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1: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_第1页
教学设计1: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_第2页
教学设计1: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_第3页
教学设计1: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_第4页
教学设计1: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分清层次的基础上练习背诵第二小节。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悲愤欲绝、与世长辞、弥留之际”等成语及加点字的意思,掌握“薄、盛”等多音字的字音。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4.抓重点词句,如:悲愤欲绝、课题的言外之意等分析肖邦的爱国者形象,通过感情朗读再现人物高大形象。5.学习作者抓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重点及难点】1.抓重点词句,如:悲愤欲绝、课题的言外之意等分析肖邦的爱国者形象,通过感情朗读再现人物高大形象。2.学习作者抓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导入预习1.读拼音,写词语。xiāobāng

yǒngchàng(

)(

)

yōulǜ

làzhú

(

)(

)

bālí

nàhǎn(

)(

)2.把课文读给家长听,读出节奏,请家长在相应的栏目下做出评价,用“√”表示。★(吐字清晰,课文读正确)★★(声音响亮,课文读流利)★★★(朗读正确、流利、富有感染力)3.查字典,先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词意。悲愤欲绝_____________________与世长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填空:肖邦弥留之际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也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____________________充分表现。这是贯串全文的情感主线。直接写这相关内容的是第________________节。5.自学质疑,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阅读课文1.出示“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一句,齐读,思考:这是谁说的?是什么时候说的?2.从这句话中,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了解他吗?(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肖邦)教师总结:我们在介绍人物时要抓住主要信息。3.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近肖邦,认识肖邦。(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读题,对课题进行质疑。)预习反馈重点强调悲愤欲绝的绝。整体感知能不能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看文章一步一步写了什么?(板书:不得不离开祖国、师生送别赠送泥土、日夜思念忘我创作、弥留之际请求送回)文章四段,如果每一段只用一个词概括,你们选哪个词语?(离开——送别——创作——与世长辞)如果在这几个词语的前面分别加上一个词语,进行恰当的形容,分别用什么词语好?(满怀悲愤、不得不……)请利用上述讨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合作探究(一)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祖国?①默读第一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肖邦离开祖国的原因。②文章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的感情,你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感情?(对侵略者的憎恨、对人民的同情)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出作者的这种感情。(瓜分、欺凌、深渊)。③肖邦愿意离开祖国吗?(不愿意)从哪里看出来?“满怀悲愤、不得不”。“不得不”的作用(双重否定,在这强调肖邦的悲愤之情、爱国之情,也体现了肖邦是被迫离开自己的祖国。)④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二)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满祖国泥土的银杯?①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回答要点:肖邦是老师的得意门生,大家都舍不得肖邦离开,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肖邦自己也舍不得离开。②这一段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祖国的泥土。③学生再读这三个场景,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④交流: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来为他送行,而且老师特地为他谱写了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完成小训练:为这群不得不分离的师生设计语言。

同学说:“即使你远在他乡,___________________”

生:“即使你远在他乡,你永远是波兰人民的儿子。”(师:生是波兰人,死是波兰鬼。)

生:“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能把我们忘记。”(师:我永远记得你们!)

生:“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也会日日夜夜地想念你的。”(师:我也会想念你们的。)

生:“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母亲。”(师:我时刻把祖国放在心上。)

……比较埃斯内尔两次对肖邦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语言,想像他当时的激动神情,指名、集体读。⑤此时的肖邦怎么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抓住:“郑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对祖国的牵挂与难舍之情。⑥文章补白的训练:肖邦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时心里想了什么?

生:祖国,我会回来的!你等着我!

生:我带着悲愤而去,我会带着骄傲而归的。

生:祖国再见了!亲人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同学们,朋友们再见了!

生:沙皇,这里不会永远属于你!

生:祖国,我会为你而奋斗的!⑦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⑧这段话是抓住什么来写,才使文章如此感人的?(细节描写)找出几处细节描写,自己读读、体会体会,并说一说这些细节描写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⑨指导学生背诵。当堂训练学生练习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拓展练习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中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1、写出下列词中加点字的意思。弥漫()咏唱()溢满()疾驰()2、这段文字对所写的事情交代得很清楚,你一定能从中找出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以及所写的事情________。这件事中又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三个送别场景。老师“赠土”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作者在文中借景抒发了肖邦________的心情。4、课文写出了埃斯内尔说话时的动作“________”和神态表情“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