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材料语言类-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高频考点强化训练(试卷版)(新高考版)_第1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材料语言类-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高频考点强化训练(试卷版)(新高考版)_第2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材料语言类-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高频考点强化训练(试卷版)(新高考版)_第3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材料语言类-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高频考点强化训练(试卷版)(新高考版)_第4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材料语言类-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高频考点强化训练(试卷版)(新高考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高考二轮复习高频考点强化训练卷43文学类文本阅读之语言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泥火盆儿张金凤①“江山千里雪,炉火一点红。”展望北方的苍茫原野,这开阔而温馨的诗句迎面而来。入诗的一定是红泥小火炉吧,我童年那一盆红彤彤的炉火,似雪中红梅闪耀光芒,照亮了我的冬日情怀。我记忆中的火炉不是那种婉约的小火炉,而是朴素简约的泥火盆儿,它的温暖是几代人抹不去的记忆。②那时候的乡下,几乎家家有一两个泥火盆儿,泥火盆儿是秋天就做好的,到村外岭畔挖些干净的带粘性的黄泥土,拌点麦糠和成厚泥巴,还要绞碎一些破布片儿、旧绳头儿加进泥里,这样火盆儿就有了筋骨,不易碎裂。做火盆儿的模子是一只旧脸盆,倒扣在平展的地上,在盆面擦一层锅底掏出来的草木灰。然后,一层层往上糊泥巴,轻轻拍打,拍打得火盆儿瓷实且四壁均匀。做好的火盆儿就像一个厚重的大脸盆,要放在荫凉处慢慢地干,干急了会有裂纹。祖父时常去火盆儿前看看,发现小裂缝就立即用细泥给封好、抹平。火盆儿干透了,小心翻转过来,从中间把脸盆抽出,一只丰满的泥火盆儿就笑吟吟地端坐在墙角。③到了四九天气,寒气逼人的时候,就要请泥火盆儿出场了。从热灶膛里拣几块红彤彤的木炭置于火盆儿内,端到屋子里,屋里顿时就腾起一股暖流。清晨,小孩子懒被窝,大人在早早生起的泥火盆儿上烤烤棉袄再给孩子穿上。在炕上绣花的大姑娘,绣花针拿久了,寒气就聚在手上,手僵了做不了活,双手拢在火盆边儿烤烤搓搓,绣出的花就都更灵性了。外出的人回家来,也许顶着一头的雪花,拿笤帚扫扫一身的雪粒子,坐在暖融融的火盆儿前,无比感慨。冬天,在火盆儿边,多少英雄变得儿女情长,被这一小盆红通通的炭火拴住了出去闯荡的脚步;多少游子又在日思夜念老家炕头上泥火盆儿那冒着蓝火苗的温馨。家里来客串门,最热情的招呼就是拉到火盆边说,来,烤烤火!围着火盆儿拉呱着日子,闲话着岁月,一天天地向年关迈进,向春天的盼头挪动。火盆的微红,映着庄户人一脸的安详和知足。④泥火盆儿,唱着温暖使者的主角,还客串着美食的源地。一把黄豆,一撮苞米粒,几个花生,祖父就变戏法一样把它们变成香喷喷的美食。瘦小的苞米粒埋进去,过一会它就蹦跳着出来,变成一个雪白的爆米花。祖父一边欣喜地用拨火的钎子挑出爆米花,一边说:“看看,女大十八变,小丫头转眼长成大姑娘了。”有时候,祖父悄悄把地瓜埋进深灰里,慢慢地热。闻到香甜的味儿,小孩子馋猫一样到处找,直到那冒着油,滋滋响的地瓜被祖父从深灰里掏出来,小孩才恍然。最温馨的是祖父烤着火盆儿喝酒,他把那黑色的小烫酒壶倒上半壶白酒,将酒壶根部埋进炭灰里,伸手从挂在屋脊挂钩子上摘下小提篮,拿出几条小干鱼。祖父用铁筷子夹着干鱼在火盆儿上烤,鲜味首先惊醒了炕头小猫,哇哇叫着,用头去蹭祖父。祖父找过猫食碟子,将鱼头、杂刺分享给猫。有一只莽撞的野猫,直眉瞪眼“蹭”地从窗口的猫道冲进来,见有人又仓皇逃窜了。祖母将猫道那里竖起本厚书,嘱咐祖父,小心外来的猫馋极了撞破窗户纸。祖父呷了口酒,啧啧着,干鱼肉放嘴里品咂着,慢悠悠地说,撞破了再封。⑤泥火盆儿前的时光是温馨的,守着泥火盆儿的炕头上,绵绵是祖母那些久远的故事和传说。火盆前的祖母戴着老花镜慢悠悠地在绣一副鞋垫,或者补几双袜子,或者就那么比划几片布片,拼接成她需要的枕头套、小肚兜。故事像手中的线一样绵绵不断。冬天日短,不觉中日影就从窗户棂上没尽了,火盆儿里的火也暗淡下去,小孩子打一个长长的哈欠,灶屋里响动锅碗瓢盆的序曲。祖父就着火盆儿里微微露红的炭苗点燃了烟袋锅,烟雾缭绕里那张布满皱纹的脸上恬静安详。⑥有时候,火盆儿边像一幅静物写画,永恒定格在我的记忆里:祖父背倚着炕头上高高的被卷闭着眼睛,他是在打瞌睡还是在想久远的往事?火盆边小弟睡得小脸红彤彤,拨浪鼓在枕头边寂寞着。祖母双手插在宽大的衣袖里,眼睛似乎在看向阿姐的算盘。猫儿从静物里走出,它先是在火盆边伸伸懒腰,扭扭捏捏地走到窗户边……此刻,火盆儿里也许只剩下些热炭灰,堂屋里,锅碗瓢盆又响动起来,风箱慢悠悠响起,炕头热起来。火盆的暖又被炕头的热续接下来。(有删改)文本二散文以真诚给人们的精神投以阳光,所以在假货充斥的现代社会,格外受欢迎。……散文的美是融合了心灵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而创造出来的,不能指望一个虚伪的灵魂,一个没有真情的人会创造出真实的美,写出感人的散文。散文是作者心灵的告白,可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个人的感受,表达个人独有的感受,因而也是值得珍视的。看散文如同欣赏一个人的精神收藏品。有了真情,再把它提升到文学的层面,表达得美,这美就是活的,充满生命力。否则,只有美,没有真,再精致也只是艺术品,没有活趣。正是这份真情,使散文虽很少大红大紫,却也从未被冷落过,香若幽兰。(摘编自王必胜《读写他们(二)——一本散文和一组作家书信》)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第①段引出话题,由诗句联想到童年的泥火盆儿,奠定怀旧的情感基调。B.文本一中的祖父一家生活富足,家境殷实,即使窗户纸被野猫撞破也无须在意。C.文本二强调“散文的美”是“真实的美”,需要融入心灵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D.文本二中称散文是“一个人的精神收藏品”,因为散文记录了作者的思想感情。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详细描述了泥火盆儿的制作过程,语言优美生动,抒情自然流畅,充满了记忆里的诗情画意。B.泥火盆“拴住了出去闯荡的脚步”,“拴住”一词化无形为有形,实则是家的温暖和对家的眷恋牵绊住了离乡人的脚步。C.泥火盆儿用美食营造了温馨欢乐。文中的相关描写有声、有色、有味,仿佛纸笔间萦绕一团人间烟火气,令人回味无穷。D.最后两段描摹的“岁月静好图”流露出对亲情的深深眷恋,照应了首段“它的温暖是几代人抹不去的记忆”,升华主旨。3.请结合上下文,分析文本一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4.文本二指出散文要有“活趣”,请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这种“活趣”之美的。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美丽的学校芦芙荭新学校动工的那天,村长特意燃放了几大饼炮仗,那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将整个村庄的空气都炸得热乎了起来,连同那些平日里无精打采的狗叫起来也似乎都精神了不少。除了过年,村子里还从来没有这样热闹过呢,大家都跑出来观望。父亲和他的学生们也都跑了出来,他们站在我家院子的那株桃树下,透过正在怒放的桃花,眼见着他们曾经朝夕相处的学校在一片尘土飞扬中被一点点地拆掉了,变成一块平地。要建新学校,学生们被父亲带到了我们家,我们家的堂屋就成了临时学校。虽然只有十多个学生了,桌椅板凳往那一摆,一向宽大的堂屋,就显得十分的逼仄拥挤。要是天气好,父亲索性就在院子里给学生们上起课来。院子里的桃花开了梨花开,学生们个个高兴得欢蹦乱跳,好像枝头上的鸟儿。学校被拆重建,父亲的心里总有些不舍。那所学校是爷爷一手建起来的,爷爷刚当老师的那会儿,那儿还是一座破庙,爷爷在那所学校教了一辈子书,临退休之前,跑上跑下,总算把那座破庙拆了,建起了现在的学校。父亲从开始教书起,就一天也没有离开过这所学校。他教了老子教儿子。那时,学校多么热闹呀,一百多个学生,把校园撑得满满当当的,清早学校里就会飘起朗朗的读书声。那时,学校还有几个年轻教师,他们教学生唱歌,教学生跳操,有时还带着学生去野外画画。不大的校园,从早到晚都充满了欢声笑语。可现在呢,学生越来越少了,整个学校只剩下十来个学生。准确地说,只有十一个学生。父亲说,等到秋季,有两个小孩再升了初中,就只有九个孩子。整个学校也只有他一个老师了。再过两年,或许一年,这所学校也许就将不再存在了。想到这些,父亲心里总是酸酸得想落泪。那天,村长找到父亲说了要建新学校的事,父亲以为是自己听错了,或者是村长酒又喝多了说酒话呢。父亲说,建学校?村长将父亲递给他的烟点着,狠狠地抽了一口,说,是的,将老学校拆了重建。一百万,咱要用一百万建一所新学校起来,到时还要配电脑什么的。说胡话。父亲说。村长说,好老师哩,我是你的学生,我敢在你面前说胡话?父亲说,都没得学生了。还去建新学校,这不是白糟蹋钱么!村长说,哪怕是只有一个学生了,这学校也得建。村长问父亲还记不记得村子里的那个传说,说1947年一个小战士身负重伤被转移到我们这里,村民们将他藏在那个小庙里,悄悄请来医生给他看病,三天三夜呀,小战士才醒过来。村民们为了让小战士早日康复,各家各户都把家里平时舍不得吃的细粮拿出来,就这样,一个多月后小战士身体恢复时,大家硬是没让他吃一口粗粮。老师,你知道吗,这件事不是传说,是真的。就是那个小战士将他一生的积蓄捐给了我们,让我们在村子里建一所学校。那些日子,父亲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难受,一个人一生的积蓄呀,却去建一所并没有什么用途的学校,他不知道,建是错,还是不建是错。错和对已无法成为判断这件事的标准了。春天说来就来了,几天工夫,树绿了,山绿了,整个村子变得一片葱茏。空气就像是从嘴里哈出来似的,暖暖的,润润的。父亲上完课,就会搬张凳子坐在我家的院子里发呆,建设中的学校一天一个样。按照上面规定,新学校要在新学期开学就投入使用。父亲在心里盘算着,要不要去给村里将孩子转走的家长做做工作,等新学校建好了再将孩子们转回来上学。这些孩子们的家长几乎都是他的学生,他要真的觍着老脸去求求他们,也许他们真的会同意的。小战士用他一生积蓄捐建的学校总不能白白地浪费掉了吧!父亲甚至还打起了我的主意,他说,到时让我和我的媳妇也从城里的学校调回来。我相信,那一刻,在父亲的脑海里,我们村的学校一定又恢复到过去那繁华热闹的模式了。父亲的如意算盘打得并不怎么如意。夏天来临时,又一个学生被转走了,这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很不错,他的父母出门打工,他就和他奶奶住在一起,哪能想到,他的奶奶突发脑溢血死了,他的父母回村给他奶奶办完丧事就带着他走了。尽管父亲再三挽留,他甚至向那位家长求情,说让孩子在我们家吃住,可又有什么用呢!孩子的家长说,这怎么可能呀,你给他教书,还在你家吃住,我们没办法还这个情呀。还有更可怕的,一起回来奔丧的乡亲中,有人竟然去给父亲打招呼说,等新学期了,他也准备将孩子转走。他说,父母年岁大了,带不了孩子了。那时候,新学校的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父亲将这个家长带到学校,让他看看新学校。新学校的设计真是漂亮极了,教室宽敞明亮,还设计了图书室、电教室、音乐室,父亲说到时音乐室还要配钢琴。他甚至还拿我和我媳妇做诱饵,说,等新学期开学,我们也会调回来。最让父亲熬煎的是暑假,暑假时家长们会把孩子接到城里他们打工的地方住一段时间,这是学生最易流失的一段日子,孩子们会留恋城市再也不愿回来。整个暑假,父亲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副张皇失措的样子。开学的前几天,新学校终于全部完工了,父亲站在新学校前欣喜得不得了,要不是他就站在新学校跟前,他都不会相信这是真的。以前,这样的学校也只能在电视上才能见到。村长找到父亲,他告诉父亲,新学期开学,小战士的儿子要来参加开学典礼,到时,县上镇上的领导也都要来参加。父亲说,十来个学生只怕连一个教室都坐不满呢。村长一边笑一边说,老师,这你就不用担心了,我们已商量好了,到时,我们从镇上学校调些学生过来,不就是个开学典礼吗,我们一定不会让小战士的儿子失望的。村长说完一转身走出了门,走进太阳地里。父亲想说什么,张了张嘴,终究没有说出来。天气真热,一只知了突然叫了起来:知了,知了。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学校动工的那天,鞭炮在村里噼里啪啦地炸响,旧学校化为平地,村民、父亲和他的学生们都满怀激动的心情出来观望。B.学校搬到“我”家里后,院子里的桃花开了梨花又开,因此学生们个个好像枝头上的鸟儿,高兴得欢蹦乱跳。C.新学校将要建起来了,为了稳定学生,父亲可谓是煞费苦心,走东家串西家,甚至动员“我”和妻子一起回村里教书。D.父亲带学生家长参观新建的学校,希望以有宽敞明亮的教室,配备图书室、电教室、音乐室的学校打动学生家长,留住学生。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动工建学校的热闹场面,既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与小说结尾学校完工后,将要举行的开学典礼形成呼应。B.小说写父亲过去在老学校教书时学生众多、书声琅琅、充满欢声笑语的热闹场景,这与现在学生稀少的冷清场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C.小说插入1947年村民救助小战士一事,一方面交代了一百万建校款的来历,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小说的主题——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的支持。D.小说结尾以景作结,不仅烘托了人物的心情,还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其中“知了”一词具有多重内涵。7.围绕学校的拆建,父亲的心理产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述并分析其原因。8.请简要概括“美丽的学校”在文中的含义,并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三、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大地毕飞宇①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从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我把大地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这是横平竖直的平原,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有洼陷,没有隆起,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如果你看不到更远的地方了,那只能说,你的肉眼能看到的距离到了极限,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你的每一次放眼都可以抵达极限,极限在哪里?在天上,天高,地迥;天圆,地方。②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这个大不是沙漠的大,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在苍茫的大地上,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插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割的,这是何等地艰辛。不能想,是的,有些事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不寒而栗。③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下午,家里就剩下了我和父亲,我们在喝茶,闲聊,其乐融融,我的父亲突然问我,如果把“现在的你”送回到“那个时代”,让你在村子里做农民,你会怎么办?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说:“我想我会死在我的壮年,”父亲不再说话,整整一个下午,他不再说话,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受,但是,我冒失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我经常犯这样的错,父亲是“那个时代”活下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但我还是要说,父亲“活下来”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举。④庄稼人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我为什么要说新秧苗的鹅黄是“最壮观”的呢?这是由秧苗的“性质”决定的,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你的手,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壮观了,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⑤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青黄不接”这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依然是庄稼人,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庄稼人的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青和黄。⑥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当我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我的瞳孔里头永远都是汪洋;鹅黄的汪洋,淡绿的汪洋,翠绿的汪洋,乌青的汪洋,青紫的汪洋,斑驳的汪洋,淡黄的汪洋,金光灿灿的汪洋,它们浩瀚,壮烈,同时也死气沉沉,我性格当中的孤独倾向也许就是在一片汪洋的岸边留下的,对一个孩子来说,对一个永无休止的旁观者来说,外部的浓烈必将变成内心的寂寥。⑦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又来了。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它们是枕边的耳语。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杆对秤,无数的、细碎的摩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形成了啸聚,声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尾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⑧还有气味,作为乡下人,我喜欢乡下人莫言。我喜欢莫言所有的关于气味的描述,每一次看到莫言的气味描写,我就知道,我的鼻子是空的,有两个洞,从我的书房一直闻到莫言的书房,从我的故乡一直闻到莫言的故乡。⑨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往往靠作家给我们。”这句话说得好,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是作家提供出来的。无论是作为一个读者还是作为一个作者,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谦卑和骄傲。⑩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令人泪流满面的事实。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就写了大地之大,可以使人抵达视野的极限,但平原的大也使人体验到无尽劳作的艰辛,所以“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B.第③段我与父亲的谈话,直接表现平原乡村生活的辛苦,体现两代人在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表达了对父亲坚韧品格的敬佩之情。C.第④段“鹅黄实在是悲壮的”,意思是鹅黄的秧苗布满大地,构成了壮阔的图画,但其中又承载着农民艰苦的劳作,包含“悲”的成分。D.第⑥段瞳孔里永远是汪洋的我只能看到明媚的色彩,看到收获,我的不更农事、不晓稼穑之苦,进一步反衬大地上艰辛劳作的父辈们。10.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将村庄说成“海上的一座孤岛”,以村庄的渺小反衬出平原大地的广阔、无垠,为下文写大地上的劳动生活做铺垫。B.第④段使用暗喻,将“密密麻麻的(秧苗)”比作“指纹”,体现了庄稼人与大地的亲密关系,表达了作者对庄稼人的赞美,对大地的崇敬。C.第⑦段描绘大地丰富的声音,笔墨细腻入微,行文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写出了作者深厚的乡土情结,对大地的赞美和热爱。D.第⑨段引用福楼拜的话,强调了作家创作对人们感知大自然感染力的重要价值,也暗含着对自己离开农村从事写作这一选择的解释。11.请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第⑥段划线句中“庄稼的逻辑”含义的理解。12.有人评价毕飞宇的文章追求一种“诗性语言”,试结合本文具体分析。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唯一的电视李娟哎,我真是撞了好运了!真没想到自己居然待在了整个冬牧场上唯一有电视的人家!……在冬窝子里看电视!多奢侈啊!在这荒凉粗犷之地看电视,多么超现实……总之我撞了好运,从此以后再也没能睡过一个好觉……大家看电视,一直看到蓄电池电量不够了,画面不稳定了,发白了,还要看。看到画面越发模糊,并且越缩越小了,还要看。后来一直缩至明信片大小,混混沌沌,啥都看不清了,还要看。到最后干脆连明信片也没了,整个显示屏黑乎乎的,只有声音没图像了,还要看——不,还要听,听广播剧。一直听到太阳能电池终于发出滴滴的低电压警示音,才满意地关闭。到了晚上,新什别克一家也会抱着喀拉哈西过来看电视。等放了假的学生们都回来以后,每天晚上,床榻上更是挤得满满当当,想打个盹都找不到地方躺倒。况且我责任重大,不能打盹,得负责给居麻解释电视内容。居麻则负责给大家翻译。可是更多地,大家并不在乎情节,只留心画面的细节。比如一个漂亮姑娘哭得很伤心,一个日本鬼子被抽了耳光,一群坏人踩了地雷……都会令大家看得津津有味,或叹息或大笑。大家对一个从北京去东北放羊的姑娘(知青)深感同情,因为她美丽又不幸。然而令大家疑惑的是,说她是放羊的,为什么从头到尾没看到过一只羊?终于,直到第二天,才有了一个镜头——那女孩抱着一只小羊羔寂寞地跳望远方。大家这才“哦”地释怀。又期待镜头下移或拉远,以便能看到更多的羊。但导演就是不肯成全。显然,剧组经费紧张,只租到这么一只小羊。这样的垃圾剧在城里看看,消遣消遣饭后时光还算可以。但进入荒野后,就经不起被认真地对待了。那些暴风雪镜头,假得连喀拉哈西都能看穿——只在摄像机前大把大把地洒雪,风雪中挣扎的演员身上一片雪也没有!总之,电视把外面的世界带进了荒野,撕开了这荒野的沉静。然而,它令牧人们惊羡外面世界的同时,又觉得那样的世界可笑极了。那些食品广告,虽然画面诱人,但我们刚刚炸出的包尔沙克一点也不逊色啊。我给试着翻译出一部分广告词,大家听毕,“豁切”连连。电视把外面的世界带进了荒野,事实上却让这片荒野更加与世隔绝。——多么不真实啊!那么多轻率的爱恨情仇,显而易见的欺骗,那些啰里八唆的眼泪和隐情,拼了血本的噱头……连既不见多也不识广的牧人也会嚷嚷着“换台换台!”在我,就更是无聊和绝望了:电视机就像拖拉机,轰轰隆隆碾来碾去,所到之处,破碎混乱,狼藉不堪。每个频道都是如此,似乎这些真的就是现实。而我们的现实距其多么遥远。我们一板一眼,一步一印,平实稳妥地经历着寒暑岁月,谨遵自然的规则和传统的戒律。像初生牛犊,虽然什么也不明白,却什么也不管,自顾自地成长,犯犟就是一切……然而,却谈不上哪种现实更为脆弱了……幸好并非一直烂片当道。终于来了一部真正有意思的片子《我的兄弟叫顺溜》。加上那时哈语台也调出来了,又有汉语字幕,皆大欢喜。所有人都看得很痴迷,都非常喜欢顺溜。我以前大略看过一两集,知道些剧情。当我告诉大家最后二雷死了,大家都骂我胡说八道。可惜的是太阳能供电有限,加之广告又多,每天总是只能看一半。通常情况下是这样的:充饱电后,第一天能看三个小时;第二天继续充电,但只能看两个小时了;第三天继续充电,就只能看一个小时;第四天就非得休息一天了;到了第五天又能看两个小时;如果连着休息两天,第六天才能看三个小时……总之就这么糟糕。而且前提是不得有阴天;充电时,嫂子也不得接错线路(她老干这事,由于没有插头和插孔,所有电器接口全绕着两个线圈,挂在电瓶上方的线圈大大小小十来个,加之连接电瓶两极时还得分清正负……)。为了省电,一到广告时间,我们就拔下电瓶上的线圈。在黑暗中一起等待(开灯也会浪费电嘛),五分钟后再接上线圈。这样,每天从八点半开始,我们能看一集半的“顺溜”!在八点半之前,有天大的事也不许开灯。大家坐在黑暗里,聊这聊那。孩子们凑在火炉边,就着微弱的炉火玩耍手指的影子游戏。在每天电量结束的最后时分,仍然一团黑暗,一屋子人静静地听着广播剧。那时谁要插嘴说话,会立刻遭到大家的斥责。大家深深地同情二雷的命运,白天里也议论个不停。但终究还是没能看到最后的大结局。——最后那两天一直在下雪,一直阴天,每天不到半个小时电就用完了。大家遗憾极了。隔壁的男孩意犹未尽,特意做了一支长木枪,还系了背带,扭了铁丝圈的瞄准仪,整天背着走来走去。有时会突然就地卧倒,举枪伏击。一旦被我撞个正着,小家伙立刻把枪藏在身后,面朝着我慢慢后退,心虚地笑着,坚决不给我看到他的宝贝。遗憾的是,“顺溜”结束后,再也没什么像样的片子了。大家别无选择,电视机播啥看啥。最可恶的是,总是这样的:开始一个钟头的片子一点也不好看,等到最后半小时却开始了李连杰的功夫片。当然了,最精彩处就没电了,居麻大恨。说早知这样,前面一个小时就不看了。(摘自长篇纪实散文《冬牧场》,有删减)13.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连续感慨“撞了好运”,既有荒野中能看电视的欣喜,也表明这是牧民唯一的娱乐。B.大家看电视一直看到显示屏黑乎乎的、太阳能电池发出警示音,表明大家对电视剧的热爱。C.在大家看电视时,“我”负责解释内容,居麻负责为大家翻译,可见人们热情善良的性格。D.因为没能看到“顺溜”的大结局,隔壁男孩自己制作了一支长木枪,模仿剧中的情节。14.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描写了牧民们每天晚上都要挤到居麻家里看电视,什么节目都看,努力省电,写出了大家对新事物的好奇,也从侧面写出了冬牧场生活的单调。B.文章两次提到大家在黑暗中听广播剧,前者是对大家看电视状况的整体描述;后者通过该细节描写,生动地写出了牧民们对电视剧“顺溜”的喜爱。C.文章用兼具深情与克制的日常记录和生活描写,为读者讲述了冬牧场的荒野之中唯一的电视给牧民们的生活带来的乐趣,引发读者对生活与现实的思考。D.文章中描写垃圾剧中粗糙的制作,详细写了放羊的姑娘和暴风雪,这样选材符合牧民生活特点,也为下文对外面的世界与荒野关系的议论做了铺垫。15.文章把太阳能电池供电的情况讲得特别详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16.文章八、九两段多次提到“现实”一词,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含义。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老烟的故事——记L君的一段谈话沙汀不错,许多事都是倒霉的神经过敏弄糟糕的。有一个人的事,可以证明你的结论。这人,我们叫他做老烟吧。他的历史太长,只告诉你一点:地主的儿子,大学生,在上海读书时曾勇敢反叛自己的地位。一九三一年,他被抓进去了。“那洋罪你受得了吗?”他曾告诉我:“好客气呀,茶哟,纸烟哟——想软化你!你不承认吧,好,硬的来了,冷不防给你阵脚头耳光,……”老烟说,这是为了使你在拷审时昏头昏脑,好让他们随意摆布你的缘故。出牢不久他就消沉起来了。但就此带住吧,我们谈谈他怎样因为神经过敏弄糟了自己。今春,他住的地区出了岔子,想到这里来。这是他春天来给我唯一的信,我给过他三封,都被他吃了。信里他要我为他找职业。我一直忙了两天,毫无结果。自然,我们是在抗战呀!那天夜里,我在屋子里出神,他却轻脚轻手走进来了。我们情绪紧张,互相握手。“你一个人住吗?”他问我,声音很低。我告诉他没有什么的。“好……,不过像有人跟我呢!”“瞎说!”“不!很可疑,同我一道上车的。他老跟我谈这谈那,歇店也一道……”“还跟着你吗?”“不,我在秦家桥就下车了,我扯诳说会人!”他带点狡猾地笑了。这笑,使我感觉可羞。他已经到了两天,工作也有眉目了。托我设法,无非是为防万一。他对自己报馆的职业相当满意,那报馆经理有背景,而这正是掩护。这一次他给我的印象很坏。一个人面对着黑暗为什么只能发抖呢?六月底他又来信说进医院了,要我看他。于是我渡过江,到了那个医院。病房里有三张床,同房的人都不在。他张了眼睛躺在床上发呆,眼睛更大了,脸面也白净了一点。他所苦的,是一个和他同房的病人的可疑。“让我说完,”他阻止我,当我要劝他不必自苦时,“不然你又说我神经质。”“那不会!但是,我要劝你冷静一点。”他叹了口气,沉默下来。“当然,”我转圆说,“当然,你所说的一些情形是应该注意的。比如,他该正大光明的……”“对了啊!”他兴奋地叫了,“对了啊!”“并且,”我又道,“他为什么可以自由进出呢?还藏手枪?不过,你不要管他的!少同他谈些问题……”“那我倒不会上他的当!”这时,那扇由我掩好的房门开了。从老烟的神色,以及他那变大眼睛的示意看,这显然就是我们谈话中的主角。他随便拿眼角扫了我们一眼,就照料起自己来。我们拘谨沉默,不知如何把话题接起。忽然老烟说:“其实现在还是我们这批人好哇!”他佯笑,故意提高声音。“你下细想吧,”他愉快地继续道,“哪个比得上我们?又不主张什么,争执什么,完全在空隙里过日子……”我的心情阴暗了一两天。第三天早上,整个山城笼在雾罩当中。空袭也罢,轰炸也罢,我只希望能放晴。老兄!你体验过吗,人有时渴望阳光,是无所顾忌的呢。不久之后的某个早上,我坐在屋子凝视着豆浆瓶出神。忽然,一个礼帽上沾满泥浆的人走进来了,老烟!他是从医院逃出来的。原因是碰上那个逼他下车的人了。这家伙来拜会那藏手枪的,立刻认出他来,于是强认老烟是熟识好友,对他亲密,提出种种问题来谈。这还不算,连那个暗里藏着手枪的角色,也变来爱讲话了。“事情有这样严重吗?”我想问,咽住了。我淡淡道:“好啰,你静静在这里养两天再谈吧。”“不!我就要走了。我要去找找经理,请他在报上公布出来。我就怕他们蒙住你,无声无臭就把你干了。”这种感情是和疯狂相邻近的。我说道:“你说的自然也是一个办法呵,不过……”“我知道你又要讲什么了!”他生气地切断我,说:“事情要落在自己头上才清楚!”“误会!”我解释,“你太兴奋了。”“也许,”他叹着,稍稍平静了,“我怕人说我神经过敏。难道我没有长眼睛么?”“难道没有另外的办法吗?比如,你走一走?”他苦笑了:“正好,随便哪个小地方他都可以下手。”他陷在沉思里,想想,沉吟道:“也许先不公开好些。”他慢慢把视线转向我。“就这样吧,”他同我握手,“请你暂守秘密吧!”松了口气,静悄悄地走了。我以为他还要来的。然而,时间在轰炸中过去,我也逐渐忘掉他了。在这苦难的时代,生与死的意义固然极重大,但对于一个生活在空隙当中的人,却又是多么的渺不足道呵!老烟的结果却很简单,他曾去见过他的经理,请求保护,但却得到一顿申斥。随后他就“逃”到北岸亲戚家,终于平安无事地死了。我多方打听,终于弄不清老烟致死的原因。但当我一人独处,偶尔想到他时,我总每每于朦胧中看见绞架,陷阱,以及种种或软或硬的迫害,而好多人萎缩了,死亡了!但我又想,这是应该的么?现在是什么时候?……就这样带住吧!请原谅,我要收回我先前的同意了,无论你怎么样讲,倒霉的神经又有多少错呢?(有删改)1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主体故事前,先交代了老烟的出身背景和曾经遭遇严刑拷打的不幸经历,这有利于作者对老烟的性格心理有更深入了解。B.老烟只给“我”写过一封信,“我给过他三封,都被他吃了”,说明他非常注意隐蔽自己的居住地址和通讯状况,有反监视的警觉。C.医院的病友藏手枪、自由出入,被陌生路人强认熟识好友而逼问信息,老烟的确可能偶然遭遇了暗探,但并非有针对性的迫害。D.老烟在极度忐忑的情形下也还要告诫“我”,说“我就怕他们蒙住你,无声无臭就把你干了”,可见他是一个重视朋友情谊的人。18.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直接引述老烟的话“好客气呀,茶哟,纸烟哟”,几个语气词生动表现了监狱里逼供时手段的狡诈,可见受害者的记忆之深。B.关于小说背景,读者从“抗战”“山城”“轰炸”等细节处能了解到故事发生时间是在抗战时期,地点是国民政府统治下的重庆。C.“眼睛更大了,脸面也白净了一点”,这小说唯一一次对老烟的外貌描写,寥寥数笔表现出他病情十分严重,神经过敏到了极点。D.本篇小说叙述方式别致,“我”作为第一人称叙述人,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一个次要人物,起到参与并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19.请分析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含义与作用。20.小说中的“我”对老烟态度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转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题。一团美玉似的敦煌阿来对我来说,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地方,那样反复阅读在心,又从未身临其境。不是没有机会,而总是觉得要再做准备,再做些准备。这个地方,就是敦煌。这次因为不能推辞的活动,不得不上路了。今年又重读唐代的边塞诗与凉州词,读斯坦因和伯希和的考古记录,读林则徐和谢彬的西行日记。其间敦煌这个地名,是最吸引我的字眼。当然,还有那些传法和求法路上中西僧人的行迹。还有那么多不同民族的身影在这条曾经的国际大通道上出现过,那么多不同的语言在这个时空中响起过。他们彼此刀兵相向,用那些语言嘶喊;他们交易,用那些语言讨价还价;他们和亲通婚,用那些语言歌唱。他们传播并接纳彼此的文化……有记载说,张骞通西域发现中亚的汗血宝马时,发现一种马嗜食的草料,就是中国没有的苜蓿。于是,他从大宛国带回苜蓿种子,还有如今广泛种植的葡萄。这些植物已然改变了中国大地的面貌,也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飞机下降,敦煌在望。我从舷窗俯瞰,看见过去称为南山的祁连,积雪的山峰,绵延的山脉。雪水顺着清晰的沟岔流下,有些流进了绿洲。这时,我想到的不是敦煌那些著名景点,只是专注地眺望着雪山水浇灌的绿洲。最迫切的愿望就是要亲手触摸到融雪水滋润的绿色,要到绿树环绕、田畴整饬的绿洲上走走看看。一下飞机,我就走向绿洲。我看到了田野里的葡萄园,看到了刚过花期的苜蓿草。两千年过去,它们已经从汉代皇家宫苑中种植的西方异草,逸生为寻常的野生植物。敦煌此地,即便不从复杂的历史、文化、语言寻找入口,就是从一株野草闲花、一种看似寻常的植物入手,其蕴含也是如此丰富。我走过一些麦地、一些瓜田、一些果园,灌溉这片绿洲的渠水在白杨树阴凉下哗哗流淌,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西域的植物经过敦煌东来中国。中国的植物也借由丝绸之路,经过敦煌去了世界。美国人劳费尔著的《伊朗中国编》就说道,中国的桃和杏就是借由这个通道传到了外国。劳费尔说:“尽管出产野杏树的地带从突厥斯坦一直延伸到逊加里亚,蒙古东南部和喜马拉雅山,但中国人从古代起就最先种植这种果树,这却是一件历史事实。”晚上,在酒店吃着醒酒的瓜,又想起这些汁液甘甜的果实的来历,想起它们对不同自然条件与文化习惯的适应,想起因此而起的品种改良与增加。更想起它们的流布,敦煌都是一个绕不开的中转站,是一个国际性的文明集散地、文化中转站。这里发生的故事,不止有不同族群间的流血冲突,不只是不同文化在生存竞争中一较高下,还有交往、交流、交融。交融是最终的结果。第一个敦煌之夜,我把一些涌入脑海的零碎想法记在纸上。马可·波罗曾经写下他在中国见到的造纸方法:“取下某一种树的皮,其实就是桑树,叶子是喂蚕用的。这种树非常多,到处都是,所取下来的是树里面的木质与外面厚皮之间的白色薄皮,把这薄皮制成很像纸张的东西,但却是黑色的。纸张造好了时,便裁成大小不同的块。”马可·波罗记载的纸,不是普通的纸,而是用于制造纸币的纸。其实在更早的唐代,敦煌这个地方就开始造纸了。敦煌文书里就有多则涉及到造纸匠人的记载。特别是从唐末到宋初的归义军统治时期,敦煌地区大部分时候与内地隔绝,但此地因为佛教的昌盛而对纸张有大量的需求。归义军时期,敦煌有很多造纸作坊,由以经商才能闻名于世的粟特人开办经营。如此看来,粟特人不仅全民族投入古丝绸之路的商贸流通,也在从事着节节转递先进技术的工作。1907年,斯坦因就在敦煌地区的汉长城遗址中发掘出了汉代的纸——八封干干净净用古窣利文字体写在纸上的书函。他把这些纸带回欧洲请造纸史权威进行了研究,“证明这些书函的材料是现在所知道的最古的纸。”造纸术在敦煌繁盛的时期,纺织业也在这一地区得到发展。除了传统中国麻的纺织、丝的纺织,更有意味的是棉纺织业在敦煌的出现与发展。短暂的两天多时间,我要离开敦煌了。下午四点,飞机起飞。这一回,我只看着那片绿洲,那些蓬勃生长的树;那些围绕着村庄的田畴,水渠和道路将田野擘划出规则的图案。飞机向东飞去,而太阳正在沉向西方的地平线,终于,地面的绿色消失了,消失在西斜的太阳放出的万道金光中。如此,敦煌在我心中已是一个绿意葱茏的具体存在。在与中原隔绝的归义军时期,为表达对故国的忠心与向化,敦煌常遣人向唐,向五代诸国,向宋进献美玉。那时用的一个关于玉的计量单位是团。公元924年,“沙州曹议金进玉三团”。932年“沙州进玉三十六团”。965年,“甘州回鹘可汗,于阗国王及瓜州皆遣使朝宋,献玉五百团”。当敦煌渐渐从视线中消失时,我依然注视着绿洲上的绿,任凭那绿意越来越模糊、越来越遥远。这时的敦煌,在我眼前幻化成一块美玉,绿意漾动,悬挂在黝黑、赤红、金黄的色块相互交织的大戈壁胸前。敦煌就是那些东来西去的植物染绿的最美的美玉一团!再见,敦煌!(有删改)2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敦煌早有所闻,因对其历史、文化等相关知识了解不够,唯恐对敦煌文化的认识有所遗漏,故迟迟没有成行。B.在前往敦煌的飞机上,作者驰骋想象,勾勒出一幅幅中西文化交流的具体场景,丰富了文章的历史内容和画面形象。C.张骞出使西域将中国的物产带了出去,也带回了西域的苜蓿草、葡萄等,这些植物也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D.作者出于对绿色植物、特别是沙漠绿洲的喜爱,所以在飞机上关注的是沙漠绿洲,一下飞机,最想触摸的也是绿洲。2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洋洋洒洒,古今中外,旁征博引,材料翔实,作者又运用联想和想象,使描写生动形象。B.作者调用多种表达方式,特别是在叙述之后,加以恰当的议论,起到了画龙点睛,突出主旨的作用。C.文章语言或质朴流畅,既给人清新自然、耳目一新之感;或繁丽华美、炫人眼目,给人历史厚重感。D.文章最后两段写与敦煌告别,将逐渐消失的绿洲幻化成一块绿意漾动的美玉,照应了标题,又充满了诗情画意。23.文章多次引用外国学者的有关记载,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24.“一团美玉”在文中有哪些含义?请结合文章简析。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千里走壶口易格滋①这个秋天,我从很远的南方来看你。②也许,我离开你太久,以至我的口音,我说话的腔调,我的歌声和哭声,我的饮食

习惯和起居方式,还有我的发型和服饰,我的皮肤和骨骼,都慢慢“南化”了。可是,我血管里躁动的血液在咆哮,它们在呐喊:壶口,壶口!仿佛在我来到人世的那一天,就诞生了这个心愿——壶口,我要来看你!③汽车在山洞里,钻进钻出。④陕北的山,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大山抱着小山,山山相拥,与别处的山不同的是,这里的山不“黛”不“青”,却显出它浑厚的力道,远观像跑马,像奔鹿。放目那些山,一律披着酱黄色的外衣,高高低低,层层叠叠,一直到天边。车上的人说,这里就是黄土塬。多年来,飞机撒播树、草的种子,仔细看,已现星星点点的绿色。因为缺水,空气干燥,紫外线又强烈,山上的树、草,蔫头蔫脑,勉强活命。路边有的地方,草木枯萎,像是被小火烧过。透过车窗,正午的太阳光在前方闪腾着烈焰,空气就像要烧着。我不敢相信,在这年降雨量不到400毫米,且又主要集中在春夏季节,物理环境基本上不能储存水的陕北,生命要靠怎样的顽强才能活下来。恰恰是在这里,生长了“信天游”。来之前,我找来它们,坐在樟叶拂摇的窗前,一遍又一遍听。歌声如纤纤素手,锵然拨动我的心弦,以至好长一段时间,我走不出它们赋予的情怀。⑤山峁上传来缥缈的歌声,歌声在沟谷回荡,司机放下车窗,车速也慢下来:“一对对绵羊∕并呀么并排走∕哥哥,你能什么时候∕拉呀么拉着妹妹的手∕三月里呀桃花花开∕妹妹你呀走过来∕蓝袄袄那个红鞋鞋∕走到哥哥跟前来……”⑥是不是愈是贫瘠,愈是苦得望不到边,就愈是需要爱的滋养。陕北高原的人,唱着信天游活下来,山上的树木听着信天游艰难地扎下根,生发绿色。高粱和红薯,南瓜还有荞麦,在信天游的旋律里,拔节生长,开花结果。羊和牛,在干涸的沟边,在山的半坡上,听着信天游,啃着稀疏的草和树叶。信天游不是歌,是水,流遍了黄土高坡、山路沟壑,树木花草渐密,枝叶渐渐地绿得有了底气。⑦车子继续拐弯儿,司机架起手臂,握住方向盘急急地往左旋转,车上的人,都向右晃动着上身,方向盘又向右打,汽车已稳稳地驶上一条两车道的水泥公路。右边车轮下,一条低于路面七八米的河,约百余米宽的水,湍急地向着我们相反的方向流淌。这哪里是水,稠稠的深黄,如一匹舞动的黄缎,起伏着,蠕动着,向东奔腾。⑧黄河!⑨我不由喊出声来。是的,这就是黄河。河床多石,石深褐色。风刮走了沙土,留下石块和石板,水把波纹刻在石板上,深深浅浅,曲曲弯弯。每一道纹理,都有一个盘古开天地的故事。⑩黄河走过青海、宁夏、四川、内蒙古,来到陕北高原的宜川和山西吉县交界处的壶口,裹挟着高原的沙石汹汹而来。400米宽的泱泱大水,在这儿骤然收窄成50米,然后从40米的高度,吼着,叫着,飞流直下。仿佛是母亲,积蓄了全部的力量,生下她的孩子,那被巨石夹击的窄窄而幽深的河谷,是生命走出母体最初的产道啊!母亲大汗淋漓,忍受着剧烈的疼痛。风把她的头发吹乱,把她的衣衫吹乱。⑪河谷苍凉。风,又冷又硬,呼啸着把水吹成雾,吹成帘。黄昏的太阳,由浑黄变成金红,在水帘里幻化成彩虹。落下的水,挤在只有一丈来宽的河谷里,推着搡着拥挤着,向前奔涌。⑫夜宿宜川县云岩镇。十月刚到,这里气温只有2℃。凌晨4点多醒来,我走出旅店大门,隐约可见地上一层银白,打霜了。⑬壶口,我来时,多少带有点儿旅游者的轻佻,甚至连脚步都有些轻飘。我为自己的轻薄羞愧。此刻,当我站在你的身边,所有的感觉只剩下一个词:疼痛。⑭生我们的母亲,总是承受着苦难而沉默不言,总是把最苦最辛酸的事藏在心底。⑮高原的风在耳边呼啸。陕北的黄土塬,塬上稀疏零落的树木,坡上的牧羊人,路边窑洞口,眼睛忽闪着张望的娃娃,还有那回荡在山谷的信天游,以及壶口瀑布的轰鸣,在我的视野里,渐行渐远。(选自《散文选刊》2020年9月,有删改)2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段中,作者以“你”指代壶口瀑布,将其拟人化,又采用呼告的方式,增加了文章的抒情色彩。B.第④段紧承上文“山洞”描写陕北的山,从形态、色彩及植被等角度,展示黄土塬恶劣的生存条件。C.与在南方听信天游的感受不同,到陕北后听信天游,作者感受到贫瘠土地的人们更加需要爱的滋养。D.本文通过记述作者游览壶口的所见所闻,剖析了黄土地贫穷的根源,抒发了对陕北黄土地的热爱。2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画横线的三处句子,均运用比喻手法,生动表现了草木、信天游以及黄河水的特点或作用。B.第⑧段独词成段,用语简洁,凸显了作者见到黄河的激动之情,同时承上启下,引出对黄河的描写。C.第⑩段连用一组动词描写了壶口瀑布的汹涌澎湃,数字的运用使瀑布的形象更具体,更直观。D.善用修辞传达情感是本文的突出特点。尤其是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具有极强的感染力。27.怎样理解第⑬段“疼痛”的含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28.文章标题“千里走壶口”能不能改为“壶口瀑布”?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家都是爸爸的儿子那不过是两张小孩的腿骨X光片,从正面照以及侧面照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顶多是股骨有轻微裂痕,勉强要称为“柳条状”的不完全骨折,恐怕都嫌过度诊断。因为是小孩,再生力好,我想只要简单地固定与休息,很快就可以恢复。可是当我把X光片带回急诊室时,阅片栏周围已经站满穿白色制服的资深、资浅医师。一反以往热烈讨论的情况,片子挂上以后全场鸦雀无声,似乎大家都被这两张X光片难倒了。看着这一片沉默,我正想表达一点我的看法,却被身旁的张医师制止了。他低声告诉我:“你不要引火上身,这是内科周医师的汽车,撞到的一个市议员的孩子,事情正闹得不可开交。”内科周医师我认识,是才从军队退役下来的年轻住院医师。他现在正站在人群里,焦急地看着X光片。看了半天,似乎没有人想发表意见,站在前头的一个打扮时髦的女人不耐烦地问:“你们这么多医师,到底有没有骨科的?出来说句话啊。”几个外科医师推托半天,总算派出一名资深的骨科住院医师来读片。他站在阅片栏前,考虑了一会儿,终于以平稳的语气告诉女人:“这看起来有一点不完全骨折的迹象,绑个固定央板,回家休息几天就可以了。”听他这么一说,肇事的周医师似乎松了一口气,转身对女人说:“我早告诉你没什么关系,现在连骨科医师都这么说。”女人似乎心有不甘,说道:“什么叫作有一点骨折的迹象?当医师讲话这么不负责任。我们这里可不是落后地区,别把民众都当傻瓜。”说完她又去看片子,看了半天,忽然发现那道轻微的裂痕,惊慌地问:“这是什么?”“就是我说的不完全骨折嘛。”骨科医师说。“裂这么大一道缝你还说没关系?我就知道你们医师都是互相袒护。不要以为我们不懂医学,孩子的爸爸在市议会可是医疗审查小组的,万一孩子将来有什么问题,小心我告你,你们找一个专家级的主治医师来看。当主治医师走进急诊室时,那女人就笑吟吟地跑上去自我介绍,她说:“林医师,我们见过,记不记得?我先生是医疗审查小组的应议员。”林医师一听是应议员的太太,连忙鞠躬回礼,两人有说有笑。这时,那位骨科住院医师跑到林医师身旁耳语一番。一阵忙乱,弄清楚状况后,林医师就开始站到阅片栏前看起X光片来。林医师是台湾骨科方面的权威,由他这样的专家来判定是非,应该有个公论了吧。没想到骨科权威林医师看了这张简单的X光片,竟然皱起眉头,装模作样地说:“似乎有点复杂,我想再会诊几个专家,在下午开会的时候提出来讨论,听听骨科主任的意见,再做决定。”听到这种结论,我差点儿要昏倒。一点半,骨科讨论室聚集了比往常更多的人,甚至医院管理委员会的人也出席了。几个事不关已的主治医师不满意地表示:“医学有超然的地位,没有怎么样就没有怎么样,管他是议员还是什么。”另外也有人说:“这种不完全骨折将来也有万分之几的概率可能变成骨髓炎,万一发生了,那谁负责?”早上读片的骨科住院医师说:“以后的事谁都不能保证,这点病人应该有所了解。”正在哭笑不得的时候,主任总算站出来说:“作为一个医师,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判断,并且担负起所有的道德责任……”他说到一半,忽然被院内广播打断,是院长急找骨科主任的电话。一会儿,主任回来,又站到台上去,他沉默了一下,像在整理思绪,然后说:“我们不要再讨论这件事了。小孩收入院,替他打上石膏、点滴,按严重骨折处理。”这么一来,这个小孩至少要在病床上平躺一个月。“那我怎么办?”周医师问。主任走到台下去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是医疗问题或许我还能帮忙,可这是社会问题。”走出讨论室我就看到议员太太那种胜利却又强忍喜悦的表情,她追着周医师说:“现在可严重了,你不但要负责医疗费,还要买轮椅以及休闲读物、玩具给他。另外小孩荒废的小提琴课、电脑课、英文会话班都耍你赔偿,更重要的是,你要赔偿我们的精神损失。要是你刚刚态度好一点,我们还可以不告你,现在我要回去和孩子的爸爸商量,他认识几个律师。”听着她跋扈的口气,周医师气得涨红了脸,他喊道:“议员的儿子有什么了不起?大家都是爸爸的儿子。”我虽然极度不愿意,可是仍然和住院医师依照指示替孩子打上了点滴,并且量好角度,打上厚重的石膏。议员先生也来了,静静地与太太站在一旁看这一切动作。打好石膏后,我站在床边扶着小孩的腿等石膏干燥、硬化。这时,我看到周医师带着他爸爸气冲冲地朝病房走来。“哎呀,周处长,劳驾。”远远地,应议员就迎上去寒暄了起来。“哪儿的话,不好意思,伤势严重不严重?”我简直无法相信这是一场冲突,两个爸爸虚伪而又热络地聊长话短,好像谈着一桩愉快的买卖。骨科的住院医师看得睁大了眼,瞠目结舌,孩子与我则被冷落在一旁。感觉到了石膏变硬带来的不便以及微热,孩子躁动地大哭起来:“给我拿掉,我不要打石膏……”(摘自新星出版社《天堂的小孩》)2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孩子的股骨有轻微裂痕,本身问题并不严重,但是因为孩子的身份特殊,是市议员的孩子,因此在诊断事情上闹得不可开交。B.医生中似乎没有人想发表意见的原因是,既不想让年轻的周医生承担本不该承担的责任,又担心无人担责而得罪市议员。C.议员太太露出那种胜利却又强忍喜悦的表情,是因为通过自己的据理力争终于可以有人来承担责任以及家庭的经济损失。D.骨科的住院医师瞠目结舌的原因在于,没有想到周医生的父亲周处长比应议员官职还高,应该“有冲突”的两个爸爸瞬间“热络”起来。30.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通过“我”客观地介绍了孩子的病情并不复杂,引出了下文骨科医生们迟迟不好诊断的原因是“市议员儿子”是被本医院的周医生撞伤的。B.内科周医生是“从军队退役下来”的“年轻”住院医师,不仅介绍了周医生这个人物,也为下文“周处长”的出现及二人的父子关系埋下伏笔。C.院长急找骨科主任的电话打断了主任的话,为下文主任传达“按严重骨折处理”做铺垫,同时暗示了院长和主任在处理“社会问题”上软弱不堪。D.小说通过最后的突转,展显了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理解、不应相互刁难,在处理事情上应学会灵活多变、不应该“认死理”“讲教条”的主题。31.文中画横线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32.请问最后一段可不可以删掉?为什么?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动人的北平林语堂北平好像是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老成的品格。一个城市与人相似,各有不同的品格,北平是豪爽的,北平是宽大的。他包容着新旧两派,但他本身并不稍为之动摇。穿高跟鞋的摩登女郎与着木屐的东北老妪并肩而行,北平却不理这回事。胡须苍白的画家,住在大学生公寓的对面,北平也不理这回事。新式汽车与洋车、驴车媲美,北平也不理这回事。在高耸的北京饭店后面,一条小路上的人过着一千年来未变的生活,谁去理那回事?离协和医院一箭之地,有些旧式的古玩铺,古玩商人抽着水烟袋,仍然沿用旧法去营业,谁去理那回事?穿衣尽可随便,吃饭任择餐馆,随意乐其所好,畅情欣赏美山——谁来理你?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根脉深入地中,藉之得畅茂。在他的树荫下与枝躯上寄生的,有数百万的昆虫。这些昆虫如何能知道树的大小,如何生长根,在地下有多少深,还有在别枝上寄生的是什么昆虫?一个北平居民如何能形容老大的北平呢?一个人总觉得他不了解北平。在那里已经住了十年以后,你偶然会在小路上发现一个驼背的老人,后悔没有早日遇见他;或是一个可爱的老画家,露着大肚子坐在槐树下的竹椅上用芭蕉扇摇风乘凉梦想他过去的日子。或是一个踢毽子的老人,他能把毽子放在头顶上一点一点的移动着,然后由背后掉下来时,平落在他的鞋底;或是一个刀手;或是一个前朝的县太爷。一个人怎敢说他了解北平呢?北平是一个“珠玉之城”。它是具有紫金的御色屋顶,以及宫殿庭园楼榭的珠玉之城。它为珠玉结成的古城,它有紫色的“西山”,青带似的“玉泉”,“中央公园”垂老的杉树,以及“天坛”、“先农坛”。并且北平有蓝天洁月,雨夏凉秋,与高爽的冬日气候。北平像是一个国王的梦境,它有宫殿、御园、百尺宽的大道、艺术博物院、大学、医院、庙塔、艺商,与旧书摊林立的街道。北平是贫富共居的地方,每个邻近的铺号都许一个贫老的记账取货,街上贩卖的东西很便宜。你可以流连在那里的一个茶馆里,一整个下午不走。北平是采购者的天堂,是一个到处能买货的地方,商贩也会带着货物走上门来;在清晨,门外路上货贩众多,叫卖声形成极美妙的调门儿。北平是清静的,它是一个住家的城市,每家都有一个院落,每院都有一个金鱼缸和一株梧桐或石榴树;那里的果蔬新鲜;桃就是桃,柿就是柿。他是一个理想的城市,每个人都有呼吸之地;农村幽静与城市舒适媲美。那里的街道排列恰当,清晨在花园中拔白菜的时候,抬头可以看到西山的雄姿——然而距离一家大百货商店,只有一箭之地。北平有多样性——多样的人。他有法律与触犯法律的人,守法的警察与作奸犯科的警察,盗贼与保护盗贼的人,乞丐与乞丐之王。它有圣贤、罪人、回教徒、除妖的藏人、算命、拳手、和尚、妓女、中国与俄国的职业舞女、日本和朝鲜的走私者、画家、哲学家、诗人、收藏家、青年大学生、影迷。它有卑鄙的政客、年老息影的县官、新生活运动者、现充女佣的前清官吏的太太。使北平成为理想的居住城市的原由,可列举下列三点来加以说明:北京城虽始建于十二世纪,但它现在的式样是明朝永乐皇帝在十五世纪初建造的,因之富有皇室的华贵。紫禁城位于北城的中心,周围绕有城壕与金色瓦顶的墙垣,背后是煤山,山上共有五座亭台,顶上盖有灿烂彩色的瓦。由煤山可以看到那条中轴,附近还有鼓楼。三海位于紫禁城的西面与西南面,那里是皇室的画舫遨游之地。与中轴平行的是两条康庄的大道,在东城是哈德门大街,在西城是宣武门大街,每条大街宽约六十英尺,在紫禁城前连接两街东西直通的大道,是宽逾百尺的天安门大街,在外城南门附近,位于中轴东西两端的,是天坛与先农坛。那里是皇帝祈年风调雨顺之处。因为中国人对建筑美的观念,须兼顾雅适而不仅在高伟,宫殿屋顶所以都属于平阔一类的,也因为皇帝之外,无人许住楼房,所以到处都显得极其宽阔。因是使北平显得如此舒适可爱的,成为居民的生活方式。居住在繁华街衢附近的人,也都能安详生活。那里的生活程度很低,生活也颇富意味。政府官员与阔人可以聚餐于大饭馆,而洋车夫用一个铜板,也可以买到油盐酱醋,不论在什么地方,附近总会有一个杂货店,与茶馆的。那儿很自由去追求你的学问、娱乐、嗜好,或者去赌博和搞政治。没有人理会你穿什么衣服,做什么事。这就是北平的兼容并包之处,你可以和贤人与恶人往来,和学者与赌徒往来,或者和画家往来。如果你要是有闲,你可以在城内的九个公园中,任意游逛,坐在竹椅上或是杉树下的藤椅上,整一下午喝你的茶;所费不过是两角五分。那些茶役常是和蔼客气。或者在夏天的下午,你可以去游什刹海(湖),或者你可以出西直门去游览颐和园。在路过颐和园的途中,你可以在那里流连一整天的时光。沿途经过许多美丽的景象,玉泉山的大理石塔便在望了,在那里你可以流连一个下午,面前就是西山,景色迷人,可以数月忘返。但是北平最迷人的,是住在那里的常人,他们不是圣贤和教授,而是人力车夫。从西城到颐和园洋车费一元左右,你或者以为这是很便宜的。这的确是便宜,而车夫却欣然收之。看着车夫们沿途互相取乐,笑论别人的不幸遭遇,你会有莫名其妙之感。在晚上返家的途中,你也许会遇到一个褴褛的老年人力车夫。他向你讲述他的遭遇时,口吻该谐清雅。如果你以为他年纪过老,想要下车步行时,他一定要强拉你回家。但是如果你突然跳了下来,然后把车钱照付,他向你表示的那种竭诚感激,是你有生以来从未见过的。(选文有删节)【注】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约为1931年—1935年间。3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展现北平自然的、文化的、生活的各种景象,着重表达作者对这座“珠玉之城”华贵气息和皇家文化的热爱。B.作者写道“一个人总觉得他不了解北平”“一个人怎么敢说他了解北平呢”,强调北平难以全面关照,因而只能选取大量零碎细节来描写。C.北平有多样性的人,其中包括触犯法律的人、作奸犯科的警察等。在热爱北平之余,作者也由此为北平的鱼龙混杂而叹息。D.本文不仅描写了北平景象,还表达了一种特别的情怀,作者既不全然保守,也非全面革新,而是以包容态度表达热爱、喜悦之情。34.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将北平比作“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老成的品格”,作者在赞美北平历史悠久,也叹息北平的守旧与落后。B.本文运用“散点透视”的描写视角,选取多个场景作为欣赏点,它们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丰富画面。C.文中列举“北平成为理想居住城市”的理由,将北平的建筑布局式样、居民生活方式、市井人生样貌凝诸笔端。D.本文具有雅俗交融的语言风格,既以通俗亲切的口语带来亲切感,又以诗意的语言展现北平静美、优雅一面。35.林语堂是现代散文大家,本文展现了他独具情韵的表达。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36.林语堂在创作中常常有“泛美主义”的倾向,即用审美的眼光和态度看待生活中的一切,无处不有美的内蕴。本文认为“北平最迷人的,是人力车夫”,请根据作者的创作倾向并结合文本,对此作简要分析。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智斗(选段)[胡传魁、刁德一、刁小三上。四个伪军从上坡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