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教案_第1页
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教案_第2页
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教案_第3页
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教案_第4页
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人教版

诗三首

人教版高中语文

(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

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

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

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

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

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人教版高中语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

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

《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

《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

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

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

奇树”一诗:

人教版高中语文3

人教版高中语文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

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

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

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

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

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

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

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

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

中,挥之不去。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考:人应该怎

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

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张发挥

到了极致。也有劝导人们努力进取的。如”少壮不努力,老

大徒伤悲”(《长歌行》)。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前

半部分的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后半部分古雅雄浑,气度

非凡,又完全是他自己的风貌了。

4人教版高中语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鉴赏《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

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

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稚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

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

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

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

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

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

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

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

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

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

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

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

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探的担忧是,

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

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人教版高中语文5

人教版高中语文

2.学习鉴赏《短歌行》

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可能有两个难点:一是对诗中引用

的《诗经》里诗句的意思不理解,一是对诗中情绪断续、起

伏、变化不易把握。“青青子衿”两句、“呦呦鹿鸣”四句

出自《诗经》,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理解它们的主要意思即可。

至于如何把握这首诗中情绪的断续、起伏、变化,我们可以

从人的情绪在某个时候变化无端、不必强寻线索的角度来理

解,也可以从它原本是配乐的,首先要和音乐旋律相应和的

角度来理解。从这首诗本身来看,它创作于宴飨宾客时。起

首“对酒当歌”,可见这是一场盛大的筵席。然而,乐极悲

来,诗人油然生出人生苦短的感叹。“譬如朝露”的比喻,

可能和汉乐府《薤上露》有关联:“薤上露,何易晞!露晞

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至“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两句,诗人借酒浇愁的形象让读者体会到他的情绪低落到极

点;接下来“青青子衿……鼓瑟吹笙”,转到对人才的渴慕

上,似乎是诗人有意自我排解,自我振作;随后“明明如

月……不可断绝”却又回到“忧”上来,似乎是天上皎洁清

冷的月亮又无端触发了他的愁思;“越陌度阡……心念旧恩”

接续前面的对人才渴慕的情思;最后由“月明星稀,乌鹊南

飞”的实景,体察人才的心理,表达希望能够延揽人才、完

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的雄心壮志。从以上简要分析来看,诗人

由人生无常带来的深沉忧思和他要招揽贤才、统一天下的壮

6人教版高中语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

志豪情相混杂,情绪或低落或高昂,到诗歌的结尾处,才让

读者体会到诗人已用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求驱散了此前

萦绕在心头的忧思愁绪。读整首诗,让人由衷赞叹曹操的心

胸肝胆。写忧思,自然随意,反反复复,将它写得无处不在,

难以排解,让人产生共鸣;写壮志,头角峥嵘,完全是豪杰

气象,又非他人所能比,结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何

等有气魄!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的1、3两问。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真正理解《归

园田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二、整体感知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

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家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语文7

人教版高中语文

对统治阶级抱着幻想,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他的家世

出身和所处的时代都是对他十分不利的。左右政局的士族和

军阀所热衷的是争权夺利,他们既不想整顿政治,也无意收

复失地。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

可能的。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

着深刻的影响。

陶渊明直到29岁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

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而且

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这一切只使他感到“志

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在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

影响下,陶渊明早年就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当他

仕途不得志时,便怀恋这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

“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无常。39岁时,他的思想

有了更大的变化,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

邈难逮,转欲志长勤。”就是说本应该是忧道的,可是道不

行,那就只好躬耕自给了。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

此后,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

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

“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职而归。从此

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隐的道路。

8人教版高中语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

《归园田居》共5首,约作于从彭泽弃官归隐的第一年,

时年42岁。课文是第一首。《归园田居》写他摆脱污浊的

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表现了超

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朗读诗歌,疏通诗句。

补充注释

(1)尘网:尘世的罗网,指仕途。意谓仕途有如罗网一

样,使人不得自由。

(2)故渊:鱼儿原来生活的深水潭。

(3)方:傍。

(4)罗:排列。

(5)尘杂:尘俗杂事,主要指过去官场的案牍和应酬一

类的琐事。

(6)虚室:虚空闲静的居室,比喻没有人事滋扰明净洞

澈的心境。

2.简析诗歌的内容结构。

人教版高中语文9

人教版高中语文

第一层:表作者个性思想,渴望归田。

第二层:绘作者情趣盎然的田园生活。

第三层:写田园乐之因。

3.结合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理解本诗的

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社会的黑暗污浊,终于使他同统

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诗歌开篇两句写

出了作者爱丘山、憎世俗的情感,统领全篇。接着以比喻、

对偶的手法,生动地展示了自己为官13年的“羁鸟”“池

鱼”的仕途生活,表现了对仕途的厌恶,对自由田园生活的

强烈渴望。第二层作者由近及远着力描绘了田园风光:方宅

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

暧以下四句,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

静穆、平和的韵味。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

“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

结末“复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也指

自然的生活。诗中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

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

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社会的鄙视。

10人教版高中语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

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

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当然,陶渊明的归田,是在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之后,

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这时儒家的“独善其身”的思

想占了主导的地位。从他放弃了实现济苍生的理想来说,具

有一定的消极性,但从他坚持高尚的志趣,决不和统治阶级

同流合污来说,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4.领悟陶诗平淡质朴语言中所蕴含的浓郁诗意。

陶渊明的诗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他的

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

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

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

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读来十分亲

切,还富有意境。《归园田居》中,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

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

的鸡啼,所有这些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

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诗人的创作方法密切相关。诗人写作田园

诗,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

这种生活中的情趣。因此,他在创作时,并不是随意摄取田

园生活的影像,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

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

人教版高中语文11

人教版高中语文

意境,,它潜移默化,使人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苏轼说:

“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

所谓“奇趣”正是从意境中产生的。由于他的诗有意境,因

而也就全篇浑然一体。这在艺术上又与汉魏诗的“气象混沌,

难以句摘”不谋而合。

总结、扩展

通过两个诗歌单元的学习,诗歌鉴赏应该在我们头脑中

形成明晰的概念:它是读者阅读诗歌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

动,读者通过诗句的媒介,获得对诗歌塑造的意境的具体感

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

而领会诗歌的主旨。诗歌鉴赏是一项较复杂的思维过程,本

无固定顺序,为了帮助同学们较快地形成初步鉴赏诗歌的能

力,暂分三个步骤:诵读、涵咏——解题(知人论世)——

释句披文——人境(进入意境)——会意(领会主旨)——

评价(评定优劣高下)。希望学生们能循着这步骤,鉴赏《归

园田居》的其他四首诗及《其他古诗背诵篇章》中的诗歌,

逐步形成鉴赏诗歌的能力。

布置作业

1.很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

么美?

12人教版高中语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

2.鉴赏《归园田居·其二》,体会陶诗平淡自然的风格。

附:板书设计

爱田园—个性、思想

陶渊明—《归园田居》田园美—虚淡、静穆超俗不羁

的品质

平和、淳朴闲适愉悦的心境

《涉江采芙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

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人教版高中语文13

人教版高中语文

一、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

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

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

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

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

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

“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

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

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

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

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

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

心”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

14人教版高中语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

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

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

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

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

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

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

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

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

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

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

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

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

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

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15

人教版高中语文

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

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

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

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

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

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

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

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

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

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

之“忧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

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

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

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16人教版高中语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

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

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

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

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

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

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

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

“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

“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

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

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

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

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

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

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

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

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

人教版高中语文17

人教版高中语文

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

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

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

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

“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

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

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

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

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

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短歌行》教学设计与评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8

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的诗歌是高中学生

学习诗歌的第一阶段。单元内容包括:《<诗经>两首》、

《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主要

是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汉魏晋五言诗是学生在学习了《诗经》和《离骚》

的基础上接着学习的,可以看得出来,教材有意让学生

按照诗歌发展的历程学习古代诗歌。这一时期的诗歌在

许多方面都有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新诗体、新流派和新

18人教版高中语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

的表现手法相继出现,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

后世诗歌的典范。

《短歌行》是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诗人

以真实,新鲜、有力的情感吸引和打动读者,所以在这

首诗歌的教学中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同时注意不同

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另外,对于作

品的思想感情及人物形象的评价,要让学生从具体的历

史背景出发,立足文本,而不能凭自己的臆想乃至好恶

去曲解作品。此外,作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华,体现

了最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教学时应该发掘诗文里积极

的、优秀的内涵为主,给学生以正面的影响和教育。为

以后学习唐诗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1、知识与能力

高一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

累,他们对中国古典诗歌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和阅读能力。

在本单元学习开始之时,我已经对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

诗歌做了大体的介绍。学生在这样一个知识背景之下,

加上已经学习了《诗经》和《离骚》,对于理解《短歌

行》的思想内容并不存在太大的困难,所以在课堂上,

人教版高中语文19

人教版高中语文

经师生的共同探讨、教师的点拨和启发,学生应该能够

通过反复诵读、比较鉴赏和联想把握诗歌的意境与思想

内容。

2、个性特点

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学力水平较为平均,学生有着

较好的学习习惯和较高的学习能力,大部分学生能够在

课前自觉预习、课上积极学习。他们善于思考,能够表

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也有部分学生学习不够积极主

动,喜欢沉默,不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表达。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创设贴切的

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主动性。而通过小组合作探究、

自由讨论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各更充分参与课堂学习。

三、设计思想

1、围绕语文素养核心

充分重视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内涵和文学作品中蕴含

的生命关怀,以更完整和更丰富的方式拓宽学生的文化视

野,引导学生展开文化思辨和生命探询,从而培养学生的文

化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坚持课堂开放性

课堂学习的时间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在课堂上学习的知

识是极其有限的,特别是到了高中阶段,课堂知识已经无法

20人教版高中语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

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和发展要求。这就要求高中的语文课堂

是充分开放性的,让学生可以以课堂为平台,获取更多的知

识。

首先,课程内容是开放性的,能提供给学生丰富的文化

信息,引导学生吸纳和辨别各类文化。

其次,学习思维是开放性的,不局限于引导学生获取有

限的、固定的知识,而更多地引导学生锻炼思维、开拓思路,

为获取更多的知识做准备。

最后,教学形式是开放性的,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

教学形式,但不片面追求形式,而是从实效出发,选择最恰

当的手段和形式。

3、文学阅读是一种再创造

对任何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的审美都是一个读者再创作

的过程,因此,对于作品的理解可以是多样化的。教师不应

该限制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不应该剥夺学生的再创造权力,

把阅读异化成被动接受教师的理解,而应当对学生进行有效

的引导,使其正确地、深入地理解作品,以获得富有个性而

又不偏颇的个体理解。

4、阅读教学是一种对话

在阅读教学中应该为各个对话主体(教师、学生、作品)

创造合适的对话情境,使他们实现较充分的对话,从而使教

学产生意义。结合本课内容,教学可以针对以下几点做努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21

人教版高中语文

(1)学生与文本对话:挖掘此诗的“诗眼,”领悟诗

的感情基调。“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

断绝”,“忧思”贯穿全诗,抓住此诗眼便能牵一发而动全

身。

(2)与曹操对话:首先将作品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

把握曹操的思想感情;接着分析诗作,把握曹操的“忧”,

从诗歌中直接感受他因何而忧,从而进一步探掘出他的忧不

是简单消极悲悯,而是有一股建功立业的慷慨之气;最后得

出结论:忧人生的实质是重人生,忧贤才的实质是重贤才,

这种“忧”有一股慷慨之气。

(3)师生共同对话:在充分的独立阅读的基础上,阅

读者间进一步对话,有利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并使对作品

的阅读产生现实意义。教师可以让大家一起简单地评说曹

操,探讨曹操独特的“忧”,说说曹操的求贤观给现代生活

的启示。

四、教学目标

了解汉魏晋诗歌的基本特征,体会曹操诗歌的风格,感

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政治性与抒情性相交融的艺术

特征;反复诵读,疏通诗意;小组合作,讨论鉴赏。体会一

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引导

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22人教版高中语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深入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

立业的心情。

难点:领会作者运用典故和比兴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六、教学过程设计

1、情境导入

背景音乐: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

水》

导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曹操的《短歌行》。曹操是我

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他曾经在三足鼎立的历史舞台上叱咤

风云,尽管人们对他的评价不尽相同,有“英雄”、“奸雄”

和“枭雄”之别,但不争的事实是——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

举足轻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尤其他是一个大气磅

礴,慷慨激昂的诗人。大家在初中学过曹操的什么诗?哪些

诗句曾经深深地震撼过你?

学生回顾和交流。

(说明:学生对已学诗歌的简单回顾可以帮助其进一步巩

固已学知识,也为接下来的学习和理解作好铺垫。)

人教版高中语文23

人教版高中语文

教师点明主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当年他亲率八十万

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夜宴群雄,横

槊赋诗时所吟唱的《短歌行》。

(说明:激昂的背景音乐加上老师的慷慨陈词,为整个课

堂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学生心目中的曹操被唤醒了,他

们正在一步一步地走进诗歌,走进曹操的内心。)

2、比较鉴赏

请学生观看《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一段剪辑,

同时给学生布置两个思考练习。

【幻灯片展示】:

(1)剪辑中曹操所吟唱的《短歌行》与课本上的《短歌

行》有几处不同?

(2)剪辑当中的曹操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并反复诵读,以体会把握。

(说明:将曹操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横槊赋诗的场景

与课本中的诗歌原作进行对比是本课的一大特色,本课力图

通过这样的设计开拓学生的思维,虽然是两种不同艺术表现

形式之间的对比,但是这样的安排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阅读

兴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附)诗歌原句与电视剧歌曲唱词的不同之处(如下):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皎皎..如月,何时可辍.?

何.枝可依?——无.枝可依。

24人教版高中语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

海.不厌深。——水.不厌深。

3、合作探究

在学生充分阅读了诗歌之后,师生共同就影视作品中的

诗句和原诗做比较,讨论并明确两者之间的差异,最后问题

集中于:如何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它反映了曹操当时的怎

样的心境?

教师引导问题预设:①首先从文本的不同文字入手,理

解其字面的不同意义。

②接着讨论不同文字有什么不同

的表达效果。

③最后明确两个文本所表现出来

的曹操的不同心境。

(说明: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适时引导。如:

“掇”和“辍”分别是什么意思?“掇”和“辍”分别造成

了什么表达效果,从中我们又可以体会什么不同的心境呢?

分别讨论完两个文本的三组不同之处后再对曹操的心境进

行全面的总结概括。教师应引导学生要结合文本用准确而简

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达到既提高学生文本解读能

力又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附教师理解参考:可以说电视剧剪辑中呈现的是一个豪

情满怀、壮志凌云的曹操,显然,这是剧作者为剧情需要所

塑造的;原诗表现得更多的是曹操的隐忧。

人教版高中语文25

人教版高中语文

4、深入探讨

(1)朗读体悟。在学生自主阅读、探讨的基础上朗读

体悟诗人在诗歌当中体现的思想情感。

(说明:在学生的评价过程中适时穿插进朗读,使学生

的感悟和理解与文本有效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2)整理归纳。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在教师的引导

下,深入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师引导问题预设:

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已经大体感受到了曹操的“忧思”,

现在结合原诗进一步明确:①曹操有哪些“忧思”?②

曹操是如何解忧的呢?

学生通过小组的进一步合作和交流,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说明:要求学生结合诗句作细致的分析,不得脱离文

本。)

【幻灯片展示】

忧解忧

人生苦短只争朝夕

贤才难得招纳贤才

功业未就天下归心

(3)深入开拓。

26人教版高中语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

换角度思考并讨论:从贤才们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体会

他们看到这首诗的感受,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诗的内涵和魅

力。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着重品味曹操礼待贤才的诗句,

体会曹操良苦用心,以达到培养学生结合文本多角度深入理

解文本的能力。)

小结: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鉴赏,学生能真正走进作者

的内心,明白曹操在诗中不仅表明了自己的求贤之心,也表

明了对贤才的礼待,更表现着一种感人的力量。可以说,这

首诗本身就是在为求贤做着努力。

5、总结提升

(1)探讨诗歌的感情基调

请学生结合诵读自由发表看法,教师作有效引导,但不

限制学生的答案,鼓励个性化的解读。

阅读参考:慷慨激昂。

学生在理解感情基调时会联想到初中学过的《龟虽寿》

和《观沧海》,可以辅助理解本诗歌的感情基调。

教师引导:我们在前面就曹操的“忧思”作了充分的解

读,是否可以因此认定此诗的感情基调是低沉的?

提示:从忧的内容、诗的语言格调和营造的意境考察。

6、个性解读

学生自由品味鉴赏喜欢的诗句。

人教版高中语文27

人教版高中语文

(说明:此环节设计意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丰富

对本诗的理解,提高他们对诗歌的品评鉴赏能力。)

7、作业与拓展

【幻灯片展示】

(1)背诵《短歌行》

(2)以下两题,任选做一题:

①阅读鉴赏李白的《将进酒》,品味其与《短歌行》在

情感上的异同,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文章。

②曹操的求贤观对现代生活有什么启示,对你有什么启

发?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板书设计】

短歌行

曹操

忧解忧

人生苦短——>只争朝夕

贤才难得——>招纳贤才

功业未就——>天下归心

八、教学反思

对比初中学生,高中的学生阅读积累更丰富了,理解感

受能力提高了,个性发展更完全了,因此高中的语文课堂应

该是更有活力的了。然而我们面临的问题却往往是学生的参

28人教版高中语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

与热情与参与意识逐渐减退,继之而生的现象就是学生的参

与能力停滞甚至减退,语文课堂失去活力。

这是为什么呢?这固然与学生成长特殊阶段的心理特

质有关,但我们教学的不适应是更重要的原因。我们以往的

教学目标被异化了,形式被固化了,因而学生的活力也退化

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可以说是回归到了教学的本质。本设

计就是依据新课程的理念,结合高中的特殊学情设计的,力

图设计出一堂充满活力的、回归语文教学本质的课。

八、点评

高中新课程标准要求“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

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

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本设计较好地体现了高中

新课程这一理念,重点突出,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合理、恰当,

可操作性强。

关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一)度的把握。课标指出“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

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

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

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有关曹操求贤的事例和资料很丰

富,然而引用过多,则可能喧宾夺主,强化了曹操,淡化了

《短歌行》。本设计利用视频手段,巧妙地解决了“知人论

人教版高中语文29

人教版高中语文

世”的问题。度的把握同时也体现在量的控制上,有限的课

时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解读、研讨文本,因为课堂上解

决的毕竟是对文本的理解,不是历史人物评价。本设计在时

量控制上亦显得适量、合理。

(二)理的解析。《短歌行》结构分布匀称,内容层层

递进,大量使用典故,是文本解读的重点,也是难点。本设

计注重运用比较、联系的方法进行教学,注意从不同的层面

来探究文本。影视《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所赋之诗与课本

中的诗歌原作进行对比是一大亮色,既体现文言教学中字词

的积累,如“明明”与“皎皎”、“掇”与“辍”的比较,

又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化了对

作品的理解。

(三)情的感悟。通过视频手段的导引,通过反复阅读,

通过对已学过的同作者不同作品的联系,形成“读——品—

—悟”的完整脉络,学生对诗人求贤若渴的领悟更加贴近。

(四)诵的落实。课标“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

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

学生诵读的习惯”,本设计很好体现了这一要求,仅一课时

的教学就安排多次诵读并要求背诵,确保诵读和背诵能落实

到位。

对本设计的建议:

30人教版高中语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

对于古代优秀作品的阅读,课标要求学生“学习从历史

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教学

设计的“拓展”部分,倘提供诸如曹操《求贤令》之类的史

料,让学生结合课文“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更容

易落到实处,也由于问题有明确的指向,不致使“拓展”流

于空泛。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

1、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

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

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学习方法:

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人教版高中语文31

人教版高中语文

一、激趣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如果大家走

入社会,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1、做大官,有名有利。

2、做农民,平平淡淡。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

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

舍去,又不断地得到。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

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

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

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

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

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

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

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

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

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析题:

32人教版高中语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

文章和诗歌的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

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

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

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

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

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

歌)

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这节课就要了解的几个问题:1、

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四、诵读

1、听录音,解决生字词,理清大意。

2、全班齐读。(重读“返”、“暧”和“暖”字很像、

“吠”字容易写错)

3、自由朗读:

思考: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

归去如何。

五、讨论鉴赏:

1、从何而归?

明确:官场。

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

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

人教版高中语文33

人教版高中语文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

年。”请同学们打开优化方案128页。我们班哪个同学说话

最大声的,自告奋勇起来读给大家听,好吗?

2、为何而归?

(1)本性爱田园。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

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

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

会觉得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

一般,失去自由。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

以唤起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

明确:“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

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学生自由发挥)

(参考:屋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覆地,习习清风平息

心中焦虑。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唤起心中欢欣。极目

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

34人教版高中语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

·小活动:假如你是某旅游公司的策划或导游,根据本

诗你打算怎样向客人推介“乐陶陶农家游”这项服务?

4、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有“无丝竹之乱

耳,无案牍之劳神”之感。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

活状态,和那种轻松、平和、喜悦之情。

5、诗中用了什么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动静结合白描

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

白线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描写

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

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

的艺术效果。

6、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

表自己的观点。

六、小结:

1、《归天园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

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可用一个成

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返朴归真”。“返朴归真”,第一是

“朴”,处世要朴实,不做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

自在潇洒之至;第二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

人教版高中语文35

人教版高中语文

具有人的本性,这是我国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

生活境界。

2、艺术上,一是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

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

好处地与诗意合拍。二是情景交融。“方宅十余亩……

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

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

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

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铭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

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三是比喻

生动形象,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

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

而且蕴含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四是语言朴素自然。

如:“狗吠深巷中……,随手写来,明白如话,正如司

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所言:“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

适往,著手成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第二课时

七、品读、探究

学习《归园田居》组诗中的另外四首诗,深入理解诗人的思

想感情,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课前印发诗歌资料,发给学生阅读学习。)

1.出示四首诗歌内容(多媒体2)。

36人教版高中语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

2.学生分组研读四首诗歌,准备派代表发言交流学习

体会。(研读重点由学生自己确定,或内容情感、或艺术特

色。)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③。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④。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⑤。常恐霜霰至⑥,零落同草莽。

【注释】①野外:这里指农村。人事:人际交往,

这里主要指与官场的来往。②轮鞅(yāng):鞅是拉车的皮

带,这里指车马。③尘想:入世做官的想法。④墟曲:即指

村落。披草:拨开野草。⑤我土日巳广:我开垦的田地一天

天在扩大。⑥霰(xiàn)小雪珠。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①,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②,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①南山:指庐山。②兴:起床。理荒秽:

即除杂草。

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①,浪莽林野娱②。试携子侄辈③,披榛步荒

墟④。徘徊丘垄间⑤,依依昔人居⑥。井灶有遗处,桑竹残

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⑦?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

馀。一世异朝市⑧,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人教版高中语文37

人教版高中语文

⑨。

【注释】①去:离开。②浪莽:联绵词,广大貌。③试:

这里作副词用,初也,偶也,转意为“偶尔有一次”。④榛:

榛莽之榛,泛指丛生的杂草荆棘。⑤丘垄:坟墓。⑥依依:

隐约可辨的样子。⑦焉:何。如:往。⑧一世:三十年为一

世。异朝市:市朝变迁。⑨幻化、空无:佛教大乘教派的教

义是空,东晋佛教的六家七宗有本无宗、本无异宗、幻化宗、

心无宗,诗中四字是借用,按原字义解释,不含宗教色彩。

归园田居(其五)

怅恨独策还①,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②。

漉我新熟酒③,只鸡招近局④。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释】①策:策杖,拄杖。②遇:焦本作“可”。③漉:

过滤。滤掉酒糟。④招近局:招近邻而成局。多人聚合欢饮

称局。一说:局,曲也,近局指近邻。

3.学生分组派代表发言交流学习体会。

4.展示某小组学习成果,用点评法研读《归园田居(其

三)》。

⑴“种豆”,代劳作之事;“南山下”,点劳作之地;“草盛”,

杂草丛生;“豆苗稀”,“草”、“苗”对举,形不善经营之状,

更显乐此不疲之心。

⑵“晨兴”,早起;“理荒秽”,整刈野草;“带月”,

38人教版高中语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

披着月光;“荷锄归”,扛着锄头回家。三四两句中,“晨”、

“月”对举,表明时间的推移,写出了一天劳作的大概情况。

尤其第四句,更是写出了一种漫步田塍、心满意得的情状。

⑶“道狭”,道路狭窄;“草木长”,草木牵衣,归

途难行;“夕露”,晚间露水;“沾我衣”,沾湿衣服。从五六

两句我们可以感到田园的荒芜、环境的幽清和夜气的湿

寒。

⑷“不足惜”,不值得为“沾衣”懊恼;“但使”,

只要让;“愿无违”,不违背自己归园田的心愿。夕露沾衣,

本使人不快,然而诗人却言“不足惜”,只要“愿无违”,从

而将自己摒离尘俗、躬耕自食、返归自然的心志和盘托出。

这首诗语言质朴、平淡、自然,将劳

动的清新感受和山村月夜的静谧景致融为惬意出俗的意境,

记录着诗人参加劳动的情况和感受,抒写了诗人脱离尘俗回

归自然的闲适喜悦的心情。

追问:能否结合《归去来兮辞》来分

析《归园田居(其一、其三)》?

讨论、明确:

《归去来兮辞》是诗人将归隐时所作,是诗人的归隐宣言,

情感激切、兴奋,其中所写田园生活是其美丽的憧憬;与《归

园田居(其一)》相比,《归去来兮辞》中所写归隐生活较为

飘洒,浮于现实之上。诗人描写的田园生活尤其是农田之事,

人教版高中语文39

人教版高中语文

是作为士大夫的诗人的主观上的想象,是并未亲历其中者对

之的一种远距离的关照,是一种审美的描绘,而不是客观的

写实。与《归园田居(其一)》相比,后者是真实的田园生

活,弥漫着人间的烟火,人间的生气。依依炊烟,鸡鸣狗吠,

所写景物非常质朴、平淡,营造的是宁静而不乏生机的意境,

作者也已身化于周围环境中。并且从《归去来兮辞》到《归

园田居》,诗人从理想的云端落到黑黑的泥土,现实中的田

园生活其实并不那么轻松闲适,甚至有些贫乏艰辛(《归园

田居(其三)》)。但《归园田居(其一)》所构造的宁静平和

的意境氛围中却更可见出陶渊明的安贫乐道思想。

(其它几首诗歌赏析交流,略)

5.小结: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是

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

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

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

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

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通观五首,官

场污秽,而终获补偿的欣慰;生活贫困,却有亲朋的挚情;

农事辛苦,而得心灵的满足;人生短暂,乃有人生真谛的彻

悟;酒至畅怀,物我皆已忘,日月身边流。真个是“何陋之

有”?这样,诗人就把整个隐居生活,不,整个人生的乐趣

40人教版高中语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

都包容到他浑厚汪洋的诗情中去了。这是一种高度的概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