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教材分析课件_第1页
《必修1》教材分析课件_第2页
《必修1》教材分析课件_第3页
《必修1》教材分析课件_第4页
《必修1》教材分析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1》第6章教材分析福州四中胡宁2006.9.14

物理必修Ⅰ第六章

《力与运动》教学建议福州四中胡宁2006.9.14一.课标要求二、教材分析(鲁版)三、教学建议四、适应性练习本模块划分为以下两个二级主题:●运动的描述●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涉及本章内容.课标要求为:(一)运动的描述1.内容标准(1)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例1了解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例2了解伽利略的实验研究工作,认识伽利略有关实验的科学思想和方法。

一.课标要求

根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到2010年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全国小学教师基本实现专科化,初中教师基本实现本科化,高中段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0%以上,其中接受过研究生教育的教师比例达到20%以上。教师职称结构要进一步改善。教育部规定,到2005年全国小学教师中具有中、高级职务的比例应分别达到38%和2%以上;初中教师中具有中、高级职务的比例应分别达到38%和6.5%以上;高中教师中具有中、高级职务的比例分别达到46%和22%左右。将实施“名师工程”着重培养教师骨干力量和学科带头人。2.活动建议(2)通过各种活动,例如乘坐电梯、到游乐场乘坐过山车等,了解和体验失重与超重。(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设计一种能显示加速度大小的装置。(4)通过听讲座、看录像等活动,了解宇航员的生活,了解在人造卫星上进行微重力条件下的实验,尝试设计一种在人造卫星或宇宙飞船上进行微重力条件下实验的方案。

用和地位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与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比较(看教师用书)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这一章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必修物理课所规定的下述教学内容和要求编写的:

教师教学用书.doc

比较后我认为课标和2000年教学大纲对力与运动这一章知识点的要求基本相同。课标对牛顿运动定律更重视知识形成过程,例如:课标中的三个活动建议和通过学生实验探究得出牛顿运动定律的结论。课标更重视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学习,而对牛顿运动定律应用能力的训练相对淡化了,鲁版没有安排牛顿运动定律应用章节。

第二节牛顿第二定律1.教学目标(1)经历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体验探究物理规律的乐趣。(2)感悟控制变量法、图像法等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3)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知道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的确切含义,学会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力学问题。(4)知道什么是单位制,知道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认识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作用。(5)培养观察能力、质疑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2.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和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通过实验数据画出图像,根据图像导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式和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是本节的难点.第三节牛顿第三定律1.教学目标(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并能用它解决有关问题.(3)体验研究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探究如何从实验观察、归纳、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难点:区别作用力、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三、教学建议1、课时建议本章教材4节内容共安排8课时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包括:导入跨越时空的对话,1.力与运动状态,2.牛顿第一定律,3.物体的惯性)安排1课时。第二节牛顿第二定律1.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安排1课时,2.牛顿第二定律安排1课时,3.力学单位制安排1课时。第三节牛顿第三定律(包括: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2.牛顿第三定律。)安排1课时。第四节超重与失重(包括:1.超重现象,2.失重现象。)安排1课时。习题课和章复习安排2课时。课时限制本章不安排单元考。模块1复习及考试评价安排4课时,实际复习只有2课时。(一般校课时数有增加,各章节课时数可酌情安排。)2、难度把握目前我们只能按课标。但要注意:《课标》是针对全体学生的最低要求。按照“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可以适当兼顾06届的考纲和教学大纲,教师备课应明确:最低要求到什么程度,但最高也不要超过什么。我个人认为本章习题对学生要求:会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分析,学会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两种力学问题。1.知道物体受力情况求它的运动情况,2.知道物体运动情况求它的受力情况。但研究的对象主要应该是单体问题,加速度不同的连接体运动高一不作要求。单体可以放在平面上受斜拉、斜推的力,单体也可以放在斜面上运动。初中课改上来的高一新生计算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偏低,高中新课程课时紧;教新课程时应当注意以下一些问题:①不搞“一步到位”,②课标删减的内容不要随意补充;③不要随意调整内容顺序。④教辅材料不能作为教学依据。⑤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核心概念、基本物理思想和方法上:⑥注重通性通法的介绍,不追求“特殊解法”。

3、教法建议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包括:导入跨越时空的对话,1.力与运动状态,2.牛顿第一定律,3.物体的惯性)。鲁版有7码,素材丰富,知识的引入上比以往教材有了很大的提高,所设计的问题情境也较好,知识引入中注意思想方法的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问题的物理本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但最重要的伽利略理想实验没有具体介绍,这是本节课的闪光点,教师一定要补充介绍。尽管鲁版初中教材有介绍,但学生不一定会记得或会理解。本节课由于素材多,若都详细讲解1课时时间可能不够,有些内容让学生回家自学。可参考人教版本节课只有3码,写得比较精炼。

第二节牛顿第二定律

1.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安排1课时,83年教材分甲种本、乙种本时,分两节,3.加速度与力的关系,4.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都是老师课堂上通过演示实验得出结论。90年教材分必修、选修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是作为牛顿第二定律验证实验安排在高三选修教材中。记得当时我为了做好这个实验,先花一节课讲情实验原理和注意事项,第二节课学生才动手做实验,仍然有相当多同学难以从实验数据中得出正确的结论。而新课程要求学生只用一节课就能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我个人认为是做不到的。只能这样理解重在学生参与。课时充裕建议实验探究安排2课时。若1课时,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要熟练掌握由纸带数据正确算出加速度,再由加速度等实验数据画出图像,课堂上让一部分学生探究加速度与力关系,一部分学生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并且要充分发挥小组团结协作的精神,才能从实验数据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2.牛顿第二定律这一小节应强调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是从比例式推导出来的。要使学生明确地知道,只有选择合适的单位才能使比例常数k=1。国际单位制就是一种合适的单位。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确切含义,应强调以下几点。牛顿第二定律公式中的F合表示的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个或几个力。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具有所谓“矢量性”,即公式中的F和a都是矢量,且二者的方向相同。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具有所谓“瞬时性”,即物体在某一时刻的加速度与该时刻的合外力相关。合外力发生改变时,加速度随之发生改变;合外力在某一时刻停止作用,加速度随即消失。另外鲁版只安排一道例题,是知道物体运动情况求它的受力情况,应该向人教版一样,另安排一道知道物体受力情况求它的运动情况的例题。

3.力学单位制这一小节通过实例说明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作用.说明物理公式确定各个物理量的关系,同时也确定各个物理量单位间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再介绍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的概念以及力学的三个基本单位等。最后,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作用是可以省去计算中单位的代入,还可以判断尚未学过的公式如向心力表达式F=mv2R是否正确等。力学单位制这一小节内容不多,可作为牛顿第二定律的习题课补充一些例题。第三节牛顿第三定律(包括: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2.牛顿第三定律。)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力是物体的相互作用,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并不困难.高中教师应通过小实验、生活实例深入说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一对性质相同的力,它们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多举生活实例让学生明白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区别是作用物体不同。课堂上学生让由牛顿第三定律证明一个物体静止挂在悬绳上,对悬绳的拉力等于物体的重力。加深理解平衡力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第四节超重与失重(包括:1.超重现象,2.失重现象。)课本设计超重和失重的小实验只有一个,应多通过一些实验或具体的活动让学生较深刻了解和体验超重和失重。例如:将矿泉水瓶竖直上抛,问学生瓶中的水是超重还是失重?让学生明确超重和失重不是看物体速度的方向,而是看加速度的方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