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_第1页
叙事性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_第2页
叙事性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_第3页
叙事性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_第4页
叙事性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叙事性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作文材料

一位小女孩骑单车违规逆行,剐蹭了一辆奔驰车。司机让他给家长打电话来处理问题。女孩儿紧张得哭了起来,路人纷纷过来围观。有人觉得司机不近人情,劝他不要为难孩子。司机说赔偿事小,但要让女孩知道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2017年苏锡常镇二模作文)材料分析

很多对故事型材料的审题指导或评分标准中,会根据人物角色区分立意角度。那样的立意梳理方法只适用于在叙事中有平行角色的材料。而在这则材料中,三个人物承担的叙事功能是不同的。

女孩在故事中只是行动者。她的行为,起于违规,成于剐蹭,终于哭,表现出了对于规则的不重视和担责的不情愿。

司机是行动者,用索赔的行为推动了女孩的哭,暴露出女孩需要加强的责任意识。

同时司机又是评论者,既从“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角度点明女孩的缺陷,又从教育角度论证了自己索赔行为的合理。

路人是评论者,以“人情”为理由批评司机。他们“不要为难孩子”的看法,既可以理解为强势的司机不该为难弱势的女孩,也可以理解为司机不该当众要求女孩给她家长打电话。前一种理解引出对于索赔目的的讨论,后一种理解引出对于索赔方式的讨论。

我们可以认为:故事中的行动者的作为串联成了本题需要讨论的事件(A),即题干中常说的“材料内容”;故事中的评论者的言论是本题对于学生立意的引导,即题干中常说的“材料意蕴”。

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评论”也看成一种行动,女孩与司机的冲突,司机和路人的发言,共同构成了事件(B),立意时也可以讨论司机和路人对违规女孩采取不同态度的深层原因。写作指导

我校高二年级就这个作文题进行了一次写作练习。我们的阅卷体会是:学生立意和论述时涉及材料的要点越多,其文章越能深刻。

有些学生只抓住女孩违规的行为,那就只抓住了事件的由头。虽然不被认为偏题,但其立意仅停留在“要守规则”“规则不容破坏”等常识上,文章注定平庸。

有些学生完整把握了“违规——问责——哭”的全过程,论述中就会涉及“为过错负责”和“责任教育”等话题,完成的文章自然内容丰富许多。但在论证负责和问责的必要性时,无非再三强调规则的和规则意识的重要性,又与前面一种立意没有本质差别。

可见,仅关注材料中的事件,文章难以深刻。

有些学生根据司机提出的“负责”展开议论,但逐渐泛化到对“责任”“使命”等概念的论述上。材料中的“负责”侧重对过错的应对,而非对使命、义务的担当。

有些学生根据路人主张的“人情”展开议论,但逐渐泛化到“人情社会”“走后门”等概念的论述上。材料中路人认为司机“难为”小女孩“不近人情”,这个“人情”是指人怜贫惜弱等感情,与“情面”“恩惠”等人际交往方面的人情关系不同。

可见,光关注材料中的评论,文章容易空泛。写作时应该用事件落实评论中的话题,用评论间的矛盾激发对事件的深入思考。

材料中的两类评论者,不光提示了材料的话题词,也设置了相矛盾的观念。设置矛盾,是很多高考作文制造立意的广度和深度的方式。无论是早期的叙事性材料中的牧羊人和小孩对于乌鸦学老鹰事件的不同评价,还是近年来说理性材料中青春朽与不朽的辩证,都是利用相冲突的观点激发学生的思考。不仅提供两个观点供学生选择,更是让学生选择立场之后,用对立观点来碰撞自己的立场,引发辩驳,使论述深入。

就本则材料而言,要想文章深刻,必须把握住材料中预设的“规则”还是“人情”这一争议点。在强调规则的重要性之外,可以通过反驳路人的“人情”,把对规则的讨论引向深入。

有些同学反驳“人情”时,是直接扣上“道德绑架”“人情社会”“民族劣根性”等帽子,虽然犀利,但缺少论证,展开无力。有些同学则讨论路人劝说背后的深层动机。有的认为“人情”的背后是对于弱者、幼者的同情,有的认为“人情”的背后是对于犯错者的同情,是为也可能犯错的自己开脱。这些讨论紧扣住材料中“骑单车小女孩”与“奔驰车司机”的对比角色,所以能够层层深入,甚至翻出新意。而这个时候,我们的讨论因为覆盖了所有材料要点,其实已经是针对事件(B)的讨论了。是谓殊途同归。

总之,材料中的各个要素既对作文立意造成限定,又是构思文章时的支点。写作时兼顾各个要素,是很有必要的。

(陆平老师执笔)佳作欣赏1冷面下的温柔江雨甜

金陵中学高二(1)班

在社会上,我们很容易看到对熊孩子的纵容、对忤逆儿的宽恕,却很少有人能够像那位司机一样,坚持要让违规行车、并且对他人造成伤害的女童负责。而事实上,前者看似柔情,却是蜜糖里的毒药;后者看似残忍,却是冷面下的温柔,真正的温柔。

毋庸置疑,孩子也是国家的公民,除了年龄偏小,他们与大人一样都是社会的一份子。因此,接受社会化,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同样也是孩子们不可推卸的义务。他们需要为自己的错误买单,并且敬畏着底线、法律、规则等社会中的约束。并且,我们还必须意识到,这些约束似有铁链般冰冷沉重,似是在限制着彼此的自由,但如果凭借着一点法外柔情(比如年龄、金钱、权利)侥幸逃脱,那其实大家都不再自由了,因为其他人也拥有了同样的权利。所以,承担起该负的责任不仅是一种惩罚,同时也是对自身的保护。善良如那位司机,从小就让女孩树立起责任意识、规则意识,不至于以后在更长的人生里不惹出更大的灾祸。所以,表面上不近人情的冷面事实上是最深远的“人情,”它帮助女孩成熟,进而影响她的终生。

冷面助力于个人的成长,同时它也匡扶着社会里岌岌可危的正气与希望。试想:如果社会上只剩下老好人,那么世风会成为什么样?显然,那样的世界将会是一个“人情比法大”的、毫无秩序可言的世界,因为当社会责任可以通融,甚至可以赎买,它就显得无足轻重。它会导致我们产生一种错觉:杀人放火,奸淫掳掠都可以在事后弥补。而实际上,一切的恶行都已发生过,一切弥补都来得于事无补。冷面的存在,正是在引导这个社会将所有邪恶防患于未然。它会让人们心底油然而生一种敬畏,进而向善,进而规矩。尤其是对于女孩子为代表的少年,通俗而言的“祖国的花朵”,这种灵魂的建设便显得更为远大而深沉。

当然,冷面不是咄咄逼人,不是一味苛刻,它应当是建立在善良基础上的循循教导。毕竟,“冷面”是“热肠”的外在态度。以冷面对孩子不是恫吓他。恐惧于规则、抵触于责任、而是要让他绽放出更有担当意味的富不仁”更为可怕的现象。“为富不仁”者往往遭到人们的抨击,“弱者有理”却披着的“善良”,“爱心”的外衣肆意横行。人们通过过分同情弱者来彰显自己的高尚,又通过批评相对强者的不近人情——这当然是容易的,而使自己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在自我满足中仿佛获得了“指挥楚汉如旋蓬”的快意。而那些弱势群体,渐渐发现所谓“哭惨”能使自己获得舆论的支持,于是便变本加厉,无理取闹起来。

米兰·昆德拉曾说:“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之中,便会一味的软弱,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一些无理取闹的弱势群体把弱小当成荣耀,放弃尊严,自愿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是因为发现宣扬自己的弱小能获得他人的同情。然而这也不全是弱势群体的责任,他们是被宠坏了,被有时不分青红皂白一味支持弱者的舆论宠坏了。

幸好还有像司机一样的人。他说:“赔偿事小,要让女孩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反对“弱者有理”并不意味着不应帮助弱者,而是同情关爱都要适度。逆行的小女孩想必从此之后也明白了承担责任的重要性,能承担多少责任是能力问题,愿不愿意担责就是态度问题了。

但是也不应把弱者标签化,认为哭诉自己难处的人都是矫情的、虚伪的。比如小女孩紧张的哭出来,未必是为了换取同情,更可能是因为她发自内心的懊悔。只有人们端正了对强者弱者的态度,弱者才从被“宠坏”的境况下走出来,从“比地面更低的地方”站起来。“穷有信”然后才能“富且仁”。6扬过于公庭?马可

金陵中学高二(15)班

放下报纸,闭上眼,报道中那个在人群中兀自啜泣的小女孩重又浮现在我脑海。司机那句“学会负责”确实讲得硬气漂亮,但大庭广众下的“围观教育”造成的尴尬痛苦是他不能切身体会的。

规过是一门艺术,可在面临他人过错之时,我们却鲜有艺术家的风度。扬过于公庭,不如规过于私室。

不管是司机对小女孩的“围观教育”,抑或是生活中父母对子女的当众批评,这种公开教育在生活中屡见不鲜。“扬过公庭”,以其立竿见影的效果,异常简单的操作,极低的“复发率”,成为了广大家长的优先选择。但,过滥的简单,必然造成粗暴。

扬过于公庭,从出发点来说,必然是促进错误的纠正。但就过程而言,是破坏性的。公开的批评指责,就像刀尖一般,在尊严的皮肤上划下了或浅或深的血痕。批评越是不留情面,尊严也就越支离破碎,鲜血淋漓,效果也就越好。他日纵然伤口愈合,也不免留下伤痕。倘若尺度掌握得当,倒也不失一种教育方法;最怕持刀人手上无活,不知分寸,给孩子留下了一生的阴影与伤疤。

扬过于公庭,教育者的唇枪舌剑不可怕,给被教育人压力的,是那几双、几十双围观的眼睛。一时间,十几双眼,聚焦过来,投射出灼人的目光。如果我身处其境,只怕是羞愤难当,根本无暇考虑自己错在何处。认错成为了形式,羞而生畏,不能对错误有更深刻的认识,这不正是背离了“扬过”的初衷吗?这也是对“藏身”于人海的教育者的讽刺吧!

规过是必须的,但要讲求技巧与灵活性。它不是征服,不是居高临下的蔑视,不是逼迫对方亲口认错就是获胜的游戏。当然,更不能因出发点是好的就对过程、方法无限地放纵宽容。你嫌弃规过私室拐弯抹角,我却认为它维护了对方尊严,体现了包容的胸襟;你不满规过私室的不温不火,我却认为它有足够的空间余地;你嘲笑规过私室不能斩草除根,孰不知春风化雨的劝诫,使过错真正被理解和纠正,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古语有云:“爱子女,七不责”,第一便是“对众不责”。时代在进步,我们虽满怀善意,但更要做到,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7猛虎之刚,蔷薇之柔赵语涵

金陵中学高二(15)班

骑单车违规逆行的女孩,因剐蹭奔驰车而被车主要求请来家长,女孩儿因此吓得大哭。这刺耳的哭声唤醒我们反思:规则有如猛虎之刚,宽容有如蔷薇之柔,两者在教育面前,或许刚柔并济方是大道。

正如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所指出的,符合一个现代社群真正利益的,是公正。公正的规则如一条准绳,在利欲心横行的当下框束出一个平衡和和谐的社会,直接有效却显得不近人情。车主教育孩子的出发点没有错,但义正辞严却不近人情的声讨,让懵懂的孩子在规则的权威下吓得大哭。这岂不是与初衷背道而驰?殊不知,大道自在人心。真正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是每个人心底都开出美好的蔷薇,而非猛虎威严所能达到。

于是有路人要求司机放了孩子,这便是另一种不明智了。这是同情心的泛滥。只要我们感到自己有同情心,我们便维护弱者——孩子,感到自己不是痛苦施加者的同谋。《关于他人的心痛》一文中就写道:“我们的同情宣布我们的清白,同时也宣布我们的无能。”路人同情孩子,却一味只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营造和谐的表象欺骗自己,而忽视了问题的根本解决。倘若那个孩子下一次逆行而造成了危及生命的灾祸呢?倘若那个孩子走上社会后成了恶意破坏规则与法制的害虫呢?

问题根源在于教育方式。本应敢做敢当积极进取,可犯了错便龟缩逃避。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青年一代身上,勿失去了康德所终身呼唤追寻的“我们头顶的灿烂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

择高处立,向宽处行。比起剑拔弩张,咄咄逼人,站在高处的宽容才是大智慧。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恕,既是孔子的教育之道,又是为人之道,谦谦君子之风。宋朝有位善棋道人,每与人对决总让对方先行一步,却从未输过。他有诗云:“烂柯真诀妙通神,一局曾经几度春。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这“饶人”,非强者对弱者的怜悯,更非妥协的懦弱,而是胸纳天地,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