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专题复习-《酸碱盐》(知识点+经典例题+经典习题)-提高篇_第1页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酸碱盐》(知识点+经典例题+经典习题)-提高篇_第2页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酸碱盐》(知识点+经典例题+经典习题)-提高篇_第3页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酸碱盐》(知识点+经典例题+经典习题)-提高篇_第4页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酸碱盐》(知识点+经典例题+经典习题)-提高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酸碱盐》(知识点+经典例题+经典习题)--提高篇③化学肥料磷肥:促进植物根系发达,穗粒增多,饱满(催果)。缺磷:叶暗绿带红,植株矮小

钾肥:促使作物生长健壮、茎杆粗硬,抗倒伏(壮秆)。缺钾:叶黄有褐斑,易倒伏复合肥:含N、P、K中的两种或三种十、物质的检验和鉴别:1、检验稀盐酸(或Cl-)——取少量待检液体于洁净的试管中,滴入几滴AgNO3溶液和稀HNO3,有白色沉淀产生。2、检验稀硫酸(或SO42-)——取少量待检液体于洁净的试管中,滴入几滴Ba(NO3)2溶液和稀HNO3,有白色沉淀产生。3、检验CO32-——取少量待检液体于洁净的试管中,滴入几滴稀HCl,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产生。4、检验NH4+——取少量待检物于洁净的试管中,滴入适量NaOH溶液并加热,有使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成蓝色的气体产生。5、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分别取少量待检液体于两支洁净的试管中,各滴入几滴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原溶液是稀硫酸,无现象产生的原溶液是稀盐酸。6、鉴别Ca(OH)2和NaOH溶液——分别取少量待检液体于两支洁净的试管中,分别通入CO2气体(或各滴入几滴Na2C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原溶液是Ca(OH)2,无现象产生的原溶液是NaOH。◎补充下列反应方程式:1、氢氧化铜跟稀盐酸反应:Cu(OH)2+2HCl=CuCl2+2H2O蓝色沉淀消失2、氢氧化铜跟稀硫酸反应:Cu(OH)2+H2SO4=CuSO4+2H2O变成蓝色溶液3、氢氧化钠跟硫酸铜溶液反应:2NaOH+CuSO4=Na2SO4+Cu(OH)2↓有蓝色沉淀产生4、氢氧化钠跟氯化铁溶液反应:3NaOH+FeCl3=Fe(OH)3↓+3NaCl有红褐色沉淀产生◎判断溶液的酸碱性——用指示剂,溶液的酸碱度——用pH来表示。紫色石蕊无色酚酞pH<7为酸性显红色显无色pH=7为中性显紫色显红色pH>7为碱性显蓝色显红色01234567891011121314←酸性增强中性碱性增强→十一、常见干燥剂小结:(1)常见气体的酸碱性:①酸性气体:CO2,SO2,SO3,。②中性气体:N2,H2,O2,CO,NO,CH4③碱性气体:NH3◎干燥剂的选择:1、浓硫酸可干燥:酸性气体(如:CO2、SO2、SO3、HCl、)中性气体(如:H2、O2、N2、CO、NO、CH4)※不能干燥碱性气体(如:NH3)2、氢氧化钠固体、生石灰、碱石灰可干燥:碱性气体(如:NH3)中性气体(如:H2、O2、N2、CO、NO、CH4)※不能干燥酸性气体(如:CO2、SO2、SO3、HCl)无水硫酸铜固体遇水由白色变蓝色,可检验水的存在,并吸收水蒸气:可干燥所有的气体。混合物:含有多种物质:空气、溶液、矿泉水、自来水、海水、河水、石灰水混合物:含有多种物质:空气、溶液、矿泉水、自来水、海水、河水、石灰水金属单质:Fe、Cu、Mg、Al单质:含有同种元素的纯净物金属单质:Fe、Cu、Mg、Al单质:含有同种元素的纯净物纯净物:含有一种物质纯净物:含有一种物质氧化物:只有2种元素,其中一种元素是氧的化合物氧化物:只有2种元素,其中一种元素是氧的化合物非金属单质:O2、H2、N2、C、Si化合物:含有不同种元素的化合物盐:由金属阳离子(包括铵根)离子与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碱:阴离子全是OH-的化合物酸:阳离子全是H+的化合物物质分类碱:阴离子全是OH-的化合物酸:阳离子全是H+的化合物十二、物质的除杂1、CO2(CO):把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注:不能用点燃的方法)2、CO(CO2):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3、H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通过氢氧化钠固体/通入无水氯化钙中4、CuO(C):在空气中(在氧气流中)灼烧混合物5、Cu(Fe):加入足量的稀硫酸6、Cu(CuO):加入足量的稀硫酸7、FeSO4(CuSO4):加入足量的铁粉8、NaCl(Na2CO3):加入足量的盐酸9、NaCl(Na2SO4):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10、NaCl(NaOH):加入足量的盐酸11、NaOH(Na2CO3):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钙溶液12、NaCl(CuSO4):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13、NaNO3(NaCl):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14、NaCl(KNO3):蒸发溶剂15、KNO3(NaCl):冷却热饱和溶液。16、CO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十三、有毒的物质1、有毒的固体:亚硝酸钠(NaNO2)、CuSO4(可作杀菌剂,与熟石灰混合配成天蓝色的粘稠状物质——波尔多液);2、有毒的液体:汞、硫酸铜溶液、甲醇、含Ba2+的溶液(除BaSO4);有毒的气体:CO、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十四、离子共存(离子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1)OH-:H+、Cu2+、Fe3+、Mg2+、Al3+、NH4+(2)H+:OH-、CO32-、HCO3-、CH3COO-(3)CO32-:H+、Ca2+、Ba2+(4)HCO3-:H+、OH-(5)SO42-:Ba2+(6)Cl-:Ag+注意:溶液无色透明时,则溶液中肯定没有有色离子。常见的有色离子是Cu2+(蓝色)、Fe2+(浅绿色)、Fe3+(黄棕色)、MnO4-(紫色)【例题精选】: 例1:有从左到右依次排列的三种金属X、Y和Z,把Z放入稀盐酸中不反应,放入X(NO3)2溶液中有单质X析出。Y放入ZCl2溶液中产生YCl2。符合以上事实的是 A.Hg、Fe、Cu B.Ag、Fe、AuC.Cu、Zn、Fe D.Hg、Al、Cu 例2:把含有少量氧化铜、氢氧化铜的铁粉加入稀硫酸中,加热充分反应后,发现铁粉有剩余。将溶液过滤,滤渣中的物质是 A.铁 B.铁和铜 C.铜和氧化铜 D.氧化铜和铁 例3:在CuSO4和FeSO4的混合溶液中加入Mg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Mg粉有剩余,溶液中只有Fe2+,而无Mg2+和Cu2+ B.若Mg粉无剩余,溶液中如有Cu2+,则必定有Fe2+ C.若Mg粉有剩余,溶液中只有Mg2+,而无Fe2+和Cu2+ D.若Mg粉无剩余,溶液中无Cu2+,则一定有Mg2+和Fe2+ 例4:现有Fe,稀H2SO4,CuCl2溶液,NaOH溶液,Fe2O3,两两混合后,能发生反应的有 A.7个 B.6个 C.5个 D.4个 例5:下列各组物质,能在溶液中共存的是 A.Ca(OH)2、HNO3、CaCl2B.Ba(NO3)2、H2SO4、KNO3 C.K2SO4、CuCl2、NaOHD.NaCl、K2CO3、KOH 例6:在一定条件下,下列物质的转变不能一步完成的是 A. B.C. D. 例7:今有AgNO3溶液、BaCl2溶液、Ba(NO3)2溶液、Ba(OH)2溶液、Na2CO3溶液和Zn粉供选用。若欲除去稀硝酸中混有的少量硫酸,以得到纯净的稀硝酸,应加入适量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欲除去氯化钠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盐酸,以得到纯净的氯化钠溶液,应加入适量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的类型是 。 例8:A、B、C、D分别是Ba(NO3)2、Na2CO3、MgCl2和H2SO4中的各一种溶液。下表标明了它们之间两两相混的现象,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可知:A为 ,B为 ,C为 ,D为 。例9:由一种氧化物A和一种正盐B组成的白色固体混合物、实验步骤和现象如下表所示: 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可知:A为 ,B为 。 例10:为了测定水的组成选用下列装置回答问题:(氢气用盐酸和锌制得)

(1)为准确测定水的组成,为防止杂质干扰,正确的连接顺序为:己→______→丙;

(2)乙装置的作用是______.

(3)若测得丁装置中样品在实验前后减少6.4克,乙装置中药品增加了7.2克,丙装置增加了3.6克,根据此可求出水中H、O质量比为(只写计算式)______.

(4)实验结束后,若丁处仍有黑色固体,这对实验的结果的影响是______(填“氧的质量偏大”、“氢的质量偏大”、“无影响”);

(5)装置中的丙能否省去?______为什么?______.【综合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在盐酸、酒精、纯碱、熟石灰四种物质中,有关用途是:建筑材料;金属除锈;洗涤剂;燃料。按上述四种物质排列顺序的相应用途是 A. B. C. D.2、下列物质在空气中长期放置会变质的是 A.木炭 B.氢氧化钠 C.浓硫酸 D.浓盐酸3、下列各组物质中,能全部溶于水的是 A.CuCl2、NaNO3、MgSO4 B.AgNO3、BaSO4、MgCl2C.AgCl、CaCO3、Al2(SO4)3 D.ZnSO4、Cu(OH)2、CuSO44、对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水,它们的pH值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A. B. C. D.5、把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相混合,再加足量盐酸,有沉淀生成的是 A.NaOH、FeCl3 B.Ca(OH)2、Na2CO3C.AgNO3、NaNO3 D.CuCl2、Ba(OH)26、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后,不产生气体或沉淀,得到无色溶液的一组是 A.硝酸钡和稀硫酸 B.氧化铜和稀硫酸 C.大理石和稀盐酸 D.石灰水和稀盐酸7、将铁钉放入下列物质的溶液中,反应后溶液质量增加的有 A.HCl B.ZnSO4 C.AgNO3 D.CuSO48、稀硫酸和下列物质能发生中和反应,又能生成白色沉淀的是 A.Mg(OH)2 B.BaCl2 C.K2CO3 D.Ba(OH)29、既不溶于水,又不溶于稀盐酸,但是能与硝酸银溶液发生反应的是 A.BaSO4 B.MgO C.Cu D.Zn10、下列各组物质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是 A.碳酸钙和盐酸 B.硝酸钾和氢氧化钠溶液 C.氯化钡溶液和稀硫酸 D.硝酸银溶液和稀盐酸11、氯化钡溶液32.33克与20克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出沉淀后,得到50克稀盐酸,则该盐酸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A.1.46% B.0.73% C.0.298% D.0.374%12、下列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A.硫酸铵 B.硝酸钾 C.过磷酸钙 D.尿素13、在稀硫酸中加入少量下列固体,溶液酸性变化不大的是 A.氧化镁 B.碳酸钾 C.氢氧化钡 D.氯化钡说明不消耗H+14、将下列溶液分别滴入到氯化钡溶液(pH=7)、氢氧化钠溶液、稀硫酸中,能观察到三种不同现象的是 A.硫酸铜 B.硝酸钠 C.氯化钠 D.酚酞下列变化中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A.Ba(OH)2BaCl2 B.Fe2O3FeC.BaCl2BaSO4 D.CuOCu(OH)216、使用同质量、同浓度的稀硫酸,分别与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小的是 A.镁 B.氧化镁 C.氢氧化镁 D.碳酸镁17、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后,溶液质量不发生变化的是 A.稀硫酸和氯化钡溶液 B.碳酸钠溶液与盐酸 C.氢氧化钾溶液和盐酸 D.铁和硝酸铜溶液18、下列各组物质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的是 A.Na2CO3、KNO3、NaCl B.Na2SO4、KCl、Fe(NO3)3 C.Na2SO4、BaCl2、NaNO3 D.KNO3、NaCl、CuSO419、把铁片分别放入下列物质的溶液中,若铁片溶解,无气体产生,溶液质量减轻,则该溶液是 A.H2SO4 B.FeSO4 C.Al2(SO4)3 D.AgNO320、鉴别氯化钡、硝酸银、碳酸钠三种无色溶液时,最好选用的一种试剂是 A.稀盐酸 B.稀硫酸 C.氢氧化钠溶液 D.氯化钠溶液21、在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铁粉充分反应后,有少量金属析出,过滤后,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滤纸上的少量金属是 A.Cu B.Ag C.Fe和Cu D.Cu和Ag22、在天平两端分别放置盛有足量稀盐酸的烧杯,把天平调节平衡,向左盘烧杯中加入2.2克氧化钙,若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右盘中需要加入金属镁的质量为 A.1.2克 B.2.2克 C.2.4克 D.4.4克23、将20克10%的盐酸和20克10%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滴入石蕊试液,溶液为 A.紫色 B.蓝色 C.红色 D.无法判断24、下列物质中,在水溶液中和铁、氯化钡、烧碱都能反应的是 A.食盐 B.二氧化碳 C.硫酸铜 D.氧化钙一块质量为7g的锌中,可能含有下列某种杂质,当它跟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后,生成氢气0.2g,则锌中含有的杂质可能是()A.CuB.FeC.MgD.Pb二、填空题: 26、某金属元素R的硫酸盐化学式为Rn(SO4)m,则它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 27、Fe2O3与稀硫酸反应生成 ,Fe与稀硫酸反应生成 ,Fe(OH)3与盐酸反应生成 ,Fe在氧气中燃烧生成 。(写含铁化合物的化学式) 28、A、B、C三种金属,B可以把A和C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A不能把C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弱到强的顺序为 。 29、向盛有石灰水的试管中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观察到的现象为 ,向试管中滴入酚酞,溶液为 色,再加入过量的盐酸,观察到的现象为 出现白色沉淀、红、沉淀消失,生成无色气体,红色褪去 30、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硝酸钾、碳酸钠、硫酸铜、氯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将此粉末放入足量水中充分搅拌,得到无色溶液和白色沉淀。过滤后,向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沉淀完全溶解,并放出无色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 ,一定没有 ,可能含有 。 31、有铁粉、铜粉、氧化铜、锌粉四种固体,硫酸、盐酸、硫酸铜、硫酸亚铁四种溶液,它们之间按下列关系相互转化: 固体甲+溶液C溶液B+氢气;固体甲+溶液A固体乙+溶液B;固体丙+溶液C溶液A+水试推断:固体甲是 ,固体乙是 ,固体丙是 。 溶液A是 ,溶液B是 ,溶液C是 。除杂题32、除去下列各物质中含有少量杂质(括号内杂质),请将除去杂质所加的化学试剂的化学式填在横线上;并写出对应方程式。①CaCl2(CaCO3)⑥ZnCl2(CuCl2)②NaNO3(Na2CO3)⑦NaCl(Fe2(SO4)3)③Cu(Fe)⑧KCl(K2SO4)④Cu(CuO)⑨NaOH(Na2CO3)⑤NaNO3(NaCl)实验题33、通过海水晾晒可得粗盐,粗盐除NaCl外,还含有MgCl2、CaCl2、Na2SO4以及泥沙等杂质.以下是制备精盐的实验方案,各步操作流程如下:

(1)在第①步粗盐溶解操作中要用玻璃棒搅拌,作用是(2)第②步操作加入过量的BaCl2目的是除去粗盐中的(填化学式),写出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第⑤步“过滤”操作中得到沉淀的成分有:泥沙、BaSO4、CaCO3、BaCO3(填化学式).

(4)在第③步操作中,选择的除杂的试剂不能用KOH代替NaOH,理由是(5)在利用粗盐制备精盐过程的第⑥步操作中,加入适量盐酸的目的是三、计算题34、今有不纯的铁粉3克与50克16%的硫酸铜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杂质不参加反应),求:铁粉的纯度?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35、将24.9克的某氢氧化钠溶液与140克硫酸铜溶液混合,二者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后,得到滤液160克,求:氢氧化钠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硫酸铜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36、李杨同学在某化工厂进行社会实践,技术员与李杨一起分析由氯化钡和氯化钠组成的产品中氯化钡的质量分数。他们取16.25g固体样品,全部溶于143.6rnL水中,向所得到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6%的碳酸钠溶液,记录了如图所示的曲线关系(水的密度为1g/cm3)。试计算:(1)当氯化钡与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10.6%的碳酸钠溶液的质量是________g;(2)产品中氯化钡的质量分数;(3)当氯化钡与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时,过滤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例题精选】: 例1:分析:此题综合考查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置换反应的条件和有关化合物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这两部分知识。从置换反应的事实看,金属活动性的关系是Y>Z>X,A、B、D均符题意,C中的Z(Fe)能和稀盐酸反应,不符题意。再从化合价和有关物质的组成看,B中X(Ag)的硝酸盐AgNO3不符合X(NO3)2的组成,D中Y(Al)的氯化物AlCl3不符合YCl2的组成。A中X(Hg)的硝酸盐Hg(NO3)2和Y(Fe)置换产生的氯化物FeCl2均符题意,故答案为A。 例2:分析:本题考查金属、碱性氧化物、不溶性碱与酸及金属与盐的反应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对题目中的“少量”二字的理解。由于氧化铜和氢氧化铜都能溶于硫酸生成硫酸铜,而且在原混合物中氧化铜和氢氧化铜是少量的,所以充分反应后,这两种固体均无剩余,因此C、D不合题意。原混合物中铁除了与硫酸反应之外,还能和硫酸铜反应,当铁粉有剩余时,硫酸铜中的铜完全被置换出来,因此残渣中肯定有铁和铜。答案是B。 例3: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即Mg>Fe>Cu。Mg先置换Cu2+,而后置换Fe2+。若Mg粉有剩余,说明Cu2+和Fe2+全部被置换,溶液中只有Mg2+,所以A项是错误的,C项是正确的。若镁粉无剩余,有两种可能,其一是溶液中如有Cu2+,那么溶液中必定有未被置换的Fe2+和生成的Mg2+,B项是正确的;其二是溶液中若无Cu2+,说明Cu2+全部被置换出来,而Fe2+可能全部被置换,也可能部分被置换,所以Fe2+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但一定有Mg2+,因此,选项D也是错误的。 例4:分析:解答这类问题最容易遗漏能反应的,或将不能反应的物质也计算在内,避免发生这种错误的方法是“先分类,后碰球”。具体作法如下: 分类单质 酸 盐 碱 金属氧化物 答案:应选C 例5:分析:所谓“共存”,就是指彼此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本题中的各组物质,都是可溶性的酸、碱、盐,它们彼此之间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关键要看有无沉淀、气体或水生成。A组溶液中的Ca(OH)2跟HNO3发生中和反应,有难电离的水生成,故不能共存。B组溶液中的Ba(NO3)2跟H2SO4能反应生成难溶的BaSO4白色沉淀,故不能共存。C组溶液中的CuCL2跟NaOH反应,生成难溶的Cu(OH)2,故不能共存。D组溶液中的三种物质间两两都不能发生反应,故能共存于溶液中。答案为D。 例6:分析:A组中由这是由可溶性的碳酸盐Na2CO3转化成不溶性的碳酸盐CaCO3的过程。只要选择可溶性的钙盐,或者可溶性的碱Ca(OH)2,利用盐和盐或盐和碱的复分解反应,就可以一步实现这种转化: 如: B组中 这是由金属氧化物转变成金属单质的过程。只要在一定条件下使用还原剂,就可以将Fe2O3转变成Fe单质。常用的还原剂有H2、C、CO。 C组中 D组中 这两组均是由碱性氧化物向对应的碱转化的过程。这种转化,只限于可溶性的碱KOH、NaOH、Ca(OH)2、Ba(OH)2对应的碱性氧化物K2O、Na2O、CaO、BaO能直接跟水化合生成碱。 如:大多数的碱性氧化物如CuO、Fe2O3等都不能直接跟水化合生成对应的碱。所以CuO向对应碱Cu(OH)2转变是不能一步完成的。如何由CuO制取难溶性的碱Cu(OH)2呢?一般地说,可用下列方法: 例7:分析:为了有效地从溶液中除去溶解着的杂质,所加入的适量试剂通常要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是跟要保留的溶质不反应;二是能跟杂质发生反应,该反应的产物,或是沉淀、气体从溶液中析出或逸出,或是生成水、或者变成提取物保留在溶液中,以有效地去掉杂质,且不引入新的杂质。 除去稀硝酸中的少量硫酸,实质是除去离子。含Ba2+的溶液——Ba(NO3)2溶液、BaCl2溶液和Ba(OH)2溶液都能和H2SO4反应,并产生BaSO4沉淀。若使用Ba(NO3)2溶液,在生成BaSO4沉淀的同时产生HNO3,HNO3恰好是应保留的溶质,反应后过滤去掉BaSO4沉淀,即可得到纯净的稀硝酸。若改用BaCl2溶液,在生成BaSO4沉淀的同时产生HCl(易溶于水),从而引入了新杂质。若改用Ba(OH)2溶液,Ba(OH)2不仅与H2SO4反应,也与应保留的溶液HNO3反应,消耗了硝酸。可见,使用BaCl2溶液或Ba(OH)2溶液都不正确。 同样道理,除去NaCl溶液中的少量HCl,实质是除去过量H+。Ba(OH)2溶质、Na2CO3溶液、Zn粉末都能跟盐酸反应。若使用Zn或Ba(OH)2溶液,在消耗HCl的同时,产生可溶于水的ZnCl2或BaCl2,将向溶液中引入新的杂质。若使用适量Na2CO3溶液,在消耗HCl的同时,产生NaCl、H2O均不引入新杂质,产生的CO2气体从溶液中逸出,最终会得到纯净的NaCl溶液。 答案:Ba(NO3)2溶液, Na2CO3溶液,复分解反应。 例8:分析:方法Ⅰ从生成沉淀的现象入手分析 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这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相混时,有下列三组会产生白色沉淀: 能和另外两种物质反应生成沉淀的是Ba(NO3)2溶液和Na2CO3溶液,只和另外一种物质反应生成沉淀的是MgCl2溶液和H2SO4溶液,再与题中图示的现象相对照,可以判断A和B分别是Ba(NO3)2溶液和Na2CO3溶液中的各一种,C和D分别是MgCl2溶液和H2SO4溶液中的各一种。然后再根据B和C相混冒气泡的现象,推知发生的是碳酸盐跟酸的反应,从而判定B为Na2CO3溶液,A为Ba(NO3)2溶液,C为H2SO4溶液,D为MgCl2溶液。 方法Ⅱ:从产生气体的现象入手分析: 根据所给物质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相混能冒气泡的物质(B和C),分别是Na2CO3溶液和H2SO4溶液中的各一种,A和D则必是Ba(NO3)2溶液和MgCl2溶液中的各一种。再根据B与A、D相混均产生白色沉淀的现象,可知B为Na2CO3溶液,C则为H2SO4溶液。由于C(H2SO4)和A相混产生白色沉淀或和B相混不产生白色沉淀,可知A为Ba(NO3)2溶液,D为MgCl2溶液。 例9:[析解]此题是根据实验事实推断混合物组成的习题,它以图示的形式提供了为确定混合物成分进行的两步实验和有关的现象或产物的成分。 解答这类问题的关键是要有正确的思路和严谨的推理、判断。通常可以沿实验顺序的正向或者逆向推理、判断。如果有些特殊实验现象或特征反应,往往可以此为突破口,再结合其它实验事实推理、分析,以确定混合物的组成。 方法Ⅰ:沿实验步骤的正向推理、判断。 第一步实验,氧化物和正盐的白色混合物加水、搅拌,得到蓝色沉淀(特殊现象)和无色溶液。正盐CuCO3难溶于水,但本身不是白色物质,因此,蓝色沉淀不是原来的正盐,而是正盐、氧化物、水相互作用的产物。根据学过的知识判断,蓝色沉淀是Cu(OH)2,原混合物由某种可溶性铜盐和能直接与水化合的碱性氧化物组成。但是,该铜盐中所含酸根离子和氧化物中金属元素的种类还有待用实验确定。 第二步实验,向第一步实验所得滤液中加Ba(NO3)2溶液和稀HNO3,得到白色沉淀(含SO的特征反应),所余溶液中含KNO3,证明原滤液含SO和K+,是K2SO4溶液。 某种氧化物和某种正盐加水后,生成Cu(OH)2和K2SO4,可以确定原混合物由K2O和无水CuSO4组成。有关化学方程式:K2O+H2O== 2KOHCuSO4+2KOH==Cu(OH)2+K2SO4K2SO4+Ba(NO3)2==BaSO4+2KNO3 方法II:沿实验步骤的逆向推理、判断。 先根据第二步实验事实——无色滤液与Ba(NO3)2溶液作用生成KNO3和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推知无色滤液含K2SO4。再根据第一步实验事实——一种氧化物和一种正盐加水,得到蓝色沉淀和K2SO4,蓝色沉淀是Cu(OH)2,推知白色混合物是由K2O和CuSO4组成的。例10:(1)为准确测定水的组成,防止杂质干扰,从己中生成的氢气带有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依次通过甲和戊除去,然后再通过丁还原氧化铜,反应后生成的水蒸气经过乙被吸收,最后再连接丙装置,丙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以免进入乙装置影响测定结果.可用于干燥的装置除丙外还有乙和戊,由于装置戊不便于称量变化前后的质量,所以不应位于丁装置后吸收反应生成的水.综上所述,可得出装置的连接顺序:己→甲→戊→丁→乙→丙.

(2)装置乙中放入大量的干燥剂,直接和丁装置相连,所以其作用应是吸收丁装置反应产生的水;

(3)丁中金属氧化物反应前后减少的质量为6.4克,即水中氧元素的质量;乙装置增加的质量7.2克即为生成水的质量;7.2克-6.4克为氢元素的质量.根据此可求出水中H、O质量比为(7.2-6.4):6.4;

(4)实验结束后,丁处仍有黑色固体说明CuO没有全部参加反应,不参加反应的CuO在反应后仍在装置内,不影响反应前后的称重.另外,本次探究的是生成水中H、O元素的质量关系,CuO是否全部反应只是影响生成水的多少,不影响质量比的推算;

(5)装置丙也用于吸收水和二氧化碳,因为丙处于装置乙之后的整套装置的最末端直接与大气相通,所以该装置一定不是用于吸收反应中生成的水,那么就是用来吸收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这样可以减少空气中水和二氧化碳对探究结果的影响,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故答案为:

(1)甲→戊→丁→乙;(2)吸收氢气还原氧化铜后生成的水;

(3)(7.2g-6.4g):6.4g;(4)无影响;

(5)不能;它的目的是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否则会影响实验的结果.【综合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A2、 B3、A4、C5、C6、D7、A8、D9、C10、B11、A解:氯化钡溶液32.33克与20克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出沉淀后,得到50克稀盐酸,则硫酸钡的质量为:32.33g+20g-50g=2.33g设生成盐酸的质量为x,BaCl2+H2SO4═BaSO4↓+2HCl233732.33gx==x=0.73g该盐酸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00%=1.46%B13、D说明不消耗H+14、A15、※强碱对应的氧化物可以D16、C解:由于是等质量、溶质质量份数相等的稀硫酸分别和适量的四种物质反应,可设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98克,则:

Mg+H2SO4=MgSO4+H2↑MgO+H2SO4=MgSO4+H2OMgCO3+H2SO4=MgSO4+H2O+CO2↑Mg(OH)2+H2SO4=MgSO4+2H2O

2498120409812018849812018589812036

根据化学方程式不难看出四个反应中生成的MgSO4的质量是相等的,即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而所得溶液中溶剂除了原稀硫酸溶液中的溶剂之外,氧化镁、氢氧化镁、碳酸镁和稀硫酸反应分别生成18克、36克、18克水,而镁和稀硫酸反应没有生成新的水,因此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Mg>MgO=MgCO3>Mg(OH)2,17、C18、A19、D20、A21、B22、C.解: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左盘烧杯内放入2.2克氧化钙,反应后左边增加2.2g,所以右边增加的质量需要是2.2g,设加入镁的质量是x,Mg+2HCl=MgCl2+H2↑增加质量24222=X2.2x=2.4g,23、C解:设20g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与质量为x的氯化氢恰好完全反应NaOH+HCl=NaCl+H2O4036.520g×10%x解得X=1.825g20克10%的盐酸中含有氯化氢的质量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