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课的回顾_第1页
高一物理课的回顾_第2页
高一物理课的回顾_第3页
高一物理课的回顾_第4页
高一物理课的回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物理课的回顾第1页,共4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下面将列出几个体现新课程理念的高一物理教科书中的教学课题,回忆一下:当时设计教学时是怎样构思的?实施教学时是怎样处理的?选修3系列新物理教材,其内容、要求跟原“必加选”教材并没有很大的不同。“新”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上。通过对高一物理课中几个刚刚经历过的教学课题的回顾,思考高中物理教学中需要妥善处理的一些重要、具体的问题,这对优化选修课的教学,对进一步认识新的课程理念,将非常有益。第2页,共4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1.“过程”和“结果”的含义是什么?一、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学生自主经历的某种学习活动(例如观察、实验、调查、思考、解释、分析、概括、交流等)。物理课程中所说的“过程”,是指:所谓“结果”,通常是指:学生在知识上的收获。第3页,共4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2.“过程”和“结果”有什么关系?一、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关于“过程”和“结果”,不少老师存在着困惑:●新课程把“过程”作为目标。过程好比耕耘,结果才是收获。过程怎能作为目标?难道只顾耕耘、没有收获也是教学的追求?●新课程重过程,但高考是按答题结果评分的,花那么多时间来重过程,对高考来说岂不是得不偿失?●重过程就要重视实践,但纸笔测验考的是理论,以纸笔测验为主的评价方式对重过程的师生公平吗?第4页,共4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2.“过程”和“结果”有什么关系?旅游时,当我们沿着不同的路径到达某游览目的地,路线不同,收获也不同,经历这些路程,往往就是目的,而不只是为了到达某一个最终地点。(过程的本身就是目标,而不仅是手段。)一、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过程”和“结果”的关系就好像路程和位置。过程和结果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能力和知识的关系。第5页,共4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对传统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进行优化3.怎样在物理教学中做到“重过程”?●例:“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传统的教学过程:列举旋转砂轮上的火星、旋转雨伞上的水滴沿圆周切线飞出的事例得出结论:做曲线运动的质点经过某位置的速度方向,在曲线过这点的切线方向上。讲解有关例题,布置有关习题。一、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第6页,共4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改进的教学过程:观察砂轮上的火星、链球运动员投掷链球的照片。提出问题: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实验:通过钢球在具有任意曲线形状的导轨内的运动,说明曲线运动某点的速度方向跟曲线相切。AB

水平桌面上有一曲线轨道,它是由几段稍短的轨道组合而成的。钢珠由轨道的一端滚入,在轨道的束缚下按轨道的形状做曲线运动。在轨道的出口A处放一张白纸,蘸有墨水的钢珠离开轨道后在白纸上留下一条运动的痕迹,它记录了钢珠在A点的运动方向。取去一段短轨道,钢珠的轨道出口改在图中B处,在B处放一张白纸,记录钢珠在轨道B点的运动方向。还可以继续取其它位置作为轨道出口进行相同的实验。分析钢珠运动轨迹跟曲线的关系。第7页,共4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观察砂轮上的火星、链球运动员投掷链球的照片。提出问题: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实验:通过钢球在具有任意曲线形状的导轨内的运动,说明曲线运动某点的速度方向跟曲线相切。简单的理论分析:渗透极限的思想。由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AB△改进的教学过程:第8页,共4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观察砂轮上的火星、链球运动员投掷链球的照片。提出问题: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实验:通过钢球在具有任意曲线形状的导轨内的运动,说明曲线运动某点的速度方向跟曲线相切。简单的理论分析:渗透极限的思想。由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得出结论:做曲线运动的质点经过某位置的速度方向,在曲线过这点的切线方向上。体验:做一个显示抛体运动速度方向的“飞镖”。(1)观察在空中速度方向的变化;(2)观察飞镖插入泥土时的入射角。△改进的教学过程:第9页,共4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观察砂轮上的火星、链球运动员投掷链球的照片。提出问题: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实验:通过钢球在具有任意曲线形状的导轨内的运动,说明曲线运动某点的速度方向跟曲线相切。简单的理论分析:渗透极限的思想。由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得出结论:做曲线运动的质点经过某位置的速度方向,在曲线过这点的切线方向上。体验:“做一做”——做一个显示抛体运动速度方向的“飞镖”。(1)观察在空中速度方向的变化;(2)观察飞镖插入泥土时的入射角。△改进的教学过程:回顾一下:对这几个教学过程是怎么认识的?怎么处理的?第10页,共4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

要测量一个准确弹簧秤内弹簧的劲度,说出至少需要的器材。题目

学生对本题失误的主要原因不是知识问题,而是缺乏把题目和实践进行联系的意识。第11页,共4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2004年高考全国理综试卷(Ⅱ)第25题本题满分:20分平均得分:3.5分难度:0.175为什么本题得分率如此之低?一小圆盘静止在桌布上,位于一方桌的水平桌面中央。桌布的一边与桌的AB边重合,如图。已知盘与桌布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盘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现突然以恒定的加速度a将桌布抽离桌面,加速度的方向水平且垂直于AB边。若圆盘最后未从桌面掉下,则加速度a满足的条件是什么?(以g表示重力加速度)ABa第12页,共4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设圆盘质量为m,桌长为l,盘在桌布、桌面上的加速度为a1和a2,有μ1mg=

ma1

①μ2mg=

ma2

②设盘离开桌布时速度为v,移动距离为x1,再在桌面上运动x2停下,有v2

2a1x1③v2

2a2x2

④盘没从桌面掉下的条件

x1+x2≤l/2

⑤设圆盘在桌布上运动时间为tx=

at2/2

x1=

a1t2/2⑦解得:

a≥⑨a1a2x1x2vxl/2

联系实际将不难想到:桌布加速度的大小将影响着圆盘在桌布上的运动时间t,然而许多学生并没有发掘出这个条件。,这段时间桌布移动距离为x,有x=x1+l/2⑧发掘出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常常来自于审题时的实践意识解答第13页,共4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设圆盘质量为m,桌长为l,盘在桌布、桌面上的加速度为a1和a2,有μ1mg=

ma1

①μ2mg=

ma2

②设盘离开桌布时速度为v1,移动距离为x1,再在桌面上运动x2停下,有v2

2a1x1③v2

2a2x2

④盘没从桌面掉下的条件

x1+x2≤l/2

⑤设圆盘在桌布上运动时间为tx=

at2/2

x1=

a1t2/2⑦解得:

a≥⑨a1a2x1x2vxl/2,这段时间桌布移动距离为x,有x=x1+l/2⑧解答意识来自于哪里?意识来自于体验过程,

而不是来自知识。发掘出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常常来自于审题时的实践意识第14页,共4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通过“体验性实验”增强实践意识

例:向心力和半径是成正比还是成反比?(物理②)

实验时,rA=40cm,rB=80cm,每秒钟喊口令2次。

操作一:手握A,每秒1周;操作二:手握B,每秒1周;操作三:手握A,每秒2周;比较一和二:ω相同,F跟r成正比:比较二和三:v相同,F跟r成反比: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建立“ω相同”、“v相同”的实践形象。强化实践意识。回顾一下:当时对这个实验的必要性是怎么认识的?

第15页,共4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1)对实现过程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为“知识”是解答题目的关键,没有认识到难题都是难在能力、意识、习惯等非知识性素质方面。4.教学中“重过程”为什么很难?●没有认识到,“过程”对学生获得体验、增强意识、掌握方法、发展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第16页,共4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1)对实现过程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4.教学中“重过程”为什么很难?(2)“解题是为了得到结果”所形成的思维定势课堂教学中,习题教学是一种师生普遍重视、实施频率很高的教学活动。解答题目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一个最终结果,解答的水平通常是以结果是否正确来评价的。因此,追求一个正确的结果,不仅成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目标,也成了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一、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第17页,共4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1)对实现过程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4.教学中“重过程”为什么很难?(2)“解题是为了得到结果”所形成的思维定势(3)教学“以知识为线索”演变成了“以知识为主”然而,正由于教学是以知识为线索串起来的,这就很容易把教学设计的目光集中在知识上,一心一意思考如何使学生获得知识的结论,而忽视了“过程”目标。一个新知识的构建,需要原有的知识作为基础。知识的展开,形成了一个结构,其间的联系就是线索。因此,新课的教学都是以知识为线索展开的。一、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第18页,共4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1)对实现过程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4.教学中“重过程”为什么很难?(2)“解题是为了得到结果”所形成的思维定势(3)教学“以知识为线索”演变成了“以知识为主”(4)教科书信息呈现方式为“重过程”带来了困难教科书是一种单向传递信息的方式,而教学中的很多过程是需要交互活动才能进行下去的,由于教科书难以获得读者的信息,也就很难设计出有呼有应的活动过程。如果教师不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进行再创造,那就只能束缚在“重结果”的圈子里。一、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第19页,共4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1)对实现过程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4.教学中“重过程”为什么很难?(2)“解题是为了得到结果”所形成的思维定势(3)教学“以知识为线索”演变成了“以知识为主”(4)教科书信息呈现方式为“重过程”带来了困难(5)过程的形式易被关注,过程的本质常被忽视●例如:一个考查“提出问题”能力的试题一测力计下悬吊一个砝码,置于电梯中。当电梯由静止开始向上运动时,可以看到测力计的示数明显大于砝码的重力。对此,你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认识?

一、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第20页,共4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因此,教学中要真正“重过程”,就要:(1)认识过程目标的重要性(学习不仅为获得知识)(2)克服“解题是为了得到结果”的思维定势(3)不要把“以知识为线索”变成了“以知识为主”(4)教学中对教科书进行教学过程的再创造(5)不仅关注过程的形式,更要关注过程的本质4.教学中“重过程”为什么很难?一、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第21页,共4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1.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的必要性●不同学校和师生在地域、城乡、层次、特点上的差别●教材不可能在每节课文的细节上体现多维目标●教材是一种单向传递信息的方式,不具有交互性二、处理好教学和教材的关系——教学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再创造

第22页,共4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实验的设计第23页,共4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1)学生在实验的通常表现:(2)教学过程的改进设计:无悬念、漫不经心。△“知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过程”:“等效代替”方法的应用。△“情感”:激发学习热情;引发学生进行质疑;养成认真、仔细的实验习惯;培养严谨、求实的态度。——把三维目标融在一起“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实验的设计回顾一下:当时对这个实验是怎么处理的?

第24页,共4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2.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的思路●以知识为线索,体现知识逐步深入的逻辑性●构思教学活动,创设教学过程二、处理好教材和教学的关系1.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的必要性●不同学校和师生在地域、城乡、层次、特点上的差别●教材不可能在每节课文的细节上体现多维目标●教材是一种单向传递信息的方式,不具有交互性——教学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再创造

例:“自由落体运动”的课堂教学设计第25页,共4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知识线索教学活动设计是否重的物体下落得一定快?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原因定义: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具有什么规律?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实验探讨:学生活动分析:重物体不一定下落快学生猜想影响下落快慢的原因演示:牛顿管实验教师总结演示:光电门自动收集数据分析图象,得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估算3秒内下落的位移探究性游戏——人的反应时间测定同时不同重同重不同时演示:计算机绘制s-t2图像研读各城市重力加速度表提出问题第26页,共4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三、正确阶段性目标和终结性目标的关系

1.高考目标不可能一次性到位●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心智技能水平)●其他素质:工具(语言、数学、图形)、实践体验、转化意识2.课堂教学的设计应分析“新课”的教学目标●回顾:“力的分解”一课,教学目标和过程如何?△“一个已知力分解为两个力,最难的就是确定分力的方向,要确定分力的方向,就要看力的作用效果”△实验:三角形支架横梁和斜梁的受力效果△习题:求解吊挂在墙上的篮球对墙的压力和对绳的拉力第27页,共4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GNT面对学生的困惑,老师难以讲清的以下问题教师:如右图,悬吊的球由于重力的作用产生了两个效果,一是拉绳子,二是压墙。因此可以把重力按效果分解为T和N。学生:分力和合力是指同一物体上两次受力的的等效替换,但T、N和G并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一个力可以分解为别的物体所受的力吗?G是引力、T和N是弹力,一个引力可以分解为两个弹力吗?老师:我们也可以这样去理解,重力G分解为两个分重力(图中黄色的分力),沿水平方向的分重力产生压墙的效果,沿绳子方向的重力产生拉绳子的效果。如果这样去认识,G和它的两个分力既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力,也是同种性质的力。学生:平时,如果给球施加一个沿T方向的拉力,球对墙的压力将减小,为什么重力沿绳子方向的分力不会减小墙的压力?老师:……。如果把力的分解的知识目标仅仅定位为一种等效替换的力的计算方法,是用牛顿定律计算物体受力的一个环节,则可以不去纠缠上述问题,既减轻了新课的负担,也规范了物体受力计算的思路。第28页,共4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力的分解》的知识目标设计1.知识目标要点●不要求学生把力的分解直接用来求解物体的受力●突出力的分解的等效替换的思想●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有确定解的两个分力(求解物体受力的要求,在牛顿定律中实现)2.设计上述知识目标的思考●降低教学的难度,避免新课时很难说清的问题●把“力的分解”作为牛顿定律解决问题的一个环节来处理,使解题思维更规范。3.人教版教材“力的分解”练习题没有要求用力的分解来求解物体的受力。回顾:实施“力的分解”教学时,知识目标如何?第29页,共4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四、正确处理知识和方法的关系

1.把方法当成知识讲是现实教学中的常见做法●关于方法,流行的做法:“方法概述+应用举例”先用准确、概括的语言介绍某种思路和方法的意义和步骤,然后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它,再用相似的练习题来巩固它。这是现阶段高中物理教学中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效果值得怀疑。2.通过渗透掌握物理方法●新教科书中关于“变与不变”思想方法的渗透第30页,共4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

来自质子源的质子(初速度为零),经一加速电压为800kV的直线加速器加速,形成电流为1mA的细柱形质子流,已知质子电荷e=1.60×10-19C.这束质子流每秒打到靶上的质子数为________。假定分布在质子源到靶之间的加速电场是均匀的,在质子束中与质子源相距l和4l的两处,各取一段极短的相等长度的质子流,其中的质子数分别为n1和n2,则n1/n2=_____。高考统计:满分率0.093(主要错在后一问)。本题难在哪里?一个高考题第31页,共4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假定质子源到靶之间的加速电场是均匀的,在质子束中与质子源相距

l和4l的两处,各取一段极短的相等长度的质子流,其中的质子数分别为n1和n2,则n1/n2=____.Δs2•••••••••••••••••••••••••Δs1l4l思维方法:质子在全过程中做匀加速运动(速度变);在极短长度内可看为做匀速运动(速度不变)。知识:●匀加速运动v2=2al●匀速运动Δs

=vt●相等长度下n和Δs成反比本题难就难在学生缺乏“变与不变”的思想••第32页,共4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新教材对“变与不变”思考方法的渗透第33页,共4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实验:测速度——用平均速度代表瞬时速度(P20)●新教材对“变与不变”思考方法的渗透第34页,共4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实验:测速度——用平均速度代表瞬时速度(P20)△讨论:已知各时刻速度,是否可以估算位移(P37)●新教材对“变与不变”思考方法的渗透第35页,共4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实验:测速度——用平均速度代表瞬时速度(P20)△讨论:已知各时刻速度,是否可以估算位移(P37)△推导:用v-t图象推出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P38)●新教材对“变与不变”思考方法的渗透第36页,共4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实验:测速度——用平均速度代表瞬时速度(P20)△讨论:已知各时刻速度,是否可以估算位移(P37)△推导:用v-t图象推出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P38)△做一做:从一张照片估算照相机的曝光时间(P44)●新教材对“变与不变”思考方法的渗透第37页,共4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做一做有一种“傻瓜”照相机,其光圈(进光孔径)随被拍摄物体的亮度自动调节,而快门(曝光时间)是固定不变的。为估测该照相机的曝光时间,实验者从某砖墙前的高处使一个石子自由落下,拍摄石子在空中的照片如图所示。由于石子的运动,它在照片上留下了一条模糊的径迹。已知每块砖的平均厚度为

6cm,石子自由下落的起始位置距地面的高度约

2.5m。怎样估算这个照相机的曝光时间?AB地面石子下落的径迹第38页,共4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实验:测速度——用平均速度代表瞬时速度(P20)△讨论:已知各时刻速度,是否可以估算位移(P37)△推导:用v-t图象推出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P38)△做一做:从一张照片估算照相机的曝光时间(P44)△探究:利用图象怎样计算变力做功?(物理②,P64)“变与不变”的思想从速度的概念拓展到力的概念●新教材对“变与不变”思考方法的渗透第39页,共4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实验:测速度——用平均速度代表瞬时速度(P20)△讨论:已知各时刻速度,是否可以估算位移(P37)△推导:用v-t图象推出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P38)△做一做:从一张照片估算照相机的曝光时间(P44)△探究:利用图象怎样计算变力做功?(物理②,P64)

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系统化布局。

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系统化布局。

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系统化布局。

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系统化布局。

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系统化布局。

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系统化布局。“变与不变”的思想从速度的概念拓展到力的概念●什么是渗透?第40页,共4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实验:测速度——用平均速度代表瞬时速度(P20)△讨论:已知各时刻速度,是否可以估算位移(P37)△推导:用v-t图象推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