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血液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第二节血细胞生理第三节生理性止血第四节血型和输血原则目前一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血液的功能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代谢终产物维持内环境稳态:缓冲血液pH变化;维持体温恒定防御、保护:参与机体生理性止血和各种免疫反应目前二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目前三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血液的组成目前四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血浆基本成分:晶体物质溶液(水,电解质,小分子有机化合物,气体)血浆蛋白:65-85g/l
白蛋白:40-48g/l球蛋白:15-30g/l纤维蛋白:10-30g/l功能血清:血液凝固后1~2小时,血凝块会发生回缩,并释出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前者缺乏参与凝血过程被消耗掉的一些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但增添了少量血液凝固时由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释放出来的化学物质。血清不可以再凝。
目前五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血细胞成分:红细胞(RBC):男:(4.0-5.5)*10^12/l女(3.5-5.0)*10^12/l白细胞(WBC):(4.0-10.0)*10^9/l血小板(platelet):(100-300)*10^9/l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成年男性:40%-50%成年女性:37%-48%血液中白细胞和血小板仅占容积0.15%-1%,故血细胞比容可反映血液中红细胞的相对浓度目前六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目前七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二血量概念:全身血液的总量称血量(bloodvolume),正常人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即每公斤体重有70-80ml血液循环血量储存血量计算:血量=红细胞总容积/血细胞比容或
血量=血浆量/(1-血细胞比容)(血浆量和红细胞量均可按稀释原理进行测定。)血量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正常血压和各组织、器官正常血液供应的必要条件目前八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一)血液的比重全血比重:1.050-1.060,与红细胞数量正相关血浆比重:1.025-1.030,与血浆蛋白含量正相关红细胞比重:1.090-1.092,与血红蛋白含量正相关利用红细胞和血浆比重的差异可测定血细胞比容和红细胞沉降率,以及红细胞与血浆的分离目前九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血液的理化特性(二)血液的粘度液体粘度:来源于液体内部分子或颗粒间的摩擦全血的相对粘度:4-5,主要决定于血细胞比容的高低与血流切率呈反变关系血浆的相对粘度:1.6-2.4(37℃),决定于血浆蛋白的含量血液的粘度是形成血流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发生严重脱水、大面积烧伤时,血液的粘度常升高。
目前十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血液的理化特性(三)血浆渗透压概念:血浆中的溶质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称血浆渗透压力。正常值:
300mmol/L(300mOsm/kg.H2O)≈5800mmHg≈770kPa组成:
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crystalosmoticpressure)(colloidosmoticpressure)成分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主要来自Nacl)(主要来自白蛋白)压力大,99.6%(298.5mmol/L)小,0.4%(25mmHg或3.3kPa)意义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毛细血管内外水平衡保持血细胞正常形态和功能维持血浆容量等渗溶液(iso-osmoticsolution):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如0.85%NaCl溶液或5%葡萄糖溶液。等张溶液:能够使悬浮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大小的溶液。目前十一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血液的理化特性(四)血浆pH值,与缓冲物质及肺和肾的正常功能有关缓冲物质:NaHCO3/H2CO3蛋白质钠盐/蛋白质Na2HPO4/NaH2PO4
红细胞内缓冲对目前十二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第二节血细胞生理目前十三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血细胞生理一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二红细胞生理三白细胞生理四血小板生理目前十四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一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血细胞生成部位:胚胎发育早期卵黄囊
胚胎第二个月开始
肝、脾胚胎第四个月以后肝脾↓,骨髓↑出生时几乎完全靠骨髓造血过程:各类造血细胞发育和成熟的过程。三个阶段: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前体细胞
目前十五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血细胞生成一般过程目前十六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二红细胞生理(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数量成年男性:(4.0-5.5)*10^12/L成年女性:(3.5-5.0)*10^12/L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主要是血红蛋白(Hb)成年男性Hb浓度:120-160g/L成年女性Hb浓度:110-150g/L贫血:若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称为贫血目前十七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形态
正常的成熟红细胞无核,呈双凹圆碟形,直径为7-8μm,周边最厚处的厚度为2.5μm,中央最薄处约为1μm。无线粒体,只能通过糖酵解获得能量。目前十八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红细胞生理(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与功能红细胞的生理特征可塑变形性
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的变形能力称为可塑变形性(plasticdeformation),经过变形的红细胞可通过口径比其自身还小的毛细血管或血窦孔隙,通过后又恢复正常的双凹圆碟形。变形性取决于:红细胞的几何形状、红细胞膜内粘度和膜弹性。当红细胞膜内粘度增大或膜弹性降低时,变形能力降低。目前十九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红细胞的生理特征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能较稳定地悬浮于循环血浆中的特性,称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stability)。红细胞沉降率(ESR):红细胞在血沉实验第一小时末下降的距离正常值:男性:0-15mm/h女性:0-20mm/h生理学意义:沉降速率越快悬浮稳定性越小;测定ESR有助于一些疾病的诊断。某些疾病如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发生时,红细胞彼此以凹面相贴,称红细胞叠连,使红细胞总表面积与总体积比减小,与血浆摩擦力减小,沉降加快。
叠连形成快慢因素取决于血浆成分的变化,与红细胞本生无关。叠连加速因素:纤维蛋白原↑,球蛋白↑,胆固醇↑叠连减慢因素:白蛋白↑,卵磷脂↑目前二十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红细胞的生理特征渗透脆性
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称为红细胞渗透脆性(osmoticfagility),简称脆性。
正常红细胞在0.45%~0.35%NaCl溶液中全部破裂溶血。红细胞在不同时期脆性不同,衰老的红细胞脆性高。渗透脆性越大,细胞越容易破裂溶血。测定红细胞的渗透脆性有助于一些疾病的临床诊断,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红细胞脆性变大。目前二十一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红细胞的生理特征与功能红细胞的功能运输O2和CO2
O2和Hb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100ml血液可运送20ml的O2,在血液中由红细胞运输的O2比溶解于血浆的多70倍。血液中CO2主要以碳酸氢盐和氨基甲酰血红蛋白的形式存在,在红细胞参与下,血液运输CO2的能力比直接溶解于血浆中的多18倍。缓冲作用主要的缓冲对:KHCO3/H2CO3;蛋白质钾盐/蛋白质免疫表面有I型补体的受体(CR1),可与抗原-抗体-补体免疫复合物结合目前二十二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红细胞生理(三)红细胞的生成和调节脊髓造血过程目前二十三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红细胞的生成和调节红细胞生成所需物质红细胞的生成经历如图阶段:目前二十四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红细胞生成所需物质蛋白质和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叶酸和维生素B12是红细胞成熟所必需的物质。铁
合成血红蛋白必须原料,血红蛋白的合成从原红细胞开始持续到网织红细胞阶段。成人每天需20-30mg铁用于血红蛋白合成。缺铁会引起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即缺铁性贫血。目前二十五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红细胞生成所需物质叶酸和维生素B12合成DNA所需的重要辅酶。
叶酸:在维生素B12的参与下转化为四氢叶酸参与DNA合成叶酸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时,3-4个月后可发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维生素B12:胃粘膜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有促进食物中的维生素B12吸收的作用。内因子+维生素B12→形成复合物:防止维生素B12被消化液中的蛋白酶水解;内因子与回肠细胞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促进维生素B12吸收入血。胃大部分切除或胃的壁细胞损伤时,机体缺乏内因子或产生抗内因子抗体,或回肠切除后,维生素B12吸收发生障碍,3-4年后出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目前二十六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红细胞的生成和调节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早期红系祖细胞:暴式集落形成单位,依赖于暴式促进活性(BPA)的刺激作用形成集落,进入DNA合成期
晚期红系祖细胞:红系集落形成单位,主要受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调节。促红细胞生成素:是机体红细胞生成的主要调节物,主要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的增值并向原红细胞分化。血浆EPO水平与血液血红蛋白的浓度呈负相关。肾是产生EPO的主要部位,但肾细胞内没有EPO储存。组织缺氧是促进EPO分泌的生理性刺激因素。双肾实质严重破坏的晚期肾脏病患者常因缺乏EPO患肾性贫血。低氧促进EPO基因表达的机制与低氧诱导因子-1(HIF-1)的作用有关。HIF-1是一种转录因子,低氧时作用于EPO基因促进其表达。性激素雄性激素可提高血浆中EPO的浓度,促进红细胞生成,也可直接刺激脊髓,促进红细胞生成。雌激素可降低红系祖细胞对EPO的反应,抑制红细胞生成。一些激素,如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也可促进红细胞生成。目前二十七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目前二十八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目前二十九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红细胞生理(四)红细胞的破坏正常人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每天有约0.8%的衰老红细胞被破坏。血管外破坏(90%):衰老红细胞变形能力减退、脆性增高,难以通过微小的孔隙而易滞留在脾和骨髓中被巨噬细胞吞噬。血管内破坏(10%):衰老红细胞在血管中受机械冲击而破损。目前三十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三白细胞生理(一)白细胞的分类与数量白细胞为无色、有核的细胞,在血液中一般呈球形。数量:正常人血液中白细胞数为(4.0~10.0)*10^9/L,可因年龄和机体处于不同机能状态而有变化。分类:粒细胞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约占50%-70%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约占0.5%-5%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约占0%-1%单核细胞(monocyte)约占3%-8%淋巴细胞(lymphocyte)约占20%-40%目前三十一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白细胞生理(二)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生理特性:变形、游走、趋化、吞噬、分泌。变形:除淋巴细胞外,所有白细胞都能伸出伪足做变形运动。
白细胞渗出:白细胞凭借变形运动穿过毛细血管的过程。游走:渗出的白细胞在组织内游走迁移到炎症区发挥生理作用。趋化:白细胞朝向某些化学物质运动的特性称趋化性。
趋化因子:能吸引白细胞发生定向运动的化学物质。吞噬:白细胞可对细菌等异物进行吞噬,进而将其消化杀灭。吞噬具有选择性。分泌:白细胞可分泌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等多种细胞因子,通过自分泌、旁分泌作用参与炎症和免疫反应。目前三十二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生理功能:参与机体防御功能。中性粒细胞:又称多形核白细胞。分循环池和边缘池。是血液中主要的吞噬细胞,变形吞噬能力和游走活性都很强,是感染发生时最先到达炎症部位的效应细胞。体内含大量溶酶体,能将吞噬入细胞的细菌和组织碎片分解,将入侵的细菌包围在组织局部,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吞噬数十个细菌后本身解体,释放出溶酶体酶溶解周围组织形成脓液。还可吞噬和清除衰老的红细胞和抗原-抗体复合物等。炎症时中性粒细胞数目显著增高。目前三十三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单核细胞:发育成巨噬细胞或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比中性粒细胞更强,可吞噬更多、更大的细菌和颗粒;溶酶体含有酯酶,可消化某些细菌的脂膜。单核-巨噬细胞:合成、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集落刺激因子(CSF)、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等,参与其他细胞活动的调控。有效地加工处理并呈递抗原,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导和调节中起关键作用。树突状细胞:目前已知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机体免疫应答的始动者。微弱吞噬活性。目前三十四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嗜酸性粒细胞较弱的吞噬能力,无杀菌作用限制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I型超敏反应中的作用产生前列腺素E抑制碱性粒细胞合成和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吞噬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排出的颗粒,释放组胺酶和芳香硫酸酯酶等酶类灭活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生物活性物质。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借细胞表面的受体附着于蠕虫的幼虫上,释放颗粒内所含的主要碱性蛋白、阳离子蛋白和过氧化物酶等损伤幼虫虫体。某些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可导致组织损伤可释放多种促炎介质,释放的主要碱性蛋白对支气管上皮具有毒性作用,能诱发支气管痉挛。目前三十五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嗜碱性粒细胞存在于血液中,炎症时受趋化因子诱导迁移到组织中。被活化时,释放颗粒内介质,并合成释放白三烯和IL-4等细胞因子。碱性染色颗粒中含: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等。肝素:抗凝血,利于保持血管畅通作为酯酶辅基,加快脂肪分解为游离脂肪酸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增加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引起局部充血水肿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引起荨麻疹、哮喘等I型超敏反应症状。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吸引嗜酸性粒细胞,使之聚集,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目前三十六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淋巴细胞在免疫应答反应过程中其核心作用。分类:T淋巴细胞: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体液免疫自然杀伤细胞(NK):机体天然免疫的重要执行者目前三十七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白细胞生理(三)白细胞的生成和调节生成: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可识别的前体细胞→成熟白细胞生成的调节集落刺激因子(CSF):促进白细胞生成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乳铁蛋白和转化生长因子β等抑制白细胞生成目前三十八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白细胞生理(四)白细胞的破坏
白细胞在血液中停留时间较短
中性粒细胞在循环血液中停留8h左右进入组织,4-5天后衰老死亡或排出;有细菌入侵时,吞噬过量细菌后自我溶解单核细胞血液中停留2-3天,在组织中发育成巨噬细胞可生存3个月左右目前三十九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四血小板生理(一)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血小板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浆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血小板体积小,无细胞核,呈双面微凸的圆盘状,直径为2-3μm。受刺激时伸出伪足呈不规则形状。内有细胞器(α-颗粒、致密体)正常成年人血小板数量:(100-300)*10^9/L功能: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增值,利于受损血管修复一般处于“静止”状态目前四十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血小板生理(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黏附
血小板黏附(plateletadhesion):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黏着。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血小板即黏附于内皮下组织。需要结构:血小板膜上糖蛋白(GP),其中GPIb是参与黏附的主要蛋白内皮下成分,主要是胶原蛋白血浆vonWillebrsnd因子,简称vWF,血小板黏附的桥梁过程:血管受损后,内皮下胶原暴露,vWF与胶原纤维结合血小板膜上GPIb与变构的vWF结合黏附在胶原纤维上GPIb受损、vWF缺乏和胶原纤维变性都可能导致出血目前四十一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血小板的生理特性聚集血小板聚集(plateletaggregation):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黏着。需纤维蛋白原、Ca离子、血小板膜上的GPⅡb/Ⅲa参与过程:在致聚剂的激活下,GPⅡb/Ⅲa分子上的纤维蛋白原暴露,在Ca离子作用下与纤维蛋白原结合,从而使血小板聚集。处于活化状态下的GPⅡb/Ⅲa也能与vWF结合致聚剂生理性致聚剂:ADP、肾上腺素、5-HT、组胺、胶原、凝血酶、TXA2等病理性致聚剂:细菌、病菌、免疫复合物、药物等血小板聚集目前四十二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血小板聚集曲线体外实验中,血小板聚集会引起悬液的光密度降低,因此可根据血小板悬液的光密度变化来动态了解血小板聚集情况目前四十三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血小板聚集血小板聚集分两个时相:第一聚集时相:迅速聚集并迅速解聚,为可逆性聚集第二聚集时相:聚集缓慢但不可解聚,为不可逆性聚集血小板聚集反应的形式可因致聚剂的种类和浓度不同而有差异ADP:低浓度:第一聚集时相;中等浓度:第一时相结束后出现不可逆聚集,第二时相出现由血小板释放内源性ADP所致;高浓度:不可逆聚集凝血酶:与ADP相似,呈剂量依赖方式,引起单向或双向血小板聚集胶原:单向不可逆聚集,与内源性ADP的释放和TXA2的形成有关能降低血小板内cAMP浓度、提高游离Ca离子浓度的因素,均可促进血小板集聚能提高血小板内cAMP浓度、降低游离Ca离子浓度的因素,均可抑制血小板集聚目前四十四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血小板聚集血小板释放的TXA2具有强烈的聚集血小板和缩血管的作用阿司匹林可抑制环加氧酶而减少TXA2的生成,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若血管内皮受损,局部PGI2生成减少,利于血小板聚集。血小板和内皮细胞中前列腺素(PG)的代谢目前四十五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血小板的生理特性释放
血小板释放:血小板受刺激后将储存在致密体、α-颗粒或溶酶体内的物质排出的现象,或称血小板分泌。释放的物质:致密体:ADP、ATP、5-HT、Ca离子α-颗粒:β-血小板球蛋白、血小板因子4(PF4)、vWF、纤维蛋白原、PF5、凝血酶敏感蛋白、PDGF等临时合成并释放:血栓烷A2(TXA2)血小板的黏附、聚集与释放几乎同时发生,能引起血小板聚集的因素多数能引起血小板凝聚反应。临床上通过测定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和PF4的含量了解学校办的活化情况。目前四十六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血小板的生理特性收缩:血小板具有收缩能力血小板的收缩与收缩蛋白有关。收缩蛋白系统:肌动蛋白、肌球蛋白、微管和各种相关蛋白血小板胞质内的Ca离子浓度增高可引起活化的血小板收缩反应作用:血凝块中血小板收缩使血块回缩。生理意义:根据血块回缩情况估计血小板数量及功能是否正常吸附血小板表面可吸附血浆中多种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Ⅰ、Ⅴ、Ⅺ、Ⅷ)。血管内皮破损后,血小板黏附和聚集于破损的局部,使局部凝血因子浓度升高,有利于血液凝固和生理止血。目前四十七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血小板生理(三)血小板的生成和调节血小板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质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血小板生成的调节:血小板生成素(TPO)TPO是一种糖蛋白,主要由肝实质细胞产生,通过作用于血小板上的受体促血小板生成。(四)血小板的破坏血小板进入血液后,寿命为7~14天,但只在最初两天具有生理功能衰老的血小板在脾、肝和肺组织中被吞噬破坏在生理性止血活动中,血小板解体并释放全部活性物质目前四十八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第三节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hemostasis):小血管破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能自行停止的现象。出血时间(bleedingtime):开始出血到血停止的时间。正常人不超过9min生理性止血功能减退,可有出血倾向;过度激活,可导致血栓。一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二血液凝固三纤维蛋白的溶解目前四十九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一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三个过程: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血液凝固血管收缩生理性止血首先表现为受损血管局部和附近小血管收缩,使局部血流减少。血管破损不大时,使血管破口封闭,制止出血。引起收缩的原因:损伤性刺激反射性使血管收缩血管壁损伤引起局部血管肌源性收缩黏着于损伤处的血小板释放5-HT、TXA2等缩血管物质目前五十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血小板黏附于内皮下暴露的胶原上,使损伤部位可识别,使血栓正确定位ADP(局部受损红细胞)和凝血酶(局部凝血)使血小板活化而释放内源性ADP和TXA2,促使血小板发生不可逆聚集;同时,受损血管内皮的PGI2生成减少也利于血小板聚集形成血小板止血栓,初步止血目前五十一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血液凝固二期止血:血管受损可启动凝血系统,在局部迅速发生血液凝固,使血浆中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并交织成网以加固止血栓,称二期止血。最后,局部纤维组织增生并长入血凝块,达到永久性止血。生理性止血的三个过程相继发生并相互重叠,批次互相促进。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居于中心地位,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降低时,出血时间延长。目前五十二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二血液凝固血液凝固(bloodcoagulation)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所需时间叫做凝血时间。实质: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的过程纤维蛋白交织成网,把血细胞和血液的其他成分网罗在内,形成凝血块需多种凝血因子参与(一)凝血因子血浆中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凝血因子(coagulationfactor)。除以国际法命名的12种,还有前激肽释放酶和高分子激肽原目前五十三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凝血因子的特点:①除因子Ⅲ(组织凝血致活素)外,都存在于血浆中;②除因子Ⅰ和Ⅳ外,都是血浆中的球蛋白;③凝血因子一旦被激活,将引起一系列连锁酶促反应,即按一定顺序使凝血因子先后被激活而发生瀑布式的凝血反应;④因子Ⅷ是重要的辅助因子,缺乏时将患血友病,表现为即使微小创伤也会出血不止;⑤在维生素K参与下,因子Ⅱ、Ⅶ、Ⅸ、Ⅹ由肝脏合成,缺乏维生素K或肝功能下降时,将出现凝血时间延长。需特殊记忆的凝血因子:FⅠ是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的最后起底物作用;FⅡ、FⅦ、FⅨ、FⅩ的合成需维生素K的参与;FⅢ是组织因子,存在与组织中,其余均存在于新鲜血浆中;FⅣ是Ca离子,其余均为蛋白质目前五十四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血液凝固(二)凝血的过程血液凝固是由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而生成的凝血酶(thrombin),最终使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变为纤维蛋白(fibrin)的过程。三个基本步骤: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凝血酶的激活纤维蛋白的生成目前五十五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凝血的过程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内源性凝血途径(intrinsicpathway)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通常因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如玻璃、白陶土、硫酸酯、胶原等)表面接触而启动。过程:FⅫ是内源性凝血途径的起始因子,其主要功能是激活FⅪ从FⅫ结合于异物表面到FⅪa形成的过程称表面激活,需高分子量激肽原做辅因子FⅪa在钙离子存在的条件下激活FⅨFⅨa在钙离子作用下与FⅧa形成因子Ⅹ酶复合物,激活FⅩFⅨa和FⅧa是因子Ⅹ酶复合物的重要组分,FⅧ或FⅨ的缺乏会导致因子Ⅹ酶复合物生成障碍,形成血友病A和血友病B。表现为凝血过程缓慢,轻微外伤可引起出血不止目前五十六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凝血的过程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外源性凝血途径(extrinsicpathway)由来自于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TF)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又称组织因子途径过程:TF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起始因子,与FⅦa结合形成FⅦa–组织因子复合物FⅦa–组织因子复合物在磷脂和钙离子存在的条件下激活FⅩ同时,FⅦa–组织因子复合物在钙离子参与下激活FⅨ,FⅨa可反馈激活FⅦ通过FⅦa–组织因子复合物的形成使内源性凝血途径与外源性凝血途径相互联系共同完成凝血过程病理状态下,细菌内毒素、补体C5a、免疫复合物、肿瘤坏死因子等均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表达TF,从而启动凝血过程,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目前五十七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凝血的过程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内、外源性凝血途径联系与区别联系:两途径会合于Ⅹ因子区别凝血过程内源性凝血外源性凝血凝血因子分布全在血中组织和血中因子参与数量多少凝血时间慢、约数分钟快、约十几秒钟凝血酶原酶复合物(prothrombinasecomplex)
由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产生的FⅩa在钙离子存在时可与FⅤa在磷脂膜表面形成凝血酶原酶复合物,进而激活凝血酶原。目前五十八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凝血的过程
凝血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生成凝血是一系列凝血因子相继酶解激活的过程,呈现出巨大的放大现象。凝血时间(CT):采血开始到血液凝固所需时间。正常人为4-12min血清:血液凝固后1~2小时,血凝块会发生回缩,并释出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前者缺乏参与凝血过程被消耗掉的一些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但增添了少量血液凝固时由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释放出来的化学物质。血清不可以再凝。目前五十九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血液凝固(三)体内生理性凝血机制体内凝血过程分启动和放大两个阶段外源性凝血途径在体内生理性凝血反应的启动中其关键作用,组织因子是生理性凝血反应过程的启动物内源性途径在放大阶段对凝血反应开始后的维持和巩固起重要作用(四)血液凝固的调控正常人体内循环血液不凝固的原因:血液流动;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流的稀释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生理性抗凝物质的存在。目前六十页\总数六十八页\编于二十点血液凝固的调控血管内皮抗凝作用
防止凝血因子、血小板与内皮下成分接触,避免凝血系统的激活和血小板的活化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流的稀释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纤维蛋白对凝血酶有高度亲和力,可防止其扩散生理性抗凝物质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抗凝血酶、肝素辅因子Ⅱ、C1抑制物等抑制激活的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FⅦa除外)蛋白质C系统:蛋白质C、凝血酶调节蛋白、蛋白质S和蛋白质C的抑制物抑制激活的辅因子FⅤa和FⅧa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一种糖蛋白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特异性抑制物肝素(heparin):一种酸性黏多糖增强抗凝酶的活性间接抗凝;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施工安全培训
- 【教案】部编语文三上12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国家级】一
- 餐饮店员工用工合同的范本
- 中学劳动实践活动课
- 《员工安全教育教案》课件
- 小学四年级数学几百几十数乘以一位数同步考核训练题
- 言语治疗技术课程介绍
- 《央行的中间业务》课件
- 头孢菌素过敏试验法配制皮试液皮试液标准mgml皮试液
- 《品牌形象分析》课件
-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说课课件-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 7.危险作业典型岗位安全操作手册
- 2024年国际贸易理论考试试卷及答案
- 心衰健康宣教课件
- 2024年度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招聘92人(高频重点提升专题训练)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河南省洛阳市2024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一模数学试卷(含解析)
- 医院医务科完善出入院服务流程PDCA持续质量改进记录表PDCA模板
- 前程无忧行测题库及答案大全
- 医院评审评价-等级评审课件
- 2024年数据安全管理员(高级技师)职业鉴定考试题库-下(判断题)
- DL∕T 976-2017 带电作业工具、装置和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