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高效备课精研+知识精讲提升】 高二历史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1页
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高效备课精研+知识精讲提升】 高二历史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2页
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高效备课精研+知识精讲提升】 高二历史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3页
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高效备课精研+知识精讲提升】 高二历史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4页
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高效备课精研+知识精讲提升】 高二历史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单元整合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最初以口头传说和史诗的形式出现。其后,学校、书籍,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等逐渐发展成为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主要载体。然而,难以抵御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战争,以及对资源的过渡消耗,使得这些遗产不断遭受破坏。正是认识到文化遗产对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意义,世界各国采取了种种措施,以保护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课程标准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保持文化的传承、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具有的重要意义。知识结构

文化传承载体概况作用学校中:

西:印刷

图书馆中:

西:博物馆中:西:古代:汉太学,西晋国子监,春秋私学,唐学塾、村学、蒙学,宋书院;近代: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清华学堂,留学;现代:教育国有化、三个面向、科教兴国;古希腊学校;法德美近代化大学;雕版印刷;毕升泥活字印刷;古登堡铅活字印刷;官藏;明天一阁;京师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巴尼拔图书馆;修道院、教堂、大学图书馆;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南通博物苑;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亚历山大博物馆;阿什莫林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卢浮宫博物院;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有助于文化大众化,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服务于公众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进行国民教育知识梳理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阅读教材P77-82,完成文化传承表格。一、学校教育的发展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官学私学先秦时期学在官府

西汉设立太学西晋设立国子监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汉代设地方官学:郡学等北京国子监琉璃牌坊春秋时期私学产生,孔子首创唐代以后私学发展,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教育的重要形式宋代是书院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书院制度推动了私学的发展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乡曰庠,聚曰序”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作用:有利于保存传播与创新中国古代文化,有利于传承古代典籍(儒家经典),有利于科举制的不断发展。(一)古代学校教育2.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如:阿卡德米学园、吕克昂学园)【知识拓展】中国古代私学的发展时期发展阶段表现原因影响春秋产生私学产生,“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改变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政治上,宗法分封制崩溃,社会大变革;文化上,学术下移与士阶层崛起;社会环境上,诸侯争霸,无力顾及官学扩大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类型,起到弥补官学不足的作用;满足了知识分子读书应试的需要;一定程度上普及了大众教育,提高了大众素质唐朝发展学塾、村学和蒙学成为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唐朝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局稳定;科举制的发展推动了教育兴盛宋代成熟书院制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民间办学的发展;官学教育功能的缺失;理学兴起与传播;宋代经济发展;科举取士规模日益扩大;印刷术的进步;重文轻武政策等明清衰落明朝屡次禁毁书院,清朝对书院加强抑制和控制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政治日趋腐败;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政府屡次禁毁民间书院,大力干预书院建设知识拓展(二)近代学校教育近代西方大学基础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功能近代以后,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成就法国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德国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美国大学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近代中国大学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创建于戊戌维新运动中,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主导新式教育的推进,采取的方式分科教育。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16年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很快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清华大学1911年创办的清华学堂,次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延聘国内外著名学者执教,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留学教育(1)发展历程古代唐朝时日本、新罗派遣留学生来华洋务运动时期由容闳倡议,清政府派学生赴美留学,如詹天佑甲午战争后出现留学日本热潮,如鲁迅新文化运动时期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如邓小平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以俄为师”出现留学苏联热潮(2)作用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中外文化交流;为近代化事业培养优秀人才与中坚力量;促进近代科技发展和思想解放;促进中国教育的现代化。(3)特点①起初留学风气未开、招生规模不大,每年赴外留学人数较少;后因清政府政策支持,留学风气渐盛,赴外留学人数逐渐增多。②起初留学的国家仅有美国,后续增加了日本、英国、法国、俄国等国家。③留学生初期所学科目限于船政、军事,后期所学内容涉及文学、哲学等。④初期的留学生主要学习西方的军事和科学技术。在甲午战争后主要学习西方民主制度。新文化运动将民主科学两面旗帜插在了人们的心中,随着法国与苏联留学生的学习与回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也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留学人数由少变多留学生所前往的留学目的国由少变多留学生所学习科目由少变多从学习“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知识拓展1.新中国成立初期(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2)内容①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②提出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3)影响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2.“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3.改革开放时期(1)内容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高考制度恢复,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步伐加快。③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2)影响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教育迈入新征程,高校毕业人数增长到820万,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进,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3)作用: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三)现代中国的学校教育史料一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建立岳麓书院。南宋张栻主教期间,在其所著的《岳麓书院记》中强调,岳麓书院的教育宗旨是“成就人材,以传道而济斯民也”。书院经常举办讲会,主讲教师欢迎别人质疑问难,师生相互切磋交流,外地士子也可来听。1167年,朱熹来访,与张栻论学,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朱张会讲”,这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1194年,朱熹重整岳麓书院,颁行《朱子书院教条》。1507年,王守仁来岳麓讲学。乾隆时期山长(校长)王文清制定学规18条,其中10条讲如何做人,8条讲如何做学问,压轴的一条即为“疑误定要力争”。书院景色优美,处处体现着于山水自然之间体悟“斯文”之道的智慧。——摘编自宋明昌《书院:传统文化的名片》教育发展与文化传承、传播素养提升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岳麓书院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答案:有利于学术争鸣;推动了儒学发展;促进了教育发展,培养了人才;传承了传统文化;为后世的学校教育提供借鉴。史料二“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是容闳毕生的追求。容闳全身心倾注于教育计划的设计与实施,为社会转型提供一批栋梁之材;洋务运动期间,被曾国藩委以全权,引入“制器之器”,为近代机器制造业奠基;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向太平军提出组建军队、培养海军、建立学校教育体系等七条改革;参与戊戌变法维新,促进辛亥革命,走在社会政治变革的前沿。

——摘编自李华兴《容闳:中国近代化的卓越先驱》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容闳在推进中国近代化方面所作的贡献。答案:推进中国官派留学生,为中国近代化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有助于促进中国教育的近代化;爱国救亡,积极参与中国改革和革命事业,引领时代发展,推进中国政治的民主化;积极引进西式机器设备,认识到先进技术的重要性,有助于推进中国经济的工业化。【典例研析】1938年,陕甘宁边区要求“一切课程内容都应与抗战联系,不适应战时需要的课程,应取消成减少”,并要求加强军事体育学习与训练,“中等以上的学校应实行军事教育,小学应实行半军事化的组织"。这些要求(

)A.体现了边区教育的时代特色 B.说明苏联的教育思想影响力巨大C.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 D.表明边区建立起完备的教育体系【答案】A【详解】由材料“一切课程内容都应与抗战联系,不适应战时需要的课程,应取消成减少”及“要求加强军事体育学习与训练”,结合时间1938年可知,这些要求都是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应对战争的需求而提出的,体现了边区教育的时代特色,A项正确【典例研析】《续文献通考》记载宋代江苏书院,“至理宗时尤夥。其得讫于朝,或赐田,或赐额,或赐御书,间有设官者。应天有明道书院,苏州有鹤山书院,丹阳有丹阳书院……丹徒有淮海书院,唯不及徐、淮地区。”这反映了当时江苏A.书院的制度化趋势在不断加强 B.传统儒学在宋代受到质疑C.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日趋一致 D.文化发展相对比较的繁荣【答案】D【详解】考查宋代的地区文化的发展。书院的出现是文化繁荣的重要表现,在宋理宗时期江苏各地书院“尤夥”,它分布在江苏各地,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叙述的是宋代江苏书院的分布,没有涉及书院内部的发展和制度化,故A项不符合题意;传统儒学受到质疑是明清时期,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书院分布在江苏苏州、丹阳、丹徒、徐、淮等地区,这些地区不可能都是政治中心,故C项不符合题意。二、书籍及印刷书的诞生公元前30世纪春秋战国-秦汉前2世纪公元105年唐朝11世纪中叶15世纪中叶古埃及出现纸草书卷,书籍雏形简策、帛书,中国最早的书籍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制出“蔡侯纸”雕版印刷品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德国人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2.意义:①这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②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1.书籍及印刷书的发展

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直接催生了印刷书,还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普及。【典例研析】明清时期,民间书坊的出版物种类繁多,从经史到民间日用类书,从教育类书籍、科举参考书到通俗文学,可谓包罗万象。而在这种商业化的出版风潮下,经史子集各部之中,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原典巨著比重已经很少,通俗、普及读物则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蔚为大观。对这种变化理解正确的是A.印刷技术进步。印刷书籍的效率显著提升

B.科举制度发展,社会各阶层尚学风气浓厚C.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文娱需求增加

D.专制达到顶峰,社会的思想文化受到禁铜【答案】C【详解】明清时期,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为迎合市民阶层的文化娱乐需求,商业化的民间书坊出版了更多通俗、普及读物,C项正确;【典例研析】18世纪的欧洲,随着识字人群的扩大和人们读书热情的高涨,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各种书刊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出现了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出版商,小印刷所则更为普遍,由此可知,当时法国(

)A.已具有追求自由的社会氛围 B.启蒙思想家们垄断了话语权C.文化传播利于科学革命兴起 D.文化传播呈现出平民化趋势【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图书馆和印刷所的增加迎合了当时对书刊需求量大幅增加的潮流,结合“18世纪”可知这种情况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平民化趋势增强,D项正确;材料主要说平民对书刊的需求引发了图书馆的增设和印刷出版业的发展,不能体现追求自由,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书刊内容,不能体现启蒙思想家垄断,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科学革命,排除C项。故选D项。1.功能保存人类文化典籍,起源于对文字资料的收藏2.发展历程(1)西方①亚述帝国巴尼拔王建立的图书馆: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收藏了约25000块泥版文书,几乎囊括了当时亚述的全部知识。②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③公共图书馆: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出现了面向所有人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三、图书馆的成长(2)中国①官藏: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图书文献保存,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②私藏:私家藏书伴随私学出现也得到发展;明清出现一批藏书家和藏书楼,以明中期建造的天一阁为代表。③公共图书馆:1909年清政府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年起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收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各级各类的图书馆。3.作用保存古籍培养人才文献开发教育功能近代(19世纪下半叶)英国公共图书馆兴起的原因及其影响

1.原因:①工业革命对工人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②政府社会服务职能的提高;③英国重视科技文化教育的传统等。2.影响:①有利于英国国民素质的提升;②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和科技进步;③有利于科技文化向世界各地传播。大英图书馆(亦译作不列颠图书馆,英国国家图书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学术知识拓展1.原因:(1)旧式藏书楼“重藏轻用”的弊端。(2)“西学东渐”:西方教会图书馆的示范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产生树立了模式和榜样。(3)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严重,使政府及知识分子更看重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4)社会变革的推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等社会变革运动的推动。2.作用:(1)图书馆起源于对文字资料的收藏,担负保存人类文化典籍的职责。(2)图书馆的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中国近代图书馆发展的原因知识拓展【典例研析】自16世纪以来,欧洲国家的藏书逐渐从修道院图书馆的狭小空间里解放出来,阅读开始走向大众,各类经营性质的图书馆兴起并繁荣。1850年,欧洲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案在英国诞生。此后,公共图书馆逐步消除了对读者阶层、经济状况、身份等诸多限制。据此可知,近代欧洲图书馆(

)A.满足了宗教改革的要求 B.推动了社会教育不断发展C.体现了工业革命的兴起 D.服务公众的职能逐渐强化【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阅读开始走向大众......公共图书馆逐步消除了对读者阶层、经济状况、身份等诸多限制。”说明图书馆逐渐服务于公众,D项正确;宗教改革与材料1850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社会教育不断发展,排除B项;工业革命的兴起时间是18世纪60年代,排除C项。故选D项。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埃及前3世纪初,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的亚历山大博学园。图书馆+动植物园+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亚历山大博物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英国17世纪,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是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18世纪的大英博物馆建立。法国18世纪,卢浮宫建立。

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中国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设立的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20世纪初,张謇建立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20世纪20年代(1926年)国立历史博物馆。→新中国成立后“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

“中国历史博物馆”。1925年,为保护清朝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珍品,建立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1948年,在南京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国立南京博物院”。中国1959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1960年,中央革命博物馆更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2003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建立背景:西方博物馆学的传入;民族危机加深,救国运动发展;人们对博物馆认识不断深化;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特点: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兼具民族性和时代性;兼顾教育和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功能南通博物苑南京博物院,(国立中央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院现在的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原建筑已不存在;故宫博物院1.阶段特点时间特点早期①藏品数量有限,主要是战利品、古物②对藏品进行收集、陈列,但未从博物馆学角度进行整理研究③作用主要是展示胜利者的成就④博物馆的功能未能从其他机构的功能中分离出来中世纪①藏品中既包括古物,又包括藏品②既进行收藏,又进行研究,还兼具教化功能③多是修道院或教堂的附属品近代

①博物馆教化功能强化②更加趋向社会化博物馆的阶段特点以及近代西方博物馆出现和发展的原因知识拓展2.近代西方博物馆出现(17、18世纪)的原因(1)17、18世纪,自然科学取得长足发展,科学思想逐渐成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认识,促进了人们文物收藏观念的开放,扩大了藏品领域,加深了人们对文物标本价值的认识。(2)工业革命开始兴起,使社会财富的积累速度大大超过以往,社会出现闲散资本,为文物收藏和博物馆诞生奠定了物质基础。(3)法国百科全书派通过对当时科学文化知识的总结,普及了科学文化,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同时也为博物馆出现提供了舆论准备。(4)法国大革命战胜了封建势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革命后的法规中明确指出博物馆是国家教育的必要手段,对国民进行教育是国家的义务。3.发展(19世纪—20世纪中叶)的原因(1)19世纪在文化史上被称为“科学世纪”,重大科学发现超过以往任何世纪,因而向公众传播这些最新成果成为社会问题。(2)生产力提高,工业革命完成。(3)社会财富分化日益加剧,财富过度集中。【典例研析】1753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规定由国家为大英博物馆提供财政上的支持,在实际中多为一纸空文。19世纪开始,英国议会愿意花费公共资金来扩充博物馆的藏品,博物馆的管理和服务也得到改进。这一变化反映出(

)A.博物馆建设举步维艰 B.工业化促进了文化事业发展C.博物馆设施日臻完善 D.民主化制约了基础设施建设【答案】B【详解】据材料“19世纪开始,英国议会愿意花费公共资金来扩充博物馆的藏品,博物馆的管理和服务也得到改进”,可知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议会对博物馆事业投入了大量资金,B项正确;史料一早在两千多年前,周朝就有相当于今天国家图书馆的机构——盟府。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取缔私人藏书。汉代朝廷设的图书馆称“秘阁”“秘府”,设专职官员管理。唐代,像魏征这样的大臣都出任过“图书馆长”之类的职务,专门负责搜集收买天下之书,并组织人抄写备份;民间私人图书馆也开始出现。宋代,太宗建立崇文院,专作藏书之地,后来又另设书库,称“秘书阁”。明清之际,印刷术的发展使得国家藏书得到空前发展。除官方图书馆外,民间图书馆也广泛存在。汉代藏书主要分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六大类内容。从唐代开始,正式确定了经、史、子、集的名称和顺序。中国古代图书馆无论公藏私藏,均是重在收藏,处于名副其实的“藏书楼”阶段。——摘编自谢灼华《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从“功能和作用”角度认识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主要载体(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图书馆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答案】(1)特点:出现较早;官府主导;曲折发展;受统治政策和技术条件影响较大;重收藏,少开放;藏书种类丰富。影响:保存传统文化,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我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素养提升史料二文艺复兴以来,欧洲人开始了探索海外世界的热潮,将从全世界搜罗、掠夺的奇珍异宝带到了欧洲。大量私人收藏的发展,为博物馆的藏品积累作了准备。17世纪开始,在人人平等的思想影响之下,许多皇室和贵族的收藏品开始对部分公众开放参观。1683年,牛津大学通过接收英国贵族阿什莫林捐赠的各种器物和动、植、矿物标本,建立了阿什莫林博物馆,这是世界上第一间永久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并成为牛津大学的科学研究中心。——摘编自池永梅《公共博物馆在欧洲的起源》(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欧洲公共博物馆兴起的原因。【答案】原因:文艺复兴推动欧洲探索海外世界;欧洲对外殖民扩张和掠夺;私人收藏的发展;启蒙运动传播了平等思想;科学研究和教育的需要。知识梳理

第15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阅读教材P83-87,完成表格。文化保护必要性

文化遗产分类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地震等天灾,战争、偷盗等人祸破坏遗产;本身还原历史,不可再生;文化遗产如:故宫、长城、兵马俑等37项;自然遗产如:武陵源、九塞沟、卧龙等14项;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如:泰山黄山峨眉山武夷山4项;如:京剧、书法、篆刻、剪纸等40项;①收藏;金石学;②文物修复技术原则:真实性;完整性,与文化、自然一致;全球合作;③立法保护:《世界遗产公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④保护世界记忆遗产、濒危世界遗产等;1.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原因)(1)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2)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3)文化遗产一直受到严重威胁:自然灾害、战争、现代化建设等2.文化遗产的保护(1)古代的文物保护:收藏文物——保护及研究文物的传统(2)现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通过立法保护

(3)国际社会集各国力量联合保护------《世界遗产公约》(1972年)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古代欧洲各国的皇室、贵族和教会中,收藏艺术珍品和宗教遗物之风曾颇为盛行中国历代帝王、达官贵人和民间收藏家十分重视收藏各种器物、字画、书籍等,针对古代器物进行分类、著录的金石学还发展成为专门之学北宋金石学形成的背景:金石学的奠基;疑古创新思潮的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的重文政策;传统科学技术的进步;理学兴起,格物致知方法论的推动;科举制度的发展。(1)古代的文物保护:收藏文物——保护及研究文物的传统2.文化遗产的保护(2)现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通过立法保护

世界1834年,希腊针对古迹保护制定了法律。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保护文物古迹的高潮。1964年《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强调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有着深远意义。中国在中国,中央政府对文物古迹进行保护,始于1906年清政府颁布的《保存古物推广办法》。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的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公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律《古物保存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起专业化的文物保护体系,并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文物普查;1982年通过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法律,致力于加强对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利用(3)国际社会集各国力量联合保护------《世界遗产公约》(1972年)世界遗产公约》通过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目的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地位是目前拥有缔约国最多的公约之一世界遗产公约》内容充分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对于一部分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加以重点保护确定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三种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条例》,正式提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完善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作用不仅完善了对文化遗产的认识,而且表明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意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真实性和完整性中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1985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成为缔约国2004年8月,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6年,审议通过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2011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作用保护遗产、传承文化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中国成为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体现出一个文明大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担当▲中国对世界遗产的保护方针和原则强调“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外国古代雅典卫城、古罗马城、阿布辛拜勒神庙、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等近代佛罗伦萨成为展示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文化遗产中国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五项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泰山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这既表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又意味着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任重道远。二、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知识拓展】中西方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特点的比较

比较项明清皇宫、皇家园林和陵墓等古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雅典卫城、古罗马城)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文化遗产政治形态君主专制雅典民主政治、罗马的共和制与君主制—经济形态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工商业经济发达工商业经济发达思想特点儒家思想人文精神的起源以人为中心,公民精神建筑特色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代表,体现了皇权至上因地制宜、错落有致,体现了人文精神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代表,体现了人文精神史料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于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举行第17届会议,注意到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一方面因年久腐变所致,同时变化中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使情况恶化,造成更加难以应付的损害或破坏现象;考虑到任何文化或自然遗产的破坏或丢失都有使全世界遗产枯竭的有害影响;……考虑到为此有必要通过采用公约形式的新规定,以便为集体保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