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高产技术管理及玉米病虫害防治_第1页
玉米高产技术管理及玉米病虫害防治_第2页
玉米高产技术管理及玉米病虫害防治_第3页
玉米高产技术管理及玉米病虫害防治_第4页
玉米高产技术管理及玉米病虫害防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玉米高产技术管理及玉米病虫害防治第1页/共25页中国玉米产区分布

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玉米生产国,玉米产量仅次于稻谷居第二位,产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一。我国玉米生产区域分布广泛,玉米带纵跨寒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生态区,分布在低地平原、丘陵和高原山区等不同自然条件下。北方的黑、辽、吉、蒙、晋、鲁、豫、冀8省区生产了全国70%。

以上的玉米,尤其是东北地区(含内蒙),常年玉米播种面积为900-1000万公顷,正常年份玉米产量为5000-6000万吨左右,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40%左右,是我国最大的玉米商品粮产地。华北黄淮地区(包括京、津、晋、冀、鲁、豫、苏和皖)常年玉米播种面积为900-1000万公顷,正常年份玉米产量为2800-3000万吨左右,产量约占全国总产的20%,但商品率低于东北地区。第2页/共25页玉米栽培技术播种:我国玉米产区自然条件差别很大,要根据本地的霜期长短,土壤质地,土壤地力,种植月份,选择适宜的品种,饲用玉米和马齿型杂交种产量高。还要注意良种的繁育,适当安排种子田面积。温度:玉米的播种期受温度,湿度的影响,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为25~30℃。拔节期日均18℃以上。从抽穗到开花日均26~27℃。春播玉米在7.6cm上层内稳定在15℃为最佳播种期。华北地区夏播玉米在小麦或豌豆收获后及时播种。播种深度,依土壤墒情为2.5--10cm,以5一6cm最适宜。土壤:玉米在砂壤、壤土、粘土上均可生长。玉米适宜的土壤pH为5~8,以PH6.5~7.0最适。耐盐碱能力差,特别是氯离子对玉米为害大。玉米根系发达,适应性也强,它对土壤种类的要求不严格,但是玉米植株高大、根系多,它要从土壤中吸取大量的水分和养分,所以一般我们都要选择地势较平坦,土层深厚,质地疏松,通透性好,肥力中等以上,保水,保肥力较好的地块,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合理间距:每亩播种量3一4kg,每亩4000一6000株(3500—4000株)。饲用玉米的种植方式。单播,从种植到收获便于机械操作。和大豆、袜食豆、豌豆、毛叶苕子间作,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蛋白质产量。种子:我们所种植的玉米种子都是杂交种子,通俗的说法就是一年种(不能留种),主要是利用它的杂种优势,来提高玉米的产量、品质以及它的抗病性和抗逆性,选种不要选择隔年种,主要是发芽低。营养:基肥的作用主要是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物理性状,疏松土壤,有利于微生物的活动,及时供应苗期的养份,促进根系发育,为培育壮苗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第3页/共25页玉米病虫害防治玉米病害有: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丝黑穗病、玉米茎腐病、玉米圆斑病、玉米干腐病、玉米纹枯病、玉米黑粉病、玉米粗缩病、玉米细菌性条斑病、玉米全蚀病、玉米眼斑病、玉米锈病、玉米穗腐病、玉米白化苗、玉米叶斑病、玉米斑枯病、玉米黑束病等等。玉米虫害有:蚜虫、飞虱、玉米螟、玉米钻心虫、玉米粘虫、玉米二点委夜蛾、玉米黄呆蓟马、蝼蛄、蛴螬、金针虫、地老虎、等等。第4页/共25页一、玉米大斑病症状: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后向上扩展。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严重时叶片枯焦。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层。此外,有一种发生在抗病品种上的病斑,沿叶脉扩展,为褐色坏死条纹,一般扩展缓慢。夏玉米一般较春玉米发病重。发病规律:病原菌在田间残留病株上越冬(可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两种形态),为第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发病适温20-28℃。条件适宜时,病菌繁殖迅速,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此病流行程度除与玉米品种感病有关外,主要由环境条件(雨水、湿度)决定。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良种;(2)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3)种子处理;(4)发病初期用50%可湿性多菌灵500倍或用50%退菌特800—1000倍,或用8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每亩用药液50~75公斤,隔7~10天喷药一次,共防治2~3次。(4)药剂拌种选用玉米种衣剂:(好苗100g)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拌种10-15斤种子。第5页/共25页二、玉米小斑病症状:自苗期到后期都可发生。自下部叶片开始,出现褐色半透明水渍状小斑,逐渐向上蔓延,以玉米抽穗时最多。病斑扩大后呈黄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边缘常有赤褐色晕纹。后期严重时,叶片枯死。在潮湿时病斑上产生黑色绒毛状物。发病规律: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也可越冬,但成活率低。菌丝发育适温为28-30℃,孢子萌发适温为26-32℃。河南省夏玉米地区病害流行的关键时期是7-8月份,月平均气温25℃以上,降水多,病害易流行。玉米连茬种植,土壤肥力差,播种过迟等易于发病。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抗病杂交品种有郑单2号、商单4号、丹玉6号等;自交系有吉63、辽1311、自330等。(2)实行轮作倒茬制度避免玉米连作,秋后深耕土壤,深埋病残体,消灭菌源。在玉米播种前及早处理完秸秆。(3)加强栽培管理早播早管,增施有机肥,穗期追施氮肥,加强中耕、排水等田间管理,以增强植株抗病力。(4)药剂防治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90%代森锰锌800倍液,每亩用50-75千克,隔7-10天喷1次,共防2-3次。(5)(4)药剂拌种选用玉米种衣剂:(好苗100g)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拌种10-15斤种子。第6页/共25页三、玉米丝黑穗病症状:玉米丝黑穗病在雌、雄穗抽出后表现症状。发病早的植株,果穗和雄穗均受害,发病较晚的常果穗受害。病果穗较健穗短,顶端尖,不抽花丝,整个果穗变成病瘿,后期苞叶张开,内部黑粉散落后,残留丝状的寄主维管束组织,似乱发状。雄林早期受害,整个花序变为厚垣孢子团。发病规律:玉米丝黑穗病一年侵染1次,无再侵染。以厚垣孢子在土壤、粪肥和种子上越冬。厚垣抱子在土壤中遇到适宜条件萌发产生菌丝,由玉米幼芽入侵,最后进人雄花和果穗,产生大量厚垣孢子。玉米播种后至五叶期,土壤温度湿度是否适宜,一是影响病菌入侵的主要因素。防治办法:(1)选用品种选用抗病自交系,种植抗病杂交种。(2)拔除病株发现病株,及早拔除,要做到早拔、彻底拔,并带出田外深埋。(3)农业措施重病区实行3年以上轮作,施用净肥,秸秆肥要充分堆沤发酵。深翻土壤,加强水肥管理,增强玉米的抗病性。(4)药剂拌种选用玉米种衣剂:(好苗100g)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拌种10-15斤种子。第7页/共25页四、玉米茎腐病症状:为全株表现症状的病害,玉米乳熟至腊熟期为显症高峰期。一般由下部叶片向上逐渐扩展,呈现青枯状。有的病株在雨后出现急性症状,全株急骤青枯。病株茎基部变软,内部空松,遇风易倒折。剖茎检查,髓部空松,根、茎基部可见到红色病症。发病规律:玉米茎腐病田间以病株残体、病田土壤和种子带茵为初侵染源。越冬病菌在玉米播种后至抽雄吐丝期陆续由根系侵人,在植株体内蔓延扩展。玉米灌浆至成熟期的气候条件,特别是雨量与发病关系密切。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防治办法:(1)加强栽培管理选用抗病自交系,合理施肥、合理密植等,以增强玉米的抗病性。(2)实行轮作深翻土地,清除病株残体,秸秆充分发酵后再施用等,以减少土壤茵源。(3)药剂拌种选用玉米种衣剂:(好苗100g)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拌种10-15斤种子。第8页/共25页六、玉米纹枯病症状:主要为害玉米叶鞘、果斑为圆形或不规则形,淡褐色,水浸状,病、健部界线模糊,病斑连片愈合成较大型云纹状斑块,中部为淡土黄色或枯草白色,边缘褐色。湿度大时发病部位可见到茂盛的菌丝体,后结成白色小绒球,逐渐变成褐色的菌核。有时在茎基部数节出现明显的云纹状病斑。病株茎秆松软,组织解体。发病规律:以菌核在土中越冬,第二年侵染玉米,先在玉米茎基部叶鞘上发病,逐渐向上和四周发展,一般在玉米拔节期开始发病,抽雄期病情发展快,吐丝灌浆期受害重。玉米连茬种植,发病重;高水肥、密度大,田间湿度大、通风透光不良,发病重。7-8月份降水次数多,降水量大,易诱发病害。防治办法:(1)种植抗病品种叶片大小适中并向上倾斜生长的品种,田间通风透光好,发病轻。(2)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合理排灌,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抗病力。在发病初期,剥除玉米植株下部的部分有病叶鞘,可减轻发病。(3)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每亩用5%井冈霉素100-150毫升,或20%粉剂25克,或农抗120水剂150-200毫升,加水50-60千克茎叶喷雾。(4)药剂拌种选用玉米种衣剂:(好苗100g)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拌种10-15斤种子。第9页/共25页七、玉米黑粉病症状:黑粉病为局部侵染病害。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玉米的生根、茎、叶、叶鞘、雌(雄)穗均可受害。病组织肿大成瘤。病瘤表面有白色、淡红色,以后逐渐变为灰白色至褐色的薄膜,最后外膜破裂,散出黑褐色粉末。通常叶片和叶鞘上的瘤较小,直径仅l-2厘米或更小,一般不产生黑粉。茎节上和穗上病瘤较大,直径可达15厘米。一株玉米可产生多个病瘤。雄穗受害部位多长出囊状或角状小瘤,雌穗受害部位多在上半部,仅个别小花受侵产生病瘤,其它仍能结实;全穗受害可成为1个大病瘤。发病规律:病菌以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和病株残体上越冬,春季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担孢子,随气流传播,陆续引起苗期和成株期发病。孢子萌发适温26—30℃。玉米植株密度过大,偏施氮肥,组织伤口处有利于病菌人侵。菌源多、降水多、湿度大,发病较重。防治办法:(1)种植抗病品种因地制宜地选用当地抗病杂交种。(2)消灭侵染菌源玉米收获后,秸秆不要在地头堆放,作堆肥时需经腐熟,并及时消除田间内的病残体,以减少越冬菌源。(3)改进栽培措施实行轮作倒茬,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防治玉米螟,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此外,在病瘤成熟破裂前及时摘除销毁,减少田间传播为害。(4)药剂拌种选用玉米种衣剂:(好苗100g)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拌种10-15斤种子。第10页/共25页八、玉米粗缩病症状: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以苗期受害最重,5至6片叶即可显症,开始在心叶基部及中脉两侧产生透明的油浸状褪绿虚线条点,逐渐扩及整个叶片。病苗浓绿,叶片僵直,宽短而厚,心叶不能正常展开,病株生长迟缓、矮化叶片背部叶脉上产生蜡白色隆起条纹,用手触摸有明显的粗糙感植顶叶簇生状如君子兰。至9至10叶期,病株矮化现象更为明显,上部节间短缩粗肿,顶部叶片簇生,病株高度不到健株一半,多数不能抽穗结实,个别雄穗虽能抽出,但分枝极少,没有花粉。果穗畸型,花丝极少,植株严重矮化,雄穗退化,雌穗畸形,严重时不能结实。发病规律:我国北方,粗缩病毒在冬小麦及其它杂草寄主越冬。也可在传毒昆虫体内越冬。第二年玉米出土后,借传毒昆虫将病毒传染到玉米苗或高梁、谷子、杂草上,辗转传播为害。玉米5叶期以前易感病,10叶期以后抗性增强,即便受侵染发病也轻。玉米出苗至5口十期如果与传毒昆虫迁飞高峰相遇,发病严重,所以玉米播期和发病轻重关系密切,如河北省5月中旬播种的玉米,苗期正遇上第一代,灰飞虱成虫盛期,发病严重。田间管理粗放,杂草多,灰飞虱多,发病重。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在玉米粗缩病的防治上,要坚持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方针,其核心是控制毒源、减少虫源、避开危害。1、加强监测和预报2、要根据本地条件,选用抗性相对较好的品种3、调整播期4、清除杂草路边、田间杂草5、加强田间管理结合定苗化学防治:1、药剂拌种选用玉米种衣剂:600g/升吡虫啉悬浮剂和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2、喷药杀虫总结:玉米粗缩病具有毁灭性,一旦发生了就很难治愈,在病株上喷上某种药剂就使它恢复正常是不现实的,但只要做到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环环紧扣,就一定能够控制其危害蔓延。第11页/共25页玉米粗缩病第12页/共25页九、灰飞虱为害:

灰飞虱,寄主是各种草坪禾草及水稻、麦类、玉米、稗等禾本科植物,所以对农业危害很大。病毒媒介物,会造成作物退化或植株畸形,能传播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小麦丛矮病、玉米粗短病及条纹矮缩病等多种病毒病。这是携带病毒的灰飞虱,如果植物被这种灰飞虱啃咬过了,植物会被感染,后期可能会在植物内产生灰飞虱幼虫,继续啃咬植物。防治办法:1)农业防治:选用抗(耐)虫水稻品种,进行科学肥水管理,创造不利于白背飞虱孳生繁殖的生态条件。2)生物防治:白背飞虱各虫期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种类较多,除寄生蜂、黑肩绿盲蝽、瓢虫等外,还有蜘蛛、线虫、菌类对白背虱的发生有很大的抑制作用。保护利用好天敌,对控制白背飞虱的发生为害能起到明显的效果。灰飞虱的防治3)化学防治:根据水稻品种类型和飞虱发生情况,采取重点防治主害代低龄若虫高峰期的防治对策,如果成虫迁入量特别大而集中的年份和地区,采取防治迁入峰成虫和主害代低龄若虫高峰期相结合的对策。防治药剂:70%吡虫啉(高搏),20%吡蚜酮,0.5%藜芦碱可湿性粉剂,90%敌敌畏等常规防治。药剂拌种选用玉米种衣剂:600g/升吡虫啉悬浮剂第13页/共25页在北方地区1年发生4-5代。华北地区越冬若虫于4月中旬至5月中旬羽化,迁向草坪产卵繁殖。第1代若虫于5月中旬至6月大量孵化,5月下旬至6月中旬羽化。第2代若虫于6月中旬至7月中旬孵化,并于6月下旬至7月下旬羽化为成虫,第3代于7月至8月上、中旬羽化。第4代若虫在8月中旬至11月孵化,9月上旬至10月上旬羽化,有部分则以3、4龄若虫进入越冬状态。第5代若虫在10月上旬至11月下旬孵化,并进入越冬期,全年以9月初的第4代若虫密度最大,大部分地区多以第3、4龄和少量第5龄若虫在田边、沟边杂草中越冬。灰飞虱属于温带地区的害虫,耐低温能力较强,对高温适应性较差,其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在28℃左右,冬季低温对其越冬若虫影响不大,在辽宁盘锦地区亦能安全越冬,不会大量死亡,在-3℃且持续时间较长时才产生麻痹冻倒现象,但除部分致死外,其余仍能复苏。当气温超过2℃无风天晴时,又能爬至寄主茎叶部取食并继续发育,在田间喜通透性良好的环境,栖息于植物植株的部位较高,并常向田边移动集中,因此,田边虫量多,成虫翅型变化较稳定,越冬代以短翅型居多,其余各代以长翅型居多,雄虫除越冬外,其余各代几乎均为长翅型成虫。成虫喜在生长嫩绿、高大茂密的地块产卵。雌虫产卵量一般数十粒,越冬代最多,可达500粒左右,每个卵块的卵粒数,由1-2粒至10余粒,大多为5-6粒。第14页/共25页灰飞虱第15页/共25页十、玉米蚜虫

为害:以成、若蚜刺吸植株汁液。幼苗期蚜虫群集于心叶为害,植株生长停滞,发育不良,严重受害时,甚至死苗。玉米抽穗后,移向新生的心叶中繁殖,在展开的叶面可见到-层密布的灰白色脱皮壳,这是玉米蚜为害的主要特征。穗期除刺吸汁液外,蚜虫则密布于叶背、叶鞘和穗部的穗苞或花丝上取食,还因蚜虫排泄的“蜜露”,黏附叶片,引起煤污病,常在叶面形成-层黑色的霉状物,影响光合作用,千粒重下降,引起减产。同时蚜虫大量吸取汁液,使玉米植株水分、养分供应失调,影响正常灌浆,导致秕粒增多,粒重下降,甚至造成无棒“空株”。发生现律:一年发生20代左右,以成、若蚜在麦类及早熟禾、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的心叶里越冬。翌年3-4月间随着气温上升,开始在越冬寄主上活动、繁殖为害。6月下旬7月初蚜虫由其他寄主迁往夏玉米,7月下旬玉米蚜大量迁入,抽雄前蚜虫在心叶为害,7月底至8月上旬玉米进入抽雄期,玉米蚜迅速增殖。8月上旬至中旬进入盛期,百株蚜量达万头以上。8月下旬末天敌大量出现,气候干燥凉爽,蚜量急剧下降,集中在雌穗苞叶或下部叶片,玉米收获前产生有翅蚜迁飞其他寄主。防治方法:农业防治:及时清除田间地头杂草。采用麦垄套种玉米栽培法比麦后播种的玉米提早10-15天,能避开蚜虫繁殖的盛期,可减轻为害

化学防治:1、药剂拌种选用玉米种衣剂:600g/升吡虫啉悬浮剂。2、喷药杀虫第16页/共25页玉米蚜虫第17页/共25页十一、地下害虫地下害虫指的是一生或一生中某个阶段生活在土壤中危害植物地下部分、种子、幼苗或近土表主茎的杂食性昆虫。种类很多,主要有蝼蛄、蛴螬、金针虫、地老虎、根蛆、根蝽、根蚜、拟地甲、蟋蟀、根蚧、根叶甲、根天牛、根象甲和白蚁等10多类,共约200余种,分属8目36科。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这些害虫主要以幼虫取食玉米的种子、根、幼苗等部位,造成缺苗,不同程度的影响产量。为害:作物等受害后轻者萎蔫,生长迟缓,重的干枯而死,造成缺苗断垄,以致减产。有的种类以幼虫为害,有的种类成虫、幼(若)虫均可为害。

为害方式可分为3类:长期生活在土内为害植物的地下部分;昼伏夜出在近土面处为害;地上地下均可为害。发生规律:地下害虫的体形多为长形和纺锤形,身体色素退化,某些器官发达或退化,如蝼蛄的前足特化为开掘足,适宜在土中掘土前进。有的种类鞘翅或眼退化。在土中垂直活动的规律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主要是由于地下害虫对土温、土湿的敏感反应。冬、夏表土层温湿度条件不适就向深层移动,春秋则由深层向表土层上移,而这时一般正值作物的苗期阶段,从而为它们提供了充足的食料条件。第18页/共25页防治方法:1.使用玉米专用种衣剂:600g/升吡虫啉悬浮种衣剂,能够有效的预防地上害虫和地下害虫的发生及危害,对蚜虫、飞虱、蛴螬、蝼蛄、金针虫等害虫有很好的屏蔽作用,进而避免了这些害虫对玉米等作物的危害。3.药剂拌种用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拌种,堆闷3-4小时,待种子8成干时播种,可维持药效25天,达到防治蝼蛄、蛴螬、金针虫等底下害虫的目的。4.浇水控制春播前农田浇灌后,使土壤的温度、湿度发生变化,对地老虎、蛴螬等底下害虫为害不利,可使其死亡率在90%以上。5.撒埋毒土每亩用辛硫磷乳油100克,拌细砂或细土30公斤,在作物根旁开浅沟撒埋药土,随即覆土,或结合耪地将药土施入,可防治多种地下害虫。6.地面喷药在晴天傍晚按每亩用60公斤水兑的敌杀死8毫升搅拌均匀,满地喷施即可。因夜晚气温下降,蒸发量少,加上有露水,土壤及幼苗均成湿润状态,保证了药效,对地老虎幼虫防治率达到100%。第19页/共25页玉米系列种衣剂第20页/共25页玉米需要二次包衣原因:1、种子从种子公司包衣、分装出厂,到买回家中大概要经过大半年的时间,这其中药物自然挥发、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的自然摩擦,极易造成种衣剂脱落,导致杀虫、杀菌效果已微乎其微;2、种子公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