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支撑体系地理书籍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全国优质课一等奖_第1页
基本支撑体系地理书籍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全国优质课一等奖_第2页
基本支撑体系地理书籍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全国优质课一等奖_第3页
基本支撑体系地理书籍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全国优质课一等奖_第4页
基本支撑体系地理书籍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全国优质课一等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H哈尔滨市

黑龙江省省会,中国重要工业基地和铁路枢纽。位于松嫩平原东南部松花江畔。辖7区和呼兰县。面积6929平方公里,人口万;其中市区面积1637平方公里,人口万。哈尔滨原为荒僻之野。公元1097年前后,女真人建“阿勒锦”村落于此,女真语“阿勒锦”为“荣誉”、“声望”之意,元代渐将“阿勒锦”转音为“哈儿宾”。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后称哈尔滨。1903年修建中东铁路和支线,以此为交汇点,哈尔滨才由江畔荒屯发展为东北北部经济中心和国际商埠,成为俄、日掠夺中国资源的重要据点,先后建有15个外国领事馆,有“东方莫斯科”之称。1954年后为黑龙江省省会。市境平均海拔142米,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市内岗洼相间,三级阶地错落分布,沿江低洼漫平,南岗、顾乡、香坊与平房逐渐升高。年均温℃,1月均温℃,7月℃,年降水量毫米,无霜期142天,冬春冰期较长,为著名“冰城”。哈尔滨水陆交通发达,周围地区煤、木材、石油、烟、麻、毛等农、林、矿产丰富,利于工业发展。1946年以前是典型的殖民地城市,工业落后。50年代以来被列为重点发展城市,现已建成以机电工业为主体,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商业贸易,科学文化较发达的城市。1990年工业产值达亿元。机电设备制造、食品、纺织、石油化工是全市工业四大支柱。其他主要工业部门还有冶金、金属制品、电力、建材、皮革、造纸等。多种产品占国内重要地位,在国际上亦有较高声誉。平房、香坊、三棵树、哈西、顾乡等区片均为重要工业区。轻纺工业发展较快,毛府纺织品、乳制品、药品、电表、电子记分器、电热褥和家具等轻工产品畅销国内外。90年代初以来,哈尔滨已成为对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贸易中心之一。哈尔滨市有哈大(连)、拉滨(拉法—哈尔滨)、滨洲、滨绥(芬河)和滨北(安)等铁路干线交汇于此,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铁路枢纽。公路有京哈(北京—哈尔滨)、哈绥(芬河)、哈同(江)、哈萝(北)、哈伊(春)、哈黑(河)、哈满(洲里)、哈大(连)等干线和哈大(庆)全封闭式高级公路,是东北地区北部最大汽车客运中心。松花江公路大桥是北通俄罗斯、南联内地的通道。由于松花江航运条件优越,哈尔滨成为中国北方最大内河航运中心,建有黑龙江水系最大的客运码头,并已向俄罗斯开放。航空运输便利,哈尔滨机场为全国八大机场之一,有通往广州、上海、北京、沈阳、长春和佳木斯等地的航线。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较发达,有工程力学、动力、生物、焊接、化工、农、林、牧等科研机构260所,及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和科技、船舶、电工、农、林、医、师等大专院校20余所。还有规模较大的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科学宫、体育馆、滑冰馆和青年宫、少年宫、文化馆和歌舞剧院等。哈尔滨市又为优美秀丽的旅游城市。街道宽阔整洁,建筑多彩,遍布市区有10多座立交桥和横跨松花江的铁路大桥、公路大桥。松花江两岸的长堤、沙滩、高塔、轻舟和太阳岛上的水阁云天、极乐寺的宝塔圣殿、兆麟公园的冰灯和儿童公园的儿童火车等均使人留连忘返。(曾庆云)哈密市

新疆新兴工业城市,哈密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位于新疆通往中国东部地区的要冲。面积万平方公里,人口万。据《西域同文志》,“哈密回语哈勒密勒转写,哈勒为盼望之谓,密勒墩台也,地有瞭台(烽火台)故名”。维吾尔语地名库穆尔出自突厥语。明置哈密区,清改直隶厅。1913年改县。1961年设市,次年撤销,1977年恢复。市区旧有3城,回城为老城,是清哈密王驻地,其西南为汉城,东为新城。气候干热,属暖温带,年均温℃,10℃以上活动积温4073℃,平均无霜期224天,年降水量33毫米。哈密附近矿产资源丰富,煤矿储量大,灰分低,为优质炼焦煤,建有现代化洗煤厂,为西北主要煤炭工业基地之一。石油储量亦较大。东南部牙曼苏钢铁原料丰富,有铁、钛、钒等;化工原料有天然碱、芒硝及磷;还有砂金、水晶等。市内有钢铁、煤炭、机械、食品加工等工业,工业产值约占新疆工业总产值3%。衣产有小麦、玉米、棉花、油料作物。特产哈密瓜。兰新铁路通过市区,公路可通乌鲁木齐及其以东主要城市,民航直达乌鲁木齐。(杨利普)

海城市

辽宁省商品粮基地之一。位于省境中部哈大铁路上。面积2734平方公里,人口万。海城之名源于海州,公元928年辽迁渤海南京南海府之民于此,置海州南海军临溟县,金、元改澄州,明改海州卫,清顺治十年(1653)改海城县。1985年改为县级市,属鞍山市管辖,1988年改为省直辖行政单位。市境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千山山脉纵伸东南,哈大铁路以东为海拔200米以上丘陵,唐望山高876米。海城河由东向西横穿全市,浑河、太子河蜿蜒西北。哈大铁路以西为海拔50米以下的辽河平原。水资源丰富,多棕壤、草甸土、水稻土等。海城年均温℃,1月均温℃,最低℃,7月℃,年降水量692毫米,集中夏季,无霜期156天。农作物有高粱、玉米、谷子和水稻。东部丘陵发展森林、柞蚕和果园。工业生产以镁砂、滑石、丝绸、陶器较有名。哈大铁路、黑(河)大(连)公路纵贯市境,沟海铁路通沟帮子。由本市通往岫岩的地方铁路1990年10月通车。城东析木城石棚(姑嫂石)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铜器时代早期的墓葬建筑,析木城金塔为典型辽塔,均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发生级地震,震中在市区东南41公里的岔沟。(熊树梅)

海淀区

北京市著名风景区和文教区。位于市区西北郊,面积426平方公里,人口万。区府驻海淀镇。海淀汉为蓟县、军都县地。隋唐为蓟县、昌平县地。1911年后分属北京郊区和河北省宛平、昌平两县,1954年设海淀区,属北京市。1963年形成今辖区。区内地势西高东低,海拔约50米的平原约占全区面积的3/4,由永定河和温榆河冲积而成。西部为山地丘陵,最高峰海拔1200多米。山涧林木葱茂,山麓多泉水。因区内山形水势得天独厚,极宜辟造寺庙园林。故名园古寺多。如颐和园、圆明园遗址公园、香山、玉泉山、玉渊潭、钓鱼台、紫竹院及碧云寺、卧佛寺、大钟寺、五塔寺等皆遐迩闻名。此外,鹫峰、樱桃沟等处景色秀美,亦为游览胜地。香山正白旗和温泉白家疃是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晚年生活和写作之地。本区为首都文教区,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农业大学、中央民族学院、北京外语学院等20多所高校,又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许多科研院所及众多文化艺术团体。新的北京图书馆也建在此。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以高科技产业著称。本区又是首都蔬菜副食品生产基地之一,玉渊潭、四季青两乡先后建成大型蔬菜温室。所产“北京填鸭”中外驰名。又是著名”京西稻”集中产地。海淀镇因旧有大片浅湖水淀而得名,向为北京西北郊重镇。清河镇工商业发达,工业以清河毛纺厂著名。区境建有北京海事卫星通信地面站。(尹钧科)

海丰县

广东省汕尾市辖县,广东鱼、盐产区之一。位于东江与韩江之间,面临红海湾。面积2137平方公里,人口万。县府驻海城镇。县名取义于“南海物丰”。秦为龙川县地,东晋置海丰县,后因之。县境背山面海,西北高,东南低。莲花山脉逶迤西北,有数座千米以上高峰,形成本县屏障。境内台地面积广,仅赤岸水河谷和沿海有小块平原。多地形雨和台风雨,为广东暴雨中心之一。因河流短小,往往下游洪涝成灾而台地干旱。开发虽较早,但仍有大片山坡草地可供农牧业开拓。农产有水稻、甘蔗、甘薯、花生等。南部海湾岛屿盛产鱼、盐。汕尾、遮浪、马宫、鲘门等俱为海港或渔港。产盐历史悠久,远销省内外。海丰多矿产,主要有锡、钨、钼、铜、铁、独居石、锰、钛、水晶等,但产量不高,工业有制糖、纺织等。海城镇是工业中心。县南汕尾镇人口较县城为多,以渔民占多数。汕尾港口优良,已建有可停泊3000吨位船舶的码头,为粤东进出口岸之一,有客货轮往来于广州、香港和汕头。港口外为优良渔场,镇上有水产加工和渔船修造厂等。海丰县是农民运动杰出领袖彭湃的故乡。大革命时爆发过著名的海陆丰起义,建立了中国第1个工农民主政权,有赤山约农会旧址、红宫、红场、彭湃故居和得趣书室等革命纪念地。方饭亭为宋末抗元英雄文天祥被俘处。海丰旅居东南亚等地的华侨和港澳同胞有20多万人。(徐俊鸣

司徒尚纪)

海河

中国华北地区大河之一。上游支流众多,汇为5大支流: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和南运河,即为华北五河。五河分别自北、西、南三面汇流至天津,始名海河。海河自金钢桥以下干流长73公里,河道狭窄多弯道,有“七十二沽”之说。海河流域位于北纬35°0′~42°42′,东经115°59′~119°36′,东临渤海,南界黄河,西起太行山,北倚内蒙古高原南缘。包括京、津两市、冀、晋、鲁、豫、辽、内蒙古等省区大部或部分地区。面积万平方公里。海河流域西为太行山脉,北为燕山山脉,东、东南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又名海河平原。南部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北部从西北倾向东南,洼淀、岗垄交错分布,排水不畅,河道亦多为地上河。全流域山区约占%,平原约占%。水系概况

共分为5支:①海河北支为北运河,由蓟运河、潮白河和北运河构成一水系。蓟运河由泃河和州河组成,在九王庄汇合后称蓟运河,至天津北塘入渤海。潮白河源于内蒙古高原和燕山山脉西段,上源一为白河,一为潮河,均流入密云水库(见密云县)。自水库流出后,经人工开凿的潮白新河流经黄庄一带洼淀,至北塘入海,全长458公里。北运河源于北京市昌平县北部山区,上源名温榆河,通县以下始称北运河;其水量分别由青龙湾河、筐儿港减河汇入潮白新河或永定新河,注入渤海全长约180公里。北支流域总面积万平方公里。②海河西北支为永定河,上源一为桑干河,一为洋河,分别源于晋西北和内蒙古高原南缘,二河均流经官厅水库,出水库后始名永定河,至屈家店与北运河汇合,大部分洪水经永定新河由北塘入海。全长650公里,流域面积万平方公里,90%为山区。河流含沙量大,官厅站年均含沙量千克/立方米,年均输沙量亿吨,有“小黄河”之称。进入平原后,河道平缓,泥沙淤积,河床高于地面,洪水时易溃决,河道迁徒不定,故历史上称无定河;1698年修筑永定河大堤,河床上游固定,改称永定河。③海河西支为大清河,是上游五大支流中最短的干流。其上源北支由源于涞源县境的北拒马河(下游称白沟河)和源于白石山的南拒马河组成;南支则有漕河、唐河、大沙河和磁河(后二河汇合后称潴龙河)等十余支流组成,均源于太行山东麓并汇入白洋淀,出淀后始名大清河,至独流镇与子牙河汇合。大清河全长448公里,流域面积万平方公里。④海河西南支为子牙河,其上游一为滹沱河,源于五台山北坡的繁峙县内;二为滏阳河,其上游分支很多,均发源于太行山东坡,源短流急,经宁晋泊与滏阳河相会。滹沱河与滏阳河于献县汇合后,始名子牙河。子牙河全长730余公里,流域面积万平方公里。为分泄滏阳河上游洪水,1967~1968年开挖了从艾辛庄至献县的滏阳新河,长134公里,深槽流量250立方米/秒,堤间泄水能力3000立方米/秒。献县以下又开挖了子牙新河,至新旧马棚口入海,长145公里,漫滩行洪6000立方米/秒,解决了子牙河洪水渲泄问题。⑤海河南支为南运河,主要为人工河。其上源为漳河和卫河。漳河上源分为清漳和浊漳,两河均源于太行山南段西侧。卫河源于太行山西侧,流至河南省新乡市纳人民胜利渠水,至徐万仓纳漳河后称卫运河,临清以下即名南运河。至天津市静海县十一堡与子牙河相汇,全长千余公里,流域面积万平方公里。为分泄漳、卫二河洪水,1971~1973年开挖了始于四女寺村长230公里的漳卫新河,于无棣县二道沟附近入海。海河水系上游支流繁多分散,下游集中,为典型扇状水系,洪水极易集中;河道容泄能力上大下小,尾闾不畅,如1963年滏阳河洪峰流量达4万多立方米/秒,相当最大安全泄量的200倍,河流进入平原坡度骤减,泥沙淤积,河床垫高,形成地上河或半地上河;人类活动对海河水系变迁影响很大,历代开凿引河,河流改道或分或合的现象比比皆是。气候与水文

海河流域年均降水量400~650毫米。平原部分大部在600毫米左右,其中子牙河中游处泰山雨影,在500毫米以下。太行山东侧燕山南侧迎风坡,雨量最丰,均在700毫米左右,为海河洪水主要源地之一。燕山北坡和太行山西侧雨量渐减,多在500毫米以下。降水年内分配不均,约75~80%集中在6~9月,7、8两月可占全年降水量的50~60%,多暴雨,一次降雨可占全年总量的2/5以上。年际变化亦大,如北京最大降水量相当于最小降水量的倍。海河流域年均径流量亿立方米,地区分布不均,山地年均径流深110毫米,而平原仅毫米。太行山南段淇河、坡底、南滚龙沟,北段安各庄水库、班各庄、八道河等处径流深均在300毫米以上。太行山西侧和燕山北侧径流深大多在100毫米以下,其中永定河流城多在50毫米以下。平原上的径流深则由西北向东南递减。滹沱河下游、黑龙港地区一带在25毫米以下。流域各河径流的变化剧烈。大部分河流有1/2至4/5的年径流集中在6~9月,7、8月形成夏汛,8月月径流量占全年的1/4至2/5。洪水陡涨陡落,遇数水系同时涨水,洪水更集中,峰高量大,难以控制利用,且常形成下游的洪涝灾害。年际间的变化更为悬殊,多水年洪水成灾,少水年几至断流。多水年和少水年的径流可相差5倍。且有连续丰水和连续枯水的变化规律。水旱灾害与治理

海河流域历史上洪、涝、旱、碱等自然灾害频繁而严重。据载,1368~1948年的580年间,曾发生旱灾407次,水灾387次。17世纪以来的大洪水即发生19次,20世纪以来也出现了1917、1924、1939、1956、1963年5次特大洪水灾害。被淹县份均达百县以上,淹没耕地~400万公顷不等,近400多年间,北京被淹5次,天津被淹8次,最大淹没深度约米。1939年洪水时,河北省被淹耕地面积达万多公顷,冲断了京汉、津浦铁路,受灾人口800多万,当时天津市80%左右的地面积水1~2米,最深处达米,市内积水行船达2月之久。1963年洪水是一场罕见的特大洪水,水量比1939年大两倍多,虽淹了400余万公顷耕地,但保证了天津市和津浦铁路的安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治理河道,兴建水库,增辟灌溉和入海尾闾工程。共兴建大小水库1900多座,总库客265亿立方米,控制了山区流域面积的83%。大型水库有官厅、密云、十三陵(见明十三陵)、岗南(见岗南水利枢纽)、黄壁庄(见黄壁庄水利枢纽)、岳城、王快、西大洋、横山岭等30座,建造堤防长度4300公里,开挖疏浚270条支流河道,50条骨干河道,新辟了漳卫新河、子牙新河、永定新河、潮白新河等8条入海河道,排洪入海能力万立方米/秒,较50年代以前提高8倍,基本改变了海河水系上大下小,洪沥争道,清浊不分,尾闾不畅的状况,提高了防洪标准,治理了80%的平原易涝面积,初步解除了洪沥灾害。至1990年底,共建成大中型灌区160余处,打机井80多万眼,总有效灌溉面积642万公顷,不少县现已成为商品粮棉基地。同时又建成了京密引水渠和引滦入津、引滦入唐等引水工程。在兴建水库同时,又兴建了水电站119座,总装机容量万千瓦,年均发电量亿千瓦小时,使可发电量水能资源的1/3得到了开发利用。经济概况

流域内人口约9000万,耕田面积约亿公顷。北京、天津均位于流域内。流域内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发达,盛产小麦、棉花和各种干鲜水果,交通方便,多名胜古迹。(邓绶林唐学曾)

海河平原

中国华北平原的一部分,华北地区主要农业区。南界黄河,北至燕山,西邻太行山,东濒渤海,面积约万平方公里。因海河流经而得名。平原绝大部分在河北省境内,故又称河北平原。耕地约800万公顷,人口7000余万。首都北京及天津、石家庄、邯郸、沧州等大中城市均座落平原上,交通方便,工业发达。盛产粮棉和果品,石油和天然气蕴藏丰富。名胜古迹多,旅游资源丰富。(邓绶林

唐学曾)

海康县

广东省湛江市辖县,中国热带经济作物重要基地,广东商品粮基地县。位于雷州半岛中部。面积3501平方公里,人口万。县府驻雷城镇。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置徐闻县于此。隋改为海康县,元为雷州路治,明、清为雷州府。后建置虽有分合,但海康一名沿用至今。县境北低南高,起伏平缓。有大片玄武岩台地、海成阶地和若干突出的火山锥分布。县南最高石卯岭海拔仅259米。东西两面临海,海岸曲折多溺谷。河流短浅,较大者如南渡河、龙门溪,呈放射状分布,小峡谷众多,利于修筑水库和小水电站。地处热带季风区北缘,热量丰富,降水充沛,但分配不匀,地表干旱,夏季多雷暴,为著名雷雨区。常受台风袭击,风沙为害颇重。20世纪50年代后修建青年运河,引鹤地水库灌溉,广泛营造防护林,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粮食作物有稻和甘薯等杂粮。甘蔗为仅次于珠江三角洲的重要产区,广泛种植有花生、胡椒、咖啡、橡胶、香茅、可可、菠萝等。土地资源丰富,是广东主要农垦区,又为全国养牛较多县份之一。沿海盛产鱼、盐,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尤以人工养殖珍珠为最。县西面临中国著名的北部湾渔场,有乌石、企水、流沙等渔港。工业主要为制糖、晒盐、橡胶、剑麻及木材加工、制革和手工编席等。雷城镇位于县境中部,为历史古城。分城内和城外两区,前者为政治文化中心,后者为商业中心。镇多文物古迹,有明建苏公亭和华南有数的壮观古塔——三元塔。(徐俊鸣

司徒尚纪)

海口市

海南省省会。具有热带风光的滨海港口城市。位于海南岛北岸的南渡江口。地当河流入海之口,故名。面积218平方公里,人口万。海口古为琼崖郡玳瑁县地,后为琼州城外港。宋称海口浦,元置潘营。明筑城称海口所。1858年《天津条约》开放为商埠。1926年设市。1988年海南省成立时定为省会。市境地势南高北低。北部地面低洼,平均海拔4米左右。南面系丘陵台地,最高点金牛岭仅36米。郊区最高点亦仅69米。地处热带,属海洋性气候,常年无霜,夏长冬短,午热夜凉,春夏多雷雨,夏秋两季常受台风袭击。工业以橡胶和食品为主。车胎、胶鞋、雨衣等橡胶工业产品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5。菠萝罐头和椰子糖等产品远销国内外。此外,机械、电子、造船、纺织、建材、木材加工等部门也有一定基础。椰雕、贝雕、海石花等美术工艺品风格独特。海口市与雷州半岛南端的海安港隔海相对,地当防城、北海、香港、广州间的海运要冲,是海南岛联接大陆的交通枢纽,有海、空运输线与内地沟通,与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澳门等地亦有通航。海口港正在扩建为深水港,货物年吞吐量已超过400万吨。海口新港码头与海安港码头对开小客轮和驳船。海口市有海榆东、西、中3条公路干线通往岛内各地。海口机场已成为中国南方重要航空港之一。海口市街道宽阔平直,两旁栽种红映相思、椰子、棕榈、葵等树木,富有南国情调。市内有海南大学。为建设富有海南特色新城区,已规划新辟5个开发区:①海甸岛开发区,②新埠岛开发区,③滨海大道开发区,④西南郊工业开发区,⑤秀英湾开发区。在南郊5公里与琼山县交界处有海南第一楼,又名五公祠,是重点保护文物。市郊滨涯村有明代著名政治家海瑞之墓。(唐永銮

梁溥)

海拉尔河

夏雨冬雪兼补的河流。蒙古语意为雪水之河。源于大兴安岭西侧吉勒老奇山西坡,全长1430多公里。流域面积万平方公里。流域内年积雪厚度可达半米。封冻期约200天。年中洪峰有两次,一是5月融雪期,一是8月夏雨期。牙克石站多年平均流量为立方米/秒,最大可达1000立方米/秒。河谷宽达30~130米,水深1米左右。流速一般为2米/秒,至海拉尔一段河谷更宽达150米。河道曲流发育,流速1米/秒左右,海拉尔站多年平均流量为101立方米/秒,最高达1800立方米/秒。主流呈东向西流经牙克石与免渡河汇合,在海拉尔市区又接纳伊敏河,至乌固尔再纳入莫勒格尔河,在高原上流至阿巴盖图附近,主流转向北汇入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两岸森林、草原、煤炭等资源丰富,土质肥沃,具有发展林牧农业及木材、能源工业的巨大潜力。(林儒耕)

海拉尔市

内蒙古自治区新兴工业城市,呼伦贝尔盟辖市和行署驻地。滨洲铁路沿线重镇。位于海拉尔河和伊敏河汇合处。面积1440平方公里,人口万。有蒙古、汉、回、满等25个民族。伊敏河由南向北穿过市境,于北部汇入海拉尔河,城市即因此得名。市境古来水草丰茂,土地膏腴。清雍正十年(1732)在伊敏河西岸建城设防,所建土城周长2公里,城高丈余,称“呼伦城”,商旅过往,货物交易咸集于此,城市逐渐繁盛。1906年东清(滨洲)铁路修通后,于此建站,改称“哈浪”,市容初具规模,以中、俄商兴建之新街为中心(今中央大街)形成所谓新城。1932年为日寇侵占,一度为伪满洲国的兴安北省省会。1940年设市。50年代以来,工业已建有毛纺、乳品、畜产品加工、煤炭、钢铁、机械、造纸、化工等部门。海拉尔乳品厂出产奶油、奶粉、奶酪,牧业机械厂出产割草机、搂草机等,民族用品厂产品供应全国十余个少数民族地区。市内沿河有5座大桥横跨伊敏河上,登桥眺望,两岸楼顶连云,檐盖色调各异。大型露天煤矿——伊敏河矿区位于市南70公里处。(林儒耕)

海伦市

黑龙江省绥化地区辖市,省重要商品粮基地。位于省境中部,松嫩平原东北部,滨北铁路贯穿南北。面积4675平方公里,人口80万。古称苏拉亲嘴子,清初为皇室围场,因县镇附近河中多水獭,满语谓水獭为“开凌”,后渐转音为海伦而得名。市境原为荒原草甸,1895年后移民渐多,1913年置海伦县。1989年改为县级市。市境东北为小兴安岭西麓,多为海拔350~450米的低山丘陵,森林茂密,沟谷宽阔。中部为230~350米的波状起伏高平原,绝大部分为农耕地。西南为低洼平原区,多农田村舍。全市耕地26万多公顷,在全省市县中名列前茅。土地肥沃,多为土层深厚的黑土和黑黄土。年均温℃,无霜期120天,10℃以上活动积温2450℃,年降水量550毫米,适种多种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亚麻、甜菜及向日葵。是黑龙江省重要的粮食和亚麻、甜菜基地,年均上交商品粮15万吨以上。自1978年定为全国农业现代化科学实验基地县后,海伦进行了农业资源考察与农业区划工作,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调整了农林牧比例,建立起较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曾庆云)

海南岛

中国第2大岛,中国地处热带的一个大岛和最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古称珠崖、琼崖或琼州。位于北纬18°09′~20°11′,东经108°36′~111°04′。北隔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相对,西濒北部湾与越南相望,南临辽阔的南海和太平洋。南北长约245公里,东西宽258公里。面积万平方公里。因位于琼州海峡之南,故名海南岛。1987年在批准设立海南省的同时,划定海南岛为海南经济特区。地质构造

海南岛属华夏台背斜。燕山运动时花岗岩广泛侵入,形成穹窿构造,基本奠定了全岛地貌轮廓。第三纪末因火山活动,北部形成大片玄武岩台地。约在中更新世末,上更新世初,琼州海峡相对下沉,海南岛与雷州半岛分离,形成大陆岛。在被侵蚀夷平、无玄武岩覆盖的花岗岩准平原上,第三纪砂岩的平整堆积广布,侵蚀后形成坡陡顶平的丘陵。地貌

海南岛中间高,四周低。地形以山地和台地为主,从中心向外,山地、丘陵、台地及平原依次环状分布。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约占全岛面积25%,100~500米丘陵占10%,50~100米的台地占47%,50米以下的平原约占%,阶地和砂地共约占%,河流等占1%。岛的北部为台地和平原海拔多在百米以下,略作波状起伏,主要由玄武岩、花岗岩和海滨疏松沉积物等组成。台地上覆有厚层红色风化壳,且多孤立火山锥,如雷虎岭、马鞍山等,共20余座,海拔一般不超过200米,多保存完整的火山锥和火山口。南渡河中游及那大和万宁一带,侵蚀剥蚀台地广布,上有花岗岩残山丘分布。沿海为海拔40米以下的海蚀台地。中部偏南地区多山地,三列主要山脉呈东北—西南平行排列。山地高度多半在500~800米。岛上超过千米山峰81座,6座高出1500米。最高峰五指山海拔1867米,第2高峰鹦哥岭海拔1812米。中部山地周围低山地带,错落分布许多小型河谷盆地,如万泉河中游右壁盆地、南渡河上游白沙盆地和昌化江上游通什盆地等。岛的南部沿海多花岗岩低山丘陵,部分伸入海中,成为小岛和半岛。著名的榆林港和三亚港均由半岛环抱而成。海南岛岸线曲折,多港湾,岸线长1477公里,北段从白马井到清澜港为海蚀堆积岸;东南段从清澜港到榆林港是小港湾式堆积海岸;西南段,由榆林港到白马井,多为海积阶地海岸。近岸有红树林和珊瑚礁。气候

海南岛属热带季风气候,太阳辐射年总量为460~585千焦耳/平方厘米。年均日照时数多在2000小时以上,其中西部沿海最大达2650小时,中部山区较少,约1750小时。年均温~℃,年均最低温1~5℃以上。1955年1月极端低温,定安℃,儋县℃,五指山曾结薄冰。10℃以上的活动积温为8200~9200℃。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1700毫米左右,是中国降水较多地区之一。降水地区分布不均,东部2000~2800毫米,西南沿海仅约900毫米。干湿季节明显,11月~翌年4月为旱季,降水仅占年总量10~20%,常造成干旱。常年风大,年均风速约3米/秒。海南岛是多台风地区,素有“台风走廊”之称。年均有4次之多。其中75%在文昌、琼海、万宁一带登陆。水文

岛上河流从中部山地发源,呈放射状,独流入海。河流多而短小,共154条。较大的有南渡江、昌化江和万泉河。河流流量变化急剧,常暴涨暴落。汛期径流占全年径流总量80%以上,而枯水期有些河流甚至断流。水力资源较丰富,全岛水力资源蕴藏量万千瓦,其中3大河流占75%。可开发水力为万千瓦。岛的北部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全岛已建有大中小型水库2807座,有效库容42亿立方米,以儋县的松涛水库最大。土壤与资源

地带性土壤为砖红壤,占面积近半,分布于低丘和台地上。山地土壤,下部为赤红壤,上部为山地黄壤等。岛西部为红褐土。沿海以滨海沙土为主。生物资源非常丰富。从沿海至高山,相继分布红树林—热带常绿季雨林和热带雨林—山地雨林—山地矮林。植物种类成分复杂,层次杂乱,乔木高大,板根和茎花现象普遍,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丰富,植物花期很长。全岛维管束植物4200余种(其中海南特有种约600种),乔木近千种。被列为稀有珍贵材种有花梨(降香黄檀)、坡垒、青梅、子京、母生、艮珠、苦梓、油楠、鸡占、胭脂和荔枝等。药用植物千种以上,如海南粗榧(红壳松)和嘉兰(秋水仙素)、海南轮环藤。纤维植物百余种,各种油料、橡胶、染料植物30多种,糖料和饮料植物10余种,饲料植物200多种,芳香植物70多种。果树资源142种,其中野生76种,栽培66种。此外林中富有天然野生种质资源和种质生态型资源,如野生稻、野生茶等。由于长期砍伐,原始森林已为再生林、人造防护林和热带经济作物所代替。橡胶、椰子、咖啡、油棕、香茅、槟榔等遍布。天然橡胶种植面积约30万公顷,占中国橡胶种植总面积的一半以上,产量占全国的80%。海南岛水果种类繁多,菠萝、芒果、菠萝蜜、荔枝最为著名。岛上鸟类有344种,兽类77种,爬行类104种,两栖类37种。主要的动物有鹿、猿、猕猴、麝猫、棕狸、云豹、獴、獾、水獭、野猪、毒蛇、大蟒蛇、山蚂蝗、蝙蝠等。其中稀有的坡鹿、黑冠长臂猿等被列为一类保护动物。在环岛的海域里,鱼、虾、贝藻类多达800余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者有40余种。西海岸的白马井、南海岸三亚和东海岸的清澜港是3个重要渔港。浅海滩涂面积约余万公顷,文昌至崖县东南沿岸的浅海养殖业发达。矿产有50多种,有开采价值的达35种。主有矿产有铁、水晶石、钛、独居石等。莺歌海盛产海盐,是中国南方最大盐场。海南岛周围海域,特别是莺歌海盆地有丰富的天然气和石油资源。人文概况

海南岛1990年人口万,其中黎、苗、回、瑶、壮等少数民族万,约占总人口17%。少数民族中以黎族最多,达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24·05%。人口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04人。海南岛沿海有海口、三亚、八所、洋浦、清澜等港口。岛上风景绮丽,名胜古迹较多。海口市的五公祠、海瑞墓,陵水县的“猕猴天国”南湾半岛,三亚市的鹿回头和“天崖海角”等久已著名。(唐永銮

梁溥)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

黎族人民最早的聚居地。位于海南岛南半部,东南与西沙群岛相望,西靠北部湾,东、北与汉区毗邻。面积万平方公里,占海南岛面积一半以上。人口万,占海南岛总人口的1/3。州府设在通什市。居民有黎、苗、回、汉等民族。州境秦时为象郡,汉为儋耳郡地,隋为临振郡,唐置崖州,历经中国封建各朝。民国废州府,设乐东、保亭、白沙3县。1949年并3县为琼崖少数民族自治区行政委员会。1952年7月1日成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自治州,辖通什、三亚2市和乐东、保亭、白沙、东方、琼中、陵水、昌江7县。1987年由于设立海南省而撤销自治州。自治州境内山丘起伏,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东北部有五指山、尖峰岭、鹦哥岭、吊罗山、黎母岭等十多座千米以上高山,西南部伸延有丘陵、台地和冲积平原。热带气候,终年无霜。年降水量从五指山(2400毫米)向南(1600毫米)、向西(900毫米)递减。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降水集中在8~10月,中间常有台风侵袭。11月~翌年4月雨水少,干旱缺水。自治州经济以农业为主。多种水稻、白兰(山稻)和杂粮。热带作物种类繁多,是中国最主要的橡胶生产基地。红椤、绿楠、子京、母生、胭脂等热带珍贵林木较多,尖峰岭、坝王岭、吊罗山、黎母岭均为重要林区。林中有鹿、熊、长臂猿等多种贵重动物和红、白藤等特产。草场广阔,主要分布在西部,发展养牛业条件良好。沿海盛产鱼、盐。莺歌海盐场是华南规模最大的盐场。地下矿产资源丰富,有铁、铜、金、水晶、磷、褐煤等矿,南部沿海有稀土矿藏。海南石碌铁矿以品位高著称于世,产品大量出口。工业基础薄弱,现已兴建有采矿、电力、化学、机械、森林加工、食品、橡胶等部门。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主要港口有八所港、榆林港和三亚港。州内三亚市的天涯海角、鹿回头、大东海,景色迷人,是良好的避寒旅游胜地。五指山奇峰突起,林木茂密,是度假胜地。(魏清泉)

海南省

中国最南省份,简称琼。包括海南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等岛屿。北隔琼州海峡与广东省雷州半岛相望;西临北部湾;南达曾母暗沙,与马来西亚为邻;东南濒临太平洋,与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相望。辖3市、16县。面积万多平方公里,1990年人口万。省会海口市。自然条件海南地处热带,临近赤道,海域广阔,岛屿众多,雨量充沛,植物繁茂,资源丰富,具有典型的热带海岛自然特征。地质与地貌

省境由大陆型与海洋型两大类岛屿组成。海南岛为大陆型岛屿,在大地构造上属华夏断块区华南断坳中的海南隆起带。在喜马拉雅运动后,分为北部琼雷凹陷和南部隆起两区。早更新世末,雷州地洼中部断陷,形成琼州海峡,使海南岛与大陆分离。晚更新世末,海面下降,海南岛重新与大陆相连。至全新世早期,海面上升,海南岛再次与大陆脱离。西沙、南沙、中沙群岛是在巨大的南海海盆上发育起来的珊瑚岛礁。南海海盆是一个断陷盆地。海盆扩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东北—西南向的隆起高地和深槽相间排列的地形。从海南岛隆起区到菲律宾隆起区之间共有7个带。在东沙、西沙隆起带上形成了东沙、西沙群岛;在中沙隆起带上形成了中沙群岛;在南沙隆起带上形成了南沙群岛。上述群岛之间被海槽或海盆隔开。海南岛地形有4个显著特点:①多级层圈地形,由中部穹形山体向外,从山地、丘陵、台地、平原逐级降低,中间高,四周低,呈环状地形结构;②台地广阔,加上阶地,面积占全岛%;③火山地形突出,在玄武岩台地上遍布成群成串火山锥;④沿岸红树林、红色砂堤、海滩岩和珊瑚礁岸都有发育,表现出热带海岸地貌特征。海南省地处火山地震活动频繁地带。明代万历三十三年(1605)琼北发生过8级大地震,使大片陆地下沉海中,在铺前湾水下现今仍可见到村庄、庐、墓等遗迹。从1356年至1936年的581年中,有历史记载的地震多达122次。海南省已发现50多种矿产,其中有开采价值的达30多种,包括铁、钛、钴、锰、铜、石油、天然气、水晶等。开采价值最大的矿产为石碌富铁矿和莺歌海油气田。气候

具有热带季风和热带海洋性气候的特色:①日照时数多,热量丰富。年日照时数2000~2750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50~60万焦耳/平方厘米;②全年气温高,积温多。年平均气温~26℃,1~2月平均气温16~26℃,7~8月平均气温25~29℃;③雨量充沛,有干湿季之别。年平均降水量1500~2600毫米,雨量最多的五指山东南坡可达5500毫米以上,是世界同一纬度地区降雨最多的地方之一。但受季风和台风影响,夏秋多雨,冬春少雨,11月~翌年4月为干季,5~10月为雨季。常有春旱或冬春连旱。④常年风大,台风频繁。除南沙群岛靠近赤道无风带外,其余各地都是大风区。海南岛中部山地山谷风发育,更加强了海陆风。年平均风速中部地区1~2米/秒,西部和西南部达~米/秒。南沙群岛是台风源地之一,台风引起的风浪曾使岛屿面积减少,也曾使某些岛屿面积增加。每年在海南省登陆或影响海南省的台风平均为次。1973年台风最大风速达米/秒,琼海县城曾被冲毁。水文

河流短小,呈辐射状水系。独流入海的河流有154条,流域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有38条。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为海南3大河流,流域面积大于3000平方公里。南渡江长311公里,是省内最长河流,年径流量71万立方米。海南省河流比降大,水力资源丰富。昌化江长230公里,总落差达1270米。全省水力资源蕴藏量万千瓦,可开发利用量为万千瓦。因降水变率大,干湿季分明,河水洪枯流量十分悬殊。昌化江宝桥站最大洪水流量为28300立方米/秒,枯水流量只有立方米/秒。河川多数属暴流性,洪水突发性强,洪峰高,历时短,急涨急落。土壤与动植物

以砖红壤为主,土壤淋溶快,有机物质易于淋失,氧化物积聚,富铝化作用明显。海拔400~750米之间的低山发育赤红壤(砖红壤性红壤)。海拔750~1100米以上的中山,湿度大,发育山地黄壤。逾千米的山脊发育山地草甸土。海南岛西南部东方县境发育有红褐土(又名燥红土),土质疏松。海岛沿岸沙堤发育,滨海砂土呈环状分布,宽200~400米不等。南海诸岛为白色钙质沙土,上有鸟粪层。海南省是中国热带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维管束植物有4200余种,其中约600种为海南省所特有。五指山、尖锋岭、坝王岭、七指岭、吊罗山等地植物繁多,林木茂盛,终年翠绿,其中有野生稻、野生茶、野生荔枝、野芭蕉、野苦瓜等丰富的天然种质资源。植被典型类型是由热带常绿树种组成的热带季风雨林。乔木主要树种有青梅、各种桂木、榕、黄桐、见血封喉等。海南岛东北部东寨港、清澜港等地红树林十分繁茂,树高可达8~15米,胸径可达20~40厘米。南海诸岛树木种类较少,高等植物约40种,有麻风树、三亚树、椰树等。沙滩上有海岸桐、羊角树、榄仁树等组成的灌木林。琼海东北部海岸和文昌北部海岸盛产麒麟茶。海南省兽类有77种,占全国兽类总数的1/5,鸟类有344种,占全国鸟类种类的1/4。热带性食虫、食果动物种类最为繁盛。有长臂猿、坡鹿、猕猴、黑熊、云豹等珍贵动物。五指山林中有山蛭,人过即自行跌下,吸吮人血。还有巨蜥和有膜翅的飞蜥。海南多珍禽。鸟类多数羽毛浓艳,彩色缤纷,著名的有孔雀雉、海南鹩哥、朱鹮(又名吉祥鸟)、鹦哥。南海诸岛多鲣鸟、燕鸥。为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国家和海南省先后建立了30个自然保护区,面积共达万公顷,占全省面积%。自然地理区

①海南中部山地区。为穹窿山地,多雨、多雾、湿度大,林木茂密,土壤和植被垂直地带性分布明显。②海南北部台地区。玄武岩台地,火山地貌突出,热带季风雨林,林下发育砖红壤,缺水,风大,沿海港湾多。③海南东部海岸台地平原区。低丘、台地广布,谷地、平原交错,背山面海,热量足,雨水多,受台风影响大。④海南南部台地、平原区。海岸多呈港湾形态,无冬季,少台风,河流少,日照强,干季长,地面缺水,海湾天然景色优美,多自然旅游景点。⑤海南西部台地平原区。日照长,热量高,风害少,雨水少,蒸发强,易干旱。⑥南海诸岛区。包括西沙、南沙、中沙群岛,为珊瑚岛礁,岛屿面积小,海拔一般在10米以下,最高处才15米,热量高,雨水多,常风大,土层浅,植株矮小,土层有鸟粪。发展简史西汉元封元年,海南置于汉王朝管辖,置珠崖、儋耳2郡,当时海南正处于原始社会父系公社时期。从西汉至南北朝,由广东、福建等地不断迁入的汉族移民推动了海南东北沿海地区的开发。南朝(420~479)汉人航船已达西沙群岛。由隋至唐,汉人逐渐由北部向南部、西南部外围扩展,环岛开发基本完成。汉族有二熟之稻、八收之蚕的生产水平,但黎族地区仍处于刀耕火种阶段。宋、元两代是海南开发的兴盛时期。为避北方战乱,大批汉人入海南,南宋时约10万人,至元朝达17万人之多。宋代海南与广州、泉州、福州船只来往频繁,中国水师曾巡视西沙群岛。元代以军事屯田形式强制移民。从明代起,海南岛由广西划归广东,兴修水利,土地开垦规模扩大。水稻普遍一年二熟。渔盐业、冶炼业、手工业、商贸业等均有发展。清代海南兴起制糖业,锡矿、铜矿亦有开采,商业日趋活跃,与日本、新加坡、暹罗等均有贸易交往。清初海南编有《更路簿》,是渔民到南海诸岛的航海指南。1819年英国占领新加坡后,需要大量劳工,海南去新加坡移民人数较多。光绪二年(1876)海口设置琼洋海关。1891年起香港与海防之间有定期汽轮航行,海口成为停船港口。1902年(一说1906年)海南华侨从南洋引种,在定安种植几千株橡胶,至20世纪20年代发展至30多个小胶园。1939年初日本侵占海南岛,大肆掠夺石碌、田独等铁矿和海南林木资源。1945年日本投降。1950年4月30日海南解放,设立海南行政区公署。1988年8月23日成立海南省。人文概况海南省素有“天涯海角”之称,历代封建王朝一直作为流放“叛道臣民”的地方。20世纪50年代初黎村苗寨仍是“刀耕火种”、“结绳纪事”,经济比较落后。60年代以来热带作物大规模发展。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后,对外实行特殊开放政策,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人口和民族

海南省人口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92人,是中国南方人口较稀的省份。有汉、黎、苗、回、壮等30个民族。黎、苗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黎族主要分布在中部山地及其以南;苗族在明代才移入海南,多居高山大岭中;回族聚居于滨海平原;壮族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北部。海南省是中国的主要侨乡之一,琼籍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近200万人,主要侨居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柬埔寨、老挝等地。文昌、琼海、琼山和万宁是主要侨乡。经济概况

海南省经济目前仍以农业为主,农业劳动者占社会劳动者总数的73%,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工业以矿业和衣产品加工业为主。经济发展速度慢,水平低。农业经营较粗放,工业是资源开发型工业,城市化水平较低,城镇中的非农业人口只占总人口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经济较发达,中部山区经济落后。省内有丰富的热量、生物、海盐、铁矿、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但开发利用不充分,尚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农业

海南省是中国最大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橡胶、椰子、腰果、胡椒、咖啡等热带作物种植面积万公顷。橡胶种植已有80多年历史,种植面积约30万公顷,年产干胶约16万吨,胶园遍布各县,其中以琼南胶区产量最高,也是今后重点发展区。椰子种植已有2000多年历史,种植面积约2万公顷,年产量7000万个,主要分布于文昌到三亚的琼东沿海,尤以文昌县最多。粮食生产以水稻为主,但因自然灾害多,水利设施不足,耕作水平低,粮食产量远低于广东和全国的水平,粮食长期不能自给。甘薯是重要的辅助粮食。海南省是中国的糖蔗主要产区之一,但甘蔗生产不稳定,单产很低。热带水果种类繁多,海南有“百果园”之誉。水果种植面积约4万公顷,以菠萝、香蕉、芒果为最主要。畜牧业中养牛较有基础。兴隆牛是中国水牛良种之一。东方县建有示范牧场,种植澳大利亚优良牧草1800公顷。文昌猪、临高猪、万宁东山羊、琼山雍羊、文昌鸡、琼海嘉积鸭、定安四季鹅等优良畜禽在国内外享有声誉。海南省是中国两大热带林区之一,1943年有天然林16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于长期过量砍伐,80年代中期天然林减少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仅%。森林主要分布于五指山、坝王岭、尖锋岭、吊罗山、黎母山等5大林区。热带珍贵树木200余种。坡垒、花梨、野荔枝、母生、子京为5大特类材树种。海南省环岛200米水深的大陆架渔场面积较广,可供养殖的滩涂面积近3万公顷,适宜港养的港湾30多个。鱼虾、贝、参、藻、蟹等渔业资源丰富。北部湾、昌化、清澜为海南3大渔场。水产以海洋捕捞为主。白马井是最大渔港,清澜、三亚、博鳌、港北、新村、新英等也是重要渔港。工业

海南省原有工业基础相当薄弱,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了较大发展。制糖、罐头食品、铁矿石、木材、原盐、橡胶轮胎等产品在全国占有一定地位。工矿业主要集中于海口市和昌江县。前者以橡胶、食品和电子工业为主;后者以铁矿采掘为主。制糖业是海南省经济的主要支柱,全省有39个糖厂,主要分布于琼北。橡胶制品工业已成为海南品种比较齐全的工业部门,主要集中于海口市,少量分布在农垦系统。海南是亚洲八大铁矿石开采基地之一,石碌铁矿为大型机械化露天矿,年产高品位铁矿石460万吨。海南省是中国最大的热带海盐生产基地,有大小盐场19个,年产盐25~40万吨。莺歌海为最著名的盐场。纺织工业发展较快。电子工业正在兴起。交通运输业

对外运输主要依靠海运。已开辟港口20多个。其中海口为全省大门,海口秀英港是人工港口;八所港位于琼西,是石碌铁矿输出专业港,有万吨级泊位;三亚港是琼南要港,有万吨级泊位2个。儋县洋浦港是正在建设中的深水良港。西沙群岛的永兴岛也有良好港口,为南海渔民活动的中心。省内有海口和三亚机场。海口机场为中型机场,三亚机场目前为小型机场。岛内运输以公路为主。从海口至榆林有东、中、西3条干线公路相通,简称“三纵线”。从澄迈经屯昌至黄竹、那大经琼中至万宁、邦溪经通什至陵水、东方经乐东至天涯有东西向公路相连,简称“四横线”。从三亚经八所至石碌有西环铁路联络。旅游业

海南有美丽的热带风光,广阔的海滨,浓郁的民族村寨风情,奇特的火山、海滩、怪石、温泉和密茂的热带森林,旅游资源丰富,是避寒胜地。三亚市牙龙湾是近期重点建设的旅游区。(魏清泉)

海宁市

浙江省蚕茧、络麻和油菜籽重点产区之一。位于杭嘉湖平原东南部,南滨钱塘江。面积684平方公里,人口万。三国吴建海宁县,元为海宁州,明降州为县,清乾隆间仍升为州。1912年复改县。1984年划入中国沿海经济开放区。1986年撤县设市,属嘉兴市管辖,1988年改为省直辖行政单位。市境东西狭长,地势平坦,河流纵横,水旱地交错分布,粮、桑、麻、棉、油、猪综合发展。丝绸、皮革工业较发达,主要集中在沪杭铁路线上的硖石和长安镇。硖石灯彩是传统工艺品,早在宋代即负盛名。盐官镇为旧海宁县治,滨临钱塘江,是观钱塘江涌潮胜地。每年农历八月十八为观潮节,观潮人群多达10万余人。钱塘江沿岸海塘雄伟,塘上有明建的占鳌塔。(俞康宰)

海洋山

湘江、漓江水系的分水岭。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兴安、灵川、灌阳、全州等县境内。东北—西南走向。为古生代加里东期形成的花岗岩侵入穹隆背斜构造。岩层以花岗岩组成背斜的核心,两翼为古生代砂页岩及石灰岩。一般海拔千米以上,最高峰宝界岭海拔1936米。山地地形陡峻,山脊线明显,风化物除花岗岩区较厚外,一般都较薄,多基岩裸露地区。林木以松、杉为主,第四纪冰川以后孑遗植物——银杏(白果)为海洋山特有种类,是中国重要的白果产区。油茶、油桐等经济林木生长良好。发源于海洋山的湘江主源海洋河及支流灌江向北汇入湘江,南部水流直接或注入恭城河后汇入漓江。矿产资源有富铁矿及有色金属。(秦权人)

海原县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地区辖县。位于宁夏西南部。面积6899平方公里,人口万。回族占全县总人口2/3以上。县府驻海城镇。宋为西安州地,元称海喇都城。清初为海城盐茶厅,清末设海城县。1914年改海原县。自古以畜牧业为主。农产有小麦、黍、油料作物等。1920年12月16日发生的级海原大地震,震中位于县城以西,烈度达12度,极震区面积2万余平方公里。县城房屋被荡平,全县共死亡73604人,占总人口的59%。地震区共死亡23万余人,是中国和世界上的特大地震之一。县境古西安州城废墟、干盐池湖面北移等遗迹。今海原城是1923年由原址东迁重建,现为兴旺的山城。(汪一鸣蓝慧珠)

海州湾

南黄海最西面的开敞海湾。位于江苏省最北端的黄海之滨,东以岚山头与连云港外的东西连岛的连线为界与黄海相通,面积约820平方公里。在地质构造上,海州湾位于苏鲁隆起与苏北之南黄海拗陷的过渡地带。苏北拗陷覆盖深厚的第四纪沉积物。苏鲁隆起受燕山运动北东和北西两组断裂的影响,分别构成海州湾北部海岸和连云港海峡等南部海岸的轮廓。经过了复杂演变,形成现代海岸的地貌形态。由于供沙条件、水动条件和岸坡形态的不同,海湾地貌特征和冲淤动态也因而各异,从北而南大致可分如下几个岸段:①北段(绣针河口—兴庄河口)为冲刷后退的砂质平原海岸,长约27公里,潮间带滩宽约1公里,海滩物质以小于厘米的石英砂为主。岸线呈南西南走向。②中段(兴庄河口—西墅)为淤积增长的淤泥质平原海岸,长约26公里,潮间带滩宽为3~6公里,组成物质为青灰色粉沙淤泥。③南段(西墅—烧香河北口)为稳定的基岩海岸,长约44公里。岸线曲折,海滩狭窄,主要为中细沙海滩,间或有淤泥质海滩。南端的连云港一带,泥沙回淤量随风而异。海州湾具明显季风气候特点,年降水量近1000毫米。潮汐性质属正规半日潮。海州湾资源丰富。海州湾渔场是江苏省四大渔场之一,盛产鳓鱼、鲅鱼、河豚、鲐鱼、带鱼、对虾等经济鱼虾类,还可养殖海带、紫菜和贝类。矿藏有煤、磷和铁矿。南端的连云港有东西连岛的天然屏障,水域开阔,为连接陇海铁路与海上运输的枢纽,是中国西北、中原地区最短线路的出海港口,为具有发展前景的综合贸易港,同时也是国家重点扩建的海洋渔港之一。(陈上及)

邗沟

中国古运河。今京杭运河里运河段的前身。位于江苏省里下河平原西侧。春秋时吴王夫差开凿。《左传》鲁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吴城邗,沟通江淮。”史称邗沟,又名邗江、韩江、邗溟沟、中渎水(《水经注》)、渠水(《汉书·地理志》)。历史上邗沟经行路线颇多变动。据《水经·淮水注》记载,其一是“自永和中,江都水断,其水上承欧阳,引江入埭,六十里至广陵”。是历史上称真州(今仪征县)运河、今称仪扬运河的前身。这里的“永和”一般学者认为是东晋穆帝时的事。其二是东汉建安(196~220)初广陵太守“陈(登)穿沟,更凿马濑(今淮安、宝应两县间的白马湖),百里渡湖”而达于淮,这一路线大体与今里运河线路一致,即自樊良湖直北,穿越白马湖径达末口入淮,不再绕道射阳湖,史称邗沟西道。《隋书·文帝纪》:“开皇七年(587)夏四月庚戍于扬州开山阳渎以通漕运。”《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三:隋“仁寿四年(604)开茱萸湾通漕”。山阳渎的经行路线,据《扬州水道纪》,大致是自扬州茱萸湾(今扬州市东郊湾头)东北出,经宜陵、樊汉,北至高邮县三垛桥子口入射阳湖,西北行,过山阳(今淮安县)而达于末口入淮。今江都、高邮两县间犹有山阳河(也作三阳河),南起江都县通扬运河畔的宜陵镇,北止高邮县六安河畔的大葛庄。又据《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隋纪》“大业元年(605)发淮南丁夫十余万,开邗沟三百余里,自山阳淮(口),至扬子入江。”关于隋炀帝开邗沟三百余里一事,争论颇多。唐、宋以后,“邗沟”一名已少使用,随朝代的更替而名称屡易,有漕河、扬州漕渠(唐);扬州运河、楚州运河(宋、元);淮扬运河、淮南运河(明、清)之称。迨至近代。始改名里运河。里运河得名里河,里河是里下河的俗称,亦称内河。里河或内河是相对于外河而言,外河是串场河的俗称,也称下河。隋炀帝之后的1360余年间,这一运河的南北两端尚多变动。举其大者,南端的变动有二:一在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另一在1958年。《旧唐书·齐澣传》:“开元二十五年,(澣)迁润州刺史,开伊娄河二十五里,即达扬子县。又立伊娄埭,迄利济焉。”即为今瓜洲运河前身。以瓜洲作为运河引江口,用以取代通过欧阳埭的真州运河,以缩短镇江、扬州间的航道。1958年为了再度缩短镇江、扬州间的航道,又把引江口东移邗江县六圩。北端的变动一在宋太平兴国中(976~984),二在明永乐十三年(1415),三在万历十七年(1589)。《宋史·乔维岳传》:“太平兴国中……开故沙河,自末口至淮阴县磨盘口,凡四十里。”《明史·河渠志》:“陈瑄之督运也,凿清江浦,导水由管家湖(在今淮安县西,已淤平)入鸭陈口(不详所在)达淮,永乐十三年五月工成。”上述二运河大体即为今淮安县到淮阴水利枢纽间的里运河前身。邗沟流向原由南而北,即从长江流向淮河。唐李翱《南来录》:“自淮阴至邵伯三百有五十里,逆流。自邵伯至江九十里,……,渠有高下,水皆不流。”1128年黄河南侵夺淮后,在黄河泛滥和倒灌下,其北段河床和附近地面日渐淤高。到清代乾嘉年间(1736~1820)流向渐变为自北而南,即从淮河流向长江。《淮系年表》:“乾隆以后,黄河益内灌,于是运河竟为行水之河,愈北愈淤,愈近黄淮河底愈高仰,变北倾为南倾。”今里运河上承中运河,北起淮阴水利枢纽的淮阴船闸,南到扬州市邗江县六圩入长江,过江在镇江市谏壁口与江南运河相接,长197公里。为苏北航运干道,亦为江水北调工程中的主要输水线路。(单树模)

邯郸市

河北省新兴工业城市,省辖市。中国重要焦煤基地之一,著名历史古城。位于省境南部。辖4区及邯郸县。面积2791平方公里,人口万;其中市区面积457平方公里,人口万。邯郸早在春秋时已是列国争夺的重要城堡。先属魏,后归晋。自公元前386年为赵国国都达158年之久。秦为邯郸郡治所,至汉末仍为全国五大都城之一,城区面积约平方公里,人口有15万之多;手工业、商业和冶铁铸造发达,有“冶铁都”之称。三国以后渐衰。至20世纪40年代中期沦为建筑面积不过1平方公里,人口约万人的商业集镇。1945年设市,为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所在地。1949年降为镇。1952年复析邯郸县设市,1956年将峰峰市并入。市境西倚太行山,东临滏阳河,其支流牤牛河、沁河、渚河、输元河皆流经市区。富煤、铁、石灰石和陶瓷土。东部各县盛产棉花。交通便利,京广铁路纵贯市区,邯郸—长治铁路西联山西,马头—磁山、褡裢—磁山、邯郸—磁山铁路呈“8”字环行沟通市区,另有窄轨铁路联结附近各县。工业以纺织、电力、煤炭、钢铁、机械、陶瓷为主。纺织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1/5强,纱布产量仅次于石家庄居全省第2位,产品远销国际市场。峰峰煤矿是中国十大煤矿之一,拥有20多对大型矿井,是全国优质炼焦煤基地之一。利用当地磁铁矿,又发展了钢铁工业。机械工业以石油化工机械、纺织机械、机床和轻工机械为主。电力工业以火力发电为主。邯郸又是全国十大陶瓷产区之一,是古磁州窑的主要产地(见磁县)。市内有华北水电学院等4所高等院校。多名胜古迹,赵王城遗址和南、北响堂山石窟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还有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等。邯郸碑林已于1990年底落成开放。(邓绶林

唐学曾)

函谷关

历史上豫、陕间著名雄关和军事要地,豫、陕往来必经之路。函谷关本位于河南省灵宝县城东北140公里处的宏农涧河西岸。东起崤山,西至潼津,关城在谷中,山谷深险如函,故名。原为高100米、长25公里的黄土台,北到黄河边,南接海拔2000米以上的小秦岭。战国、秦时于此设关,汉武帝时将关移至新安县东,称函谷新关,原关称函谷故关。由于形势险要,素被称为“一夫当关,万人莫克”之地。现仅存关门。现已查清关城范围、关楼和城墙遗址及古道线路,并发现战国时期的兵器库和流水管道及汉币等大量文物;修复了太初宫、鸡鸣台、瞻紫楼等景点,开辟了“函谷关文物陈列室”。(李润田)

韩城市

陕西省渭南地区辖市。新兴煤炭电力工业城市,位于关中平原东北部,东隔黄河与山西为邻。面积1621平方公里,人口万。秦汉时设夏阳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为韩城县。1983年设市。市境东临黄河,黄河大峡谷南段经市区东北,谷口古称龙门,俗称禹门口。最窄的石门河床宽仅60米,峭壁夹河对峙,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禹门口以下,河床开阔,宽达10公里。禹门口新建西(安)侯(山西侯马)铁路和公路大桥,使韩城市与华北、西北的交通联系更为便捷。韩城市矿藏资源丰富,以煤为主,兼有铁、磷、石灰岩等。工业以煤炭为主,还有炼焦、氮肥和水泥等工业。韩城矿务局下属各煤矿四散分布,年产400万吨左右。利用象山煤矿所产原煤兴建的韩城电厂,为陕、甘、青电网的重要电源。城南10公里有中国古代史学家司马迁的太史公祠,俗称司马庙。(李健超)

韩江

广东省第2大河。位于省境东部。唐称恶溪,后纪念韩愈,改称韩江。上源由汀江和梅江组成,两江在三河坝汇合后始称韩江,由此穿山南下在汕头附近注入南海,全长约410公里。汀江源出福建长汀,自北向南流。比降大,流域植被好,故水流含沙量小,水力蕴藏量大。梅江发源于紫金白山崠、循阴那山脉北麓,从西南向东北流,与韩江干流成陡折。梅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河水多沙而混浊,河床淤高,多洪水。梅江最大支流石窟河,源出赣南。韩江在三河坝以上为上游,下至潮州为中游,潮州以下进入三角洲河网地带为下游。韩江到潮州分为3支,称北、东、西溪,分别入海,以东溪为入海主流水道。韩江三角洲以潮州为顶点,西南边缘在枫江,东南边缘在樟林和盐灶,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是潮汕平原的核心。汀、梅两江为主要集水范围,韩江干流为总排水道。受地质构造控制,左岸支流众多,流域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广东约占70%,福建占30%,包括福建长汀、武平、上杭、永定;广东平远、蕉岭、梅州、兴宁、五华、大埔、丰顺、揭阳、揭西、潮州、澄海和汕头等16县市。韩江发育在北东—南西走向深断裂基础上,形成格状水系。上游多山地和丘陵谷地,如五华盆地、兴宁盆地、梅县盆地等。群山中多千米高峰,如大悲山、阴那山、八乡山、铜鼓嶂等。其中铜鼓嶂1560米,为流域的最高峰。上游曲折多滩,比降大,不利航行,尤以多险滩的汀江为甚。但蕴藏水力资源巨大。中游水势增大,流量丰富,潮州以下,河谷宽狭不一,比降缓和,分叉如网,堤围水塘比比皆是。三角洲以每年约10米的速度向前推进。韩江流域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含沙量增加,河床日高。下游常酿成水灾。4~9月为洪水期,10月~翌年3月为枯水期。韩江径流虽丰,但分配不匀,航道不深,妨碍货运。常年可通航20~50吨客货轮。上连松口、兴梅一带,以三河坝为上游水陆交通枢纽。下通汕头、澄海,再经榕江通揭阳、潮阳、揭西等县,以潮州为中转站和集散地,下游水运便利。韩江流域基本为人多地少地区,广东境内尤甚。汀江流域森林广布,但轻重工业不发达,梅江流域富产钨、锡、铅锌、煤、铁和水力资源,丘陵谷地利于农业;下游三角洲,人口稠密,劳力充裕,为中国著名的粮食和经济作物高产区,粤东农业精华所在,入海口一带盛产鱼、盐,工业和手工业也很发达,较大工商业城市有汕头市、潮州市。(徐俊鸣

司徒尚纪)汉沽区

天津市辖区,华北制盐及海洋化工业集中地。位于天津东部,渤海之滨。蓟运河由北向南蜿蜒纵贯全区。面积416平方公里,人口万。区府驻寨上镇。汉沽唐以前属雍奴县,唐改称武清县,辽属香河县,金属宝坻县,清属宁河县。1954年设汉沽市,为河北省辖市。1958年划归天津市,1960年划归河北省唐山专署,1962年复归天津市。区境地势低平(海拔3米以下),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春旱多风,夏热多雨,秋高气爽,冬干严寒。自然环境为制盐业与海洋化工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工业发达,尤以制盐业和海洋化工业占重要地位。天津化工厂是中国重点化工企业之一。烧碱产量超过10万吨。其他产品有农药、聚氯乙烯等20多种,销售国内外。汉沽盐场所产原盐色白、味醇、颗粒均匀,年产量近百万吨。除产原盐、精制盐,还生产溴素、元明粉等。(陈树生

苑学政

王钟印)

汉江

长江最长支流。又称汉水或襄河。流域概况

汉江源自陕西省西南部米仓山西麓。干流经陕、鄂两省,于武汉汇入长江,全长1577公里。水系呈叶脉状,支流一般较短,个别延伸至川、豫、甘三省部分地区。较大支流有褒河、任河、旬河、夹河(金钱河)、堵河、丹江、南河、唐白河等。流域介于北纬30°08′~34°11′,东经106°12′~114°14′,流域面积万平方公里。干流概况

流域内山地占55%,平原占24%,丘陵占21%。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江水由西而东,至襄樊折向东南。干流丹江口以上为上游,丹江口至钟祥为中游,钟祥以下为下游。上游河段穿行于秦岭、大巴山之间,长约925公里,集水面积万平方公里。河谷峡谷、盆地交替出现。盆地段河宽一般200~300米;峡谷段谷深一般约300~400米,河宽仅数十米。自洋县至石泉间峡谷最多,以黄金峡最著。上游著名险滩达百余处。平均比降为‰。中游河段长约270公里,平均比降‰,集水面积万平方公里,流经丘陵及河谷盆地,河床不稳定,冲淤多变,沙滩罗列,枯水期河宽300~400米,洪水期河宽达2~3公里,最宽处达5~6公里,局部河段两岸筑有堤防。下游河段长约382公里,平均比降‰,集水面积万平方公里,流经江汉平原,两岸堤防紧束,河道往下游逐渐束窄,至河口附近宽不及200米,宣泄洪水能力有限,汛期上中游来水分别由下游干流及右岸东荆河分流入长江。气候与水文

汉江流域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700~1000毫米。汉江水量丰富,钟祥碾盘山站年均径流量539亿立方米。年均流量1710立方米/秒,居长江各大支流第6位。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万立方米/秒(1964年10月),调查最大日均洪峰流量达万立方米/秒(1935年7月)。汉江径流年际变化较大,年径流变差系数为~,最大最小年径流量约差6倍,为长江各大支流之冠。汉江径流主要来自降雨,一般年份主汛期(7~10月)4个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65%;11月~翌年6月为枯水期,占年径流量的35%,其中以1、2月最少,不到年径流量的2%。但某些年份5、6月亦能形成年最大洪峰和流量。汉江年内最大与最小月径流量之比,一般达10倍以上,个别大水年可达25倍。汉江碾盘山站年均含沙量千克/立方米,年输沙量亿吨,最大年输沙量亿吨(1964),最小年输沙量亿吨(1966)、侵蚀模数达929吨/平方公里,在长江各大支流中略低于嘉陵江,水土流失较严重。经济概况

汉江全流域水能理论蕴藏量达1093万千瓦,960亿度/年。可能开发的水能资源装机容量614万千瓦,年发电量亿度。汉江干流水能理论蕴藏量346万千瓦,68%集中在上游河段,其中汉中至丹江口河段适宜兴建高水头的水利枢纽。汉江是中国中部重要航道。自陕西省洋县至武汉市通航里程1300余公里,其中陕西白河以下经丹江口水利枢纽(设升船机)至襄樊326公里可通航150吨级船舶;襄樊至浰河口130公里通航200吨级船舶;浰河口以下402公里常年通航300吨级船舶,500吨级轮船、驳船可季节通航。汉江流域约有人口2750万人,耕地约280万公顷。江汉平原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基地,汉中盆地和南阳盆地为著名农业区。流域内拥有武汉、襄樊、南阳、十堰、汉中、安康等大中城市。改造与开发利用

1949年前,每逢少雨季节,汉江上中游往往形成大旱,汛期短时间内即产生洪峰甚高的洪水。中游河床淤浅,下游河道狭窄,无法宣泄,加之长江洪水顶托影响,经常溃堤泛滥成灾,达到“三年两溃”的严重程度。1935年7月大水,汉江中下游淹地万公顷,灾民370万人,死亡8万人,钟祥以下一片汪洋。1949年后,制定了汉江综合治理规划,全面整修堤防,修建杜家台分洪工程(1956),建成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1968年发电),初步解除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的严重威胁;电站装机容量9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亿度;引汉灌溉鄂西北、豫西南,受益面积已达万公顷;改善了汉江航道700多公里;鱼产量比建坝前显著增加。汉江干流上已建成石泉水电站(1973年发电),80年代初建设安康水电站。支流上建成了堵河黄龙滩(1974年发电)、褒河石门(1975年发电)和白河鸭河口(1966年发电)等水电站,全流域已、正建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20万千瓦,占可能开发的水能资源装机容量的%。全流域已建成大中型水库150余座及众多小型水库,灌溉事业也有很大发展。汉江已成为长江流域开发利用最高的大支流。(石铭鼎)汉中盆地

位于陕西省南部,秦岭和大巴山之间的汉江上游,为陕南“粮仓”。西起勉县武侯镇,东至洋县龙亭铺,长约116公里,南北宽约5~25公里。平均海拔500米左右,为一狭长槽形山间陷落盆地,由汉江冲积而成,上覆第四纪粘土、黄土状砂质粘土及砾石,形成肥沃的原野。盆地有四级阶地:一级阶地高出汉江3~5米,沙细土肥,地下水位高;10~15米是二级阶地,由黄灰色沙及粘土组成,是盆地主体,地面平整,面积广阔,为粮、油主产区;36~50米为三级阶地,地面破碎,多为瘠薄旱地;70~80米为四级阶地,已逐渐变为丘陵地,沟壑发育,土壤更为贫瘠。汉中盆地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年均温14~15℃,10℃以上活动积温4500~4800℃,无霜期240~250天,年降水量800毫米左右。河水不冻,冬无积雪,霜害少,风力小,有利于水稻、油菜、小麦及亚热带作物柑橘、枇杷、棕榈的生长。耕地集中,灌溉便利,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农业生产水平较高。水稻占陕西省水稻总播种面积的60%,产量则占65%以上。小麦播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水稻,是陕西省的稻、麦两熟地区。城固县的升仙村一带为中国柑橘分布北界。盆地中河流塘库水域广阔,渔业发达,有“鱼米乡”之誉。(李健超)

汉中市

陕西省汉中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地区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陕南最大城市和物资集散地。位于省境西南部,汉中盆地中心。面积556平方公里,人口万。公元前771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洛阳),郑国(今陕西华县)部分人民南越秦岭来此,故称南郑。东汉时,汉中郡治由西城(今安康城北汉江北岸)迁此。清称汉中府,附郭县称南郑。1913年废府为南郑县。1949年设南郑市,1954年改为汉中市。市境南障巴山,北屏秦岭。地扼川、陕、甘、鄂四省,形势险要,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原先交通闭塞,主要靠汉江水运和人力。抗日战争期间汉白公路和川陕公路修成后,交通有所改善。1977年穿过市区的阳(平关)安(康)铁路通车,西接宝成铁路,东接襄渝铁路,促进了汉中市的工农业发展,在旧城外形成新工业区,城东部、北部与新建阳安铁路的车站连成一片。全市现有机械、电力、水泥、化工、缫丝等工业。手工业以竹器和棕制品著名,棕箱尤为传统手工艺品。城郊盛产水稻、小麦、油菜及亚热带经济林木漆、油桐、柑橘、棕榈、乌桕、枇杷、茶叶、竹等。著名古迹有汉台,相传刘邦所建,今为汉中市博物馆,陈列有褒斜道石门及摩崖石刻。(李健超)

汗腾格里峰

天山山脉中科克沙勒岭与哈尔克山的结合部位,是托木尔-汗腾格里山汇地区的高峰之一,海拔6995米。位于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国界线上。东与天山山脉最高峰——托木尔峰(米)相邻,西邻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伊塞克湖盆地,北邻伊犁河谷地,南邻塔里木盆地北缘的阿克苏绿州。汗腾格里峰区出露为奥陶纪砂岩、砾岩、大理岩化灰岩及千枚岩化泥岩、炭质页岩等,属加里东褶皱带,在其南北两侧为华力西褶皱带,依次向外为中、新生代褶皱,最后现代山体升起于第三纪末至第四纪初的喜马拉雅运动之后。汗腾格里峰一带地势高峻,山岭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6000米以上的高峰多达40座,山地大面积突出于雪线上,形成中国境内天山和整个天山山脉的最高部分。山体高大,面迎西风气流,降水较丰富,在海拔3200米处年降水量500毫米,5000米以上地区年降水量达900毫米左右;海拔3200米以上地区年均温为负值,为大规模冰川发育提供了极其优越的条件,故在托木尔-汗腾格里山汇地区,形成天山山脉现代冰川作用的最大中心,中国境内天山山脉有现代冰川6896条,总面积为9548平方公里,其中53%集中于此,以山汇为中心呈不对称放射状分布。在托木尔峰与汗腾格里峰之间,发育了最大冰川——南依诺尔切克冰川,长61公里,下游伸入吉尔吉斯斯坦境内;此外还有台兰峰东侧的土盖别里齐冰川,长公里,西琼台兰冰川长25公里(雪线4200~4300米,冰川作用下限3084米)等。这些冰川以长大的树枝状山谷冰川最为发育,拥有多级支流和狭长的冰舌,冰面表碛密布,热喀斯特发育,形态上有其独特之处,因此有“土耳其斯坦型”冰川之称,中国则称为“托木尔型”冰川。众多冰川和大面积的积雪消融,是其南北坡阿克苏河、木扎尔特河和特克斯河等的主要补给来源,并孕育着南北片片绿洲。(袁方策)杭嘉湖平原

以杭州、嘉兴、湖州为中心的水网平原,属长江三角洲的一部分。浙江省商品粮、蚕茧、淡水鱼重要生产基地,位于省境北部,介于杭州湾和太湖之间,平原东西长、南北狭,面积6400多平方公里,由长江、钱塘江泥沙和湖积而成。地势低平,除有零星孤丘点缀外,一般海拔仅3~7米,北部稍低,南部杭州湾沿岸略高。平原湖泊众多,河流纵横,水域面积约占8%。大部分地区的光、热、水资源能满足一年三熟制之需。杭嘉湖平原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是以水稻、蚕茧生产为主,粮、油、丝、鱼、畜综合发展地区。粮食产量占全省1/5以上,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蚕茧产量占全省7/10,主要分布在平原中部湖州、桐乡、海宁、德清、嘉兴、余杭、海盐等县市。丝织业自唐、宋以来即为全国重点产区,尤以织锦工艺驰名中外,主要集中在杭州市和湖州市,次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