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篇“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实践研究”课题资料_第1页
3篇“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实践研究”课题资料_第2页
3篇“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实践研究”课题资料_第3页
3篇“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实践研究”课题资料_第4页
3篇“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实践研究”课题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篇“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

实践研究”课题资料在角色体验中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实践研究(一)摘要: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化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主要包括幼儿在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关心、合作、分享、助人与感恩等有利于别人和社会的行为,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本研究主要是以〃角色体验"为平台,组织幼儿通过"自我〃真实角色的体验、生活场景中的角色体验、文学作品中的角色扮演以及社会虚拟角色的模拟等多元化角色体验“通道"来有效促进幼儿感恩、分享、合作、关心与助人等亲社会行为的养成,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关键词:角色体验亲社会行为一、课题的提出目前,从我国社会生活的现状来看,独生子女属普遍现象。独生子女虽然有很多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弊病:他们从小生活在比较优越和娇宠的环境中,加上现代的居住环境让孩子缺乏与同伴交往的社会环境,使孩子自我为中心、利己的心理学定势更加牢固。另外不少家长还存在着某些错误的教育观念,如害怕自己的孩子吃亏,因此教育孩子万事抢在前头,使孩子产生认识上的混乱。在我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的幼儿个性化很强,不会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不会关心他人,而且攻击性行为倾向较严重,缺乏亲社会行为。显然,这是不利于幼儿今后社会性发展的。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社会领域中明确指出:教育孩子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等。为了能使幼儿的行为适应社会需要,我们要釆取各种措施帮助幼儿消退幼儿自我中心的心态,学会感恩、学会“与人分享〃、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关心他人〃等亲社会行为,为其的社会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儿时期,由于思维的自我中心特征,他们往往考虑问题时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缺乏转换“社会视角”的能力,即缺乏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立场,用他人的眼光看待问题。而角色体验是以扮演某种社会角色为基本特征,使幼儿能够亲自实践他人的角色,从思想上尽量地摆脱自我,把自己放在角色的地位看待周围事物,想角色之所想,急角色之所急,能准确认识角色的义务、职责和角色规范,不断演习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内心的情感,有利于幼儿摆脱“自我中心〃。可以说,角色体验在发展幼儿亲社会行为能力方面有着尤其重要的作用。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也并非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亲社会行为行为必然增多,其攻击性行为必然减少。因此,要培养的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我们必须釆用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教育和培养。在实践中,我们尝试以〃角色体验〃为平台,积极探索运用多元化的角色体验通道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有效途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二、研究设计(一) 概念界定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又叫做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主要包括关心、助人、分享、合作、感恩等有利于别人和社会的行为O幼儿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其成年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幼儿个体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角色体验:本课题中的〃角色体验〃是指教师创设特定的环境,以一定的角色为参照,让幼儿通过观察、感悟、模仿、训练和认同、扮演一些相关的角色,并把自己情感融入到活动中而进行的角色体验活动O从而增进其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在认识、情感、行为等方面达到相关要求的过程。(二) 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目标本课题主要是组织幼儿在多元化角色体验"通道”中对一些“特定的角色“进行模拟、扮演、体验、迁移,以拓展幼儿对各角色所处的地位、身份、角色规范的认知,从而丰富幼儿社会情绪感染,消退自我中心而建立亲社会行为。让幼儿真正学会“感恩"、学会“关心他人〃、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与人分享〃等亲社会行为。研究内容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包括角色体验中各年龄段亲社会行为的内容选择、组织实施和评价标准等这三个方面内容而进行研究的。内容选择探索不同年龄段的亲社会行为内容,即依据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选择不同的亲社会行为内容。组织实施探索亲社会行为角色体验的多元化〃通道〃O如通过文学作品的角色体验、角色对换体验和社会虚拟角色的模拟等实施方法。评价标准探索运用情景测验法测试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评价方法。设置合理的亲社会行为情景,建立亲社会行为评价指标,进行观察、评价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三)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以文献法、行动研究法与经验总结法为主进行探索、研究。1.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有关文献,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可借鉴的资料。2.行动研究法:根据亲社会行为所界定的内涵,依据幼儿年龄特点,有侧重地开展各年龄段有关亲社会行为角色体验活动。并在多元化通道中探索角色体验的方法,策略的研究,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3.经验总结法:对亲社会行为角色体验的具体操作方法进行梳理,形成亲社会行为角色体验的方案集。三、实践操作(-)亲社会行为的内容选择一一分年龄段确定亲社会行为主题幼儿的关爱、分享、合作、助人和感恩是幼儿典型的亲社会行为。依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展和心理特点,我们有所侧重地开展不同内容、不同主题的亲社会行为角色体验活动O年龄段亲社会行为培养目标小班爱与感恩在感受爱与被爱的情感氛围中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学会感恩父母、长辈、老师及身边息息相关的人,为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奠定基础。中班分享与关心行为在角色体验中学会关心父母、老师、同伴,并乐意与同伴分享玩具、食物等,从而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大班合作与助人行为在角色体验中学会与同伴合作,并乐意帮助父母、老师和同伴养成助人行为,从而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小班幼儿年龄小,因而在亲社会行为内容主要定位于爱与感恩的教育,让幼儿在感受爱与被爱的氛围中关注自己的情感体验开始,来唤醒幼儿的感恩意识;中班幼儿角色意识有了一定的提高,主要定位于幼儿关爱与分享行为的角色体验活动,让幼儿体验中关注他人的情感体验,学着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随着年龄的增加,大班幼儿的合作意识开始了最初的萌芽阶段,也逐渐从个性人向社会人过渡。因而随之的亲社会行为层次会更高些,主要定位于合作与助人行为的角色体验活动。当然,每个年龄段的亲社会行为培养目标是作为该年龄段培养的侧重点,作为参考依据,也不是绝对的。在角色体验中,我们也会囊括亲社会行为中的其他内容。(二)角色体验的组织实施一一多元化的角色体验“通道〃1.“自我"真实角色的体验

"自我”真实角色的体验活动主要是通过设计专门的亲社会行为体验活动,安排幼儿承担工作任务即真实的角色,来达成对自己角色的体味感知,对自身角色的反省,以增进幼儿对自己社会角色及原有角色的理解O活动内容扮演角色年龄段亲社会行为《母亲节活动》我自己小班体验“我〃的自身角色,产生爱妈妈的情感体验。《父亲节活动》我自己小班体验“我〃的自身角色,产生爱爸爸的情感体验。《重阳节活动》我自己小班体验“我〃的自身角色,产生爱老人的情感体验。《玩具/食物分享日》我自己小中班体验“我〃的自身角色,产生分享意识。《教师节活动》我自己小中大班体验“我〃的自身角色,产生爱老师的情感体验。《小小值日生》我自己小中大班体验值日生的职责,强化自身行为。《三八妇女节活动》我自己中大班体验“我〃的自身角色,产生关爱妇女的情感体验。《我是小老师》我自己中大班体验教师的角色,强化幼儿自身的行为。《一天小班长》我自己中大班体验班长的职责与任务,强化自身行为。生活场景中的角色体验幼儿与幼儿之间,由于能力、个体差异、家庭、经历的不同,往往会产生对他人理解造成一定偏差。通过场景、事件、人物的置换而达成的真实角色转换的体验活动,会淡化原有的权威,使我变成你,你变成我,从而经历对方情感体验。主要包括在真实、自然的场景中和在针对性、特定情境中的两种角色体验活动。(1)在真实、自然的场景中的角色体验。真实、自然的场景是幼儿在生活、游戏中自然发生的关于助人、分享、合作、关心等亲社会行为为基本素材而创设的场景,使幼儿在真实的场景式体验中引发亲社会行为。主要包括自发的亲社会行为场景和拒绝性亲社会行为场景两种。自发的亲社会行为场景体验。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不论是分享行为还是关爱、合作行为,他们的产生和具体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指导和具有明确提示性的情境。在日常活动或区域活动时,当发现幼儿表现出较好的亲社会行为时要对他们进行及时的表扬和激励。即抓住时机对幼儿自发产生的一些合作、分享、助人等亲社会行为创设场景进行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及时摄下场景镜头,播放这些的照片,展开交流、讨论:“这是谁,他们在干什么?他们这样的做法对吗?你能做到吗?〃等问题,从而帮助幼儿树立亲社会行为榜样,强化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加深幼儿的情感体验,这有利于他们对自己的亲社会行为做出正面确认。而且我们的表扬和激励尽可能地从精神激励出发,如:“XX做得很棒,我们都向他学习!〃“你真是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等等。拒绝性的亲社会行为场景体验。幼儿的生活学习中,经常会发生拒绝亲社会行为的场面,我们也会及时捕捉幼儿的拒绝亲社会行为作为教育场景进行体验。如在一次中班"玩具分享日〃的社会中,孩子们把自己的带来的玩具与同伴进行分享。有部分始终不肯把玩具与大家分享玩。教师就将计就计,设计了第二次“玩具分享日〃活动场景:事先与家长沟通,故意不让这些幼儿带玩具来。在分享玩具玩时,教师特意引导幼儿:“上次XX的玩具不要我们去分享,我们也不让她分享我们大家的玩具,同意吗?〃结果,孩子们都没去与这些幼儿分享玩具玩,没带玩具的幼儿都很难受,可见,这些小朋友已强烈地体验到了自己拒绝分享后的孤独感、失落感,教师不必说教,就达到了教育的效果,因为孩子内心的情感体验是激发分享行为最有效的动机。(2)在针对性、特定情境中的角色体验。针对性场景体验是专门针对关爱、合作、分享、助人等亲社会行为而设计的场景式角色体验活动。其主要釆用情境分析扮演和角色互换表演两种。情境分析扮演情境分析扮演具体说可以包括事例分析和行为练习。是让幼儿进行分析讨论和角色扮演,从而使幼儿转换到他人的位置去体验不同情境中的不同情绪,提高幼儿对他人设身处地想象的能力,唤起幼儿的情感共鸣。即先举出假设的各种典型的事例,让幼儿分析出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做才合理的、才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并根据幼儿的提议,让大家轮流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如在中班“关爱"这个主题活动中,教师假设了一个情境“今天是奶奶的生日,你会怎样做,让奶奶高兴?〃全班幼儿集体讨论分析,可以做哪些事情帮助奶奶庆祝生日让奶奶高兴,然后再按不同角色把幼儿的想法表演出来。通过分析讨论和角色扮演使幼儿易于把自己的情感体验迁移到相应的情境中去,使自己置身于其中,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从面产生情感共鸣,摆脱“自我为中心〃,产生亲社会行为。角色互换表演角色互换表演具体说是在亲社会行为场景中进行移情的体验活动,是让幼儿学会站在他人立场上考虑问题、感受他人的愿望、识别并体验他人情绪、情感,从而逐步形成自身积极的、正确的、内心体验,这是一种替代性的情感反应。让一个幼儿在一个表演中同时扮演两个角色,体验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反应,可以先演成功角色,再演失败的角色;先演快乐的角色,再演悲伤的角色;先演妈妈,再演孩子等等。如中班建构活动时,天天小朋友缺了一扇“门〃,他推倒了东东搭的“楼房”,从中拿走了一块积木。老师没有批评他,而是就地取材,编排了情境表演"搭积木〃,让天天和东东担任主角,第一次表演是情境的再现,第二次表演就各自互换了角色。通过情境的再现,角色的换位,天天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从而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培养了幼儿接受他人观点的能力,逐渐学会替他人着想。文学作品中的虚拟角色扮演文学作品中虚拟角色的模拟是指对文学作品中角色的模仿,使幼儿暂时置身于文学作品中角色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幼儿对该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更有效地让幼儿在模拟中产生相应的亲社会行为。(1)选择合适的文学作品,在阅读中移情。文学作品以其语言优美、情节简单生动、想象丰富、人物形象可爱等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我们挖掘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因素,通过文学作品来对幼儿进行社会方面的教育,以达到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目的。于是我精心收集了关于亲社会行为方面的文学作品,如文学作品《好朋友夹心饼干》《小铃铛》和《聚宝盆》等关于分享的角色体验;文学作品《热闹的小院》、《微笑》、《七彩虾》和《刺猬树》等关于关心他人的角色体验;文学作品《拔萝卜》等关于合作的角色体验;文学作品《“大乌龟〃和“小绒球〃》和《房顶上的大蘑菇》等关于帮助他人的角色体验。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反复阅读和提问来发展幼儿对作品中的角色认知,使之产生共鸣,从而移情到幼儿的身上引发亲社会行为,移情为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做好了铺垫。(2)提供操作材料,在角色扮演中体验。角色扮演是通过再现或模仿故事角色的体验活动。可以说,这是文学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过渡环节。幼儿在收悉了故事中的情节,了解故事中人物情感及行为动机结果后,我们会给孩子创造一个演的环境,如提供头饰、道具或参与其中,让幼儿担当角色、扮演角色、走入角色,在角色中体验不同的情感,加深角色的印象,逐渐把这演引向深入。演的过程就是感知、理解他人感受、行为经验的过程,也是模仿、强化故事中亲社会行为的过程,更是内化"移情〃后那种情感共鸣的过程。如中班故事表演《哗哗哗,下雨了》。幼儿戴上头饰在"哗哗哗〃的雨声伴奏下一个个出场了:平时攻击性行为较多的XX、XX戴上鸡妈妈、鸡爸爸的头饰,用动作、语调、语气表现着对他人关心时的那份着急:“小猫小猫,快快进来躲一躲〃。“小兔小兔,快快进来躲一躲〃。 .....小猫、小兔用表情、语气表现着对他俩的感激,青蛙、小鸭用表情、语气表现着雨中的自在,小姑娘打着伞手舞足蹈表现着雨中的欢快。孩子们还增加了一些角色,小羊、小狗、小草、小鸟大树……O每个孩子都通过角色扮演表现着对鸡妈妈、鸡爸爸的感谢,体验着故事中的那份浓浓的情。细细品来,在别人关心、帮助下成长的孩子,哪怕是模仿或再现故事中这样的情景,孩子们的行为会更接近故事中的行为,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在这种情景下还会少吗?攻击性行为还会多吗?可以说,角色扮演的热烈情绪渲染了整个学习情境,不仅是角色扮演者,而且是全体幼儿都在无意识作用下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最深切、最生动地经历了角色的心理活动过程,从而形式良好的亲社会行为O(3)有效指导幼儿表演,加深角色情感体验在文学作品的角色扮演中,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可以说,有效的教师指导能帮助幼儿加深角色的情感体验,能更好地增进幼儿对角色所呈现的亲社会行为体味感知。其主要包括以同伴的身份参与指导和以观众的身份参与指导两种。①以同伴的身份参与故事表演,在引导中实现指导作用。教师以同伴的身份参与故事表演,是对幼儿故事表演指导的重要形式O有了老师的参与,幼儿在表演时会特别的认真、兴奋,这也是将内容表演好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O教师在故事表演中所扮演的角色应当是能把整个表演组织起来的角色,或者是幼儿还不是很熟悉、扮演起来有困难的角色。在表演游戏过程中,通过和幼儿一起商量表演形式、位置,选择、使用哪些材料,什么时候更换、怎样更换等一系列活动,给幼儿以一定的启示,使他们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表现出各种生动、活泼的形象。②以观众身份欣赏幼儿的故事表演,在表演外实现指导作用。幼儿喜欢我们看他们进行故事表演,他们会以最大热情和最好的表演来向我们汇报,因此观众的身份给我们的指导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O但既然作为观众,我们的指导就必须符合观众的身份O首先,在欣赏幼儿表演时要做到认真、全神贯注,因为这种态度不仅是对幼儿表演的支持与鼓励,更是为幼儿提供如何以正确态度对待别人表演的一种示范O其次,我们可以以观众身份,用提问、建议等方式指导幼儿顺利表演,并对他们的表演加以评价,提出改进的建议O如有一次看见小班两个幼儿在“表演区〃戴着手偶在玩,他们像是在表演,但又各自在玩自己的手偶,再看看台下,观众一个都没有O于是,我提问道:“你们在表演什么故事啊?我想来观看你们的表演O”一听我要来看,他们立即高兴地说:“我们表演《小铃铛》的故事O”于是我鼓励他们表演给我看,并以极大兴趣看他们的表演O活动中我以观众身份对他们的表演进行提问、建议,使他们的表演获得了成功。在表演结束后,我还对他们的表演给出了肯定的评价,并激发了他们再次创编故事内容和表演的欲望O文学作品中的角色体验是社会性情感的积聚,亲社会行为的养成需要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反复、多次、多维度进行相应角色体验以后形成的。因而我们要让幼儿反复在表演中练习、反复实践,才能逐步形成自觉、稳固的亲社会行为。4.社会虚拟角色的模拟实践中,我们开展了“社会虚拟角色的模拟”练习。社会虚拟角色的模拟是指对社会、历史角色的模仿,即让幼儿通过对所设定的学习榜样(角色)的模拟,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增进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在模拟中产生相应的亲社会行为。这种模拟练习推进了幼儿与榜样之间的人格互动,不但生动有趣,而且能起到实际锻炼的作用。我们着重针对“雷锋”和〃环卫工人〃等两个典型的亲社会角色进行模拟练习。(1) “雷锋”角色的模拟练习。雷锋是一个无私奉献的人物,他永远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为了让孩子们进一步认识雷锋,我们让幼儿观看电影《雷锋》,给孩子们讲述"雷锋叔叔做好事“的故事;教孩子们学习演唱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利用晨间谈话的活动大家一起讨论“为什么要向雷锋学习?”“什么样的事情是好事?〃“在生活中,怎样做好事?〃等等。让孩子们知道了雷锋叔叔是一位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经常为别人做好事的叔叔。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实践活动一一〃雷锋〃角色的模拟练习。让孩子置身于“雷锋”的角色,开展“雷锋〃关心帮助他人的角色模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牢记像“雷锋叔叔”那样做好人好事。如看到伙伴或弟弟妹妹摔倒了要马上把他扶起来;看到小伙伴不开心要给予安慰等等。小班开展了《关心我的朋友》的角色模拟练习,让幼儿学会关心自己的同伴、好朋友;中班开展了《关心弟弟妹妹》的角色模拟练习,通过班级与班级结对,让中班的哥哥姐姐帮助小班的弟弟妹妹穿衣服、穿鞋子、叠棉被等活动;大班开展了《关心身边的人》等角色模拟练习,让大班的孩子收集家中的玩具、图书,并把这些玩具、图书赠送给农村的孩子们。(2) “环卫工人〃角色的模拟学习。在五一劳动节的时候,我们着重组织幼儿釆访了“环卫工人",了解环卫工人的工作及工作意义。并组织幼儿进行了实践模拟练习,让幼儿扮演〃环卫工人〃,把自己置身于“环卫工人”的角色中。小班开展了《我给垃圾找家》、《捡落叶、捡垃圾》、《我给小树浇浇水》等劳动模拟练习;中班进行了《擦桌子》、《抹椅子》、《擦滑滑梯》等爱护幼儿园系列劳动模拟练习;大班进行了《爱护社区公共设施和环境》等系列劳动模拟练习。让幼儿在劳动中体验劳动的辛苦与重要,从而产生尊敬环卫工人的情感体验。(3) “Do都城〃角色模拟体验活动杭州"D。都城〃城里就是一个生活体验馆,各种商店和部门应有尽有:医院、报社、画廊、冰激凌屋、西点屋、照相馆、消防局 .....,这个小社会既是虚拟的也是现实的。我们组织了大班的幼儿参加杭州〃Do城〃角色模拟体验活动。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或兴趣扮演各种角色亲身参与其中,尽情选择自己喜欢的各种职业:消防员、宇航员、考古学家、记者、医生、机长、设计师、主播、驾驶员、建筑工人既体验了真实的社会活动,还熟悉了每个 角色的、职责与规范o(三)亲社会行为的评价一一运用情景测验法测试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幼儿依赖于成人的评价,他们评价自己是好孩子是“因为老师说我是好孩子〃。如果教师给幼儿贴上了“助人为乐〃的标签,那么幼儿就会在这种评价的驱使下做出亲社会行为。针对幼儿这一特点,在评价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表现时,我们要特别注意对幼儿的精神奖励。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在角色体验游戏中获得亲社会行为的愉悦体验,使有过真正亲社会行为经验的幼儿在日后的困境中继续发扬光大,得以巩固。那么,如何衡量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达成,我们尝试运用情景测验法来测试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情景测验法即在教育与实际情况下,将幼儿置于与现实生活场景类似的情景中,由教师观察在该特定情景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目标设置了相应的情景,并制定了亲社会行为的评价指标。年龄段亲社会行为情景设置评价指标小班爱与感恩情景1:阿姨当着孩子们的面站着高处做事。会主动地关心阿姨:"阿姨,您小心点!〃不关心。情景2:提供小任务一一每天A.会拥抱、亲吻父母,不乱

说一句爸爸、妈妈的话。发脾气。B.经常发脾气。中班分享情景1:部分孩子有许多糖果,部分孩子没有糖果O会主动把糖果分给没有糖果的小朋友。只顾自己吃,不愿分享。情景2:玩具分享日,只有部分幼儿带玩具来玩。会主动与同伴分享或轮流玩玩具。只顾自己玩,不愿分享。关心情景1:早上来园有小朋友哭闹。A.会主动关心小朋友,并给他拿纸巾擦眼泪。B.不关心或嘲笑。情景2:教师当着孩子的面不停地打喷嚏。会关心老师,给老师拿纸巾。嘲笑。大班合作情景1:在公共区搭积木。会主动与同伴合作、商量搭积木,不争抢。独揽喜欢需要的积木,不给其他小朋友玩。情景2:请孩子看书,提供的书本数是孩子人数一半。会主动与没有书的同伴合作看书。不愿与同伴合作看书。助人情景1:玩脚踏车(提示请会骑的幼儿去扶不会骑的幼儿)A.在提醒下,会主动帮助不会骑的幼儿。

B.不肯帮忙,喜欢自己玩。情景2:小朋友走路不小心滑到了。会主动把他扶起来,并给予安慰。不关心或嘲笑。通过以上情景的设置,我们分别对各年龄段的亲社会行为指标进行了测查,测查结果如下(见附件三):年龄段亲社会行为达标百分比(前)达标百分比(后)小班爱与感恩13%92%中班分享19%97%关心6%83%大班合作23%90%助人23%89%我们的设置的情景、制定的评价指标不是很成熟,但在这些达标指标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的亲社会行为确实有了一定的提高。四、研究成效可以说,角色体验是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的有效手段。在角色体验中对幼儿进行社会行为的培养是行之有效的,它克服了空洞单调的口头说教形式,以直观、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方式为幼儿所接受。一学年下来,我们发现,幼儿的认识、情感、行为有明显的变化,幼儿在角色体验中其潜在的领会、观察和模仿能力被开启了:他们真正了解了关爱与被爱的关系;知道帮助和关心别人;学会了合作,学会了感恩……(-)幼儿关爱意识的焕发最引人注目的是幼儿比以前更有爱心了,他们学会了关爱他人,并时时唤发出耐人寻味的关爱情绪。在家里,孩子们知道怎么关心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亲人,会主动给奶奶捶捶背;还很乐意帮助爸爸妈妈做事情,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幼儿园里,幼儿懂得了去主动关心朋友、老师和阿姨。遇到同伴不开心时,还会主动地安慰、关心她,还给她拿餐巾纸等等。如一次小一班的小乐乐从卫生间里出来不小心摔了一跤马上哭了起来,丰丰听到了马上跑过边扶边对她说:“不要哭,我哥哥来扶你!“(二) 幼儿感恩意识的唤醒感恩教育绝不是简单地回报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以及健全人格的体现。我们通过一些文学作品《快乐的大石头》、《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和《谢谢你》等进行作品中的角色体验,体验帮助与被帮助都是快乐,知道受别人帮助别忘了感谢 .....活动后我们发现幼儿从刚开始说不出别人帮助过自己的事到会发现同伴、老师、家人等周围人帮助自己的小事,并知道去感恩。得到同伴、老师的帮助,会主动说"谢谢";看到阿姨在高高的窗户擦玻璃,孩子们会关心地说:"阿姨,你小心点!"当看到食堂阿姨送饭来时,孩子们会热情地"拥〃上去说:“阿姨,您辛苦了!”阿姨看到孩子们这么懂事都欣慰地笑了。(三) 幼儿分享意识的增强在日常活动中,幼儿的分享意识开始焕发,也变得更友爱了。能够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带到幼儿园里与同伴一起分享;喜欢把家里好吃的糖果带来与大家分享°当玩具或材料缺少时,幼儿也能够分享或轮流着玩。(四)幼儿助人意识的激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与生俱来的自我为中心明显减弱了,大大地激活了幼儿的助人意识。在家里,能主动帮助爷爷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幼儿园里,能主动帮助有需要帮助的同伴,还乐意老师、阿姨擦桌子、扫地等等。(五) 幼儿合作能力的提高在角色体验中,我们发现孩子们的合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小班幼儿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能与同伴合作看一本书、合作、分享玩玩具;中大班幼儿的合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合作中,孩子们学会了商量、分配任务,能按大家规定好的任务完成自己份内的事;喜欢与小伙伴合作完成一件作品等。(六) 自我角色定位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让孩子进行了“自我"角色的体验,在活动中能自觉完成自己的职责。幼儿在扮演这些角色过程中非常投入,而且逐步明确了角色意识,了解、人之社会中个角色本身的特殊性,同时充分体验了帮助别人的快乐、感染了获得帮助的愉快情绪。总之,幼儿与同伴合作能力、交往能力有显著的提高,学会关心同伴、爱护同伴了,孩子间的冲突也少了,能积极遵守班级常规制度,形成了较好的班风。当然,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很多,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方法和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社会、家庭、幼儿园要通力合作,釆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把亲社会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上,让亲社会行为植根于幼儿的行为习惯中,使幼儿亲社会的个性得到全面健康发展。五、参考文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李幼穗.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J).天津师大学报,1999,2.赖新元.世纪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典范(上)•台海出版社,2000版.⑷彭华茂•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5]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评价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5.附件(一)角色体验亲社会行为活动照片附件(二)角色体验亲社会行为的部分教学案例附件(三)运用情景测验测查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统计表(一)(二)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实践研究(二)一、问题的提出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分享、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这是个体社会化交往中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指标。通过本课题研究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孩子从感受爱到去关爱别人,有利于幼儿关爱行为品质的培养;让孩子感受体验分享的乐趣,使他们愿意主动地与他人分享玩具、材料、情感,有利于幼儿分享品质的培养;激发孩子帮助关心身边的人,有利于幼儿助人品质的培养;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幼儿合作品质的培养。新《纲要》中提到: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关系等,以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学习。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缺乏兄弟姐妹的家庭中长大,不知道关心别人,却受到别人过多的关心。随着社会的稳步发展,人们的育儿方式在全新的社会条件下也出现了一些畸形。如:对孩子宠爱过度,只宠不教,“四二一〃家庭结构,使〃小皇帝〃们高高在上,家长对孩子百般呵护,溺爱无边,不管不教。望子成龙,期待过高。把几代人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不切实际的苛求与压力也都落在了孩子的肩上。另外利他主义倾向削弱,一味索取,不讲奉献,使幼儿自我观念不断膨胀。现在,不难发现,幼儿的社会性,尤其是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不容乐观。教幼儿如何做人,如何关心与热爱自己的亲人和周边的人;如何与同伴们友好相处、互相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在园时基本上是在游戏活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学习成长,是在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的。想要改变幼儿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里定势,一定要通过科学的构思和合理的安排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我们希望将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渗透进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本课题研究以亲社会道德的培养为突破口,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培养入手,从最具可塑性的学前期儿童抓起,将在解决德育实效性问题上寻求一定的突破和创新。二、理论的支撑国外的理论:首先,皮亚杰的“社会冲突认知理论"认为;幼儿在相互作用时由于动作和观点的不同而争论,导致社会认知上的冲突,冲突解决的过程实质上就导致了幼儿认知结构改变的过程,也是使幼儿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此外,心理学家班图拉认为,决定儿童道德行为的是环境、社会、文化关系、客观条件、强化等,教育者应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和方法,奖励、肯定幼儿的适当行为,使之逐步形成发展。儿童道德行为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来改变的,环境、教育、榜样同样在学前儿童品质和行为形成中起很大作用。uckly,sawin则认为,发展儿童移入感情的能力是值得做的。因为至少在学前儿童,这种能够感受到别人的感情的能力与第二向社会能力是相联系的,发展利他行为一一儿童以不是利己的意图而形成的行为,以使他人感到良好和快乐。国理论支撑:我国学者也对此做过研究,但相比西方,起步较晚。1989年,丹等人研究食物和玩具的分享,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高级形式一一利他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假设和实验情景下儿童的分享行为都是不高的,但随年龄的增长,其分享的慷慨程度逐步提高,一年后,建成、伯泰、欧鹏飞等人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帼眉、晓霞、庞丽娟研究发现在人生的第二年儿童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分享行为,但分享在4-16岁之间没有发现连续增多的变化趋势,需借助教育,儿童不可能离开教育自发成长为社会要求的品质高尚的社会成员。申继亮、虹、夏勇、立新研究也发现分享行为要到3-6岁才会出现:儿童与他人分享的意识到了6-12岁迅速增长,许多研究都表明学前儿童在与同伴分享方面表现很自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越来越愿意分享。三、 研究目标1、 通过本课题研究,更系统地了解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现状与问题。2、 探索灵活多样、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亲社会教育容、方法、策略、形式。3、 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从不同角度形成合力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四、 研究方法本研究釆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观察研究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外有关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有关文献,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可借鉴的资料。2、 行动研究法:幼儿园通过各种突进,全面引导,有所侧重,根据亲社会行为所界定的涵,以及《纲要》我们决定在全面指导的基础上,还应依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有所侧重地开展不同容、不同主题的亲社会行为训练。小班亲社会行为的培养重点是——爱的教育,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生活在充满爱的氛围中,为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奠定基础;中班主要通过对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的探索性研究来促进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大班主要集中在合作与主人行为培养的探索性实践研究。3、 个案研究法:对在关爱、分享、合作、助人品质方面,存在问题的特殊幼儿进行个别辅导,收集整理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形成亲社会行为培养的案例研究集。4、 经验总结法:对亲社会行为培养的具体操作方法进行梳理,形成亲社会行为培养的指导方案集以及教师反思集。5、 观察培养法:创设情景,观察分析幼儿在活动中的亲社会行为,制定实施方案。五、研究措施(一)创设适宜的环境,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创建一个良好的亲社会的环境氛围,让幼儿在温暖、友好的空间中发展和成长,可以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培养。那么,如何创建这样的环境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丰富的物质环境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对幼儿激发产生亲社会行有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丰富、优美的环境能美化幼儿的生活空间,还能冶幼儿的性情,能让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发展。幼儿的身心都不成熟,正处于迅速发展的关键期,在发展的过程中,物质环境这一外界因素对他们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幼儿的不独立性导致了他们对成人有着强烈的依恋,他们需要成人给予足够的抚慰和关爱。因此,在活动室的环境布置中,教师可将室环境布置得温馨而舒适,像家一样温暖可靠。柔软的靠垫、温馨的窗帘、可爱的动物形象,这些看似轻微的东西都能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另外,教师还要尽心的呵护照顾孩子,说话轻一点,动作柔一些,这也能使孩子产生安全感,进而对教师产生依恋,使孩子更愿意主动亲近教师,自主自愿和周围的人或事物进行交流,对幼儿形成分享、同情、合作、帮助、谦让、亲情、友情、关爱等亲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2、宽松的心理环境《纲要》屮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因此,作为教师,要真正的热爱、尊重幼儿,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努力理解他们的想法与感受,鼓励孩子说岀自己的心事,态度和蔼亲切,为幼儿的交往提供一个宽松、和谐、平等的环境。除了物质环境意外,同伴之间的相处模式如果是合作团结的,那同样也能激发幼儿的合作意识。而且,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常常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在现实生活中,周围环境中的各种事物,许多是他们首次接触,无论积极消息,都会给幼儿的发展带来影响,并在他们的行为中体现。一些积极正面的形象有利于帮助幼儿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心理环境的创设中,支持和鼓励是让孩子勇往直前的有力保障。如:一个轻松无压力的语言环境可以调动幼儿的心理状态,促进幼儿之间的表达、交流。让他们有话愿说,有话敢说。幼儿愿说了,老师在成为他们的热心听众的同时要了解幼儿,并适时地给予积极的回应和指导,注重与幼儿的互动,使他们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建立起与他人的交流情境,产生社会交往和互动的过程,促使其学到和掌握更多的交往语言,从而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发展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幼儿都存在着''自我中心〃的现象,家庭的环境,社会的环境让许多多的孩子减少了幼儿与同伴的交往机会。幼儿的各种人际关系构成了其生活和学习的人际环境,这种人际环境持久和深入地影响着他们的情绪,态度和行为。在幼儿园,幼儿面对的是同伴和老师,这两者对幼儿在园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关键是要从这两种关系层面着手。1、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在幼儿园中,幼儿接触的最多的就是同班,他们一同学习,一同游戏,一同生活。他们在相互的交往过程中,就可能会表现出一些亲社会的举动,在同班面对这样的举动时,做出怎样的回应,对幼儿进一步发展亲社会行为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如果同伴给予的是积极的回应,那幼儿的自信心,自我满足感都能促使幼儿在此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果同伴给予的是消极的回应,那幼儿在以后的发展中,就有可能会受到一定的打击,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也会滞后。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做的就是给孩子积极的肯定,鼓励他们与同伴进行交往,并教给他们一些适宜的交往技能。这些人际交往的技能对幼儿非常重要,它可以赢得同伴的喜爱和团体的认同,有助于孩子们构建和谐的人际氛围。一个好的同伴关系一是刺激幼儿更积极地模仿和表现亲社会行为来获得自身被需要的满足感并达到同伴对他的期望值。另外,一个和谐的同伴关系本身就反映了一种亲社会倾向,同伴关系良好的幼儿要比同伴关系恶化或不良的幼儿更受欢迎,也能得到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积累更多的社交经验,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为幼儿提供和创造与人相处的机会,帮助幼儿进一步发展友谊也能培养幼儿和谐的同伴关系,我们可以在幼儿园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郊游,各类节日庆祝会、大带小活动等,让幼儿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友爱,感受和同伴共同合作完成任务的成功喜悦,进而在实践中学习如何懂得关心和帮助别人。2、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教师与幼儿这两个因素是幼儿园的基本构成。幼儿每天在园要面对的除了同伴最多的就是老师。所以说,一个和谐的师幼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一个和谐的师幼关系能让幼儿乐意接受教师带给他们的各种影响;而一个不和谐的师幼关系则有可能让幼儿对教师产生排斥,让孩子们拒绝接受教师给予的各种变化和影响。可以说,师幼关系的好坏对教师在实施各种教育时能得到怎样的效果有着重要影响。一个和谐的师幼关系能为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和铺垫和和谐的依托。作为一个和谐的师幼关系,那么师幼之间必是平等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教师关心幼儿,幼儿热爱教师,这样的和谐关系能给幼儿自由的发展空间,而且使之获得宝贵的人际交往体验,感受来自没有亲缘关系的他人的关爱,这能帮助幼儿对社会产生积极的信念,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以后进一步的社会适应奠定良好的基础。一个和谐的师幼关系也会促进师幼之间的互动,为幼儿学习亲社会行为创造更多的机会。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情境,创设平等互助的课堂氛围,运用一些教学手段和策略,诱导幼儿在合作解决问题中体验成功和快乐,并学会分享这种快乐。很显然,这种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对幼儿亲社会性的培养是极为有利的。对于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教师是否给予积极的评价和以什么方式进行评价,所产生的效果也是不同的。通常,教师在看到幼儿的行为发生时就应该及时给予强化,而且及时反馈比延时反馈效果更好。而同样是肯定,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幼儿来说,口头表扬和物质奖励的作用有很大差别。作为强化手段,年龄小的幼儿看来,物质奖励更有吸引力,而在年龄稍大的幼儿看来,公开表扬更具激励性。特别是当这种评价和个人形象,自我观念联系起来时,幼儿更乐意表现岀这种行为。教师的期待在幼儿的社会化过程中也会发生很大作用,它不仅影响幼儿对社会行为的学习,也影响他们的动机和自我评价。这就

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当教师对某个幼儿寄予期望时,对他的行为就会更加关注。每当幼儿有好的表现时,教师通常时,对他的行为就会更加关注。每当幼儿有好的表现时,教师通常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满意和赞赏,这本身就是一种肯定和鼓励,势必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满意和赞赏,这本身就是一种肯定和鼓励,势必强化幼儿的行为和动机。因此,在这种期待的促动下,幼儿定然有强化幼儿的行为和动机。因此,在这种期待的促动下,幼儿定然有更佳的表现。(三)组织科学的教育活动,提升幼儿的亲社会行为1、组织科学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中接受新知识最直接的方式。因此组织一些社会性的教育教育活动或主题活动,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一个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在一个阶段中.以一个教育目的为主题,制定教学计划。如''我对你说〃主题活动。家人是幼儿身边最亲、最熟悉的人。通过歌曲《只要妈妈露笑脸》,诗歌《家庭树》,故事《我有多爱你》等容让幼儿感受父毋工作的认真、劳动的辛苦、父母的劳动给他人带来的好处,以及父母工作之余还要操劳家务、关心照顾孩子,使一家人幸福生活而付出的劳动,帮助幼儿懂得尊敬父母,听父母的话,自己会做的事自己做,能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教师还可以根据孩子之间产生的各种问题来创设集体活动。如小班孩子刚来园时只知道拿喜欢的玩具玩,但却不知道玩好以后要把物品归放好,常常出现玩具满地扔的现象。那么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个《好玩的玩具》,通过活动让幼儿知道玩具也有一个家,玩好以后应把它送回家,教孩子根据玩具身上的标志去找到玩具柜上相同的标志放好。通过活动大多数孩子能够在放玩具有意识地去寻找标记意义对应地归放物品。另外,我们也可以对幼儿进行一些爱的教育,让幼儿通过角色扮演,感知体验"爱〃,在幼小的心灵播下''爱心〃的种子。诱发幼儿爱父母、爱同伴、爱老师、爱集体、爱社会的惰感。通过让幼儿学会关心、抚慰他人来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促进幼儿社会情感的发展。2、组织科学的游戏活动,游戏是幼儿喜爱的并体现幼儿社会性行为的活动,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能真实的体验各种社会情感,学习各种社会交往的技能。它通过虚拟情景以再现成人的社会经验与人际关系,从而使幼儿达到认识周围世界的目的。通过创设角色游戏和区角活动情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幼儿亲社会行为能力和水平。教师可结合游戏活动进行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以开展游戏活动〃小小理发店〃为例:先组织幼儿讨论:在理发店中,有些什么人,他们需要做什么?如果理发店里有太多客人,那该怎么办?通过幼儿的讨论,让幼儿有一个心理铺垫,然后让让他们分配各种角色,进行游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气氛中,通过扮演各种社会角色,体验角色的社会职责,理解角色的思想感情,更好掌握与角色相适应的行为,不断发现并且学习别人的亲社会行为,提高亲社会行为的水平。3、组织科学的日常活动《纲要》中指出: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幼儿社会态度、情感、意志、行为的培养,尤其应渗透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日常生活包含了幼儿从进园到离园的一段时间的各种活动。只要我们用心,我们就不难发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蕴藏着许许多多亲社会行为的教育容,因此,教师可把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教育渗透到幼儿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这种方式最易被幼儿接受和认同,能激发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情趣,增强亲社会行为的意识,形成亲社会行为的习惯。把握现实生活中的教育时机,随时随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如在玩大型玩具、洗手过程中培养幼儿谦让、轮流,在自由活动时间与同伴共同享用自己从家里带来的玩具、图书等等,如晨间接待时,教师与幼儿主动问〃早〃,培养幼儿亲善的行为,帮助幼儿学习一些基本的礼貌用语:〃你好、请进、请坐、、再见、欢迎再来!〃等礼貌用语。在面对表现正确的幼儿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赞赏、鼓励,使幼儿产生自豪、羡慕、向往、愉快的体验;对作出不适宜行为的幼儿,如同伴间争吵,争抢玩具等现象,教师就必须及时指出来,给予改正,尽量帮助幼儿从负面的影响引导到积极上进的道路上来。另外,每个幼儿的实际情况都有所不同,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是,我们需要结合幼儿的个体差异分析本班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计划,有目的地观察指导,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养成。我们还可以在适应的环境中给幼儿讲一些颂扬美好品德的故事,或创设相似的生活环境,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引导幼儿在现实生活中独自处理问题,让幼儿体验,做出选择,领悟谦让,让谦让的真谛驻入人心。(四)运用积极的方法,巩固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幼儿发展其社会行为还需要教师运用积极有效的方法,积极的方法能让教师在贯彻自己的思想行为时得到更好的效果。也能让幼儿在发展亲社会行为的道路上走得更顺畅。1、榜样引导法(1)教师榜样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教师之间、教师与保育员之间是否和睦,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工作时,另一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就能给幼儿带来积极的榜样作用。相反,教师间的某些不合作行为也会对幼儿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自身行为、为幼儿树立正面榜样。教师可通过身教和言传两种形式教给他如何向他人表达爱。所谓身教就是给幼儿树立积极的榜样。教师对摔倒受伤或生病的小朋友轻轻抚慰、悉心照顾,幼儿也就能学会对需要帮助的人主动示好、给予帮助。所谓言传,就是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幼儿一些向他人表达爱与关心的方法,如给工作了一天的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别人睡觉的时候放低声音说话等等。最后还要要给幼儿提供关心帮助他人的机会。有时候好意的拒绝会使孩子失去了实践体验的机会,从而使幼儿的爱心成为一种敷衍而不是发自心的行为。⑵幼儿榜样同伴也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教师对有合作行为的幼儿的积极评价和鼓励,会激发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的动机;同时,在游戏时,幼儿经常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其他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如在体育游戏《小推车》中,幼儿之间就需要相互的配合。在这时我们就要抓住机会,对幼儿进行引导,观察配合较好的幼儿,查找自身的缺点,如何将与同伴的配合发挥到最好。因此,教师有意地引导合作意识强,能力强的幼儿与合作意识弱,能力弱的幼儿共同游戏,让同伴的发挥其特殊的榜样力量。2、移情法所谓移情,指一个人看到他人忍受痛苦或得到好运时所产生的不安和愉快的情感以使其在日后生活中对他人类似的体验会主动地产生理解和分享。目前,国外大量相关研究表明,幼儿亲社会道德行为与其移情能力息息相关。我们可以釆用各种教育形式,如情景表演等,让幼儿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地展开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教师也可在活动中引导幼儿通过对他人的观察和思考,想想如果是你你该怎么办?给孩子提供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机会和能力。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可以引导幼儿观察什么情况会让别人难过,什么时候会让人高兴。有的小朋友生病了很难受,那么他就会希望别的小朋友关心他;有小朋友摔倒了,就应该伸出援手把他扶起来;今天是某个小朋友的生日,他的心情就很好还一直笑;我们还可以引导幼儿通过观察他人的表情,了解他人的心情,运用角色转换、移情等方法,引导幼儿体验当自己处于他人的情境的情感、愿望,如他现在什么表情,他为什么笑了,他为什么哭了,他为什么生气了,幼儿都能纷纷说岀了他们的情感体验。久而久之,大部分幼儿能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能为同伴的愉快而高兴,为别人的焦虑而着急。记得有一次,我班一位生病的小朋友在做游戏时呕吐了,一个小朋友跑来告诉我:〃老师,梦梦吐了。〃别的小朋友有的去拿拖把,有的去拿抹布,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虽然有些凌乱,但我仍然很高兴,他们会主动的理解关心他人了。3、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目前已成为心理学领域中公认的应用围最广、实施最为容易却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幼儿对角色的扮演往往体现和反应了他们对实际生活的感知。在幼儿园中,把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融入到深受儿童喜欢的角色游戏中,就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方法。在角色游戏中,每个角色都不是独立的,都有与其他角色的相关性。而且角色游戏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幼儿易于接受,幼儿能通过扮演情境中的角色去感受、去思维,学会按角色的行为和习惯去考虑和处理问题。例如:娃娃家的角色游戏中,请一些幼儿扮演父母,让其他人扮演孩子、客人。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如何接待客人,父母对孩子的照顾是多么细心。这些体验都能增加孩子对亲社会行为的感受。4、 表扬激励法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孩子希望得到教师,同伴的表扬和赞赏。对于在学习活动中合作顺利的幼儿,给予肯定并让他们与同伴分享自己的经验,这对他们是一种表扬,也是一个促进。幼儿每天接触到感官刺激有许许多多,在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对幼儿的强化、评价,使幼儿产生好的、积极的行为。对合作中产生问题有所冲突的幼儿给予指导和激励,帮助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的评价对幼儿的情绪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这是使幼儿能否体验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师要对幼儿合作后的结果给予恰当的肯定和激励,对合作不好的幼儿给予肯定其他优点的同时提出建议,以防止对合作方法产生抱怨情绪,从而打消继续合作的积极性。教师可运用的强化评价的方法有很多,正面强化,如微笑、点头、竖起大拇指、轻轻摸一下头等,负面强化,如批评、表情严肃、剥夺某种权利等,还可以引导幼儿尽量从自身体验中得到奖惩。当然教师在运用这些强化手段时要公平公正,对事不对人,要实事,以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5、 发泄减负法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我们在注重正面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同时,引导的幼儿的不适当行为同样重要。对于幼儿来说,让他们学会合理宣泄,也是预防不良行为特别是攻击行为的有效方法。通过适当合理的途径将心中压抑的不良情绪释放岀来,避免不良情绪的积压造成幼儿的心理负担过重。教师可以给活动室中设立"悄悄话〃等区域,提供软垫,毛绒玩具等物品。让幼儿在这些场合可以毫无压力,和自己的好朋友说说心里话,可以和自己喜爱的绒毛玩具说说心里话。另外,哭也是一种很有效的宣泄方法。随着眼泪的流出,心中的委屈压力也能排出很多。哭是很正常的,为什么要忍住呢?我们要给孩子哭的权利,让孩子通过这种适宜的行为来发泄心中的郁闷。除此以外,参加各种不同的活动,也可以分散对消极情绪的关注。运动,听音乐,讲笑话,做游戏都能让幼儿在注意力转移的过程中减少消极情绪的影响。六、研究成果(-)幼儿行为的发展1、分享行为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幼儿在集体活动和生活活动中认识到他人的需要,学会关心他人,逐步理解、表现分享行为。平时,在遇到问题时,如〃图书不够怎么办?〃〃新玩具太少了怎么办?〃让幼儿讨论后再进行活动。我们请小朋友把自己家里的玩具带来,并在同伴面前当众介绍和表演,最后启发幼儿与同伴交换玩具,或共同玩一件玩具。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们体验着〃大家玩〃的乐趣,学习着怎样一起玩的行为方式。从而顺利地使〃有玩具大家玩〃的要求在活动中转化为孩子''希望同伴分享自己玩具〃的自我需要。逐渐地,许多幼儿把自己最喜爱的玩具、物品带到幼儿园来,与小朋友一起玩,促进了分享行为的保持、延续和发展。除此之外,在更多的情况下,孩子们在其他方面的分享行为也得到了发展,如孩子能一起分享好吃的食物,分享自己的快乐心情。2、 助人为乐行为的发展幼儿在家多数都由父母代替完成,而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许多事则由自己动手,同时,幼儿与他人之间频繁的接触就迫切需要他们建立良好的团结互助的关系。以前我们常常会看到椅子倒了没有人扶,玩具掉了没有人理。对此,我们通过形象的教育手段贯穿于幼儿一日活动及幼儿发展规律的始终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互助思想树立正确的互助方向。我们结合实际生活动的随机事件帮助幼儿明白,帮助别人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你可以为别人排忧解难,别人会因为有你的帮助而高兴,当你遇到困难时,别人也能帮助你。在小班长,小小值日生等活动下,孩子助人为乐的行为得到了发展。如本学习我班来了插班生,大家都能关心、帮助新朋友,有的小朋友主动地带新朋友熟悉环境,帮助他结交更多的好朋友等。长期下来,幼儿助人为乐的行为都有所提高。现在帮助同伴穿衣,扣钮扣、为班集体服务等已成为习惯。3、 合作行为的发展多给幼儿提供合作的机会,让幼儿从不合作到认识合作,学会合作到体验合作的乐趣。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出现的问题进行谈话如〃如果这件事情只有一个人做会怎么样呢?〃在孩子们的回答中我们有意识地组织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能引起合作动机的各类游戏,引导孩子们来尝试进行合作,如在美术活动中,让幼儿合作画画、合作完成作品;在体育活动中分组进行比赛;让幼儿一同完成某件人物等。通过一些游戏、活动创设合作情景提供合作的机会,培养幼儿互相合作的精神。碰到问题,孩子们会主动与同伴协商、分享、合作,他们知道许多事情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当同伴有困难时,愿意伸手相助,这样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提高了。个别自我观念特别强的孩子,也在合作与分享中融入了集体。合作性决定了幼儿在共同活动中必须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监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这使幼儿在交往屮产生心理相容,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对集体的形成和巩固产生积极的影响。(二)、新型师幼互动关系的培养我们知道,师幼互动是一种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纲要》在"组织与实施〃中明确提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观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有效的师幼互动能为幼儿萌发亲社会性为提供养料。教师深入有效的参与和引导是互动有效的关键所在,当幼儿出现消极行为时,教师为幼儿某一技能的学习提供一个平台,幼儿以此为基础积极主动地学习这一技能。有效的师幼互动是教师与幼儿进行情感和行为教育的契机,互动中教师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主动引导幼儿积极,健康发展,促进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和积极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从而有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为幼儿更好的发展社会性奠定良好的基础。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增加了幼儿之间幼儿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机会,幼儿获得的表现机会要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多得多。在学习中,师生间的关系不再是教师一味传授,幼儿只管倾听的传统模式,而是师生间平等交流与互动的新模式。教师更多的是一个顾问和指导者,在学习中教师的活动与幼儿的活动及幼儿之间的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提供了一种师幼互动的新形式,有助于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师生间能够平等对话与交流,真正体现教学的。沟通中,教师对幼儿的关注、尊重、理解,使幼儿产生了被重视感、安全感,还有一种充分的接纳感。当幼儿感到自己为教师所关心,喜爱时得到了一种安全、愉快的情绪体验。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幼儿保持活泼、开朗的情绪,良好的情绪能帮助幼儿更好地发展其亲社会行为。有效的师幼互动可作为支架,以平等、尊重、适时的互动来帮助幼儿自主地学习,体验亲社会行为。七、反思1、教师在进行各种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应对自身的素质进行提高,随时关注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在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的各个特点。如随机性、无意性、长期性、反复性、实践性等。并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釆取适合孩子身心发展的正面教育引导方式对幼儿进行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增强亲社会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师还应加强科研学习和理论的系统学习,注重第一手资料的收集、科学的分析整理,在给出教育引导后对自己有所正确的反思和评价,为下一步的教育活动打下基础。同时教师应该随时注意自己的教育行为。教师应尊重幼儿,当幼儿之间岀现矛盾冲突时应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善于引导幼儿从自身建构起与人相处的经验,尽量不要当众指责幼儿,或让幼儿感到老师不是一样的喜欢每一个孩子,要让幼儿体验到同伴共同学习生活的乐趣。2、 多为幼儿创造或提供各种实践的机会,过多的口头教育不如有效的亲身体验。体验被学界认为是道德生成的一种重要途径方式和途径。幼儿各种行为意识的获得,经常来源于实际生活情境中的亲身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幼儿的各种行为会得到发展,同样亲社会行为也会有所进步和提高。3、 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各种亲社会性为的教育时,要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实际岀发。每个幼儿都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对不同年龄、个性的幼儿要有不同的要求和教育,在孩子的最近发展区,让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发展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不能空谈,要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除了教师刻意的设置情景外,教师还要善于抓住随机教育时机。现代幼儿教育强调从幼儿身边熟悉的事和物中发现教育容。4、 注意对教玩具提供的有效控制。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外在的物质因素也很重要。教师要确保提供给幼儿学习、游戏材料的充足和恰当。尽量让幼儿能有事可做、有玩具可玩,这样就能减少幼儿发生冲突的机会,避免他们养成坏的亲社会方面的行为习惯。参考文献:1、 《学前心理学》帼眉人们教育2、 《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桑标教育3、 《儿童社会性发展》文新师大学4、 《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培养》幼穗华东师大学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三)一、问题的提出:当今社会是一个物质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在感受物质、财富日益的同时,也常常感叹社会的人情冷漠。人与人的关系更多建立在金钱、利益的基础上。而社会中成人不恰当的行为表现及关系,往往又对我们的孩子带来负面影响,我们在时竟然会发现我们的孩子也有冷漠、自私、甚至残忍的一面,例如:看见别人走路摔跤,有的孩子会哈哈大笑、兴灾乐祸;自然角里,有人把小手伸进鱼缸玩弄小金鱼,导致金鱼丧生;别人不小心碰到自己,为了不吃亏,便恶拳相向--O种种的迹象表明,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已经成为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迫在眉睫的问题。然而,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是一个广阔而复杂的心理过程,将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放入狭隘的研究范围,釆用传统的研究方法,如谈话、说教等是很难在孩子的心中产生共鸣。那么,釆用何种较为有效的手段,通过何种教育途径,才能有效促进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呢?我们发现,广阔的社会是孩子生动、有趣的课堂,孩子们乐意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包含丰富的教育契机,而大班幼儿正处于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选择在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大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二、理论支撑依据所谓亲社会行为,通常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心理学家认为,引发亲社会行为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如:为了期待外部奖赏,或为了获得社会赞许,或为了减轻自己消极的内部状态。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南希-艾森伯格将亲社会行为产生的过程分为了3大部分:(一) 亲社会行为的初始阶段一一对他人需要的注意艾森伯格认为能否注意到他人的需要受个体因素和个体对特定情境的解释这两方面的影响。个体因素,如对他人的积极评价、角色釆择的能力和倾向、他人定向、自我关注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人需要的注意。特定情境特征,如他人需要的明晰程度、需要的来源、潜在受助人的身份、旁观者的身份等都直接影响个体对情境的解释,从而影响到他人需要的注意。大班幼儿由于年龄特点,亲社会行为正处于初始阶段,对他人需要的关注度成为培养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重点。其社会认知发展水平以及社会化的发展,都对其亲社会行为有着促进作用。(二) 亲社会行为意图的确定阶段艾森伯格认为,在紧急情况下情感因素在助人决策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而在非紧急情况下,个体的认知因素和人格的特质可能起主要作用。情感因素,如移情、同情、内疚感等起主导作用,因对他人产生同情,进而萌发亲社会行为动机。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大多因情感因素产生。情感性力量能直接驱动潜在的助人意图。他们的助人行为大多是冲动的、易发的,但缺乏理性和思考。因此,我们还需要帮助儿童考虑助人行为与自身实际能力的关系,即自身的年龄、生活经验水平、助人与自救的关系等。(三)意图和行为建立联系的阶段助人意图和亲社会性行为之间的联系受个人的有关能力、人与情境的变化两方面因素影响。仅仅具有助人意图,并非意味着他实际作出亲社会行为。个人的生活技能、自我调节技能、有效策略的知识、人际关系问题解决能力等,都影响儿童助人意图向亲社会行为的转化。因此,引导幼儿学习生活技能,学习如何解决人际关系等问题,可提高幼儿助人能力,从而使幼儿的助人有效的转化为亲社会行为。三、 实验的对象、方法和时间1、 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为大一班35名幼儿,同时对照组为大二班35名幼儿。2、 实验方法:社会实践法、角色扮演表、移情训练法、榜样示范法、行动研究法。大角色扮演法:是一种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