护旧制度建立巩固地主阶级专政﹑完毕统一内容经济上都涉及对井田制变革“相地而衰征”未触及到上层建筑改变世卿世禄制;“尽地力”;“废沟洫”;强调法治(上层建筑)。成效增强国力,使国家快速崛起,成为当初较强大国家。未改变社会性质,仍然是奴隶制国家增进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自我测评2、比较管仲改革(春秋时期)与李悝变法(战国时期)异同第24页第24页比较春秋改革和战国变法不同,并分析其不

同根本原因.

谈谈你对战国变法运动认识.同异:见上表.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春秋时期,奴隶制开始瓦解;战国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阶级力量增强.认识:⑴是一场封建化运动.从背景看:是在春秋后期地主阶级取得夺权斗争胜利基础上进行.从内容看:对旧上层建筑﹑经济基础进行了改造,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得以确立.⑵变法促进了社会发展,变法后,历史上出现了一个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时期.第25页第25页①战国早期,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秦国都落后于六国(“诸侯卑秦,丑莫大焉”)②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广纳贤士,重用商鞅③商鞅积极宣传变法意义,为变法扫清思想障碍④其它国家改革变法为秦国提供了一定经验教训第5课商鞅变法与秦强盛一、变法历史背景第26页第26页一、变法历史背景二、变法主要内容(前356年和前350年两次变法) 详细内容见教材1、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建立什伍制2、经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3、政治:废分封制,建立县制,加强中央集权;4、法律:实行什伍连坐法;要求轻罪重罚5、文化: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统治.第27页第27页三、评价商鞅变法(课标:)战国时期最彻底一次变法。

消极影响积极作用①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制度;②发展地主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早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③壮大了军事力量;④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⑤它不但为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和政治基础,并且对后世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①轻罪重刑,轻视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压迫。法律严苛,容易造成统治者暴政;②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③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第28页第28页材料:1、秦孝公时,曾有些人当面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残伤民以峻刑”,违反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基本要领,是注定不会有好下场,“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2、西汉时,著名思想家贾谊总结秦朝灭亡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3、有些人认为,秦朝二世而亡根子或许早在商鞅变法时就已经种下了。这几段材料是从哪一角度来结识商鞅变法?第29页第29页【知识拓展】如何看待商鞅变法消极影响(或者称历史不足)提醒:①商鞅变法历史不足表现在:……②但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方向,推动了秦国社会发展,表达了那个时代要求.③商鞅变法虽有不足,但这些并不能掩盖其变法巨大进步性。其积极性是主流,其消极性居于次要地位。第30页第30页自我测评2:商鞅变法取得成功原因有哪些?(《第2课堂》P25)①顺应了历史潮流: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当初历史发展趋势,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趋势。(主线原因)②变法内容已经进一步人心。即便是商鞅遇害,“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商鞅正确决议,履行新法坚强决心。③法家思想奠定了变法思想理论基础.④商鞅同守旧派贵族论战,扫除了变法思想障碍;他取信于民,执法如山,不惧权贵。⑤秦孝公有变法图强决心,对商鞅支持、重用。四、商君虽死,秦法未亡一、变法历史背景二、变法主要内容三、评价商鞅变法(课标:探讨商鞅变法历史作用)第31页第31页小结:商鞅变法特点(《第2课堂》P24)(1)商鞅变法关键内容可概括为“农战”和“法治”.(2)商鞍变法是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办法最全面、为期最久、影响最深远改革.(3)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增长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统治.(4)商鞅变法许多办法,不但为秦国完毕统一奠定了雄厚经济基础与政治基础,对日后中国历史发展也有重大影响.第32页第32页第6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标要求:北魏孝文帝改革(1)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作用。第33页第33页一、北魏统一北方——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1、鲜卑族拓跋部崛起与强大(由游牧到定居农耕;建立政权定都平城)2、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多年分裂混乱(439年)3、各民族互相融合历史趋势出现4、鲜卑贵族早期统治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民族歧视政策;贵族巧取豪夺)5、冯太后与孝文帝改变社会落后现实状况,学习先进汉文化坚定态度第34页第34页一、北魏统一北方—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内容经济均田制:①北魏政府把掌握土地实行分派②受田农民纳租﹑纳调③受田农民服徭役和兵役政治①三长制②整理吏治③迁都洛阳④采用汉族统治阶级封建统治政策文化汉化政策①采用汉姓②改穿汉服③学说汉话④提倡与汉族通婚第35页第35页结识北魏均田制

发展:均田制开始实行于北魏时期,隋唐时进一步发展,唐朝中后期逐步崩溃。

关键内容:政府将国家控制荒地授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徭役和兵役,主要土地只准使用不准买卖。

意义:均田制使农民拥有少许土地,有助于克制土地吞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助于社会稳定,也有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第36页第36页迁都洛阳,推动改革深化概况:①迁都洛阳是孝文帝亲政后第一件改革大事,之前改革决议者是冯太后②设巧计迁都洛阳③为何迁都洛阳会成为改革一项内容?迁都原因:①政治上平城故地保守势力十分强大②经济上地处偏僻经济比较落后③军事上强敌柔然时常骚扰很不安全④地理上难以有效控制中原地域第37页第37页一、北魏统一北方—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内容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作用1、增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2、学习了汉族先进制度与文化,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3、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增进了民族大融合。四、改革成功原因:1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2孝文帝胆略和卓识。第38页第38页第7课北宋王安石变法课程原则:(1)理解王安石变法历史背景。(2)归纳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 评价其历史作用。第39页第39页一、王安石变法历史背景1、积贫积弱造成北宋中期三大社会危机——财政危机、边疆危机和政治危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2、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3、王安石丰富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大无畏精神影响第40页第40页1、富国之法:理财办法办法内容特点与成效青苗法最具争议(强制借贷)募役法最具争议(承当沉重)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均输法政府低息贷款设市易务稳定市场以钱代役勉励兴修水利按土地多少收税二、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

克制吞并保障农业生产增长政府收入就近采购,节约货款和转运费等第41页第41页2、强兵之法:整理军队办法内容特点与成效精简军队减少军费开支保甲法确保了兵源和提升战斗力保马法减少政府支出将兵法提升军队战斗力3、选才之法:改革科举制和选官制改革科举考试内容使一批新进之士取代反对改革旧官,培养了人才改革恩荫制太学生优秀者直接任官精减军队废诗赋取士旧制重经义策论考试农户十家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官马由农户保养由固定将官带军队落实择优录用原则二、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

第42页第42页三、王安石变法历史作用及结局1、历史作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局面(政府财政收入增长;军队战斗力有一定提升)2、最后止局:失败原因:①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和富商利益,遭到激烈反对②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妥,引起民间不满③新法变质,徽宗时蔡京以新法之名行聚敛之实第43页第43页(1)归纳北宋中期出现“三冗”二积”局面原因。答:“三冗”原因:①北宋增设了大量官僚机构;北宋“恩荫”制度实行,受到“恩荫”对象过滥。这是官员数量增长,形成“冗官”主要原因。②为防御辽和西夏,大大扩充军队,同时还采用“荒年募兵”办法,将大量流民招进军队。形成庞大军事体系,造成“冗兵”问题。③养兵、养官所需巨额费用,加上对辽和西夏战争花费及高额赔款,都给宋政府带来沉重财政承担,形成“冗费”。“二积”原因: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出现了严重财政危机,造成积贫局面形成。北宋吸取藩镇割据教训,大力削弱武将兵权,带来后果是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减少,造成宋军在与辽、西夏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局面。第44页第44页(2)北宋中期社会危机关键问题是什么?对此,王安石变法基本指导思想是什么?采用了哪些详细办法?

答:

关键问题:财政危机,国家财政人不敷出。

指导思想;以“理财”为中心,增长财政收入,减少和节约开支。

详细办法:通过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办法增长财政收入;通过精减军队,缩减编制等减少军费开支,保甲法、保马法也节约了国家开支;改革科举制度,考经义策论.第45页第45页(3)王安石变法取得哪些成效?为何最后失败了?答:成效:①履行理财新法在克制吞并、保障农业生产、增长政府收人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②军事改革,节约了军费开支,改变了宋军原有编制,使宋军战斗力有了一定提升。失败原因:①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大地主、大官僚阻挠和破坏。②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妥,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现象。第46页第46页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两次主要变法运动。比较两次变法异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两次改革成败结识。

同: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都得到了王权支持;内容触动了旧势力利益.遭到他们激烈反对;变法者个人命运基本相同;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异①背景:商发生在新旧交替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②主线目的:商要从主线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则是为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③性质:商是一场封建化运动;王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改革。④结果:商鞅变法成功;王安石变法最后败。

第47页第47页(3)结识:①改革必定会遭到旧势力阻挠,不也许一帆风顺,要充足考虑到改革复杂性和艰巨性。②改革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结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③改革办法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履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④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政治魄力。第48页第48页问题:北宋建国之初就有重大社会改革。结合史实阐明,北宋早期社会改革和北宋中期社会改革各针对什么问题?各自目的是什么?两者之间存在什么内在联系?

北宋早期:背景:自唐朝至五代十国形成藩镇割据局面.目的: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强化中央集权。内容:加强中央集权.

北宋中期:背景:宋初以来形成“三冗”问题和积贫积弱社会危机。目的:富国强兵。内容:主要是政治和经济改革。内在联系是,北宋中央集权办法造就了“三冗”问题,并激化了社会矛盾。这迫使北宋中期统治者不得不进行改革,以扭转积贫积弱引起危机。第49页第49页第10课

欧洲宗教改革课标要求:1、理解中世纪天主教地位,结识欧洲宗教改革必要性。2、知道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实质。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历史作用。第50页第50页思考:16世纪初欧洲为何会发生宗教改革运动?德国为何会成为宗教改革发源地?一、中世纪天主教会——宗教改革发生原因:①社会原因:罗马天主教会神权统治严重阻碍了欧洲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②经济本源:14﹑15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兴起和重商主义思想流行,同教会轻商思想产生冲突.(P74)③政治原因:伴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及新贵族要求分享政治权利;民族国家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局面.(P74)④思想文化:文艺复兴运动和反天主教“异端”思想为宗教改革奠定思想基础.⑤德国原因:德国受罗马天主教会压榨最重⑥导火索(直接):兜售“赎罪券”最后成为导火索第51页第51页解读课标要求:理解中世纪天主教地位,结识欧洲宗教改革必要性——直接原因:在思想文化和经济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教会贪婪腐败,其掠夺最后引起改革运动1、天主教会在思想文化和经济政治上居统治地位①思想文化:中世纪西欧人人都是天主教徒,基督教教义“原罪”与“救赎”说,决定了天主教会精神控制地位;教会还垄断教育②经济上:占有各国土地1/3,收取什一税③政治上:西欧最大封建主,各国王权软弱2、天主教会贪婪腐败最后引起改革运动④表现:教阶森严、奢侈腐化、荒淫无度、迫害“异端”(宗教裁判所)、贪婪敲诈第52页第52页二、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改革开端问题:路德宗教改革主张有哪些?1、路德宗教改革主张及影响:①公布《九十五条论纲》:拉开改革序幕②重新解释基督教教义:主张“因信称义”③翻译德文版《圣经》,《圣经》是人们惟一信奉权威④简化天主教典礼,⑤世俗统治者权力应高于并支配教权⑥影响:形成新教路德宗,影响德国和北欧第53页第53页二、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1、路德宗教改革主张及影响:2、路德新教教义:①“因信称义”:信奉上帝即可得救——意义:_____________②全体信徒皆教士——意义:_______③信奉唯一依据是《圣经》——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否认天主教会和教皇作用追求地位平等否认天主教会神学说教垄断地位1、路德宗教改革主张及教义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惜时如金和建立“廉价教会”经济观念及否认权威和追求地位平等政治要求;2、实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社会及思想改革运动问题:完整归纳路德教教义内容,结合路德宗教改革其它主张并联系必修3相关内容,分析和理解欧洲宗教改革实质是什么?(课标)第54页第54页三、加尔文与日内瓦试验——改革进一步 问题:加尔文宗教改革主张有哪些?1、加尔文宗教改革主张及影响:①重新解释基督教教义:反对盲从,《圣经》权威至高无上; 主张信奉得救,即先定论②简化教会组织和宗教典礼,选举神职人员③制定严格道德原则,过节俭生活④教会监督国家、社会和家庭⑤将日内瓦改造成政教合一神权共和国⑥迫害异己,判处塞尔维特火刑(人教版)⑦影响:形成新教加尔文宗,影响法、英等国第55页第55页提醒:相同:①强调《圣经》地位②主张信奉得救不同:加尔文把信奉得救解释为先定论,即人得救是否完全由上帝预定,人意志无法改变;人在现世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是否标志。这种主张彻底否认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作用,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因此说该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利益,更为激进。正如恩格斯所言:“加尔文信条正适合当初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分子要求。”问题:比较加尔文与路德两大新教教义异同。为何说加尔文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第56页第56页四、英国王权与天主教会决裂——独具特色英国宗教改革问题:英国宗教改革方式与前两次有何不同?1、英国借助王权建立起从属于王权民族教会:⑴原因:①英国较早形成为统一民族国家②婚姻继承问题造成亨利八世与教皇决裂⑵形成:亨利八世时①通过《至尊法案》,英王为教会首脑,教皇无权干涉;保留天主教基本教义和典礼②解散修道院,没收其土地财产,修士还俗伊丽莎白一世时①重申《至尊法案》②神职人员效忠英王③信奉得救,《圣经》为惟一原则第57页第57页四、英国王权与天主教会决裂——独具特色英国宗教改革问题:英国宗教改革运动有何独特之处?1、英国借助王权建立起附属于王权民族教会:⑴原因:⑵形成:亨利八世时和伊丽莎白一世时2、英国宗教改革运动特点:①改革方式:是依托王权自上而下进行②新教内容:保留了较多天主教成份●英国新教:英国国教(会)第58页第58页课标:欧洲宗教改革主要内容小结改革人物新教派别关键教义其它主张影响地域马丁·路德路德教①“因信称义”②全体信徒皆教士③信奉唯一依据是《圣经》简化典礼神甫娶妻蔑视权威德国北欧加尔文加尔文教①《圣经》权威至高无上;②主张信奉得救,即先定论简化典礼选举神职生活节俭法国英国等亨利八世伊丽莎白一世英国国教①《至尊法案》要求英王为教会首脑②神职人员须效忠英王③信奉得救,《圣经》为惟一原则①基本保留原教义和典礼②解散修道院英国第59页第59页五、欧洲宗教改革历史作用1、在宗教改革运动打击下,罗马天主教会采用一系列应对办法,称教会改革(纯洁)运动2、宗教迫害和宗教纷争激化推动了宗教宽容政策发展①德国②法国3、关键积极作用:①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支柱天主教会②解放了人们思想③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④为欧洲走向当代社会创造了条件第60页第60页对欧洲宗教改革结识1.信奉问题是不能靠武力处理.2.实行彻底宗教宽容,尚有很长道路要走 小结:欧洲宗教改革:

背景:

过程: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改革开端,

加尔文与日内瓦试验——改革进一步,

独具特色英国宗教改革)

历史作用:

第61页第61页第13课俄国农奴制改革课标要求: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历史背景。(2)概述“二一九法令”主要内容,结识其历史进步性和不足。(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影响。第62页第62页一、农奴制改革背景3、军事:克里米亚战争失败暴露了农奴制落后2、经济:农奴制阻碍了俄国农业和资本主义工业发展4、思想:“十二月党人”起义和新“知识分子”群体 变革思想推动5、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结识到惟有变革才干自救1、政治:农民起义不断,社会矛盾锋利第63页第63页二、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内容改革领域改革内容改革影响废除农奴制解放法令内容农民取得法律上人身自由农奴取得理解放;同时农民代价沉重,引起严重暴动可通过赎买取得一份土地司法改革全面建立近代司法体系废除旧等级法院政府官员法律意识有所增强;实际进展缓慢仿效英法实行公开陪审制地方自治选举产生农村建立地方自治局确保资产阶级在地方机关中占据主导;增进发展都市建立都市杜马总体结识改革含有进步性同时存在不足第64页第64页克里米亚战争(外)变革呼声(内)解放法令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内容背景日俄战争(外)19革命(内)斯托雷平土地改革影响背景知识结构第65页第65页亚历山大二世改革背景①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②克里米亚战争失败暴露了农奴制落后③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传播④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自上而下改革时间1861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刚结束)内容①废除农奴制,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农民通过赎买可得到一块土地②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影响①有助于资本主义发展;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点(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②局限: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保留了俄国沙皇专制制度,这种制度腐败造成俄国社会动乱和以后俄国新革命爆发,如19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性质改革第66页第66页第14课穆罕默德·阿里改革课标要求:(1)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历史背景。(2)概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主要内容, 结识其在埃及历史上作用第67页第67页一、阿里改革背景——政局动乱、经济落后、外部危机、条件具备2、经济落后:埃及盛行包税制,沉重剥削造成农业和手工业遭到严重破坏,阶级矛盾激化3、外部危机:18世纪末19世纪初,已进行工业革命法、英先后侵略埃及,埃及面临着严峻外部挑战4、条件具备:18穆罕默德·阿里王朝建立。面对内忧外患,阿里志在履行维护统治、抵抗侵略、建立强国这一富国强兵、顺应时代潮流改革1、政局动乱:属于奥斯曼帝国行省埃及,各种政治集团(马木路克、帕夏和近卫军)争权夺利,战乱频仍第68页第68页P111: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内容与目的领域改革详细内容改革目的政治方面⑴仿效欧美国家,改革行政制度(中央:设置高级国务会议;简化地方行政区划)。⑵大力压制马木路克势力⑶整理社会治安,毁灭盗匪为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发展机器工业;开办技校,培养本国技师,选派留学生学习西方技术;保护民族工业发展。为实现自己建立一个独立强盛大埃及帝国军事方面开办步兵学校,聘请外国教官,培养军官;实行征兵制;扩建军营;大力发展海军。为维护统治,抵抗外来侵略,实现国家真正独立,称霸近东教育方面开办学校,培养人才;聘请外国专家讲学和传授技术,差遣留学生出国;组织翻译欧美国家著作.为更多地理解学习西方,为改革振兴提供人才。第69页第69页⑴政治上,建立起封建中央集权制,结束了埃及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和安宁。⑵经济上,兴办了第一批近代工业,引进了先进科技,培养了第一批新型知识分子,为埃及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⑶军事上,建立了一支强大军队,遏制了西方殖民主义入侵。㈠积极作用:使埃及成为地中海东部头等强国

马克思赞扬说:埃及是“当初奥斯曼帝国惟一有生命力部分”。三、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影响:第70页第70页

⑴改革给人民带来劫难。由于对外战争,阿里不断征收重税,并强制人民参军,激化了阶级矛盾,引起了人民对抗。⑵经济改革困难。一是资金匮乏,工厂产品大多用于对外战争,没有多少利润;二是管理不善,现役军官担任厂长,他们营私舞弊,克扣工人工资。㈡不足:三、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影响:㈠积极作用:使埃及成为地中海东部头等强国第71页第71页

⑴主要原因:改革给人民带来劫难。为了对外战争,阿里不断征收重税,并强制人民参军,激化了阶级矛盾,激起了人民对抗。⑵经济改革困难。一是资金匮乏,工厂产品大多用于对外战争,没有多少利润;二是管理不善,工厂厂长多是现役军官,他们营私舞弊,克扣工人工资。⑶外商挟技居奇。外商将老式、甚至完全报废机器高价卖给埃及政府;外国技师故意不向埃及人传授技术,故意破坏生产。⑷欧洲列强破坏:阿里帝国建立,引起欧洲一些列强嫉恨,它们想方设法破坏改革。四.阿里改革失败原因

第72页第72页第15课日本近代化起航—明治维新课标要求:明治维新(1)知道明治维新历史条件。(2)概述明治维新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多样性。(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历史地位。第73页第73页1、幕府统治出现危机(内)

一、背景(1)政治:19世纪以后,社会各阶层对幕府统治强烈不满,尤其下级武士,迫切希望改变现实状况(2)经济:幕府采用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原因充足发展(3)外交: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落后于世界发展大趋势2、外国势力入侵,民族危机加深(外)(1)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入侵,民族危机加深(2)下级武士萌生强烈民族意识,探寻救亡图存之路:吉田松阴(3)幕府高压政策激化了社会内部矛盾,有志之士通过幕府改革挽救民族危机希望破灭.3、武装倒幕和明治政府建立,改革条件成熟.第74页第74页“尊王攘夷”背景:民族危机加剧,幕府妥协退让恐怖弹压主要参与者:中下级武士活动:刺杀幕府当权者,袭击在日本西方商人等结果:失败倒幕运动兴起原因:尊王攘夷运动失败;改革现实状况,实现富国强兵国内形势: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准备工作:增强经济军事力量;建立依据地;联系其它藩国;密切同英国关系;取得天皇支持结果:“大政奉还”戊辰战争原因:推翻幕府,真正取得国家领导权过程:1868年,京都政变,成立明治政府结果:幕府统治被推翻.第75页第75页二基本内容内容关键详细内容历史作用废藩置县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四民平等”,取消等级身分制和武士特权制定宪法,召开国会,予以人民权利加强中央集权废除等级制度改革政治体制(相对滞后)最先进行,为履行其它改革,实现富国强兵,奠定了坚实基础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治体制(君主立宪制)1、政治领域改革办法及作用:关键词-立宪政体第76页第76页关键提醒详细内容历史作用认可土地私有,确立地主土地所有制国家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发展交通运送业和通讯业出访欧美,学习经验民用公司,突出国企引导;廉价发售国企给民间资本聘请专家,差遣留学,设置东京大学土地改革殖产兴业奠定了工业化基础;掀起了工业革命热潮,仅用30年时间,就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2、经济领域改革办法及作用:关键词-殖产兴业二基本内容提升农业生产力国内市场狭小殖产兴业第77页第77页关键提醒详细内容历史作用履行四年制义务教育,兴办学校;注重自然科学传播启蒙思想,抨击封建等级制度和道德观念发展新闻出版事业提倡衣食住行欧洲化教育改革简介西学注重传播社会习俗打破等级制度取得明显结果吸取西方思想文化和习俗,改变落后愚昧;东方伏尔泰福泽谕吉影响巨大3、思想文化和社会习俗改革:关键词-文明开化二基本内容第78页第78页目的:巩固天皇新政权,建立近代化独立国家(一)政治上:从早期废藩置县,取消等级身分制,加强中央集权,到以后确立起近代立宪政体(二)经济上: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资本主义(三)文化上:大力履行“文明开化”政策(四)军事上:建立常备军,为扩张创造条件小结:明治维新改革办法第79页第79页三、历史作用和不足1、是日本历史转折点,日本走上近代化道路.

2、是亚洲近代唯一走上独立发展国家,不久成为亚洲强国.3、明治维新为亚洲国家一些立志挣脱落后情况、实现民族振兴人们提供了一些经验.作用:①经济:建立起比较完整工业体系,实现了由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转变②政治:实现了由早期中央集权向后期立宪政体过渡,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③文化: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见面貌发生深刻改变

第80页第80页不足:1经济:地主土地所有制消极性不断显现,农民贫困,影响市场扩大,制约工业发展2政治:宪法颁布后,藩阀仍然长期垄断政权,议会形同虚设,人民没有民主权利3文化:愚民政策和天皇崇敬思想根深蒂固4军事:利用民族主义,强化军国主义,对外进行扩张,给亚洲各国带来沉重劫难.改革局限造成日本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三、历史作用和不足第81页第81页维新前维新后政治幕府统治下封建国家封建身份制度,武士享受特权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国家“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形式上“四民平等”经济工场手工业发展土地封建领主所有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土地地主私有,统一征收地税军事武士是职业军人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文化西方文化已传入履行文明开化,发展近代教育对外西方列强入侵,打破锁国状态挣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走上对外扩张道路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转折点第82页第82页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比较项目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社会背景资本主义发展水平高于中国;封建统治相对微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足;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使封建统治势力强大。领导力量倒幕派(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建立倒幕基地,武装倒幕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小,依托没有实权皇帝,不敢发动群众,顽固派力量强大。详细办法明治政府公布一系列除旧布新改革办法并大力履行光绪帝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书各地阳奉阴违。国际环境发生在19世纪中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对中国入侵和中国人民对抗,客观上为日本提供较为有利国际环境.发生在19世纪末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成为列强瓜分对象。帝国主义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强大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不利.第83页第83页不同样点君主权力议会与君主关系内阁与议会关系掌握实权者英国统而不治议会权力不小于君主内阁对议会负责资产阶级日本至高无上(神权色彩)天皇解散议会内阁对天皇负责天皇为代表官僚军阀集团思考:日本君主立宪制同英国君主立宪制相比,有哪些

共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形式上.第84页第84页P122思考:归纳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法、美、俄、日、德、意等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不同路径。(课标:了解近代化道路多样性)归类:①英国和法国:②美国:③俄国和日本:④德意志和意大利:方式:①资产阶级革命②民族独立战争③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质改革④民族统一运动第85页第85页

学术界普通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改革。但是,在最近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些学者主张:“明治维新”应理解为一次“明治革命”;而另一些学者则提出“明治中兴”解释。

问题:(l)你认为其中哪一个观点更合理?为何?

(2)请阐明另外两种观点能够理解之处。

(从背景﹑通过和结果来看)(1)“改革”说,明治维新由天皇主持且自上而下完毕;日本由此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⑵“革命”说:明治维新是在武装倒幕前提下进行,它确立了以天皇为首地主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⑶“中兴”说:维新前,日本遭受外来侵略,天皇被幕府架空.维新后,天皇重掌朝政,增进了经济发展,维护了民族独立.第86页第86页().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两国已形成一套较为健全议会民主制度。请分别说出这时俄国和日本政治体制是如何,(2分)与英法主要差别是什么?(2分)从这四个国家由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所走道路,造成这种差别历史原因。(9分)

[阐明]答题时要概括叙述,不要罗列详细过程。

俄日体制:俄国为沙皇专制.日本为天皇制.主要差异:英法为民主政治体制;俄日为专制主义体制.历史原因:英法过渡道路是资产阶级革命,对封建制度改造比较彻底.俄国过渡道路是1861年改革,日本过渡道路是明治维新,二者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对封建制度改造程度不同是造成差异主要历史原因.第87页第87页第16课戊戌变法课标要求:戊戌变法(1)理解戊戌变法产生历史本源。(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曲折性。第88页第88页一、变法背景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公约》签署,激发了救亡图存民族意识.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4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兴起.5公车上书—揭开序幕.

6宣传维新—强学会与《时务报》(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步形成)(目:救亡图存)早期维新思想①代表:王韬、郑观应(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②主张:(经)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政)建立君主立宪制; (文)兴办学校③结识:没有形成系统理论,没有付诸实践。第89页第89页民族危机:①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③甲午战争《马关公约》签署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④19《辛丑公约》签署,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第90页第90页2民族工业(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出现和发展时间:19世纪60﹑70年代原因:外商公司和洋务工业刺激表现:上海、广东、天津(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出现时间:甲午战争后(1894年)(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原因:①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处理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②帝国主义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提供客观条件③中国人民收回利权运动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时间:一战期间(19---19)原因:①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②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民族资产阶级大受鼓舞.③“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当初两大思潮.④爱国心驱使和利润刺激,使民资乐于投资新式工业.特点:短暂;不平衡性第91页第91页同: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观念,都主张维新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梁启超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必要性;变科举谭嗣同以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君主专制、宗法等级制、纲常礼教;提倡男女平等含有民主革命思想色彩严复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变法才干救亡(借用达尔文进化论)系统简介西方近代文化第一人在维新宣传中,梁启超﹑谭嗣同﹑严复政治主张各有侧重,试比较异同.异:第92页第92页二、变法过程1、引起事件:1897年德强占胶州湾2、施政大纲:《应诏统筹全局折》为何?3、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4、失败标志: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第93页第93页三、变法内容第94页第94页主线原因: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②旧势力力量强大(悬殊力量对比是主线原因)主要原因: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勇气,

缺乏坚强组织领导 脱离群众,依托皇帝没有实权,

四变法失败原因:第95页第95页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比较项目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社会背景资本主义发展水平高于中国;封建统治相对微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足;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使封建统治势力强大。领导力量倒幕派(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建立倒幕基地,武装倒幕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小,依托没有实权皇帝,不敢发动群众,顽固派力量强大。详细办法明治政府公布一系列除旧布新改革办法并大力履行光绪帝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书各地阳奉阴违。国际环境发生在19世纪中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对中国入侵和中国人民对抗,客观上为日本提供较为有利国际环境.发生在19世纪末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成为列强瓜分对象。帝国主义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强大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不利.第96页第96页五、变法评价:2.是一场救亡图存爱国政治运动(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3.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4.运动失败证实,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行不通.1.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质改良运动.第97页第97页第二种答案:(1)戊戌变法是一次失败不彻底资产阶级革命。(2)康、梁在变法中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主张;假如变法成功,中国将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因此,戊戌变法名为变法,实为改变社会性质资产阶级革命。(3)但是变法没有发动群众,仅仅寄希望于无实权皇帝,因而是不彻底。最后,戊戌变法被以慈禧太后为首保守派弹压而失败。⑷维新派通过光绪帝向全国颁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是资产阶级暂时、部分地取得政权,是一次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尝试。 1995年上海高考题: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质改良运动,也有些人认为它是一次失败了不彻底资产阶级革命。你同意哪一个观点?为何?第98页第98页同意第一个观点.是一次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质改良运动.原因:①领导变法康有为梁起超等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②变法提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主张.③变法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缺乏反帝反封勇气,采用改良办法,实行君主立宪制;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皇帝身上.第99页第99页(94年)19世纪末中国维新变法思想基本内容是什么?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相比,二者在促进社会变革作用上有何不同?为何?基本内容:中国维新思想要求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挣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作用:法国启蒙思想为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足舆论准备,成为强大思想武器,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维新思想促成了戊戌变法,力图改变中国现实状况,以实现独立﹑进步和富强,但变法不久夭折.第100页第100页原因:①经济原因: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远不如18世纪法国.②阶级原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队伍不如当初法国强大,没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性强,含有突出软弱性和妥协性.③思想原因:中国维新思想是在中国封建老式十分顽强和民族危机加深条件下仓促形成,缺乏比较成熟理论基础.法国启蒙思想经历了近一个世纪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体系.④历史条件:中国维新思想实行历史条件是封建势力强大而民族危机加剧,没有法国启蒙思想条件成熟.⑤群众基础:中国维新思想没有充足动员人民群众,远不如法国对人民群众作充足思想动员

第101页第101页一、古今中外重大改革分类1、奴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