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子庄子的智慧智慧第1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道家老庄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和《庄子》两本书是道家思想的经典,其中《老子》五千言为老子的专著。《庄子》一书,《内篇》是庄子所作,而《外篇》和《杂篇》出于其门徒之手。地位:老、庄(约前600-前500)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如同苏格拉底(前469年-前399年)和柏拉图(前427年-前347年)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老庄哲学是自成一套的宇宙观、认识论、方法论、自然哲学和人生哲学。核心:老庄哲学的中心思想与理论基础是“道”。第2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认识论:老子认为“道”是真实存在的事物,他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这说明“道”是一个神秘的、实有的存在体。老子认为道是宇宙间永远存在的、绝对的;是永远运动的或变化着的事物;“道”不同于时空中的具体事物,它是无限广大的,不能用具体名词来限定它。“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庄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认为万物都是变化的,万物有共同性,即“道”。老庄所说的“道”作用于人生,叫做“德”。强调修身养德、养生。第3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人生论:老庄主张自然无为。“自然”是不加强制力量而顺其自然的心态。“无为”即“好静”,“无事”,“无欲”。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特意、不刻意去做某些事。“无为而无不为”,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二者的关系是:“无为”是一种处理事情顺其自然的态度,“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第4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老子认为人若执着于外在的名利,就没有自由了。人们追求欲望满足,往往不知自己身在何处。主张为人应淡泊名利,追求精神的超脱、解放。怎样解脱呢:老子认为应“致虚极,守静笃”。即虚怀若谷,持重守静,最终达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庄子则认为应“无待,无己”的逍遥之举,即破除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使精神活动处于无牵无挂的逍遥境界中。而要达到这一境界的内心功夫是:①“心斋”(养心气,层次高于身斋(吃素));②“坐忘”(消除贪欲,使心灵自由舒展),③“守宗”(即处于无所待的境界而不受外界的影响)。第5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儒家和道家处世态度比较“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zhuó)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听了,深有感触地教诲弟子:“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孔子意思是说,水自身的清或浊,决定了它或享“濯缨”之荣,或遭“濯足”之辱。水的命运是由它自身的内因决定的。孟子进而阐发:“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孟子意思是说,人的荣辱,都是由其自身的内因决定的。孔、孟强调人们应当加强自身修养,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第6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儒家和道家处世态度比较“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浊我足。”道家的解释则是:“沧浪之水清的话,我用它来洗帽带,沧浪之水浊的话,我就用它来洗脚;不管是好是坏,我都拿来为我所用。”道家强调的是,我们不必考虑如何改变环境,关键是如何考虑适应环境。第7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老子何许人也迷一样的传说黑格尔佩服老子,认为老子真正代表了东方的哲学智慧。世界发行量最大的两部书----
《圣经》、老子《道德经》
第8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老子,早期传说为李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时期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者,著有《老子》一书老子以“道”为本,以“自然”为宗,强调要化解人世的危乱就应先解消文化对人的影响,使人民顺其自然本性、依从自然规律而自由自治,因此提倡“无为而治”。第9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一、宇宙观本体论
老子哲学的一个核心范畴—“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10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常】(chánɡ)
“常”指裙子。《说文.巾部》:“常,下裙也。”人类早期是以树叶、兽皮等作为御寒之物。自从进入文明社会后,“常”作为遮羞物。有固定不变之意。如常法、常规、纲常、伦常。第11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道有三层意义:道的本性道的公用道的规律34第12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1、道的本性--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实际上不是别的,就是道性自然,道的本性就是自然。“自然”,形容词。形容没有任何外在压迫,没有外在制约,没有外在限制等这样一些含义。
第13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自然”谁挥鞭策驱四方,万物兴歇皆自然。
——李白第14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之、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德经》第十七章黄帝;尧、舜、禹、汤;秦始皇;希特勒政治家的等级第15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自然”是道的本性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道德经》第五十五章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讲
第16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自然--艺术的最高的境界返璞归真;见素抱朴;什么是艺术?情感的自然流露表达。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将历代绘画分为五个等级:自然、神、妙、精、谨细。"夫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而成谨细。"
第17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2、道的功用——创生宇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
《道德经》四十二章第18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道创生宇宙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第19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
“道”广大无边,万物均由“道”而生。万物从“道”分离出来后,周流不息地运动着。万物的这种运动离”道”越来越远。远到极处,物极必反,万物又回到了”道”的本根。对万物而言,向本原的重新回归,实际上是一种复命的过程,也是万物的最终归宿。第20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
道能以不变应万变,以少制多,有无往而不胜力量,道与我们所说的规律有相似之处。道的作用是柔弱的,然而柔弱的“道”却使世界万物应时而生,繁荣昌盛,万物并不会感到有压力存在,即“道法自然”之意。正是这种“无为”的做法却达到“无不为”的效果。第21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
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道有固定的运行变化规律,不因任何人意志而改变“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第22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道是最高原则
故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故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何故,道使之然
所以天地不以为仁,圣人亦不以为仁,而以为自然。
第23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二、朴素辩证法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道德经》四十章“道”之体是“虚静”“恍惚”“寂然”,是“无忧”“无物”“无形”之无;“道”之用则是“柔弱”。
相互转化柔弱胜刚强第24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逆向思维“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道德经》第十八章344第25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1、老子比较系统地揭示事物存在是相互依存的矛盾统一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26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有”和“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27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三十辐共一毂gǔ
,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shān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28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
两人间的平衡是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不敢剪:失去矛盾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第29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2、事物向相反方面转化,物极必反、势强必弱“反者道之动”含义其一是指道作用下的万物总是向其相反的方向发展,即事物都是在对立转化的状态下存在,而不是静止不动,一成不变的。第30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故应当联系到事物的对立转化来深化其认识。第31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
老子将对立面的转化看成是认识世界的基本原则,安身立命的指导方法。人只有防止走极端,自觉地与道同体,保持虚盈的状态,就足以全生避害。认为只要不失得道者的知足长乐,世俗的荣辱得失皆可看作浮云,从这个角度看“道者反之动”表达了得道者对是非得失的超越。第32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
其二是指纷繁复杂的万物最终都要返回到原来起始的虚静的状态。“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老子·第十六章》)。第33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3、量变引起质变“为之乎其未有,治之乎其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34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4、否定之否定“大直若屈,大巧若诎,大辨若讷,大赢若绌”。第35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物壮则老“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道德经》二十三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5],柔弱者生之徒。
-----《道德经》第七十六章第36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岁月的联想岁月给我们送来了昨天、今天和明天,同样,岁月也给我们带走了昨天、今天和明天。为年轻人是送来为老年人是送走344第37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三、用柔的方法论,守弱的人生观
“弱者道之用”含义“弱者道之用”是指道作用于万物时的特征。老子说:“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柔弱胜刚强”柔之用:守曲、枉、低、敝、少、辱、贱、雌、静,退、无事、无为、不争、无私,以最终达到全、正、盈、新、得、荣、贵、雄、进、有为、有成的目的第38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上善若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八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道德经》七十八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二十二章)第39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柔弱胜刚强水的哲学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摧枯拉朽;长江巨浪浩浩荡荡一泻千里;深潭古井波平如镜无古无今;一池春水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第40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婴儿哲学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zuī]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shà],和之至也。
---《道德经》五十五章第41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水之意象演绎出了名彪千古的哲学论著。水的意向是情的河流,是美的烟波。
----莫不流淌着中国古人生命的泉流,莫不激发着古人情爱的的浩然。第42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王安石:“千里澄江似练”;“六朝旧事随流水”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某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青山遮不住,毕竟江流去”。第43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感悟“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道德经》第七章少则得,多则惑。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第44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历史的事实另人惊讶:好人不得志,从屈原、岳飞、谭嗣同到彭德怀;小人青云直上,从赵高、袁世凯到康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冠而去“归去来兮”;李太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第45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柔弱胜刚强2将欲歙[xī]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固:姑且微明:高明微妙的谋略第46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四、社会政治观1、无为老子认为对于君主而言: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以不追求为追求---以不动作为动作
---以没有成就为成就虚\静\淡---道家的消极无为
第47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老子强调“无为”的原因:按照老子哲学的辩证法:“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lèi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大事无事----大为无为---……第48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有为”的背后是多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tián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第十二章第49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无为”之“三不原则”: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道德经》第三章结果:“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第50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道德经》第三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第51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自然无为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第二章第52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道德经》第十一章老子讲的“无为”是按“自然”规律办事,不妄为,不乱为,不胡作非为。第53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无为而无不为”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无为也可以说就是一种“不争”。以一种不争的态度去对待,反而可以达到无所不为(的结果)。
第54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2、反对德治和法治
老子反对德治和法治。“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老子认为,德治是道治破坏的结果。所谓“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德治是天下失道后不得已而采取的治国方略。第55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
法治祸害更大。“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在君即法令的社会,法律都是统治者按照自己的需要来制订的,体现的是其自身的利益并将利益合法化。因此,在本质上强化了君与民的对立。然而,“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所以,法律治国是不起不了良好效果的,只会导致“民不畏威,则威大至”,即君主被推翻。第56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6、小国寡民不相往来的社会组织
小国寡民是老子理想的社会和国家形态。
《老子》:“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57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
这就是说,国家要尽量小,人民百姓也要尽量少,即使有了器具、车船、武器,人们也不去使用它们。甚至连文字也不要。必须使人民看重生命,不到处搬迁,使人民有吃有穿,能够安居乐俗,不要有其他非分之想。相邻的国家,鸡狗的叫声都能相互听得到,但人民到老死也不相互往来。第58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
老子认为,社会之所以混乱,互相争夺,原因就在于人们欲望的过分,法令的繁多,知识的追求和讲究虚伪的仁义道德等。“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第59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
老子对仁义道德也进行了某些批评和揭露,他指出,所以要讲仁义忠孝那一套,都是因为大道废弃,六亲不和,国家混乱。因此,他认为,要使天下太平,没有争夺,就要取消知识,取消道德,取消新颖的器具和财货。第60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
在此基础之上,老子提出了自己的历史发展观。他认为社会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道”、“德”、“仁”、“义”、“礼”。第61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
人类社会的最初发展阶段是“道”统治的,一切纯任“自然”,是完全“无为”的。以后的社会分别由德、仁、义、礼统治。老子认为每后一个阶段与前一个阶段相比,离“无为”越远,美的善的东西越少,丑的恶的东西越多,因而离他的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就越远。第62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
老子所追慕向往的社会,正是远古的原始社会。老子的幻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春秋战国时代战争频繁,生活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人民迫切要求安静修养和减轻剥削的愿望。第63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4、“治大国若烹小鲜”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
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第64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君道无为,臣道有为。君道“无为而治”有三层基本的含义:1、“我无为而民自化”。2、“我好静而民自正”。静:无私欲;正,民风淳朴。3、“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65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
静是心灵的升华无为本来就是一种非常美妙的生活静是一种感受,静是一种心灵的升华;静是一片闲适,静是一片安逸。静到无所事事,静到无所作为,静到只是享受阳光,享受独处,享受亲情,享受音乐,享受美味,享受爱情。
第66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
静是一种境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学》“宁静致远,淡泊明志”
第67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
静是人生之顿悟“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陈继儒《幽窗小记》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第68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第69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少则得,多则惑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
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道德经》第九章范蠡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知足常足矣。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34第70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唐.王遵《五湖》已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扬五湖风。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范蠡,人称“陶朱公”
34范蠡激流勇退,逃到齐国去了。临行前他给另一个功臣文种写了一封信说:高鸟己散,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就烹。第71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你熟悉下列句子吗?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君子之交淡如水东施效颦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第72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道家——庄子哲学的智慧第73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
庄子与《庄子》
庄子(369-286BC),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著有《庄子》一书,老子思想的继承者。第74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
庄子的故事1.庄周梦蝶
第75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
《庄子》庄周梦蝶文中述说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栩栩然蝴蝶”,“不知周也”。等他醒来,惊奇地看到自己是庄周。因此,他糊涂了,不知是庄周做梦成蝴蝶,还是蝴蝶做梦成庄周。第76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
这个寓言是要说明,蝴蝶与庄周、物与我,本来就是一体,没有差别,因此不必去追究。自此以后的两千多年中,庄周梦蝶就成了文人墨客借物言志的重要题材,蝶梦也就成了梦幻的代称。第77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
他认为,万事万物平等齐同,而认知上的是或非、然或否都是相对的,是人的私心成见所致,梦就是醒,醒就是梦,万物始于一,复归于一。所以庄与蝶、梦与觉相互转化,彼此渗透,最后成为浑然一体,庄子是借庄、蝶交会贯通;物、我消解融合的美感经验,让人们去领略“物化”的佳境。第78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
这个故事一般称作“庄周梦蝶”。在一般人看来,一个人在醒时的所见所感是真实的,梦境是幻觉,是不真实的。庄子却以为不然。虽然,醒是一种境界,梦是另一种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庄周是庄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但庄周看来,他们都只是一种现象,是道运动中的一种形态,一个阶段而已。第79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
庄子虽然自己梦见蝴蝶,但他却坚持“古之真人,其寝不梦”的说法,这样的真人大概世上是绝无仅有的。对梦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描述,禅师语录中就有一段妙论:“昨日梦说禅,今日禅说梦。梦时梦如今说底,说时说昨日梦底。昨日合眼梦,今日开眼梦。诸人总在梦中听,云门复说梦中梦。”第80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
2.鼓盆而歌
庄子在自己的妻子死后,不但不伤心落泪,却还得意坐在地上“鼓盆而歌”的事实.
后来还由此引出庄子一段精彩玄妙的生死谈,大意是说:“人生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从生到死,从死到生的过程,就好比春夏秋冬,四时往复一样,此刻,妻子已经回归自然,正沉睡在天地的怀抱中,而我在一旁哇哇大哭,不但不明智也毫无必要,所以便为她鼓盆而歌。”第81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若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3、生活清贫第82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4、终生不仕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第83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yuānchú),
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5、淡泊名利第84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以“道”为宇宙本原的思想,提出了“通天下一气耳”的气化统一观,特别突出了认识标准的相对性问题。认为如果“以物观物”,即从常识的角度看问题,只能是“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庄子·齐物论》),不可能有一个确定的结果;而从“道”的角度去看问题,即“以道观物”,其结果必然是“齐物”而无所谓差别和是非。一、“齐物论”。第85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
1.是非无定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秋水》)在庄子看来,贵贱、大小、有无、是非、同异等等一切都是相对的,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结果也是不同的。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标准是无法衡量的。
第86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
2.道通为一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草茎)与楹(庭柱
),厉与西施,恢诡谲(guǐjué)怪,道通为一。
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齐物论》)第87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二、“逍遥游”的人生哲学,绝对的自由观
是庄子的人生哲学和自由观。庄子认为,人在世上生活,总是“未免乎累”,故他要求一种绝对的“无待”的自由。第88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
客观上的无待相对应的,是主观上的“无己”,乃至“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庄子·应帝王》),“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知乎君子小人哉!”(《庄子·马蹄》)如此的自由是以对人类文明的彻底否定为内容的,它表明了庄子要求彻底摆脱社会国家的桎梏、追求精神解脱的自由观的奇特的性质。第89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逍遥”
“逍遥”也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单从字面上讲,“逍遥游”即是“没有任何束缚的自由自在的活动”。“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究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就是关于“逍遥游”境界。第90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三、无待
怎样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逍遥游”有前提是“无待”;要作逍遥游,自然要无待。如何无待?自然要于已无待,于功无待,于名无待。“无已”即忘却自己的形骸、智虑,与宇宙万物合为一体;“无功”即自然无为;“无名”即不图虚名,以实为本。第91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
但这里的无已、无功、无名,却非对一切无所谓,满足于现状。要无已,只有先充实自己,完成自己,才有可能进一步升华,破除我执,达到无己的境界;要无功,先要有功,再有而不恃,进到自然无为的境界;要无名,先有名,再以实化虚,进到以实为本的境界。第92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
无待与有待相对。语出《庄子·逍遥游》。无待是无所凭依,不受任何限制的一种绝对的自由境界。世间的一切均为有待,限制了自由。而绝对的自由是超越有待达于无待。第93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
达到“无待”境界的根本方法是“无己。”苦乐之情。得失之忧皆因“有己”而起。来自客观方面的有待,不是对自由的真正束缚,真正的束缚来自人自身。只有无己,从精神上超脱社会和自然的限制,泯灭物我的对立。超脱一切荣辱得失的思虑,游心于无穷而无所待,达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第94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鼓盆而歌——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妻死,惠施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寝于巨室,而我噭噭(jiào
)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第95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五、庄子哲学的现实意义1、超越现实——大眼界、大胸怀,大气派道家是“药店”儒家是“粮店”2、立足长远——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绿色环保第96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庄子》中的成语故事第97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朝三暮四东施效颦越俎代庖望洋兴叹邯郸学步井底之蛙螳臂当车踌躇满志游刃有余贻笑大方哀莫大于心死人生如白驹过隙第98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朝三暮四这个故事源于《庄子·齐物论》。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经胜利了。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象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就象十年前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第99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邯郸学步据说,赵国的首都邯郸的人走路的姿态很好看,动作非常优雅、轻快。燕国有一个少年听到这个传说,非常羡慕邯郸人,就走了很远的路去赵国,想学习邯郸人走路的方法。刚开始,他整天站在街头,仔细研究每个人走路的姿态,再慢慢模仿他们,可是都没有成功。后来,他想可能是受到过去走路习惯的影响,所以,他决定要忘掉以前走路的方法。从那时候起,他更专心研究邯郸人走路的姿势,不过,再怎么努力他还是学不会,最后他只好放弃。可是,因为他把以前走路的方法忘得一乾二净,已经不知道该怎么走路,只好一路爬着回去。当别人看到他的样子,都忍不住笑他。第100页,共10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东施效颦西施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是春秋时期越国人,她的一举一动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机械手电气原理课程设计
- 早课生活活动课程设计
-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资源
- 温度检测与课课程设计
- 甲醇储罐课程设计
- 游戏与课程设计幼儿园
- 机械原理分类及课程设计
- 环境工程经济课程设计
- 布鲁姆教育理论课程设计
- 物流课程设计范文
- 能源计量网络图范例电力计量网络图
- DB37∕T 5112-2018 村庄道路建设规范
- 说明书hid500系列变频调速器使用说明书s1.1(1)
- 半导体物理第五章习题答案
- 2022年重庆市中考道德与法治B卷试题及答案解析
- 水泵与水泵站(水利)
- 乙肝五项详解(课堂PPT)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理解题
- 个人信息查询使用授权书
- 全球实验室仪器耗材国际品牌简介
- 特种设备日常运行记录表(共4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