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八_第1页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八_第2页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八_第3页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八_第4页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中外历史纲要》(上)一、选官制度二、中央官制三、赋税制度目录第一部分国之栋梁——选官制度

一、选官制度

世官制(血缘)西周

军功授爵制(军功)战国

察举制(品行)汉代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历代选官制度的变化一、选官制度(一)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背景

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自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制九品中正制。

曹魏创立,唐朝废。设中正,由本籍朝官兼任,以德才而定九品,作为吏部任用根据,按士人表现,品有升降。——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的研究》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标准曹魏:家世、道德与才能并重西晋:主要看中家世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一、选官制度(一)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一、选官制度(二)科举制背景①士族腐朽,九品中正制不再适应社会需要②庶族地主兴起,参与政权一、选官制度(二)科举制1、发展历程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始建进士科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首创武举和殿试任用高官主持考试创立发展完善一、选官制度(二)科举制2、考试内容:以进士和明经为主。进士科:科举考试最高等级。要求考生根据特定题目创作诗、赋。明经科:主要考试内容包括帖经和墨义。知识链接结合材料,分析科举制对王朝统治的作用。材料一:晚唐由名族公卿贡举进者占76.4%,至宋代跌至13%;寒族则晚唐仅占9.3%,北宋时增至58.4%。此现象不仅可以表示社会之转变,同时可以表示科举制度汲引寒士之效用,愈久而愈见。——孙国栋《唐宋之际社会门第之消融》材料二:其明经各试所习业,文注精熟,辨明义理,然后为通。正经有九,《礼记》、《左传》为大经,《毛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谷梁》为小经。——《唐六典》材料三: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摭言》庶族上升,促进阶层流动;士族没落,加强中央集权以文取士,提高官员素质功名诱人,利于皇权统治核心素养历史解释3、科举制度影响积极:A.使一批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打破特权垄断政权的局面,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B.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C.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D.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E.促进儒家文化的传播。消极?

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明)顾炎武:《日知录》4、废除:1905年(清末新政)消极: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个性;忽视实用性学问,阻碍科技;片面应试,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中国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先秦时期战国至秦朝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方式:世袭标准:血缘方式:中央任免标准:军功

方式:

地方举荐

标准:

品行方式:中正官评议标准:家世,才能方式:考试标准:才学方式更加公开和公平面向更多阶层核心素养时序观念第二部分国之中枢——三省六部制

魏晋南北朝二、中央官制的创新三公九卿皇帝东汉皇帝尚书台三公【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曹魏】【西晋】西汉秦朝皇帝三公九卿【决策】【执行】中朝虽有三省,但各自的职掌和权力分配尚未定型,也尚未正式构成中枢权力机构的组成部分。秦:三公九卿西汉:中外朝制东汉:形成尚书台,取代了三公的权力。魏晋南北朝:尚书台改称尚书省,新设立中书省和门下省。二、中央官制的创新隋唐:三省六部制(创立并完善)皇帝中书省吏工刑兵礼户【起草诏令】【封驳审议】【负责执行】提交上奏同意后交予审议封驳审议通过执行【官吏任免】【户籍、财政】【军事】【刑狱】【营造、水利】【礼仪】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政事堂特点:相权三分,职权分明,互相牵制,节制君权。隋文帝:正式确立唐太宗:扩大宰相任用范围;

设政事堂,一体化趋势出现。

3、作用: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分散相权,加强皇权;集体施政,减少决策失误;官制变革,后世沿袭。完善:皇权相权和谐共治时期中枢机构设置权力配置与运作趋势西汉武帝前三公九卿制丞相集决策、行政、用人、审议和司法于一身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武帝后中朝和外朝中朝决策,外朝执行东汉三公和尚书台三公荣誉,尚书台掌决策和行政魏晋南北朝形成三省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隋唐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掌执行中央官制第三部分国之命脉——赋税制度

三、赋税制度1、魏晋:租调制基础北魏孝文帝:均田制租:粮食(粟)调:帛或布按户征收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材料一:(武德二年)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绢布)。——《旧唐书·食货志》租庸调制:田——租——粟户——调——帛或布身——庸——绢或布为何田租是以人丁为依据固定收取?租庸调制是以“人丁为本”的赋税制度核心素养史料实证三、赋税制度2、唐初:租庸调制

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ù)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资治通鉴》卷2263、唐德宗:两税法土地买卖和兼并,均田制崩溃户口不实,人口统计少于实际人口富者逃税,穷者课税官吏盘剥严重,逃户变多(1)背景:财政收入紧张3、唐德宗:两税法(780年接受杨炎建议)(2)内容: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②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

——《资治通鉴》卷226“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三、赋税制度的创新尝试比较租庸调制与两税法,概括两税法的创新之处租庸调制两税法征税标准征税项目征税对象征税次数体现了公平原则放松了人身控制简化了税收名目适应商品经济发展扩大了收税对象增加了财政收入人丁财产田租、户调、力役、杂税等户税、田税授田农民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一次夏、秋两季明确了征税时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两税法存在税外加征、资产估计偏差,垦田数目不更新、实物变现受币值变化影响等问题,并没有减轻纳税农名的负担。延伸思考:魏晋至隋唐时期赋税制度变化的特点魏晋时期:租调制北魏至唐初:租庸调制唐朝后期:两税制以庸代役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反映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核心素养时序观念本课小结选官之法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庶族参与政权中央官制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皇权大大加强赋税制度从租庸调制到两税制以财产来征税隋唐时期的制度创设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基础!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完善古代国家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盛世与制度创新当堂巩固1.(2020.1·浙江高考·4)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

“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

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A.相权有所分散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C.“外朝”参议要政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解析】材料“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参与决策,都是为了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故选A项;材料不能推断参与决策的官员是贵族身份,无法体现出贵族化趋势,排除B项;政事堂是唐朝中央中枢机构,并非“外朝”,排除C项;材料介绍政事堂官员的组成,没有涉及决策过程的透明开放,排除D项。当堂巩固2.(2020·山东高考·3)下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时期概况高祖,太宗时期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高宗、武后时期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玄宗时期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3、欧阳修评论唐朝赋税制度时说: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