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编元代文学作品选读_第1页
第六编元代文学作品选读_第2页
第六编元代文学作品选读_第3页
第六编元代文学作品选读_第4页
第六编元代文学作品选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编元代文学作品选读第1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教学要求】1、了解元代杂剧、南戏、散曲发展概况;了解元杂剧体制特征。2、掌握关汉卿、马致远的散曲创作特色;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的杂剧风格。3、重点理解关汉卿、王实甫杂剧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高明的《琵琶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第2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第一讲元代戏曲作品选读(3学时)第二讲元代散曲作品选读(1学时)第3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第一讲元代戏曲作品选读精讲:《感天动地窦娥冤》(第三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高明《琵琶记》。第4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阅读: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望江亭中秋切鲙旦》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马致远:《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郑光祖:《迷青琐倩女离魂》纪君祥:《赵氏孤儿大报仇》无名氏:《包待制陈州粜米》第5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一、关汉卿与《窦娥冤》作者简介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第6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作品简介《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剧情取材自《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第7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第8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全剧四折一楔子。(楔子)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第一折)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第二折)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第三折)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发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第四折)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第9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分析第三折情节分三部分首先,通过监斩官和其他人的行为,描写了一副阴森肃杀的刑场气氛。窦娥便在这种气氛下上场,并用[端正好]、[滚绣球]两只曲子把自己的冤枉呈现出来,把控诉的对象指向了天和地。两只曲子是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好文章,在句式上,几乎全用口语,既贴近老百姓的语言,又自然流畅,气势充沛,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千百年来盛传不衰。第10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其次,在去刑场的途中,窦娥向刽子手提出一个小小的请求,要求从后街走,原因是怕婆婆看见伤心难过,这个细节显示了窦娥的善良细心。刑场哭别一场戏,是表现窦娥的性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在刑场上,窦娥再次重申了事实真相和自己的冤情。这段哭诉,哀哀怨怨,与前面的愤怒控诉形成鲜明的对比,是窦娥性格的另一方面的体现,也是窦娥在现实中的真实生活和真实性格的写照。第11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最后,窦娥劝解婆婆,说自己是“没时没运”,这只是窦娥安慰婆婆的话,并不是说窦娥自己没有怨恨了。因为她的冤屈完全是人为造成的,窦娥也从自己身上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临刑时提出了三桩誓愿。窦娥是无辜的,是冤大屈深的,她不甘心屈从于现实的压迫,她坚信自己的死定会“感天动地”,在人间以奇迹的方式显示出来。三桩誓愿,从时间的延续上,一桩比一桩更久长;从空间范围上,一桩比一桩更扩大。第12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三桩誓愿依次递进的过程,也是窦娥反抗精神依次上升的过程,三桩誓愿的实现是窦娥反抗的最终结果,也是悲剧高潮的结束。第13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思考1、分析窦娥性格内容和表现。2、最后一折中鬼魂诉冤对深化悲剧有何作用。第14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二、王实甫与《西厢记》作者简介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今保定定兴县人。他一生写作了14部剧本,《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第15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第16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作品简介崔张故事,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所写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莺莺传》写的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恋爱生活,结果是张生遗弃了莺莺,是个悲剧的结局。它写出了封建时代少女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爱情理想被社会无情摧残的人生悲剧。第17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到了宋代,一些文人直接以《莺莺传》为题材进行再创作,现在能看到的有秦观、毛滂的《调笑转踏》和赵令畦的《商调蝶恋花》鼓子词。这些诗词,对莺莺的命运给予了同情,对张生始乱终弃的薄情行为进行了批评,但故事情节并没有新的发展。第18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金代董解元性格狂放不羁,蔑视礼教,具备比较深厚的文化修养,并对当时的民间文学形式如诸宫调非常熟悉,喜欢写诗作曲。其长篇巨制《西厢记诸宫调》,是今存诸宫调中惟一的完整作品。

“董西厢”是在《莺莺传》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以第三人称叙事的说唱文学。它对《莺莺传》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作了根本性的改造,矛盾冲突的性质衍变成了争取恋爱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长之间的斗争;张生成了多情才子,莺莺富有反抗性;故事以莺莺偕张生私奔作结,使旧故事开了新生面。在文字的运用上,作者既善于写景,也善于写情,并善于以口语入曲,使作品更为生动和富于生活气息,艺术性较前有较大提高,为“王西厢”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19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王实甫《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它叙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经红娘的帮助,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王西厢”以莺莺、张生、红娘与老夫人的矛盾为基本矛盾,表现崔张与家长的冲突;以莺莺、张生、红娘间的矛盾为次要矛盾,由性格冲突推进剧情,刻画人物。“王西厢”还改写了曲文,增加了宾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节,艺术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第20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思考1、说说你对“《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更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的理解。2、从宋元时代背景看,老夫人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第21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三、高明与《琵琶记》作者简介高明字则诚,号菜根道人,今浙江瑞安人。他的生年约在1305年前后。他的卒年有元末说和明初说两种说法。高明四十岁左右中了进士,在杭州等地作过小官。后来隐居在宁波城东的栎社镇,《琵琶记》就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南戏作品。第22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作品简介南戏是南宋时期在中国南方兴起的戏曲剧种,南方称之为戏文。南戏是在宋杂剧脚色体系完备之后,在叙事性说唱文学高度成熟的基础上出现的。它是民间艺人“以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南词叙录》)构成曲牌连缀体制,用代言体的形式搬演长篇故事,从而创造出一种新兴艺术样式。第23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早期南戏,“语多尘下”,“士大夫罕有留意者”(《南词叙录》),从现存曲目看,表现爱情婚姻和家庭纠纷的题材,占最大的部分。元灭南宋后,北杂剧的影响也迅速扩展到长江以南,南戏便一度衰落了。但这种局面并没有维持太久。植根于南方人民群众之中的南戏,依然拥有广泛的观众。同时,由于南北两个剧种的汇聚,促进了相互的交流。另外,南戏形式上比较灵活自由,易于改编移植杂剧作品,所以到了元代后期,像高明、施惠等知名文人作家也参与了南戏的创作与改编。《琵琶记》和“荆、刘、拜、杀”等南戏名剧,相继出现,标志着元代南戏继杂剧之后走向兴盛时期。第24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琵琶记》,元末南戏,高明撰。写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共四十二出,被誉为传奇之祖。第25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分析书生发迹变泰后负心弃妻的现象,与宋代科举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科举制度导致一幕幕家庭和道德的悲剧。这就是宋代民间技艺产生大量谴责婚变作品的原因。宋代婚变故事一般都把矛头指向书生,是因为当时他们不仅有着优渥的社会地位,而且作为知书达礼的道德传承者,肩负着社会的责任。在元代,社会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书生的处境,从天上跌到地下。与此相联系,谴责书生负心婚变的悲剧作品,逐渐失去了现实的针对性。地位低下的书生,反成了同情的对象。所以元代戏曲里的书生形象,或是平庸怯懦,或是迂阔拘谨,尽管多半缺乏光彩,但很少作为被鞭挞的对象。到元代后期,人们对科举制度和书生命运有了更深刻的反思。高明的《琵琶记》,正是元末这种思想的典型体现。第26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琵琶记》的前身是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据记载,其情节大致写蔡二郎应举,考中了状元,他贪恋功名利禄,抛弃双亲和妻子,入赘相府。其妻赵贞女在饥荒之年,独力支撑门户,赡养公婆,竭尽孝道。公婆死后,她以罗裙包土,修筑坟茔,然后身背琵琶,上京寻夫。可是蔡二郎不仅不肯相认,竟还放马踩踹,致使神天震怒。最后,蔡二郎被暴雷轰死。第27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琵琶记》基本上继承了《赵贞女》故事的框架。它保留了赵贞女的“有贞有烈”,但对蔡伯喈的形象作了全面的改造,让他成为“全忠全孝”的书生。高明强调封建伦理的重要性,希望通过戏曲“动人”的力量,让观众受到教化。在这方面,《琵琶记》产生过一些消极的作用。但高明能正视社会生活的真实,在肯定孝子贤妻的同时,揭示封建伦理本身存在的矛盾,展示由于封建伦理而产生的社会悲剧,而给予观众强烈的震撼。《琵琶记》的悲剧意蕴,具有深刻性和普遍性,它比单纯谴责负心汉的主题,更具社会价值。第28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思考1、《琵琶记》具有哪些艺术创新。2、为什么说《琵琶记》是“南戏之祖”、“传奇之祖”。3、蔡伯喈的思想性格具有怎样的悲剧性?第29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第二讲元代散曲作品选读阅读: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双调·夜行船》(秋思)张养浩:《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刘时中:《正宫·端正好》(上高监司)张可久:《中吕·普天乐》(西湖即事)、《南吕·金字经》(春晚)第30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一、散曲二、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三、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四、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第31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一、散曲(一)何谓散曲(二)散曲有文学特点第32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一)何谓散曲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文学体裁。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进入戏剧的唱词,是戏曲,或称剧曲;另一种是散曲,属于广义的诗歌。散曲之所以称为“散”,是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相对而言的。如果作家纯以曲体抒情,与科白情节无关的话,就是“散”。它有三种基本类型:小令与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第33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小令指单片只曲,其特点是调短字少。套数,又称“套曲”、“散套”或“大令”,它由同一宫调的两个以上的只曲连缀而成,末有【尾声】。一个套数,相当于戏曲中的一折。带过曲也有若干只曲,但属于小型曲组,与套数比,容量小的多,且没有【尾声】。第34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二)散曲有文学特点散曲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增字增句散曲与词一样,采用长短句句式,但句式更加灵活多变。不仅可以增加衬字,而突破规定曲牌的句数,甚至可以进行增句。2、以俗为美散曲的语言虽也不乏典雅的一面,但从总体倾向来看,却是以俗为美。明显地具有口语化、散文化的特点。第35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3、极情尽致散曲有审美取向上当然并不排斥含蓄蕴藉一格,这在小令一体中表现得还比较突出,但从总体上来说,它崇尚的是明快显豁、自然酣畅之美,散曲往往非但不“含蓄”其意,“蕴藉”其情,反而唯恐其意不显,其情不畅,直待极情尽致酣畅淋漓而后止。任讷对散曲的这一审美取向作过精彩论述:“曲以说得急切透辟、极情尽致为尚,不但不宽弛、不含蓄,且多冲口而出,若不能待者;用意则全然暴露于辞面,用比兴者并所比所兴亦说明无隐。此其态度为迫切、为坦率,恰与词处相反地位。”

第36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二、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原文【一枝花】攀出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花攀红蕊嫩,柳折翠条柔,浪子风流。凭着我折柳攀花手,直煞得花残柳败休。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第37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梁州】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分茶攧竹,打马藏阄;通五音六律滑熟,甚闲愁到我心头!伴的是银筝女银台前理银筝笑倚银屏,伴的是玉天仙携玉手并玉肩同登玉楼,伴的是金钗客歌《金缕》捧金樽满泛金瓯。你道我老也,暂休。占排场风月功名首,更玲珑又剔透。我是个锦阵花营都帅头,曾玩府游州。【隔尾】子弟每是个茅草冈沙土窝初生的兔羔儿乍向围场上走,我是个经笼罩受索网苍翎毛老野鸡踏的阵马儿熟。经了些窝弓冷箭鑞枪头,不曾落人后。恰不道“人到中年万事休”,我怎肯虚度了春秋。第38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鞠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第39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分析在这一散套中,关汉卿以“浪子班头”、“郎君领袖”自居,以较多的文字叙述了他“攀花折柳”的生活,并且表示了坚持这种生活方式,除死方休的决心。其间虽然带有沉溺于声色的及时行乐色彩,但是,关汉卿主要是用夸张放诞的语言,写出他愤世嫉俗的感情,并且表现他“蒸不烂煮不熟槌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的顽强、乐观、幽默的性格。这种性格,体现了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精。第40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作者以大胆而又夸张的笔调,倾诉他一泻无馀的感情。从中我们可以感到关汉卿对现实不满的愤然之气,而这种愤懑却以嬉笑怒骂的方式表达出来,使作品形成一种诙谐滑稽而又辛辣恣肆的风格。整首套曲,基本上是“逢双必对”,此外还有“鼎足对(三句对)”、“连璧对(四句对)”等等,多样的句法和对仗,使得这一套曲在变化多端中见其严谨整饬。造成了气势雄健、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较为充分地表现了作者的感情。第41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三、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作者简介马致远,字千里,元代戏曲作家,河北沧州人,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有“曲状元”之誉。所做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