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防控宜兴疾控中心周_第1页
埃博拉防控宜兴疾控中心周_第2页
埃博拉防控宜兴疾控中心周_第3页
埃博拉防控宜兴疾控中心周_第4页
埃博拉防控宜兴疾控中心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要内容埃博拉出血热基本知识、疫情概况等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及应对埃博拉出血热风险评估和管理建议目前一页\总数六十二页\编于五点一、埃博拉出血热基本知识、疫情概况目前二页\总数六十二页\编于五点病毒性出血热病毒性出血热是指一类由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和出血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多伴有休克发生,病死率高大多数病毒性出血热在20世纪30年代后确定和命名最早命名的病毒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未以出血热命名的病毒性出血热利夫特谷热(RiftValleyFever,RVF)科萨努尔森林病(KyasanurForestDisease)拉沙热(LassaFever)黄热病(YellowFever,1648)目前三页\总数六十二页\编于五点病原学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肾综合征出血热/汉坦病毒肺综合征、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新疆出血热)、利夫特谷热黄病毒科(Flaviviridae)登革热/登革出血热、黄热病、鄂木斯克出血热、科萨努尔森林病丝状病毒科(Filoviridae)埃博拉出血热马尔堡出血热沙粒病毒科(Arenaviridae)拉沙热(LassaFever)阿根廷出血热(ArgentineHF,鸠宁病毒JuninVirus)玻利维亚出血热(BolivianHF,马秋波病毒MachupoVirus)委内瑞拉出血热(VenezuelanHF,关纳立特病毒GuanaritoVirus)巴西出血热(BrazilianHF,SabiaVirus)甲病毒科基孔肯雅热目前四页\总数六十二页\编于五点埃博拉病毒特性

埃博拉出血热(EbolaHemorrhagicFever,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Filiviridae),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是一种感染脊椎动物的疾病

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

毒粒长度平均1000nm,直径约100nm目前五页\总数六十二页\编于五点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该病毒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

在室温及4℃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60℃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目前六页\总数六十二页\编于五点埃博拉病毒分型目前已发现5种埃博拉病毒扎伊尔型(EBOV):对人致病性最强,曾引起暴发苏丹型(SUDV):对人致病性其次,曾引起暴发本迪布焦型(BDBV):对人致病性更次,曾引起暴发塔伊森林型(TAFV):对黑猩猩致病性强,对人较弱赖斯顿型(RESTV):菲律宾和中国发现过,可以感染人类,但至今尚无引起疾病和死亡的相关报道目前七页\总数六十二页\编于五点传染源和宿主动物传染源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为本病传染源自然宿主

目前认为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尤其是锤头果蝠、富氏前肩头果蝠和小领果蝠,但其在自然界的循环方式尚不清楚目前八页\总数六十二页\编于五点目前九页\总数六十二页\编于五点果蝠的分布目前十页\总数六十二页\编于五点全球既往疫情概况目前十一页\总数六十二页\编于五点Ebola目前的疫情(截至8月13日)目前十二页\总数六十二页\编于五点全球埃博拉病毒感染地理分布图目前十三页\总数六十二页\编于五点传播途径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

虽然尚未证实有通过性传播和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但应予以警惕,做好防护病例感染场所主要为医疗机构和家庭,在一般商务活动、旅行、社会交往和普通工作场所感染风险低。病人感染后血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病人家属或其他密切接触者在治疗、护理病人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容易受到感染。

精液中可分离到病毒:性传播可能动物实验:气溶胶传播可能目前十四页\总数六十二页\编于五点人际传播的形式

家庭内感染

院内感染

护理

葬礼

治疗、护理

不安全注射目前十五页\总数六十二页\编于五点人群易感性和易感人群

人群易感性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主要集中在成年人:暴露或接触机会多尚无资料表明不同性别间存在发病差异。

医务人员与患者密切接触的家人或其他人在葬礼上按照礼仪与死者尸体有直接接触的送葬者目前十六页\总数六十二页\编于五点潜伏期

潜伏期:2-21天,一般为8-10天。尚未发现潜伏期有传染性。目前十七页\总数六十二页\编于五点临床症状和体征1、早期:急性起病,发热并快速进展至高热,伴乏力、头痛、肌痛、咽痛等;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疹等。2、极期:多在病程第3-4天后出现。持续高热,感染中毒症状及消化道症状加重,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包括皮肤粘膜出血、呕血、咯血、便血、血尿等;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休克及多脏器受累,多在发病后2周内死于出血、多脏器功能障碍等。目前十八页\总数六十二页\编于五点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史:1.来自于疫区或3周内有疫区旅行史;2.21天内接触过来自或曾到过疫区的发热者;3.21天内接触过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尸体等;4.接触过被感染的动物。临床表现:同前

实验室检查:参见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中实验室查部分。目前十九页\总数六十二页\编于五点诊断本病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病例的分类和定义参照《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病例诊断和处置路径的通知》(国卫发明电〔2014〕44号)

留观病例:具备上述流行病学史中任何一项的发热(体温>37.3℃)患者。疑似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中任何一项,且符合以下三种情形之一者:1.体温≥38.6℃,出现严重头痛、肌肉痛、呕吐、腹泻、腹痛;2.发热伴不明原因出血;3.不明原因猝死。

目前二十页\总数六十二页\编于五点确诊病例:留观或疑似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1、核酸检测阳性:患者血液等标本用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结果阳性。若核酸检测阴性,但病程不足72小时,应在达72小时再次检测;2、病毒抗原检测阳性:采集患者血液等标本,用ELISA等方法检测病毒抗原;3、分离到病毒:采集患者血液等标本,用Vero、Hela等细胞进行病毒分离;4、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测阳性:双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较急性期4倍及以上升高;5、组织中病原学检测阳性。目前二十一页\总数六十二页\编于五点二、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及应对目前二十二页\总数六十二页\编于五点工作目标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尽最大可能防范埃博拉出血热传入和扩散,确保第一时间及时发现、报告和诊断可能传入的病例,科学、规范、高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密切接触者管理等疫情处置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目前二十三页\总数六十二页\编于五点政策依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第二版)》国家卫生计生委《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

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病例诊断和处置路径的通知》(国卫发明电〔2014〕44号)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病例转运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卫发明电〔2014〕43号)江苏省疾控中心《江苏省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技术方案》宜兴市卫生局《宜兴市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工作方案》目前二十四页\总数六十二页\编于五点应对措施

目前,我国尚未发现埃博拉出血热患者。对该病尚缺乏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目前尚无预防埃博拉出血热的疫苗,严格隔离控制传染源、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和加强个人防护是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的关键措施。目前二十五页\总数六十二页\编于五点病例的发现、报告病例定义:病例的分类和定义参照《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病例诊断和处置路径的通知》(国卫发明电〔2014〕44号)留观病例疑似病例确诊病例目前二十六页\总数六十二页\编于五点发现与报告各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埃博拉出血热的监测。由于埃博拉出血热临床早期症状无特殊性,对于有起病急、发热、极度乏力、头痛、肌痛、咽痛、牙龈出血、鼻出血、结膜充血等症状就诊的病例必须详细询问其流行病学史(来自于疫区,或3周内有疫区旅行史,或有与患者、感染动物接触史)。一旦发现埃博拉出血热可疑疫情,应立即向市卫生局和市疾控中心进行报告。目前二十七页\总数六十二页\编于五点经上级部门组织专家组核实判定为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病例、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应在2小时之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他传染病”中的“埃博拉出血热”。市疾控机构应当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完成报告信息审核。对报告的留观病例、疑似病例在作出进一步诊断后,应当及时进行订正。对确诊病例还应当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发现的留观病例,由转运接收的医疗机构进行网络直报。目前二十八页\总数六十二页\编于五点病例转运各医疗机构一旦发现留观或疑似病例后

,需要将其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隔离、采样和进一步诊治。转运工作参照《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病例转运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卫发明电〔2014〕43号)要求执行。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发现留观病例后,按照相关规定做好病例转运工作。目前二十九页\总数六十二页\编于五点病例管理对于留观病例、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均要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管理措施,做好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相应隔离观察、治疗及解除条件参见《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病例诊断和处置路径的通知》(国卫发明电〔2014〕44号)。隔离期间,限制病人只在病室内活动,原则上不设陪护,不得探视,病人病情危重应由医务人员及时向家属通报病情,若必须探视,探视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做好个人防护。病人死亡后,应当尽量减少尸体的搬运和转运。尸体应消毒后用密封防渗漏物品双层包裹,及时焚烧。需做尸体解剖时,应当按照《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尸体解剖查验规定》执行。目前三十页\总数六十二页\编于五点密切接触者判定、追踪及管理

一、判定原则密切接触者是指直接接触埃博拉出血热病例或者疑似病例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的人员,如共同居住、陪护、诊治、转运患者及处理尸体的人员。为了便于对密切接触者进行管理,将密切接触者分为四种情形:(一)医疗机构内的密切接触包括如下情形: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未按要求穿戴个人防护用品)时,直接接触埃博拉出血热病例或疑似病例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如粪便、尿液、唾液、精液),或被其污染的物品如衣物、床单或用过的针头。密切接触者可以是医生、护士、检验人员、护工、同一医疗机构病人、陪护的亲友等。目前三十一页\总数六十二页\编于五点(二)家庭或社区的密切接触包括如下情形:1.与病例共同生活;2.病例发病期间或死亡后(包括葬礼时),接触过病例的身体,或者其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3.接触过病人衣物、床单等物品。目前三十二页\总数六十二页\编于五点(三)口岸卫生检疫发现密切接触者的情形:1.发现情形:(1)由机组人员报告发现可疑的埃博拉出血热病人时,在飞机着陆后,由卫生检疫人员登机调查评估判定。(2)由卫生检疫人员通过体温监测或乘客个人健康申报发现可疑病人时,由卫生检疫人员调查评估判定。2.判定原则:(1)在飞机上照料护理过病人的人员;(2)该病人的同行人员(家人、同事、朋友等);(3)在机上与病人同排左右邻座各一人(含通道另一侧)及前后座位各一人;(4)经调查评估后发现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的其他乘客和空乘人员。3.在其他入境交通工具上发现可疑病人时密切接触者参照上述原则进行判断。目前三十三页\总数六十二页\编于五点(四)其他密切接触情形:在我国境内交通工具上(飞机、火车、汽车、轮船等)发现可疑埃博拉出血热病人,由接报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参照上述口岸卫生检疫发现密切接触者的判定原则,进行调查评估后判定。目前三十四页\总数六十二页\编于五点二、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密切接触者信息通报、共享和责任机制。卫生计生部门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做好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医学观察。卫生检疫人员对口岸发现的可疑病人的密切接触者信息通报口岸所在地同级卫生计生部门,由其参照传染病疫情信息通报相关规定,通报至目的地卫生计生部门。涉及跨区域的密切接触者,应当通知有关省份追查,对查找到的密切接触者就地进行医学观察。对涉及实施或解除医学观察的外籍密切接触者,有关省份卫生计生部门应当将相关信息及时向当地省级外事办公室和检验检疫部门进行通报。目前三十五页\总数六十二页\编于五点三、密切接触者的管理设立密切接触者集中观察点(地点待定),由市卫生局指定集中观察点所在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具体实施医学观察工作。实施医学观察时,应书面或口头告知医学观察的缘由、期限、法律依据、注意事项和疾病相关知识,同时要告知负责医学观察医疗卫生机构的联系人和联系方式;医学观察期为21天,指与病例或污染物品等最后一次接触之日起至第21天结束;观察期间由指定的医务人员对其进行访视或电话联系,每天早、晚各询问一次其体温及其他健康状况,填写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记录表,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目前三十六页\总数六十二页\编于五点医学观察期间,如果密切接触者出现急性发热、乏力、咽痛、头痛、关节或肌肉痛、呕吐、腹泻、出血症状等,则立即向市卫生局及市疾控中心报告,并按规定转运至定点医院治疗,采集标本开展实验室检测与排查工作,对该病例发病后有密切接触的人员进行判定和医学观察。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期间,如果其接触的可疑或疑似病例排除埃博拉出血热诊断,该病例的所有密切接触者解除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期满时,如未出现上述症状,解除医学观察。目前三十七页\总数六十二页\编于五点疫区来华(归国)人员管理市卫生局依托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加强与商务、出入境检验检疫、教育、公安等部门沟通,及时掌握埃博拉出血热疫区来华(归国)人员信息,组织开展对来自疫区来华(归国)人员的健康管理。市疾控中心收到相关信息后,对疫区来华(归国)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依据调查结果和《埃博拉出血热病例密切接触者判定与管理方案》,对判定为密切接触者的,按要求实施医学观察;对排除密切接触的,则由属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指导疫区来华(归国)人员做好自我健康监护(告知、登记和每日随访2次),监护截止时间为离开疫区满21天。在此期间如出现发热、乏力、出血等症状时,应立即向市卫生局和市疾控中心报告。目前三十八页\总数六十二页\编于五点流行病学调查市疾控中心接到辖区内医疗机构报告的埃博拉出血热可疑疫情后,应当立即组织进行调查。调查内容:病例基本信息、发病经过和就诊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转归情况、居住地及家庭背景、个人暴露史、密切接触者情况等,重点调查病例的流行病学暴露史以及在发病后的活动史、排查密切接触者,寻找感染来源。具体见《埃博拉病毒感染病例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1、临床资料通过查阅病历及化验记录、询问诊治医生等方法,详细了解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进展等信息。目前三十九页\总数六十二页\编于五点2、病例所在地及家居环境状况通过现场调查了解病例居住地地理位置、人口资料、社区环境、交通状况、经济水平、卫生状况等信息;了解病例家庭人员情况、家庭居住位置、家居环境、个人卫生习惯等。对涉青人员还应详细调查比赛情况、所在场馆及青奥村地理位置、居住环境等信息。3、病例发病前活动范围及暴露史发病前3周内活动情况:是否到过西非埃博拉出血热流行区,有无与疑似病人或感染动物接触史,包括暴露时间、暴露地点、暴露方式、暴露频率以及暴露时的个人防护情况等信息。4、病例发病后活动范围详细调查病例发病后的活动经过,包括病例发病后到过的地方、接触的人员、乘坐的交通工具及具体的时间等信息。目前四十页\总数六十二页\编于五点采样与检测标本采集由定点医疗机构的负责采集,采集标本应当做好个人防护,样品采集后由市疾控中心送省疾控中心检测。1、采集对象(1)疑似病例、确认病例。(2)医学观察中出现发热、乏力、咽痛等可疑症状的密切接触者。2、标本采集用无菌真空负压采血管采集血液标本,每次采集2份,每份5ml。标记清楚后4℃保存,填写采样登记表。3、标本保存患者未分离血清的全血标本应4℃保存;血清标本应-70℃以下保存,或可-20℃以下保存不超过1周。目前四十一页\总数六十二页\编于五点4、标本运送标本应置于符合国际民航组织规定《危险物品航空安全运输技术细则》(Doc9284包装说明PI602)的A类包装运输材料之中,符合防水、防破损、防外泄、耐高温、耐高压的要求,并应当具有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定的生物危险标签、警示标识、运输登记表。标本须采用三层包装系统,内层容器应选用合适的材料,封口、防漏防渗,详细标记;中层包装应为裹有软垫的内层容器,包含吸水性材料并防漏防渗;将中层容器和样品登记表放入外层容器中,最后密封外层容器。按照《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要求,2-8℃冷藏贮运,运送过程中应当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注意:医疗机构可在达生物安全2级防护水平的实验室相对独立区域内进行非病原学检测;病原学检测按规定送省疾控中心(除省疾控中心外,省内各级疾控中心实验室不得开展血清分离、分装和相关检测活动)。目前四十二页\总数六十二页\编于五点生物样本运输箱A类包装容器目前四十三页\总数六十二页\编于五点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目前四十四页\总数六十二页\编于五点院内感染控制总体原则1.专人负责统筹、协调和管理医疗机构内的感染控制工作。2.对本机构的所有医务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如环境清洁和消毒、医疗废弃物处理、标本运送和检测等人员),开展有关院内感染控制和个人防护知识及技能的培训。3.提供和储备足够的消毒和个人防护用品。4.做好医院环境(包括门急诊、病房和及其他区域)的清洁和消毒工作。5.对病人用后的医疗器械和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6.做好医疗废弃物的消毒处理。7.做好本机构内接诊和转运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病例的应急准备工作。8.要求医护人员诊疗及标本检测过程中做好个人防护。9.患者标本不得进行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需离心必须在负压或生物安全柜中操作。目前四十五页\总数六十二页\编于五点消毒对患者发病后居住、停留场所,或其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其污染的物品和场所应及时进行消毒,消毒方法参照《消毒技术规范》及《疫源地消毒剂卫生要求》(GB27953-2011)

(1)病房、病家的地面、墙壁等一般物体表面

0.5%过氧乙酸溶液或2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泥土墙吸液量为150ml/m2~300ml/m2,水泥墙、木板墙、石灰墙为100ml/m2,地面喷药量为200ml/m2~300ml/m2。以上消毒处理,作用时间应不少于1小时。(2)纺织品耐热、耐湿的纺织品可煮沸消毒15分钟,或采取压力蒸汽灭菌的方法。耐湿不耐热的纺织品可采取2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不耐热不耐湿的纺织品可采取过氧乙酸薰蒸消毒,消毒时,将欲消毒衣物悬挂在密闭空间,按每立方米用15%过氧乙酸7毫升(1g/m3),放置瓷或玻璃容器中,加热薰蒸2小时。目前四十六页\总数六十二页\编于五点(3)病人的血液、排泄物、分泌物和呕吐物用50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溶液2份加入1份上述污物中,对稀薄的上述污物按1份消毒液与2份污物的比例进行混合处理;介于两者之间的污物需加等量消毒液,以上处理混匀后作用2小时。对上述污物污染的医疗器械或物体表面用10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或擦拭消毒,作用1小时以上。(4)餐(饮)具首选煮沸消毒15分钟,也可用0.5%过氧乙酸溶液或1000mg/L~2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5)病人的剩余饭菜病人的剩余饭菜不可再食用,在医院按感染性废物处理。目前四十七页\总数六十二页\编于五点(6)盛排泄物或呕吐物的容器可用10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1小时以上,浸泡时,消毒液要漫过容器。(7)家用物品、家俱可用0.2%~0.5%过氧乙酸溶液或1000mg/L~2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擦拭或喷雾消毒30分钟后,再对易腐蚀表面用清水清洗或擦拭。硬质物体表面也可按一般物体表面进行消毒处理。(8)手、皮肤和粘膜用0.5%碘伏溶液或0.5%氯己定醇溶液涂擦,作用1~3分钟。手的消毒也可用免洗手消毒剂涂擦,自然干燥后即可。人的皮肤、粘膜暴露于可疑埃博拉出血热病人的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时,用0.5%碘伏消毒液、75%酒精洗必泰擦拭消毒,使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清洗。目前四十八页\总数六十二页\编于五点(9)尸体病人死亡后,应尽量减少尸体的搬运和转运,尸体应使用50g/L有效氯消毒液对尸体喷雾消毒,作用2小时后用裹尸袋包裹,及时焚烧或就近掩埋。必须转移处理时,也应在密封容器中进行。尸体消毒处理时防止苍蝇、蟑螂、老鼠对尸体及其污物的接触。尸体消毒转运后,对存放尸体的物体表面或污染的医疗用品用10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溶液作浸泡、擦拭或喷雾消毒,作用60min以上,擦拭消毒用抹布或拖布按医疗废弃物处理,不得再重复使用。消毒后,需对消毒人员用2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做喷雾消毒。目前四十九页\总数六十二页\编于五点(10)运输工具运送发热病人的运输工具内外表面和空间可用0.5%过氧乙酸溶液或2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洒至表面湿润,作用1小时。对于埃博拉出血热病例应使用负压救护车转运,其驾驶舱与医疗舱应密封隔离。救护车医疗舱内壁、门窗、物体表面可采用0.5%过氧乙酸溶液或2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消毒,作用1小时以上;也可使用2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进行不遗漏的擦拭,地面拖拭作用30分钟,并重复两遍。消毒后清水擦拭或拖擦。目前五十页\总数六十二页\编于五点(11)垃圾垃圾按感染性废物处理,可燃物质尽量焚烧,也可喷洒10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作用1小时以上,消毒后深埋。(12)空气房屋经密闭后,每立方米用15%过氧乙酸溶液7毫升(1g/m3),放置瓷或玻璃器皿中加热蒸发,薰蒸1小时,即可开门窗通风;或以0.5%过氧乙酸溶液(20ml/m3)气溶胶喷雾消毒,作用1小时。(13)医疗器械一次性医疗器械使用后按感染性废弃物处理,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按《消毒技术规范》的有关要求进行消毒处理。目前五十一页\总数六十二页\编于五点个人防护

对病例进行诊疗和急救人员、转运活动的人员、流行病学调查人员以及对污染场所进行消杀的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

(1)防护原则接触或可能接触病人及其污染物的所有人员都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包括以下原则:①在标准防护的基础上,要做好接触防护和呼吸道防护;②进入被传染源污染或可能被污染的区域时应穿戴个人防护用品;③接触病人、疑似病人及其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均应采用防护措施,接触传染源污染的物品时也应采取防护措施;④采取措施预防疾病由病人传给医务人员,及由医务人员传给其他病人。目前五十二页\总数六十二页\编于五点(2)实施三级防护,穿戴工作服、工作帽、N95口罩、乳胶手套、护目镜、防渗漏的防护服、长筒胶靴、鞋套等(急救人员必要时还应穿戴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防止直接接触病人的污染物。在某些情况下需要额外的个人防护设施(在环境中存在大量血液、体液、呕吐物、粪便),包括双层手套、一次性鞋套等。出病房时,应脱去所有隔离衣物。鞋若被污染则应消毒后清洗,在处理针头等其他锐器时防止皮肤损伤。(3)更换防护用品顺序根据防护用品的具体情况确定防护用品更换顺序,更换防护用品的顺序以方便更换防护用品为原则。工作结束后,更换防护用品的顺序原则上是先脱污染较重和体积较大的物品,后脱呼吸道、眼部等最关键防护部位的防护用品。目前五十三页\总数六十二页\编于五点穿戴防护用品的顺序:步骤1:戴口罩。步骤2:戴帽子。步骤3:穿防护服。步骤4:戴上防护眼镜。步骤5:穿上鞋套或胶鞋。步骤6:戴上手套,将手套套在防护服袖口外面。目前五十四页\总数六十二页\编于五点脱掉防护用品顺序:步骤1:摘下防护镜,放入消毒液中。步骤2:解防护服。步骤3:摘掉手套,一次性手套应将里面朝外,放入黄色塑料袋中,橡胶手套放入消毒液中。步骤4:脱掉防护服,将里面朝外,放入污衣袋中。步骤5:将手指反掏进帽子,将帽子轻轻摘下,里面朝外,放入黄色塑料袋中或污衣袋中。步骤6:摘口罩,一手按住口罩,另一只手将口罩带摘下,放入黄色塑料袋中,注意双手不接触面部。步骤7:脱下鞋套或胶鞋,将鞋套里面朝外,放入黄色塑料袋中,将胶鞋放入消毒液中。步骤8:洗手、消毒。目前五十五页\总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