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治理研究电子政务的决策制度安排_第1页
电子政务治理研究电子政务的决策制度安排_第2页
电子政务治理研究电子政务的决策制度安排_第3页
电子政务治理研究电子政务的决策制度安排_第4页
电子政务治理研究电子政务的决策制度安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子政务治理研究

——电子政务的决策制度安排第一页,共六十页。2陈述要点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框架研究内容概要研究的创新点不足之处及后续研究第二页,共六十页。31.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电子政务实践领域

电子政务已经成为各国政府部门提升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的战略工具。跨部门、跨组织的电子政务应用项目比重日益增多,导致电子政务实施中的管理问题日益尖锐。决策活动,作为影响电子政务实施成效的重要活动,存在诸多典型病症。第三页,共六十页。41.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电子政务理论研究领域电子政务的影响作用研究

电子政务有潜力推动政府提高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诸多管理问题,成为困扰电子政务投资价值有效实现的主要原因。第四页,共六十页。51.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电子政务理论研究领域电子政务的影响作用研究电子政务实施的管理变革研究

有关流程重组研究,缺乏对组织情景因素的考虑;有关组织机构变革研究,缺乏从角色和组织安排的角度研究保证电子政务有效实施的途径;基于制度安排的研究拓展既有的研究思路,然而鲜有决策制度安排研究。第五页,共六十页。61.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电子政务理论研究领域电子政务的影响作用研究电子政务实施的管理变革研究基于制度安排的IT治理研究IT治理是组织在IT应用过程,为了鼓励期望行为而明确的决策权归属和责任担当框架;基于制度安排的IT治理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由于理论构建过程中缺乏对政府组织的研究,研究结论缺乏普遍适用性。第六页,共六十页。71.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综上,由于电子政务实践和电子政务理论研究的需要,电子政务治理,即电子政务实施中的决策制度安排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第七页,共六十页。82.研究框架电子政务治理的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电子政务治理的作用分析电子政务治理范式研究——模式、结构、机制电子政务治理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文献回顾扎根理论调查研究SEM数据分析跨案例研究为什么要进行电子政务治理什么是电子政务治理如何进行电子政务治理电子政务治理绩效的动力机制第八页,共六十页。93.研究内容概要3.1电子政务治理的概念和理论框架3.2电子政务治理的作用分析3.3电子政务治理的范式设计3.4电子政务治理的绩效研究第九页,共六十页。103.1电子政务治理的概念和理论框架电子政务治理的概念辨析和界定区别与联系管理治理区别目的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保证利益相关者价值的实现目标实现的手段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协调等活动权利、责任的分配制度、组机构安排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组织资源活动与职能活动组织、部门、角色,及其之间的约束和制衡关系主体各层级的管理者管理者及利益相关者运行基础行政权威关系显性/隐性的契约关系联系在微观组织管理中,治理是组织管理活动的一种模式和机制,而管理是实现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的具体活动。(1)管理与治理第十页,共六十页。113.1电子政务治理的概念和理论框架电子政务治理的概念辨析和界定(2)关键概念的辨析组织层面目的政府治理公司治理IT治理电子政务治理电子治理治理电子政务实施成效IT项目层面概念层面第十一页,共六十页。123.1电子政务治理的概念和理论框架电子政务治理的概念辨析和界定(3)IT治理的概念和要素分析Brown(1997)Sambamurthy(1999)VanGrembergen(2001)Weill(2002)Schwarz(2003)Peterson(2004)Weill(2004)李维安(2005)Webb(2006)Simonsson(2006)唐志豪(2008)IT治理目标IT治理模式IT治理机制第十二页,共六十页。133.1电子政务治理的概念和理论框架1.电子政务治理的概念界定治理目标治理范式治理模式治理结构治理机制电子政务治理是指政府组织通过对关键性电子政务决策权力的安排和制衡,监督电子政务建设与管理者的绩效,保证利益相关者的权利,提升电子政务实施成效。(4)电子政务治理第十三页,共六十页。14

提出了IT治理安排矩阵,探讨了组织信息技术活动中的权力和责任的配置问题、并对IT治理绩效进行了基础性研究,进一步完善了IT治理的理论体系。

出现的“IT治理”的概念,形成了IT治理理论的雏形,研究的重点问题是IT治理模式、模式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治理结构、治理机制的基本特征。

虽然没有出现“IT治理”这样的术语,但是探讨的核心问题是IT权力结构与组织特征之间的关系,属于IT

治理研究中的核心问题。

3.1电子政务治理的概念和理论框架2.电子政务治理的理论框架探讨(1)IT治理理论发展早期研究概念形成Weill的研究第十四页,共六十页。153.1电子政务治理的概念和理论框架2.电子政务治理的理论框架探讨电子政务治理作用分析电子政务治理范式设计电子政务治理绩效研究(2)电子政务治理的理论框架第十五页,共六十页。163.1电子政务治理的概念和理论框架2.电子政务治理的理论框架探讨电子政务治理作用分析电子政务治理范式设计电子政务治理绩效研究

电子政务治理的作用电子政务实施成效电子政务治理能力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电子政务实施的动态复杂性第十六页,共六十页。173.1电子政务治理的概念和理论框架2.电子政务治理的理论框架探讨电子政务治理作用分析电子政务治理范式设计电子政务治理绩效研究电子政务治理作用分析电子政务治理范式设计电子政务治理绩效研究决策项

治理原型电子政务治理范式电子政务架构治理机制治理模式行政主管IT主管业务主管监控机制关键决策项治理结构激励机制沟通机制第十七页,共六十页。183.1电子政务治理的概念和理论框架2.电子政务治理的理论框架探讨电子政务治理作用分析电子政务治理范式设计电子政务治理绩效研究电子政务治理绩效价值交付的有效性成本控制的有效性风险控制的有效性IT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四个评价纬度第十八页,共六十页。193.1电子政务治理的概念和理论框架2.电子政务治理的理论框架探讨电子政务治理作用分析电子政务治理范式设计电子政务治理绩效研究第十九页,共六十页。203.2电子政务治理的作用分析主要研究方法:调查研究研究问题的理论基础研究模型和研究假设研究变量的测量问卷设计和前测问卷数据的整理模型的界定与识别参数估计(1)模型建立阶段(2)数据收集阶段(3)数据分析阶段模型拟合估计模型的修正讨论与结论第二十页,共六十页。213.2电子政务治理的作用分析1.理论探讨

电子政务的实施过程中,形成了专用性IT资产,并且

IT资产的所有权和控制权是分离的,使得IT资本的提供方与IT资本控制方形成最为基础的委托代理关系。

客观信息技术的执行结果,受到不同情景下的组织形式、官僚网络和制度安排的影响,可能存在多种可能性,难以预料。

信息技术的实施过程表现为四个关键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信息技术导致的组织变革的吸收、扭曲和失效决定于组织对四个因素的安排状况。钻石模型技术执行框架利益相关者理论

电子政务发展具有典型的阶段特征,电子政务实施都将经历一个技术对组织的由简单到复杂的嵌入过程。电子政务成熟度模型第二十一页,共六十页。223.2电子政务治理的作用分析1.理论探讨电子政务实施的过程:动态复杂性电子政务实施的预期目标电子政务实施成效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电子政务治理政务组织内电子政务项目的不断增多,导致了技术与组织的复杂性日益增强。电子政务实施导致了组织结构、任务安排、人员之间相互作用,影响了组织对其的采纳程度。组织的制度安排决定了组织行为人的电子政务实施行为,进而影响了电子政务实施的成效。第二十二页,共六十页。233.2电子政务治理的作用分析2.调查研究(1)研究模型和研究假设外部环境的就绪程度内部环境的支持程度电子政务治理能力项目的复杂性程度电子政务实施成效第二十三页,共六十页。243.2电子政务治理的作用分析2.调查研究(1)研究模型和研究假设潜变量具体描述理论支持内生电子政务实施成效Effective是指政府组织电子政务项目实施的系统质量和使用效益。Gichoya(2005)Gil-Garcia(2005)Seddon(1997)外生外部环境就绪程度Environment是指政府组织以外的政治、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就绪程度。Kraemer(1979)Perry(1980)Seddon(1997)Gichoya(2005)Gil-Garcia(2005)内部环境支持程度Organization是指政府组织内部的行政首脑、管理氛围、资源状况的支持程度。Ho(2002)Svara(2008)Kamal(2006)电子政务治理能力Governance是指组织的治理模式、治理结构、治理机制等电子政务决策制度安排的综合效果。Fountain(2001)Kim(2009)Liang(2009)Norris(2005)项目的复杂性特征Complexity是指政府组织内部具体电子政务项目规模、涉及范围、对流程的影响等复杂性程度。Azad(2008)Gil-Garcia(2007)Gil-Garcia(2005)Tan(2005)第二十四页,共六十页。253.2电子政务治理的作用分析电子政务实施成效的测量变量说明理论支持Y1:电子政务系统功能在满足政务业务需求上的合理性和易用性等DeLone等(1992)Gupta(2003)Y2:电子政务系统所提供的信息的有效性、及时性、准确性等DeLone等(1992)Gupta(2003)Y3:电子政务系统实施后对政府雇员的工作效率的提高Gichoya(2005)Janssen(2009)Y4:电子政务系统实施后对组织内部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的提高Gichoya(2005)Janssen(2009)Y5:电子政务系统实施后政府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有效性、及时性和准确性等DeLone(2003)Andersen(2006)Y6:电子政务系统实施后公众和企业用户对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DeLone(2003)DeLone(1992)第二十五页,共六十页。263.2电子政务治理的作用分析外生潜变量测量变量说明理论支持外部环境就绪程度EnvironmentX1:上级政府部门对电子政务的政策支持Gil-Garcia(2005)Dawes(1996)Landsbergen&Wolken(2001)X2:电子政务相关技术标准的统一程度X3:电子政务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程度内部环境支持程度OrganizationX4:政府组织高层管理者的支持程度Akbulut(2003)Lee(2007)Chou(2007)Kamal&Themistocleous(2006)X5:业务部门领导对电子政务的支持程度X6:部门内部成员对电子政务的支持程度X7:是否能提供充裕IT资源保证电子政务实施电子政务治理能力GovernanceX8:实施过程中对责权利制度安排的明确程度Weill(2005)Tolbert(2008)Lee(2007)Azad(2009)X9:授权专责部门,负责推导电子政务计划X10:正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X11:正式有效的监督机制项目的复杂性特征ComplexityX12:项目的投资规模Moore(1991)Karahanna(1999)Akbulut(2003)Tan(2005)Gil-Garcia(2007)X13:项目实施的跨部门程度X14:项目实施对现有流程的影响程度X15:项目使用对现有利益格局的影响程度第二十六页,共六十页。273.2电子政务治理的作用分析2.调查研究(2)数据收集——样本基本情况

分类标准具体类型样本数量所占比例(%)政府层级省/部级4929地/市级5935区/县级6337所在地区东部地区6236中部地区4124西部地区6840工作类型信息主管7242技术骨干6840普通员工2816第二十七页,共六十页。283.2电子政务治理的作用分析2.调查研究(3)数据分析——测量模型检验

指标模型RMSEAGFINFINNFIIFICFI初始模型397.82.220.0850.820.900.930.940.94修正模型282.92.260.0860.850.920.940.950.95建议值<3<0.1>0.80>0.9>0.9>0.9>.095测量模型的拟合度检验第二十八页,共六十页。293.2电子政务治理的作用分析2.调查研究(4)数据分析——测量模型检验潜变量测量变量标准因子负荷T值AVECRCronbach’sα电子政务实施成效(Effective)Y10.820.820.550.880.87Y20.690.69Y30.720.72Y40.600.60Y50.810.81Y60.790.79外部环境就绪程度(Environment)X10.730.730.540.700.70X20.740.74内部环境支持程度(Organization)X40.860.860.640.840.82X50.870.87X70.650.65电子政务治理能力(Governance)X70.760.760.500.800.80X80.630.63X90.690.69X100.820.82项目的复杂性特征(Complexity)X130.760.760.530.760.75X140.610.61X150.800.80测量模型的收敛效度检验第二十九页,共六十页。303.2电子政务治理的作用分析2.调查研究(3)数据分析——测量模型检验EffectiveEnvironmentOrganizationGovernanceComplexityEffective0.7424Environment0.60120.7350Organization0.56530.34740.7997Governance0.67920.61760.63190.7183Complexity0.45190.46090.47940.71510.7279测量模型的区别效度检验第三十页,共六十页。313.2电子政务治理的作用分析2.调查研究(3)数据分析——结构模型检验

指标模型RMSEAGFINFINNFIIFICFI初始模型282.992.260.0860.840.920.940.950.95建议值<3<0.1>0.80>0.9>0.9>0.9>.095假设路径描述路径系数T值是否支持假设H1Envir——〉Effec0.312.75**支持假设H2Organ——〉Effec0.252.61**支持假设H3Gover——〉Effec0.392.37*支持假设H4Compl——〉Effec-0.10-0.80不支持注:*p<0.05**p<0.01***p<0.001结构模型的拟合度检验结构模型的假设检验第三十一页,共六十页。323.2电子政务治理的作用分析2.调查研究(4)结论

外部环境的就绪程度、内部环境的支持程度对实施成效具有重要影响,与西方学者的实证结论一致,也符合信息系统实施的一般规律。电子政务治理能力对电子政务实施成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与西方学者重视电子政务实施中制度安排的研究结论一致,也与西方政府部门靠制度推进电子政务的实践一致。

项目的复杂性特征对电子政务实施成效的负向影响并不显著,与一些西方学者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本文认为这是由调研背景决定的。

第三十二页,共六十页。333.3电子政务治理的范式主要研究方法:案例研究研究问题设计访谈计划及实施研究变量界定数据整理(1)研究设计阶段(2)数据收集阶段(3)数据分析阶段数据约简数据表示讨论与结论第三十三页,共六十页。343.3电子政务治理的范式1.理论探讨研究思路电子政务治理模式:电子政务治理安排矩阵电子政务关键决策项分析电子政务治理原型分析电子政务治理机制设计电子政务治理结构安排第三十四页,共六十页。353.3电子政务治理的范式1.理论探讨研究思路研究工具

治理原型的提出是基于公司治理结构关键决策项的提出是基于对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实践

IT治理安排矩阵仅仅考虑了关键性决策项的输入阶段和立项阶段,缺乏对实施过程其他阶段的考虑第三十五页,共六十页。363.3电子政务治理的范式1.理论探讨研究思路研究工具研究结论

从理论层面界定了多种IT治理模式的类型及其有效性;从环境层面、组织层面、业务层面讨论了IT治理模式形成的影响因素,为模式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深化了IT治理模式研究,从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的层面描述了保障IT治理绩效的核心要素。第三十六页,共六十页。373.3电子政务治理的范式2.案例研究(1)案例研究设计1、电子政务关键性决策项是否可以划分为5种类型,这些类型决策项在实施过程中的主要治理原型有哪些,形成的电子政务治理模式有哪些?2、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电子政务投资特点是否影响电子政务治理模式的形成?如果是,如何影响电子政务治理模式的形成?3、是否依据电子政务治理模式安排电子政务治理结构、设计治理机制?电子政务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的有效性如何?4、从价值交付、资源利用、成本控制、风险控制有效性4个方面评价电子政务治理绩效是否充分必要?哪些因素对电子政务治理绩效有重要影响?第三十七页,共六十页。383.3电子政务治理的范式2.案例研究(2)案例研究设计研究变量界定:研究变量研究变量的描述和操作理论支持电子政务治理模式是关键性电子政务决策项的权利分配形式。在案例研究中可以用电子政务实施的四个不同阶段上,治理原型的组合路径来描述和测量。Maritan(2001)Xue(2008)电子政务治理结构是关键性电子政务决策制定的组织机构。在案例研究中可以用参与电子政务决策的组织单元和角色构成形式来描述和测量。Weill(2004)VanGrembergen(2004)电子政务治理机制是关键性电子政务决策制定的各种管理制度设计。在案例研究中可以用监督机制、沟通机制、激励机制等管理制度描述和测量。Weill(2004)VanGrembergen(2004)电子政务外部环境是影响电子政务治理模式形成的外部环境因素,在案例研究中可用强制性压力、效仿性压力、竞争性压力和地区发展水平来描述和测量。Liang(2007)Swanson(2004)Teo(2003)电子政务内部环境是影响电子政务治理模式形成的组织因素,在案例研究中可以用组织的集权程度、信息部门的影响力、IT管理经验来描述和测量。Prybutok(2008)Sambamurthy(1999)Earl(1989)Brown(1994)电子政务投资特点是影响电子政务治理模式形成的任务因素,在案例研究中可以用电子政务投资的范围、规模、迫切性、技术成熟度来描述和测量。Xue(2008)Brown(1994)Brown(1998)电子政务治理绩效是对电子政务治理有效性的评价,在案例研究中可以用价值交付的有效性、成本控制的有效性、IT资源利用的有效性,以及风险控制的有效性来测量。Weill(2004)Guldentops(2002)VanGrembergen(2004)第三十八页,共六十页。393.3电子政务治理的范式2.案例研究(2)数据收集——案例基本情况调研对象所在地区访谈人数电子政务投资项信息部门人员规模开展电子政务时间案例A北京2人18项20人12年案例B上海3人15项28人6年案例C天津3人17项12人11年案例D河南3人18项30人5年案例E贵州2人15项13人6年案例F江苏2人4项10人7年合计615人87项>10人>5年第三十九页,共六十页。403.3电子政务治理的范式2.案例研究(3)数据分析——决策项基本情况类型实施范围投资规模启动资金实施时间部门内跨部门几万几十万上百万上级部门地方自筹<1年1-2年〉2年S.01022208136M.2123231102111A.4281191223214711D.311193114815N.21505104113410合计117673730875281643占比13%87%8%43%34%9%86%32%18%49%第四十页,共六十页。413.3电子政务治理的范式(3)数据分析——电子政务治理原型治理原型具体描述上级主管行政主管信息主管业务主管治理过程出现次数行政君主制(ADM)由上级主管领导、本部门行政主管单独或共同构成。√96√√√IT君主制(ITM)由一个或多个信息主管部门负责人构成。√106联邦制(FED)由至少2个行政级别的多个主管领导构成,形式较为多样化。√√√√63√√√√√√√双寡头制(DUO)由平级的IT主管和业务部门领导或流程负责人共同构成。√√40业务君主制(BUM)由一个或多个业务部门领导,或关键流程的负责人构成。√17第四十一页,共六十页。423.3电子政务治理的范式(3)数据分析——电子政务治理安排矩阵

阶段原型启动阶段立项阶段建设阶段运营阶段合计ADM8544396ITM0125242106FED0477963DUO01671740BUM037717第四十二页,共六十页。433.3电子政务治理的范式(3)数据分析——电子政务治理模式分析第四十三页,共六十页。443.3电子政务治理的范式(3)数据分析——电子政务治理模式分析第四十四页,共六十页。453.3电子政务治理的范式(3)数据分析——电子政务治理模式分析编号影响因素典型电子政务治理模式出现次数行政压力IT部门影响力启动立项建设运营大小强弱1●●ADMFEDITMITM182●●ADMFEDBUMBUM63●●ADMITMITMITM104●●ADMDUOITMDUO6

模式1:

模式2:

模式3:

模式4:第四十五页,共六十页。463.3电子政务治理的范式(4)结论

电子政务治理模式与关键性决策项的类型没有明显关系;在电子政务决策项的治理过程中,行政君主制(ADM)是启动阶段共同采用的模式,立项阶段的主要模式为联邦制(FED),建设与运营阶段IT君主制(ITM)占据主要地位;电子政务治理模式呈现出多样化化态势,受到组织情景因素的显著影响。行政压力和IT部门影响力是影响典型电子政务治理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尽管多样化的电子政务治理模式在政府部门基本形成,但是由于治理模式既与决策项类型不匹配,又缺乏有效的生存土壤——治理结构,相同治理模式的治理绩效存在显著差异。第四十六页,共六十页。473.4电子政务治理绩效研究1.理论探讨电子政务治理绩效的评价指标价值交付的有效性成本控制的有效性IT资源利用的有效性风险控制的有效性跨案例研究第四十七页,共六十页。483.4电子政务治理绩效研究1.理论探讨电子政务治理绩效的评价指标

治理的认知程度治理的就绪程度治理的模式设计治理的结构安排治理的沟通机制监督和激励机制电子政务治理绩效的影响因素跨案例研究★★★★★★★★★★——第四十八页,共六十页。493.4电子政务治理绩效研究2.调查研究(1)研究模型和研究假设治理的认知程度治理的结构安排治理的沟通机制价值交付的有效性风险控制的有效性成本控制的有效性第四十九页,共六十页。503.4电子政务治理绩效研究2.调查研究(2)数据收集——样本基本情况分类标准具体类型样本数量所占比例(%)政府层级省/部级1813地/市级6545区/县级4632所在地区东部地区4330中部地区3827西部地区5136工作类型信息主管6948技术骨干5740普通员工128第五十页,共六十页。513.4电子政务治理绩效研究2.调查研究(3)数据分析——测量模型的检验

指标模型RMSEAGFINFINNFIIFICFI初始模型464.5030.1190.750.920.930.940.94修正模型329.052.240.0930.810.940.950.960.96建议值<3<0.1>0.8>0.9>0.9>0.9>.095测量模型的拟合度检验第五十一页,共六十页。523.4电子政务治理绩效研究2.调查研究(3)数据分析——测量模型的检验潜变量测量变量标准因子负荷T值AVECRCronbach’sα价值交付的有效性(Performance1)Y10.8813.370.820.930.92Y20.9414.77Y30.8813.18成本控制的有效性(Performance2)Y40.8312.050.660.890.91Y50.719.71Y60.8913.78Y70.8111.55风险管理的有效性(Performance3)Y80.699.480.650.850.87Y90.8211.86Y100.8913.17治理的认知程度(Cognition)X10.9113.840.640.840.87X20.7911.04X30.699.52治理的结构安排(Structures)X40.8311.990.620.870.88X50.8412.12X60.719.48X70.7610.36治理的沟通机制(Communicate)X80.8311.560.660.860.89X90.7810.80X100.8411.84测量模型的收敛效度检验第五十二页,共六十页。533.4电子政务治理绩效研究2.调查研究(3)数据分析——测量模型的检验Perfor1Perfor2Perfor3CognitStructCommunPerfor10.90Perfor20.730.81Perfor30.640.800.81Cognit0.720.710.730.80Struct0.740.820.750.700.79Commun0.620.830.590.600.650.82测量模型的区别效度检验第五十三页,共六十页。543.4电子政务治理绩效研究2.调查研究(3)数据分析——结构模型的检验

指标模型RMSEAGFINFINNFIIFICFI初始模型489.393.100.1220.740.920.930.940.94修正模型290.371.990.0830.830.950.960.970.97高阶模型306.862.060.0860.820.950.960.970.97建议值<3<0.1>0.80>0.9>0.9>0.9>.095结构模型的拟合度检验第五十四页,共六十页。553.4电子政务治理绩效研究2.调查研究(3)数据分析——结构模型的假设检验假设路径描述回归系数T值是否支持假设H11Cognit——>Perfor10.373.74***支持假设H12Cognit——>Perfor20.091.03不支持假设H13Cogn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