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北京联大特教学院单考单招考试练习-语文A卷(详解版)_第1页
2012年北京联大特教学院单考单招考试练习-语文A卷(详解版)_第2页
2012年北京联大特教学院单考单招考试练习-语文A卷(详解版)_第3页
2012年北京联大特教学院单考单招考试练习-语文A卷(详解版)_第4页
2012年北京联大特教学院单考单招考试练习-语文A卷(详解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年北京联大特教学院单考单招考试练习语文A卷(聋)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规定处。2.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纸、草稿纸一并交回。所有题目的答案都要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此试卷上一律无效。得分评卷人复核人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词语中音、形全对的一组是A.显露(lù)牲畜(mì)天常地久B.重(zhòng)量追悼(dào)会自作自受C.兴(xìng)旺强(qiǎng)求千钧一发D.鞭笞(tái)纤(xiān)维焦躁不安B(牲畜chù天长地久兴旺xīng鞭笞

chī)2.选择恰当的成语填入下列括号内辩论会上,我班的张庆同学(),他的发言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A.夸夸其谈B.无稽之谈C.老生常谈D.侃侃而谈D人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夸夸其谈:形容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合实际。无稽之谈:毫无根据的说法。老生常谈:老书生经常说的话。比喻人们听惯了的没有新鲜意思的话。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1)在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举行期间,来自世界各国的民间组织将各自不同的民风民俗和文化。(2)中国、巴西两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合作为两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作出大贡献,而且彰显了两国高科技领域的实力,因此被誉为发展中国家高科技合作的。(3)中华科技网为大家介绍了原装笔记本电脑和水货的几种方法,如检查外包装箱、核实型号代码、注意特殊标签等。A.展现典型辨别B.展现典范辨认C.展示典范辨别D.展示典型辨认C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人或事物。典范:被认为是值得仿效的人或物,由于在某方面的表现和基本特征是最正规,合乎规范的行为,而被人们视为榜样。4.“不能把学习看成是包袱”这句话中“包袱”的意思是A.包衣服的东西B.用布包起来的包儿C.指相声、快书等曲艺中的笑料D.比喻某种负担D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小说家应尽可能把人物对话写得流利自然,生动活泼,_____不能完全像实际说话。____讲故事或作报告,______又决不能像日常说话那样支离破碎,______不写稿子,______应像一篇文章。A.虽然 而 却 即使 也B.尽管 可是 而 虽然 但C.尽管 而 却 虽然 但D.虽然 相反 可 即使 也B6.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我感受到很感叹,中国聋人不是不可能当上老板,一切皆有可能。B.如果毕业以后去别的工作几个月,做不好的话放弃开始考虑当灯饰设计者。C.《诗经》的语言如同生活园地里刚刚采摘下来的花朵。D.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C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读书人又称书生。这固然是个可以骄傲的名字,如说“一介书生”“书生本色”,都含有清高的意味。但是正因为清高,和现实脱了节,所以书生也是嘲讽的对象。人们常说“书呆子”“迂夫子”“腐儒”“学究”等,。“呆”“迂”“腐”“学究”都是,食而不化的读死书或死读书。总之,书生的被嘲笑是在他们对于书的过份的执著上;过分的执著书,。①嘲讽的都是书生②都是嘲讽书生的③知古不知今,知书不知人④知书不知人,知古不知今⑤书就成了话柄了⑥书生就成了话柄了A.②③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①④⑥BA.有着和地球生命类似的化学成分B.必须依赖液态水而存在C.必须能用无线电信号和人类联系D.必须属于文明社会B15.什么样的天体上可能有生命?下列陈述中,错误的一项是:A.质量小或者相当于太阳的恒星。B.必须是有行星的恒星。C.这颗恒星必须是双星而不是单星D.这颗恒星与行星的质量及距离至少能够满足液态水的存在。C16.存在生命并且有可能和地球人类交往的外星社会至少有:A.1000亿个B.400亿个C.100万个D.250个D17.外星人接到木星探测器先驱者10号和11号所携带的“宇宙名片”后,最不可能知道下列哪些信息?A.人类居住在太阳系的地球上。B.人类背面长相如何?C.人类是会说话的。D.人类可以发射宇宙探测器。B18.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绝大多数银河系中恒星的发光发热年代都很长,足以使智慧生物渐渐形成。B.把生命和恒星演化的时间做比试因为生命进化的过程实在是太漫长了。C.如果宇宙中其他天体上存在生命,那他们理应处于相同的进化阶段。D.对人类而言,目前和外星生命联系的唯一可行的方法是无线电信号。C(二)每到开学的时候,我们都会看见很多可爱的孩子,背着一个很大的沉甸甸的书包,里边装满了各种各样的课本,课本分门别类,语文、数学、外语,印制精美,由国家教育部门统一编纂,统一发放。这是现代的孩子。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在传统中国,孩子们用什么东西来做教科书呢?用什么样的教科书来启蒙呢?当然毫无疑问是有的,只不过,当时没有一种政府统一安排的启蒙教科书!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大量这样的教科书,比如说《仓颉篇》、《凡将篇》、《急就篇》等。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用非常整齐的语句,比如四个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比较容易记诵,这样来教孩子们识字,来传达一些最基本的道理。但是这些书,像刚才我讲的这几部,都没有能够留用到今天。在今天,有些人即使成了大学教授,花费一生的时间都未必能读懂的书,当时却是小孩子的启蒙书。到了中国宋朝以后,突然出现了一部《三字经》,来历不明,我们连它的作者是谁都不知道。而这部《三字经》,从宋朝开始,一直流传到今天。这部书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自己的特点。从形式上看,三个字一句,朗朗上口,非常易于记诵,在古代是可以吟唱的。在今天好多地区,比如客家人,我们知道他们主要居住在广东梅州,或者福建一带,他们对《三字经》还是可以像歌谣一样唱的。从内容来看,它用最简单的语句,最凝练的方式,把中国漫长的传统社会所集聚下来的最重要的道德、知识,汇聚在里边。也正因为如此,《三字经》一直流传不绝。在中国宋朝以后流行的这种传统的启蒙书,主要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都是孩子的启蒙读物。大家一听这个"三百千",马上会有一个感觉,为什么只有《三字经》称"经"呢?为什么《百家姓》不叫《百家姓经》呢?为什么《千字文》不叫《千字经》呢?这就彰显了《三字经》的重要性。在传统文化中,把一部书称为"经",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地位和荣誉。古往今来,在漫长的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中华儿童就是靠《三字经》启蒙,开始了他们的求学生涯,而更多的人,也许未必识字,也许没有机会接受教育,但是他们从小也听诵《三字经》,对《三字经》耳濡却不一定目染,也从中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字经》就是这么重要的一部传统的启蒙经典。19.《仓颉篇》《凡将篇》《急就篇》等书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19、用非常整齐的语句教孩子识字,传达一些最基本的道理20.《三字经》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它的作者是谁?20、宋朝,不知道21.《三字经》有哪些特点?21、从形式上看,三个字一句,朗朗上口,非常易于记诵,在古代是可以吟唱的。从内容来看,它用最简单的语句,最凝练的方式,把中国漫长的传统社会所集聚下来的最重要的道德、知识,汇聚在里边。22.“三千百”指的是哪三部书?22、《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23.“《三字经》就是这么重要的一部传统的启蒙经典。”其重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23、启蒙,开始求学生涯,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看护父亲的孩子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一个满身泥水的乡下孩子,来到那不勒斯市一家著名的医院门口,递了一封信给看门人,说要找他入院不久的父亲。看门人瞥了一眼信的大致内容,就叫了一个护士领孩子过去。看着病人的样子,孩子哭起来。病人很瘦,头发变白了,胡须变长了,肿胀的脸又青又暗,皮肤像要破裂似地发亮,眼睛变小了,嘴唇变厚了,全然不像父亲平日的模样。呼吸很微弱,只有额头轮廓和眉毛还有点像父亲。孩子叫着:“父亲!父亲!认得我吗?我是西西洛!母亲不能来,叫我来照顾你。请看看我,跟我说句话吧!”病人看了孩子一会儿,又闭上眼睛。“父亲!父亲!你怎么了?我是你的儿子西西洛啊!”正胡乱想着,有人用手轻轻拍他的肩膀,抬头一看,原来是医生。“不要担心,他脸上发丹毒了。虽然病情很厉害,但还有希望。你要细心照顾他!你在这里真是再好不过了。”从此,西西洛就细心照顾起父亲。病人常常看着西西洛,好像不很清醒,不过注视他的时间慢慢变长了。当西西洛用手帕捂着眼睛哭的时候,病人总是凝视着他。有一次嘴唇微动,好像要说什么。他昏睡之后清醒一点儿的时候,总是睁开眼睛寻找看护他的人。西西洛自己也很高兴,把母亲、妹妹们的事情以及平时盼父亲回国的情形都说给他听,又用深情的话劝慰病人。到了第五天,病人的病情忽然加重,护士送来的药和食品,只有西西洛喂他才肯吃。下午四点钟西西洛依旧独自流泪,忽然听见屋外有脚步声,还有人说话:“护士小姐!再见!”这使西西洛跳了起来,激动地抑制住叫喊的冲动。一个胳膊上缠着绷带的人走了进来。西西洛站在那里,发出刺耳的尖叫——“父亲!”那人回头一看,也叫起来:“西西洛!”箭似的跑到他身旁:“啊!西西洛,这是怎么回事?你认错人了!你母亲来信说你已经来到医院了,快把我担心死了!西西洛!怎么这样憔悴?我已经好了,母亲、孔赛德拉、小宝宝都好吗?我正要出院!天呀!竟有这样阴差阳错的事!”西西洛想说家里的情况,可说不出话来。“走吧!我们今晚还能赶到家。”父亲拉他走,可西西洛一动不动,却回头看着那病人。病人也睁大眼睛注视着西西洛。西西洛从心里流出这样的话来:“别急,父亲!请等一等!我现在不能回去。我在这里住了5天,已经把他当做你了。我那么爱他,你看他看我的眼神!他不能没有我。父亲!请暂时让我留在这里吧!”父亲犹豫不决,看看儿子,又看看病人,问周围的人:“他是谁?”“跟你一样,也是个农村人,刚从国外做工回来,恰好跟你同一天住进医院。进来的时候不省人事,话也不能说了。家里人好像不在附近。他准是把你的儿子当成自己的儿子了。”病人仍看着西西洛。“那么你留在这里吧,善良的孩子。我先回去让你母亲放心。这几块钱你当做零用。再见!”父亲说完,吻了儿子的额头就走了。西西洛回到病床旁边,病人似乎安心了,西西洛不离病人半步,病人也紧紧盯着西西洛,吃力地动着嘴唇想要说些什么,眼神也很和善,只是瞳孔渐渐缩小而且渐渐昏暗起来。西西洛紧紧握住病人的手,病人睁开眼,看了看西西洛就闭上了。“他去了!”西西洛叫着。“回去吧,善良的孩子。神会保佑你这样的人的,你将来会得到幸福的,快回去吧!”护士把窗台上养着的花取来一束交给西西洛:“没什么可送你的,请收下这花当做纪念吧!”“谢谢!”西西洛收下花,擦着眼泪。“但是我要走远路,花会白白枯萎的。”说完将花撒在病床四周,“把这花留下当做纪念吧!谢谢医生和护士小姐!谢谢大家!”又对着死者说:“再见!”忽然不知道该如何叫他,西西洛想了一下,就用几天来已经习惯的称呼说:“再见,父亲!”说着取出衣服包,打起精神,缓缓走出去。外面天亮了。24.明明是西西洛认错了父亲,作品为什么还以“看护父亲的孩子”为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24、文章从西西洛急着赶去看护父亲写起,行文处处紧扣西西洛对父亲的细心照顾和看护,特别是得知认错了人竟然还选择了留下,明知不是自己的父亲竟然还以“父亲”称呼,这些情节都充分表现了西西洛的善良、充满爱心的美好品质,进而表现出小说的主题。25.小说首尾都有一段精短的景物描写,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25、开头“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天气情况,烘托了主人公焦急、忧虑的心情。结尾“外面天亮了”象征着主人公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们带来的美好感觉,使小说的主题得到了升华。26.文中对病人有两处关于嘴唇的动作描写:①“有一次嘴唇微动,好像要说什么。”②“吃力地动着嘴唇想要说些什么。”病人到底要说什么?试作探究。26、①你真是我的儿子吗?我怎么觉得你好像既熟悉却又十分陌生?到底是我病糊涂了,还是你认错人了呢?真是你吗,我的孩子?这是怎么回事呢?②谢谢你了,善良的孩子!谢谢你这些天的照顾!谢谢你在我生命的最后时刻给了我亲人般的温暖!我就要走了,真不知道该怎样感谢你。回去吧,孩子,愿神保佑你,愿你幸福!(探究要符合小说的情理,如①处应表现病人狐疑的心理,②处应表现病人感激的心理。表述言之成理即可。)27.这篇小说情节安排十分精巧,试作分析。 27、小说的情节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十分精巧。西西洛悉心照顾并且为之悲伤落泪了五天的“父亲”竟然不是自己的父亲,得知认错了人竟然还选择了留下,明知不是自己的父亲竟然还以“父亲”称呼,都出人意料。“看门人瞥了一眼信的大致内容,就……”“全然不像父亲平日的模样”“病人看了孩子一会儿,又闭上眼睛”“病人总是凝视着他”,以及西西洛的善良和爱心都使情节发展又在情理之中。28.小说的内容十分感人,请用一句话谈谈你的阅读感悟。(不超过30字)28、超越亲情的爱,是更美好、更高尚、更可贵的人间之情。(符合小说的主题,言之成理即可。超过字数,酌情扣1到2分。)29.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0字左右)这篇小说通过讲述乡下孩子西西洛在医院看护“父亲”的故事,歌颂了人间超越亲情的爱和故事主人公美好善良的高尚情怀。

得分评卷人复核人四、古诗文阅读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30-34每小题2分,34小题4分,共14分)(一)丕出偏殿,召曹植入见。华歆问曰:“适来莫非太后劝殿下勿杀子建乎?”丕曰:“然。”歆曰:“子建怀才抱智,终非池中物,若不早除,必有后患。”丕曰:“母命不可违。”歆曰:“人皆言子建出口成章,臣未深信。王上可召入,以才试之。若不能,即杀之;若果能,则贬之,以绝天下文人之口。”丕从之。须臾,曹植入见,惶恐伏拜请罪。丕曰:“吾与汝情虽兄弟,义属君臣,汝安敢恃才蔑礼?昔先君在日,汝常以文章夸示于人,吾深疑汝必用他人代笔。吾今限汝行七步,吟诗一首。若果然,则免一死;若不能,则从重治罪,决不姑恕。”植曰:“愿乞题目。”时殿上悬一水墨画,画着两只牛斗于土墙之下,一牛坠井而亡。丕指画曰:“即以此画为题,诗中不许犯着‘二牛斗墙下,一牛坠井死’字样。”植行七步,其诗已成。诗曰: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相遇块山下,起相搪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曹丕及群臣皆惊。丕又曰:“七步成章,吾犹以为迟。汝能应声而作诗一首否?”植曰:“愿即命题。”丕曰:“吾与汝乃兄弟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