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四个领域划分的质疑与思考_第1页
对四个领域划分的质疑与思考_第2页
对四个领域划分的质疑与思考_第3页
对四个领域划分的质疑与思考_第4页
对四个领域划分的质疑与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四个领域划分的质疑与思考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伴随着新千年的到来而声势浩大地在全国展开,至今已有十年时间了.其中,新颁的课程标准对于课程的改革与评估,对于新教材的编写、审订与使用,起到了把握总体的决定作用.对于课程标准认真领会、研究学习、依据其精神贯彻到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中不可忽视的一件大事.数学课程标准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对于数学教学内容有所取舍、增补,对教学内容结构重新进行了规划建构,特别在对课程内容推展、叙述中强化了与生活实践和儿童学习实际的联系,表现出了十分鲜明的革新性.但是,研读数学课程标准,笔者有一个几年来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新课程的构建总得“师出有名”,在理论上有所依据.新的数学课程规划与设计是依据了什么理论,将初中和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内容划分为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为什么要这么设计与划分呢?与此相联系的问题是,在数学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中,前三者是数学的“知识性领域”;后一个“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数学课程中的一个全新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解读》第266页,下同).至于与前三者“知识性领域”相对、并列的后一者叫做什么领域?是叫做“理念性领域”、“进程性领域”、“学习状态性领域”还是“效能(进程)性领域”呢?对不起,我们在课程标准中没有找到答案.由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倡导者、课程标准的制定参与者所撰写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一书,对此也没有明确的说法.既然四个领域在数学课程内容中的地位是并列的,为什么前三者就有一个名目,后一者就没有名目了呢?可见,编制者在对数学课程内容进行四个领域划分中,实际上对于前三个领域和后一个领域的学术态度和思考的清晰度并未达到理应一致的程度,对于后者的理论思考尚显浅薄.数学课程标准编制者和解读者似乎在有意或无意地回避这个问题.因为《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一书的第四章在“内容领域及其框架”的标题下,压根就没有一个字来说明数学课程标准对于数学学习内容抑或数学课程内容领域划分的依据,它的整体框架是如何构思的;没有说明为什么不划分为三个领域或五个、六个领域而要划分为四个领域;没有阐述为什么要这样划分而不那样划分数学课程内容领域.对于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不去讲清楚这么做的“为什么”,就径直依次进入了对被所分为四个领域的逐一阐述之中.而对此种划分的“为什么”做出阐述,恰恰应当是“题中应有之义”的,这里缺少了一定的说明.在作者看来,这样地划分和设置,“是《标准》的一个特色”,既然谓之“特色”——此处此时才具有的、彼处彼时所没有的,就有必要对于“特色”加以阐述,让人家理解和确认这一“特色”;而不作说明,又似乎认为这应当是尽人皆知、不言而喻的一个公理或“常识”.但诚如此论,那就谈不上是个“特色”了.因此,作为“特色”的标榜,用以“常识”的阐述,可见“解读”对于数学课程中的“实践与综合应用”特色的认可,与对它理应作出的说明是不够吻合的.作者的解读写作,只是详细地交代课程内容标准划分的“是什么”,而不去做出如此划分的“为什么”说明,这就令普天之下教师的理解陷入矛盾和疑惑之中了.此处令人生出的疑惑是:划分通常从逻辑上讲应当是一维的,符合排中律的要求;如果按二维标准划分,就会有交叉和重复而不能周延,就突破了基本的逻辑要求.因而这样的划分就不是周延的划分.再说,从课标和教材编写的实际分量来看,所谓的“实践与综合应用”所占分量太少,每一学期的一册教材,只有为数不多的两三次活动,根本不可能与三个知识领域的三部分在分量上并列.篇幅分量的过于悬殊,使人极容易生出疑惑:“实践与综合应用”部分与课程的三个知识领域是否具有同等的课程教材地位?如果是因为要着力克服旧教材教学内容的“过分追求科学性和系统性”,“过分追求‘形式化’忽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认为这样使得“学生不理解问题的本质,看不到数学用处,体会不到数学的价值,更不会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于是乎,就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于课程编制教学内容设置中,添列第四大领域——“综合实践与应用”.这样就造成因为课程编制理念的强调,而在课程内容设置上突破基本的逻辑要求,形成二维的课程内容划分.那么,如此的课程内容“添加剂”已经不是客观的数学教学内容表达,而只是数学课程编制者的主观理念的一种人为强调与突出罢了.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思考是:1.多维视角编制设计课程内容的必要与依据是什么?2.对于多维视角之间怎么来统一理解与处理其间的关系?3.这样编制与划分数学课程内容领域,是否就是充分而必要的呢?4.这是相对于数学课程设置的课程个性化做法,还是牵涉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系对于各学科课程编制都能适用的通用性课程编制方法或策略呢?5.这是贯彻于课程编制始终的原则性规范,还是针对当前突出的课程问题,采取的权宜性举措呢?6.同样地,为了克服旧课程忽视思想道德教育的弊端,要不要在课程学习内容的编制中增设第五大领域——“道德与思想启迪”(姑妄名之)呢?7.课程内容设计和编制课程的领域时,取舍的标准该如何掌握呢?8.数学教学内容编排时,为了突出联系生活实际、强化应用与综合,于知识领域之外可以设置“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试问,在每一个数学知识领域之中的部分教学内容编排,难道就无需进行“实践与综合应用”理念的贯彻了吗?对于其中每一领域中和每一部分知识学习内容的强调联系生活实际、讲究综合应用的精神贯彻,又该如何在课程内容设计中去予以考虑和体现呢?现在数学课程标准把“实践与综合应用”列为“内容标准”中、与知识领域相并列的第四大领域,似乎让人感到有点名不副实、文不对题.因为“实践与综合应用”它主要不是数学知识的凸显,不是内容的更新性编排,它是将已有的数学知识内容与实践的结合,是对数学学习内容的交往式、联结态、操作类、活动化、应用性的编排,使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凸显数学知识各部分之间、数学与其他各科课程之间的勾连,是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打通.既然主要不是凸显内容的,而只是数学知识编排方式与表达状态的改变,似乎就没有必要把它安置为内容领域之一.课程标准人为地提升数学学习内容在联系实际、综合运用阶段的课程地位,造成与全部数学知识领域的并列,是否有过分突出之嫌呢?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者对于原有数学课程的批评——“过分追求科学性和系统性”,“过分追求‘形式化’,忽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如此数学课程改革就不可能展开,出现新局面.但这种批评不应导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毕竟,学科课程编制讲究科学性、系统性,数学课程讲究形式化都是应该的,是数学作为一门学科所必须具备的属性.对原有数学课程的否定的逻辑重点只能落脚在“过分追求”上,而不是连同“科学性、系统性、形式化”都一股脑儿地抛弃.对数学课程标准的这一疑惑,相信不只是笔者一人存在的问题,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只不过一般人认为,课程标准的颁布属于国家的行政行为,个人的疑惑不可改变对它颁行的大趋势,理解与贯彻中的疑惑,说了也白说,课改大潮一起,顺之者昌,质疑者隐.其实,如上所惑并非对于课程改革及课程标准的抵触,而是表达对于课改和课标某些问题的不解,是对于课标的学术性探讨交流,是友善提醒.出于对课标力求完善的良好期待.笔者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提出建议:1.明确地探讨数学新课程内容标准的结构编制依据,不应闪烁其词.既要说清“是什么”,更要说清“为什么”,对其所依据的课程内容结构编制的理论依据,要加以适当阐发,以便让人理解、信服.2.要具体地明确厘清数学旧课程对于科学性、系统性、形式化“过分追求”的地方,来不得大而化之的否定,以免改革中边界不清,发生把理应发扬的优良传统乱加抛弃的现象.3.课改、课标的推行,当然要有行政力量的推动,但更要有深入的学术、业务力量的广泛参与.要鼓励对于新课程学术业务领域认识分歧的争鸣,避免业务刊物论调一边倒,屏蔽不同的思考和疑惑发表的机会.4.课标修订和课程编制,涉及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认识、教学习惯和教学行为的转变,与他们日常的教学活动息息相关,同时更为深刻地影响着后代人的教育素质结构.因此,来自基层和一线人员的专业意见,对解决课程编排的专业问题绝对有必要.而不应以“让一般教师不会教学了”,“发现了一批对后现代理论无知的人”作为坚持课改的标志.嘲笑天下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