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_第1页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_第2页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_第3页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_第4页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第第页《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1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节选自《墨子》〕

【解释】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解释以下加粗的词。

〔1〕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谓人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何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运用比方论证来说明观点,详细来说是用____________这个比方来阐述____________的观点;乙文论证层层深化,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宝贵,其次论证了____________,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宝贵,最终强调了____________的中心论点。

4.甲、乙两文都说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日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祸害,灾难。〔2〕这,这样。〔3〕对……说。〔4〕原因,缘由。

2.〔1〕假如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纳的呢?

〔2〕送给你天下,却要你的性命,你情愿这样做吗?

3.舍鱼而取熊掌;舍生取义;天下不如生命宝贵;万事莫贵于义〔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珍贵〕

4.“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任何时候,我们都应当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当坚持。〔意对即可〕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2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妥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行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题1】以下加线字意思相同的是哪一项?(2分)【】

A.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君将哀而生之乎

B.故不为苟得也苟富贵,无相忘

C.万钟于我何加焉而山不加增

D.所欲有甚于生者皆以美于徐公【小题2】以下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项?(2分)【】

A.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C.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D.甚矣,汝之不惠【小题3】文中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一生活常理为喻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4】简要概括在第三段中阐述的观点:(2分)

答案

【小题1】D(2分)

【小题2】C(2分)

【小题3】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2分

【小题4】人不能为了猎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或人在接受优厚的棒禄时也要讲“礼义)(2分)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3

〔一〕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行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8.解释以下粗体字。

〔1〕万钟于我何加焉〔2〕向为身死而不受

〔3〕得之则生〔4〕舍生取义

9.翻译以下各句。

〔1〕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2〕呼尔而与之。

〔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10.文段运用了、等论证方法。

11.“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8.〔1〕增加,指带来好处。〔2〕从前,往昔。〔3〕得到。〔4〕舍弃。

9.〔1〕为了我熟悉的贫困者感谢我的恩德而接受它吗?〔2〕假如叫卖     着给人吃,路上饥饿的行人也不会接受。〔3〕不管是否符合礼与义就接受优厚的俸禄。

10.对比论证例证法

11.人生下来固有的和善本性,此文指舍生取义。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4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以下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行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甲】【乙】两文均出自《》一书。

2.解释以下加线的词语。

①生死攸关生

②不能自已已

③延年益寿益

④是可忍,孰不行忍是

3.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译文: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译文:

4.概括【甲】文第①段的主要内容。

答:

5.【甲】【乙】两文都表达了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请你以选文为例加以详细赏析。

答:

参考答案:

1.孟子

2.①生存②停止,放弃③增加,增长④这个、这样、这种

3.①从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如今〔有人〕为了生疏的穷人感谢自己却接受了。

②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4.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状况下,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或:用比方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说明。〕〔只要答出“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即可〕

5.①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②大量使用排偶句,这样就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概;③善用比方。这些比方大多是依据生活常理设计的,这种取义浅近的比方,既使他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举例略〕〔有例子,有分析,符合三点中的任何一点即可。〕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5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行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孟子曰:“……丈夫①之冠②也,父命③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④!’以顺为正者,妾妇⑤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⑥,立天下之正位⑦,行天下之大道⑧;得志与民由⑨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猛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解释]①丈夫:成年男子。②冠:古时男子二十岁称作成年,要进行加冠礼。③命:教育。④夫子:丈夫。⑤妾妇:妇女,这里“妾”“妇”连用。⑥广居:宽大的房子,孟子用来比方“仁”。⑦正位:正确的位置,孟子比方“礼”。⑧大道:大路,孟子用来比方“义”。⑨由:遵循大道走。

1.解释以下句中划线字的意思。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亦不行以已乎?___________________

〔3〕往之女家_________________

〔4〕以顺为正者,妾归之道也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猛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中,孟子各阐述了怎样的主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孟子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已演化成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后世产生了良好影响,古今很多仁人志士和革命者把它奉为行为准则。请你举出两位仁人志士或革命者及其言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得:通“德”,感谢〔或恩德、恩惠〕

〔2〕已:停止

〔3〕之:到……去

〔4〕顺:服从

2.〔1〕万钟的俸禄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了它,万钟的俸禄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

〔2〕富贵不能惑乱我的心,贫贱不能转变我的志向,威猛不能使我屈服:这就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不要求与原文完全全都,翻译正确、无语病即可〕

3.甲文: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当舍生取义〔或任何状况下人都不能“失去本心”〕。

乙文:大丈夫应当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猛不能屈”的骨气,要坚守仁、义、礼〔或人要坚守仁、义、礼〕〔意思对即可〕

4.示例: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陈毅说“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答案不唯一〕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6

阅读《鱼我所欲也》,回答下列问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行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本文孟子市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_________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________。

2.解释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万钟于我何加焉〔〕〔2〕蹴尔而与之〔〕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是什么意思?它和本文中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有什么关系?

4.孟子的散文气概充足,感情剧烈,生动活泼,,表达了孟子的雄辩、善辩。请选择一个角度,对选文加以分析。

5.依据本文的内容,结合你的阅读感悟,补全下联。

赴正义,杀身成仁见品德

因苟利,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儒亚圣

2.(1)高官厚禄(2)用脚踢

3.羞恶之心,即舍生取义之心。义产生于一个人的羞恶廉耻之心,有羞恶廉耻之心的人便会根据义的原则去行事,即便生命受到侵害也会努力坚守道义。于是,为了义,便可以舍生,即使死去,也不做不义之事。

4.示例:本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增添了气概,加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其次,运用了比方的修辞方法,以详细的鱼和熊掌比方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比方“舍生取义”,使道理深化浅出,生动好玩。再次,运用对比手法,鱼和熊掌对比,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乡为”与“今为”对比,通过比较,把道理说得更加清晰,使人印象更加深刻,增添了文章的劝说力。

5.示例:舍生取义失本性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7

【甲】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行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不食嗟来之食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

小题1:解释以下加点的词语。

〔1〕故患有所不辟也〔2〕所恶有甚于死者。

〔3〕黔敖为食于路〔4〕其谢也,可食

小题2:翻译以下句子。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2〕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小题3:【甲】文阐述了一个什么观点?孟子是怎样提出这个观点?【乙】文讲解并描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小题4:两篇文章都谈到的一个共同话题是什么?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小题1:通“避”躲避厌恶喂养〔给吃,给……吃〕抱歉

小题2:由此可见,人们所宠爱的有比生命更珍贵的东西,他们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亡更严峻的事。

我就是由于不愿吃带有羞辱性的施舍,才落得这个地步

小题3:甲文阐述了舍生取义的观点;(1分)以鱼和熊掌设喻来引出这个观点;(1分)贫者不食嗟来之食。(2分)

小题4:人不能丢失自己的本心,人要有骨气〔要舍生取义〕。(2分)甲文中列举“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就是“失其本心”的事例,阐述了人不能丢失自己的本心,人要有骨气〔要舍生取义〕的道理(1分)乙文中贫者即使饿死也不食嗟来之食,也说明了人不能丢失自己的本心,人要有骨气〔要舍生取义〕的道理。意对即可。(1分)

试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同学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同学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同学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留意“辟”的通假。“食”的通假。重点识记两个字的含义,经常考到。

小题2:此题考查同学的阅读理解和翻译力量,要求同学多读文章,把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留意1句中的“是故”“于”的意思。2句中“惟”“以至于”的翻译。

小题3:阅读两文,甲文提出的是“舍生取义”的观点。以“鱼和熊掌”设喻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乙文,的题目就是论述的中心。

小题4:认真阅读,找出二者的共同点,“不失本心”舍生取义是本心,宁可饿死,不食嗟来之食,也是本心。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8

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行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题1】解释以下文言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②故患〔▲〕有所不辟也

③蹴〔▲〕尔而与之④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2分〕

二者不行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小题3】在文中赞扬和批判了怎样的人?〔2分〕

答案

【小题1】〔1〕这,这样〔2〕祸害、灾难〔3〕用脚踢〔4〕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4分,每题1分,意思对即给分〕

【小题1】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放弃生命而选择正义。〔2分,意思对即给分〕

【小题1】赞扬舍生取义;批判苟且偷生〔见利忘义〕。〔2分,意思对即给分〕

解析【小题1】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力量。结合详细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留意加点字的特别用法。

【小题1】此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力量。翻译句子时留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

【小题1】此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力量。依据文章的内容来分析文中赞扬了和批判了谁即可。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9

阅读《鱼我所欲也》和《万事莫贵于义》,完成12-15题。〔15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

【解释】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2.解释以下加点的词。〔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3〕今谓人曰〔〕〔3〕何故〔〕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4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14.【甲】文运用比方论证来说明观点,详细来说是用这个比方来阐述的观点;【乙】文论证层层深化,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宝贵,其次论证了,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宝贵,最终强调了的中心论点。〔4分〕

15.【甲】【乙】两文都说明了“义”的重要性,您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日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2.患:祸害,灾难是:这、这样谓:对……说故:原因、缘由

评分说明:每空1分,共4分

13.〔1〕假如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纳的呢?

〔2〕送给你天下,却要你的性命,你情愿这样做吗?

评分说明:关键词翻译正确,语句通顺,意同即可。每题2分,共4分

14.舍鱼而取熊掌舍生取义天下不如生命宝贵万事莫贵于义〔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珍贵〕每空1分

15.“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1分,答到“正义、大义”均可得1分〕任何时候,我们都应当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当坚持。〔2分〕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10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行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孟子是______时期思想家,他是继孔子之后______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世人把孔子和他并称为“孔孟”。

2.解释以下加粗的词语。

①故患有所不辟〔〕

②如使人之所欲〔〕

③万钟则不辨礼义〔〕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

3.从本文提炼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它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句话隐含什么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取义成仁,舍生取义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中的精华,这种观点影响深远,一脉相承,请你举例说明并简要评价具有这种宏大精神的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战国儒

2.①通“避”,躲避。

②假如,假使

③指优厚的俸禄

④通“向”,原先,从前。

3.舍生取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4.反面论证。人一旦将疼惜生命和恐惊死亡进展到极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准则,做出让人不齿的事情来,最终,价值和尊严丢失殆尽,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5.如“闻一多”“谭嗣同”“文天祥”等,评价扣住人物行为来谈,切忌空泛。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11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行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

1.以下句中加粗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奉:俸禄

B.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C.万钟于我何加焉加:好处,好处

D.是亦不行以已乎已:停止,放弃

2.下面对文段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开头以鱼和熊掌比方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比方“舍生取义”,引出中心论点,自然贴切。

B.孟子认为,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同时兼得时,应当舍生取义。

C.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说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与文段的主旨在本质上是全都的,他抗元兵败被俘,宁死不屈,也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

D.在孟子看来,不仅贤人,就是每一个一般人,都有舍生取义之心,在生死考验的关键时刻,都会做出合乎义的选择。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D

3.〔1〕〔有人见了〕高位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2〕所熟悉的贫困的人感谢我吗?〔意对即可〕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12

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行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以下语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蹴尔而与之:

〔2〕是亦不行以已乎:

〔3〕乡为身死而不受:

〔4〕万钟于我何加焉:

〔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呼尔而与之

〔2〕此之谓失其本心

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4以下各组加粗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妇拍而呜之〔《口技》〕

B.此之谓失其本心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翻译: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

6.文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

7.以下加粗字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A.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B.故不为苟得也为宫室之美为之

C.得之则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乡为身死而不受便扶乡路

E.宫室之美吾妻之美我者

8.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二者不行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9.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如今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学校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同学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

10.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

11.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

参考答案:

1.用脚踢;停止;从前,通“向”;好处;感谢,通“德”;高官厚禄

2.叫卖     着来给他;这就叫失掉了本性。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4.C

5.〔1〕假如人所喜爱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生的手段,那种手段不行以使用呢?

〔2〕不是只有贤德的人才有这种性情,每个人都有,只不过是贤德的人能坚持下去不丢失而已

6.舍生取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7.D

8.〔1〕当这两者〔生死〕不行同时得到时,要舍弃生命来猎取大义。

〔2〕从前〔有人为了大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一箪食一豆羹〕,如今〔有人〕为了生疏的穷人感谢自己却接受了。

9.“略”。

10.“略”。

11.“略”。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13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以下各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辞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②,受物之汶汶③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④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⑤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解释】①醨:薄酒。②察察:雪白的样子。③汶汶:浑浊的样子。④皓皓:莹洁的样子。⑤温蠖〔huò〕:尘滓重积的样子。

〔1〕解释以下语句中加点的词。

①故不为苟得也______

②被发行吟泽畔______

③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__

④遂自投泪罗以死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3〕请简要说说【甲】段是如何提出论点的。

〔4〕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很多的仁人志士像屈原一样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请你另举出一个事例,并说说你如何理解“舍生取义”。

答案:

14、〔1〕①苟且取得,指苟且偷生之意;②同“披”,披散;③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④于是,就。

〔2〕①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丢失罢了。②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糊涂,因此被放逐。

〔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方引出来的。先设比方而后提出论点,这是由于“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行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规律。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意对即可〕

〔4〕示例:生命诚然名贵,但是对于人来讲,仁义之所贵更重于生命,君子贤人是能够做到为了持守仁义而献诞生命的。抗元名将文天祥不接受高官厚禄的诱惑,宁死也拒不降元,这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超越,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提升和升华,也是中华民族所弘扬的传统美德之一。〔另外如:谭嗣同“我以我血荐轩辕”、苏武漠北气节等事例〕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14

文言文阅读。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