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1页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2页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3页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4页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导入在浩渺的的诗海里,蕴藏着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诗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使他们于其中修身、陶冶性情,成就事业。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唐代诗人常建给我们营造的清新怡悦脱俗的意境,沐浴着朝阳,陶冶我们的性情吧!(板书课题)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反复吟咏,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2、了解诗歌的一般常识,借助联想和想像,体会诗歌的意蕴,感悟意境;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生平及创作背景,学习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作者简介常建,唐代诗人。开元进士,与我们熟悉的边塞诗人王昌龄同榜。但其仕途失意,后隐居于鄂州武昌(今属湖北)。其诗多为五言,常以山林、寺观为题材,也有部分边塞诗。《题破山寺后禅院》就是抒写清晨游破山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语言明净,意境清幽,感染力强,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文题解读

破山寺,即兴福寺,古址在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后禅院,禅院即寺院,寺院一般分前后院,前院讲经、供佛,后院即“后禅院”,为僧人居住区。题目的意思是:写破山寺后禅院。交代了写作的内容。诗人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见旭日初升,光照山林,又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面对这幽美的圣境,作者慨然命笔,写出了这寄托自己遁世情怀诗篇。常熟虞山是苏南风景名区,现已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虞山北麓的兴福寺是佛教名刹,景致迷人。寺中禅院的一块石碑上,镌刻着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手迹,成为兴福寺画龙点睛之笔。读诗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qū)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lài)/此/都寂,但余/钟磬(qìnɡ)/音。疏通文意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诗意:清晨我走进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处的树林。赏析:首联交代诗人来到破山寺的时间及所见到的晴明景象,为全诗景物勾勒出整体轮廓。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诗意:蜿蜒的小路通向幽僻处,禅房就在繁茂花木的深处。赏析:曲折的小路,幽深的花木,肃穆的禅房,构成一种静谧祥和的氛围,似乎可以洗濯身心,让人沉醉。弯曲的小路。幽静的处所。僧人住的房舍。默写常考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诗意: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赏析:颔联和颈联写寺中清幽的环境。“幽”字既指环境的幽静,也指禅房内的人内心的平静。“空”字则表现了幽静环境可以涤除内心杂念,使之空明洁净。高兴,愉快。这里用作动词。指人的世俗之心。默写常考句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诗意:各种声响此刻全都沉寂,只有钟磬声在空中回荡。赏析:尾联写诗人沉浸在幽静的山光水色中,仿佛万籁俱寂,只有“钟磬音”在回荡。诗人淡泊的情怀、内心的感悟也随之起伏飘扬,袅袅不绝。指各种声响。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探究发现1、诗中描写了那些景物,你能找出来吗?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水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请赏析其中的妙处。“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繁盛)、幽深清静的环境。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隐含了要达到某种高过常人的境界或成就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的哲理。3、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表现了大自然的美景对人的熏陶作用,表达了作者欢悦、宁静、空灵的心境和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4、“万籁此俱寂”和“但余钟磬音”中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这里是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加入周围一片喧器,人们也就不会在意钟磬的袅袅余音。只剩下钟磬的声音,其他尘世的声音都没有了,这里抒发的是向往佛门清静的心情。5、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描绘了禅院幽静、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追求清净隐逸生活的思想感情。总结本诗通过写破山寺中的高林、曲径、花木、山水等景物,运用以静显静、以声衬静的表现手法,营造出幽深寂静、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之情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板书设计忘却世俗寄情山水(寄情于景)题破山寺后禅院课后练习1、与“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在表现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项是(

)A.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C2、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D3、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